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留别 梦游 赏析

管理员

摘要: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1  李白  梦游天姥(m)吟留别(也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1) ,一作《别东鲁诸公》。选自《李太白全集》)  海客谈瀛(y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2) 越人(3)语天姥,云霞明灭(4)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5),势拔五岳掩赤城(……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1

  李白

  梦游天姥(mǔ)吟留别(也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1) ,一作《别东鲁诸公》。选自《李太白全集》)

  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2) 越人(3)语天姥,云霞明灭(4)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5),势拔五岳掩赤城(6)。天台(tāi)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7)。

  我欲因之(8)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9)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10)。谢公(11)宿(sù)处今尚在,渌(lù)(12)水荡漾清(13)猿啼。脚著(zhuó)谢公屐(jī)(14),身登青云梯。(15)半壁见海日(16),空中闻天鸡(17)。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18)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19),栗深林兮惊层巅(20)。云青青(21)兮欲雨(yù),水澹澹兮生烟。列缺(22)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23)青冥(24)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25)。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26)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27),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huǎng)(28)惊起而长嗟(jiē)。惟觉(jué)(29)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30)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31)。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qí)访名山。(32)安能摧眉折腰(33)事权贵,让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1).殷璠《河岳英灵集》收此诗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后世版本或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诸公》,或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或作《别东鲁诸公》。天姥山:在今绍兴新昌县东五十中,东接天台山。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歌谣之声,故名。选自《李太白全集》。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太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他将由东鲁(现在山东)南游越州(绍兴),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鲁东诸公》。

  (2).海客:浪迹海上之人。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让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实在。难求:难以寻访。

  (3).越人:指浙江绍兴一带的人。

  (4)云霞明灭:云霞忽明忽暗。

  (5)向天横:遮住天空。横,遮断 。

  (6).势拔五岳掩赤城:山势超过五岳,遮掩住了赤城 拔:超出。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为天台山的南门,土色皆赤。天台(tāi):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十道山川考》:"天台山在台州天台县北十中,高万八千丈,周旋八百中,其山八重,四面如一。"四万八千丈:形容天台山很高,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非实数。

  (7)对此欲倒东南倾: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东面一样。意思是天台山与天姥山相比,就显得更低了。

  (8).因之:因,依据。之,代指前段越人的话。

  (9).镜湖:即鉴湖,在绍兴,唐朝最有名的城市湖泊。

  (10).剡(shàn)溪:水名,在今浙江绍兴嵊州市南,曹娥江上游。

  (11)谢公:指南朝绍兴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居住。

  (12).渌:清澈。

  (13)清:这中是凄清的意思。

  (14).谢公屐: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谢灵运游山时穿的一种特制木鞋,鞋底下安着活动的锯齿,上山时抽去前齿,下山时抽去后齿。

  (15)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16)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见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17)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树枝绵延三千中,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18)迷花倚石忽已暝: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得天色已经晚了。.暝,天黑、夜晚。

  (19)熊咆龙吟殷岩泉:熊在怒吼,龙在长鸣,震荡着山山水水,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源泉”即“源泉殷”。殷,这中作动词用,震响。

  (20)栗深林兮惊层巅:让深林战栗,让层巅震惊。

  (21).青青:黑沉沉的。

  (22).列缺:闪电。列,通“裂”,分裂。缺,指云的缝隙。电光从云中决裂而出,故称“列缺”。

  (23).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谓洞中别有天地。石扉:即石门。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24).青冥:青天。金银台:神仙所居之处。《史记?封禅书》载:据到过蓬莱仙境的人说,那中“黄金银为宫阙”。

  (25).金银台:金银筑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26)云之君:云中的神仙。

  (27).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回,回旋、运转。

  (28).恍:恍然,猛然。

  (29)觉时:醒时。

  (30).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都不见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31).东流水:(像)东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32).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须,等待。

  (33).摧眉折腰:摧眉,即低眉。低头弯腰,即卑躬屈膝。陶渊明曾叹“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中小儿折腰!”

  译文

  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绍兴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绍兴,一天夜中,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让森林战栗,让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鸟拉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然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我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让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着济世抱负,但是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就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会稽(绍兴)。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题目:“吟”,古诗的一种体式,内容大多是悲愁慨叹,形式上自由活泼,不拘一格。“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把梦中游历天姥山的情形写成诗,留给东鲁的朋友作别。

  题解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鉴赏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中时隐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我国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现在浙江绍兴一带。“信”,在这中当“实在”讲。

  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让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以下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就跟天连结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

  “五岳”,指我国的五座名山,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赤城”,是山名,在现在浙江天台北,因为山上赤石罗列,远看好像红色的城,所以叫做赤城。接着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这中的“天台一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实有一万八千丈。

  在这其中,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比较与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中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

  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梦境。从这中到“失向来之烟霞”一大段,写的都是梦境,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镜湖,又飞到剡溪。他看到了: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中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谢公”,指的是东晋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以写山水诗著称,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过。谢灵运在登天姥山的时候,曾经在剡溪这地方住宿过,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

  接着,李白还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中的“谢公屐”,指的是谢灵运特制的一种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齿,上山就去掉前齿,下山就去掉后齿,这样走着省力些。“天鸡”,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鸡,相传住在东海桃都山顶的一棵大树上,天鸡一叫,天下的鸡都跟着叫起来。诗人说:他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连青云的石阶。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

  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这样一步步变幻,梦境这样一步步开展,幻想的色彩也这样一步步加浓,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写得有声有色。这中采用了楚辞的句法,不仅让节奏发生变化,而且让读者联想到楚辞的风格,更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突然间景象又起了变化:在我们面前,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中,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且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中作者接连用四个四言短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列缺”就是闪电。

  在天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与惊天动地的响声,而天门打开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诗的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接着,神仙出场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梦境写到这中,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真像“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

  读着这些迷人的诗句,好像是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童话影片一样,是那样富于魅力,那样引人入胜。让人读了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但是,好梦不长:“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中去了?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让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读诗,尤其是读古体诗,全篇的波澜起伏是应该注意体会的。

  诗人由梦醒后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后一段。这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意思。这首诗是用来留别的,要告诉留在鲁东的朋友,自己为什么要到天姥山去求仙访道。这一段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在短短的几句诗中,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迸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

  他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与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封建社会中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抱消极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评价这首诗中所表现的李白的思想,决不能只看到这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更强烈的一面。

  在李白的思想当中,与“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与反抗。他的求仙访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与不妥协,正像诗的结句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让我不得开心颜!”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让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下面再简单谈谈这首诗的艺术风格。

  李白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浪漫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这首诗,在构思与表现手法方面,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它完全突破了一般送别、留别诗的惜别伤离的老套,而是借留别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在叙述的时候,又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办法,而是围绕着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思的,直到最后才落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

  这样的构思,给诗人幻想的驰骋开拓了广阔的领域。跟这样的构思相适应的是,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幻想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

  在这方面,诗人显示了非凡的才能,他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把幻想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十分恰当的评论。还应该注意,作者不是为写幻想而写幻想的,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主旨服务的。他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不事权贵的主旨,像一盏聚光灯,把全诗照明,幻想在这灯光中才生动起来,否则,即让再铺张百倍,也是不会放出动人的光彩的。

  这首诗是七言古诗。七言古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在唐以前就形成了。到了唐代在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诗体,主要是七言,也可以兼用或长或短的句子。用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句数不限,篇幅可长可短,于旧体诗中是比较少受格律拘束的一种。李白很善于写七言古诗。

