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离娄章句中原文及译文合集 孟子离娄章句中内容涉及政治和为人处事的各个方面,以论“仁”的为最多。下面一起去欣赏一些孟子离娄章句中原文及译文吧! 《孟子离娄章句》 【原文】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
孟子离娄章句中原文及译文合集
孟子离娄章句中内容涉及政治和为人处事的各个方面,以论“仁”的为最多。下面一起去欣赏一些孟子离娄章句中原文及译文吧!
《孟子离娄章句》
【原文】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 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诗》 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 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 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 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 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 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 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 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 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 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 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 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译文】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 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 旷样好的审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 舜的学说,如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现在有些诸侯, 虽然有仁爱的心和仁爱的名声,但老百姓却受不到他的恩泽,不能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这是因为他没有实施前代圣王的仁政的 缘故。所以说,只有好心,不足以治理政治;只有好办法,好办 研能够自己实行起来。
《诗经》说:‘不要偏高啊不要遗忘,一 切遵循原来的规章。’遵循前代圣王的法度而犯错误的,是从来 没有过的。圣人既用尽了目力,又用圆规、曲尺、水准、绳墨等 来制作方的、圆的、平的、直的东西,那些东西便用之不尽了;圣 人既用尽了听力,又用六律来校正五音,各种音阶也就运用无穷 了;圣人既用尽了脑力,又施行不忍人的仁政,他的仁爱之德便 覆盖于天下了。所以说,筑高台一定要凭借山陵;挖深池一定要 凭借山沟沼泽;如果执政不凭借前代圣王的办法,能够说是明智吗?所以只有仁慈的人才应该居于统治地位。如果不仁慈的人占 据了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恶行败德传播给老百姓。在上的没 有道德规范,在下的人没有法规制度;朝廷不信道义,工匠不信尺度,官吏触犯义理,百姓触犯刑律。如此下去,国家还能生存 就真是太侥幸了。所以说,城墙不坚固,武器不充足,这不是国 家的灾难;田野没开辟,物资不富裕,这不是国家的祸害;如果 在上位的人没有礼义,在下位的人没有教育,违法乱纪的人越来 越多,国家的灭亡也就快了。《诗经》说:‘上天正在降骚乱,不 要多嘴又多言。’多嘴多言就是拖沓罗嗦。侍奉君主不讲忠义,行 为进退不讲礼仪,说话便诋毁前代圣王之道,这就是拖沓罗嗦。所 以说,用高标准来要求君王就叫做‘恭’,向君王出好主意而堵塞 坏主意就叫做‘敬’,认为自己的君王不能行仁政就叫做‘贼’。”
【读解】
还是要求当政者实施仁政的鼓吹与呐喊。具体落实到两个方 面:一是“法先王”;二是选贤才。
“法先王”是因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 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相反,“遵先王之法而 过者,来之有也。”正反两方面的道理都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一定 要“法先王”。孟子的“法先王”思想,实际上也就是孔子“祖述 尧舜,宪zhang文武”思想的继承。
选贤才是因为“惟仁者宜在高位。”一旦不仁者窃据了高位, 奸邪当道,残害忠良,必然就会是非颠倒,黑白混淆,世风日下, 天下大乱。历史依据不胜枚举。所以,一定要注意领导干部的选 拔。
这两个方面在《论语》、《孟子》中都不是什么新思想,而近 乎老生常谈了。倒是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说法成为 了人们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尤其是面对日益紧张激烈的市 场竞争,许多新事物新现象冒出来,其是与非,正与邪,往往使 人感到困惑,感到难以评说。这时候,大家对“不以规矩,不能 成方圆”的感受就更加真切而深刻了。所以,要求健全法制法规 的呼声日益强烈。据有人统计说,当前的中国,几乎每天都有法 规出台。这种说法不知有没有夸张的成分,但大家对“规矩”的 重视,全民普法教育的进行,这些都是非常真实的。说起来,所 有这些,不都是在“以规矩”而“成方圆”吗?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节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文言文翻译:
子产主持郑国的国政,用自己坐的大马车载行人渡过溱水和洧水。
孟子说:“子产这只是小恩惠而不懂得政治。在十一月份,搭好徒步行走的独木桥;在十二月份,搭好可通行马车的大桥,人民就不会忧虑徒步涉水了。君子整治好自己的政务,外出时使行人避开道路也是可以的,又怎么能去把行人一个个渡过河呢?所以,治理国家政事的人,要讨每个人的欢心,时间也不够用啊。”
注释:
1.子产:春秋后期政治家,郑国执政。郑穆公之孙,名侨,亦称公孙侨。青年时即表现出远见卓识。
2.溱:郑国水名,源于河南密县东北圣水峪,东南会合洧水为双洎河,东流入贾鲁河。《诗·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诗·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
3.洧:郑国水名,源于河南登封县东部阳城山,东流经密县与溱水会合。《诗·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洧。”《诗·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广韵》:“洧,水名。在郑。”
4.十一月:指周历,夏历为九月。下句中的十二月指夏历十月。
5.徒杠:指徒步行走的简易的独木桥。
6.舆梁:指可通行马车的大桥。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一节》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曰:“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注释
迩:(er耳)《诗·周南·汝坟》:“父母孔迩。”《诗"小雅"小旻》:“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戎事不迩女器。”《论语·阳货》:“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虞书》:“柔远能迩。”《礼记·郊特性》:“节远迩之期也。”《说文》:“迩,近也。”这里用为“近”之意。
翻译
孟子说:“道路在近旁而偏要向远处去寻求,事情本来很容易而偏要向难处下手。每个人只要亲近自己的亲人,敬重自己的长辈,天下就能够太平了。”
解析
“道在迩而求诸远”是舍近求远,“事在易而求诸难”是舍易求难。在孟子看来,无论是舍近求远还是舍易求难都没有必要,都是糊涂。相反,只要人人都从自己身边做起,从平易事努力,比如说亲爱自己的亲人,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也就会太平了。
孟子这几句话说得平易朴实,但其中却蕴含着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一方面是“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另一方面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归结起来,就是“亲亲而仁民”,再进一步说,也就是《大学》所展开的“修身、齐家、治目、平天下”阶梯了。
所以,我们绝不可以轻忽了孟子这几句看似简单的话。
从另一方面来说,人人从自己身边做起,从平凡小事做起,也正是我们所应提倡的精神。比如说遵守交通规则,比如说爱护清洁卫生,比如说为“希望工程”作贡献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不是都应该从我们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吗?
