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牧童》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牧童》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牧童》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牧童》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牧童》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文中画家的虚心美德令人感动,牧童的实事求是、不盲从、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值得学习。这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人物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好文章,宜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感受人物的品质。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全面提高。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4、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语及主动学习。
5、培养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兴趣和习惯,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的第五、六自然段,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小牧童为什么敢向大画家挑战?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画纸、毛笔、墨汁。
2、学生搜集了解戴嵩的生平资料和我国画动物的著名画家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习、积累优美词语及主动学习。
一、欣赏作品,引入新课
1、欣赏齐白石、李苦禅、徐悲鸿的优秀作品。
2、出示课文中的《斗牛图》,设疑:你知道这幅图是谁画的吗?你了解戴嵩的哪些情况?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通过欣赏名画拓展知识,调动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自由读生字,开火车认读。
(教师相机正音,并引导组词、运用、辨析词义)
3、去掉拼音读词语。
4、识字游戏:《打地鼠》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快速识记生字,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细读品味,理解课文
1、品语言,感受著名 :
⑴ 自由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画家和牧童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⑵ 谁能用书上的一句话介绍戴嵩?齐读这句话。
⑶ 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出戴嵩的著名呢?
① 教师相机出示并引导朗读感悟: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② 用“一……就……”练习说话。
⑷ 戴嵩是怎样画《斗牛图》的?你能把书上的句子找出来吗?
出示句子: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①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
② 教师现场绘画,让学生体会“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的意思。
2、读“夸赞”,品情感 :
⑴ 围观的人是怎样夸赞他的?
研读句子,课件出示:
“画得太像了, 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① 朗读体会。
② 演读,再现情境,加深理解。
⑵ 围观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会怎样夸赞戴嵩呢?
(理解“纷纷夸赞”)
⑶ 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3、读批评,悟品质:
⑴ 正当大家纷纷夸赞之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⑵ 读到这儿,你发现了什么?
⑶ 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
(这一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和体验;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在读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培养语感。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再赏名画,拓展延伸
1、欣赏《斗牛图》。
2、你想对大画家或小牧童说点什么呢?
3、引导学生课后搜集一些有关做人谦虚、敢于挑战的小故事。
(这一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和习惯。)
【板书设计】
画家和牧童
著名 (无名)
虚心接受 敢于挑战
第二课时(简案)
一、激qing导入,美读课文(略)
二、指导书写,巩固生字(略)
三、积累运用
1、读读写写 :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一会儿 ,一会儿。
2、收集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与大家交流。
3、收集课文中的好句子读给大家听。
四、熟读课文
《牧童》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牧童》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是这首七言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二、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2.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四、分析学生
由于在城镇生活的孩子,大多数人对“蓑衣”的形象、“草铺横野六七里”的情景、“牧童”的生活等尚不知晓,所以,我采用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形象的画面增加孩子们的感性认识,激发想象的热情,帮助孩子在头脑中建立画面,进入意境,赏读诗文,体会诗句的凝练和意境之美。
五、确定整合点:根据课文目标和学生特点,我把如何创设一系列教学情境作为整合点进行教学,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六、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介绍诗人:
出示电视剧“八仙过海”片头,让学生猜出片名,也可试着说出“八仙”是哪八个人?
师: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唐代人.(相机出示诗人吕岩人像图片)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那在吕岩笔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古诗——齐读课题《牧童》。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首诗读三遍以上。
2、指名读。(评价:读通顺,流利) 谁还愿意读?
他读准了一个生字,生板书:“蓑” 强调字音不卷舌 分析字形
3、自由默读全诗,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诗句的意思清楚了吗?老师要考考你们:谁先来读这首诗?小结:读得字正腔圆 有节奏
大家注意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板书:铺
诗中“铺”字为什么读pū?:(多音字从字义上区分读音)
铺: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
在诗中“铺”指什么?(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2、自由读第一小句,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描述一下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 “六七里”:眼前似乎浮现宽阔的原野)
[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的演示比枯燥的说教在效果上要好很多。]
相机出示辽阔原野碧草葱茏的画面,学生欣赏。
看着眼前绿草茵茵的画面,你能美美地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3、 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
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生 … 板书:弄
“弄”什么意思?(逗弄)
“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
(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
师:刚才抓住一个”铺、弄”字去体会诗句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出示:“抓重点字体会诗意” 齐读。
【使学生在情境中了解汉字的音形义,领悟诗文内容。】
4、 快乐的牧童边吹笛边嬉戏。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点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抬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悠远的牧童歌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安详的吃着草…或许……
谁能试着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两小句诗?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觉感觉上的美好
5、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悦耳。 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可是牧童在哪里呢?
出示: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有清风明月为伴)
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
根据刚才学古诗的方法,你认为这句诗中的重点字是哪一个?
板书:饱 卧
你能试着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6、 的确,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牧童回到家里已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这正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7、“蓑衣”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出示蓑衣图片)
出示:“学看注释理解字义” 也是学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齐读。
“蓑衣”绝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里看明月的升起?你是怎样想的?
①牧童辛苦了一天,困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② 他是很自在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他可能想用蓑衣当被盖吧!)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2)这样的生活真是——? (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3)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
8、 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由,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在这样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感受?
师板书:安然自乐
师:如此悠闲、自在、轻松,谁能将他的感受读出来?(读出牧童吃饱后躺在月夜下的惬意)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 自由读读全诗,读出你的向往。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表个人的感受,让学生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自然而然地升华情感。】
(四)想象画面,体会诗情
1、 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再读出这样的快乐吗?(齐读)
师:刚才大家一边想象,一边用朗读把牧童的情感表达出来,这又是学习古诗的另外一种方法。出示:“想象意境感悟情感” 。齐读。
[设计意图:再次听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播放切合词中意境的乐曲,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入情入境。]
2、作者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大家从《吕岩小传》中或许就能明白。
出示课件。指名读。
你明白了吗?生于兵荒马乱的吕岩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快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啊! 谁还能读出作者这种渴望 ?
3、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刻画了一个可爱、调皮、安然自乐的牧童形象。这样的生活不但作者十分的喜欢、热爱、向往,连我们都十分的羡慕,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首诗吧。
4、 能背下来了吗? 试着背一下,注意感情。
(五)总结学习方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方法、诗意……)
相信同学们今后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灵活学习。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山村原野迷人景色的同时,认识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读过这样的诗吗?