  这大概是由于这种诗体流畅自然的特点,更适合于表现他的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就这首诗来说,句法的变化极富于创造性。虽然以七言为基调,但是还交错地运用了四言、五言、六言与九言的句子。

  这样灵活多样的句法用在一首诗中,却并不觉得生拼硬凑,而是浑然一体,非常协调。这是因为全诗为一条感情发展的脉络所贯穿,随着感情的起落,诗句有长有短,节拍有急有缓。有人说李白的诗“虽千变万化,如珠之走盘,自不越乎法度之外”,这是十分恰当的。 (刘国正)

  本诗在构思与表现手法上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为了借惜别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态度,诗人构思出一幅梦游奇景,塑造出—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这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楚辞的风格,加重了诗的浪漫主义色彩。再把这些与当时丑恶的现实加以对比,才回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来,几乎是天衣无缝。这奇特的构思是运用了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等手法,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惊心动魄。无怪乎杜甫评论此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映射

  天姥山其实映射的是朝廷。 第二段从登山起,描写天姥山的美丽壮阔,来表现自己进入朝廷后初期受到重用之时对朝廷的依赖与好感。而“忽已暝”三字表示自己深陷其中。已被迷惑看不见真正的事实。然后忽然间“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表示他已经开始得罪权贵。后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则映射自己失宠。而自己则一直在这种“得”与“失”中挣扎。到达顿悟的境界后,“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才发现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一场梦。

  最后一段表现自己对黑暗朝廷的不屑与性格上的洒脱。第一句表达了世事不可把握,略显消极的思想。第二句写出了诗人想隐遁,远离着黑暗污秽的现实世界的想法。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让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

  主旨:蔑视权贵、对现实不满、不屈于世俗的叛逆,他渴望济苍生、安社稷、辅佐明君治理天下。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2

  《梦游天姥吟留别》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作品赏析

  【注释】:

  瀛州: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仙山之一,另两座名蓬莱、方丈。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县东。赤城: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天台山的南面。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剡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嵊县南。谢公屐:谢公,南朝诗人谢灵运。据《南史·谢灵运传》记载,他“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目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金银台:指神仙居所。白鹿:传说中神仙所骑的神兽。

  【简析】:

  李白在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准备由东鲁(今山东省南部)南游越中时,写了这首向朋友们表白自己心情的诗。全诗既写梦境,也写现实,构思缜密,极富想象,将神话传说和实境奇幻地交织在一起。这是诗人迭遭失意后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觉得只有梦境才更值得流连;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一旦接触到现实,只能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呼喊。全诗兴到笔随,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缚,只有李白这样的伟大诗人才有如此磅礴的气势。这首诗又题作《别东鲁诸公》。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適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注〕①《秋下荆门》。②据《南史·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止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3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我怎么能够低眉弯腰伺候权贵,叫我心中感到不快活。

  [出典]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注:

  1、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⑸盍仲饩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注释

  (1)殷璠《河岳英灵集》收此诗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后世版本或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诸公》,或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或作《别东鲁诸公》。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歌谣之声,故名。

  (2)海客:浪迹海上之人。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实在。难求:难以寻访。

  (3)越:指今浙江一带。明灭:时明时暗。

  (4)拔:超出。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为天台山的南门,土色皆赤。

  (5)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十道山川考》:“天台山在台州天台县北十里,高万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一万八千丈:形容天台山很高,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非实数。此:指天姥山。两句意为:巍然高耸的天台山同天姥山一比,好像矮了一截。

  (6)之:天姥山及其传说。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南。

  (7)剡溪:水名,在今浙江嵊州市南,曹娥江上游。

  (8)谢公:指谢灵运,南朝刘宋时期的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曾任永嘉太守,后移居会稽。他游览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过,所作《登临海峤》诗有“瞑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之句。渌水:清水。

  (9)谢公屐:指谢灵运游山时穿的一种特制木鞋,鞋底下安着活动的锯齿,上山时抽去前齿,下山时抽去后齿。青云梯:形容高耸入云的山路。

  (10)半壁:半山腰。天鸡:《述异记》卷下:“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鸣。

  (11)暝:黄昏。

  (12)熊咆两句可解为:熊咆龙吟,震荡着山山水水,使深林和山峰都惊惧战栗。也可解为:在这样熊咆龙吟的山林中,人的心灵被震惊了。殷:这里作动词,震响。

  (13)列缺:闪电。

  (14)洞天: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谓洞中别有天地。石扉:即石门。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15)青冥:青天。金银台:神仙所居之处。《史记?封禅书》载:据到过蓬莱仙境的人说,那里”黄金银为宫阙“。

  (16)金银台:金银筑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17)霓为衣兮:屈原《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傅玄《吴楚歌》:”云为车兮风为马“。

  (18)虎鼓瑟兮:猛虎弹瑟,鸾鸟挽车。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如麻:形容很多。

  (19)忽魂悸两:从梦中惊醒,长叹不已。

  (20)惟觉句:梦醒后只剩下眼前的枕席,刚才梦中的烟霞美景都已消失。

  (21)君:指东鲁友人。且放句:我且把白鹿放养在青山上,欲远行时就骑它去访问名山。

  (22)折腰:陶渊明曾叹”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3、作品译文

  来往于海上的人谈起仙人居住的瀛洲,烟雾,波涛迷茫无际,实在难以寻求。越地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时隐时现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盖过赤城山。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它梦游到了吴越,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水荡漾,猿猴清啼。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像青云梯一样险峻的石梯。半山腰就看见了海上的日出,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倚石欣赏迷人的山花忽然天色已经昏暗。熊咆龙吟震动了山岩清泉,茂密的森林为之战栗,层层山峰为之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神仙洞府的石门,訇然一声从中间裂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台。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凤拉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惚间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的绮丽仙境已经消失。

  人世间的欢乐也不过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水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我岂能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4、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5、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6、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7、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霞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

  8、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像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9、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

  10、”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

  11、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4

  这首诗是李白用心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它集中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艺术特色:

  1.奇特的构思。我国古代一般的“留别”、“赠别”之类的诗歌,大都写离愁别绪,黯然销魂,情调低沉。而李白这首留别诗,完全突破了这种陈规旧俗,它突破了我国古代留别诗的一般程式,别出心裁地用“梦游”这一奇特方式来构思全诗。全诗围绕一场游仙的梦幻而写,由瀛洲引出天姥,由“或可睹”引出梦游;再由天姥引出仙洞,由梦醒而生感慨。这样从现实到梦境,又从梦境到现实;借描绘仙境的完美,以揭示现实之丑恶;借抒发对理想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恶;借惜别的机会赋诗,却写访游名山,以明自己的斗志,来表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主题。

  2.丰富的想像。诗人驰骋想像,描绘出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其中有月光皎洁、绿水荡漾、白鹿青崖、镜湖映影的静幽之感,也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那种海日东升、浮光跃金、天鸡破晓的壮美晨光,有“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的胜景,也有电闪雷鸣、熊咆龙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的夜间奇象,还有琼楼银台、雍容和谐、富丽堂皇的仙府。奇景异境,变幻迭出。诗人构思出一幅幅梦游中的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令人惊心动魄。真可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3.大胆的夸张。诗人热爱山水,到达梦寐以求的境地。本诗所描述的梦游,所表达的炽热的情感,诗人充分发挥了他的夸张才能,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惊心动魄。天姥山横空而耸,山势超越了以险峻闻名的五岳,遮掩了高耸的赤城,甚至连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也拜倒在天姥山的东南方。诗人以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之高。尤其是“横”、“拔”、“掩”三字,气象博大,生动有力,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大雄奇,描绘了天姥横空出世的高大形象和磅礴气势。

