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 一、企业内部审……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
一、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现状分析
(一)机构设置不规范
独立性是确保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客观公正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所在。当前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规范,内审机构和财务部门的权责不明确,部分企业甚至并未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缺少专门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由于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如果不能够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审计质量自然无法提升。
(二)质量控制标准不明确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企业审计工作规范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建设稍显滞后,往往都是注重内审法律、准则以及职业道德的规范,忽略了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从而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标准不明确,质量控制没有明确的执行规范,导致内审工作质量降低。
(三)质量控制手段不健全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通常来说包含了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考核、内部审计追责机制等,但是国内很多企业往往都存在下面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制度建设有待加强,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内审制度但是却并未将其贯彻落实;二是分级督导复核机制的空白,或者督导复核职责不清;三是内部审计考核并未按照相关规范执行;四是内部审计工作追责不到位,导致责任主体不清晰,责任划分不明确,很多时候出现了无法追责的情况。
(四)审计方法相对落后
内部审计工作方法依旧采取账目基础审计法,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往往忽略了内部审计的风险因素,更不用说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应用。抽样技术的应用往往是依靠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观经验,统计抽样技术应用比较欠缺,也没有对审计方法进行总结和研究。另外,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程度有待提升。
二、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一)建立内部审计组织保障机制
在美国安然公司、世通公司出现重大财务丑闻之后,美国政府先后颁布了《20xx年公司与审计义务、责任及透明度法案》、《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等法案,这些法案中都要求企业组织审计委员会以及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而这便为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完善以及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目前我国通过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了内部审计组织保障机制,确保内部审计部门能够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这一模式保障了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出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提升内内部审计质量。
(二)建立内部审计人员保障机制
进一步增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做好内审队伍建设工作,能够有效的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第一,可以建立完善内审人员职业准入制度以及从业资格制度,对于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必须要严格把关,要求他们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资格,保证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符合企业内审工作的实际需求;第二,必须建立内部审计人员职业教育制度,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结合企业内审工作的需求,系统的开展各类培训活动;第三,必须建立完善内部审计人员激励机制,定期对其展开考核评价,结合考评结果给予一定的奖惩,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与其薪酬福利挂钩。
(三)建立内部审计手段保障机制
为了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日常监督和定期监督联系起来,一方面我们要建立三级复核制度,即是内部审计机构项目负责人、部门管理人员以及机构负责人对内部审计项目的执行情况展开分级审查的制度。各级复核人员必须要了解自身的职责以及需要复核的范围,保证企业所有的审计项目各个环节都处在有效的管控之中;另一方面,必须要建立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以及奖惩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可以确保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清晰自身责任,树立质量控制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内部审计风险,同时有效的提升企业内部审计质量。
(四)强化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不仅要拥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同时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企业在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进行选拔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职业道德素质的考察。内部审计工作者应当要熟悉并恪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同时要遵守企业内部针对内审工作的制度规定,从而有效的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者应该诚实守信,恪守职业道德,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主观上不参与任何有损企业内审职业和组织声誉的行为;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者必须要坚持客观原则。在搜集、评估及检查流程信息的过程中,审计工作者必须要保持较高的职业客观性,在进行职业判断的过程中不会受到主观意愿或者客观因素的影响,客观公正的披露内部审计工作结果,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效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内部审计的业务过程是实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大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经验,结合本企业的实际经营发展状况,探索出有针对性的内审质量管控机制,同时做好监督指导,实现层层分级管控,进而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2
现在,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文章基于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基本内容,结合当前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中常见的问题,分别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管5个方面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措施。
一、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院校招生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扩大,办学经费已脱离了单靠国家财政拨款的状况,步入了多渠道筹资的办学轨道。要使大量的资金筹集和资金使用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就必须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加以监督制约。然而,我国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够健全,具体表现如下:
1.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环境恶劣
对于高校而言,内部控制环境包括高校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管理层次、操作水平、经营理念;经济环境、法律法规环境、高校制度环境、人员的职业道德环境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领导层内控意识薄弱,导致内控制度威慑力下降;内部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控制有效性难以保证;网络环境引发内部控制新难题,内控制度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2.风险意识淡薄,内部控制缺少风险管理与预警机制
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的计划经济烙印较深,风险意识没有提高到应有的高度,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与风险预警机制。如对投资立项、评估、实施和决算等环节控制松弛,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投资风险;筹资活动不规范,不能科学合理地确定筹资规模、结构、方式,只注重资金的多少,不讲资金成本高低。
3.人员素质不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难以发挥
内部控制制度能否有效实施,关键取决于人员的素质。但相当多的.高校忽视员工的素质培养,特别是作为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执行者的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在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错弊不断,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难以发挥。
二、COSO报告
COSO内部控制报告对会计诚信的要求现行的内部控制框架主要是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Fraudulent Reporting),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简称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组织了专门研究后,提出的专题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也称为“COSO报告”。
COSO委员会指出,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应该来源于管理阶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与管理的过程相结合,其具体包括以下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其中,控制环境是指构成一个单位的氛围,影响内部人员控制其他成分的基础。包括:员工的诚实性和道德观;员工的胜任能力;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组织结构;授予权利和责任的方式等等。在控制环境这个要素当中,明确提出了对于员工的诚实性和道德观的要求,这就是“COSO报告”对于会计人员和会计诚信的基本要求。
三、基于COSO报告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般而言,内部控制制度应该遵循相互牵制、协调配合程式定位和成本效益的基本原则。按照COS0内控理论,结合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拟从以下几个个方面入手,对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高校的控制环境
要想真正做好内部控制,需要对领导者进行内部控制方面的学习培训,使得他们在了解把握内部控制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认识,培养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
同时,加强对财会人员的教育培训组织对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进行培训,以会计相关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为内容的培训,使会计人员掌握财会各基本环节的规定和要求。
2.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
高校内部应该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及应急体系。日常工作中实时监控单位中可能面临主要风险,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关的风险管理措施。同时应建立风险的应急机制,一旦无预计和无法控制的风险发生时,可以按照紧急预案,将风险程度控制到最低。
3.充分发挥内审部门的监察作用
高校内部的审计部门是内部控制重要的保证。因此,在健全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定期的制定相关的内部控制审计计划,定期和不定期审查单位各部门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内控制度的缺陷和薄弱环节,针对这些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对症下药。通过内部审计,不仅保证了会计处理的正确性,还可以稽查和评价内部控制是否完整、是否有效率,确保内部控制的贯彻实施。
4.建立广泛的信息与交流
在信息方面,要注意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在交流方面也要注意内部和外部信息的交流渠道和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中注意控制信息系统。高校应该在内部建立信息传递通道,并为员工所熟知,让单位成员之间能不后顾之忧的使用信息通道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
建立沟通交流平台,使上下级之间能进行平等的双向沟通,充分利用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交流途径,了解企业面临的内外的状况及员工的动态,同时各个部门及各个级别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有助于各项工作顺利完成提高工作效率。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3
摘 要:
首先介绍内部控制审计的两种形式,并强调专项内部控制审计已成为有效的管理工具。接着说明制度和组织保证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前提条件,最后详细分析做好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关键要点。
关键词:
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审计
1 对集团公司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意义
1.1 贯彻法律法规的要求
20xx年7月实施的《会计法》明确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第一次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法律要求。证监会20xx年1制作月发布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要求所有证券公司从内部控制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两方面建立和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财政部于20xx年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一系列规范,要求企业从会计信息、资金管理、对外投资、资产处置等方面建立起一套内部控制机制。20xx年新修订实施的《审计法》要求企业建立起内部控制制度。 这需要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肩负起监督的职责,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建设情况和执行情况。
1.2 集团公司内部管理的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集团公司面临着经营地点分散、控制跨度增加、控制权利层次增多等难题,商业欺诈、资金周转不力等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越来越大,管理任务更加艰巨,需要集团内部协调一致,加强监督和控制,防止工作差错和舞弊,提高经营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集团公司无论在客观还是主管上都要求建立起具有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功能的管理机制。
1.3 提高集团公司形象的需要
当今世界,企业的形象很重要,直接影响到客户对企业和产品的信任感,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形象不仅取决于当前的资金实力和赢利能力,更主要取决于人们对企业未来的预期。企业一旦发生欺诈行为、管理不善或违反法规,就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使企业的价值大大下降。内部控制有助于预防此类问题的发生,并及时提出妥善的补救措施。集团公司面无论利用内部审计机构还是聘请外部审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和评价,肯定的评价结果都能提升企业的形象。
1.4 审计方法发展的要求
在18世纪下半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企业规模日益壮大、经营业务日趋繁复,使传统的详细审查方法受到挑战,于是出现了抽样审查的方法,通过抽样结果来推断财务报表的可靠程度。但是,如果单凭审计人员主观或任意判断进行抽样,那么抽样的结果难免以偏概全,影响审计结论。193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独立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的文告中首次指出:“审计师在制定审计程序时,应考虑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审查企业的内部牵制和控制,企业的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越好,财务报表需要测试的范围越小”,这对西方审计实务产生很大影响,于是出现了“制度基础审计”的方法。这种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审计方法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时间、节约成本,受到审计人员和企业的普遍欢迎。
2 内部控制审计的两种形式
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有两种形式,一是专项内部控制审计,一是辅助财务报表审计的内部控制评价。两种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理论范围、基本程序和方法都基本相通,两者的结论也可以互相利用。但两者有区别:
(1)目的不同。前者的目的是对该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发表意见;后者的目的是在了解、测试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的基础上,评估其控制风险,在根据控制风险评估结果修订审计计划和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进而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
(2)范围不同。前者的范围是企业所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情况;后者的范围是与财务报表有关的内部控制,范围要小。
(3)对评价准确程度的要求不同。前者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直接发表意见,因而要求评价结论有较高程度的保证水平;后者评价意见仅仅作为实质性测试的依据,评价精度比前者要低。
随着内部控制重要性的提高,实践中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将其作为独立的专项审计目标单独开展,尤其对于集团公司,专项内部控制审计已经成为其加强对下属子公司和分部门监督和管理的有效工具。
3 内部控制审计的前提条件
集团公司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前提是制度和组织保障。
(1)是制度保障,内部控制审计首先是针对已经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单位而言,如果企业完全没有建立内部控制机制或者内部控制仅仅是摆设,则根本不需要进行内部控制审计。
(2)取得高层领导的支持很重要,最好由高层某一主管领导担当组长或顾问,因为内部控制审计是总部对对属下所有的子公司和分部门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程序等进行的独立、客观的评价活动,需要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来统筹规划,潜在的利益冲突会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阻力, 需要高层领导来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 审计所提出整改落实意见也需要高层领导来提供支持。
(3)成立工作组,挑选合适的人选来装备队伍。内部控制审计站在较高的角度,对集团公司整个控制流程进行检查和评价,找出漏洞所在。①对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审计组成员不胜任此项工作,直接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和工作质量。因此要求除了具备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管理知识,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除了内部审计机构配备的人员外,还可以从下属单位抽调合适人才补充需要,这是节约成本的较好方法;②聘请外部专家,如果遇到超出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需要专家判断的问题,最好取得外部专家的协助,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审计风险;③进行有关的业务培训,为现场审计打好基础。
4 内部控制审计的工作要点
做好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还需要把握几个重点:
(1)要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的情况,做好准备工作。审计人员必须重点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内部控制环境以及各类业务循环的内部控制进行全面了解,唯有充分了解,才能制订出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设计好调查问卷。审计了解的内容不但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总体控制环境,还要了解单位经营业务以及业务流程中关键控制点。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设计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在控制审计中使用调查问卷可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测试集团公司是否建立健全有效的控制制度,一是了解员工对相关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制度的熟悉和掌握情况。 所以要根据行业的性质、经营的特点、该单位的具体情况来设计。设计调查问卷的过程,也是了解内部控制流程的过程。
(2)执行测试时以企业的战略目标及其业务流程为起点。传统的观念认为控制审计的起点是企业的财务资料和内部控制制度,对已经建立的控制体系进行测试,起点不高,不利于全面的评价和深入分析。内部控制制度是围绕着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业务流程而建立,为实现战略和经营目标服务,是管理的手段之一。执行测试时以企业的战略系统及其业务流程为审计起点,综合评估经营控制风险,进而评价控制制度,这样分析的据点较高,可以根据战略目标和业务流程深入挖掘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而且将审计的重心前移到风险评估,有利于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风险,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克服因缺乏全面性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