如《所见》、《小儿垂钓》、《清明》、《村晚》、《舟过安仁》等。
鼓励学生课下多积累背诵这样的诗。
2、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
能不能试着今天学的这首古诗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牧童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牧童》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通过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唱的能力。
2、 感受切分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用歌声表达出来。
3、 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并用自己自然真挚地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教具准备:图片(牧童、小羊、白云、鲜花、绿草??)、音响资料、钢琴、歌谱。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学生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音乐采用《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
2、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玩一玩,竖起你的小耳朵、闭上你的眼睛,仔细的听听、想想,我们要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音乐起(背景音乐采用歌曲旋律)
配乐旁白(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云下面一片绿油油的青草地,远处,一个手提着羊鞭、身背着小笛的小孩儿,赶着小黄牛和一群雪白可爱的小羊儿走了过来,小羊儿们看到了清澈的水,高兴地在草地上打起了滚儿,津津有味地喝了起来,小孩儿也高兴的取出小笛吹起来,听,悠扬的笛声传来了??)
3、学生回答
师:“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地方?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们仿佛来到了大草原,看到许多牛羊??
4、请学生贴出画面
⑴师:那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地方贴画出来吧。
⑵学生选择背景画到黑板进行贴画。
⑶点题:师:“猜猜看,牛羊是谁赶来的?牧童是什么意思?”
⑷生:“牛羊是牧童赶来的。”“牧童就是放牧的儿童”。
⑸贴出牧童、出示课题
二、 学唱歌曲
(一)、掌握节奏
1、 师:“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老师不禁想起了一首歌,你听??”
2、 听录音范唱。(出示歌谱)
3、 师:“歌曲的演唱情绪是什么样的?”
4、 生:“非常高兴、热烈欢快??”
5、 师:“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6、 生:“二声部合唱”。
7、 学生慢速按节奏读第一段节奏。
8、 出示切分节奏X X X
9、 师:“切分节奏在歌曲的什么地方出现了?共出现了几次?”(让学生指出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
10、 学生小组讨论。
11、 师:“说说切分节奏为歌曲增添了哪些音乐色彩?”
12、 生:“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音乐显得活泼、跳跃。”
13、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活泼、欢快的情绪来朗读歌词好吗?”
14、 生:“好!”
15、 随音乐伴奏按节奏读歌词。(用快乐的情绪读歌词)
16、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分三组,每组一段,按节奏读歌词,比一比哪组节奏准确并能表达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17、 小组比赛(老师进行评价)
(二)、视唱曲谱
1、 出示高声部旋律。
2、 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谱学习。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学的最认真,速度最快!”
3、 小组进行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 师:“老师要检验一下,看看大家学得怎样,在教师钢琴伴奏下,演唱歌曲高声部旋律。”
5、 学生采用拍手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切分节奏,体会乐曲快乐的情绪。
6、 学唱二声部旋律
⑴再听歌曲(完整播放歌曲)
⑵师:“你觉得这次播放的旋律和我们刚才演唱的旋律有什么不同?哪一句有和声?”学生回答,并指出歌曲有和声处。
⑶教师出示二声部旋律。
⑷分小组学唱第二、三句旋律。
⑸师:“哪组试试演唱其中的一句?”(教师钢琴指导音准)
⑹小组进行演唱。
⑺师:“我们来一个旋律接龙好吗?老师演唱第一句,其它三句每组一句怎么样?” ⑻生:“太棒了!”
⑼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⑽两个声部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A、老师演唱高声部,学生演唱低声部。B、学生分两组进行合唱。
⑾师:“看样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唱词了,下面我们就试着把歌词填进去演唱好吗?” ⑿生:“好!”
⒀分两声部进行填词演唱。
三、 知识扩展:
1、 师:“你们知道歌曲《牧童》是哪个地区的歌曲吗?”
2、 生:“是蒙古族的”、“是外国的”??。
3、 教师介绍:《牧童》是斯洛伐克民歌,斯洛伐克是一个可爱的国家,拥有肥沃的平原和连绵的高山峻岭,牧童们在自己的家乡自由地放声歌唱。
4、国旗
5、首都:布拉迪斯发。 人口:539万。面积:4.9万平方公里。
6、风景欣赏:
四、 小结:
课下寻找斯洛伐克的相关材料。随《牧童》欢快旋律出教室。
《牧童》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用快乐的情绪和优美的歌声演唱《牧童》,表达牧童快乐的生活。同时,让学生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培养他们二声部合唱的演唱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
3.通过演唱歌曲与姊妹艺术的结合及了解相关的牧童作品,体现文化艺术多元文化特点, 在体验中感受歌曲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
1.用和谐的声音唱好歌曲的二声部合唱。
2.准确地掌握歌曲中的切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伴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做律动进教室(第一段音乐学生做律动,第二段音乐学生加上奥尔夫的节奏乐器拍击)。
二、复习歌曲《田野在召唤》
师:我们伴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来到了教室,春天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礼物,大自然它那风情万种、绚丽多彩的景色你感受到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你最喜欢大自然中的哪些景色?
生1:我最喜欢碧波万顷的大海……
生2:我喜欢清晨的蓬勃红日……
生3:我喜欢美丽的黄昏……
师:假如你现在身临其境,你最想做什么?
生1:我很想拿起画笔,把美丽的黄昏画出来。
师:你的想法太浪漫了。
生2:我很喜欢田野的景色,因为它的绿、它的黄、它的静……
师:田野是这么美,让我们一起奔向田野吧!
学生随伴奏演唱《田野在召唤》(在演唱中,学生加上跺脚、拍手、捻指等喜欢的动作)。
师:你们美妙动听的歌声深深地感染了我,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唱好吗?
生:好!鼓掌……
师生一起再次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师:我们在奔向田野的时候,还看到了什么景色?(这时教师将一幅牧童骑在牛背吹笛子的图画贴在黑板上)
生:在奔向田野时,我看到了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吹着笛子的景色。
师: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杜牧写的一首古诗《清明》。
师:你能背诵一下吗?
生:能(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生:老师,我还想到了袁枚的《所见》 。
师:你真聪明,你能为我们再背诵一下《所见》吗? (学生朗诵,其余同学会背诵的可以同时背诵)
师:你背诵的真有感情,能不能简单地为大家讲解一下诗意?
生:能(学生讲解,不足之处教师补充)。
三、学习歌曲《牧童》
1.引入新课。
师:你们朗诵的有关牧童的古诗,让我想起了一首唱牧童的歌曲,想听吗?
