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通用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梦游天姥吟留……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通用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篇1
说教学目标:
1、解古体诗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熟读成诵,解李白及其诗作的相关背景。
2、赏析诗歌的巧妙构思,理解诗作的主题思想。
3、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表现他不事权贵的性格。
说教学重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说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法
说课时安排:
2课时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鸳鸯蝴蝶梦》歌曲:“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兴趣调起,教师借机发问,歌词化用哪位诗人的诗?学生答,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生齐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首诗作为古体诗的特点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的特点,由此明确古体诗的特点。
二、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简介李白及、写作背景。
由以下几句李白的诗串接介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十五好剑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素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长安三年,占尽风光,终被赐金放还。此次辞别东鲁诸君,准备南游吴越,本文为离别前梦游,也就是真正“南游吴越”之前的梦游。
四、诵读课文
1、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诵
强调字音、语调、情感。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3、学生齐读课文(字音正确,有气势就行)
五、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指正读法,同时理清思路,弄清诗歌大意。
问:1、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
2、“梦游”之外的内容又是写什么的?
由此可以明确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时分——留别语
六、指导诵读,品味鉴赏
1、品析第一段
第一段,交错使用五七言,长短多变化,强调诵读节奏,前四句应轻读,语气稍带夸张,后四句要雄浑有力,气势贯通。欣赏表现手法:起兴、夸张、烘托,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掌握本段内容:入梦缘由。
2、品读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
诵读指导:开头两句应轻读,“飞”字可稍重些,以下四句应读得轻快些,读出作者的轻松愉悦欢畅之情。“千岩……惊层巅”四句应为一个小高潮,语气厚重夸张些最好,这也是为与下一句的“平静”形成对比,使情感显出起伏。当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一句的轻、慢、抑,就是为下文“仙境”出现蓄势,“列缺霹雳”两句,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极好的烘托仙境的到来。奇幻、瑰丽的仙境到来,让人惊叹自然界的神力,语速应放慢些,尽可能夸张些,以表现诗人的无限惊喜之情。然而,当美梦化为泡影,当理想回归现实,作者是怅然若失,长叹不已!最后四句应放慢语速,融入深情以表现梦醒时分的怅惘之情。学生按以上指导,再读、品第二段。
重点鉴赏仙境
要求:学生依据诗歌,通过合理想象,用现代散文的语言再现诗中意境。
参考例文: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赏读部分学生佳作。
3、品味第三段
当美梦顷刻间化为尘烟,所有的希望都已成为泡影,诗人是感慨万千。人间之士长思神仙之世,或许这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与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时行乐!那青崖间的白鹿是我最忠实的伴侣,何不骑上它去寻访名山大川!此生宁愿与山水为伴,清白一生,快乐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浊的权贵!
4、整体把握全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游”为核心,从自然环境起始,到社会环境结束;以写景始,以抒情终。
第一部分用起兴、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之高大,隐含向往之情,以为梦游的缘起。
第二部分开头两句和结尾的四句是由现实到梦幻,又由梦幻回到现实的连接点。中间集中渲染梦游,又可分为两部分,浅层次写山景,诗人从不同的时间、角度、方位、感觉等方面有声有色地描绘天姥山的高峻雄伟和奇特;深层次是写仙境,“列缺霹雳”起,景色为之一变,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天上宫阙,云中诸神即刻现身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部分写梦幻破灭后的心情,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七、探究思考:
本诗是一首留别诗,作者没有用自己的天才来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极力渲染梦游仙境的壮美,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李白“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诗人认为,神仙世界虚无缥缈得难以寻觅,那就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吧,决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表现诗人蔑视权贵、放达乐观的精神。
“留别”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
李白是一个集儒、道、侠于一身的诗人,儒家的积极用世,道家的消极避世、不事权贵的思想,游侠的反抗恶势力与豪迈飘逸的精神,在这首诗中均有体现。
八、指导背诵,深入体会李白创作的基本特色
1依据诗歌的思路,引导背诵,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特色。
(第二段为重点)
2、总结诗歌的艺术风格。
(1)想像、夸张手法的运用
(2)神话传说的运用
(3)词语的大胆运用
这一环节,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以上三点,然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实例,或者从以前所学的诗歌中寻找例子。这样可以避免纯粹理论的解说,理论联系实例,学生更容易理解、领会。
九、结束语
李白的诗歌是我国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他的诗是盛唐气象的折射,是个性光辉的闪光,是横溢才华的外化,是崇高追求的心声。希望大家课下选读李白的其他诗作,用心感受这课伟大心灵的跳动!
