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狂说之下的诗人李白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李白 诗人 之下

管理员

摘要:

迷狂说之下的诗人李白  “迷狂说”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学说,对后世西方文学理论、文学思潮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迷狂说之下的诗人李白,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迷狂说”  “灵感(entheos)”、“迷狂(mania)”的含义在希腊语中相通,……

迷狂说之下的诗人李白

  “迷狂说”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学说,对后世西方文学理论、文学思潮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迷狂说之下的诗人李白,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迷狂说”

  “灵感(entheos)”、“迷狂(mania)”的含义在希腊语中相通,早期希腊人对它的理解是指神的灵气,即诗人在创作时吸入了诗神的灵气,才使作品具有超凡的魅力,通常把它解释为“神助”、“神启”、“天赋”等。到公元前五至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借助宗教术语“迷狂”一词将灵感问题理论化、系统化,并形成了“迷狂说”理论,对后世西方各种文艺思想流派及成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柏拉图对诗人创作中心理活动形态做过反复论证,曾提出“预言的”、“宗教的”、“诗兴的”和“爱情的”四种迷狂心态。认为神圣的迷狂是一种“神灵的禀赋”,灵魂依附肉体只是暂时现象,它可以通过“迷狂”脱挣肉体飞升到天上神的世界,即尽善尽美;而“诗性的迷狂”就是指诗人在创作时因受诗神凭附而陷入的迷狂状态。这种迷狂状态如痴如醉,甚至失去平常理智,显然是非理性的;可是他还鼓吹“理念论”,强调艺术“向着绝对的、永恒的理性本体界飞升和升腾”,强调艺术的本质在于理性。因此,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在“迷狂说”中却达到了完美统一。通读柏拉图的各种著作关于文艺方面的论述、代表性译作及后世各家对其文艺思想的理解,关于“迷狂说”的主要特征和深层本质可以总结以下三点:一、理性主义本质;二、迷狂的非理性特征;三、理性与非理性矛盾统一。

  二、李白的终极关怀与“迷狂说”的理性本质

  “理念”是柏拉图文艺思想的核心。他倡导“理念论”,崇尚理性,强调人的情感要受理智的支配。在《会饮篇》里,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灵魂应当是羽毛丰满的,它不能老是浸泡于感性爱欲这世俗的污水中,而要向着绝对的、永恒的理性本体界飞升和升腾。”并要求艺术家兼有哲学家那样锐敏的观察力和分辩力,把艺术看作人类超脱于自然,并丰富和发展人的理性的途径。指出“优美的诗歌本质上不是人的而是神的,不是人的制作而是神的诏语;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由神凭着。他所说的“诗神”,实际上是理念之神。 “迷狂说”中的灵感是提倡以理念为根基的灵感,不是以感性为基础的灵感。

  (1)李白的诗篇所蕴含的哲学意蕴显示出其对生命本真、宇宙本真的回归。

  李白出入天地古今的时空错综以求“通大道”“合自然”,这种 “大道”“自然”显示出深厚的哲学意蕴。杨义说:“李白的很多诗如《把酒问月》甚至不是纯然地探索人的生命哲学,而是以人的生命与自然相融合作为精神探索的起点,直逼宇宙的奥秘”比如《把酒问月》中: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青天有月来几时?”这确实是无从回答的问题,它问的是宇宙起源的和生成的奥秘。这种哲学意蕴也正是柏拉图“迷狂说”形成基础“理念论”所极力宣扬的。

  (2)李白诗中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抉择、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精神探索中表现了他对生命存在的终极关怀。

  李白“敢于忧患,敢于幻想”,表现出潇洒大器的生命态度。面对贺知章的称赞,他当仁不让接受“谪仙人”的名号;即便是面对悲苦抑郁,他也能在金樽对月的诗意醉态中体验生命的潇洒。他对钟鸣鼎食者的傲视和对生前凄惶的圣贤的悲悯展现出其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抉择。如“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他在悲悯忧患潇洒中归于对生命的大肯定大讴歌,表现出对生命的向往。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在人与月的互视中表现出了对生命存在的终极关怀,丰富和发展人的理性的途径,也是柏拉图“迷狂说”的题中之义。