(3)取证过程特别关注环境因素。此专项审计以风险评估为基础,不仅重视与内部控制系统直接相关的因素,而且重视与控制相关的环境因素。形成审计结论所依据的审计证据不仅包括实施控制测试获取的证据,还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获取的证据。所以,审计师在执行测试时,除了财务数据分析,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服务与市场、经营渠道、主要客户、使用材料以及竞争环境等进行研究。审计师不再只是翻翻报表和帐簿,还需要深入解读被审计单位的经营与战略。
(4)恰当进行风险评估和综合评价。风险评估和综合评价是这项内部控制审计任务的点睛之笔。风险评估指识别对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目标和财务产生潜在影响因素,包括单位外部的因素(如技术发展、竞争、经济变化等)和内部因素(如员工素质、信息沟通系统),进而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程度。综合评价是指根据收集的证据,从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方面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其健全和有效性.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4
在传统的企业内部控制中,企业审计功能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新形势下发挥审计在会计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欲加彰显。那么,如何发挥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是企业关注的焦点。
在准备此论文时,笔者一次又一次地在思考并自问:审计在会计内部控制中有哪些重要意义呢?从工作实践中笔者得出,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协助管理层调查和评估内部控制制度、适时提供改进建议,以求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持续实施。
业内人士很清楚,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内部控制的基本目的在于促进组织的有效运营。如今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步伐的不断加快,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凸显出来。
纵观全球,经济全球化在不断深入,企业内部审计也在不断发展。企业内部控制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存在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的审查,来确定审计重点范围,从而达到对该单位进行一个总体评价的目的。
研究审计在会计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审计在会计内部控制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思考,同时意识到:在传统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企业审计功能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新形势下发挥审计在会计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欲加彰显。
今年,为响应市委、市政府“生态立市,环保为先”的号召,笔者供职单位——XX公司将面临搬迁。搬迁过程中,依据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审计工作将贯穿搬迁工作的始终——由此可见,审计工作的不可替代性和重要性。下面,笔者就以此为例,对审计在会计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论述。
一、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审计工作可以为管理层做好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并起到约束作用从而促进企业持续平稳发展,同时利用企业内部审计进行风险评估,有利于保障企业资金安全。一句话,审计在会计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不可小视
1.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审计工作可以为管理层做好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这就是企业内部审计的参谋作用。企业内部审计的参谋作用是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之一。在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中,审计工作有了进一步发展,审计工作从一般的差错防弊,发展到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对企业而言,企业内部审计为企业管理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发挥审计在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不仅可以使企业的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方针,而且内部审计通过检查、监督企业各项制度,也有利于企业各项制度的落实。因此,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审计工作可以为管理层做好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例如:笔者所在的公司是疆内历史最悠久、生产规模最大、产品疆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油漆、涂料生产企业。根据市政规划,在20xx年底以前,市区所有化工企业将全部迁出市区,公司今年也面临搬迁。为尽快落实搬迁,公司成立了搬迁领导小组和迁厂工作办公室。搬迁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确定搬迁投资规模、产能、新厂选址等主导方向;迁厂工作办公室负责工艺设计、设计单位选择、前期手续等具体工作。对此,依据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审计工作将贯穿搬迁工作的始终。由此不难看出也足以说明:企业内部审计的监控作用是多么重要、不可或缺!
也就是说,在此次搬迁中,审计工作可以为公司管理层做好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用个通俗易懂的比喻:如果把“公司”比喻成“一艘在海上航行的巨轮”,那么“审计工作”就是“助推巨轮安全抵达港湾的顺势东风”,作用重大一目了然!
2.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审计的约束作用,也是审计在会计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企业的改革发展,企业审计工作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各企业之间的联合、兼并不可避免地使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混合型经济不断增多,在一定程度使得企业投资出现盲目性和不合法性,为规范企业行为,促使企业进行自我约束,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约束作用,可以强化企业管理。因此,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约束作用,可以促进企业持续平稳发展。
3.企业内部审计的促进作用,即企业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具有促进作用,可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体而言,企业内部审计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发挥内部审计的功能,可以有效控制和防范票据错误导致的收益流失现象,确保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
其次,是控制支出。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对企业的支出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内部审计管理支出,可以极大地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再次,是风险评估。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利用企业内部审计进行风险评估,有利于保障企业资金安全。
4.企业内部审计的'监控作用也是审计在会计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利用企业内部审计监控财产安全,有利于促进企业财产物资的保值增值。
相对于企业而言,财产物资是企业进行各种活动的基础。内部审计通过对财产物资的经常性监督、检查,可以有效及时地发现问题,指出财产物资管理中的漏洞,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或提醒有关部门加强财产物资管理,努力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并实现其保值、增值。
例如(仍以笔者供职单位搬迁为例):在搬迁规模、设计工艺确定后,审计就要参与进来,监督对设计公司的选择、工艺设备的选型、承建单位的确定等等是否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价格是否合理,质量是否最优等。在搬迁工作全部完成后,要出具详尽的审计报告,对搬迁工作给予公平、公正、客观的评价。如果发现问题,务必在第一时间及时解决,为公司的搬迁工作清除障碍。这样做不仅充分体现了审计工作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而且提高了公司内部管理水平,为促进企业持续平稳发展提供了监督保障,从而利于公司的稳步健康发展。
二、在会计内部控制中,以想发挥审计作用,就必须健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并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同时引入现代审计技术管理,以此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
1.务必健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有利于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的组织设置是其开展工作的基础。在现代企业中,企业财产的终级所有权和企业的法人财产权是分离的。健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使企业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之间分权制衡。因此,健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
2.务必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要发挥好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是关键。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中,现代审计工作对审计工作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精通财务会计,还需要适当了解其他业务领域,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以便更好地实施审计并为企业管理服务。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可以通过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来促使内部审计人员以应有的职业能力从业。
3.务必引入现代审计技术管理。随着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引入现代审计技术管理,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控制中,为加强审计管理,需要大力推广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供内部审计部门借鉴与使用。引入现代审计技术管理,可以引入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以满足审计工作的要求。在审计技术管理中,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大大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
三、结束语
总之,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的基本目的在于促进组织的有效运营,而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协助管理层调查和评估内部控制制度、适时提供改进建议,以求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持续实施。目前,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步伐不断加快,致使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彰显。基于此,我们一定认真工作,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效力,为社会服务。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5
[提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选择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控制作为研究对象,对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进而提高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审计职能;审计监督;内部审计
一、内部审计概述
(一)内部审计的内涵。
作为企业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企业内部审计就是在企业内部建立的一个独立的审计机构,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行全面的经济监督。从大的角度来看,内部审计的对象不仅包括各个经济活动开始前的监督,还包括经济活动进行中以及经济活动结束后的监督。而通过这些监督,可以对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评估,然后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进而使企业能够选择更好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还包括了对企业的监督,监督企业经济活动有条有理地进行,与此同时防止危害祖国和企业财产安全的违法乱纪行为产生。
(二)内部审计的特点
1、相对独立性。独立性对于企事业监督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是内部审计的属性,没有了独立性就没有审计可言,没有了审计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监督了。作为内部审计服务于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层,一般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也是有其领导层发起并展开工作的。审计部门及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其特殊性,他们不参与其他部门或机构的其他活动。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审计工作是具有独立性的。然而,这种独立性只能说是相对的,因为内部审计单位机构毕竟是企事业单位自己内设的从属机构,放开手脚进行严格的审计也是相当困难的,因而这里所说的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相对的。2、服务内向性。内部审计之所以存在,是根据企事业单位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加强设备的管理和控制,以更好地实现本机构服务的目标。内部审计需要做到认真的监督工作,能够给领导提供必要的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设性建议,同时也只需要对本单位的领导层负责。3、及时性和广泛性。由于内部审计部门根据内部审核和管理操作需要以及活动或信息的一切事物的范围内进行审查和评估单位的,这必然就涉及到经济活动的各个单位。审计工作可以说是灵活有效的,因为审计工作的实施时间是不受限制的,可以在一次活动开始之前,或者结束之后,当然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进行审计工作也是没有问题的,同时审计工作可以及时地提供给企业单位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
二、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
在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以市场经济代替了原来的计划经济,在逐渐的发展和变革过程中,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建立,但企业内部审计仍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一)认识不足。
在当前,在会计界以及理论界中,对于内部审计的了解有着诸多的不同点,所以导致很多企业都不能有效重视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认为内部审计与普通的内部控制没有太大的差异。同时,一些领导人员将内部审计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控制以及成本控制混为一谈,所以其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方面是完全不合格的。其对于审计控制执行力度方面更为混乱。
(二)内部审计机构及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不明确。
在当前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虽然是独立的,但是与其他的部门往往处于同一等级,这样就会因为利益或者人际关系的影响而使得内部审计无法完全实现,使得审计部门不能够保证审计工作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其次,在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中,其最为主要的功能是监督,以总经理或者董事长的意志来对各种经济活动、财务收支等进行监督和管理。审计人员在一般情况下都会将工作过多倾注在财务数据的合法性、真实性方面的审查上,并不会做出过多的评价和分析,更不会提出管理方面的相关建议。由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只是以财务审计方面的查漏补缺为主,所以其会将财务部门当作自己的“敌人”,进而在审计的过程中不能得到财务部门的配合,不仅给企业内部审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甚至会产生相应的风险。
(三)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内部审计人员作为企业开展内部审计的基础,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对于审计的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职业化的审计人员成为一种新的发展需求,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很多审计人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即便有的企业有审计部门,但是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审计管理机制,进而不能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而且就大多审计人员而言,并没有良好的风险控制意识,进而在审计风险发生的时候,不能有效地进行控制,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影响。
(四)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健全。
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我们很多国有企业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认为内部审计就是自己对自己的审计,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应付一些相应的检查。这就导致企业的领导对于内部审计没有充分的认识,进而没有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为此,内部审计在执行的过程中,就会涉及到企业自身的利益,进而无法有效地去执行相应的内容。少数企业自私自利,工作的态度是不正确的,在审计过程中,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审计应有的作用。就企业的监督体系而言,一般都是由企业的内部人员担任,这就容易形成利益的共同体,进而形同虚设,不能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既有环境的影响,也有企业自身和审计人员的不足。为此,企业要想更好地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就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一)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首先,必须要在思想上对于内部审计工作有着高度的重视。企业管理者必须要使得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提升,从而获得更高的权限,对于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和管理。此外,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要有良好的审计环境,才能够使内部审计有更高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其次,很多企业虽然制定了相应的审计制度,但是并没有相应的执行监督方式。为此,企业要想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加强对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就要建立相应的监督部门。并且这一部门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较高的权限,对于企业的营销、生产、管理、财务、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进行有效地控制,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提出相关的建议,统筹企业的发展。同时,应该以轮岗制度来规范企业审计人员,还可以聘请外部会计师来协助企业的审计,从而使审计师的独立性得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缺陷可以被克服。
(二)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
首先,一个完善的内部审计环境,是建立在控制环境基础上的,而人作为控制环境的主体,不仅是主要的执行者,还是审计管理机制的制定者和完善者。由此可见,对人的控制是建立在内部审计管理机制上的;其次,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发展。因为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是紧密联系的。审计作为其中的一部分,通过企业文化的宣传,可以使员工更好地了解审计管理机制的重要性,进而使审计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进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企业只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升其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才能在具体的审计活动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职能。为此,就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建立以领导为主其他人员积极参与的学习管理机制,通过后期教育、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建设,进而能对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实现有效的监督,进而更好发挥审计部门的职能。
(四)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建设。
内部审计作为约束企业内部审计自我发展的重要制度,也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而要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就必须在保持审计部门独立性的同时,还要避免不相干的监管,保证审计时不受任何人的影响;其次还可以通过监督的形式保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如在审计结果产生后,进行第一时间公布,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透明性,在提高内部审计执行力度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审计人员自身发展。而在企业全体人员的监督下,也可以有效预防错误的产生,进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吴中意.浅析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审计风险及对策[J].财经界,20xx(6).