十、作业
课后练习四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篇2
我说的课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型为诵读课,内容分为说大纲和课标,说文本和位置,说思路和教法三个部分。
一、 说大纲和课标
20xx年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时,新课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体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学生与文本、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注重学生直接经验和感受,从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受到感染和启迪。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爱,若能教学得法,将不仅能 很好地贯彻大纲的思想,还能带领同学们进行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 说文本及位置
1、先说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理想,但他不屑由科举走上仕途,而是希望能由布衣一跃而成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他以为英雄有用武之地了,不禁得意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信若此。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玄宗只是把他当作御用文人,供己消遣,期望他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之类的粉饰太平的文字。一身傲骨的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只好日日花钱买醉,以至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后因醉酒得罪权贵,招致排挤,被唐玄宗以“赐金放还”名义逐出京城。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朽,宫廷斗争的血腥残酷,第二年,他借离开东鲁之机,写下这首离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与宫廷生活彻底决裂的态度。
2、再说抒情特点: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和大多数寄托感情寻求解脱的诗歌一样,《梦》的抒情结构大致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所以文中既有直抒胸臆,也有托物言志。作者先站在千里之外的东鲁借越人之口,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神奇,用五岳、赤城、天台与之相比,烘托其雄伟巍峨,以抒发其对天姥的无限神往。此为“物我相对”。神奇的天姥强烈地诱惑着他,于是,由多情湖月相伴,一夜飞渡万水千山,目睹渌水荡漾,耳闻清猿长鸣;于是乎,登青云,赏山花,倚奇石,既而电闪雷鸣,乌云四合,云气弥漫,天崩地裂,神仙洞府,尽现眼前:神仙如麻,仙乐阵阵。此时,作者完全融入其中,远离万丈红尘,摆脱世俗的羁绊,“人生在世不称意”的烦恼,已随风而散,此时的作者以与天姥融为一体,此为托梦言志、“物我相融”。然而美妙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高潮就意味着结局,魂悸魄动之后,作者重回现实,不禁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此为“直抒胸臆”。通读全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章以梦游为线索,借写游历天姥来抒写心志。
3、说位置
《梦》作为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编者意在要求学生在前一单元系统学习四言诗、骚体诗、早期五言诗并了解意象的基础上,感受唐诗的意境,明了表现手法。故而,教学的重点难点在于把握意境,明了手法,结合背景理解梦境与诗歌的内在联系。
三、 说教学思路和方法
根据大纲、课标的要求及诗歌教学的特点,我确定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诵读为主,点拨为辅,同时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具体教学流程为:
1、导入,创设情境。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他们带到特定的氛围中。为此,我制作了一幅天姥山风景图片,意在上课伊始,就能让学生产生一种神游天姥的梦幻般的感觉,同时拟就几句导语,引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来激发他们的诗情。
2、美读,体会感情:诗歌的语言是形象可感的语言,因而诵读显得犹为重要,因为不读就不能身临作者所描的境界,不能体会作者的感情,不能品味布局谋篇的精巧和谴辞造句的妙处。可以说诵读是将读者过度到诗歌王国的必然之舟。因而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因是美读,故而讲究诵读方式的多样。先是个别朗读,既而集体评议并在此基础上小结本诗的诵读要点,再分声部朗读,如:以女声的清丽表现天姥的神奇美丽,以男声的雄浑来表现天姥的高大巍峨;第三段齐读,以读出其与权贵彻底决裂的决心;还有,老师配乐朗读,以感染学生,激发起竞背的热情等。这样,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获得读者之心猝然相遇、冥然契合的独特感受。
3、品读,揣摩语言。我注意到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应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欣赏是个人的活动人的说教不能代替个人的感受,不同的学生应有自己体验,诗歌教学一贯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因此,,我设计了一个个性化的鉴赏内容:找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把它改成散文片段的练习。通过这种方式来品味语言内化诗境。这样,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抓住了诗歌鉴赏意境的特点。
4、研读、明了手法: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因而分析诗歌只要能抓住感情,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故而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倒嚼甘蔗法”,首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思考:本文采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样,他们能很快在文章第三段中找到直抒胸臆的手法表明作者蔑视权贵向往自由的精神。然后,再让他们思考:既是要表明心志,为何又要描绘梦境?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抒情方式?同时,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内容,播放一段李白在长安的音像资料,并引导他们回顾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及苏轼的《江城子、乙卯记梦》,从而温故知新,明了本文托梦言志的写法。最后,再问,既是记梦,中国的名山大川数不胜数,为何偏要游历天姥?这样引导他们归纳文中的对比、衬托的手法。这样,设计了三个环环相扣的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他们在理解内容的同时,达到另一主要学习目标:明了手法。
5、扩读、比较异同。投影《西上莲花山》,比较二诗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设计这一题,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检验他们能否学以致用,及早把握高考的脉搏、链接高考。
6、学海导航:正如叶老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学习中让同学们自己总结方法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这也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另外,诗歌鉴赏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故而在这一环节中引导他们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从而获举一反三的效果。
7、探究练习:作业布置也应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巩固所学的有效的手段,也是拓展教学内容的渠道,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改写题,选取梦游的一个片段,把它改写成散文;另外李白作为自屈原之后,我国文史上又一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浪漫的诗风是由他的浪漫的个性决定的。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课堂教学中对这一环节涉及较少故安排这一练习以弥补不足。
除上述内容外,我认为本文的教学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感情投入,以请激情。当代诗人海子曾说:“诗是抒情,抒情是血。”如果说“情”是诗歌的生命,那么,“情”也是诗歌教学的生命。教学中,我们只有投入真情,设身处地的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融入诗人的情感空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才能带领学生感染学生畅游诗的海洋。
二、语文课应有语文味,诗歌教学犹应如此。在教学实践中,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点燃学生诗情的最佳的方法,我认为,这堂课,不仅要书声朗朗,还要诗意盎然,故应注意各个环节的过度。如学习“梦境”的内容之后,我们可以这样小节:仙人如麻,仙乐阵阵,祥风庆云,融融怡怡,可这毕竟只是一个梦,魂悸魄动之后,梦醒了,梦断了,梦碎了,重回浊世的诗人不禁感慨万千。再如,结束可以这样小结:一代诗仙早已作古,但他那如庐山瀑布水一泻千里的激情,放鹿青崖间、散发弄扁舟的仙风道骨,乘风破浪、横渡沧海的自信洒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做一个无愧我心的大写的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篇3
本节课的思路大体如下:
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鉴赏品味语言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课前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鉴赏、品味诗歌语言一般方法的引导是教学的重点。
2、对梦境深层含义的解读是教学的难点。
课堂教学思路
一、导入设计:这是学生上高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尽量将李白的一首诗放到第二单元——“诗的唐朝”中整体考量,并强调欣赏诗歌要注意反复诵读,联想想象,探究意境,体味沉淀诗中的思想情感。通过大声吟咏,有利于学生进入今天所要营造的课堂艺术氛围。导语尽量做到简短精辟。
二、新课设计:特别突出两点:(一)反复吟诵;(二)循序渐进,进行鉴赏诗歌一般方法的指导。
首先引导学生去读诗歌的题目。《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以提示学生以下三点:(1)“梦游天姥”;(2)“吟”;(3)“留别”。
然后在诗题的解析中介绍背景。(1)点出“吟”是一种古诗体。(2)留别是最终目的。(3)梦游天姥是全诗主体。
吟诵37页这四行诗,思考作者梦游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哪一个关键词暗示了这一点?
在前两行,天姥山究竟有什么特点如此吸引诗人,竟然迫不及待地要“梦游”呢?是通过哪些诗句表现的?