  4.深刻的主旨。本诗结尾在前面大胆夸张、丰富想像的基础上,收拢笔势,对全诗的资料作了高度的'概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高亢的呼喊,使诗人郁积在胸中的苦闷和忧愤,如火山爆发,江涛怒吼,毫不含糊地向当时的黑暗现实提出了挑战,这是诗人对权贵的傲视,是对污浊社会的抗议,是对自己崇高人格的护卫,是自己的人生愿望未能实现的充满愤懑的呐喊,表现了诗人傲岸的性格和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5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唐代〕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听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在烟波浩淼的遥远地方,实在难以找到。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霞的明灭掩映之间有时候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姥山极为高峻,就连四万八千丈高的天台山,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身影,一直送我到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啼鸣之声。无数山岩重叠,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奇花异草,怪石林立,令人陶醉。倏忽间,就到了黄昏。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薄薄的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拉着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我魂魄惊动,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让自己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注释

  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确实,实在。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明灭:忽明忽暗。向天横:遮蔽天空。横,遮蔽。”势拔“句: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四万八千丈:一作“一万八千丈”。”对此“句: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因:依据。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渌(lù):清。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暝(míng),日落,天黑。殷岩泉:即“岩泉殷”。殷,这里用作动词,震响。栗:同慄。栗、惊,使动用法。青青:黑沉沉的。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列缺:指闪电。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云之君:云里的神仙。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恍:恍然,猛然。觉:醒。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须,等待。摧眉折腰:低头弯腰。摧眉,即低眉。

  赏析

  这是一首记实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此诗以记实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一渴求,对黑暗现实一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一叛逆精神。诗人运用丰富奇特一想象和大胆夸张一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一实游图。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笔随兴至,体制解放,堪称绝世名作。

  这首诗一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一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一最后发出那样激越一呼声。

  “海客谈姥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一海外仙境──姥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一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一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一人听到过仙人天姥一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一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一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中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一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一。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一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一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一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一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实中一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一奇山峻岭一幻影,它是现实中一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一影子。

  接着展现出一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一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一想望。诗人进入了实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一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一镜湖。明月把他一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一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一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一石径──青云梯。

  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一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一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一氛围。中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一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一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

  在令人惊悚不已一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一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一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一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一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一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一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一万壑千山一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一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一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一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一描绘。

  值得注意一是,这首诗写实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一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实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实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实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一几多失意和深沉一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一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徜徉山水一乐趣,才是最快意一,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一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一主题:对于名山仙境一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一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一人一心声。在等级森严一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一,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一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一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一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一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一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一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一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一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一伟大之处。

  这首诗一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一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一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一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一思想,可是它一格调却是昂扬振奋一,潇洒出尘一,有一种不卑不屈一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6

  这座诗人梦中的天姥山,在诗人笔下高耸云天,直插云际,从而憧憬能够“到此一游”。由此,诗人之梦就有了现实的基础。诗人对天姥山的神往,正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诗人的浪漫情怀在这里得到了完美体现——开启了“梦游天姥”之旅,一幅又一幅绮丽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不知不觉中追逐着诗人的梦一同入境。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一个“欲”字表达出诗人李白本无此“梦”,“梦”,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天姥山如诗如画、美妙绝伦的奇景就是诗人心中向往的'仙界,是没有世俗肮脏的净土。这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圣地怎不叫诗人“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得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是梦吗?红日在半山腰悬挂,天鸡在晴空中啼鸣,“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浪漫写实的手法写出了天姥山真乃神仙世界也,诗人也是醉了,不知路往何处去了。

  虚幻的梦境其实是诗人现实的写照,接下来的梦境曲曲折折,有如诗人的一生——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在这里,层巅在战栗,深林在悸动,青云、烟、水皆阴霾,世界瞬间恐怖阴森起来,要下雨了!浪漫抒情意蕴深远。继而——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通往神仙洞府之门打开了,多么的灿烂辉煌,金银楼阁金碧辉煌!如此美景,诗人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更加壮观的场景接踵而至——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样的场面是多么的热烈与盛大!群仙都来列队欢迎诗人的光临,金台、银台可比日月,交相辉映,这不就是诗人在朝中做官时的场景吗?只是这样的处所与诗人毫无关联,自己在朝中只不过是一个御用文人,除了粉饰太平、吟诵风月,还能做什么呢?他的理政才华、他的安邦治国之策派不上一点用场……这就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诗人写梦游,不是平平常常的仙游,游历中有深沉的感慨,也有激烈的抗争。于虚幻之中着眼于现实——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醒了!梦境破灭了,美好的一切化为乌有,刚刚还在自由自在地飘荡在梦幻中呢,一下子就躺卧在了实实在在的枕席之上了。世间之事不过过眼烟云而已——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万事“东流水”,这其中包含着李白多少的失意和感慨啊!天姥山啊,天姥山,你不是我向往的圣地!诗人终于回到了现实生活中来,“放白鹿”、“访名山”,将自己寄身于山水之间,岂不快哉!流连于山山水水的诗人李白并没有被消极的情绪所困惑,向世人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呐喊——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对于权贵的抗争,是对于郁郁不得志人心声的倾吐,在那个年代,有多少人怀才不遇,有多少人屈身权贵,又有多少人才被埋没!诗人李白大胆地向封建帝王说“不”——“安能”很好地体现出李白对权贵的蔑视,从此,一个孤高自傲,豪迈奔放的“诗仙”流芳后世。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7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盛唐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写于天宝四年(745),是诗人行前书赠友人的一首乐府古诗。全诗意境雄伟,离奇惝恍,艺术形象缤纷多采,表现手法新巧奇特,向来为人所传诵。而最值得称道的是李白在这首诗中缔造了奇妙瑰丽的意境。诗中梦境节节展开,景物步步变化,越变越奇,把人带入梦游天姥的浪漫主义的奇特想象之中。

  诗境虽奇,脉理极细。略作梳理,可见梦境四景:

  “我欲固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这里展示的是梦中第一景,朗朗月色,澄碧湖水,漾漾渌水,清亮猿啼,构成了一幅清丽恬静的幽美画面。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这一段移步换形而变化迅疾。石径通云,海日升空,天鸡高唱,山花烂漫,似已见到光明而仍在暧昧之境。这是梦中展现的第二景。

  “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但随着夜晚的降临,诗人梦中的见闻已是熊在咆哮,龙在吟啸,而且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在急骤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的水面腾起烟雾,置身这样的环境,令人感到身居高危之地而毛骨悚然。可用阴森恐怖来形容这梦中的第三景。

  第四景:“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如果说前面仅仅是诗境的奇异的话,那么这接下来则是光怪陆离,梦境也随之进入高潮。刚才虽是令人惊憟之境而举目所见,依然一片宁静。紧接着便写到山崩地裂之声,仿佛《天方夜谭》中的石穴洞开一样,一幅奇异而璀璨的景象呈现在眼前,由晦暗突然转为光芒万丈。古人说山中别有洞天,这一景诗仙有意识地把它形象化了。既有奇丽的形象,又有色彩的描绘,且有舒卷的情域,这是诗人梦游畅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全诗最为饱满、明朗的艺术画面。