[2]侯彦波,张立焕.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控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xx(12).
[3]孔繁荣.实现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的作用与意义[J].中小型企业改革与管理,20xx(15).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6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的关键环节,两者之间互相协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管理的核心,内部审计促进内部控制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从现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状况来看,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如,行政事业单位缺乏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单位设置不合理等,只有完善和解决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高效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
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都有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制度难以实施。导致单位只能使用财务管理制度来替代内部控制,限制了内部控制范围,财务管理制度只能按规定的资金使用方向对单位实施内部控制,难以保障资金的安全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缺乏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只凭借着财务人员以往的工作经验实施控制,对单位内控监管就大打折扣。
(二)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
行政事业单位如果对内部审计没有足够的重视,则会影响单位内部审计的有效性。近年来,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认为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和自身的利益存在很大的冲突,对内部审计工作产生一定排斥。还有部分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有这样的认识,认为内部审计工作主要由财政核算中心进行审核,并且有相应的审计部门来实行定期审计,因此,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好像对审计工作没有多大的帮助。这就难以保障内部审计必要性和权威性。
(三)单位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
现阶段,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对会计控制知识并不是很了解,认为会计就是记账、算账以及报账,并不会关注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经费投入等工作。此外,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较少,造成很多部门出现不合法的兼岗现象,很难实现不相容职位相分离,管理人员与保管人员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职权,单位的领导没有对相关负责人的职权进行审批,导致工作难以开展,这样的管理方式受到管理层的控制,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策略
(一)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确保内部控制的工作效率,近几年,财政部制定了很多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工作规范制度。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管理与资金来源非常特殊,单位必须要结合自身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授权审批制度以及内部财产管理制度等,充分明确内部控制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而完善与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首先,应该合理设置单位内部控制岗位,明确内部控制岗位责任,科学地规划内部控制工作程序,制定内部控制措施,使内部控制的业务流程规范有效、清晰简洁;其次,单位内部可以制定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有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费用支出以及资金管理制度等,进行系统性的设计、监督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最后,单位内部的财务部门应该充分了解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与结果,对单位业务部门实施严格的财务控制,并加大对被审计部门的监管力度,构建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增加对外部管理工作的监督,进一步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要确保单位资金资产安全,促使内部控制行之有效,必须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管。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并在单位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要赋予内部审计部门相应的职权,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要强化单位内部审计监督与考核,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和重大财务收支事项进行定期的审计与考核,并对审核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找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设计缺陷和薄弱环节,对内部审核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改正纠偏,进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会计核算方法。最后,行政事业单位还应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内部审计意见,杜绝把内部审计部门作为摆设、把内部审计意见搁置一边、依旧我行我素的'局面,要通过严格执行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不断完善规范规章制度,加强单位内部控制,进而全面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
(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
要想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就必须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整体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由于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导致很多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因此,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同时也是行政事业单位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依法构建严格的用人标准,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配备的审计人员必须要具备非常强的思想素质、优良的道德品行、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业务技能以及敏锐的思维能力等。
三、结束语
随着国内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很多单位也开始关注和重视内部控制,而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行政事业单位是一个国家政策落实的执行者,相关的领导要不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寻找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从而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7
1 企业内控审计与报表审计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整合审计”概念的提出给国内大部分企业带来了经济与技术方面的巨大考验,但与此同时,也使得愈来愈多的企业更加关注并重视审计建设,从而起到引导国内企管理念变革、推动企管向更先进方向发展的积极效应。所以,要想试行整合审计,就要做好内控审计与报表审计两者之间关联性分析的基本功,才能有的放矢地完成两者的有机融合。
1.1 内控审计与报表审计的主要区别
1.1.1 审计目标和对象不同
内控审计强调的是对企业经营运作有重大影响的事项的审计与监督,而财务报表审计则将其目标定位于对企业财务报告的有效性分析与审计,进而形成财务报告审计机制,故两者的审计目标与审计对象存在差异。
1.1.2 测试范围和目的不同
内控审计需要对企业内控的设计及运行进行全面测试,故涉及范围较大,样本容量及涉及内容也较多。而报表审计则相反,其一般只选取对企业列报的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关键事项,进而寻找可靠数据指标以形成审计意见,故其测试的范围、样本量和内容都相对较小。
1.1.3 评价深度和准确度不同
内控审计除需对内控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外,还需要对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重大内控缺陷予以披露并对现存问题进行严格区分,从而形成精准的分析与评估,故对内审深度要求较高。而财务报表审计只是为了给后续实质性内控审计工作提供相应依据,所以,只需在做出必要分析的前提下,判断出它对内控有效性的实质影响即可,因而评价结论在准确度与深度上要求略低。
1.2 内控审计与报表审计的主要联系
谈到两者的联系,具体表现为两者在审计业务类型、风险导向理念、审计操作流程与方法等多方面体现出的一致性。毕竟,无论是基于何种指标的审计,其运用的审计理论都应具有高度适用性,另外,财务报表审计首先是针对企业所处的经济、政治及自身行业特色,并依据审计风险模型对企业现行报表数据进行评估,获取审计证据;而内控审计也是基于企业风险导向理念,特定领域存在缺陷的风险程度越高,审计关注则越多,再加上内控的日常审计主要是侧重于财务报表的审计,因此,两者在审计视角的确认等方面联系颇为密切。
2 整合审计可行性分析
虽然内控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存在差异,但两者在审计目标和技术操作上却存在相似之处,因此,实现两者的整合审计十分可行。
2.1 整合审计具有理论基础
企业内控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最终服务对象都是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即涵盖股东、债权人、监管部门等在内的各方人员,同时两者的最终目的也都是为了通过提高他们对企业公布信息的信赖程度而维护和提高企业信息受众的整体利益,所以,两种审计在审计方法存在共性,在审计流程上亦有重叠。审计共性为整合审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理论上的可行将推动整合审计的发展。
2.2 整合审计具有实践基础
现阶段,部分企业实行两种审计并行,这势必要增加企业的审计成本,而将审计过程进行整合,终将大大削减像审计证据收集、整体情况了解等这些基础且重要的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等各项耗费,对企业与事务所双方都将是利好消息。除了实现资源共享必然会节约时间成本外,双方资源的机会成本也大大提高,所以,有效降低审计成本为整合审计进一步实践提供良好基础。
2.3 整合审计具有智力支持
随着审计工作的深入落实及对企业的卓越贡献,使得“审计”一词深入人心,再加上国内注册会计师行业逐步壮大,高精尖审计人才辈出,也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添砖加瓦。然而,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情形下,分秒必争的从业心态也不容忽视,注会行业应拓宽自身从业范围,推陈出新,提升审计工作综合效率,因此,整合审计在人才储备方面应十分充足。此外,整合审计也并没有忽略注会独立性的体现,由于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本身都会对两个出具的审计意见负责,所以,根本不存在以一方面业务为主导倾向而甘愿牺牲另一方面审计业务的客观问题,这不仅体现了审计的`特性,也迎合了企业的审计诉求。
3 企业整合审计协同机制构建
现阶段,整合审计构建与落实还需多方共同协作,才能铺平整合审计的前进道路,进而以此带动业务本身、行业本身及企业等多方的共同进步与长足发展。
3.1 构建执行规范与操作指南
目前,整合审计备受青睐,但现行整合审计却没有与之配套的专项指引与具体规范加以指导,使其在实际操作与实施中,仅存概括性总体要求及简易操作方法,从而呈现出一种重理念轻实际的现实问题。因此,要想使整合审计能够长久发展,亟须尽快出台针对整合审计计划、实施、程序等方方面面的细化指引、规范及操作方案,甚至还要依据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执行指南,以更好地服务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
3.2 进一步加强注会素质建设
注册会计师是新型整合审计的主要执行者,其职业判断可谓是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故审计质量的优劣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养与操守有着紧密联系。一般而言,国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企业进行整合审计时常采用分组合作方式,这就对一个注册会计师的整体审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不可否认的是,企业有些涉及商业机密方面的审计结果不便对外报告,故一些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也表现得只是走走过场,未能深入考察,这些做法都无法满足整合审计的要求。由此可见,目前事务所还缺乏整合审计方面的注册会计师,因此,未来的人才吸纳应多注意两种审计人才的平衡,才能帮助注会行业实现良好发展。
3.3 精细区分审计界限与范畴
在企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愿意分别聘请不同审计人员对内控与财务报表进行单独审计是非常奏效的,但前述也提到过这个问题,如若这样进行将会大大加重企业成本负担。鉴于成本效益原则,企业也应综合考量,采用整合审计方式进行两者的协同审计。这里有一点值得强调:就是在整合审计过程中需明确审计界限并保证双方彼此的独立性,同时,为了防止审计人员审计时的主观臆断,应明令禁止其直接引用报表审计的证据或结论,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划清财务报表与非财务报告两者之间的审计范畴与涉及的审计界限。
3.4 构建沟通协调的合作氛围
为了更好地完成整合审计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可要求企业与审计单位之间各司其职,并强化双方及时而全面地沟通与协调的机制。具体地,企业应在保持彼此独立性的前提下,积极配合审计工作,主动提供审计依据;同时,审计人员也应随时与企业相关部门沟通,避免闭门造车和主观倾向作祟,这样一来可使双方都能够更加积极、认真对待审计工作,二来也能使注会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很快落实与反馈,从而促进企业整改。
3.5 大力加强企业信息化管控
处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企业已逐步实现了财务电算化,但信息化步伐却在审计应用上停滞不前。注会在内控审计时,需综合考察其设计与执行的贯彻一致性及合理性,设计的合理性可通过企业章程进行预判,但执行一贯性判断却存在困难。如若企业引进ERP系统就可对企业内控相关业务流、审批流及人员权限进行事先设定,以保证内控执行的一贯性,从而使注会在整合审计工作中的难度大为降低,同时信息化管控也为整合审计的资料提取等工作相应缩短了时间,提升了工作效率,进而达到整合审计的总体目标。
4 企业整合审计执行着力点
整合审计可通过内控与财务报表两种审计间的相互利用与彼此验证降低了审计风险,并借着二者优势使审计质量大大提升。但审计人员在使用共享信息时应保持高度警惕,不可盲目借鉴,否则可能会造成某项存在错误的审计影响性放大与延续,进而导致结论偏颇。故整合审计应保持高度的机动灵活性,每一步骤的继续推进均需大量的职业判断,才能切实保障审计的质量提升。
4.1 计划阶段
在审计计划阶段,风评、规模、工作量及协作程度等都应被看作是开展整合审计初始计划的关键因素,需重点考虑。另外,审计总体策略与具体方案也应在这一环节加以制定,主要包括审计范围、方向、时间及具体步骤等,才能保证环环相扣的连续性工作的信息聚集与分析判断,并对所有环节中可能出现的缺陷进行及时修正,以保证审计计划的顺利施行。
4.2 执行阶段
在审计过程中,为了确保内控审计与报表审计同等重要,应先对企业内控环境加以评估和判断,以识别出重要信息,据此了解错报来源。当然,对企业整合审计还应以内控审计要求为蓝本,在研究内控制度前提下,对企业内控流程进行精心设计,以保证审计工作的运行更加有效。
4.3 评价阶段
大量实例表明,现阶段的注册会计师对报表审计关注度较高。而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国家已在相关文件中规定了现代企业内部控制普遍存在缺陷的类型,即为设计与运行缺陷,并按影响程度具体细化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与一般缺陷等,所以,审计人员在此方面可能发挥的主观作用较小。而在整合审计评价阶段,需发挥人为主观作用对各项缺陷进行严格评价,以便最大限度地规避缺陷和连锁效应的恶性循环。
4.4 报告阶段