在表现天姥山高峻的句子中哪几个词特别富有表现力,同时又各有侧重。
进而明确这些非常富有表现力的词往往是动词,又常常算上修辞。(板书)另举一例,加以强调。
李白乃诗仙,出语自不凡。在第二段前两行,哪个动词特别富有仙气?从中可体味出诗人的心情如何?
之后由人们惯常心态入手,赏析品读月与李白性格的关系。想象于静夜之际,李白乘风而行,脚下波光粼粼,头上明月朗照,何等自在!由东鲁到浙东一路有月相伴、相随、相知、相送,何其浪漫!其实由《月下独酌》中我们可以品味出李白入骨的寂寞:“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本诗中的月亦是如此。但李白终究是李白,一个豪迈洒脱的“奇男子”“谪仙人”“伟丈夫”,纵使胸中沉郁至极,却绝不怨天,亦不尤人,而是一笑置之,乐观待世。这也是李白和李白的诗生命力长存的缘由所在。
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第二种词——名词,往往附上情思。在诗歌中往往和诗人情感密切关联,这种包蕴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或事象,我们称之为意象。可以说它们沉淀的是我们民族的文化情感,比如“柳”与离别相关,“雁”与书信相关等等。
诗人已游兴盎然,那么他是如何写他梦游的整个过程的呢?这一部分让学生自由朗读。
到了剡溪,去登天姥山,诗人极力通过视觉、听觉的感受暗示气氛、心境的变化。
看“谢公宿处”、“渌水荡漾”,听“清猿啼”;登山时,山腰观日出,沿路赏群花,耳闻“天鸡”嘹亮啼鸣:心情何如?
尔后但闻“熊咆”“龙吟”山林为之战栗,目睹乌云密布,云雾升腾,紧接着眼见电光闪闪,耳闻霹雳隆隆,山崩地摇,石门洞开:做何感想?
一面是阳光普照,精神振奋,安闲自适;一面是天色阴沉,气氛压抑、恐怖。
两相对比,形成顿挫,更能强调此时此刻精神上的压抑、困惑。视觉嗅觉,调动感觉。
转入诗歌难点的阅读:
“忽魂悸以魄动”之前多么光明,日月同辉;多么奢华,金银为台;多么壮观,群仙汇集。然而诗人竟到此戛然止笔,悸然长嗟。此时此刻,既没有外来的惊扰,又没有异响的惊动,是什么使诗人魂悸?是什么让他动魄?是什么让他长叹?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小组推举一人代表发言,言之成理,白圆其说即可。
简短的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对诗人所发出的感慨这一部分的阅读。
课堂教学当是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诗无达诂。遇到疑问,句不离篇。
联系背景,知人论世:这段梦境的描写可以理解为指几年来的宫廷生活的反映。
李白费尽心力进入官场,结果赐金放还;费尽心力寻仙道,结果天上人间一样。不难体会李白此时此刻的心情:即使进入了神仙世界,也可能因为某个缘由,而被赶下界来,最终只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借寄情山水来代替对人间富贵、对飞升成仙的追求。
在梦醒时分,心——一落千丈 身——直坠深渊,再用一幅直观的图来描述前前后后,那就是“现实一梦幻一现实”。所有的梦都破灭了,一个“失”字中隐含了诗人多少堕入虚空的无奈的叹息。
最后,诗人在低徊失望中吟留作别。诗人不禁发出“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慨!感慨之余,作者终于表露心迹:我之所以离去,去访山寻仙,是为了远离这里黑暗的现实,去效法谢公,徜徉山水之乐。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摧眉折腰”,即低头弯腰。这把那阿谀奉迎、吹牛拍马、送礼行贿、丧失人格尊严的奴颜婢膝的丑态形象化。李白能这样做么?他在皇帝面前尚且傲骨铮铮,更何况对那些权臣贵戚呢!梦境是理想幻灭后幽愤心理的特殊反映。之后慨叹,乃至决绝,是诗人梦醒后的心路历程。“古来万事”像东流水,人生亦如此,一去不返,转瞬即逝。诗人此时已过不惑之年,而宏图未展,其焦虑之情和只争朝夕的紧迫之感都寓其中。尽管前方冰封大河、雪满太行,尽管心里矛盾重重,难割难舍。但这个愿意当剑侠,当酒仙,却不愿当奴才的李白最终还是舍下了官位、舍下了玄宗、舍下了自己的理想,“直挂云帆济沧海”去了。
三、布置作业:
写一篇学后记,附在随笔本中。
除上述内容外,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注重感情投入,以激情唤起激情。“情”是诗歌的生命,“情”更是诗歌教学的生命。教学中,我们只有投入真情,设身处地的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融入诗人的情感空间,激昂处还以激昂,委婉处还以委婉,如此才能更好感染、引导学生。
其次,语文课应有语文味,诗歌教学尤应如此。在教学实践中,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点燃学生诗情的最佳的方法。我认为,这堂课,不仅要书声朗朗,还要诗意盎然,故特别注意各个环节的过渡。
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行文思路:现实一梦境一现实
心路历程:幻灭一慨叹一决绝
反复诵读,联想想象
找准动词,算上修辞
找到名词,附上情思
视觉嗅觉,调动感觉
遇到疑问,句不离篇
联系背景,知人论世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篇4
一、导入
师:同学们对李白了解吗?
生(七嘴八舌、气氛热烈):唐代诗人 诗仙浪漫主义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师:“倚天仗剑,挂弓扶桑”这是有着庄子般超逸和孟子般英气的神仙般的诗人李白的自我刻画。天宝元年,李白出发了,他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应召入京,然而,快乐只是短暂地驻足,翰林供奉,权贵排挤,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安世济民”、“功成身退”的幻想。天宝三年,玄宗“赐金放还”,李白黯然离京。第二年,身在东鲁的李白决定南游吴越,临行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加粗字幻灯展示)。
二、解题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把诗歌的标题读一下。
生(大多数学生读成)
师:刚才我听到有些同学将“吟”读成Yǐn,这个字应该读什么音呢?什么意思?
