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牡丹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牡丹阅读答案 1 牡丹 锦帏……
牡丹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牡丹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牡丹阅读答案 1
牡丹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注
卫夫人:春秋时的夫人南子,以美艳著称。这晨比喻刚刚绽放的牡丹花。
石家蜡烛:西晋石崇豪奢至极,用蜡烛当柴烧,这里形容牡丹之色如燃烧的大片烛焰。
朝云:传说中的巫山神女
1、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2、简要分析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拟人,赋予牡丹以人的动作,把随风舞动的牡丹当作垂手折腰、佩饰翻动、长裙飘扬的.起舞女子来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牡丹美丽轻盈、摇曳多姿的情态
2、抒发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之情及对意中人的爱慕、之情。诗人在前面把牡丹当作女子来写,但到了尾联却又立意于思慕那如花一样的女子。写希望神女授予自己生花妙笔,把自己的思慕之情写在花叶上,寄给意中的女子,点明了题旨。
简析
此诗借咏牡丹抒发诗人对意中人的爱慕、相思之情,借绝色艳姝来比拟,以花写人,并暗示意念中的情人如花似玉。首联结合典故描绘了一幅单株牡丹的特写图,颔联展示牡丹随风摇曳时的绰约丰姿,颈联具体地描写了牡丹的色香,尾联反用梦中传彩笔之典表明诗人心摇神荡的兴奋激动之情。全诗构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明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
牡丹阅读答案 2
①吴昌硕画牡丹,常常在酣然盛开的牡丹花朵边,冷冷地立一两根寒枝。这寒枝和鲜润饱满的牡丹花,似乎成了鲜明的对比。花是艳的,寒枝是冷色调的。花是华枝春满,寒枝是瘦削萧疏。花是姿态婆娑,寒枝是孤独挺立。
②吴昌硕画牡丹,几乎从不漏下寒枝,大约是因为,那寒枝一直就长在他的生命里。他大半生困顿寒微,十七岁因战乱随父逃难,五年后回家,家中亲人俱亡,只剩他和父亲。
③大画家任伯年曾画过他,题为《酸寒尉像》。此后,吴昌硕常常以“酸寒尉”自称。也真是酸寒。四十四岁,他在上海浦东郊区租了两小间民房,安顿家小,并寄希望于书画,期望自己能像任伯年一样靠一支画笔安身立命。但是,他的画卖不动。初冬之夜,寄身于低矮屋檐,看看环堵萧然,他在纸上写道:“夜漏三下,妻儿俱睡熟,老屋一灯荧然,光淡欲灭。”
④历经风波,他再去上海,矢志于以书画立足,已是二十余年后。他用西洋红画花卉,他笔下的花朵鲜丽饱满。他自谓“老缶画气不画形”,“老缶”也是他的名号,他的画郁拔苍劲,气势磅礴。他像牡丹花边的寒枝,从苦寒苍茫里劲挺而出,带着一身的寒气,可是,是倔强的、骄傲的、巍然的。
⑤吴昌硕挑战命运,在艺术上也一身胆气。他说“自我作古空群雄”。他把自己撂到了书画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凛然上前,直面古人。他敢将大红大绿用于花卉,画家蒲华曾告诫他:要多用水墨,少用颜色。因为是文人画,要高雅,要“色不可俗”。可是吴昌硕偏不。他用色不守古法,变水墨为五彩,变重墨为重彩。
⑥有人说吴昌硕最重要的贡献是,身处动荡年代,却彰显了中国文化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可是,我觉得,他作品里的劲挺自强之气,不是闲逸富贵给他的,而是苦难与执著给他的。就像他笔下的牡丹,最动人的不只是牡丹的色,还有花朵之后那些片叶不着的寒枝。一个人,大约只有尝尽人世冷暖,尘土至情,才会懂得,在姹紫嫣红时节,依然不忘在心里立上几根寒枝。
⑦对于吴昌硕,虽然后来成名成家了,名利汹涌而来了,他依然记得早年那些忧患与颠沛,他记得自己来自民间,记得自己的身份。他也记得自己的追求与使命。所以,笔下牡丹开得再热闹,他依旧要种几根冷冷的寒枝在侧,给自己降温,也给世人降温。
⑧吴昌硕笔下的寒枝不仅是瘦的,是枯的,也是高的。那寒枝高过花朵,高过绿叶,不摧不折,独对风日,挺向苍穹。
⑨晚年,吴昌硕的艺术如一朵牡丹雍容明媚地盛开在中国画坛。那时的上海,曾经出现了“家家缶翁,户户昌硕”的盛况,可是,他却静静写下一副对联: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 ——选自《深圳商报》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昌硕是一位绘画大师,他笔下的牡丹鲜润饱满。
B.吴昌硕自称“酸寒尉”源于任伯年为他作过的画。
C.中国文人画讲究高雅,多用水墨,要“色不可俗”。
D.吴昌硕的经历表明:只有尝尽人世冷暖才能成才。
11.吴昌硕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请简要概括。(4分)
12.结合上下文品析词句。(6分)
(1)如何理解第⑥段中“依然不忘在心里立上几根寒枝”的“立”?(2分)
(2)品析文章第⑧段中画线句的语言特色。(4分)
13.如果将题目“牡丹旁的寒枝”改为“牡丹与寒枝”,好不好?为什么?(4分)
14.吴昌硕历经苦难,感受世情,在中国画坛明媚绽放。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吴昌硕所写对联“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的理解。(5分)
阅读答案:
10.(3分)D