报告阶段的注会要借助职业能力对整个审计阶段做出结果判断,并最终形成报告报出。当然,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时,应综合考量企业的客观情况,如审计范围受限,审计时间仓促等,皆会造成审计判断的客观性部分失效,所以,事务所应根据内控及财务报表的报告服务对象差异单独出具审计报告,进而体现整合审计的协同与独立。
国内的整合审计虽起步较晚,但它能够促进内控审计的长效健康发展,使财务报表与内控审计质量得到双重提升,并能够促使注会行业职业能力和企业内控水平的整体提高,故相信实现整合审计,便可以促使国内企业的管理水平迅速提高,最终实现企业与事务所之间的协作双赢。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8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及办学规模的扩大,我国高校发展逐渐多样化,学校各项经营开支和基建投资成倍增长,筹资渠道逐步多元化,机遇增加的同时也面临日趋复杂的风险。内外环境的复杂化也赋予了内部审计更大的价值潜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显得越发重要,审计工作的领域也逐步扩宽。内审部门不仅承担着财务收支审计,还承担着基建工程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审计工作。作为高校“免疫系统”的高校内部审计必须与时俱进,加快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型,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为高校发展服务。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概述
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是指高校存在重大问题的经济活动或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或漏洞,而内部审计人员认为经济活动是合法、公允以及经营管理是健全有效,并因此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二、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 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学校的内设监督机构,对学校各项活动行使监督职能。但由于部门设置的平行性、行政关系的密切性,审计人员和被审计人员之间存在利益相关性。内部审计机构在对学校相关活动进行审计时,会受到部门利益以及学校领导的影响,严重影响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在这种多重关系的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有时容易确实自主性,独立性,导致审计结果失真、失实,不能充分发挥其审计监督职能,从而产生审计风险。
2. 内部控制不健全。从国家政策层面看,对于内部控制的建立,我国已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基本都是适用于企业内部控制。对于高校内部控制,还尚未建立一套健全的法律体系。因此,高校内部控制的建立及完善就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无法对内部控制的建立提供有效的指导。从学校的重视程度来看,作为高度重视教学和科研的单位,高校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教学科研中,而忽略高校内部控制的建设及执行,没有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只有简单的'管理制度。而高校内部控制的相对薄弱、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必将导致内部管理的漏洞和重大舞弊的产生,形成审计风险。
3. 内部审计人员不足,综合素质不高。作为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组成,审计人员队伍建设将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好坏。当前,高校审计部门人员少,且大部分人员是从其他部门转化而来,缺乏专业的培训,不具有审计专业性。同时,审计人员年龄层偏高,知识更新缓慢。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存在专业胜任能力不强问题。如果审计人员在工作的时候没有具备这些方面的素质,对会计资料反映的经济活动所得出的审计结果肯定是差强人意的,审计风险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1. 逐步打造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如今,高校的管理体制日益完善,对审计业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合格的、高素质的专业审计队伍。从风险意识、职业道德、执业技能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以控制审计主体的不当行为而产生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不断增强审计风险意识,注意防范风险、规避风险,在审计过程中,准确评估风险的大小及其存在的可能性,进而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审计人员应始终以严格的审计行业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严格执行监督职能。审计人员应掌握会计、管理、审计、法律等各方面知识,不断的学习新法规、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政策、业务水平,从而胜任审计岗位。
2. 优化内部审计环境。合理配置人员,树立专家数据库; 加强沟通和宣传,提高高校教职工对内审的认识。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成立校审计委员会,并对其负责和报告工作,实现内部审计机构的“形式上的独立”和内部审计人员“实质上的独立”。利用计算机、网络、软件等信息处理技术建立信息化平台,通过开展审计软件和测试数据技术的培训,尝试构建“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和“联网审计实施系统”,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经常化和全面化。
3. 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加强内审规章制度建设。内部审计部门的规范管理是提高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高校的审计部门要持续关注有关审计的规章制度,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的内部规范体系,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宗旨、目标和范围、职责和权限以及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使审计工作深入和细致的开展。制订相应的内部审计准则,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明确其职责和权限,保持审计人员高度的职业谨慎,提高执业水平,降低审计风险。不断进行审计创新,完善审计技术和方法。推进审计质量考核评价。一方面,根据内部审计的相关规范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管理。另一方面,对项目从审计业务安排到审计报告出具进行全过程质量管理。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在审计过程中有效的减少和消除人为误差,强化审计的质量控制,才能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9
摘要:我们认为内部审计和风险控制都是做好出口贸易活动的关键举措,其中所包含和展现的不仅仅是完整的经营理念,同时也是一种科学、现代化的管理思维及意识。本文拟从当前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的实施状况认知切入,探究当前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中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的问题不足,通过分析茶叶出口贸易活动中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的价值作用,从而全面探究做好茶叶企业出口贸易的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茶叶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现代化思维
客观地看,我国的茶叶企业大多是由传统的中小作坊转化而来的,除了少数企业为规模化的现代茶叶企业外,实际上,多数茶叶企业仍然是中小型茶叶企业,而其在具体参与国际出口贸易活动时,其往往会由于经营风险管理的不当,加上其参与出口贸易活动的经验相对薄弱,从而影响了茶叶企业参与整个国际贸易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是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时,所不可缺失的重要诉求。
1当前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的实施状况
随着当前社会大众对饮茶的健康认知不断成熟,如今在整个茶叶产业经营发展进程中,出口贸易活动已经成为整个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不仅如此,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随着国际间贸易交往活动不断成熟,如今各国市场也更为开放,而这实际上就为整个出口贸易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尤其是很多国家能够以更为开发的姿态和理念来拥抱整个进出口贸易活动,从而大大推动了整个茶叶产业的出口贸易发展。对于茶叶产业的经营发展来说,其在当前有着成熟的市场认知和价值诉求,尤其是在全社会对茶叶认可的今天,围绕茶叶的国际进出口贸易格局实际上已经形成。细致化分析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我们看到其符合当前整个时代发展趋势,并且与茶叶产业的现代化经营之间有着重要关联。而对于茶叶企业来说,如何才能更好适应整个出口贸易诉求,其需要的将不仅仅是充分考虑茶叶产品出口贸易活动开展的特点,同时也要针对具体的出口贸易活动,充分做好内部审计和风险防范工作。如果我们对整个茶叶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我们看到其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和防控机制,这就大大影响和制约了茶叶企业的现代化经营体系。结合整个时代发展的趋势和具体诉求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实际上也是其现代化经营思维的重要展现。当前国际贸易活动日趋成熟,无论是出口贸易量,还是参与出口贸易的企业数量都在大量上升。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受到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其面临的具体风险和挑战也在逐渐加大,尤其是在国家保护主义应用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多数企业具体面临的风险也在增加。对于参与国际贸易活动的企业来说,其只有严格参照国际贸易惯例,以及具体的法律规范,其能够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同时,适应出口贸易市场诉求,并且打造属于茶叶企业的出口战略,进而为企业发展谋取相应的优势。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在茶叶企业经营发展中,出口贸易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未能将我国经营思维与世界经营诉求之间相关联,从而大大影响了茶叶出口贸易经营的价值与内涵。
2当前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中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的问题不足
在当前全球开放格局进一步构建,整个国际进出口贸易的热度大增。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参与出口贸易活动的茶叶企业,也大大增加。如何维护好其发展利益,确保其能够在参与出口贸易时,经济利益得到系统化的维护,这就成为当前茶叶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命题。因此,做好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就成为一种常态化工作。在具体经营中,茶叶企业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而言,表现为:首先,审计人员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主体,也是增加企业价值的综合性活动。但是想要做好内部审计活动,其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也有着较高诉求,客观地看,在目前茶叶出口贸易活动中,其企业多为中小型茶叶企业,其参与贸易经营的水平相对较差,缺乏专业的审计人才和风险防范控制人才。在当前会计电算化的系统化应用背景下,如今出口审计工作在开展时,需要充分注重结合这一时代模式,优化审计效果。其次,多数茶叶企业内部缺乏科学的审计机构。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当前诸多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中,其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不仅水平较低,而且缺乏必要的权威认知,尤其是专业风险评估与企业内部评估之间的`差距较大,甚至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而且难以确保其客观性和精准性。正是由于茶叶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知水平相对有限,从而影响了整个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最后,缺乏理性、科学的内部审计理念。实际上,当茶叶企业参与内部审计工作时,其需要的不仅仅是完善的审计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注重从审计活动的价值出发,营造良好的审计意识。但是目前多数茶叶企业本身就缺乏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足够重视,从而就很难使得整个内部审计工作融入实际。而从另外视角看,整个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经营时,其也未能构建系统化的风险控制体系。事实上,风险控制的基础是风险防范,尤其是要求茶叶企业自身能够将风险防范与自身经营活动的系统化实施相结合。客观地看,良好的风险防范控制是一种科学的经营思维,也是能够将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和成本有效控制的途径。而做好风险防范活动,其中所包含的元素是多样化的,除了清晰化的风险把控机制外,还要有完善的应对机制和策略。
3做好茶叶企业出口贸易的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的具体策略
从茶叶出口贸易活动经营状况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的价值作用,其将是整个茶叶企业经营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于茶叶企业来说,做好内部审计和风险控制工作,将是自身经营成本有效把控,经营效益持续提升的关键和重点。就目前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时代诠释看,想要做好这一工作,就需要:首先必须充分注重提升对内部审计工作和风险控制工作的重视。企业要完善配备专业的审计人才和风险防控队伍,尤其是要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设置该体系。客观地看,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系统化工作,其中所包含和诠释的内容是多样化的,不仅需要我们关注审计活动的各项内涵,同时也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控制常态化的意识。就目前茶叶企业所参与的出口贸易活动而言,其中所面临的风险是复杂多变的,除了法律风险外,合同风险、物流运输等等都存在风险。而相对于茶叶企业本身来说,其风险防控水平相对有限,所以,在做好内部审计及风险控制时,可以借助外部力量来弥补自身不足。其次,要注重设置风险防范应对机制,事先梳理风险,始终把控风险,事后总结问题,确保茶叶企业能够合理有效的应对其需要面对的各项风险问题。对于茶叶企业来说,要正面去应对其所面临的各项风险,不逃避、不迟疑,而在管理风险时,也要注重对内部岗位进行必要的职责细化,从而打造高水平的风险防范与应对机制。最后,要充分注重完善和优化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的管理体系,将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同企业自身的经营相结合,提高重视意识和投入力度。我们看到在茶叶企业经营过程中,其实际上是一个产品营销占主导的企业,其风险始终存在,并且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之中。因此,想要有效满足茶叶企业的经营发展,就必须注重利用各项元素,服务茶叶企业参与对外贸易。
4结语
就当前整个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的特点看,我国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定优势,尤其是在绿茶市场中,整个茶叶产品占有绝对性优势,而茶叶出口贸易也成为茶叶产业对外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虽然我国茶叶产品对外贸易历史悠久,但是大多情况下,其使用的依旧是传统的经营思维,缺乏必要的现代化理念做铺垫和支撑,这就大大影响了茶叶贸易活动的有效开展。也就说,多数茶叶企业在参与出口贸易活动时,其使用的更多是一种传统思维和理念,缺乏现代化元素的融入体系,其未能对整个风险防范控制工作引起足够重视和关注。
参考文献
[1]姜延书,何思浩.内部审计质量与控制活动有效性研究———基于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耦合关系及沪市上市公司经验证据[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xx(3):219-222.