生:想。
师:老师现在把歌曲唱给你们听,歌曲的名字就叫《牧童》。
教师用有感情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师:刚才老师演唱的这首《牧童》,是斯洛伐克的民歌,歌曲旋律欢快、节奏活泼、跳跃,是一首带二部合唱的歌曲。下面,我们就学习歌曲。首先,看一下歌曲中老师用黄色标记的节奏。
学生先练习切分节奏,再完整地唱一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
2.学习歌曲旋律。
师:首先来学习高声部的旋律(教师指导学生唱高声部的旋律,特别提示要唱准1 3 2 及1—[插高音1]音高)。
学习低声部。
《牧童》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 听辨不同乐段的情绪,了解乐曲的结构。
2. 联想乐曲的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 通过欣赏乐曲,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听辨乐曲的结构,了解乐曲的背景。
2. 听辨乐曲不同乐段的情绪,了解乐曲的结构。
教材分析
《牧童短笛》是贺绿汀在1934年创作的,是中国优秀钢琴作品之一。乐曲的名字源于我国的童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乐曲的旋律优美、淳朴,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浓郁的江南风情。是典型带再现的三段式。
A段4/4拍,速度徐缓、悠扬,犹如一幅水墨画。旋律以清新、流畅的线条,呼应对答式的二声部复调旋律,成功地模仿出了中国民间乐器──笛子的特色,用钢琴展示了一幅传统的中国水墨画,让听众仿佛看到了江南水乡一个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在悠然自得地吹着牧笛。B段转为2/4拍,活泼欢快,具有传统的民间舞蹈风格,与A段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一段再现第一主题,这一乐段采用民间音乐中常用的加花手法,曲调更加的流畅。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牧牛图》水墨画图片。同学们,你们看看这幅画上画了什么?
学生回答:一个小牧童正在放牛……
二、欣赏乐曲
1. 初听乐曲《牧童短笛》。
教师:有一首乐曲就表现了这幅图画上的情景。
提问: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请你给这首乐曲起一个合适的名字。
学生聆听后回答。
2. 听辨乐段。
教师:这首乐曲的名字叫做《牧童短笛》,是中国优秀钢琴作品之一。再次聆听乐曲,同学们听听这首乐曲可以分成几个乐段?
教师指导:听辨以后请学生说出是怎么分成三个乐段的。
听辨乐段,引导学生根据音乐要素回答,如根据速度的变化听辨出来的,根据节奏的变化听辨出来的等。
3. 分乐段欣赏乐曲。
(1)第一乐段。
① 播放《牧童短笛》第一乐段。
② 提问:这个乐段让你联想到什么情景?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第一乐段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田野里漫游,天真无邪的神情令人喜爱。
③ 教师用琴带学生慢唱第一乐段旋律。
④ 再次播放第一乐段,学生跟随音乐哼唱旋律进行记忆。
⑤ 学生自己总结第一乐段速度中速、旋律优美、节奏舒展、情绪抒情等。
(2)第二乐段。
① 播放《牧童短笛》第二乐段。
② 提问:这个乐段与第一乐段相比速度和情绪有什么变化?让你联想到什么情景?
学生自由回答。
③ 教师用琴带学生慢唱第二乐段旋律。
④ 再次播放第二乐段。教师指导:指导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跟节拍轻轻的用右手指尖点左手掌心,不出声音。
⑤ 学生自己总结第二乐段速度稍快、旋律跳跃、节奏紧凑、情绪欢快等。
(3)第三乐段。
① 播放《牧童短笛》第三乐段。
② 提问:这一乐段与前面的哪一乐段相似?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学生回答:与第一乐段相似,但节奏有变化,节奏紧凑了。教师总结:第三乐段采用了民间音乐中常用的加花的方法,使乐曲的曲调更加的流畅。所以这首乐曲的结构是ABA’。
(4)教师分别弹奏书上谱例,学生完成书上练习。教师提示:提示学生三个谱例的节拍不同。
4. 完整的欣赏乐曲。(《牧童短笛》动画)
教师提示:请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听到A和A’的时候,跟随音乐旋律用手划4/4拍指挥图式。
三、介绍乐曲背景
1. 贺绿汀简介。
2. 介绍乐曲背景。
四、知识拓展
教师:这首钢琴独奏曲由于受到众多音乐家的喜爱,被改编成了不同演奏形式的乐曲,我们来听一听。(播放长笛演奏《牧童短笛》音频)
教师:贺绿汀一生创作了许多的音乐作品,其中著名的还有《游击队歌》。播放《游击队歌》音频。再欣赏一首根据内蒙古民歌改编的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器乐作品《森吉德玛》。播放《森吉德玛》音频。
五、课堂小结
“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音乐家为我们表现了一个多么活泼、可爱的小牧童啊!
《牧童》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分角色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画家?牧童呢?
学生畅所欲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互相请教。
2、出示生字游戏识字。
3、出示课文的新词,认读词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把词语涂好。
4、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读自悟
1、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戴嵩是个著名画家的句子。
2、全班交流:
随学生回答朗读感悟有关句子:
⑴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理解“观赏”,用“一……就……”说话练习。
⑵ 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换种说法说句子:看画的人都点头称赞的,有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说说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
⑶ 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
理解“沉思”“片刻”,教学多音字“斗”
⑷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教师用简笔画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练习。
⑸ 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说说“夸赞”的近义词。
⑹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抓住“绝妙之作、活、神笔”,让学生明白戴嵩的画技超群。练习用赞美的语气读这两句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 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⑵ 小组派代表展示朗读成果。
⑶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抹、挤、拱、批:都是提手旁的字,重点指导“抹”。
2、生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游戏引路,复习巩固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四自然段。
二、朗读感悟最后两段
1、看图说说牧童是在什么情况下指出画家戴嵩画错的。
2、默读课文,说说你喜欢谁?为什么?
如:写“戴嵩”谦虚的句子:
⑴ 这时,戴嵩吧牧童叫到跟前,和蔼地说:“……”
抓住表情、称呼,可以看出他的虚心。
⑵ 戴嵩挺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
同样抓住表情、动作体会戴嵩的虚心。
写“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句子:
“画错啦,画错啦!”……
3、分角色朗读。
4、人们听了牧童的话和戴嵩的表现,会说些什么?
5、学了课文,练习自己的体会,说说自己向对谁说什么?
