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山行》岑参 岑参的《暮秋山行》语言清新自然,描绘生动传神,构思新奇巧妙,意境幽远凄清。 暮秋山行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⑴。 苍旻霁凉雨⑵,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昨夜鸣⑶,蕙草色已陈。 ……
《暮秋山行》岑参
岑参的《暮秋山行》语言清新自然,描绘生动传神,构思新奇巧妙,意境幽远凄清。
暮秋山行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⑴。
苍旻霁凉雨⑵,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昨夜鸣⑶,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注释】
⑴飒飒(sà):风声。
⑵旻(mín):天空。此处指秋季的天。
⑶鶗鴂(tíjué):亦作“鶗鴃”,即杜鹃鸟。
【白话译文】
疲惫的马儿睡卧在长长的山坡上,太阳已经落到水面上。山中的秋风吹进空寂的树林,树叶飒飒作响,好像有人进入林中。苍茫的天空下起冷冷的雨,青石的路面没有了灰尘。千万种念头,都在这傍晚出现在脑海,万物的声音都在萧瑟的清晨悲鸣。鶗鴂昨晚还在鸣叫,蕙草已经开始枯萎。何况我这远行的异乡人,自然就会有很多艰苦的辛酸。
【赏析】
诗的开头就以“马”“长坂”写山行,但并非写山间行走,而是写山间停歇。而且这种停歇又并非那种充满雅致逸兴的停歇,而是“疲卧”,以马的疲于山行,衬托了人的倦于奔波。接着,又以渡口西沉的斜阳来烘托诗人的心境。
诗的下面四句写“暮秋”,是山行的环境。“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两句先以风吹空林来表现林的“空”,又以仿佛有人而实则无人来衬托林的“空”,幽深静寂的环境写得十分生动。“如有人” 的比喻,更加反衬出树林的空寂。“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正值秋日凉雨初霁,路上行尘不起。前两句从左右,这两句从上下将山间景色点染得更为幽静空寂。这四句所写的山色极其生动逼真,使人如临其境,就其本身而言,如唐代殷璠所说,是“宜称幽致”的,然而在此时此地,它所映衬的却是诗人空虚惆怅的心境。诗人之所以“卧”,并非由于山色幽雅宜人,而是由于千般烦恼与愁绪集于一身,是由于“疲”。由“千念”一转,写所感。此时正是岁暮时节,而迎萧瑟秋风,诗人百感交集,而其感情基调则是一“悲”字。以“千念”统领,说明诗人感触很多,这一切都由“暮节”而引发。“万籁”表明其声响之多,然而这一切音响只能越发触动诗人悲愁心绪。客观环境中的“万籁”,反衬主观心境中的“千念”。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在这里,诗人用屈原诗意,以鶗鴂已鸣,芳草色陈,比喻盛时已过,年岁渐高,抱负难以施展;流露出对岁月,实际是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诗的最后两句在上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处境:岁月已晚,而自己仍在异乡漂泊奔波。“远行”二字呼应题目“山行”,表现此行之遥远艰辛,同时暗示出远行奔波之毫无成就。诗人所疲于山行的原因,就在诗的这四句中说明了;而“苦辛”二字则为“暮秋山行”作了总的归结。 将暮秋景色与山行所感紧密结合,使之相互衬托,从而突出了诗人倦于仕途奔波的心境。其中写山色四句,语句清新自然,描绘生动传神,意境幽远凄清,与全诗格调极为和谐。
拓展阅读:岑参经典名句
1、四月犹自寒,天山雪濛濛。君有贤主将,何谓泣途穷。
2、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3、能含古人曲,递与今人传。知音难再逢,惜君方老年。
4、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5、野花迎短褐,河柳拂长鞭。置酒聊相送,青门一醉眠。
6、不忧网与钓,幸得免为鱼,且愿充文字,登君尺素书。
7、客舍洮水聒,孤城胡雁飞。心知别君后,开口笑应稀。
8、山驿秋云冷,江帆暮雨低。怜君不解说,相忆在书题。
9、远峰带雨色,落日摇川光。
10、分明峰头树,倒插秋江底。
1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2、风头如刀面如割。
1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14、水云低锦席,岸柳拂金盘。日暮舟中散,都人夹道看。
15、夜宿月近人,朝行云满车。
16、扬鞭骤急白汗流,弄影行骄碧蹄碎。
17、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惜一行书。
18、水宿已淹时,芦花白如雪。颜容老难赪,把镜悲鬓发。
19、忽觉莲花峰,别来更如长。
20、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21、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22、坐来一望无端倪,红花绿柳莺乱啼。
23、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
24、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25、久从园庐别,遂与朋知辞。
26、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7、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28、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29、老树蛇蜕皮,崩崖龙退骨。平生抱忠信,艰险殊可忽。
30、对酒落日后,还家飞雪时。
31、黄河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32、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
33、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
34、昔岁到冯翊,人烟接京师。曾上月楼头,遥见西岳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