[2]孔淑红,周甜甜.内部审计质量及其特征因素对外部审计费用的影响———来自深市主板的经验证据[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2):155-156.
[3]王天凤,张珺.出口贸易技术外溢效应的地区差异与吸收能力的门限特征———基于非线性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1):111-113.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0
许多研究都证明了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与收益质量降低、盈余管理以及风险增加之间的关系,并证明了内部控制缺陷代表着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风险。以往的这些研究结论是否意味着内部控制缺陷会对审计收费产生影响呢?本文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xx年和20xx年的数据,从截面视角探讨上市公司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是否会影响审计收费,并将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具体分类,研究不同类别的内部控制缺陷对审计收费影响的差异;同时,本文还从跨期视角研究公司修正内部控制缺陷后对审计收费有什么影响。
相关文献梳理
国外学者关于内部控制与审计收费关系的研究有着不同的结论。一些学者研究后认为内部控制和审计没有关联[2-5];另一些研究结果却不同,Daigle等通过分析1996—1999年审计工作底稿的数据发现,信息技术审计师的评估控制风险会影响审计时间和费用[6]。Raghunandan和Rama、Hogan和Wilkins研究显示内部控制风险增加会从两个方面引起审计收费提高:一是审计师判断公司存在较高内部控制风险时,为了降低审计风险会相应增加审计投入,因此会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二是公司存在较高内部控制风险往往说明整体风险水平较高,审计师会加收一部分风险溢价,以防审计业务的诉讼风险增加[7-8]。Bedard等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与计划投入的审计时间和预计收费相关[9]。Hoitash等检验认为强制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费用的相关性比自愿披露的重大缺陷与审计费用的相关性更大[1]。在我国,曹建新、陈志宇认为,在审计质量较低时提高内部控制质量有助于降低审计收费,而在审计质量较高时二者关联度明显减弱,这说明审计质量越低,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收费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越显著[10]。张旺峰等构建了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指标并进行了有关检验,结果显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收费与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之间存在着不显著的负相关性[11]。关于内部控制质量与信息披露的研究,方红星指出在强制性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制度框架下,积极倡导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自愿披露内控信息还可以缓解代理冲突并有助于提高资本市场配置效率[12]。杨有红、汪薇认为管理层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机不足[13]。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否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14]。林斌、饶静分析指出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的公司,为了向市场传递真实的价值,越可能充分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15]。国内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结论基本相同,即披露内控缺陷的公司,其内控质量较低;内控质量较高的公司,更愿意披露正面的内控信息。由于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是管理层自主决策的结果,基于信号传递理论,倾向于披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那么仅以披露内部控制缺陷说明内部控制质量进而研究内控缺陷对审计收费的影响似乎理据不足,因此本文先验证了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会导致审计收费增加,然后从动态跨期视角考虑修正内部控制缺陷是否会导致审计收费下降。同时,本文从截面视角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分类,扩展检验了不同类别的缺陷对审计收费影响的差异。
研究背景和假设
20xx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要求上市公司评价其内部控制并披露评价报告和鉴证报告。在有关部门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批露内部控制信息之前,部分上市公司已经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并披露相应的信息。内部控制可以有效保证公司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运行,没有或不能适当运用内部控制系统的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会导致相关风险进而发生更多的费用。审计师需要执行包括财务报表审计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在内的综合审计。根据审计风险模型,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分为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其中,重大错报风险进一步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成反比。依据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控制风险上升会导致检查风险下降。审计师必须通过扩大审计范围、增加审计投入来获得足够的关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和评估财务报表审计控制风险的证据来支持审计意见。如果审计师将分配的资源成本过多转嫁给客户,审计收费就会随着客户的内部控制风险增加而上升。为了有效地分配资源,审计师根据风险高低调整投入多少,将更多资源分配到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领域,审计收费则根据测试出的内部控制缺陷相应调整。因此,当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时,审计师会增加实质性测试或收取风险溢价,从而引起审计收费的增加。通过进一步地跨期分析后发现,如果公司在当年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之后,下一年度积极识别缺陷,实施内部控制连续性监控、改进修正缺陷,那么审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可能会降低,审计资源投入减少,审计程序和范围也会适当缩减,进而降低审计收费。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1a: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审计收费增加;H1b:公司修正内部控制缺陷之后,审计收费下降。
审计测试不能发现所有可能的错报,审计师对于高风险的审计业务可通过提高收费来控制风险、弥补可能产生的诉讼保险成本并建立足够的财务储备。因此,对审计收费增加的预期与内部控制风险相关[2,5,9]。本文将内部控制缺陷划分为一般缺陷和特定缺陷,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围绕特定账户的具体问题分辨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类型,一般缺陷比特定缺陷虚化,很难确定存在哪方面的具体问题,特定缺陷相对一般缺陷与内部控制风险更相关。审计风险模型显示,内部控制风险增加会导致检查风险降低。特定缺陷严重会引起更多的审计测试或更高的风险溢价,存在特定缺陷时的审计定价很可能会超过存在一般缺陷时的审计定价。但是,关于内部控制缺陷分类意义的研究结论却不同。Earley等审计师发现很难区分内部控制缺陷类别[16]。Raghunandan和Rama没有发现审计定价对于内部控制缺陷类别之间的差异[7]。另一些研究表明了这种区分是有意义的,他们发现,强制披露的一般缺陷与减少的应计质量相关,而强制披露的特定账户缺陷却不与之相关[17-21]。Ettredge等发现审计师辞职与内部控制一般缺陷更相关[22]。Hogan和Wilkins认为一般和特定账户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费用在相关性上存在差异[8]。我国学者之前还没有专门研究缺陷分类对审计收费影响的差别,本文拟研究不同类型的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收费的相关性,比较一般缺陷与特定缺陷与审计收费的关系。由此,本文提出假设2。H2: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一般缺陷和特定缺陷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存在差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自于CCER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同时,本文还对数据进行了以下处理:剔除了金融保险类公司、数据缺失和1%的极值公司。最终获得20xx年和20xx年沪、深两市A股1097家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
(二)变量选取及模型设定
本文设置的被解释变量是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lnAFEE);解释变量用于假设检验内部控制缺陷问题的几种方式。ICMW是一个指示变量,如果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取值为1,否则为0。REVISE是一个指标变量,如果20xx年比20xx年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种类减少,表示修复缺陷取值为1,否则为0。本文按前人分类方法将内部控制缺陷划分为一般缺陷和特定缺陷。GENERAL表示一般缺陷的数量;SPECIFIC表示特定缺陷的数量。
研究结果及分析
(—)描述性统计
本文依据前人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和分类,通过手工整理,将内部控制缺陷划分为20种,其中一般缺陷12种,特定缺陷8种。总体样本为1097家,其中20xx年有267家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信息,830家没有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研究显示267家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中共有609个缺陷,平均每个公司2.28个。表2统计了内部控制缺陷分类数量,并按照数额和公司分布比率进行排列。如表2所示,20xx年267家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中,一般缺陷共585个(占披露总缺陷的96.06%),披露内部控制不充分或不存在内部控制功能的共有184个(占30.21%),披露内部审计不充分缺陷有91个(占14.94%),风险防范缺陷有79个(占12.97%),管理者、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缺陷所占比例为11.17%,会计人力资源缺陷有8.7%,无效的服从有6.57%,此外,高级管理人员(能力,语调,可靠性)、职务分离和内控设计、人员的道德水平和服从程度、不充分的披露(及时、相关、全面)所占比例均为5%以下。特定缺陷共24个(占总缺陷的3.94%),其中信息技术(软件,安全,公开债券)所占比例最大为3.12%,会计对账程序不严密等等六类缺陷均没有公司披露。20xx年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为506个,内部控制不充分或不存在内部控制功能和内部审计不充分仍然占最大比重,总缺陷数量比20xx年少103个,说明在内部控制规范施行之前,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动机不足。如表3所示,审计收费lnAFEE平均值为13.39683,最大值为18.11958,最小值为11.69525。1097家上市公司中有267家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占总体样本的24.33%,在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中,一般缺陷比特定缺陷多,每家上市公司平均披露0.53327种一般缺陷以及0.021878种特定缺陷,其余830家公司没有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在总体样本中,平均7.56%的公司更换了会计师事务所,平均7.1%的公司聘请的是“四大”事务所审计。
(二)单变量分析
本文检验了各个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数据显示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收费在10%水平上呈正相关,初步说明存在内部控制缺陷会导致审计收费增加。修正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收费呈负相关关系,但是并不显著,说明修正内部控制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审计收费,但是由于不确定修正的内部控制缺陷是否重大以及公司可能会在期末对该缺陷进行修正,而审计师已经进行前期审计工作,从而导致二者的相关关系不显著。特定缺陷与审计收费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一般缺陷与审计收费的关系不显著。原因可能是特定缺陷涉及公司特定账户或某一具体方面,影响力大,如果存在特定内部控制缺陷,审计师会增加投入进行测试。一般缺陷相对特定缺陷而言比较虚化,涵盖范围广,没有特定内容,是否存在一般缺陷,审计师需要进行必要的控制测试,公司特定缺陷比一般般缺陷对审计收费影响更大。在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流动比率、四大事务所审计在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系数如表4所示。
(三)回归分析
表5列示假设H1a和H1b模型回归结果,调整后的R2结果显示,两个模型的拟合程度较高。模型1回归结果与假设一致,表明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收费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会引起审计收费增加。审计收费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ROA、公司规模、是否被“四大”审计、资产负债率等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与上市时间、营业收入增长等不显著相关。模型2回归结果(见下页表6)显示修正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费用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修正内部控制缺陷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审计费用,但效果并不显著。本文从跨期视角提出公司识别和修正内部控制缺陷存在预期效益,这将导致审计师调整评估风险和减少审计费用,但是数据显示修正内部控制缺陷之后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并不显著。原因在于修正内控缺陷之后,缺陷的种类及个数减少了,但修正的是否为重大缺陷这一疑问干扰了回归结果。此外,如果修正缺陷的发生接近期末,内部控制缺陷可能在本年度的大部分时间内一直存在,也会造成特定账户错报风险,但该公司仍然可以披露一个无内控缺陷的报告。审计师为确保其修正控制缺陷的有效性可能不会明显降低审计收费。表6列示H2模型回归结果,数据显示特定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一般缺陷系数并不显著相关。内部控制特定缺陷涉及公司特定账户或某一具体方面,影响力大。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更多地围绕特定账户的具体问题,如果上市公司存在特定内部控制缺陷,审计师会面临较高的审计风险。为此,审计师会增加审计投入和审计时间,充分执行审计程序和实质性测试范围,在审计过程中势必会根据审计风险来决定审计收费,因此会导致审计收费的增加。一般缺陷相对特定缺陷而言比较虚化,涵盖范围广,没有体现特定内容。无论公司存在或者不存在一般缺陷,审计师都要进行必需的控制测试,因此一般缺陷不会对审计收费产生较大的影响。
研究结论与局限
本文以我国20xx年和20xx年1097家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截面和跨期两个视角检验了内部控制缺陷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会导致审计收费增加,特定缺陷与一般缺陷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存在差异,特定内部控制缺陷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相对一般内部控制缺陷对审计收费影响更大,导致审计收费更高。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修正内部控制缺陷对降低审计费用有影响但是影响并不显著。我国公司刚刚开始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管理层可以选择是否自愿性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这种选择体现了管理层动机从而达到在资本市场上引起不同反应的目的。实际上从长远看,上市公司充分详细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逐步改善内部控制制度,表明管理层重视内部控制管理、积极识别内部控制缺陷、动态完善控制程序。
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与不足之处。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上市公司在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内容、指标、缺陷分类、影响程度等方面千差万别。本文基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手工搜集统计内部控制缺陷种类个数,可能带有一些主观性。本文尚未研究自愿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与强制披露对审计收费影响的差异,以及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前后内部控制缺陷对审计收费的影响,这些问题留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1
摘要:近年来,高效支出管理控制中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如采购、报账,而支出管理是高校加强经济管理最重要的部分,不仅可以加大内部的管理力度,还可以使校内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故为提升高校支出管理的控制成效,本文从高校内部审计角度进行探究,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支出管理;控制成效;探究对策