如:我想对牧童说:“……”
三、自由诵读课文
四人一组,合作练习,再表演朗读评议。
四、拓展
我国还有很多有名的画家,你知道吗?
五、写字指导
“商”字要跟“摘”字的右半边区别,写字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写,然后作点评。
《牧童》教学设计7
【课前透视】
这是一篇充满浓郁现代气息的传说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牧童指出唐朝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课文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充满童贞童趣的语言渗透了谦虚、从善如流和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本理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和学生中的人文资源,引导学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的话进行对比感悟,在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演一演中充分感受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勇敢,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特色】
弥补缺失,取舍文本;对比感悟,启思立新。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图文结合阅读理解,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智慧树乐园挂图、多媒体课件及我国名画家的作品、学生给画配话的练习单。
【教学过程】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启思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朋友,他们是谁呢?
(课件出示:戴嵩和牧童)
2、指名读他们的名字,去掉拼音读戴:咱们班有姓戴的吗?
(如果没有,建议学生回去可以调查一下周围的人。)
3、了解戴嵩吗?指名说说,教师出示我知道的内容。
4、(板书:画家 牧童)齐读:你发现了什么?(画家两个字写得大牧童两个字写得小) 猜猜我为什么这样写?(因为戴嵩是大人,是画家;牧童是小孩,是放牛的)那么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一大一小书写课题,意在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探究的欲望,为下文提升文本价值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究
1、学生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反复地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做你指我认的游戏:一个人拿卡片,另一个人读生字,遇到不会的放在一边,同桌互相帮助识字,看哪组合作的最好。
3、指名当小老师领读:带拼音读词语、去拼音读词语、打乱顺序读生字。
4、猜猜找找的游戏:请你根据老师的表现猜一猜,找到相应的生字:
注:字谜──黑土
动作识字──戴 拱 翘 抹
体验识字──一个人常常因为做错事或有缺点而感到不好意思。
5、参加智慧乐园:智慧树上智慧果,智慧树下你和我,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摘到智慧果吗?
(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巩固识字,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利于提高识字效率。)
6、写字:抹、挤、拱、批评、决。
⑴ 观察体会: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
⑵ 教师范写:你们想让老师指导写哪个字?学生自由选择。
⑶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对于写得好的学生奖励一面小红旗,并全班展示写得好的字。
三、对比感知
1、检查读文,师生共同评议,重点纠正字音和难读的句子。
2、默读课文,思考:对于戴嵩的画,大家是怎样评价的?
⑴ 出示商人、教书先生和牧童的话,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⑵ 结合插图学生想象:其他人会说些什么?相机理解纷纷称赞。
(抓住不同人物的表现,引导学生品析文字,感受戴嵩画技的高超。)
3、大家为什么纷纷称赞戴嵩的画?轻声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⑴ 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戴嵩是著名的画家?学生练习读、指名选择喜欢的句子读、教师范读、分组读。
(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读?)
⑵ 重点指导这两句话: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戴嵩的画画得好。)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细笔轻描,很快就画完了。
(戴嵩画得很快。)
⑶ 师:你们看,汉语中的一多神奇啊!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夸夸它吗?
(在对比感悟中加深体验,适时进行语言训练,利于提高学生感知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总结思考
大家对戴嵩的画赞不绝口,在这种情况下小牧童却说他画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第二课时
一、旧知导入
1、上节课的生字朋友你们还认识吗?师生对口形猜字,开火车读生字。
2、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对于戴嵩的画,大家赞不绝口,可是小牧童却挤进人群大声喊,(喊什么?)指名读、男女分组读、齐读。
二、读文品悟
1、听到小牧童这样喊,围观的人什么反应?结合插图想象当时的情形:人们又会说什么?
2、戴嵩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轻声读课文5、6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练习读、同桌分角色读、指导读、范读、评议读、表演读。
4、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全文:教师和学生共同表演,其他学生可以当观众,也可以当围观的人。
(通过牧童和围观人态度的对比,在多种朗读中感受文本,体会出牧童的实事求是和戴嵩的谦虚。)
5、深入思考:
⑴ 读到这里,你想说点什么?想对谁说?指名任意说。
⑵ 课题这样写合适吗?
(教师重新写牧童,字的大小和画家一样大。)
(在学生自主感悟,多向交流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此时改写课题水到渠成。)
⑶ 律动:
配乐欣赏中国画家的作品。
(其实在我们国家还有许多著名的画家,下面让我们在轻松的音乐中休息一下,欣赏欣赏他们的作品.)
(融律动和中国画的欣赏于一体,拓展了文本资源,使学生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
三、拓展延伸
重点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李苦禅的《鹰》,请学生为他们的画配上话,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几句都行,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写话训练在低年级就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削减了写话的难度,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利于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
四、规范写字
重点指导兄、呆、商、购、价钱。
1、学生认读生字,描摹体会:你发现了什么?
2、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重点指导难写的字。
3、学生练习书写,互相评价,教师展示学生作业。
五、总结建议
画家和牧童的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从来没有人怀疑过。但是最近又有人在网上向牧童挑战他认为两牛相斗的时候,尾巴翘起说明牛心情好,这样更容易斗赢,想了解具体情况吗?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查查有关的资料。
(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将文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延伸,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是最富个性和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的心灵享受。本节课的设计我力求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1、自主探究求发展: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整节课我从交流入手,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对话环境。首先我创设了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以介绍两位新朋友为切入点,打破常规写课题,激发学生读文的探究欲望。识字中以游戏和活动为主,注意联系学生以往的识字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开展你指我认、当小老师领读、猜猜找找、参加智慧乐园等活动,充分激发孩子主动参与识字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另外在朗读环节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让他们在读、说、评、演中进行充分的角色体验,用原生态的自身感受,入情入境的读文,进一步体会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勇敢。
2、对比感悟促深化:
上这节课的初衷缘于读文时的一种感动,不仅为戴嵩向牧童请教的虚心和从善如流感动,更为牧童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敢所震撼。他的真诚勇敢、实事求是的态度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所以在文本价值取向上我稍稍倾向了后者:
⑴ 一大一小书写课题,突出大画家和小牧童,后来在文本解读时我和学生一遍又一遍的与文本交流直接对话,又重新书写课题,让学生感悟到牧童虽小但精神可佳,教师有在学生的建议下改写课题。
⑵ 我结合插图让学生大胆想象人们的纷纷称赞和呆住了的空白处,使学生在对比评价中更深体会到牧童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多么难能可贵!