11.(4分)要点与评分:分点给分,简要概括品质3分,整体表达1分。意思相近即可,酌情给分。
示例:吴昌硕坚持不懈,虽饱经磨难,依然敢于挑战命运;他不守古法,勇于创新,在艺术上一身胆气;淡泊谦逊,即使后来成名成家,依然记得自己的追求与使命。
12.(6分)
(1)(2分)要点与评分:能理解语境中的词义1分,能结合上下文了解“立”的'内涵1分。大意相近即可。
示例:文中的“立”是挺立之意,既刻画出了画中寒枝劲挺之态,更体现了吴昌硕“自强”之气。(或者既是吴昌硕笔下的劲挺之态的寒枝,更是他的“自强”之气)
(2)(4分)要点与评分:能体会形容词“高”和关联词“不仅是……是……也是……”使用的妙处,每处2分。酌情给分。
示例:第⑧段中画线句用“不仅是……是……也是……”这一关联词将吴昌硕笔下寒枝“瘦”、“枯”、“高”的特点连缀在一起,既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寒枝的外形特点,更强调了寒枝的“高”。这里的“高”不只高在外在形态,更喻指画家内心的高洁,不动声色地流露出对画家的赞美。
13.(4分)要点与评分:观点正确1分,理由表述2分,表达1分。只有观点,没有理由的,不给分。酌情给分。
示例:我认为“牡丹旁的寒枝”改为“牡丹与寒枝”不好。文中虽然提到吴昌硕的牡丹独树一帜,但本文大篇幅着墨的是他笔下牡丹旁的寒枝,要表现的是他像牡丹花边的寒枝般从苦寒苍茫里劲挺而出的不摧不折的气质。如果改成“牡丹与寒枝”与文意不符。
14.(5分)要点与评分:能基本理解对联内涵2分,能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2分,表达1分。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1:吴昌硕所写对联勾勒了吴昌硕一生的际遇和对人生的深切体悟。他来自民间,尝尽人世冷暖,但他认为这些世事风波、困苦磨砺成就了他,他作品里的劲挺自强之气,不是闲逸富贵给他的,而是苦难与执著给他的。
示例2:吴昌硕所写对联勾勒了吴昌硕一生的际遇和对人生的深切体悟。他来自民间,尝尽人世冷暖,但他认为这些世事风波、困苦磨砺成就了他。在功成名就之后,他依然保持清醒的认知,不忘尘土至情,始终记得自己的追求与使命。
牡丹阅读答案 3
①“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这首诗赞美的就是牡丹。牡丹是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归类于毛茛科、芍药属。其花大色艳,香气袭人,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
②从花色上分,牡丹素以八大色著称,如白色的“夜光白”、蓝色的“蓝田玉”、红色的
“火炼金丹”等。在同一色中深浅浓淡也各不相同,姚黄、魏紫,欧碧、赵粉被称为牡丹四
大品种。这里单说“魏紫”,出自五代洛阳魏仁博家,花紫红色,花呈荷花形或皇冠形。花
期长,花量多,花朵丰满,被推为“花后”,宋代有诗赞云“姚魏从来洛下夸,千金不惜买繁华。”
③牡丹本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牡丹作为观赏花木栽培,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太平御览)中有谢灵运关于壮丹的记载:“永嘉水际木间多牡丹。”唐代刘禹锡《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
④从中国牡丹的发展史可看出,牡丹起源于陕甘秦巴之地,随着历代栽培地沿革转移,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他产地为次要栽培地的格局。牡丹适应性较强,产地亦广,现在不仅在中国栽培甚广,还早已引种到世界各地。
⑤牡丹自古以来引无数文人墨客讴歌赞美,牡丹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是在2400多年前的`《诗经》.作为爱情的信物被提及——“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明明写的是芍药,为什么要说是牡丹呢?原来古时候,牡丹和芍药是不分的,后来有了木芍药和草芍药的说法,再后来木芍药就成了牡丹。唐代刘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赞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在《买花》诗中写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陆游的《赏花至湖上》写道:“良辰乐事真当魁,莫遣匆匆一片飞。”《栽牡丹》中:“携锄庭下掘苍苔,墨紫艳红手自栽”,写出了他赏牡丹、栽牡丹的生活乐趣。又有民谣曰“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一般在暮春开放,迟开不争春,这点也引起诗人、词家的赞美,据初步收集,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四百余首,其中以唐、宋两朝为最多,共130多人留下270首优美的诗词,仅苏轼一人就有三十多首,
⑥“剪裁偏得东风意,浅薄似矜西子妆。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牡丹在
花卉界独树一帜,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刘慧慧慧 有改动》
16.(3分)牡丹为何被誉为“花中之王”?
17.(3分)概括②~④段的说明内容。
18.(3分)第③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9.(2分)第⑤段画线诗句和《爱莲说》对“牡丹”分别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原因是什么?