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内部审计以风险为主要基础,以提高实质价值、促进组织运营为主要目的,在管理过程中为支出提供具有客观性、准确性、预见性的认识,因此,内部审计属于一项客观、独立的评估活动。而高校内部审计便是通过各项审计活动的开展将其内部水平提高,为学校增值,实现目标。可以说,高校内部审计与高校的内部控制是具有一致的,可以促高校内部控制的建设及完善。支出管理控制属于内部控制的一种,本文就如何从高校内部审计角度对提高支持管理的控制成效进行探究展开论述。
一、高校内部审计促进支出管理控制建设的重要性及成效探究
高校主要有项目、日常两种关于经济方面的支出,如活动中的劳务费、印刷费以及日常中的办公费、会议费。当然,不同的费用支出其风险点也有所不同,风险管理的方法、评价、控制均不一致。完善支出管理制度,明确其开支范围、标准;严格设置等级岗位,明确审批权限;加强支出管理,确保内容真实合规;等等,均属于高校支出管理的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在高校管理过程中通常会有支出控制审计专项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支出事项,若能够健全支出管理控制的制度、贯彻落实审计的执行以及在开展过程中及时发现控制的具体情况、查看关键风险点,提出改进措施对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防范,便可将支出管理控制的成效提高。
《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中的要求明确指出,各高校均应推进学校内部控制的建设及完善工作,依据高校业务的性质进行详细的分类,以内部审计提高支出控制建设的成效,加强支出管理的控制,维护高校经济利益。高校财务依照支出业务类型的关键风险点对其相应的制度进行完善,便可实现支出合规目标;但此种情况属于高校内部控制的理想状态,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多种因素很难将制度、支出信息等均合规,部分支出项目便无法持续推进,严重影响到活动的效率,进而制约学校的管理。从此处可以发现,若高校内部审计未能将质量与效率一同兼顾,便无法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而支出制度的过于冗余、流程图未能依据支出经费性质进行刻画、负责人未能明确支出审核的重点、财务人员工作量增加、效率低下等均会严重影响到高校支出管理的控制成效。因此,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不仅应以制度为基础,对支出活动的合规性进行审查;还应兼顾效率,审查控制中讲究适当性。
二、从高校内部审计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给予高校支出管理具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在此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具体内容如下:
(1)在各项活动开展中需以风险为导向,以提升高校支出管理水平为主要目的,要求审计人员在依据制度进行审计的同时能灵活运用多种审计技术,创新、针对、高效,充分性、冗余性开展各项审计工作,明确支出制度制定的初衷在严格执行的同时也应进行实质风险的防控,不仅仅是注重经济事项的形式合规更应重视实质合规。此外,在财务支出制度中不仅仅是文字表述,还应对必要的刻画流程、关键风险点进行标识,以防止部分经费使用者无法明确支出的关键风险点,未能将制度贯彻落实或是递交的材料不足需反复补充,进而增加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管理效率,无法对支出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
(2)支出审计开展时对所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总结,明确责任,理清审计中经费审批人以及经费使用人对支出制度不理解的地方,不仅仅是将制度在程序上发布还应对经费使用者进行专门的培训,联合财务部门开展讲座,使其学习每一条支出制度,确保其已掌握相关知识,如明确经济事项开展过程中将关键支出凭证及时收集,保证新制度的贯彻落实;与被审计人员沟通时应将制定的制度准确传达,在征求被审计人意见的过程中,通过有效沟通,将制度要求进行传达。
(3)咨询职能是审计人员基本的职能之一,与财务人员交流时审计人员需普及其支出制度建设的'初衷,使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进行衔接时能够明确经济事项活动开展所需的各方面材料凭证,报账软件可在一定程度上将人工记账的风险降低,但随着业务的拓展,高校资金规模逐渐扩大,仅靠报账软件无法承担活动本身的风险,需要业务人员在明确支出制度的基础上在活动中严格执行;而财务人员不仅仅核实合同中的付款条款,还应对业务人员开展的活动实际情况进行核实,将两方面结合审核才能达到支出控制的目的。因此,支出管理控制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需要财务、业务双方在信息化建设上进行高度的融合,提升其在衔接上的信息化程度,进而促使支出管理控制与业务融合形成一种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减少人工控制的风险,在提高支出管理效率的同时提升防范风险的水平。总而言之,支出管理要提高控制的成效应以风险为基础,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为主要目的,将高校内部审计的制度与实际活动双方面结合进行审计,加强审计人员工作各项工作职能,定期对经费使用者、财务人员、业务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确保制度的贯彻落实,有效提高支出管理控制的成效。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2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转变,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高校办学风险也日益增加。《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颁布实施,以及《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将内部审计定位为帮助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意味着内部审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高校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已成为必然。构建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使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充分融合,以提高高校发展质量和办学水平,以增值和善治为目标的内部控制审计新形式已成为高校强化内部控制和健全风险防控体系的重要手段。
一 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概述
内部控制审计从控制环境着手,在对组织层面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真实、客观地披露组织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审计关注的是组织内部的控制风险。而风险导向审计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风险识别,分析影响组织的战略发展目标、内外部环境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而提出风险管控措施。风险导向审计不但关注组织内部的控制风险,还关注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外部环境风险。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引入内部控制审计中,可以在保证审计结果准确的基础上提高审计效率,为组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风险管控提供增值服务。
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引入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高校完善内部控制
高等学校内部审计机构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对高等学校组织层面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等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根据内部控制审计结果,结合相关高校管理层的自我评估,综合分析后提出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意见,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核后予以认定,有助于高校管理层改善控制环境,完善高校内部控制。
(二)有助于高校改善风险管理
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关注高等学校内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的内部控制,以及外部环境变化对高校发展目标的影响。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高校单个或者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确定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和重点,真实、客观地揭示和反映管理中的风险状况,达到高校强化风险防控的目的。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把审计资源集中于被审计单位的高风险审计领城,针对被审计单位的不同风险因素状况、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因此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扩大了审计对象的范围,更加注重增加价值功能。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将高校内部审计对象置于高校发展的大环境中,从高校办学层次和定位、监管环境、学校及下属部门的战略规划、教学科研目标和教辅及行政管理业务流程等内外部各个方面因素来分析评估风险,运用全方位立体观察法来分析判断影响高校发展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以风险为出发点,通过审计,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点,提出改进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将事后评价转变为更为及时主动的事前、事中监控和事后的动态反应,审计目标也将由过去被动地查错纠弊,变为积极主动地帮助高校管理层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完善管理,更加注重与高校发展目标的契合。
2.注重全面识别风险、评估和改善高校管理风险。采用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可在全面熟悉高校教学、科研及内部管理过程的基础上,对高校风险全过程进行监督,有利于全面识别高校管理和发展风险。同时,把高校管理与发展风险植入到审计风险本身的评估中,采用各种定性分析和定量测算等技术手段,综合评价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潜在影响等因素,有利高校提升抵御风险能力,完善高校风险管理预警体系。
3.节约审计资源,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高校推行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有效地改进了对高校内部控制的监控方式,抓住了审计重点,恰当、合理地分配了内部审计资源,使得更多与风险管理相关的控制和活动得到关注,有利于审计人员将审计手段与审计目标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内部审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绩效性。因此,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提供了一种既能节约审计资源、保持审计效果,又能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 目前高校开展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的现状
(一)对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不够重视
第一,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基础比较薄弱。《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虽然已经颁布实施,但高等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不甚了解,许多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只针对会计部门,而管理决策层和其他相关部门不受内部控制制度约束,内部控制制度基本上也就是内部牵制制度和一支笔审批制度,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由于对内部控制认识的片面和了解不深刻,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尚未形成体系,缺乏系统性。部分高等学校也在着力加强内部管理,积极推行精细化管理,但在推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未能对高等学校内部业务流程进行认真梳理,未能对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进行有效识别,使得制订出来的制度仍然没摆脱传统制度框架。
第二,各高等学校内部审计机构也没有及时制订出台《内部控制审计实施办法》,使得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开展缺乏制度支撑。
第三,高校领导对内部控制不够关注,甚至存在误解,认为强化内部控制会限制自己的手脚,不利于灵活管理。
第四,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特别是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动用的人力比较多,审计成本比较大,势必会影响常规审计工作的开展。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高等学校对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积极性不高。
(二)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缺乏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经验
内部控制法规体系已经初步建立,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已经成为高校内部审计一项新兴业务。但内部审计人员缺乏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实务经验,对整合内部控制审计理论和审计业务流程的把握不够,在审计过程中如何识别风险、验证内部控制缺陷、减少工作失误、降低审计风险、实现内部控制审计目标都是目前亟需探讨的问题。
(三)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影响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的开展
因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不仅仅是一般的综合审计,它更关注于高等学校各项业务流程的运行以及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管理问题。由于高等学校内部审计人员大多为会计类专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更不用说要掌握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面对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很难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及建议,距离完成高校希望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达到的效果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缺乏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高校的内部控制到目前为止没有建立健全的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标准。而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形成普遍认可的评价标准体系,评价标准的建立是前提条件。
三 高校开展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的路径
风险导向审计关注的是组织的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而内部控制审计首先要对组织的控制环境和控制活动进行风险识别,找出风险点,审查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而促进组织加强管理,推进组织实现其发展战略目标。因此,高校开展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应围绕高校发展的目标,着眼于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有效执行。
(一)提高对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视度
第一,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要借助高等学校各种媒介大力宣传内部控制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提高高校各级领导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第二,高等学校应根据自身教学、科研等管理的特点,在充分解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基础上,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持续的完善内部控制建设。
第三,高校要切实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的核心作用是参与治理、防范风险和确保合规,将内部审计的职责定位为顾问和高参,确保监督权与决策权和执行权相互制约,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加组织价值的作用。
第四,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内部审计在转型过程中需要人力、过程、信息技术三大要素的支撑,尤其以具备胜任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为前提。因此,必须加大内部审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力度,使得审计人员在充分掌握会计、内部审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系统学习信息技术、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从事内部控制审计时在了解高校发展目标、评估风险和控制措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第三道防线”的作用,为高校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成为高校领导值得信赖的高参。
(二)规范高校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流程
内部控制审计实施时间较短,还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因此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借鉴以往综合审计项目总结出的一些可行性较强的审计程序,建立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流程,提升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重视程度,提高内部控制审计质量。