⑶ 在结课时我又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把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抛给学生,并建议他们可以上网继续查找相关资料,这样,把学习的领域拓宽到课外,进一步提升了文本的社会价值,充分体现语文了学科的人文性。
3、自由写话扬个性: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最大特点是识字量大,认写分开。崔峦先生多次强调:到了二年级应该强化写的训练。本节课我用大量时间进行了写字和写话训练。写字上重点引导学生观察体会,掌握字的构字规律和间架结构,教师根据学情相机指导,最后通过自评、互评和师评展示学生作业,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写话训练我主要展示我国著名画家的作品,尤其让学生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李苦禅的鹰,然后结合自己的感受给画配话。但是低年级写话训练要求不高,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几句就写几句,不会写的字还可以用拼音代替。这样逐步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为向中年级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
《牧童》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教材分析及说明】
1、复习歌曲:《我们的田野》
2、欣赏:《牧童短笛》是一首钢琴独奏曲,它描写的是小牧童手拿短笛放牧时的喜悦景象。欣赏本曲是本课时的重点。
【教学目的要求】
1、歌曲:有表情地演唱《我们的田野》,使感受乐曲的情绪和思想内容,感受音乐诸表现手段为塑造形象作用,激发体会一首乐曲(或歌曲)如果其速度、力度等产生变化,其情绪也随着产生变化的效果。
2、通过以上的演唱和欣赏,进一步激发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欣赏《牧童短笛》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 ,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和所描绘的内容。从而提高欣赏作品的能力。
【教学方法】
音乐艺术是以音传情的艺术,欣赏教学则是听觉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听”,通过学生的听,教师的讲,以听带讲,以讲引听激发自然感受作品的旋律、节奏、情绪以及所表达的内容,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另外,为上课时更好地利用时间,教师课前可用空白磁带把本曲连录3—4遍。
【教学用具】
录音机、磁带、口琴、小黑板、图画。
【课的类型】欣赏课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本堂课我选择用之前学习过的歌曲《牧童》进行导入,引导同学们演唱歌曲牧童从而引出今天的新课。
2、新课教学
(1)启发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的内容是钢琴独奏曲,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味的钢琴独奏曲,乐曲的名称叫做《牧童短笛》。板书:《牧童短笛》。
(一)介绍作者,作品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牧童短笛》的作者叫贺绿汀,他是我国著名的家,《牧童短笛》是他的代表著,作于一九三四年。
《牧童短笛》原名叫做《牧笛之笛》,后来根据我国传统歌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之句改为《牧童短笛》,这首作品曾获欧州著名作曲家齐而品先生在中国征集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独奏曲的头奖,后来,齐而品先生在欧洲演奏过此曲,这样这首乐曲便成为闻名中外的我国钢琴作品之一。
《牧童短笛》是一首短小精致的钢琴小品,它描写的是小牧童后拿短笛在田野里一边放牧,一边吹笛的喜悦景象。全曲旋律优美,形象鲜明,具有鲜明的江南地方特色和田园风味。(出示本曲《牧童短笛》)接着,教师用“嗯”唱完全曲,并指出左右手弹奏的高低部。
(二)“听”完全曲,“听”后回答下列问题:
1、《牧童短笛》,由几个乐段组成?它们的情绪怎样?(分成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速度徐缓,旋律;
第二乐段速度欢快,旋律流畅;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
(三)分段分析,分段讲解,分段欣赏全曲
第一乐段。1=g,4/4拍,这一乐段用对位手法写成,左右手各演奏一个声部,使旋律此起彼落,连绵不断,在我们面前仿佛展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望无际,绿草成荫的田野里,两个牧童倒骑在牛背上,在田野里纵情对歌。
在这一乐段里,教师要启发学生想象,引导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乐曲的两个声部此起彼落,正如两个小牧童在牛背上对歌。
然后出示图画,(把课本p24的图画用水彩扩写放大),用图画来帮助理解作品。最后再播放录音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这一乐段由上面的c调转到g调,由4/4拍转到2/4拍,速度明显加快,右手高音部是活泼流畅性的旋律,左手低音部是跳跃性的伴奏,构成了一段热烈、欢快、舞蹈性的,与前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似乎描绘出两个牧童在田野里追逐喜戏。在这一乐段里,我尽量少讲,充分启发学生想象,展开必要的讨论。通过听、讲、想、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作品。对于想象丰富、发言大胆的同学要鼓励、表扬,(如:有的认为两个牧童不是在田野里互相追逐嬉戏,而是从牛背上下来,两个人在打水仗)。这一乐段要听后再分析。
第三乐段
本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曲调稍加装饰,使乐曲显得更加流畅、紧凑、欢快,情绪显得十分安谧,使乐曲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最后乐声渐弱,结束在明亮的高音区,给人以诗意来尽之感。本段也听后再分析,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自己去理解作品,本曲所表现的内容好象又回到第一乐段:两个小牧童重新坐在牛背上吹笛对歌,并且赶着牛慢慢回去了……
(四)欣赏全曲
分段分析,分段欣赏全曲后,教师应让学生完整无缺地把全曲“听”一遍,以便学生加深对全曲(整体)的印象,这一遍,教师不能在中间作任何插话,以免打断的思路。
(五)讨论、谈体会
全曲已欣赏三遍,学生对本曲的旋律、节奏情绪以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已有一定的感受,这时,挤出一点时间让学生作个非常短暂的讨论以加深对作品的感受。然后,教师作个概括性的欣赏小结。(时间如充许,让再听一遍乐曲)
(六)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我对本课的教学情况和的学习情况及课堂纪律等作个简短的小结,表扬上课表现突出的同学,鼓励上课发言不够大胆的同学,激励同学们课后多听一些音乐,多看电视文艺节目,养成经常欣赏音乐爱好习惯,努力提高欣赏的水平。
《牧童》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7个。积累词语7个。
2、能正确朗读课文。并能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牧童回答的聪明之处,并能作出简单的评价。
3、懂得遇到问题要多动脑,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求异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牧童回答的聪明之处,并能作出简单的评价。
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多动脑,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求异的思维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聪明人的故事,谁来简单讲给大家听听。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聪明人,他是个牧童(牧童就是放牛放羊的孩子)。
3、出示第一节,师引读,用换词法理解“远近闻名”。
4、揭示课题:34 聪明的牧童(齐读)
(说明:学生讲述故事时,教师要注意聆听,及时指出学生语言不规范的地方。用换词法理解“远近闻名”意在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同时也是一个积累词语的过程。)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播放课文动画,想一想:牧童聪明在哪里?