  (3)李白的诗篇超越了世俗凡尘,实现了诗之自由与美,这种自由与美同样表现出诗人对生命存在宇宙本真的回归与终极关怀。如《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这种人与月、影之间存在着的情感投射、友谊交流超越了世俗凡尘的羁绊,这样的诗句所焕发出来的自由与美是令人向往的。李白实现的这种诗之自由与美也正是柏拉图所要求的去接近真善美的本体。

  三、李白巅峰体验醉态狂幻的表达方式显示出其非理性特征

  在《会饮篇》里,柏拉图描绘了回忆“美本身”的漫长过程:通过“死亡练习”和“爱的追求”,最后达到“惊喜交集,不能自制”的迷狂境界。指出这是人渴望生命摆脱肉体和世俗的束缚,让灵魂高飞远举的过程,是一个美的上升。他说:“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做诗或代神话。”在他看来,“唯其如痴如醉、的迷狂,才能使诗人的动作、表情和语言不为本人所能言转,也不为他人所能理解,而此时所写的诗才是最有魔力的诗。”柏拉图推崇激情想象、强调迷狂,重视创作中的感情活动,他所说的“灵魂的羽翼”即所谓“诗神的迷狂”,这种物我俱忘的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显示出其非理性的迷狂特征。李白本身就是一个狂士。李白曾在庄子《逍遥游》中找到原始的意象―大鹏,重新创造它,在自己的一生中投人了无比的热情。“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大鹏赋》)。李白笔下的大鹏实质上就是诗人精神气质的物化。

  在《玉壶吟》中变换性格以美人自喻曰:“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正是在这种迷狂中将东施效颦的政治小人丑恶嘴脸揭露无疑。在《将进酒》中采用乐府古题超越金体格律并将古词三言为主的句式伸展为七言为主间杂三、五、十言。在《寄东鲁二稚子》,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似乎诗人的身和心可以分离为二,就象戏剧中的《离魂记》一样,分离出两个“自我”来,如此写思念的奇特非醉态狂幻不能。《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 偏要在“不可留”的前面同义重叠上“弃我去者”、在“多烦忧”的前面同义重叠上“乱我心者”, 还要在“日”后加“日”。这就组成了重叠复沓的长对句,在荡气回肠的旋律中令人感受到人生忧患之沉重。长篇乐府《猛虎行》,记述二人在安史之乱中相遇于江南,“楚人每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也莫知。三吴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萧、曹曾作沛中吏,攀龙附凤当有时。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茫茫愁杀人。胡雏绿眼吹玉笛,吴歌《白宁》飞梁尘。丈夫相见且为乐,槌牛挝鼓会众宾。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在狂态之下“我从此去钓东海”。《草书歌行》有“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中山兔毛,制笔最精,而狂草大师运笔如流矢,反过来把中山兔也杀尽了。小小的墨池却被幻觉成苍茫的北海,庄子幻想中的北海鲲鱼,也在书家气势飞扬的挥笔中化作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飞将出来。这种牵动天象,牵动神话、牵动历史的醉态狂幻即便没有柏拉图所说迷狂那么疯狂,但它所表现出来的非平常理智非理性色彩却是毫不逊色的。在《江夏赠韦南陵冰》中“我且为君捶碎黄鹤,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其中的“捶碎”、“倒却”两句是狂肆不羁, 要把作为江夏名胜的黄鹤楼、鹦鹉洲都要来个“捶碎”和“倒却”,它们以变态的形式来发泄诗人心中深重的危机感。

