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关于弗洛伊德的疯狂事实 弗洛伊德的事迹告诉人们,你可能有创造、开辟学科领域之惊人天才,但同时你也有可能是个诓骗之徒,而弗洛伊德就是最好不过的例证。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名人故事:关于弗洛伊德的疯狂事实,欢迎阅读了解。 弗洛伊德 你或许会问,为……
名人故事:关于弗洛伊德的疯狂事实
弗洛伊德的事迹告诉人们,你可能有创造、开辟学科领域之惊人天才,但同时你也有可能是个诓骗之徒,而弗洛伊德就是最好不过的例证。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名人故事:关于弗洛伊德的疯狂事实,欢迎阅读了解。
弗洛伊德
你或许会问,为何要特用一整张清单列出这位世界名人——西格蒙·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那些疯狂事迹? 尽管他的精神分析学(又称心理分析学)之“潜意识理论”是否为他本人首创尚存争议,但他依旧以此享誉全球,更重要的一点,他乃世人所公认的心理疗法领域的开山鼻祖。同时,哪怕是在女性地位低下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性心理发展理论,弗洛伊德却也因学说中那些歧视女性的学说而臭名昭著。
然而,若没有这位“狂人”看似疯狂的理论影响与早期著作奠基,恐怕就没有今天之心理学。
1、通晓多国语
言通晓数种语言的人会说多种语言,基本上就是一个“超级语言学家”。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就是一个极其认真的“语言通”,他精通德语、意大利语、希腊语、英语、西班牙语、希伯来语和拉丁语。对那些连数数都数不清的人来说,精通七门语言是非常厉害的,以至于当我们看到能熟练掌握自己母语的人时,都会觉得自己很糟糕。还有,弗洛伊德是十分少见的天才,他在八岁的时候就已经阅读了莎士比亚的作品。而且他也是被著名高校录取,以优异成绩毕业的优等生。最终,他向世人呈现了一个有史以来世上“最怪癖的”心理学家(他自己)。
2、口欲滞留
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就是弗洛伊德在抽着他最喜欢的一个牌子的雪茄时,他的一个学生提醒他,像他这种由他自己造成的,失调的——也就是经常需要含东西在嘴里的这种行为,也许是“口欲滞留”。对此,弗洛伊德有一句有名的回答:“有时雪茄就只是雪茄”。
说来真怪,有人曾经考察过这句话的出处,但却发现整个事情可能从未发生过。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弗洛伊德确实很爱抽雪茄。他也说过雪茄在他生活中必不可少,而且他认为雪茄能提高他的工作效率。一句话,如果他的“口欲滞留”理论是正确的,那他肯定得了口欲滞留,并且或多或少有些幼稚性退化症状。
3、潜意识
在首批真正严肃提出潜意识理论的人之中,弗洛伊德是其中之一,而潜意识理论几乎是他所有理论的基石。对我们来说,潜意识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大脑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
但是,弗洛伊德发现了更多。在他非常年轻的时候,弗洛伊德就认为,潜意识会驱使我们做出一些行为,并让那些压抑在我们内心世界的感情表现出来。他非常肯定地认为几乎我们的所有行为都是由潜意识支配的,这意味着我们的“自由”并不会完全按照我们一开始想象的方式去发展。虽然可以肯定我们确实有潜意识,但我们很难去评判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有多少是正确的或者说真相的成分有多少。
4、梦之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对潜意识十分重视,所以当知道他苦心研究“梦”时,人们也许并不会感到太惊讶。
弗洛伊德认为,梦可以分为“你记得的梦”和“你不记得的梦”。他的理论指出,你实际记得的梦只是你在梦中思考的一些东西的“重现”,它掩盖了你真实的想法。弗洛伊德甚至写了一本关于梦的书,并创造性地将其命名为《梦的解析》。书中的主要理论是,在梦中,人们能完成在有意识状态下想做而又不能做的事和愿望。
5、子宫羡妒(妒女症)
那些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女性,比弗洛伊德更“女权主义”(还是那句话,几乎所有人都比弗洛伊德更女权主义)。
当时有这样一种说法:女性的弊病在于她们自身没有男性生殖器,她们羡慕有男性生殖器的成年男性。针对这一问题,一名女权主义者(卡伦·霍妮 1885—1952)提出了子宫羡妒的替代理论,即我们俗称的“阴道羡妒”。该理论指出,事实上男性十分羡慕女性,因为他们没有子宫,因此无法创造生命。
为了弥补这种“羡慕”,男性开始疯狂创业以表示自己同样在创造某样事物。一名女权主义者甚至认为玛丽·雪莱(Mary Shelley)的《弗兰肯斯坦》这一故事本质上就是在讲述一个有“子宫羡妒症”的男性的故事。
6、精神分析之父
尽管仍有人怀疑弗洛伊德是否首度开创了精神分析法,但他依旧以此闻名世界。即便如此,弗洛伊德却确实是普及精神分析法的“第一人”,更是影响了众多诸如卡尔荣格这样伟大的心理学家的重要先驱。
精神分析法往往通过了解病人的童年经历以及大多数无意识的行为来对他们进行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一直被人诟病,即便在现如今的社会心理学圈里,也依然广受争议。而人们对于他自身的信仰问题也是议论纷纷,但他对心理学的影响和贡献却是毋庸置疑的。
7、癌症
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弗洛伊德长期在与癌症做斗争。主要因为他长期吸烟,晚年患上了口腔癌。他曾经坚持戒烟一年多,但最后还是烟不离身。
弗洛伊德周围的一些人说,一般情况下他每天都会抽20支烟。在这种情况下,他做了34次大大小小的手术,可是最终还是死于癌症。尽管弗洛伊德精于心理学,但他也没能摆脱他的坏习惯。
8、厌女症(讨厌女人)