2、学生交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出示要求:
(1)借助拼音读正确、读通顺。
(2)自学生字:滴恒秒尼亚磨肩
(3)用“——”和“~~”分别划出国王和牧童说的话。
2、交流自学情况。
(说明:生字教学要有所侧重,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从音、形、义三方面确立每个生字的教学重点。例如:“滴、磨”可进行书写指导,特别是“滴”的右边,学生容易写成“商”;“永恒”可以用换词法帮助理解。)
四、品读课文,感悟智慧。
1、指名分角色读国王与牧童的对话,思考:牧童的回答聪明在哪里?
2、学生交流,随机指导朗读有关语句。
3、牧童的回答你满意吗?你还有什么巧妙的回答吗?
4、男女生合作朗读第二节。
5、同桌合作分角色表演读全文。
(说明:此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在交流时可能出现泛泛而谈的情况,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引导他们从国王提问的难度和牧童针对国王的问题,给出巧妙的解答两方面体会牧童的聪明,帮助他们了解牧童是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或以“无解之答应无解之问”的方法来回答国王的问题的。
交流谈话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当某个同学自述时,教师要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听,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
五、课外延伸。
1、游戏“你问我答”:你能试着提几个问题,考考小伙伴吗?
2、推荐阅读:《聪明的阿凡提》、《小孩智答老和尚》。
(说明:在游戏中让学生自己动脑提出问题,或动脑回答他人的问题,培养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质疑的良好思维品格。)
板书:
34 聪明的牧童
海洋有多少滴水? 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永恒”有多少秒钟?
把所有河流堵起来 跟纸上的小点子一样多 等金刚石山被磨掉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主线,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思”,使学生从读对、读懂逐步走向读活,从而实现读出意思,读出智慧的教学构想。学生在一次次独立的读文中,细细咀嚼着语言文字,品评感悟着其中的内涵,并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到牧童回答之巧妙所在。
教学时,我还注意鼓励学生把自己读文时感悟到的大胆说出来,引导他们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流讨论中,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及发散、求异性思维。
《牧童》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 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纷纷夸赞”等词语的意思,会写“抹、挤、拱”三个形近字。
2、 能理解“称赞、赞扬、夸赞”三个意思相近的词;
用“一……就……”、“一会儿……一会儿……”说句子。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感受画家的著名。
学习重点:
1、能用“一……就……”、“一会儿……一会儿……”说句子。
2、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画家的著名。
学习过程:
欣赏戴嵩的画。今天老师给大家一幅《斗牛图》,
这就是一幅有名的《斗牛图》,它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大画家戴嵩,这幅《斗牛图》被视为绝世佳作,珍藏在中国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里。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故事呢。
一、揭示课题
一起读课题21、《画家和牧童》。
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难读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 我会读下面的词语
sōnɡ cán kuì
戴嵩 惭 愧
mò mǒ pī ɡǒnɡ
浓墨涂抹 批评 拱手
ɡòu qiào qū
购买 翘起来 驱赶
yínɡ ǎi jià
牛蝇 和蔼 价钱
三 、自由读读1-4段。
研读第一自然段。
戴嵩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儿感受到了他的“著名”?
PPT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
什么样的画家才叫“著名”? 这节课,我们先去感受这个画家的著名。
PPT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你注意到了“一……就……”。)
指名读读。 齐读句子。
PPT2、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没有不点头称赞”是点头称赞还是不点头称赞呢?还可以怎么说?(都)
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用“一……就……”的句式说说。
PPT看画的人一 ,就 。
有钱的人一 ,就 。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觉得戴嵩可真是一位著名的画家。(板书:著名)
研读第二自然段
他画得这么好,他究竟怎么画的,你们想看看吗?一边读一边画出戴嵩画画的句子。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一会儿……一会儿”(画画速度多快啊!)
“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画画技术多高超啊!)
PPT“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指出。
谁能用朗读把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表现出来。
还有几个形容画画的词语:泼墨如云 工笔细描 浓墨重彩 细线勾勒
请用这个句式夸夸戴嵩的画技?
戴嵩的画一 ,就 。(戴嵩的画一挂出来,就有很多人围过来看。……)
指名生夸一夸。(学生自由练习后,教师指名回答。)
看来,戴嵩的画果然是名不虚传啊!
这样,你也夸,我也夸,大家都在夸,就叫——PPT(纷纷夸赞)
是啊,戴嵩的画画得这么快,这么好,难怪画一挂出来就有人欣赏,还不停称赞呢?
研读三四自然段
你听到谁在称赞了?(商人 教书先生)
PPT“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夸一夸。
指名夸一夸,说说为什么?
句中有两个词,都是表示夸奖的意思。请找一找。(称赞 赞扬)。
(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会使文章更生动,以后小朋友写作文时也要这样。)
像这样意思相近的词文中还有一个,你能找到吗?PPT(夸赞)
师生合作读。男生读商人,女生读教书先生,老师读提示语。
引:戴嵩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还不停称赞呢?
一位商人称赞道——男生接;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女生接。(老师听出你特别强调神笔这是为什么呀?)
你们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戴嵩的画确实是绝妙之作。如果你也在场,请你也夸夸他的画技?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读一读1-4段,再次感受大画家的著名。
四、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PPT生字:抹 商
2、教师范写。
3、学生书写,互相评价。(教师巡视,指导写字姿势)
4、评议修改。
5、看看其他几个字在写时还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练习:
读读写写
(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一 ,就 。
(2)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画就成功了。
一会儿 ,一会儿 。
《牧童》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达到熟练成诵,让学生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教学过程(牧童短笛)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1师谈话: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ujrh,是一串串雏鸟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
2回忆旧知:以前,我们就学过一些表现儿童快乐生活的研讨,同学们还记得吗?出示《所见》《村居》,齐读。
3揭题: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童年生活的古诗《牧童》。提示“牧”字第三笔是竖,第四笔是提。齐读课题。
4介绍作者: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唐代人。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那在吕岩笔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书中插图,想象古诗大意。
2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首诗读三遍以上。
3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评价:读通顺,流利)谁再读?