  诗人因情设梦,精心描绘了四幅精彩的画面。品读诗歌意境,联系诗人经历,笔者认为,梦中所展示的`一切决非偶然,似乎是诗人生活遭遇的真实反映。李白二十五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访太原,开始了以安陆(今属湖北)为中心的十六年游历生活。此阶段,诗人可算是自由自在,对现实充满了美好的向往憧憬。梦中第一景正是此阶段诗人生活的诗意化写照。天宝元年,李白因友推荐,应召入京,供奉翰林,起初诗人可谓“仰天大笑出门去”、“春风得意马蹄疾”,深得唐玄宗的青睐,这一短暂的时间可以说是诗人政治生涯中最壮美的时刻,难怪诗中出现了“海日”、“天鸡”那种壮观雄奇景象。但是李白那种傲岸的性格,是不为权贵所容的,后遭受高力士、杨国忠的谗害,唐玄宗疏远了他。天宝三年(744),他被迫离开长安,这是诗人人生经历中的低谷地,诗中所描绘的阴森恐怖之景,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现实生活的黑暗。李白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他有“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美好愿望,但是他的美好理想被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促使他追求梦寐以求的乐土,这就是他梦中追求的第四景。因此,我们不妨说,梦中四景是诗人人生旅途的曲折再现。诗人的那种高于生活的浪漫主义的奇特想象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

  诗人写梦中诗境,其神奇瑰丽的场面固然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但神奇瑰丽的背后还有着若隐若现的恐怖的阴影,这正是诗人在现实社会中因四处碰壁而精神压抑的诗化反映。这梦中四景看似写仙人世界,实则是诗人二入长安后,在政治上屡受挫折的投影,隐晦曲折地反映了他迷惘于“出世”与“入世”间的心理矛盾。我想,学生在鉴赏《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时,如果能把李白的这些人生经历融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中,不仅会理解这一点,而且会深刻地体验到诗人嶙峋直立、不取悦于世而又不苟活于世的一腔悲愤。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8

  这是一首记录梦的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思想的内容相当复杂。李白从离开长安后,因政治上遭受挫折,精神上的苦闷愤怨郁结于怀。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出路,只有向虚幻的神仙世界和远离尘俗的山林去寻求解脱。这种遁世思想看似消沉,却不能一笔抹杀,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李白在精神上摆脱了尘俗的桎梏。而这才导致他在诗的最后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样激越的呼声。这种坚决不妥协的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情绪正是这首诗的基调。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若隐若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和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的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飞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她的身影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浮想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变化,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7] [8]

  名家点评

  《唐诗品汇》:范云:瀛洲难求而不必求,天姥可睹而实未睹,故欲因梦而睹之耳(“海客”四句下)。甚显(“半壁”二句下)。甚晦(“千岩万转”二句下)。又甚显(“洞天”四句下)。又甚晦(“霓为衣兮”四句下)。范云:“梦吴越”以下,梦之源也;次诸节,梦之波澜。其间显而晦,晦而显,至“失向来之烟霞”极而与人接矣,非太白之胸次、笔力,亦不能发此。“枕席”、“烟霞”二句最有力。结语平衍,亦文势之当如此也。

  《批点唐诗正声》:《梦游无姥吟》胸次皆烟霞云石,无分毫尘浊,别是一副言语,故特为难到。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恍恍惚惚,奇奇幻幻,非满肚皮烟霞,决挥洒木出。

  《李杜诗选》:桂曰:骚语奇奇怪怪。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出于千丝铁网之思,运以百色流苏之局,忽而飞步凌顶,忽而烟云自舒。想其拈笔时,神魂毛发尽脱于毫楮而不自知,其神耶!吴山民曰:“天台四万八千丈”,形容语,“白发三千丈”同意,有形容天姥高意。“千岩万转”句,语有概括。下三句,梦中危景。又八句,梦中奇景。又四句,梦中所遇。“唯觉时之枕席”二语,篇中神句,结上启下。“世间行乐”二句,因梦生意。结超。

  《增订唐诗摘钞》:“忽魂”四句,束上生下,笔意最紧。万斛之舟,收于一柁(末二句下)。

  《唐诗别裁》:“飞渡镜湖月”以下,皆言梦中所历。一路离奇灭没,恍恍惚惚,是梦境,是仙境(“列缺霹雳”十二句下)。托言梦游,穷形尽相以极“洞天”之奇幻;至酲后,顿失烟霞矣。知世间行乐,亦同一梦,安能于梦中屈身权贵乎?吾当别去,遍游名山,以终天年也。诗境虽奇,脉理极细。

  《唐宋诗醇》:七古歌行,本出楚骚、乐府。至于太白,然后穷极笔力,优入圣域。昔人谓其“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飘欲仙”,而尤推其《天姥吟》、《远别离》等篇,以为虽子美不能道。盖其才横绝一世,故兴会标举,非学可及,正不必执此谓子美不能及也。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柑生,丝毫不乱;若中间梦境迷离,不过词意伟怪耳。胡应麟以为“无首无尾,窈冥昏默”,是真不可以说梦也特谓非其才力,学之立见踬踣,则诚然耳。

  《赵秋谷所传声调谱》:方纲按:《扶风豪士歌》、《梦游天姥吟》二篇,虽句法、音节极其变化,然实皆自然入拍,非任意参错也。秋谷于《豪士》篇但评其神变,于《天姥》篇则第云“观此知转韵元无定格”,正恐难以示后学耳。

  《网师园唐诗笺》:纵横变化,离奇光怪,以奇笔写梦境,吐句皆仙,着纸谷飞(“列缺霹雳”十句下)。砉然收勒,通体宗主攸在,线索都灵(“世间行乐”二句下)。

  《昭昧詹言》:陪起,令人迷。“我欲”以下正叙梦,愈唱愈高,愈出愈奇“失向”句,收住。“世间”二句,入作意,因梦游推开,见世事皆成虚幻也;不如此,则作诗之旨无归宿。留别意,只末后一点。韩《记梦》之本。

  《老生常谈》:《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奇离惝恍,似无门径可寻。细玩之,起首入梦不突,后幅出梦不竭,极恣肆幻化之中,又极经营惨淡之苦,若只貌其右句字面,则失之远矣。一起淡淡引入,至“我欲因之梦吴越”句,乘势即入,使笔如风,所谓缓则按辔徐行,急则短兵相接也。“湖月照我影”八句,他人捉笔可云已尽能事矣,岂料后边尚有许多奇奇怪怪。“千岩万转”二句,用仄韵一束以下至“仙之人兮”句,转韵不转气,全以笔力驱驾,遂成鞭山倒海之能,读云似未曾转韵者,有真气行乎其间也。此妙可心悟,不可言喻。出梦时,用“忽动悸以魄动”四句,似亦可以收煞得住,试想若不再足“世间行乐”二句,非但叫题不酲,抑亦尚欠圆满。“且放白鹿”二句,一纵一收,用笔灵妙不测。后来慢东坡解此法,他人多昧昧耳。

  《李太白诗醇》:严云:“半壁”一句,不独境界超绝,语音亦复高朗。严云:有意味在“青青”、“澹澹”字作叠(“云青青兮”二句下)。严云:太白写仙人境界皆渺茫寂历,独此一段极真,极雄,反不似梦中语(“霓为衣兮”四句下)。又云:“世间”云云,甚达,甚警策,然自是唐人语,无宋气。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9

  《梦游天姥(mǔ)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梦游天姥(mǔ)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诗文解释】