生(马上纠正): “吟” 读yín。(但对“吟”的意思,做沉思状)
师:“吟”是一种歌行体,白居易不就有《暮江吟》,孟郊有《游子吟》吗?一般与前面的内容连读,也就是“梦游天姥吟 / 留别”。
那么,“梦游天姥”讲的是什么?
生:诗歌的内容。
师:那么,“留别”呢?
生:写诗的动机。
师:不错,这首诗正是诗人赠与东鲁朋友的,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好,接下来大家带着以下两个问题一起把诗歌朗读一遍。
①“梦游”本诗的主体,那么,
②这是一首留别诗,诗人向东鲁诸公表明什么心迹呢?
生:全班朗读课文。
师:天台,“台”念tāi。那么,这个梦从哪里开始又到哪里结束呢?
生: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开始,到“忽魂悸以魄动”结束。
师:也就是说是个从内容来看,大概可分为:梦由——梦境——梦醒。(加粗字幻灯展示)
师:结合最后一段,看看哪里点到了“留别“?诗人向东鲁诸公表明什么心迹呢?
生:“别君去兮何时还”点到了“留别”。诗人留别寄语是“且放白鹿青崖间……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白鹿”是个怎样的意象?请同学们关注一下注释。(学生:隐逸、寻仙访道)
可见,本诗实际上是借留别以言志(寻仙访道、不事权贵)(加粗字幻灯展示)
梦游是诗人采用的一种形式。
(我们可以推论:诗人写这首梦游诗是为了向东鲁诸公表明不事权贵的心迹。问题是,诗人为什么选择梦游诗呢?梦游与诗人所言之志有何联系呢?)
四、赏析梦境
师: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第二段便集中写诗人梦游的过程,这也是诗歌最精彩的部分。接下来,老师把第二自然段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人遨游于梦境之中,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些画面?能不能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把你所感受到的画面再现出来?
师:有人说文字是生命的酒,诗歌的文字尤其如此。既然是酒,就应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这坛千年佳酿。好,哪一位同学将第一个勇敢地站起来和我们分享呢?
生1:诗人梦到自己在月夜飞渡镜湖。我觉得画面非常神奇。
师:你能不能具体说说哪个字让你觉得这个画面充满奇幻的色彩?
生1:“飞”,一夜飞渡,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师:非常好,我们这位同学十分准确地抓住了“飞”字。那么,这个字除了充满神奇的效果,是否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此时的心情呀?
生:迫切。
师:很好。如果说月下镜湖是清幽的,那么镜湖的月亮则给人一种十分熟悉的似曾相识的感觉?是什么呢?
生:亲切。
师:怎么感觉出来的?
生:“送”。
师:是的,李白笔下的月亮总是温情脉脉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正是诗人与月共舞,与月为友的最好写照吗?还有吗?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2:诗人一路攀登,在半山腰看见了徐徐东升的太阳,还听到空中传来天鸡的鸣叫声。写出了山的高大、雄伟;并且一路上奇花异草令人眼花缭乱。
师:还有吗?
生3:我觉得“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极有震撼力,惊心动魄。
师:这句诗中“栗”和“惊”是什么意思?
生3:使动用法。使深林战栗,使层巅惊惧。
师:还有哪位同学再说说看?
生4:我觉得仙人聚会的场面写得十分神奇。
师:怎么神奇,能不能具体说说看?比如仙人们是怎样的一种形象?
生4:仙人们以霓虹为衣,以风为马。(师:怎样的形象?)飘逸脱俗的。
师:除此之外,还写了哪些事物以见其神奇?
生4:老虎为他们鼓瑟,鸾鸟为他们驾车。而且,聚会的地方金碧辉煌。
师:还有吗?
生:仙人到来之前,电闪雷鸣,石门訇的打开。
师:这是一个瑰丽多姿,险怪神奇,而又变幻莫测的梦境,这是一个灿烂辉煌,自由极乐的神仙世界。(教师小结)
(1)月夜渡湖(剡溪)——温情清幽
(2)著屐登山(山中)——壮观绚丽、险怪神奇
(3)仙人盛会(洞内)——惊心动魄、金碧辉煌、自由和睦
(加粗字幻灯展示)
师: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这个梦境充满着一种什么情感?
生:向往
师:不错,正所谓“心驰神往,虽身不能至,则心向往之”。而我们也不由得随着诗人的笔触摇曳生情,起伏跌宕,并充分领略诗人李白所特有的表现手法——大胆的夸张与瑰丽的想象。(加粗字幻灯展示)
师:那么,现在我们就不那明白:诗人为什么选择梦游诗,梦游与诗人所言之志有何联系了。(幻灯展示)
梦游 (曲折)
言志 (幻灯展示)
梦醒 (直接)
五、探究思考
师:梦境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至高潮,梦境突然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梦境与现实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作者感叹什么呢?
生:人生如梦。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世间行乐亦如此”。
师:注意那一个字?
生:“亦”。
师:如此指什么?
生:像梦,短暂,一转眼就消失。
师:于是诗人决定“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怎么看待呢?