他读准了一个生字,生板书:蓑强调字音不卷舌?分析字形
4出示节奏,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诗的意思搞清了吗?那老师要考考你:谁先来读这首诗?结:读得字正腔圆?有节奏?大家注意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生板书:铺诗中为什么读pu?:(多音字从字义上区分读音)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诗中指什么?(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2你能根据第一小句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六七里”:眼前似乎浮现宽阔的原野)你能美美地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3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生板书:弄??“弄”什么意思?(逗弄)“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结:刚才抓住一个”铺、弄”字去体会诗句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小结出示:抓重点字?体会诗意??齐读
4快乐的牧童边吹笛边嬉戏。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点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抬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悠远的牧童歌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安详的吃着草。或许谁能试着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两小句诗?小结: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觉感觉上的美好。
5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悦耳。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可是牧童在哪里呢?出示:(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有清风明月为伴)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根据刚才学古诗的方法,你认为这句诗中的重点字是哪一个?生板书:饱卧??你能试着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6的确,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牧童回到家里已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这正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7蓑衣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注释插图)
小结出示:学看注释?理解字义也是学古诗的一种反方法齐读
蓑衣那决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里看明月的升起?你是怎样想的?(①牧童辛苦了一天,困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②他是很自在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他可能想用蓑衣当被盖吧!)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2)这样的生活真是——?(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3)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
7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由,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在这样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感受?师板书:安然自乐如此悠闲、自在、轻松,谁能将他的感受读出来?(读出牧童吃饱后躺在月夜下的惬意)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自由读读全诗,读出你的向往。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再读出这样的快乐吗?(齐读)结:刚才大家一边想象,一边用朗读把牧童的情感表达出来,这又是学习古诗的另外一种方法。小结出示:想象意境?感悟情感?齐读
2、作者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大家从吕岩小传中或许就能明白。出示读你明白了吗?生于兵荒马乱的吕岩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快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啊!谁还能读出作者这种渴望?
3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刻画了一个可爱、调皮、安然自乐的牧童形象。这样的生活不但作者十分的喜欢、热爱、向往,连我们都十分的羡慕,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首诗吧。
4能背下来了吗?试着背一下,注意感情。
五总结学习方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方法、诗意……)今后用学到的方法灵活学习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出示黄庭坚的《牧童》,自由读,指名读,体会两首古诗不同的主题。
小结出示:学习古诗,还可以对照着来学习,这样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意图。
2、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山村原野迷人景色的同时,认识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如《所见》、《小儿垂钓》、《清明》、《村晚》等,课下多背诵积累这样的诗
3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尝试着今天学的这首古诗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牧童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牧童》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唱歌曲,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小牧童在美丽牧场快乐放牧的情景,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能用歌声表现歌曲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 正确掌握歌曲的大跳旋律和切分节奏。
2. 通过简单的乐器演奏更好的学习歌曲。
教材分析
《牧童》是一首斯洛伐克民歌,旋律流畅,节奏轻快,加上简单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把小牧童在美丽牧场快乐放牧的情景展现在人们眼前。歌曲分为四个乐句,切分节奏使音乐显得活泼、跳跃。一、二、四乐句节奏完全相同,演唱起来十分轻松。第三乐句连续运用切分节奏使音乐富有动感、充满活力。全曲旋律不断上行,形成歌曲热烈欢快的氛围。
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歌曲意境,并用自己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通过演唱歌曲,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1、1 2 3 2 1 音名演唱
2、1 2 3 4 5 4 3 2 1 音名演唱
3、5 4 3 2 1 元音演唱
4、1 3 5 3 1 跳音演唱
二、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斯洛伐克的民歌《八只小鹅》。
介绍斯洛伐克,观看图片欣赏斯洛伐克。
三、歌曲学习
1、欣赏《牧童》动画,说说歌曲是什么情绪的?
2、 仔细聆听歌曲,(《牧童》音频)同学们听到歌中唱了什么?是用什么形式来演唱的?
学生回答:听到小牧童在吹笛子、放牛、放羊;歌曲采用合唱形式……
3、学习大切分: X X X ▏X X ▏
4、全曲学习演唱
5、运用双响筒、三角铁打旋律
双响筒: X X ▏X X ▏
三角铁:X? ▏X? ▏
6、两人双响筒,两人三角铁击打旋律,全班同学演唱歌曲。
四、课堂小结
草地上的牧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了欢乐的牧童,希望你们能够利用课余的时间多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美。
《牧童》教学设计13
【教学理念】
立足语文本体性教学,按“认识一实践一迁移”的程序设计教学,强化语言表达,落实语言实践,形成语言技能。
【教学过程】
一、比较牧童的前后喊话,感情朗读故事、讲述故事
1.朗读。师: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则故事《牧童和狼》,谁来读好故事?
2.比较。师:故事的主角是牧童,伊索写了他的两次语言。比较下,要读出牧童两次“大叫”的不同情感,你想怎么读?
(1)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
(2)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第一句要读出牧童表面慌张,实质在戏弄、欺骗村民,有种扬扬自得的感觉;第二句要读出牧童真的是害怕、慌张的语气。两句都可以采用夸张的语调读,第一句拉长语调、得意扬扬地读,第二句带着哭腔读。)
3.演读。师:请采用表演式的朗读,来讲一讲这则故事。
(设计理念:感情朗读是每篇课文共性的语文技能,就是语文本体性教学的共性内容。本则寓言的朗读训练是采用夸张式的语调表现人物情感,将体会牧童的内心情感渗透在感情朗读这一本体性教学内容之中。)
二、比较长句与短句,认识“短语式语言描写”方法
1.比较。师:我们再来比较下面两组句子,想想课文为什么不用第二句呢。
第一组:
(1)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
(2)好几次他大叫:“狼真的已经来了。狼真的已经来了。”
第二组:
(1)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2)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真的已经来了。狼真的已经来了。大家快来帮忙啊,狼真的在吃羊了。”
(第二句一是没有用“!”,二是都是长句子,不能很好地表现牧童的情感。)
2.小结。师在人物语言描写中,为了表达急切、害怕、慌张等情感,要用短句和感叹号,不该用长句。
(设计理念:通过比较,让学生读读、议议,认识到“短语式语言描写”能表达急切、慌张等现场情感,但学生形成的还只是抽象、模糊的概念。)
三、比较原文与改写,练习“短语式语言描写”,理解寓意和写法
1.练习描写。师,故事中没有村民的语言描写,我们来试着描写村民的两次语言,写在课文合适的地方。想想,你想表达出村民怎样的内心,采用长句还是短句,还要注意正确使用标点。
2.交流表达。
出示学生的描写:
(1)好几次村民们都互相大喊:“快打狼!快打狼!”
