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寻之南浔随笔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南浔 随笔

管理员

摘要:

难寻之南浔随笔  南浔不难寻。它坐落在太湖南岸的江浙交界地。  若称之为“江南小镇”,我眼前应该是一位姿态婉约的女子,撑一把油纸伞,在小巷的石板路上缓缓而行;若称之为“江南古镇”,这里应该就像一位迟暮老人,半躺在藤椅里,在石桥边享受阳光。余秋雨笔下的江南小……

难寻之南浔随笔

  南浔不难寻。它坐落在太湖南岸的江浙交界地。

  若称之为“江南小镇”,我眼前应该是一位姿态婉约的女子,撑一把油纸伞,在小巷的石板路上缓缓而行;若称之为“江南古镇”,这里应该就像一位迟暮老人,半躺在藤椅里,在石桥边享受阳光。余秋雨笔下的江南小镇是这样的:“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她们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石欄上看着过往的船只……”

  这也是南浔的真实写照。南浔的原住民依旧保持着原来的生活状态,这是那些原始居民被迫迁出的古镇所缺少的'。这里才真正保留了原生态。

  那天雨后,石板路很滑,那层层叠叠的苔藓不知是第几代了。脚下的石子仿佛时间的脊梁。眼前、身旁、头顶就是百间楼,相传它是明代礼部尚书为女眷家仆而建的居屋。它依河立楼,约有百间。河道蜿蜒,河边粉墙黛瓦,曾炊烟袅袅。封火山墙、河埠石阶、木柱廊檐,简朴得令人流连。我就顺着水走吧。

  我从最北端走到最南端,不禁感叹南浔之大,进而想到它昔日的繁华。

  南浔的繁荣期在明万历至清中叶,这与当时蚕桑业和商业的发达密不可分,镇上富商巨贾都靠这些产业。据说有“四象八牛七十二只金黄狗”之说,“四象”拥有的财富相当于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小莲庄与嘉业堂藏书楼就是由“四象”之首刘镛家族建成的。

  此时的小莲庄满眼是鲜活的绿色。或许时节尚早,那十亩荷池只有一池残荷,凄凉地向这满园春光倾诉哀怨。倏忽,又落下几滴雨。我又不甘心眼前的颓唐景象,转身走进嘉业堂藏书楼。它因溥仪皇帝题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闻名。在皇权没落的时代,以此褒奖刘家捐钱给光绪皇陵树种。

  藏书楼前有一方莲池,大概是刘家人偏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的性格。此处莲池倒有些莲的踪迹。池边,是用太湖石堆叠而成的十二生肖,形态各异,引人联想。庄严肃穆的藏书楼掩映在幽深雅致的园林中,在此处藏书、读书,可谓绝妙之选。最爱那窗棂,每扇都是由篆书“嘉业堂藏书楼”六字依序排列下来。透过层层精致的窗棂,仿佛能与历代先贤对话。我陶醉了。

  南浔,难寻的是相交相融的淳朴生活与书卷气。南浔,天下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