  四、李白大醉与大醒的诗学思维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统一

  从柏拉图的整个理论体系来看,“迷狂说”并非纯粹强调理性和感性的哪一方面,而是两者的矛盾统一。在柏拉图看来诗神属于理念世界,代表着理性;诗人属于感性的现实世界,是感性的。“迷狂说正是柏拉图企图把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联结起来的表现。综合考察他的神启说与迷狂说,就会发现,理性与激情的矛盾在其理式这个最高的境界中统一起来。”柏拉图还鼓吹“整体说”,因而在迷狂这一非理性的表象之下,理性与非理性矛盾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的确,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一直是人类不可回避的困惑。李白同样不能回避生命有限性的迷雾,他常在诗中探讨人生的速朽与不朽的价值、有待与无待的方式、悲与喜的情调。只是李白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借助于酒兴在醉态思维中表现出一种争强好胜非安弱守雌的强力。这种生命的强悍性在在醉态之下超越了生命的有限性,李白正是在罪与醒中实现了生命的永恒。且看《短歌行》:“白日何短短, 百年苦易满。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为人驻颓光。”李白看清了人生的有限性,却跳出现实恃酒狂幻,出入于《楚辞》与神仙传说,以天公、玉女、麻姑探讨着天上人间的时间运行的形态差异。人间天上同有悲喜,而且天上悲喜实际上是人间悲喜的折射,人间的豪饮也幻化为天上的豪饮。在诸天人龙畅饮中,人间富贵是不足留恋的,人生几何的悲哀已在北斗酌酒的瞬间化作永恒。

  综上所述,李白的诗篇所包含对生命存在宇宙本真的终极关怀、巅峰体验醉态狂幻的表达方式、大醉与大醒的诗学思维暗合着迷狂说的深层本质和主要特征。

  李白生平简介

  李白(701年 - 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出生于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作风格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在诗词领域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李白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 。

  701年,出生于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四川省江油市),出生前母亲梦见了太白金星,故取字太白,父李客从商(也有一说是侠客)。

  705年,5岁,开始读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11月,武则天去世。

  710年,10岁,读诸子百家,通诗书,有“铁杵磨针”的故事传世。

  715年,15岁,学剑术,已有诗赋多首,开始拜访名流(干谒)。此年岑参出生。

  718年,18岁,往来江油、剑阁、梓州。师从赵蕤学习纵横术。

  720年,20岁,游成都写下“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游峨眉山,到渝州(今重庆)谒见时任渝州刺史的李邕,因不拘俗礼,且放言高论,李邕不悦。李白写下《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724年,24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再游峨眉山写下《峨眉山月歌》,随后一路出蜀。

  725年,过巫山,到江陵遇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大为折服。写《大鹏赋》以自喻。登庐山,写下著名的《望庐山瀑布》,过天门山写下《望天门山》,秋游金陵。

  726年,广散钱财,结交好友,游吴越,秋于扬州作《静夜思》。扬州至安陆,过襄阳结识偶像孟浩然,此时杜甫15岁,李白26岁,孟浩然37岁。

  727年,在孟浩然的介绍和撮合下,李白迎娶了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并定居在今属湖北市的安陆,做了上门女婿。同年王昌龄进士及第。

  728年,与孟浩然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第一次登黄鹤楼,诗兴大发,但见崔颢题诗《黄鹤楼》后大为称赞,为之搁笔,写了一首打油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730年,30岁。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无果。初夏,往长安,谒宰相张说,并结识其子张垍。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又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均无结果。暮秋游邢州(在长安之西)。冬游坊州(在长安之北)。

  731年,送友人入蜀,写下《蜀道难》借蜀道之艰难,写仕途之坎坷。

  732年,自春历夏在洛阳,与元演、崔成甫结识。秋,自洛阳返安陆。途经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结识崔宗之。冬,元演自洛阳到安陆相访,二人同游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岁末,归家安陆。

  733年,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垦田、耕种、读书。

  734年,李白到襄阳(今属湖北)。谒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写下《与韩荆州书》,无果。

  735年,与元演同游太原,期间恰逢玄宗狩猎,乘机献上《大猎赋》。

  736年,游雁门关,南返洛阳逢丹丘生和岑勋,到嵩山丹丘生所置酒会,举杯同乐,好不快哉,作《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途径襄阳和孟浩然相聚,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737年,闲居安陆。

  738年-139年,闲游南阳、扬州、巴陵、荆州等地。

  740年,5月,妻子许氏去世,移家东鲁(山东)。

  741年,与山东名士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泰安府徂徕山下的竹溪隐居,称“竹溪六逸”。