答案:
16.(3分)从牡丹的特性看,它花大色艳、香气袭人,极具观赏价值,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
贵花卉;从历史来说,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这也提开了它在花卉中的地位;从文化层面,牡丹历来为文人墨客讴歌赞颂,蕴含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
17.(3分)首先介绍了牡丹的花色和品种;然后说明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接着
说明了中国牡丹栽培地的历史沿革和产地广。
18.(3分)引资料,列数字。说明了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长。
19.(2分)文中诗句对牡丹寄寓赞美之情,因其雍容大气,国色天香,令众人喜爱,《爱莲说》对牡丹持贬斥的态度,认为它是从众媚俗、贪慕的象在征。
牡丹阅读答案 4
题开元寺牡丹
[唐]徐凝
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闲用意栽。
海燕解怜频睥睨,胡蜂未识更徘徊。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
唯有数包红幞在,含芳只待舍人来。
9.简要赏析中间两联的表达效果。
10.全诗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9.运用拟人、烘托(侧面描写),铺陈描摹了“海燕”“胡蜂”“芍药”“玫瑰”的情态,烘托出牡丹的美艳动人,表达了作者对牡丹的赞美。
10.对僧人用意栽花、精心培育的敬佩之情;对牡丹美丽、惊艳的赞叹之情;希望得到知音的赏识的期盼之情。
解析【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表达技巧,应该先指明所用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句子分析该手法,最后点明这种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本题要求赏析中间两联的表达效果。本诗颔联和颈联“海燕解怜频睥睨,胡蜂未识更徘徊”“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运用拟人手法,同时又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以“解怜频睥睨”“未识更徘徊”,写海燕对牡丹的怜爱,胡蜂对绕着牡丹飞来飞去,好奇不已;以“妒”写芍药地牡丹的妒忌,突出牡丹的美丽;以玫瑰“羞”和“不敢开”来衬托牡丹之美。表达诗人对牡丹的赞美之情。
【10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闲用意栽”,牡丹花在南地很难养活,而寺庙时里的僧人空闲时用心栽培,精心呵护令作者敬佩不已。中间两联更是用拟人和侧面烘托的手法,铺陈描摹了“海燕”“胡蜂”“芍药”“玫瑰”的情态,烘托出牡丹的美艳动人,表达了作者对牡丹的赞美。“含芳只待舍人来”,借牡丹等待舍人观赏,表达诗人希望得到知音的赏识的心情。
牡丹阅读答案 5
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韩诗“夕贬潮阳路八千”。)物生有候,葭动以时,苟非其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后系人主,可强鸡人使昼鸣乎?如其有识,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花王之封,允宜肇于此日,惜其所见不逮,而且倒行逆施。诚哉!其为武后也。
②予自秦之巩昌,载牡丹十数本而归,同人嘲予以诗,有“群芳应怪人情热,千里趋迎富贵花”之句。予曰:“彼以守拙得贬,予载之归,是趋冷非趋热也。”兹得此论,更发明矣。艺植之法,载于名人谱帙者,纤发无遗,予倘及之,又是拾人牙后矣。但有吃紧一着,花谱偶载而未之悉者,请畅言之。是花皆有正面,有反面,有侧面。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处以南面则生,俾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
③予尝执此语同人,有迂其说者。予曰:“匪特士民之家,即以帝王之尊,欲植此花,亦不能不循此例。”同人诘予曰:“有所本乎?”予曰:“有本。吾家太白诗云:‘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倚栏杆者向北,则花非南面而何?”同人笑而是之。斯言得无定论?
(选自李渔《闲情偶记》)
22.第①段开头写作者对“牡丹得王于群花”存疑,其作用是。(2分)
23.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 )(3分)
A.植物生长有一定的时令,只要不在这时候,虽然有十个尧帝,也不能长出一枝冬穗。
B.植物生长有一定的时令,苟且于一时,即使有十个尧帝,冬天也不能长出一枝麦穗。
C.植物生长要等待时机,随便违背它,即使十个尧那样的圣贤,冬天也没有一枝麦穗。
D.植物生长有一定时令,如违背它,即使十个尧那样的圣贤,冬天也长不出一枝麦穗。
24.第③段“予曰:‘有本’”中的“本”指什么?简析理由。(2分)
25.简述作者在文中对武后的`态度。(3分)
26.概括本文的主旨。(2分)
(六)牡丹(12分)
22.为下文“大悟”作铺垫(答“先抑后扬”也可);使文势跌宕起伏,更能吸引读者。(2分)
23.D(3分)
24.指李白诗中的“亭北倚栏杆”;人在亭北,说明牡丹面南,佐证了作者的观点。(2分)
25.作者否定武后。不仅否定她对牡丹不识和贬迁,还暗含了对她对于有独立个性、正直不阿之士的排斥的批判。(3分)
26.借牡丹比百花迟开、向南而生的特征,赞美不媚权贵(卓尔不群)、独立坚守的精神品质。(2分)
牡丹阅读答案 6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证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渐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袁牧《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韡:繁盛,音wěi。]
1.对文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损重赀 损:花费 B.主人惭其故花 惭:惭愧。
C.客过而尤之 尤:责怪 D.宜庭者庭 庭:种在庭院。
2.下列对文中词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句中两“之”字后都省略了“于”。