  来往于海上的人谈起仙人居住的瀛洲,烟雾,波涛迷茫无际,实在难以寻求。越地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时隐时现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盖过赤诚山。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西倾斜拜倒一样。我因此想梦游吴越,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水荡漾,猿猴清蹄。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像青云梯一样险峻的石梯。半山腰就看见了海上的日出,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倚石欣赏迷人的山花忽然天色已经昏暗。熊咆龙吟震动了山岩清泉,茂密的森林为之战栗,层层山峰为之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神仙洞府的石门,訇然一声从中间裂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台。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凤拉车。仙人门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惚间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的绮丽仙境已经消失。人世间的欢乐也不过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水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山。我岂能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写梦游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全诗以七言为主,杂以四言、五言、六言、九言,并参用骚体和辞赋,既灵活多变,又浑然一体,为一条感情发展的脉络所贯穿,随着感情的起落,诗句有长有短,节拍有急有缓,“虽千变万化,如珠之走盘,自不越乎法度之外”。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题 解】

  李白在东鲁寄居了约二十年。天宝五载(746),他南下越中,行前作此诗,向东鲁的朋友告别。所以这首诗的题目又作《别东鲁诸公》。

  “梦游”,点明是借梦境来写,未必真有其梦。“天姥”,是山名,在今浙江嵊县东,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吟”,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指临行前留诗告别。“梦游天姥吟”与“留别”是诗题的两个组成部分。这种前半部分歌赋某物,后半部分说明为何而作的格式,是唐诗中常见的题式,不能将“吟”字连后二字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10

  【原文】

  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2) 越人(3)语天姥,云霞明灭(4)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5),势拔五岳掩赤城(6)。

  天台(tāi)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7)。

  我欲因之(8)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9)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10)。

  谢公(11)宿(sù)处今尚在,渌(lù)(12)水荡漾清(13)猿啼。

  脚著(zhuó)谢公屐(jī)(14),身登青云梯。

  (15)半壁见海日(16),空中闻天鸡(17)。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18)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19),栗深林兮惊层巅(20)。

  云青青(21)兮欲雨(yù),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22)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

  (23)青冥(24)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25)。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26)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27),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huǎng)(28)惊起而长嗟(jiē)。

  惟觉(jué)(29)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30)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31)。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qí)访名山。

  (32)安能摧眉折腰(33)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mǔ)吟留别(也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1) ,一作《别东鲁诸公》。选自《李太白全集》)

  【注释】

  1、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745年,李白将由东鲁(在今山东)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2、【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经常出海的人谈起瀛洲这个地方,都说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找到。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确实,实在。

  3、【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4、【明灭】忽明忽暗。

  5、【向天横】直插天空。横,直插。

  6、【势拔五岳掩赤城】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7、【一万八千丈】一作“四万八千丈”。

  8、【对此欲倒东南倾】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9、【因之】因,依据。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10、【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11、【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12、【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13、【渌(lù)】清。

  14、【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15、【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16、【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17、【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18、【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19、【迷花倚石忽已暝(míng)】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天色已经很晚了。暝,日落,天黑。

  20、【熊咆龙吟殷岩泉】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岩泉”即“岩泉殷”。殷,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21、【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栗、惊,使动用法。

  22、【青青】黑沉沉的。

  23、【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24、【列缺】指闪电。

  25、【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26、【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27、【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28、【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29、【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

  30、【恍】恍然,猛然。

  31、【觉时】醒时。

  32、【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33、【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34、【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须,等待。

  35、【摧眉折腰】低头弯腰。摧眉,即低眉。

  【译文】

  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绍兴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绍兴,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鸟拉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然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我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会稽(绍兴)。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题目:“吟”,古诗的`一种体式,内容大多是悲愁慨叹,形式上自由活泼,不拘一格。“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把梦中游历天姥山的情形写成诗,留给东鲁的朋友作别。

  【题解】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鉴赏】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我国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现在浙江绍兴一带。“信”,在这里当“实在”讲。

  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以下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五岳”,指我国的五座名山,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赤城”,是山名,在现在浙江天台北,因为山上赤石罗列,远看好像红色的城,所以叫赤城。接着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这里的“天台一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实有一万八千丈。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

  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梦境。从这里到“失向来之烟霞”一大段,写的都是梦境,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镜湖,又飞到剡溪。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谢公”,指的是东晋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以写山水诗著称,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过。谢灵运在登天姥山的时候,曾经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过,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

  接着,李白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里的“谢公屐”,指的是谢灵运特制的一种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齿,上山就去掉前齿,下山就去掉后齿,这样走着省力些。“天鸡”,是古代传说里的一种神鸡,相传住在东海桃都山顶的一棵大树上,天鸡一叫,天下的鸡都跟着叫起来。诗人说:他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连青云的石阶。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开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写得有声有色。这里采用了楚辞的句法,不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到楚辞的风格,更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突然间景象又起了变化:在我们面前,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且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里作者接连用四个四言短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列缺”就是闪电。

  在天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而天门打开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诗的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接着,神仙出场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真像“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

  读着这些迷人的诗句,好像是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童话影片一样,是那样富于魅力,那样引人入胜。使人读了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但是,好梦不长:“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读诗,尤其是读古体诗,全篇的波澜起伏是应该注意体会的。

  诗人由梦醒后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后一段。这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意思。这首诗是用来留别的,要告诉留在鲁东的朋友,自己为什么要到天姥山去求仙访道。这一段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在短短的几句诗里,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迸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他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封建社会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抱消极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评价这首诗里所表现的李白的思想,决不能只看到这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更强烈的一面。在李白的思想当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他的求仙访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正像诗的结句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下面再简单谈谈这首诗的艺术风格。

  李白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浪漫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这首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它完全突破了一般送别、留别诗的惜别伤离的老套,而是借留别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在叙述的时候,又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办法,而是围绕着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思的,直到最后才落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这样的构思,给诗人幻想的驰骋开拓了广阔的领域。跟这样的构思相适应的是,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幻想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在这方面,诗人显示了非凡的才能,他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把幻想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十分恰当的评论。还应该注意,作者不是为写幻想而写幻想的,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主旨服务的。他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不事权贵的主旨,像一盏聚光灯,把全诗照明,幻想在这灯光里才生动起来,否则,即使再铺张百倍,也是不会放出动人的光彩的。

  这首诗是七言古诗。七言古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在唐以前就形成了。到了唐代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诗体,主要是七言,也可以兼用或长或短的句子。用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句数不限,篇幅可长可短,于旧体诗中是比较少受格律拘束的一种。李白很善于写七言古诗。这大概是由于这种诗体流畅自然的特点,更适合于表现他的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就这首诗来说,句法的变化极富于创造性。虽然以七言为基调,但是还交错地运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这样灵活多样的句法用在一首诗里,却并不觉得生拼硬凑,而是浑然一体,非常协调。这是因为全诗为一条感情发展的脉络所贯穿,随着感情的起落,诗句有长有短,节拍有急有缓。有人说李白的诗“虽千变万化,如珠之走盘,自不越乎法度之外”,这是十分恰当的。 (刘国正)

  本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为了借惜别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态度,诗人构思出一幅梦游奇景,塑造出—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楚辞的风格,加重了诗的浪漫主义色彩。再把这些与当时丑恶的现实加以对比,才回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来,几乎是天衣无缝。这奇特的构思是运用了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等手法,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惊心动魄。无怪乎杜甫评论此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映射】

  天姥山其实映射的是朝廷。 第二段从登山起,描写天姥山的美丽壮阔,来表现自己进入朝廷后初期受到重用之时对朝廷的依赖和好感。而“忽已暝”三字表示自己深陷其中。已被迷惑看不见真正的事实。然后忽然间“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表示他已经开始得罪权贵。后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则映射自己失宠。而自己则一直在这种“得”与“失”中挣扎。到达顿悟的境界后,“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才发现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一场梦。