1.做好审前调查,关注影响高校目标实现的各类重要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涵盖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高校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尤其是重大缺陷,需要获取内部控制在一段足够长时间有效运行的证据。因此,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时,需要进行审前调查,围绕高校的发展目标明确审前调查的重点,通过现场察看、访谈、符合性测试等方法,来收集有关影响高校目标实现的各类重要风险的资料,识别高校及其环境所存在的风险。然后,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及高校领导的个性特征,审计人员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水平,以及是否存在舞弊风险。通过审前调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审计组将本次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确定在高风险领域,明确本次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有意识的加大审计力度,增加实质性测试的内容。
2.风险识别,查找高校内部控制风险点。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对高校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方面进行风险识别。对内部环境风险识别时关注高校的发展战略是否与高校的资源配置相一致,关注高校治理结构是否存在职能交叉或死角;关注人力资源结构合理性,以及是否建立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机制;关注高校是否构建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风险评估风险识别时关注是否建立了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在对控制活动风险识别时重点关注高校教学、科研、财务、资产、采购及重大事项的决策机制等业务管理活动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有效执行,关注领导干部一岗双责的履职情况。信息与沟通风险识别时关注高校是否建立信息沟通渠道,重大事项如应公开的财务信息、奖助学金是否按时公开。内部监督风险识别时关注组织活动和业务活动是否建立了评价机制,是否保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对发现的问题是否及时整改等。
3.收集审计证据,评价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可信度。高校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高校预算经费使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办学水平及质量的提高,提高预算经费使用绩效和管理效果,促进高校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因此,高校内部控制审计要紧紧围绕组织层面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情况来收集审计证据。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要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内部控制调查测试表,查证分析影响高校战略目标实现的风险点及影响程度。通过对风险要素的分析,宏观上关注国家对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外部监管部门的最新要求;微观上,主要关注高校内部机构是否有重大调整、重大人事的变动情况(特别关注领导干部个人素养)、最新政策或制度的推行及执行情况、预算控制及会计控制情况、资产使用及保护情况、建设项目管理情况、发生的重大风险事项等。通过对各类风险因素的分析,来判断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与运行的可信度,认定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进而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根据认定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责成相关部门限期整改,特别是当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缺陷时,应及时提请校领导予以高度重视。
4.后续审计跟踪,确保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到位。《第210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后续审计》指出,后续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跟踪检查被审计单位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改进效果,而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发出后60天内,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就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建议是否已经采取了适当的纠正行动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实施后续审计。对于整改好的部门得予以充分肯定,整改不到位的部门建议主管校领导进行问责或诫勉谈话,对于高校内部个别部门基于成本或者其他方面考虑,决定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不采取纠正措施并做出书面承诺时,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向校领导提供书面报告,从而提高被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视程度,真正为增加组织的价值提供服务。
(三)构建高校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的评价体系
高校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最终目的是评价高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因此,构建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审计人员对高校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做出认定。本文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遵循了以下原则:
1.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从高校组织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客观情况出发,提高了指标的科学性。评价标准紧贴高校管理实际,评价过程中避免了主观判断和模棱两可的指标。
2.重要性原则,即成本效益原则。在整体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前提下,指标选取抓住重点指标,关注重大事项和业务,评价结果上,允许结果在一定标准范围内有些许波动。
3.考虑内控活动具体风险的原则。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要求在进行评价时,要充分考虑高校经济和业务活动产生风险的领域与业务流程。因此,评价指标设计时,组织层面评价指标从宏观角度反映了高校发展战略、高校治理以及风险管理预警机制,业务层面评价指标则反映了高校在进行日常管理和经济活动中的整体流程和重要风险点。
高校内部控制评价表(见表一)中设计的评价指标和标准是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载体,以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为归宿,每一阶段的评价都是在紧紧围绕内部控制核心要素及风险点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由此可见,此评价体系下的评价指标设计以高校管理的风险点为依据,评价更具有针对性。
根据上述各项指标的得分和相应权数计算高校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总分X=Σxi·wi 。如总分大于80分,则说明该校内部控制运行有效,处于良好状态;如总分大于70分小于80分,则说明该校内部控制运行部分有效,存在一般缺陷;如总分大于60分小于70分,则说明该校内部控制运行部分有效,存在重要缺陷;如总分小于60分,则说明该校内部控制运行无效,存在重大缺陷。根据评分结果,对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分清是设计缺陷或运行缺陷,向高校管理层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促进高校完善内部控制,实现增加组织价值的目的。
综上所述,将风险导向审计引入内部控制审计,对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流程进行逐一梳理与阐述,对于合理利用高校内部审计资源,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大有帮助。特别是针对高校的特点,提出构建我国高校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体系的构想,将有助于推进高校内部控制审计转型,更好地为高校实现其发展目标保驾护航。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3
1 内部审计资源的计划管理
1。1 开展风险导向审计
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为企业价值增值服务的,业务包括预算管理审计、资产经营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效益审计、资产投资审计和内部控制评价等等。由于目前供电企业普遍存在内审人员不足的情况,因此,要充分利用审计资源,不仅要做好基础的审计工作,同时还要做好风险导向审计,将内部审计资源主要放在对薄弱环节的控制,以及放在风险评估的高风险审计环节,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1。2 充分利用原有的审计结果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审计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情况和经营效果,因此,要求审计工作人员必须熟悉企业内部的主要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这样才能制定针对供电企业现状的审计计划,同时,充分利用审计成果的运用,是提高审计效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如供电企业原有的审计结果,尤其是上年度的内部审计结果,应作为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根据以前的审计意见和结果,再结合当前供电企业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业务和开展新项目审计,提高审计效率。
1。3 加强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
审计质量的好坏,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密不可分。随着审计领域和技术的不断拓展,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复合型知识和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中防犯审计风险,合理使用职业判断对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出实事求是的结论。因此,应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方面由企业对审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加强职业观、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使内审人员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操守;另一方面鼓励审计人员积极扩充自身的专业知识,审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财务会计知识,还要掌握工程管理、电力营销、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才能提高供电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
2 内部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
2。1 做好审前调查
审前调查是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的关键。审前调查是指在项目审计计划确定后,审计组采用一定的工作方式,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人员编制情况、主要业务性质、经营规模与特点等情况、内部控制及其执行等情况,收集与审计项目相关的资料,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银行账户、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重要会议记录和有关文件,电子数据和以往接受审计的情况等等,以便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范围,为制订审计方案提供依据。同时,做好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准备工作,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是对相关业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审计进点前审计人员要了解被审计对象的计算机系统和相应的业务流程,并进行数据采集、转换和分析,为审计进点做好准备。
2。2 制定切实有效的审计方案
审计方案是指为了能够顺利完成项目审计业务,达到预期审计目的,在审计项目实施前,经审计调查,对具体审计项目的组织、程序、时间及审计重点等做出的详细安排。编制审计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审计项目的具体要求及目标、审计成本效益和可操作性,并对审计重要性、经营管理活动的风险程度进行适当的评估。审计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风险提示、审计程序及审计方法,审计组成员、分工和职责、时间安排、工作要求等。
2。3 对审计方案进行论证并确定
对审计方案的论证主要是对已经制定的审计方案进行各项因素的论证,主要从可行性、切实性、有效性等几方面考虑,确定最终的审计方案。正常来说,对于一些小的企业的内部审计方案可以省去这个论证的环节,然而对于像供电企业这样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来说,审计方案的论证环节必须重视起来,主要由审计人员、审计专家等人员共同完成内部审计方案的论证,这样更能有效的降低供电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
3 内部审计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3。1 对审计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和管理
首先,开展审前培训,让审计组成员了解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指导审计人员有针对性的查找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审计项目,分别指出各项目的审计重点和方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其次,利用审计信息系统对审计过程进行控制。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组成员将工作开展情况、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式、查阅的资料、及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查证结果、审计发现问题及证明资料等以审计日志、审计取证表的`形式通过审计现场作业系统上传至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审计组长通过系统实时对审计日志、审计取证表进行审核和审批,从时效、质量方面对审计工作进行监控并及时部署和指导工作,从而提高了审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三是建立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执行审计组主审、审计组组长和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的三级复核制度,明确规定复核的要求和责任,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3。2 对内部审计的报告进行质量控制
一是要保证审计报告是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二是审计报告要及时编制,以便适时采取有效纠正措施。三是审计报告应对揭示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的同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出被审计单位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经营风险,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或审计意见。四是应加强审计报告的复核,保证审计工作底稿充分支持审计发现、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五是审计报告的文字表述应简练、表述准确,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3。3 对审计的后续工作进行控制和管理
一是对审计发现问题开展后续跟踪检查。建立审计问题整改
问责机制,明确对责任单位和个人的追究标准和方法,并将整改结果纳入个人绩效考核和应用到干部考察机制,确保整改落实到位,巩固审计成果。二是做好审计档案的管理。收集整理与审计项目有关材料,做好审计资料的归档工作,为日后的审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对审计质量进行评价。审计质量评价应包括审计方案的执行情况、目标的完成情况、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审计证据的质量、审计结果及审计小组的整体情况等。通过评价,总结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4 结束语
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质量控制的环节也很多,从文章的分析中,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与管理主要从审计资源的利用、审计方案、审计过程及审计报告质量等几方面进行控制,对确保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有着重大的意义。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4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益完善和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注意到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性,这给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带来了极大的福音,它不仅仅是加快了会计工作的实际效率还有效地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收益,相较于传统的会计工作也已经实现了飞跃化的进步和发展。本文将对会计电算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做一定的分析,然后针对现在的实际情况对会计电算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提出一些合理化的策略帮助。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策略