生5:诗人感叹人生如梦,决意纵情山水之间,寻仙访道,似乎有消极避世之嫌。但最后一句又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李白昂扬。
师:这之间矛盾吗?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恰恰是经历过人生周折的诗人对现实失望、愤怒的一种表现,诗人带着对腐朽现实的憎恶与鄙视,决心到这个畅情适意的天地里去了。可诗歌最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直接抒发了李白对当时丑恶现实的愤怒和对权贵的强烈反抗情绪,从而给全诗基调上加上了积极向上的成分,点亮了主题。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诗人也绝不低眉顺眼奉事权贵,宁可放浪山水之间,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傲岸与高洁,这种蔑视权贵的气魄和精神,令人吐气,使人鼓舞。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六、总结:
师:李白就是李白,他总是在失望中希望,在失落中追求,在困厄中超越,现实是丑恶的,他就在心灵里翱翔。
七、课后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就请同学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李贺的《梦天》,并将此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进行比较,分析两诗在主题和意境上的差异。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篇5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3.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诗人思想感情的领悟与评价。诗中“梦境”的内涵,历来说法不一,中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师须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好引导。
【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为主,启发、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语言魅力,在诵读中体味诗人情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刚才大家给听课的老师们介绍了一些亳州的名人,我们都感到亳州真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老师也给大家介绍一位名人,请大家欣赏一幅对联(课件展示)。大家齐读。
生齐读:诗中无敌,酒里称仙,才气公然笼一代;殿上脱靴,江头披锦,狂名直欲占千秋。
师:谁能告诉我这幅对联写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生1:李白。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1:“诗中无敌”,说明他的诗歌写得很好。“酒里称仙”,说明他爱喝酒。还有,贵妃捧砚,力士脱靴,这是关于李白的典故。
师:很好,我找一个同学详细讲讲“殿上脱靴”的典故。
生2:李白在长安时,有一次喝得大醉,在金銮殿上,当着皇上的面让宠臣高力士为他脱靴,贵妃亲自捧砚来请他作诗,很潇洒,不过,也正因为这样得罪了很多人。
师:这是一个有趣的传说。从这个传说中我们可以知道,李白到宫廷之后,依然不改傲岸不屈的个性。这样一位品行高洁的诗人当然不会受到权贵们的欢迎。仅仅过了两年,李白就遭受排挤,离开京城,他在东鲁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准备南游吴越。在和东鲁的朋友告别时,李白写下了一首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板书)。我们将用诵读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第一遍诵读:读准字音
师:我们首先进行第一遍诵读,这一遍诵读的主要任务是(投影):
第一遍诵读:读准字音和节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指定学生读)
师:他有没有读的不准的音呢?
生1:“越人语天姥”,“语”应读三声,他读作四声了。
师:“语”是个多音字,可以读四声的。这里为什么不读四声呀?
生1:这里是“告诉”的意思。
师:作“告诉”解应该读几声?
生1:四声。
师:那,他读对了呀。
生1:哦,是对了。
师:对了吗?是作“告诉”讲吗?“越人告诉天姥山”吗?
生2:不是,应该是“越人谈论天姥山”。“语”作“谈论”解,读三声。
师:很好,请在课本上注音。还有别的错误吗?
生3:“天姥连天向天横”,“横”他读成四声了,应读三声。当“蛮横”解才读四声,这里是“横插”的意思。
生4:“须行即骑访名山”,“即”应该是二声。
师:对。还有一个字要强调一下,“惟觉时之枕席”的“觉”,有的教科书上注音为“jiào”,有的教科书上注音为“jué”。我们就按照现在使用的教科书读作“jiào”吧。两个读音都是一个意思,就是“睡醒”。“jiào”是古音。
第二遍诵读:读懂文意
师:好,刚才谈的是注音。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
生1:“天姥连天向天横”,山是插到天上去的,为什么用“横”?应该用“竖”的。
师:是吗?谁给大家做个解释?
生2:我感觉用“横”更见出天姥山的壮阔和高远。
师:是的,这里还有押韵的考虑。
生3:“青冥浩荡不见底”,我们一般都说大海不见底,这里怎么说天也不见底呢?
师:为什么天也可以不见底?谁告诉大家?
(约等半分钟无人举手)
师: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想象丰富。他现在已经站在什么角度看天了?
生4:他已经登上了天姥山,在天上俯视,所以说“不见底”。这样说更有诗味。
师:很好。刚才大家提的问题并不是不懂字面的意思,而是对诗歌的语言感到新奇。这一特点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还会谈到。
师:我们一起再把诗歌读一遍,这一遍诵读的任务是(投影)——
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每段内容:“梦( )、梦( )、梦( )”。
(学生齐读)
师:谁来试一下?
生5:第一段是“梦论”,第二段是“梦游”,第三段是“梦醒”。
(教师板书)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呢?
生6:我认为第一段应该是“梦因”。
师:大家看是“梦论”好还是“梦因”好?
生(多数):“梦因”好,这里谈的是做梦的原因,并不是议论梦。
(教师改板书为“梦因”)
生6:第二段我概括为“梦景”。
师:“梦游”和“梦景”选哪个?
生7:我都不选,我概括为“梦境”。
(其他学生表示同意,教师服从多数,改板书为“梦境”)
师:其实第二段概括的几个都不错。第三段?用“梦醒”行吗?
生8:我觉得应该是“梦感”,“梦醒”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
师:好,我同意,就用“梦感”吧。
(改板书为“梦感”)
第三遍诵读:读出心得
师:下面进行第三遍诵读,任务是(投影)——
自由诵读全诗,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自由诵读)
师:找个同学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1:我喜欢“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天台山已经很高了,对着天姥山却要东南倾,更见出天姥山的高大。
师:“更见出天姥山的高大”,这是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呢?
生1:衬托。
师:很好,大家可以记在书上。这一句还有别的修辞手法吗?
生1:夸张。
师:对,也可以写在书上。还有喜欢别的语句的吗?
生2:我喜欢第二段,“熊咆龙吟殷岩泉”一直到“訇然中开”。
师:你读一读吧。
(生读)
师:读得不错。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
生2:这几句从优美的景色突然转到惊心动魄的描写,用了一些短句,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令人目不暇接。
师:用了哪些短句呢?你能不能读出来你所说的那种磅礴的气势?
(学生读“裂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师:读得很好啊。不过老师觉得用了短句上下文反而不整齐了。我改一下,大家看是不是更好。“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裂缺霹雳丘峦摧,洞天石扉訇然开。”不是更好吗?多整齐。
生3:我认为你改的不好(笑声)。因为诗人把字数变了,也就是一种情境的改变,表达的情感也随着改变了。改变句式,更能体现出诗人情感的变化。
师:分析得真好。这是首古体诗,所以句式参差多变,句子长短变化是和感情联系在一起的。
生4:我喜欢最后几句。
师:你读一读吧。
(生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声音很大)
师:你为什么用这么大的声音读呢?
生4:因为这一句清楚表明了作者的感情。一身傲骨,一身正气,不为黑暗势力所屈服,所以要读出气势来。
师:“一身傲骨”,好,写在书上。你再把这一句读一下,读出这种气势来。
(学生放情朗读,掌声)
师:还有没有别的语句自己喜欢?