B.“花之怨以死也诚宜”一句中的“也”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
C.“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是两个宾语前置句。
D.“以其犹奇于新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两句中的“其”字,用法相同。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主人对新买牡丹做法的一组是( )
①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 ②归其原,数日亦死
③暴摧折之,移其非时 ④一月之间,忽予忽夺
⑤新者虽来,旧者不让 ⑥喜而左之,怒而右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买了牡丹种在庭院里,导致其花期紊乱,不足一个月就死去了。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所以又把它移回了原处。
C.客人认为如果主人处理得当,旧牡丹虽被移出庭院,也可以不死,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
D.作者借客人之口,指出了人们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的毛病,说明事物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人们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5.翻译文言文中的画线语句
(1)亡何花开,薄如蝉翼。
译文:
(2)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
译文:
答案
1.B(惭,为动用法,“为……惭愧”)
2.D(第一个“其”是代词,指“庭之故花”;第二个“其”是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
3.C(②⑤句不是对新牡丹的做法)
4.D(A说“移植花木宜在春季,”文中说“迁而移之,在冬非春”。B“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与文章不符。原文是“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新牡丹一开花,主人就感觉还是原有的好,不是它死后才知道的。C“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与文意不符。文中主人对旧花始终没有“怨”)
5.(1)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2分,“亡何”译准,补出后句主语)
(2)新的牡丹花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或“让出地方”),比较它们开的花哪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
[译文]
冬天,山中有位老翁挑了一株牡丹,(牡丹)有一人多高,枝条繁茂,花苞蔟簇数以百计。主人对它另眼相看,出高价买了下来。怕栽在别处与这株牡丹不相称,庭院中原有几株牡丹,特地移到别处,把地方让出来。上面用锦帐遮盖,晚上点上烛火,客人来了,(主人)常指着它感到自豪。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于是主人愤愤地将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主人感到对不起原有的那几株牡丹,并且嫌庭院太空,便将原来的牡丹移回原处,没过几天,也枯死了。
来访的客人埋怨主人道:“您没见过善于种花的人吗?适宜在山上长的就种在山上,适宜在庭院中长的就栽在庭院,如果迁移它,应该在冬天而不是春天。所以人和花常能两全其美。您既然根据外貌认为那些牡丹是良种,一见不如原来想的那样,立即粗暴地摧残损害他们,移栽不按时节,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当然。天底下荆棘、藜刺之类的东西比牡丹低下百倍,您没有办法因为生气而统统把它们迁走。牡丹来时,并不曾自己说:‘应该看重我的身价,应该把我栽在庭院中,应铲除你原有的旧花,(把地方)让给我这新来的。’一个月中,忽而珍视它,忽而贬抑它,都是您一个人所为。不怪自己却怪花,这就错了!庭中旧有的牡丹花,未必一定名贵,你仍然把它们移回原处,以为它们比新买的好。(如果当初)新的牡丹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较它们开的花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了。您急急忙忙,既不懂生物的习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适宜,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命也就送掉了。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性情专断而缺乏见识,自以为是而不和人商量。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会有花木了。”
主人听了无以对答,于是准备下笔墨纸砚,记下这件事情为自己的警戒。
牡丹阅读答案 7
昭君怨·牡丹
(南宋)刘克庄
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①独步,若比广陵花②,太亏他。
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愁。
【注】①姚黄:姚黄魏紫,是洛阳牡丹中的名贵品种。②广陵花:广陵,即扬州;广陵特产芍药和琼花。
阅读题目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洛阳牡丹天下闻名,词人以花谱所记“姚黄”,写出昔日洛阳牡丹的名贵和美丽。
B、芍药和琼花虽也美丽,但若要用国色天香的牡丹与之相比,也确实委屈了牡丹。
C、旧日王侯家的园圃今天已长满荆莽,狐兔寄居其中,直写花谢无人观赏之萧瑟。
D、本词构思精妙,一反咏物诗词摹物言志的写法,鲜明的对比之中饱含深沉的情感。
16、刘克庄生活在南宋王朝濒临覆亡之际。后人评价,刘克庄的词“是时代的悲歌”,同时,它还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请结合本词,对此做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C。【解析】“直写花谢无人观赏之萧瑟”错误。
