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说课稿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北方地区 南方 地区

管理员

摘要: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说课稿  ◇教学背景  教学背景包括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四部分。  一、教材内容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这节课的课程标准要求: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运用资料比较南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说课稿

  ◇教学背景

  教学背景包括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四部分。

  一、教材内容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这节课的课程标准要求: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运用资料比较南北方地区的差异3.说出南北方自然地理环境对各自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其次说学生的情况。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南、北方地区的差异并不陌生,尤其是去过南方旅游的同学对于这两个区域的差异更是知之甚多。不过,这些只是他们的感性认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归纳概括总结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对于南、北方的差异还不能上升到理论水平,也就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是经过一年半地理的学习,他们已经初步具备读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还是能够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和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形图指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范围;

  2.明确每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即南方多雨、北方偏旱;南方河流大,北方则小;冬季南方温暖北方寒冷;南米北面;南船北马。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气温图、降水图、河流流量图和材料,分析总结南、北方的区域地理特征;

  2.利用填图游戏、小组活动、比较、归纳等方法学习区域地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四、重点难点

  重点:1南北方地区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2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难点:南北方地区的差异性与自然因素的关系。

  ◇教学环节分析

  1.教法与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本节课采取传统的板图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尤其是电子白板的使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优化地理教学进程。

  在学法上主要采用游戏填表、小组合作和分组辩论的学习方法。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特点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让他们围绕着课堂任务分工合作,在活动中相互探讨交流,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使得主导学习成为一个愉快的过程,同时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设计

  我把整节课分成7个环节,即1.“祥云”在南还是北(导入)2.我行我秀,绘绘清(明确界线);3.地理要素“回家”聚(自然地理特征);4.南方北方有差异(人文地理特征)、5水果故乡在哪里?(自然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6、图表突出地不同(巩固练习)7、我写南腔北调集(课后探究)。

  第一,“祥云”在南还是在北?

  通过奥运火炬在中国传递城市路线图的闪现,以及相关城市主要景观图片展示来导入,让学生说出哪些是他心目中的南方城市或北方城市,南、北方的地理界限在哪里,哪些是本地图上的南方或北方城市。

  第二,我行我秀 绘绘清

  教师在白板上画出带有大兴安岭、阴山、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秦岭—淮河的中国轮廓图,让学生在图上画出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不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南北方的位置、范围、界线,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绘图能力。

  第三,地理要素“回家”聚

  由于图片比文字更具吸引力,在这个环节我在屏幕上拖出植被、气温降水图、河流等一系列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些图片可以分成几类,哪些属于南方地区,哪些属于北方地区,说明原因。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对这部分知识归纳总结比较容易,而且通过讨论的方法不但能突破本节课的南北方自然环境的特征这个难点,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能力。

  为了及时的反馈与巩固这部分知识,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回家”,把文字拖到相应的表格里,通过这个活动,不但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角色。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地区

  气温

  降水

  地形

  植被类型

  第四,我写南腔北调集

  对于本节课的南北方的人文特征这一知识点。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传统体育、诗词、乐器和剧种、建筑、农耕制度五个小组,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得出南北方地区在这些方面的差别,然后发布结果,其它小组进行补充。在分组时我十分注重学生的特点,例如喜欢体育运动的男孩子较多,就把他们分成一组;学校乐队队员的和喜欢音乐的同学就归为乐器和剧种这一组;而农耕制度这一组多是来自郊区的学生。这样分组能够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能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重要性,使每一个同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第五,水果故乡在哪里?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一个活动,从超市买来的几种水果,让同学们说出哪些是南方水果,哪些是北方水果。并设置讨论问题:在我们当地的果园种植南方的果树会硕果累累吗?为什么?活动中气氛活跃,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得出人类生产生活受自然环境影响的结论。这样不但遵循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地理理念,而且也轻松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讨论之后播放视频,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一知识点。

  第六,图表突出地不同

  发给学生一个表格,在三分钟内完成,之后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找出同桌的错误,并加以改正。通过这样的活动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北 方 地 区

  南 方 地 区

  农

  耕

  制

  度

  土地利用类型

  主要农作物

  作物熟制

  传统运输方式

  传统民居

  传统运动

  第七,南方北方有差异

  设置“意由未尽”的探究作业,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写出带有南()北()的词语。