生5:喜欢“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作者用了丰富的想象,霓可以为衣,风可以当马,很有意思。
师:分析得好。不过“丰富的想象”——“丰富”两个字还不足以概括李白诗歌的特点,换两个字试试。
生6:奇特,奇特的想象。
师:可以,写在书上。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不再分析别的语句了。下面做一个探究活动。刚才同学们发言的时候,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李白对自己的梦,一开始十分向往,“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心情多么急切!可是,刚进入梦境,李白却又惊醒了,“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那么,这个梦,到底有什么内涵呢?这个问题有难度,老师需要请教大家。
(投影:梦为心声。关于李白的梦,历来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李白向往的理想世界的象征;一种认为是李白短暂的宫廷生活的反映。你怎么看?)
(学生讨论)
生7:我同意第一种观点,梦是李白向往的理想世界。因为李白一直向往,一直有追求,现实中实现不了,他只能把自己的理想用梦的形式表达出来。
师:这是他的观点,有别的看法吗?
生8:我同意第二种观点。这是李白宫廷生活的反映。刚开始李白十分向往这种梦境,这正和李白当年十分向往长安生活一样,想到宫廷中一展自己的宏伟抱负;两年后就被排挤出来,这和最后一段“古来万事东流水”的说法是相同的。
师:有道理。哪位再补充?
生9:我也是同意第二种观点。如果我们能结合诗人的经历的话,就会更赞成这种观点。“身登青云梯”,这就让人想到“青云直上”这个成语。想当年李白被唐玄宗一下子提拔到御林院,……
师:是翰林院。
生9:对,提拔到翰林院,也算得上青云直上了。后面对梦境的描述,像“霓为衣兮风为马”那些句子,可以看做是帝王奢靡生活的反映。政治千变万化,李白遭受了不公,被赶出朝廷,所以很快又“忽魂悸以魄动”了。从最后一段的情感也可以看出,他对这个梦最后是厌恶的,由一开始的向往到最后的厌恶,这和李白被排挤出宫廷后的心情一样。当年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最终是“使我不得开心颜”,最后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重新振作起来了。
师:你知道的事很多,叫什么名字呀?
生9:杜航宇。
师:哪个“hang”?
生9:航天的航。
师:哪个“yu”?
生9:宇宙的宇。
(笑声,掌声)
师:很好,杜航宇同学知道的知识很多。老师也谈谈自己的观点。当然我们都不是李白,对梦境的理解也只能见仁见智,刚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不过老师有一个问题,如果说梦是李白向往的理想境界,他为什么最后会感到害怕呢?这不好解释。所以,老师倾向于认为梦是李白短暂的宫廷生活的反映,因为李白对宫廷生活,就和对梦中的景象一样,有着矛盾心理,他是既向往又厌烦。可以说,这首诗,是李白理想与现实碰撞而发出的耀眼的火花。
师:李白对宫廷生活本来是非常向往的,当他刚刚得知自己将要到皇宫去做翰林供奉的时候,他非常兴奋,曾经写下一句诗描写当时的心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中哪些语句也表现了这种兴奋、向往的心情?
生10:“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师:“一夜飞度”,心情多么急切!李白就这样兴冲冲地赶来之后,发现这里并不是想象中的仙境,这里并不能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相反,这里是灯红酒绿,这里是勾心斗角,这里让人心惊胆战:“熊咆……”
(生齐: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师:同学们,志向远大、品行高洁的李白,能在这里呆下吗?
生齐:不能。
师:当然不能,那么,李白怎样做才能永远留在朝廷?
生:需要和那些小人同流合污才能留在朝廷,但李白绝不会这样做。
师:是的,李白只要稍稍低下他那高贵的头,就可以留在朝廷。但李白虽然向往长安生活,他却不会低头。这个梦境,反映了李白一种矛盾心理。
(板书:矛盾心理)
第四遍诵读:读出情感
师:傲岸不屈的李白不愿为名利失去人格,压抑个性,丢掉自由!他蔑视权贵,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喊!李白就是李白,他凭着一根傲骨,为自己撑起了一片天空!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是李白敲击自己的铮铮傲骨发出来的金玉之音!老师本来给大家准备了名家的朗诵……
(投影:听名家范读,体味如何用诵读来传达诗歌中的情感,并尝试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但是讲到这里,老师突然有一种冲动,我想自己来朗诵这首诗歌,我的朗诵当然不如名家朗诵得好,也没有准备配乐,但老师非常崇敬李白,我想用声音表达对这位浪漫诗人的敬意。
(教师深情朗诵,掌声)
师:谢谢!下请大家带着感情再把诗歌读一遍。
尝试背诵
师:大家读完了,请用一分钟的时间默想一下还记得诗中的哪些句子。
师:我们尝试背诵诗歌,背不熟的同学可以看一下课本。
(学生齐背,多数学生能够背诵。)
师:同学们,时间过去了将近1300年,在这样一个初春的上午,李白的这首诗又一次被我们吟诵。老师想,再过几十年,也许我们会忘记今天这节课,会忘记今天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但是,我想,我们不会忘记李白铿锵有力的呐喊,不会忘记李白傲岸不屈的灵魂!也许,很多年后,当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还会想起这首诗,还会像今天一样,大声的吟诵这首诗!让我们一起再背一遍最后一段,让李白的呼告在我们心中回响。
(学生齐读。下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篇6
师:同学们都有过做梦的经历,也有自己的梦想,今天让我们一起追随“诗仙”李白,看看卓然不群的他,会做什么样的梦。先请同学们告诉我,第一次看到《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诗题的时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生:李白可能在说梦里的事情
师:还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是在说一些告别的事情。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诗题是“吟留别”,作诗说离别的事情,有点悲伤的意思。现实很残酷。
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既然是作别,和谁告别呢?
生:东鲁的朋友。
生:通过资料书我看到是从长安被撤职之后,也算是随着自己的心情,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游走。
师:也就是从京城被赶了出来,在东鲁这个地方呆了一段时间,辞别朋友,写了这首诗。
师:刚才这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还有同学说既然是离别,肯定有点儿悲伤之意。还有问题吗?