凡事不要舍近求远,舍易求难。这起码是我们都会认同的生活哲理罢。
读解
孟子接着又分析了最佳行为方式,这就是每个人只要亲近自己的亲人,敬重自己的长辈,天下就能够太平了。因为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不使用最佳行为方式,是没有办法在人类社会里生存的。也就是说,最佳行为方式是首先从自己家庭里开始,亲近自己的亲人,敬重自己的长辈,如果在自己的家庭里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在家庭以外做到呢?
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五节
作者:佚名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哺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哺啜也。”
文言文翻译:
孟子对乐正子说:“你追随王子敖来,只不过为了吃喝而已。我没有想到你学了古人的道理竟然是为了吃吃喝喝。”
注释
1.哺:《楚辞·渔父》:“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史记·高祖本纪》:“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餔之。”这里用为吃食之意。
2.啜:《墨子·节用中》:“饮于土塯,啜于土形。”《荀子·天论》:“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
《荀子·非相》:“君子啜其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说文》:“啜,尝也。”这里用为饮、喝之意。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七节》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
翻译
孟子说:“言谈没有实际内容是不吉祥的。这种不吉祥的后果,应由那些埋没贤才的人担当。”
读解
这里所说的言谈,就是紧接上文的教育问题而言的。用善行去感化别人不行,那么就要用善良的社会行为规范去教育别人,那么,在教育中,就不能只有空洞的说教,也就是说,光喊口号“要善良!”“要善良!”是不行的。要有实际的例子、典范,再加以理论的评价,也就是“说理”,才能使人心悦诚服。我们现代社会也在拼命提倡道德、精神文明等等,可是光喊道德、精神文明有什么用?只会让学生们产生逆反心理,空洞而抽象的道德教育是不行的,要说理,要让人们懂得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才能增加与巩固人们心中的道德观念。
《离娄章句下·第三十二节》
作者:佚名
储子曰:“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文言文翻译:
储子说:“君王派人观察先生您,您果然不同于平常人吗?”
孟子说:“我有什么不同于平常人的呢?尧舜也与平常人相同。”
注释
1.储子:人名,齐国人。
2.矙:(kan看)同“瞰”。《孟子·滕文公下》:“阳货矙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文选·班固·东都赋》:“瞰四裔而抗棱。”《文选·张衡·东京赋》:“左瞰暘谷。”《广雅·释诂一》:“瞰,视也。”《汉书·扬雄》:“瞰帝唐之嵩高兮,脉隆周之大宁。”这里用为观察之意。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七节》
作者:佚名
公行子有子之丧,右师往吊,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孟子不与右师言,右师不悦曰:“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
孟子闻之,曰:“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我欲行礼,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乎?”
文言文翻译:
齐国大夫公行子的儿子死了,右师王驩前去吊丧,进了门,有上前与王驩交谈的,也有到王驩座位旁跟他说话的,独有孟子不和王驩说话,右师王驩很不高兴,说:“各位大人都与我打招呼,孟子偏偏不与我说话,是怠慢于我。”
孟子听到这话,说:“按行为规范的规定,在朝廷上不能越过自己的位子互相交谈,也不在不同的台阶上作揖。我想按规范行事,右师认为我怠慢他,不是太奇怪了么?”
注释
1.公行子:人名,齐国大夫。
2.右师:先秦时期官名,此处指齐国大夫王驩(huan患),驩字子敖。
3.简:《诗"邶风"简兮》:“简兮简兮,方将万舞。”《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荀子·议兵》:“简礼贱义者,其国乱。”这里用为怠慢、倨傲之意。
如:简侮(轻侮)、简薄(鄙薄轻视)、简倨(犹高傲)、简恣(简慢放肆)、简亵(怠慢,失敬不恭)、简弛(惰慢弛废)、简怠(怠慢)等。
《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二节》
作者:佚名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文言文翻译:
孟子说:“人要是动不动就改变自己的言行,就是没有责任心的人。”
注释
易:《易·恒·象》:“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诗"小雅"何人斯》:“尔还而入,我心易也。”《论语·学而》:“贤贤,易色。”《管子》:“王者乘时,圣人乘易。”《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玉篇·日部》:“易,转也,变也。”《广韵·昔韵》:“易,变易也,改也。”这里用为改变、变动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