  这一作业的安排不但可以让学生总结出南、北方的差异,而且体现了地理课标中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堂这一理念,充分体现出地理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三、教学评价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取了多种形式评价,例如: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给出适当的评语,“发现闪光点” “鼓励自信心”,在学生填写交流人文环境差异表格时,学生之间进行互评。

  世界地理试题之降水图

  【—世界之降水图】,形成降水的条件有3个,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三是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A、B、C、D四地气温降水图

  (1)图中表示中亚某城市气温降水变化的为  图。

  (2)该气候的特点为   ,此陆地自然带为   。

  (3)中亚地区以该气候为主的根本原因是   (单选)

  A 高原沙漠广布 B 深居亚欧大陆内部

  C 初中政治 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D 降水稀少

  总结:水汽在上升过程中,因周围气压逐渐降低,体积膨胀,温度降低而逐渐变为细小的水滴或冰晶漂浮在空中形成云。地形的起伏,使其迎风坡产生强迫抬升,但这是一个比较次要的因素。多数情况下,它和前两种过程结合影响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初一地理练习题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练习题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填空题

  1.20世纪,人类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 的照片,确证地球的形状是一个 。2. 地球表面积约 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 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 千米。

  二、选择题

  1.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 )

  A.4万米

  B.8万千米

  C.4万千米

  D.8万米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

  A.6375千米

  B.6371千米

  C.6370千米

  D.6378千米

  3.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

  A.哥伦布到美洲大陆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行

  4.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大地是球形的自然现象是( )。

  A.太阳东升西落

  B.站得高,看得远

  C.水往低处流

  D.日全食

  5.“地球是一个正圆球体,其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8万千米,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请找一找引语中存在的错误有几处( )

  A.亚洲、欧洲、非洲

  B.亚洲、北美洲、非洲

  C.大洋洲、南极洲、非洲

  D.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三、综合题

  (1)同学们,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这么漫长的过程,那么你知道我们现在认为的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到底应该是什么形状,思考一下(也可以上网查找),它为什么会呈现这种形状?

  (2)在浩瀚的大海中,你的轮船突然遭遇危险,需紧急救援,作为船长的你 初中政治,该如何准确无误地将自己的位置报告给援救队员?

  (3)在一场以“谁最先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为主题的地理讨论中,小周说:“是麦哲伦最早证明的,因为它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西行驶,最终又回到了西班牙。”小张说:“不对,是麦哲伦手下的船员最早证明的。因为麦哲伦在航行途中已经死亡,并没有回到西班牙,而是他的手下的船员回到了西班牙。”小李说:“你们说的都不对,麦哲伦船队向西行驶最终又回到原出发地的事实,不能证明地球一定是球体,只能证明地球可能是一个球体,也可能是一个平面,因为在一个平面上,如果行走路线是一个3600的圆弧,就像一个400米环形跑道,也可以回到原出发地。因此,我认为是第一个从太空看地球的人,也就是前苏联的加加林最早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

  同学们,看了上面的讨论,你赞同谁的观点?或者你不赞同上述意见,

  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将自己的看法与班级的同学、交流一下,相

  信一定很有趣。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地球 球体 2. 5.1亿 6371 4万

  二、选择题

  1. C 2.B 3.B 4.B 5.C

  三、综合题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原因:是地球自转运动产生了惯性离心力,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膨胀。

  (2)准确报出自己的经纬度位置。

  (3)略

  初二学习方法:地理理性知识学法

  理性是人们对感性经过加工后形成的,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联系的。它包括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理论三部分。地理理性知识的学法在策略上应有的放矢,即学概念要抓本质特征;学规律要找联系、找趋势;学理论要使概念和规律系统化。在技能上分为以下三种学法:

  1地理概念的学法。按照即感知、理解、、区别概念的进程分为:

  ⑴感知概念的学法,即利用自己头脑中原有的感性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力,首先感知地理事物存在的状况;其次发现地理事物的特征,最后经抽象、概念的思维过程,抓住地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通过“感知事物→发现特征→抓住本质”三个具体步骤学习概念的学法。