(2)村民们听了,摇了摇头说:“又在说谎!又在说谎!真是个贯说谎的孩子,谁还相信他呢?”
(通过“短语式语言描写”,第一句表现出村民的急切、果断,第二句表现出村民的无奈、气愤。)
3.理解寓意。师:最后,牧童明明说的是真话,村民们为什么还这样说呢?(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4.比较写法。师:再比较一下,伊索为什么不写出村民的语言,这样不是更具体些吗?(“伊索寓言”短小精悍、情节紧凑,出现村民们的语言描写就不符合特点了;再说,村民们不是故事的主角,写了就不能更好地突出牧童。看来,还是请同学们擦去刚才村民们的语言描写为好。)
(设计理念:在上个环节学生获得“短语式语言描写”的概念后,通过仿写村民语言的实践运用,对“短语式语言描写”的认识变得更为清晰具体,这才可能转化为语文技能。并在实践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有机渗透了寓言的寓意理解。)
四、作业
师: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请你仿照《牧童和狼》的写法,也来写一个故事,可以是编的寓言故事,也可以是生活中真实的故事。做到短小精悍、突出语言描写、点出道理。
(设计理念:在学生对寓言故事特点已形成模糊认识的基础上,力图通过故事编写这一语言实践活动,使寓言故事特点在学生脑海中明晰起来。)
《牧童》教学设计14
活动目标:
1、想象音乐作品中的意境和情节,懂得分辨乐曲的A-B-A三段体曲式。
2、通过简单的乐器伴奏来烘托音乐作品中此起彼伏的旋律特色,并通过不同音色的乐器来区别A、B段的不同情绪。
3、知道这是一首具有田园风味的中国音乐作品,激发对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1、牧童形象的木偶及田园风味的背景图。
2、各种打击乐器,录音机磁带。
活动重点:
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并用合适的打击乐来表现各段的情绪。
活动难点:
听辨乐句,理解旋律中此起彼伏相呼应的特点。
活动过程:
1、音乐游戏《什么乐器在唱歌》。
师:“什么乐器在唱歌?”闭上眼睛,听老师选一种打击乐器,敲出×××的节奏型,马上睁开看,边拍手边说:“××乐器在唱歌。”
2、播放音乐《牧童短笛》,听辨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
师:“请听听这首曲子,猜猜是什么乐器在唱歌?”
3、简单介绍钢琴曲《牧童短笛》的音乐背景。
师:“这首好听的钢琴曲名是《牧童短笛》,它描写的是我国美丽的江南地区,牧童倒骑在牛背上,悠扬地吹着短笛,在田间玩耍的情景”。
4、出示背景图,完整地欣赏音乐。
5、分段欣赏。
(1)听赏第一段音乐。
师:“我们先听这段音乐,想一想牧童这时在干什么?
教师根据描述,边操作木偶边进行小结:两位牧童倒骑在牛背上,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短笛,走在美丽的田间。这段音乐是悠扬的,抒情的。
(2)听赏第二段音乐。
师:“下面,我们来听第二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刚才的第一段有什么不同?听了感觉怎样?想想牧童这时又在干什么呢?”
教师
小结:牧童这时从牛背上跳下来,高兴地在田间翻跟斗抓蝴蝶,这段音乐是欢快的,跳跃的。
(3)听赏第三段音乐。
师:“下面请你们听第三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前面哪段音乐是一样的,这时牧童又在干什么?”
教师小结:这段音乐和第一段是相同的,这种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样的乐曲叫A-B-A三段体。这段音乐讲的是牧童又骑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笛子,慢慢地走远了。
6、启发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师:“你们觉得这首乐曲的各段用什么乐器来伴奏比较好呢?”
7、为每位幼儿提供2-3种打击乐,提醒他们在乐曲的A段与B段用不同的乐曲来伴奏,并能在教师的指挥下变换不同的节奏型。
《牧童》教学设计15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有一些热情的小词语已经等不及要见你们了,想不想认识他们?
1、[出示词语](请三位,每人读一排。——齐读词语。)
2、师:这三个淘气的词语想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敢)戴嵩、称赞、购买。
师:好样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你能用上这几个词来介绍一下这位大画家吗?谁能把三个词都用上? 生说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位大画家和一位牧童的故事。板书:画家和牧童(“画家”写得大,“牧童”写得小)。
师:齐读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把“画家”二字写得特别大,“牧童”二字写得特别小呢?
生:画家是大人,牧童是小孩
师:是呀,他们年龄不同。
生:画家是非常有名的,而牧童只是个普通的放牛小孩。
师:他们身份不同。
生:、、、、、、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可就是这么一位大名鼎鼎的画家却做了一回小牧童的学生,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5自然段(生读课文)
2、师:读完了吗?那读出了哪段是写戴嵩正在作画?
[示句图:戴嵩现场作画图]此时,戴嵩正在画《斗牛图》,只见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看到这情景你想说什么?
生:戴嵩真不愧是著名的画家。
师:能你的这种感受送进去,读!
生:戴嵩画得好快呀!
师:我注意到了你把“一会儿”重读了,你怎么想到要把它重读了?(生说)
生:戴嵩真厉害啊!
师:我听出来了,戴嵩真是一位能干、多才多艺的画家啊!好,同学们,把你们的感受送进去,一起读!(齐读)
3、师:!这幅《斗牛图》很快完成了,围观的人对这幅画是(纷纷夸赞)。现场谁愿意来夸夸它?[活动:扮围观的群众夸这幅画]
[示句子:“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
师:这位商人,你来夸一夸
生:……
师:不错。这位大商人,你请!
生:……(生边读边竖起了大拇指)
师:果真是绝妙之作啊!(边说也边竖起大拇指)现场有教书先生吗?这位教书先生你来夸一夸吧!
[示句子:“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生:……
师:现场还有很多尊贵的客人,还有谁想对戴嵩的画夸赞一番呢?
生:、、、
师:你对这画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师:你和教书先生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谁有特别一点的夸奖之词吗?这位你请!
生:画得太妙了,画得太妙了,不愧是著名的大画家啊!
师:果然与众不同!这位你来!
生:画得太好了,简直栩栩如生啊!
师:你有何高见?
生:这真是难得一见的佳作啊,画得实在太像了!
师:这么多人,你一言,我一语就是课文说的“纷纷夸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