16、①诗人通过写牡丹的不幸命运,寄托忧国伤时之情。当时,洛阳落入敌手,国运哀微,曾经国色天香的牡丹却再无人欣赏,沦落得与荆莽狐兔为伍,表达了作者的忧国之心,离黍之哀。
②“莫说中州,怕花愁”,实则是写光复国土无望,表达胸怀壮志却报国无门,无法光复中州的愤恨愁苦之情。
③现在的达官贵人们不忧心国事,还在一味地赏看广陵芍药和琼花,美丽的花朵让他们忘记了家国之忧,诗人也借牡丹与芍药之比含蓄地表达了对懦弱的南宋王朝的.批判。
(6分。第①②点写出其中一点即可,3分,侧重于结合诗句分析“时代的悲歌”,其中“时代”之意2分,“悲歌”之意1分;第③点3分,侧重于结合诗句分析“对现实的批判”,其中“现实”2分,批判的内容1分。)
【参考赏析】
大多数词人写牡丹,多赞其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充满富贵气象。总之大都着重于一个喜字,而词人独辟蹊径,写牡丹的不幸命运,发之所未发,从而寄托词人忧国伤时之情。
上片首二句“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写牡丹的身世。姚黄魏紫在当时是牡丹中的名贵品种,这里单举姚黄,是以姚黄代名贵牡丹花种。“独步”二字,准确、简洁地说出这些牡丹的美丽和名贵。三、四句转写目前。芍药、琼花和牡丹都是天下名花,前二者虽经战火摧残,但仍近朝廷,常为词人咏歌。而牡丹命运独苦,沦落于敌人的铁蹄下,犹如昭君,成为朝廷孱弱的的牺牲品。这是对牡丹的同情,也是对朝廷当政者的怨愤。
下片“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描绘了国破家亡后中州的惨象,同时也形象地表明了牡丹的处境。盛世繁华时姚黄魏紫,倾国倾城;山河破碎中的一片焦土,牡丹也就只剩下与荒烟衰草,荆榛狐兔相伴的命运了。词人的忧国之心,离黍之哀,也通过这些形象的描写,得到充分的表现。文字极为精炼,含义极为丰富。“君莫说中州,怕花愁”蕴含着词人极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怕人说中州的惨境,并非怯懦,而是更翻进一层,说明爱中州之深,言明光复中州之心的迫切,也说明未能渡江驱敌的愤恨心情。在堂堂男子汉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南宋末年,词人那种不平静的心潮是不言而喻的。结句“怕花愁”,实则是自己愁不堪忍。而词人采用曲折写法,不仅能表现出惜花的深厚情意,而且也能引读者进入境界,仿佛与牡丹相对,见其愁态,而不能无动于衷。
全词构思精妙,对比鲜明,感情深沉,达意委婉。虽是一首小词,却做到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并且结构严谨,层层相扣。借咏牡丹而生发出一个富有积极意义的主题来,是与词人的一腔爱国热情紧紧相连的。感时伤世,寄情于花,充分表现了对国家人民命运的时刻关注。
牡丹阅读答案 8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4题。(12分)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注】汉妃一曲: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一曲”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
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前三句是环境描写,作者通过仰观俯视多角度多层次地描绘了一幅江上美景。
B、词人直接写岸边柳荫路上“无人”也“无影”,只有柳絮飘舞,暗写自己的孤寂。
C、作者在船上望去,见远处有人归之影,与落日斜晖相映衬,描绘出飘飘欲仙之姿。
D、优美的'乐声饱含着今古幽思,又用“谁省”一词,用以突出此时自己才是其知音。
13、词中“彩绦朱索”是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是女子的装饰物,这里是借代手法。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C、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4、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甚大,如本词结尾句“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就与白诗“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异曲同工,请从描写对象、表达技巧和所寓情感三方面赏析二者的“同工”之妙。(6分)
答案: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2、(3分)B
13、(3分)D
14、(6分)参考答案:描写对象:都描写了动人的琵琶曲(音乐)。(1分)
表达技巧:都用了以景结情(或衬托)的手法,(1分)运用空廓沉静的月夜环境氛围,烘托出音乐余音绕梁的动人魅力,留下了无穷的余韵,让人回味;(2分)所寓情感:都弓了听众沉浸在余韵之中的默默无言,只有琵琶曲与大自然浑然独合,表达出对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的赞美之情。(2分)
牡丹阅读答案 9
杏花天·嘲牡丹①
辛弃疾
牡丹比得谁颜色。似宫中、太真②第一。渔阳鼙鼓③边风急。人在沈香亭④北。
买栽池馆多何益。莫虚把、千金抛掷。若教解语⑤倾人国。一个西施也得。
【注】①本词作于南宋庆元元年或二年(1195或1196年),附词大阁居带湖。②太真:J指杨贵妃。③辇鼓:战鼓,词中指安禄山叛乱。④沉香亭:唐宫亭名,唐明皇与杨贵妃曾在此赏牡丹。⑤解语:唐明皇曾称杨贵妃为“解语花”,词中泛指美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以设问为开头,看似突兀,实则既能制造悬念,也能在问答中自然推进词意。
B.“渔阳肇鼓”一句写安史之乱,可让读者联系南宋时局,体会本词的写作意图。
C.“池馆”与柳永《望海潮》中的.“凤池”一样,都用借代巧妙隐含了作者情思。
D.词人善于用典抒怀,如结句就以西施自况,曲折表达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
16.有人评论本词“表面为‘嘲牡丹’,实者讥讽恋花人”,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15.(3分)D
16.(6分)
①上阕以牡丹比杨贵妃,表面是嘲讽牡丹与杨贵妃粉饰太平、倾人误国。②下阕开头写一掷千金买栽牡丹之风,其实是讥讽权贵富豪玩物丧志、骄奢误国。③结尾两句运用假设推导,其实意在讥讽迷恋名花美人的统治者昏聩误国。