  742年,在长安紫极宫结识贺知章,贺欣赏李白之才,称他为谪仙人。两人成为忘年之交,此年李白42岁,贺知章84岁。同年李白经道士吴筠推荐,得到进京供奉翰林,兴奋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743年,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官中行乐词》,受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744年,因酒后狂放惹怒玄宗及权臣高力士,赐金放还与求仕不得的杜甫相遇,一见如故。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秋,李杜如约而行,途中遇到高适,三人结伴而行,好不快哉。44岁的李白,41岁的高适,33岁的小迷弟杜甫,三人“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745年秋,和杜甫相会,还一同拜访了李邕,二人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漫游生活,回到长安。没想成,李杜至此一别,却成了永别。

  746年,大病一场后开始各地游历。

  747年,在金陵,登凤凰台,作《登金陵凤凰台》,此诗被指是抄袭崔颢《黄鹤楼》。

  750 年,李白在河南开封结识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两人结为夫妻,这是李白的第三次婚姻,也留下了“千金买壁”的佳话。

  751年,收到元丹丘消息,北上幽州。

  755年(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秋,闻玄宗奔蜀,遂沿长江西上,入庐山隐居。

  756 年,李白入永王府为幕僚,深受永王李璘器重。但永王李璘被唐肃宗视为对其统治的威胁,很快引发了唐肃宗派兵征讨。

  757 年,永王兵败,李白受牵累,本应论罪当诛。后来经过郭子仪、宋若思、崔涣等人的营救,李白免去死罪,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

  758年,58岁李白自浔阳出发,开始长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

  759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被赦免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喜出望外写下《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761年,61岁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冬,投奔当涂县令族叔李阳冰。

  762年,李白病重,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而逝,时年六十二岁,唐朝最伟大的“诗仙”至此落幕。

  李白之死

  和杜甫一样,李白之死,也是众说纷纭。可以概括为三种说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出自《旧唐书》,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上前线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族叔李阳冰家里;第三种说法来自民间传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

  四妻二子一女

  1. 许氏: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公元727年与许氏结婚,被许家招为上门女婿。婚后李白定居安陆十年,夫妻感情较好,许氏为他生下一儿一女,女儿名平阳,儿子名叫明月奴(一说名伯禽)。许氏在李白40岁左右时(约公元740年)病逝。

  2. 刘氏:李白的第二任妻子。许氏去世一年后(约公元741年),李白与刘氏结合,但两人关系并未维系很久,刘氏因嫌弃李白整日饮酒作诗、没有稳定经济来源而离开了他。

  3. 某氏:李白在山东任城(今济宁市)结识的女子,姓氏不详。李白和她共同生活了五年并育有一子,取名李颇黎(一说小名叫天然)。关于她的结局,史书未做详细记载,有人说李白最终离开了她,也有人说她大约在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去世。

  4. 宗氏: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李白在公元750年与宗氏结识,当时李白在河南开封的梁园醉酒后于墙上写下《梁园吟》,宗氏看到后花千金买下这面墙,由此成就了“千金买壁”的佳话。随后两人结为夫妻,感情深厚,李白为她写过《自代内赠》。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因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受牵连,被流放夜郎,宗氏为营救他多方奔走。此后两人的具体情况不详,有人认为宗氏在李白之前去世。

  历经六帝

  武周皇帝武则天(624 年—705 年):

  690 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

  705 年,武则天病重,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被迫退位,唐中宗复位。同年11月病逝。

  唐中宗李显(656 年—710 年):

  684 年,第一次在位,年号嗣圣,不久被武则天废黜。

  705 年,第二次在位,年号神龙。710 年,被韦后毒杀,葬于定陵。

  唐睿宗李旦(662 年—716 年):

  684 年—690 年,第一次在位,武则天临朝称制,李旦为傀儡皇帝。

  710 年—712 年,第二次在位,之后后禅位于儿子李隆基。

  716 年,李旦驾崩,葬于桥陵。

  唐玄宗李隆基(685 年—762 年):

  710 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

  712 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开创“开元盛世”;后期宠爱杨贵妃,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

  756 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 年,李隆基病逝。

  唐肃宗李亨(711 年—762 年):

  756 年,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逃亡四川,李亨于灵武即皇帝位。

  762 年,因宦官李辅国拥立太子李豫即位,忧郁而死,葬于建陵。

  唐代宗李豫(727 年—779 年):

  762 年,李豫即位,平定了安史之乱,但藩镇割据加重。

  779 年,李豫驾崩,葬于元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