弗洛伊德对女人“有点意见”——这还算是比较委婉的说法。可我们更应该问问:他在哪方面对女人没有意见了?弗洛伊德对女性的偏见源于她们没有像男性那样的性器官,在他看来,女性是无正义感的,是社会弱势群体,并且天生爱嫉妒人,是极度爱慕虚荣的一种生物。尤其在社会中,当两性关系出现紧张局面时,女性往往是问题之导火索。
9、毒瘾
弗洛伊德是位极爱可卡的因的“瘾君子”。其喜爱此毒之程度甚深,以致于他都能和未婚妻毫不避讳地讨论可卡的因,甚至亲自担当“小白鼠”来进行毒实验研究。研究毒似乎成了他嗜毒的最好借口。
的确,西格蒙也写了些探究这方面的论文,并吹捧了可卡的因包括麻醉在内的各种用途。可是事实上,相比毒的医学研究价值,他嗜毒更多是为了不断追求毒给他带来的快感和兴奋感。
名人故事:名人贝多芬的故事
当雄浑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叩击着你的心扉时,你也许想起了贝多芬这位遭到命运沉重打击的音乐巨人。贝多芬是18世纪以来世界最的德国音乐家,可能也是世界音乐最伟大的音乐家。他和海顿、莫扎特并列为西欧古典音乐的三个代表。
贝多芬生于德国莱茵河流域的波恩,他的父亲和祖父是当地的选帝侯马克斯·弗雷德里奇的宫廷歌手。这个家庭是个不幸福的家庭,父亲嗜酒成癖,使贝多芬很早就被迫接过了抚养母亲和两个弟弟的担子。12岁时,贝多芬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年)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在那里他有机会为莫扎特演奏,他用莫扎特给的一个主题作了辉煌的即兴演奏,使得莫扎特对朋友说:“注意他,有一天他将名扬全世界。”几年后,选帝侯出钱安排他在维也纳跟海顿学习。他在22岁时离开了出生的城市,以后再也没有回来。不幸的是,上了年纪的海顿看不惯年轻的贝多芬那种暴烈的气质和独立的精神。当贝多芬和其他名家研究音乐时,其中一位最学究气的宣称:“他什么也没学到,他不会用正统风格写出任何东西来。”
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迅速。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观,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尔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年)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年)的创作,比较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至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尽管出生于音乐世家,而且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和提琴,但贝多芬并非莫扎特式的神童,他30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像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40部左右的交响曲了。他的创作并非一挥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感到满意为止。其早期作品具有海顿和莫扎特的风格,但后来发展了一种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形式,其作品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贝多芬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正是这部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创作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26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思想意识给他许多启发,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他曾说:“一年的自由比100年的专制主义对人类有用得多”。
贝多芬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太多,但他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所以赢得如此高的声誉,关键在于他集卓越的音乐天赋和热情奔放的性格于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他以深刻、锐利的眼光,敏感地把握住了时代和社会的脉搏,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他巨人般的性格,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奋斗和希望,因而具备了鲜明的社会性和深刻的哲理性。他为人类留下了一笔永恒的宝藏,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响音乐,其中又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这些家喻户晓的作品有: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C大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欢乐颂》)、序曲《爱格蒙特》、序曲《柯利奥兰》、降E大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C大调第九弦乐四重奏《拉祖莫夫斯基》第三号、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五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二号浪漫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