牡丹阅读答案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②。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证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袁牧《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韡(wěi):繁盛。②赀(zī):钱财。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为损重赀(花费)B.主人惭其故花(惭愧)
C.客过而尤之(责怪)D.下牡丹百倍者(在之下)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主人之喜怒无常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宜黜汝旧,以让吾新咨臣以当世之事
C.自恃而不谋诸人也国险而民富
D.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
②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
【小题4】.作者借客人之口,指出了人们通常会犯一个什么毛病?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4分)
答案
【小题1】B(3分)
【小题1】A、C(4分,各2分)
【小题1】①您没见过善于种花的.人吗?适宜在山上生长的就种在山上,适宜在庭院中生
长的就栽在庭院。
②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性情专断而缺乏见识。(4分,各2分)
【小题1】毛病: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
道理:事物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人们应按客观规律办事。(4分,各2分)
牡丹阅读答案 11
牡丹①
韩琮
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成阴始放红。
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
名移兰杜②千年后,贵擅笙歌百醉中。
如梦如仙忽零落,暮霞何处绿屏空。
【注释】①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韩琮被都将石栽顺等驱逐后失官。②兰杜:兰花、杜若,名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牡丹不在桃杏开放的时节与之争艳,而是叶帐成阴时才绽放花朵。
B.“晓艳”“暮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写牡丹花朵凝露、幽香飘溢。
C.与兰草杜若相比,牡丹贵为花中之王,擅长在富贵人家的宅第安享荣华。
D.尾联写暮霞般的牡丹凋零,空留下似屏的绿叶,寄寓了诗人无限的.感慨。
16.诗人借牡丹表达了哪些情感态度?请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
15.C(3分)(“擅”的意思是“专享”。)
16.①对条件不成熟就不展露才华的务实态度;
②对高尚情操的崇奉之意;
③对自己才华和品德的自信之心;
④对失官后的怅惘与失落之情。(6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牡丹阅读答案 12
牡丹花水
——张丽钧
①坐在从兰州开往敦煌的旅游车上,一路不停地喝水。问自己怎么会这么渴,回答竟是,焦渴的大戈壁传染给了我难耐的焦渴。
②导游王小姐是个锦心绣口的人儿。在讲当地的风土人情的时候,她说:你随便到一户人家做客,人家都会把你奉为上宾,用“牡丹花水”沏了八宝茶来款待你……我问邻座的燕子,什么叫“牡丹花水”?燕子说她也不清楚。我只好凭空猜测,仿佛就是妙玉给宝玉、黛玉沏茶用的“梅花雪水”吧?从梅花的蕊上小心翼翼地收集点点细雪,融成一掬冰莹的柔水。这“牡丹花水”,说不定就是采的牡丹花瓣上的露水雨水呢。这样想着,禁不住对那“牡丹花水”神往起来。
③到了嘉峪关市,我们要用午餐。坐在餐桌边等着上菜的当儿,服务员来上茶了。导游王小姐笑着说:虽说不是八宝茶,却是“牡丹花水”,大家一路辛苦,请用茶吧!我万分惊讶地站了起来,瞪大了眼睛看着就要亲口品尝到的“牡丹花水”。但是,不对呀!服务员居然拎了个寻常铝壶,咕嘟嘟给大家倒着最寻常的茶水。我跟燕子嘀咕道:开玩笑,这哪里会是“牡丹花水”嘛!燕子皱着眉头,一百个想不通的样子。终于,我忍无可忍地唤来了王小姐,问她:难道,这真的就是你所说的“牡丹花水”吗?王小姐听罢,“噗”地笑了。她盯着我问:“你以为“牡丹花水”是什么神水仙水呀?“牡丹花水”是咱西北的老百姓对开水的一种形象叫法。你仔细观察过沸腾的水吗?在中心的位置,那翻滚着的部分,特别像一朵盛开的牡丹花。
④我“哦”了一声,双手捧住一只注满了“牡丹花水”的茶杯,眼与耳,顿时屏蔽了饭店中一切的嘈杂。
⑤究竟是谁,在什么时候,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给一壶滚沸的水起了这样一个俏丽无比的名字?世世代代,老天总忘了给这里捎来雨水。在茫茫的戈壁滩上,草活得那么苦,树活得那么苦,人活得那么苦。有一点浊水就很知足了,有一点冷水就很知足了,但,一个幸运的容器,竟有幸装了沸腾的清水!幸福的人盯着那水贪婪地看,他(她)想,喔,总得给这水一个昵称吧?叫什么好呢?抬头看一眼窗外,院里的`牡丹花开得正好,那欣然释放着的繁丽生命,多像这壶中滚沸的水啊!好了,就叫它“牡丹花水”吧。
⑥我的心,在那一刻变得多么焦灼,竟恨不得立刻跑到饭店的操作间去看一眼从沸腾着的水的中心开出的那一朵世间最美丽、最独特的牡丹。这么久了,粗心的我一直忽略着身边最神奇的花开。我从一朵朵盛开的牡丹花旁走过,没有驻足,没有流连。是缺水的大西北给了我一个关于水的珍贵提示,让我在此生一次平凡的啜饮中感受到了震撼生命的不平凡。
⑦“牡丹花水”。“牡丹花水”。我反反复复默念着你的名字,一个让人心疼的名字,一个让人心暖的名字。人间烟火味里铺展着无尽的梦幻织锦,美好的感恩,由衷的赞颂,既素朴又华丽,既“农民”又“小资”。把所有对生活的祈愿都凝进这一声轻唤当中,让苦难凋零,让穷困走远——我的大西北,愿你守着一朵富丽的牡丹,吉祥平安,岁岁年年。
1.我知道作者在下面的时刻心中是怎么想的!
听导游提到“牡丹花水”——( )( )
将亲口品尝“牡丹花水”——( )( )
服务员居然拎个普通铝壶——( )( )
“牡丹花水”就是白开水——( )( )
2.“牡丹花水”居然就是白开水,俏丽的名字寄托着人们怎样的感情?
3.第⑦段中“我反反复复默念着你的名字,一个让人心疼的名字,一个让人心暖的名字。”既让人心
疼,又让人心暖,是不是很矛盾?说说你的看法!