生:“天姥山”中的“姥”为什么不读lǎo
师:因为这里是老妇人的意思,所以读 mǔ。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把这首诗读一读,读的时候把自己阅读中的疑问待会提出来,我们交流。
(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师:古人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看谁做智者,先来发问。
生:我感觉第二段和他被贬长安的.历程有点相似,但我不知道从哪一部分开始他的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谁能给他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生:从“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开始,他前面写的是“迷花倚石忽已暝”,讲的是对朝廷的依赖和喜欢,“忽已暝”写的是喜欢上了朝廷。“熊咆龙吟殷”和“栗深林兮”,讲的是打雷,大体就是他得罪了高力士,得罪了权贵,从“列缺霹雳”开始写自己失宠了,从这开始就有一系列的转变。
师:对这个问题谁还有补充?
生:他的解答我感觉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分得再细一点就更好了
生:我感觉应该是从“千岩万转路不定”开始转变的,因为第一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是写被招入宫中愉快的心情,谢灵运的典故是写他在宫中的成功经验,到“空中闻天鸡”,然后“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应该就是他对官场迷茫了。
生:他的解答比上一个更细一点,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一个同学的解答。
师:我们一块来把这一段理顺一下,从刚开始,一直到哪个地方感觉这个景物还是比较美好的?
生齐答: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师:过渡句是哪一句?
生齐答:水澹澹兮生烟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影射了他在朝廷做官的一种经历,刚开始比较平静,进入之后渐渐地过渡,最后陷入了一种迷局,甚至是一种很恐怖的境界。
生:“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这个“栗”和“惊”的意思是什么?在这个句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栗”是战栗,“惊”是使动用法,使……惊的意思,在这里的效果就是比较生动,“熊咆龙吟”,有点神叨叨的感觉
师:对,这两个字都是使动用法。
(生齐读)
生:“云青青兮欲雨”中的“雨”字怎么理解?
生:下雨了
生:“一夜飞度镜湖月”中的“度”是通假字吗?
生:我感觉不是,就是“度过”的意思。
生:我还有疑问,就是这首诗是什么体裁?我看到既有六言,也有四言,到底是属于绝句,还是律诗呢?
生: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但是李白运用的非常灵活。
师:他觉得是一首七言古诗,全是七言的么?
生:不是。
师:我们看一下诗题“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吟本身就是一种文体,这个文体形式是比较自由的,长短可以结合,句式可以参差,类似于我们说的“赋”“引”这样的文体,它不像格律诗形式那样严谨,这样灵活的句式,它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我感觉更利于表达感情
师:对,抒发感情更自由一些。
生:我有疑问,开头为什么不直接写天姥山,而写瀛洲?
生:瀛洲是虚幻的一个世界,天姥山就是现实中存在的,由瀛洲引向天姥山就是由虚幻的世界引向现实的世界。
师:瀛洲是虚幻的一个世界,李白虽然喜欢神游,但刘熙载对李白的诗有这样一个评价:太白诗虽升天浮云,无所不至,然自不离本位。也就是说他虽然可以思接千载,游历万仞,但毕竟还是一个很接地气的人。所以他开头先用虚无缥缈的瀛洲来做一个衬托,做一个铺垫,来引出我们可以追求到的天姥山。
生:我有疑问,这首诗的题目叫做“梦游天姥吟留别”,应该是一首离别诗,但是通篇我读下来却没有感觉到李白一点点离别的愁绪,只读到了壮美的景观,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师:我也挺纳闷的,这不是送别诗么?怎么没有那种杨柳依依的送别之情呢?没有那种“执手相看泪眼”的苦楚呢?
生:我感觉李白想出新意,完全突破了送别诗的老套,借送别表达不喜欢权贵的政治态度。
师: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我感觉这个问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学生讨论)
生:李白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从景物描可以看出感情的变化,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李白最后豁然开朗,这是李白真实的想法。我觉得我们要学习李白这种品格。
师:她的意思是:这篇文章是李白写的,李白就可以不按套路出牌,就可以打破常规,就可以天马行空,就可以自由驰骋,对吗?其实,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很好,我们可以关注一下诗的最后一段。
生:最后他豁然开朗了。
师:豁然开朗,只是自己豁然开朗吗?我还要告诉东鲁的朋友们,虽然你们现在远离京城,但是我们可以骑个小鹿,游览名山大川。这是不是对朋友的一种劝勉?这种劝勉没有像《赠汪伦》那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但是这种含蓄的表达不是另一番滋味吗?
师:刚才大家文字上的问题提得很少,我想考考你们文字上的问题。
(教师检查学生字音、词义)
师:找个同学读一下这首诗。
(一生读第一段)
师:你鼓掌鼓得最热烈,而且心驰神往。告诉我理由?
生:他读的好,比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他读的抑扬顿挫。
师:那你试着抑扬顿挫得读一下。
(一生读)
师:哪一句他读得很有气势?
生:“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师:这句读得很好,我们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这一句)
(教师读第二段)
师:我们一起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
师:听得出来,大家在读最后两句的时候适当提高了音调,我感觉还不够,我们试着把最后两句再读一遍,可以吗?挺直腰板,抬起头来。
(生再齐读)
师:读得还不够。怎样“开心颜”呢,我们读完后大笑一声行不行?
(生再读,并开怀大笑)
师:刚才同学们笑的很开心,这首诗为什么让你笑得这么开心?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哪一点呢?