  最后一段表现自己对黑暗朝廷的不屑与性格上的洒脱。第一句表达了世事不可把握,略显消极的思想。第二句写出了诗人想隐遁,远离着黑暗污秽的现实世界的想法。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

  主旨:蔑视权贵、对现实不满、不屈于世俗的叛逆,他渴望济苍生、安社稷、辅佐明君治理天下。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11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此诗是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全诗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笔随兴至,体制解放,堪称绝世名作。

  原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12

  只看到这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更强烈的一面。在李白的思想当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他的求仙访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正像诗的结句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下面再简单谈谈这首诗的艺术风格。

  李白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浪漫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这首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它完全突破了一般送别、留别诗的惜别伤离的老套,而是借留别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在叙述的时候,又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办法,而是围绕着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思的,直到最后才落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这样的构思,给诗人幻想的驰骋开拓了广阔的领域。跟这样的构思相适应的是,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幻想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在这方面,诗人显示了非凡的才能,他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把幻想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十分恰当的评论。还应该注意,作者不是为写幻想而写幻想的,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主旨服务的。他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不事权贵的主旨,像一盏聚光灯,把全诗照明,幻想在这灯光里才生动起来,否则,即使再铺张百倍,也是不会放出动人的光彩的。

  这首诗是七言古诗。七言古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在唐以前就形成了。到了唐代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诗体,主要是七言,也可以兼用或长或短的句子。用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句数不限,篇幅可长可短,于旧体诗中是比较少受格律拘束的一种。李白很善于写七言古诗。这大概是由于这种诗体流畅自然的特点,更适合于表现他的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就这首诗来说,句法的变化极富于创造性。虽然以七言为基调,但是还交错地运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这样灵活多样的句法用在一首诗里,却并不觉得生拼硬凑,而是浑然一体,非常协调。这是因为全诗为一条感情发展的脉络所贯穿,随着感情的起落,诗句有长有短,节拍有急有缓。有人说李白的诗“虽千变万化,如珠之走盘,自不越乎法度之外”,这是十分恰当的。 (刘国正)

  本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为了借惜别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态度,诗人构思出一幅梦游奇景,塑造出—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楚辞的风格,加重了诗的浪漫主义色彩。再把这些与当时丑恶的现实加以对比,才回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来,几乎是天衣无缝。这奇特的构思是运用了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等手法,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惊心动魄。无怪乎杜甫评论此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映射

  天姥山其实映射的是朝廷。 第二段从登山起,描写天姥山的美丽壮阔,来表现自己进入朝廷后初期受到重用之时对朝廷的依赖和好感。而“忽已暝”三字表示自己深陷其中。已被迷惑看不见真正的事实。然后忽然间“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表示他已经开始得罪权贵。后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则映射自己失宠。而自己则一直在这种“得”与“失”中挣扎。到达顿悟的境界后,“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才发现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一场梦。

  最后一段表现自己对黑暗朝廷的不屑与性格上的洒脱。第一句表达了世事不可把握,略显消极的思想。第二句写出了诗人想隐遁,远离着黑暗污秽的现实世界的想法。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

  主旨:蔑视权贵、对现实不满、不屈于世俗的叛逆,他渴望济苍生、安社稷、辅佐明君治理天下。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mǔ)吟留别(也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1) ,一作《别东鲁诸公》。选自《李太白全集》)

  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2) 越人(3)语天姥,云霞明灭(4)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5),势拔五岳掩赤城(6)。天台(tāi)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7)。

  我欲因之(8)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9)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10)。谢公(11)宿(sù)处今尚在,渌(lù)(12)水荡漾清(13)猿啼。脚著(zhuó)谢公屐(jī)(14),身登青云梯。(15)半壁见海日(16),空中闻天鸡(17)。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18)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19),栗深林兮惊层巅(20)。云青青(21)兮欲雨(yù),水澹澹兮生烟。列缺(22)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23)青冥(24)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25)。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26)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27),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huǎng)(28)惊起而长嗟(jiē)。惟觉(jué)(29)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30)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31)。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qí)访名山。(32)安能摧眉折腰(33)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1).殷璠《河岳英灵集》收此诗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后世版本或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诸公》,或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或作《别东鲁诸公》。天姥山:在今绍兴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歌谣之声,故名。选自《李太白全集》。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太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他将由东鲁(现在山东)南游越州(绍兴),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鲁东诸公》。

  (2).海客:浪迹海上之人。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实在。难求:难以寻访。

  (3).越人:指浙江绍兴一带的人。

  (4)云霞明灭:云霞忽明忽暗。

  (5)向天横:遮住天空。横,遮断 。

  (6).势拔五岳掩赤城:山势超过五岳,遮掩住了赤城 拔:超出。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为天台山的南门,土色皆赤。天台(tāi):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十道山川考》:"天台山在台州天台县北十里,高万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四万八千丈:形容天台山很高,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非实数。

  (7)对此欲倒东南倾: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东面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就显得更低了。

  (8).因之:因,依据。之,代指前段越人的话。

  (9).镜湖:即鉴湖,在绍兴,唐朝最有名的城市湖泊。

  (10).剡(shàn)溪:水名,在今浙江绍兴嵊州市南,曹娥江上游。

  (11)谢公:指南朝绍兴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居住。

  (12).渌:清澈。

  (13)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14).谢公屐: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谢灵运游山时穿的一种特制木鞋,鞋底下安着活动的锯齿,上山时抽去前齿,下山时抽去后齿。

  (15)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16)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见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17)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18)迷花倚石忽已暝: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得天色已经晚了。.暝,天黑、夜晚。

  (19)熊咆龙吟殷岩泉:熊在怒吼,龙在长鸣,震荡着山山水水,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源泉”即“源泉殷”。殷,这里作动词用,震响。

  (20)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21).青青:黑沉沉的。

  (22).列缺:闪电。列,通“裂”,分裂。缺,指云的缝隙。电光从云中决裂而出,故称“列缺”。

  (23).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神仙所所居的洞府,意谓洞中别有天地。石扉:即石门。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24).青冥:青天。金银台:神仙所居之处。《史记?封禅书》载:据到过蓬莱仙境的人说,那里“黄金银为宫阙”。

  (25).金银台:金银筑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26)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27).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回,回旋、运转。

  (28).恍:恍然,猛然。

  (29)觉时:醒时。

  (30).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都不见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31).东流水:(像)东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32).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须,等待。

  (33).摧眉折腰:摧眉,即低眉。低头弯腰,即卑躬屈膝。陶渊明曾叹“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译文

  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绍兴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绍兴,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鸟拉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然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我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会稽(绍兴)。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题目:“吟”,古诗的一种体式,内容大多是悲愁慨叹,形式上自由活泼,不拘一格。“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把梦中游历天姥山的情形写成诗,留给东鲁的朋友作别。

  题解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鉴赏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我国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现在浙江绍兴一带。“信”,在这里当“实在”讲。

  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以下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五岳”,指我国的五座名山,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赤城”,是山名,在现在浙江天台北,因为山上赤石罗列,远看好像红色的城,所以叫赤城。接着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这里的“天台一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实有一万八千丈。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

  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梦境。从这里到“失向来之烟霞”一大段,写的都是梦境,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镜湖,又飞到剡溪。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谢公”,指的是东晋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以写山水诗著称,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过。谢灵运在登天姥山的时候,曾经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过,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