4.阅读下面几则材料,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①西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土地总面积的36%,而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则高达43%,其中流失泥沙在
河、湖、库中淤积,使河、湖、库的蓄洪、行洪能力下降,而导致洪涝旱害问题日趋严重。
②西北地区草原退化面积已达可利用面积的26.8%,产草量下降30%~50%,牧民增收缓慢。
③塔里木河上中游大量开垦土地,但所引用的大量水只有少部分用于农业,其余大部分散流蒸发,被
白白浪费。
5.西北缺水已引起各界重视,纷纷想方设法,为国家献计献策,值此两会召开期间,如果你是一位人大
代表,你在这方面有什么好的提案?请简要说说,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神往,惊讶,不解,震惊
2.俏丽的名字可见西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怀有一颗感恩之心。
3.不矛盾。“让人心疼”是指西北严重缺水,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困难;“让人心暖”是指西北人并没有怨天尤人,而对大自然的一丁点赐予却看得如此珍贵。
4.要点①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大面积开垦坡地,水土流失问题严重,是导致洪涝灾害日趋严重的原因。 ②西北内陆地区由于缺水和粗放经营,土地沙化问题相当突出。 ③西北内陆地区水资源管理不当,造成无序开发利用,上下游不统一考虑水资源分配使用,致使上游严重浪费,下游严重缺水。
5.例:河流沿线大量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改变耕作方式;科学调度和整合上下游水资源。
牡丹阅读答案 13
牡丹花水
张丽钧
坐在从兰州开往敦煌的旅游车上,一路不停地喝水。问自己怎么会这么渴,回答竟是渴的大戈壁传染给了我难耐的焦渴。
导游王小姐是个锦心绣口的人儿。在讲当地的风土人情的时候,她说:“你随便到一户人家作客,人家都会把你奉为上宾,用‘牡丹花水’沏了八宝茶来款待你……”我问邻座的燕子,什么叫“牡丹花水”?燕子说她也不清楚。我只好凭空猜想,仿佛就是妙玉给宝玉、黛玉沏茶用的“梅花雪水”吧?从梅花的蕊上小心翼翼地收集点点细雪,融成一掬冰莹的柔水。这“牡丹花水”,说不定就是采的牡丹花瓣上的露水雨水呢。这样想着,禁不住对那“牡丹花水”神往起来。
到了嘉峪关市,我们要用午餐。坐在餐桌边等着上菜的当儿,服务员来上茶了。导游王小姐笑着说:“虽说不是八宝茶,却是‘牡丹花水’,大家一路辛苦,请用茶吧!”我万分惊讶地站了起来,瞪大了眼睛看着就要亲自品尝到的“牡丹花水”。但是,不对呀!服务员居然拎了个寻常的铝壶,咕嘟嘟给大家倒着最寻常的茶水。我跟燕子嘀咕道:“开玩笑,这哪里会是‘牡丹花水’嘛!”燕子皱着眉头,一百个想不通的样子。终于,我忍无可忍地唤来了王小姐,问她:“难道,这真的就是你所说的‘牡丹花水’吗?”王小姐听罢,“嚏”地笑了。她盯着我问:“你以为‘牡丹花水’是什么神水仙水呀?‘牡丹花水’是咱西北的老百姓对开水的一种形象叫法。你仔细观察过沸腾的水吗?在中心的位置,那翻滚的部分,特别像一朵盛开的牡丹花。”
我“哦”了一声,双手捧住一只注满了“牡丹花水”的茶杯,眼与耳,顿时屏蔽了饭店中一切的嘈杂。
究竟是谁,在什么时候,怀着怎样一种心情,给一壶滚沸的水起了这样一个俏丽无比的名字?世世代代,老天总忘了给这里捎来雨水。在茫茫的戈壁滩上,草活得那么苦,树活得那么苦,人活得那么苦。有一点浊水就很知足了,有一点冷水就很知足了,但,一个幸运的容器,竞有幸装了沸腾的清水!幸福的人盯着那水贪婪地看,他(她)想,喔,总得给这水一个昵称吧?叫什么好呢?抬头看一眼窗外,院里的牡丹花开得正好,那欣然释放着的繁丽生命,多像这壶中滚沸的水啊!好了,就叫它“牡丹花水”吧。
我的心,在那一刻变得多么焦灼,竟恨不得立刻跑到饭店的操作间去看一眼从沸腾着的水的中心开出的那一朵世间最美丽、最独特的牡丹。这么久了,粗心的我一直忽略着身边最神奇的花开。我从一朵朵盛开的牡丹花旁走过,没有驻足,没有流连。是缺水的大西北给了我一个关乎水的珍贵提示,让我在此生一次平凡的啜饮中感受到了震撼生命的不平凡。
“牡丹花水”,“牡丹花水”。我反反复复默念着你的名字,一个让人心疼的名字,一个让人心暖的名字。人间烟火味里铺展着无尽的梦幻织锦,美好的感恩,由衷的赞颂,既素朴又华丽,既“农民”又“小资”。把所有对生活的`祈愿都凝进这一声轻唤当中,让苦难凋零,让穷困走远——我的大西北,愿你守着一朵富丽的牡丹,吉祥平安,岁岁年年。
1.本文在具体写“牡丹花水”前为什么要写妙玉的“梅花雪水”?
2.大西北的老百姓为什么要把普通的开水称作“牡丹花水”?
3.为什么说“牡丹花水”是一个让人“心疼”、让人“心暖”的名字?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文章第一段写“我”“一路不停地喝水”和“难耐的焦渴”,其用意是什么?