近几年来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推广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高度,在企业中就有效地帮助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设与实施,使一些过程上的步骤可以进行省略并且更加的便捷和高效。所以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的对企业内部审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传统的会计审计工作的不同之处在于:会计电算化有一定的优势之处,但是这种优势之处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以下是对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的内部审计方面的一些相关分析[1]。
一、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审计控制的现状
1.理论内容的不足,审计制度的不完善
由于有了会计电算化的出现,所以一定程度上的导致了企业内部审计的重大改变。由此审计方面的技术和方法也要做一定的调整才能够适应新的格局化发展模式。指定新的相关规定时要侧重一些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反馈、审计人员的入职资格、审计相关的一些技术和方法等等。
2.审计工作只停留在浅层次的基础之上,软件工具的不足
目前的办公并室内运用的企业内部审计的软件一般是Windows资源管理器的审计文件管理模式。在编制审计计划、审计报告、审计内容、审计结果等一系列的审计工作都会运用到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表格制作软件等等。这种软件的使用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但是却缺乏规范性的要求和系统化的操作,很难与其他工作相融合。
3.工作人员对计算机知识的匮乏
会计电算化在企业内部审计的控制仅仅拥有先进的办公软件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专业的会计电算化的审计人员,正确的制定审计计划,根据计划的具体情况实施审计的过程,然后系统的分析审计结果,最后做出准确的审计报告。同时这类的专业化人才还要对计算机本身一定的认识,这样可以方便解决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突发状况。
4.内部审计发挥不了作用
一般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仅仅只是信息的可靠性,安全性,完整性,正确性等方面进行要求,但是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企业内部审计控制工作还发挥不到深层次上的作用,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现代化企业的发展。
5.审计方法的局面被动
一般的会计电算化下的企业内部审计控制经过三个阶段:计算机审计的绕过阶段、计算机审计的透过阶段、计算机审计的利用阶段。而我国的实际情况还停留在第一阶段中。因而不对计算机程序处理进行审计就导致了该种方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缺乏完整性。这样就会使审计人员处于被动化的位置,慢慢地影响其发展[2]。
二、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审计控制的策略
1.制定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控制方面的制度和准则过去的审计内容是在手动的记账的发展中演化而来的,但是现在的审计工作已经运用了会计电算化新技术的革新,原来的审计方法已经不可能在适合现在的社会需要,所以要根据会计电算化的标准指定新的`企业内部审计的控制方面的制度和准则就是现在最重要的任务。
2.发展审计软件相关的产业化格局,促进商品化的积极发展
实际运用的会计电算化审计软件还只是初级阶段,目前还没有和当前的形势相吻合,但是在审计的工作过程中这部分的软件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起这反面的产业技术的升级和发展,让这种软件的推广逐步向商品化的方向发展。
3.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积极培养会计电算化在企业内部审计方面的人员
培养专业化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一直以来都是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控制方面核心话题,但是说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却非常难达到标准。综合性的人才具体的要求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首先就是会计电算化方面的要求,其次企业内部审计的要求,最后就是对计算机的软件应用问题。如果这几方面的内容都能够到达,专业性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也就可以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4.推动内部审计的发展,同时适应会计电算化的社会
为了适应会计电算化带给企业内部审计的高要求目标,我们就要做到在发展企业内部审计的同时绝对不要忘记还得适应新的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之上。所以就能看出会计电算化是一项基本的要求,必须要适应电算化的发展才能称之为新时代下的企业内部审计改革。
5.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审计控制的实施中最好采用不同的方法
在开展内部审计的整个过程中最好采用不同的办法。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到:企业内部审计的控制方法与会计电算化的步伐要相适应,并且有效地进行整合,不同的会计系统的处理程序往往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这是会计电算化下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3]。
三、结束语
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控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会计人员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了新的高度。同时为了更高层次地提高企业内部的审计控制,我们就要把重点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上,不断加强内部调整机制,并且制定相关的整改制度,从而深入研究会计审计策略,充分发挥对会计审计工作的控制作用。这种快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缓解工作量带来的巨大压力,并且使完成的准确度得以提升。找到正确的渠道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去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控制管理。
参考文献
[1]郑惠尹,钟学云.探析会计电算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策略[J].数字技术与应用,20xx(,6):148-149.
[2]刘昱彤.会计电算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探微[J].东方企业文化,20xx(,16):251.
[3]王惠,刘慧茹.探析会计电算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xx(,10):320.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5
1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现状
对于一个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来说,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是十分重要的。所谓的内部控制,就是对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过程进行监督,而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就是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过程能够符合法律国家以及企业的标准,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而且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工作主要就是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再控制,从而更好地保证企业的进步与发展。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它所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对象就是企业内部所进行的控制制度,并保证当工作人员出现危及企业健康发展的行为时采取及时的措施进行控制和解决。
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晚,所以一个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发展水平也比较低,尤其是企业工作人员对企业内部所进行的审计控制工作认识程度不高,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自行内部审计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工作的结果水平较低。而且,企业内部也沒有完善的制度来保障控制审计工作的进行,很多审计控制工作人员都只是敷衍了事,并没有将审计控制工作当作重要任务来完成,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使得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2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对企业资金活动进行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
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在基金筹集方面企业是具有很大自主权的,所以根本不需要上级进行汇报或者得到上级的允可,也没有具体的制度对基金筹集工作进行限制。所以很多企业市场会出现使用资金过多,流动之间无法发挥效益,或者出现资金缺乏等现象,都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一旦需要进行资金筹集的话,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企业所需要花费的成本。而且,如今国家也在很大程度上放宽了财政政策,所以会存在很大一部分企业为了筹集资金而出现非法借贷,在借贷的过程中,一部分企业会出现由于无法偿还高息导致企业走向倒闭。所以想要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企业资金活动进行良好的控制审计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2.2对企业采购业务进行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
企业所谓的采购业务就是指,企业对自身所需要的产品进行采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企业无法以良好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作为辅助,那么企业很容易出现采购材料过多而无法使用,造成企业财政损失的现象。这主要就是由于企业内部控制采购业务的部门与审计部门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使得会计部门所进行记录的数量与实际的使用数量不相符,影响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结果的真实性,这就会对企业的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不利于企业取得更好的发展。
2.3对企业资产管理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工作
对于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来说,进行资产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企业的资产管理主要表现在对企业资产的流动进行的记录、调查以及分析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对企业资产进行盘点、了解企业资产的具体情况以及企业个别在库资产的所属权。然而由于如今企业资产管理所进行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都比较低,所以在进行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资产盘点过于重视形式,很多工作人员只是做到了表面工作,并没有真正的付诸实践。而且,一旦部分资产出现亏损现象,并不告知管理人员,从而使得企业无法对这些现象进行及时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产的损失。最后,在对个别资产所属权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特别在库资产权属不清,而且没有合法的手续进行保障,严重危害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2.4对企业销售业务进行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
企业的销售业务主要就是对企业产品进行销售计划、销售管理以及销售总结的过程。由于未对企业销售业务进行良好的内部控制审计,所以很容易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出现虚假销售,而且产品销售的价格也是十分不合理的。不仅如此,企业内部的社障制度也十分不完善,很多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财产损失的责任无人承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而且,由于对销售管理没有进行良好的控制审计工作,所以一旦市场发生任何变动,企业都无法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应对,从而造成企业的损失。
3解决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的具体对策
3.1优化内部控制审计环境
想要提高内部控制审计的工作质量,优化内部控制,审计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企业能够采取一定的措施解放工作人员的思想,使工作人员真正认识到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不仅如此,想要优化内部控制审计的环境,还需要建立一定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从而对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限制,保证企业能够更好地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减少企业发展的风险。最后,企业促进各个工作部门之间进行相互监督相互管理,从而确保企业的经济与发展。
3.2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
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企业能够借鉴其他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对自身企业存在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其次,随着市场经济以及国家政策的不断变动,各个工作流程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所以企业一定要认识到这一问题,保证工作流程能够紧随社会进步的.需求,并且得到不断的完善和进步。
比如,在对资金活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就需要完善资金活动有关的管理制度,明确资金筹集的额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约资金筹集的成本,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又或者在对企业进行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审计时,企业就可以加强资产管理制度的完善,并对资产管理制度的执行进行检查和评价,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措施进行一定的处罚,保证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良好进行,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
3.3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制度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保障企业各项制度的正常运行,也能够保障企业可以更好地找出自身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解决,而且还可以对各个工作部门的工作进行评价鼓励。还可以明确一定的责任,为企业所进行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其次,企业还需要完善内部的监督制度,从而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进行良好的监督和评价。这就需要企业能够建立健全监督机构,保证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一定的监督制度,对企业的发展进行监督。其次,企业一定要重视对工作人员的分配,保证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最后,企业也一定坚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保证企业更好地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企业进行更好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使企业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且在未来中取得更好的进步。
4结论
总之,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进行高质量高水平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企业能够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为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促进工作的更好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