  接着,李白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里的“谢公屐”,指的是谢灵运特制的一种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齿,上山就去掉前齿,下山就去掉后齿,这样走着省力些。“天鸡”,是古代传说里的一种神鸡,相传住在东海桃都山顶的一棵大树上,天鸡一叫,天下的鸡都跟着叫起来。诗人说:他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连青云的石阶。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开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写得有声有色。这里采用了楚辞的句法,不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到楚辞的风格,更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突然间景象又起了变化:在我们面前,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且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里作者接连用四个四言短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列缺”就是闪电。

  在天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而天门打开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诗的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接着,神仙出场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真像“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

  读着这些迷人的诗句,好像是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童话影片一样,是那样富于魅力,那样引人入胜。使人读了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但是,好梦不长:“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读诗,尤其是读古体诗,全篇的波澜起伏是应该注意体会的。

  诗人由梦醒后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后一段。这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意思。这首诗是用来留别的,要告诉留在鲁东的朋友,自己为什么要到天姥山去求仙访道。这一段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在短短的几句诗里,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迸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他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封建社会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抱消极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评价这首诗里所表现的李白的思想,决不能只看到这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更强烈的一面。在李白的思想当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他的求仙访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正像诗的结句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13

  浅谈《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美学价值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开始了一个不安定的灵魂的漫游之路。如何对生命好处重新定位?怎样的走路方式更适合于自己高洁的品性?怎样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人生?政治的失败使他不羁的性灵开始了新的思考,在“儒”、“道”、“侠”的传统文化思想深刻的影响下,李白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的审美示范。下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梦》一诗的美学价值。

  一、诗的形象美

  中国的诗歌早于绘画,古典诗歌的艺术成就给中国绘画带给了肥沃的土壤,很多中国画都取意于诗,或者干脆是为诗作注,描摹诗境。宋代的宋迪,提出了自然景色的八个题材:平沙落雁、远浦归航、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汀夜雨、古寺晚钟、渔村落照。这些都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常见的情境。但是诗本身却是对生活形象的概括,它来自生活,诗歌展现的就是活生生的生活画面。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所展现的优美画境。

  美总是以生动可感的形象出现的,这是美的第一特性。美更多是形式,是直观的。因此马克思才说眼睛对美的追求最坚决。李白十分擅长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用他的如巨笔把它描摹刻画出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仅十四个字,却塑造了一幅意境开阔、情意深长的送别画面。在那里,我们似可看见画面中友人渐行渐远,诗人却依然翘首以望的怅然身影。《梦》一诗中也不乏这样的句子:“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诗人运用比较与夸张,写出天姥山之巍峨高耸,直插云霄之势如在眼前,使人不敢逼视。而末句以拟人手法反衬原本高峻的天台山应对天姥,如小孩在作拜倒之势,恭敬之态使人不禁莞尔,也不禁对天姥山产生崇敬之情。这样的笔法相比于任何一幅高山奇石图也不逊色。对诗歌中类似的美的画面的赏析,“不仅仅令人怡情悦目,而且能丰富人的感情,促进人的性格全面发展,开拓人的思维。……从而净化了人的心灵。”(陆一帆在《美育丛书》)这是欣赏《梦》一诗的美学价值之一。

  二、诗的情感美

  形象的美是种外化,它还依靠于人的主观感受,内化为某种审美情感。审美不单要体会形象之美,更要融合自己的感情构成审美感受、审美决定。这就要求审美者要透过直观、外在的形象去探寻内在的情感。《梦》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那里除了有伫足半山,远望海日升空、天鸡高唱的辽远、空旷的意境美,更有一种豪情勃发,壮志凌云的情感蕴含其间。结合作者的遭遇,他当时初到长安,带着满腔抱负,也最后能被皇上赏识,青云直上,岂不是雄姿英发,意气风发?而之后群小谗毁,无奈骑驴出京都,一时之间前路无定,岂不是“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的《梦》一诗在情与景的融汇表达上也创造了美的典范。

  《梦》的情感美还表此刻其跌宕起伏的旋律美。李白生性自由,追求解放,因此他的诗在感情的表达上也如朝日,如滔滔逝水,不可阻抑。在诗歌写作上,也是不拘形式,表现其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感情。《梦》起句情感苍茫,意境渺远,仙山之美却渺不可及,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在此语中一览无遗。继而想及尚有天姥可到,情怀顿时激昂不可抑制,连续用四个句子极力渲染天姥山之雄奇高伟。“因梦”成行后,他沉浸于剡溪美景之中,攀登至半山腰,又不由为所见的壮阔景观所激荡。暮雨将至,熊咆龙吟,林栗巅惊,令读者的感情也随之沉郁凝重。至此情感由渺茫而激昂而宁静而高昂又沉郁,已有数转,但作者并不就此收束,继而随电闪雷鸣创造了最瑰奇最绚烂的想象。诗人描绘了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神仙世界,可谓惊心眩目,动人魂魄,情感更是排山倒海而来,难以抑控。但是忽而梦醒,无限寥落,情绪大起大落,起承过渡,全无痕迹。这时诗人的感情本已沉至谷底,似乎再不能昂扬了,但末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如奇峰突起,一种不卑不屈的巍然正气冲天地而出。《梦》这首诗正是这样把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与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地结合起来的,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三、诗的气质美

  中国的儒家文化历来注重“温良恭俭让”与“文质彬彬”,而“道”家思想则推崇修身养性,因此“弱美”、“静美”则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相对的对“力美”、“壮美”的追求与表现则显得较为薄弱。就女子形象而言,从《诗经》中“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到汉乐府中“纤纤作细步”的刘兰芝,到杜甫《丽人行》中“态浓意远淑且真”的杨贵妃,到现代“始终微笑着”的刘和珍君,无不是娴静温柔的。从琴棋书画”的文化传统的深入人心,到对名士风流的景仰,到对家庭和美、田园理想的追求,无不是寻找一种人生宁静境界。诗歌的气质追求与文人的文化心态的深层结构是适应的,李白深受儒”、“道”思想影响,他的诗当然也会打上这种文化品格的烙印。《梦》一诗,虽然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瑰丽想象与昂扬气势,但其最根本的气质却是沉静、飘逸的。经历了政治大失败的李白,对人生作了深刻的思考,最终他认识到在一个不正确的时代里,个人的理想是难以实现的,他所能够做到的最大的反抗便是蔑视权贵,鄙薄富贵,“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拟古十二首?其九》)他决意“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对“弱美”、“静美”的追求,不免有消极的嫌疑,但对一个时代中的人物的评价应站在他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度来评析,过高的要求显然是不客观的。而这种文化品格对社会的安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浮躁的时代容易滋生急功冒进的情绪,这对于和平社会来说未必是好事。而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弱美”、“静美”的文化品格能够透过抒发忧愤郁悒,从而冲淡个人不幸与社会现实的冲突,更为人的伦理构造带给了美的表现形式,构成儒雅、沉静、含蓄、飘逸、从容、开阔的优美气度与风格。这也是欣赏《梦》一诗时所能看到的审美价值。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是为提升人的素质服务的,在欣赏《梦》一诗时,对形象美的鉴赏,对情感美的把握,对诗气质美的定位,都有助于我们自身素养的培养,这正是我们挖掘《梦》一诗审美价值的好处所在。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14

  一、解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唐玄宗天宝元年(742)。蔑视权贵、对现实不满、不屈于世俗的叛逆,他渴望济苍生、安社稷、辅佐明君治理天下。

  二、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背诵思维导图(作者写作顺序)

  1、梦之由

  现实天姥(景:神奇雄峻情:敬仰向往,对比衬托夸张)

  2、梦之境

  梦到剡溪(景:清幽寂静情:兴奋、轻松愉快)

  著屐登山(景:壮美奇绝情:陶醉、乐而忘返)

  夜间景象(景:离奇险怪情:迷惘、困惑)

  神仙洞府(景:绚烂辉煌情:极度兴奋、愉快,绘声绘形绘色)

  梦境消失(景:重返现实情:无限哀痛、留恋)

  3、梦之感

  人生如梦(景:辞别友人情:蔑视权贵,追求自由解放乐土的理想,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精神。)

  四、译文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像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我)脚穿谢公游山时穿的木屐,亲自攀登直入云霄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可以听到天鸡啼鸣。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岩泉发出的响声,像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啊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得像麻一样。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见到的只有枕头床席还在,刚才梦中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人世间行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高高兴兴地过日子!