  ⑵理解概念的学法,即在感知概念的基础上,先通过分析概念的内涵,再划分概念的外延(即归纳类型)两个具体步骤,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从而理解概念的学法。

  ⑶记忆概念的学法,即在感知和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对比、归纳、挖掘特征等相互并列或互补的方式,将概念的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的学法。

  ⑷区别概念的学法,即通过对概念之间本质属性或各种关系的比较,找出概念之间差异的学法。此学法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和记忆概念,最适合学习易混淆的概念。操作时可从分析、对比概念之间的本质属性入手,找出差异,如时间与空间的区别;从概念的从属关系上区别,如降水与降雨,土地与土壤。从概念的并列关系上区别,如气候类型、植被带、自然带之间的区别;从概念的因果关系上区别,如风蚀作用与风蚀地形;从概念的对立关系上区别,如气旋与反气旋;从概念的近似关系上区别,如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从概念的交叉关系上区别,如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与外流区、内流区的界线。

  2地理规律的学法。地理规律是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它包括地理原理、地理分布规律和地理演变规律三部分。学习地理规律从策略上一定要抓住“联系”,寻找地理事物本质联系的原因,明确地理事物联系的状况,清楚地理事物联系的发展过程或趋势。从技能上需要掌握学习地理规律的主要。

  ⑴因果联系的学法,即在阅读课文、阅读图像、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或对规律所涉及的概念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找出地理事物为什么存在必然联系的原因,从而理解规律的。这一学法,主要用于学习地理原理,也可用于学习地理分布规律和演变规律的成因分析。例如,在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产业转移的原因,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周期性演变规律的原因时,均可用此法学习。

  ⑵空间联系的学法。由于地理事物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里(水平空间、垂直空间、甚至宇宙空间),有其空间位置、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所以,地理事物联系的状况,主要是空间联系。只有明确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事实,才能进一步理解地理事物与空间的本质联系。学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事实及其空间联系,最好的工具就是地理图像,尤其是地理分布图。空间联系的学法,就是通过阅读地理分布图,在明确了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分布、结构等事实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明确地理事物与空间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理解规律的学法。这一学法主要用于学习地理分布规律。例如用此法学习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等内容。

  ⑶时间联系的学法。由于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发生,并随时间而变化。所以,时间联系的学法,就是采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逻辑方法,来理解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随时间发生、发展、变化的学法。它一般要用四个步骤来学习。首先,要特别关注地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其次,在阅读地理图像、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比较不同时期地理事物存在的状况,找出不同时期地理事物发展的特点;然后,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明确不同时期地理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最后,用概括的、准确恰当的语句或简图(表),表达出地理事物随时间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这一学法,主要用于学习地理演变规律,如学习演化序列,气候变化史、城市化进程等演变规律。同时也可作为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分布规律的辅助学法。

  3地理理论的学法。地理理论是有关整个地理环境或其中某一广阔领域的整体认识,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经过系统化后形成的知识体系。地理理论的学法就是通过综合分析和系统归纳,使相关的概念和规律系统化的学法。它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首先,建立新的概念;其次,明确理论中包括的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明确地理理论的基本观点。例如板块构造理论的学习、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学习、中心地理论的学习等。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冻土层

  【—初一地理总结之冻土层】,冻土是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随着气候变暖,冻土在不断退化 初中物理。

  冻土层,亦作冻原或苔原,语出萨米语tūndra(tundar的属格),意思是“无树的平原”。在自然地理学指的是由于气温低、生长季节短,而无法长出树木的环境;在地质学是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一般可分为短时冻土(数小时、数日以至半月)、季节冻土(半月至数月)以及多年冻土(数年至数万年以上)。地球上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短时冻土区的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50%,其中,多年冻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5%。

  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含有丰富的地下冰。因此,冻土具有流变性,其长期强度远低于瞬时强度特征。正由于这些特征,在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就必须面临两大危险:冻胀和融沉。中国的青藏铁路就有一段路段需要通过冻土层。工程师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去使冻土层的温度稳定,以避免因为冻土层的转变而使铁路的路基不平,防止意外的发生。

  总结:前苏联和加拿大近一半的领土都是冻土层,阿拉斯加有85%的土地都是冻土层,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峰顶也发现有多年冻土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