答案:
1.写“梅花雪水”表现“我”对“牡丹花水”的神往,并为下文作铺垫,从而突出“我”见到“牡丹花水”竟是寻常茶水时的惊讶。
2.因为大西北严重缺水,那里的百姓生活得很苦,因此,他们把对“水”的期盼寄托在这一命名上。(或:因为大西北缺水,那里的百姓生活得很苦,因此,他们通过这一命名表达了对上天恩赐的感激之情。)因为沸水翻滚的部分特别像一朵盛开的牡丹花。
3.“牡丹花水”这一名字,反映了严重缺水的大西北百姓生活的艰苦,因此,它是一个让人“心疼”的名字。“牡丹花水”这一名字,又反映了大西北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对自然赋予的感恩,以及面对艰苦环境的旺盛生命力,因此,它又是一个让人“心暖”的名字。表达了作者对大西北艰苦环境的关切,对大西北人民旺盛的生命力和感恩情怀的赞美。
4.渲染了大西北严酷的缺水环境,为下文引出当地用“水”招待贵客的习俗和“牡丹花水”的得名作了铺垫。
牡丹阅读答案 14
晓寒慵揭珠帘,牡丹院开未。玉栏干畔,柳丝一把,和风半倚。国色微酣,天香乍染,扶春不起。自真妃舞罢,谪仙赋后,繁华梦、如流水②。
池馆家家芳事。记当时、买栽无地。争如一朵,幽人独对,水边竹际。把酒花前,剩拚醉了,醒来还醉。怕洛中、春色匆匆,又入杜鹃声里。
【注】①王沂孙:南宋末期词人,亲历了宋朝由危而亡的过程。②“自真妃”句:“真妃”即杨玉环。《杨太真外传》载,开元中,唐玄宗与贵妃乘在兴庆池沉香亭前赏牡丹,命进新词以助兴。玄宗由于耽于享乐,荒于国政,终导致安史之乱,杨贵妃被赐死马嵬。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中“玉栏干”“柳丝”等描写交代了牡丹生长的环境,从侧面烘托牡丹形象。
B.词中从视觉、嗅觉角度写牡丹,又以“微”“乍”等词,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牡丹之美。
C.下片独赏牡丹,与牡丹种植、观赏盛况对照,表现了词人落寞无助的心情。
D.这首词文辞妍丽,托物寓意,借牡丹寄托心事,含蓄纡曲,形成婉约悱恻的氛围。
15.这首词“叹亡国之恨,发遗世悲慨”,请从词中找出两处简要分析。(6分)
答
14.答案C
思路点拨词中说“争如一朵,幽人独对,水边竹际”,意为在幽静清雅的溪岸竹旁,静心一人观赏牡丹,没有落寞无助的意思。
15.①“自真妃舞罢,谪仙赋后,繁华梦、如流水”,词人由牡丹联想到杨贵妃,借唐朝故事表现宋朝的盛衰变化。②“怕洛中、春色匆匆,又入杜鹃声里”,这是词人的心理描写,看似怕洛中春光逝去,实是忧伤江山沦亡,生灵涂炭。(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牡丹阅读答案 15
正午牡丹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③古人笔意也。
导读:画家善于观察,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而要想识画之妙,也非善于观察不可。人做任何事皆如此,岂止一画而已。
注释:①其:它,指古画。②房敛:花房紧收。③善求:善于探求。
精练:
一、解释加粗的词
1.其下有一猫( ) 2.何以明之( ) 3.日渐中狭长( )
二、翻译
1.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人的画惟妙惟肖和丞相吴公能一眼指出画的是正午牡丹的`原因,都是_____的结果。
正午牡丹原文翻译
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牡丹丛,花下有一只猫,不知道这幅画是精妙还是粗糙。丞相吴公,与欧阳修是儿女亲家,一见这幅画就说:这画的是正午牡丹。怎么证明它呢?牡丹花朵松散下垂颜色发干,这是太阳在中天时的花,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如果是带着露珠的花,那么花房一定紧紧收敛而且色彩鲜丽润泽。猫眼在早晨和傍晚,眼珠都是圆的,渐近中午就变得又窄又长,到正午时就像弓条线了。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
答案
一、1.指牡丹丛 2.证明 3.逐渐
二、1.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
2.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
三、善于观察。
牡丹阅读答案 16
牡 丹
梅尧臣
洛阳牡丹名品多,自谓天下无能过。
及来江南花亦好,绛紫浅红如舞娥。
竹阴水照增颜色,春服妥帖栽青罗。
时结游朋去寻玩,香吹酒面生红波。
粉英不忿付狂蝶,白发强插成悲歌。
明年更开余已去,风雨吹残可奈何。
[注]梅尧臣: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才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此诗作于梅尧臣四十三岁在湖州监税任上时,当时他即将解任,准备前往家乡宣城小住之后返汴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送别怀人的诗,诗人借牡丹抒怀,自然真切。诗中巧妙的比喻及炼句等独到之处,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舞娥”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牡丹在风中的姿态,“春服妥帖裁青罗”一句将牡丹比作娇羞打扮的女子。
C.七、八两句的意思是牡丹盛开之时,好友结伴游赏,酒酣耳热之后,伫立牡丹丛中,满面通红,人与花互相映衬。
D.诗的一、二句以洛阳牡丹名品之多引出三、四句对江南牡丹的赞赏,言外之意是江南牡丹并不逊色于洛阳牡丹。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答
15.A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这是一首送别怀人的诗”错误,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
16.①表达了对江南牡丹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用闻名天下的洛阳牡丹来类比江南牡丹,可见诗人对江南牡丹的喜爱之情。②表达了对江南的依依不舍之情。诗人即将解任离开住所,对江南牡丹的喜爱其实寄托了诗人对锦绣江南深切的眷恋之情。③表达了对人生匆促的感叹。诗人不满牡丹被戏弄,想把牡丹戴在白发上,借此感叹时光流逝,人生短促。④表达了对仕途坎坷的慨叹。牡丹凋零了明年还会再开,可诗人离开后又会在哪呢 体现了诗人对仕途的担忧之情。(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