  五、赏析第一节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1、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

  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写)。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

  对比、衬托。用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像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3、概括大意

  本节总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神奇,这是入梦之由。

  六、赏析第二节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第二小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可划分为梦到剡溪、著屐登山、夜间景象、神仙洞府、梦境消失五个层次,请概括景物的特点以及李白心情的变化。

  (1)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直挂云帆济沧海——飘然快意春风得意的李白踌躇满志兴高采烈的李白

  (2)著屐登山:壮美奇绝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偎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陶醉的乐而忘返的李白

  (3)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

  (4)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美妙无比

  电闪雷鸣,山峦崩塌。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老虎弹奏瑟啊鸾鸟驾着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飘飘欲仙的李白

  (5)梦境消失(过渡句,写面对现实的无限痛苦):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更加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

  总说:这里的象征意味是多重的。

  梦游天姥的历程与作者寻梦长安的经历何其相似。

  这不也是人生历程的写照吗?满怀理想,苦苦追寻,始达目的,但曲终人散,终归沉寂。

  但这里更是作者新的理想追求,山川的俊美,仙境的奇妙,神人的自在,都深深吸引了作者,引发作者深沉的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至境?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求?

  一个梦境即如是美好,那么真的名山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七、赏析第三节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

  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表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2、“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这同时也表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心灵的抚慰。

  3、“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态度。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①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②是“诗眼”,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八。小编点评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的人性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地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地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概括主题:通过描写梦境,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写出了诗人憎恨现实,追求自由

  九、写作手法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挥洒着他那生花的妙笔,描绘了一个辉煌壮丽、缤丽多彩的梦境,写出了自己只有在梦境中才能感受到的那种精神的自由、灵魂的无拘无束、心情的祥和与宁静,并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憎恶和对权贵的怨愤之情。这种借助梦境来抒写现实人生的手法,正是虚实映衬的艺术方法。

  李白一生酷爱山水,又好求仙问道。于是,诗一开头,诗人便凭虚气势,探寻仙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瀛洲,说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觅;越人谈起天姥山,说天姥山在云霞明灭中时隐时现,或许还可以看到。于是,诗人便舍瀛洲而觅天姥。这里作者巧妙地以瀛洲而引出了天姥山,又以瀛洲的“不可寻”映衬出作者对“或可睹”的天姥山的向往之情,在自然而不露痕迹的笔墨中,完成了由虚而实的转承。

  接下来,诗人并未直接入笔天姥山如何“云霞明灭或可睹”,而是用以实衬虚的手法,说天姥山可以“拔五岳”且“掩赤城”,连“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在它面前也会倾倒。“五岳”、“赤城”、“天台”都是天下有名的高山,诗人先将它们与天姥山相比,而且说天姥山远远高过这三座名山,诗人不直言天姥之高,却将读者引入一种由实而虚的想象之中,从而将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推向了极致。李白曾说自己的诗:“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这正可道出本诗开首气魄宏大而神奇的艺术魅力。

  李白一生游历了不少名山大川、奇山峻岭,并用夸张的笔法、大胆新奇的想象创造出了许多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那隐于云霞明灭之中的天姥山,正是经他艺术创造的仙境,他向往仙山,以至到了梦寐以求的境地。于是,在“梦”中如神仙般“飞”渡了明净幽美的镜湖,来到谢灵运当年歇宿的地方,穿上了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了那直插云中的仙山。只见半壁之上,一轮红日东升,让人心胸敞亮,仙山的鸡鸣,也在耳畔奏起,让人心醉神迷。天亮之后,仙山上的千岩万转、奇花异草,更让诗人流连忘返。此时,他心情舒畅,如沐春风。现实生活中困扰他的种种不快,被远远地抛在仙山脚下。诗人一如刚刚破蛹而出的蝴蝶,任性欢快地在花丛中翻飞。但他还不满足,于是,又开始了一次心灵的历险。暮色降临,熊在咆哮,龙在低吟,山岩为之惊恐,深林为之颤栗。乌云密布,水汽缭绕。正当诗人惊魂未定之时,一声霹雳,天崩地裂。诗人全身心地沉浸于这自然的历险之中,自在地遨游,一会儿喜,一会儿惊,伸出所有的“触须”感受仙山的神奇。

  但是,诗人显然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在惊栗之后,随着一声巨响,神仙洞向他敞开了—— —在一望无际的天空中,出现了日月辉映的金银楼阁,众仙身披彩衣,或御风,或驾鸾,奔赴仙山的盛会。“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是多么盛大而热闹的场面啊!那美轮美奂的楼阁,气势是那么的壮丽辉煌;众仙聚会,气氛是那么的自在祥和。此时的诗人,神游于仙人之中,与仙人们一起挥杯弄盏,畅饮琼浆玉液。。忽然心惊梦醒,美好的仙境一下子消失了,“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留在心里的只有惆怅与失落。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随之破灭,诗人由此猛然悟出:“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这又是以虚映实的妙笔。“世间”、“万事”都如这梦境,会消失、破灭,那我还有什么痛苦抛不开,丢不下呢?人生最快意之事,莫如骑白鹿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显然,“梦境”成了作者自省的一面镜子,这清澈透亮的“仙镜”映照出了诗人在现实社会中真正的人生追求。

  总之,在本诗中,虚实相衬的手法贯穿全篇。诗人以现实社会为依托,虚构了一个个美好的仙境,又以仙境映衬出现实社会的黑暗与作者抑郁的心情,以实衬虚,以虚映实,虚实相映,手法同中有异。诗人的笔墨在仙境与现实中穿梭,诗人的思想、情绪也在幻境与现实的辉映中凸现。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15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瀛州:传说中的海上三座仙人山之一,另两座名蓬莱、方丈。

  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县东。

  赤城: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天台山的南面。

  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

  剡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嵊县南。

  谢公屐:谢公,南朝诗人谢灵运。据《南史·谢灵运传》记载,他“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目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

  金银台:指仙人居所。

  白鹿:传说中仙人所骑的神兽。

  赏析:

  李白(701-762)当然是读者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李白在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准备由东鲁(今山东省南部)南游越中时,写了这首向朋友们表白自己心情的诗。全诗既写梦境,也写现实,构思缜密,极富想象,将神话传说和实境奇幻地交织在一起。这是诗人迭遭失意后对仙人世界的向往,觉得只有梦境才更值得流连;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一旦接触到现实,只能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呼喊。全诗兴到笔随,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缚,只有李白这样的伟大诗人才有如此磅礴的气势。这首诗又题作《别东鲁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