(小组讨论)
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最打动我。李白一生经历坎坷,这句话道出了他对腐朽现实的憎恨与鄙视,决心到自由的天地中,所以后来他喊出这了高亢的绝音。怎么能够忍受屈辱去逢迎权贵,使我不开心呢。这句话抒发了李白对当时社会丑恶现实的愤怒和对权贵强烈的反抗。给这首诗的基调加增添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成分,也点明了主题。
生:我最感动的一句是:“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在这里非常消极,有点逃避现实的感觉。
生:我觉得“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并不只是消极,在官场的周折还有一些污秽的东西让自己的心很累了,过去的事情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作者不再把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的那些东西放在心里,这是一种释然,不能说他是消极的。
生:我非常赞同刚才同学的观点,反对消极的观点。我最喜欢的一句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很开朗,在官场中不得意,就把自己的灵魂放纵于山水之间,有点像庄子的思想,但并不完全相同。
生:第二段写了天姥山的壮阔,自己刚刚入朝时受到重用,对朝廷有所依赖,自己一直沉浸在这种表象的美好中,看不到一些污秽和丑陋现象。
生:从“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这一句可以看出,李白像濯而不妖的青莲,本来无意招惹权贵,但树大招风、才高气盛;“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耐你如何有才,也比不过宦官权贵的谗言和贵妃的悄悄话,他的“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还是难以实现。最后一段可以看出,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不过是一场梦,世事是不可把握的,因此读起来有些消极的情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心中的郁闷之气,这种不同流合污的勇气是最打动我的。
生:我觉得,李白的寻仙访道是想逃避现实,这是消极的,但也表现了李白的可爱,这是李白最打动我的地方。“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飞度”写出了他急切想去游览的心情;李白的影子真的照在湖里了吗?不一定;“送我至剡溪”表现了对心中世界的向往。因此我觉得李白很可爱。
生:刚才有同学把李白和庄子相比,我觉得他们差得很远。试想,如果皇帝给李白官做,他还能写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吗?
(学生鼓掌)
生:我觉得没有必要纠结这个问题,李白选择的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你认为他是积极也好,消极也好,要有一种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所以我们要站在现代角度,你认为他是可爱的,他确实是不拘于世间的污秽,不与官场同流合污,你认为他是消极的,不愿追求自己的梦想,去游玩大好河山,这也是他的人生态度,我觉得最看重的是他的那种感觉。
师:我简单总结一下同学们的意见。首先,从这首诗的风格来讲,想象奇特,大胆的运用的了夸张的手法。他塑造的梦境,这就是从他头脑中想象出来的,这就是浪漫主义诗作的两大标志:瑰丽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这两者在这首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从诗歌的内容和感情上看,几个同学产生了不同的一意见,谁说的有理呢?最后这位同学总结了要用辩证的手法看待问题,老师也赞成这种观点,这就是个人的人生价值观的不同。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最喜欢的形式表达你的阅读感受。
(一小组利用投影仪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
师:你鼓掌最热烈了,你认为好在哪里?
生:人们一提到李白都称赞他,但他说不喜欢他,谈了自己的真实的感觉。如果学一首诗的话,肯定要把李白以前写的诗都背一背不断积累,他的好就好在把以前学的诗句都联想起来,挺好的。
师:我觉得这个同学写的最好的地方是把李白当成一个普通人来写。既不那么称赞他,也不否定他,不远不近,若隐若离,让我想起一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呀。
(一小组展示配画诗)
生:李白是一个以豪迈浪漫著称的诗人,我来解释一下这两句,李白初到京师时,他写了一首《蜀道难》给贺知章看,贺知章很喜欢,解下身上所带的金龟来换酒,与李白痛饮。我觉得李白的豪放和洒脱是我最喜欢的,所以我把这个写了下来。
(学生鼓掌)
师:我想问一下,这幅画是谁画的?
生:这是我们组学美术的同学画的,你知道吗?这幅画触动我最深的是他的眼镜,你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么画?
生:画的小
师:为什么画的这么小?
生:小了聚光,聚锐气。
(一小组展示作品)
生:这是昨天晚上一时兴起,因为李白被称为“诗仙”,所以他在我心中就是一只仙鹤,图中画的鹤就是李白,下面这条河流,是他之前所栖息的生活环境——朝廷,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同僚嫉恨,在他得到了一番醒悟之后,选择了去寻仙访道,游历大唐江山,这棵树上面画的就是他游历的地方,这些山就是他游历的一些地点,他留下了一些名句,譬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
(学生鼓掌)
(一小组唱自编歌词,自谱曲的歌《我们的李白》)
师:文学和音乐的完美结合。
生:我们给李白写了一首小诗,“云青青兮,梦吴越,飞度镜湖;水澹澹兮,登青云,御黄金印;心曳曳兮,世间乐,莫过如此;仕茫茫兮,何时还,且弃名禄。”
生:我们私下给李白颁了一个奖,这是颁奖词,“你在月下独酌,端起酒杯,对影成了三人。你在天姥梦游,看海边日出,留下绵绵不尽愁。你在桃花潭将要远行,望见友人写下了千古名篇,一身傲气,惊世才华是你一派洒脱,写尽情怀是你,最后你再月中隐去,轻轻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一整片天。”
(学生鼓掌)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上了一节很愉快的课,如果你是李白,你会这么快乐吗?也许会,也许不会。但不管怎样我们能感受到就是李白那不屈的灵魂!所以,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和困难,请记住李白说的话,什么都不能阻止我开心颜和向前!谢谢同学们,下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篇7
一、导入(并明确文体)
师: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全班齐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板书课题、作者)
“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二、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诵读并分析①段
师 :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 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师 :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板书:缘由)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师: 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师: 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 “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师: 请男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一女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 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师: 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师: 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 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师: 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 “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双横线)。 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师: 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 此种理解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允许百家争鸣。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课后练习第三大题第三小题: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的仙人盛会呢?
明确: 老师可插入相关背景帮助理解。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但他不屑于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词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因而我们亦可以把作者的梦境理解为是对他一年前的宫廷生活的折射。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时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总之,无论是把梦境理解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还是理解为作者摒弃的宫廷生活,他们所表现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三、迁移
师: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亦接触不少李白的诗歌,请你任选一首,谈一谈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然后按自己的理解诵读该诗。(幻灯屏幕上摘选的四首可供借鉴,亦可另行选择。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讨论,然后再选派代表发言。)
幻灯出示: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将进酒(节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讨论、诵读略)
四、返回课文
师: 经过同学们的评论和诵读,我们明确了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板书:大胆的夸张 奇特的想象)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课文,请你谈一谈“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具体体现在本文的哪些诗句上。(学生回答略)
师:下面请同学们放声地自读课文,要求通过你的朗诵、你的声音来体现李白诗歌的特色。
(可在下课前2分钟让全班同学尝试着齐声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