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教子》教案设计 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提高认识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就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孟母教子》来谈。这是一篇著名的历史故事,课文主要讲孟母借公孙将军高超的箭法来启发教育儿子孟轲认识骄傲自满……
《孟母教子》教案设计
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提高认识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就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孟母教子》来谈。这是一篇著名的历史故事,课文主要讲孟母借公孙将军高超的箭法来启发教育儿子孟轲认识骄傲自满的缺点,展示了孟母教子的良苦用心。本文故事情节简单,但蕴含的道理却发人深思。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使他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教育,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陶冶情操。
“这一夜,小孟轲为什么没有睡好?”这个问题是文中的切入点。在教学中,我以此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并采用了小组讨论、体验交流、集体反馈、朗读感悟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在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还相机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如:在学习“孟轲久困学堂,一旦扑进大自然的怀抱,就像飞出樊笼的小鸟,感到无比快乐”这段话时,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小孟轲比作什么?
生:比作“久困学堂,关在樊笼中的小鸟。”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比?
生:因为孟轲长久关在学堂里学习,他很想到外面去呼吸新鲜空气,看看大自然。
师:关在樊笼中的小鸟一旦放了出去,会有怎样的心情?你觉得在这段话中哪些字词用得恰到好处。
生:(读文感悟)
生:我从“扑入大自然”中体会到了小孟轲对大自然是多么的渴望,他又是多么活泼好动啊!
学生在读悟中体会到了小孟轲虽身处学堂学习,但也渴望自由。这是人之常情。
正在小孟轲兴高采烈地跟妈妈外公登山游玩时,孟母和外公早有安排,他们要让小孟轲见识到了外公公孙将军“百发百中”、“百步穿杨”的箭法。小孟轲没想到世上外公竟有如此高超的射箭本领,所以他一夜都没有睡好。他为什么没有睡好,他会想些什么?我让学生反复朗读第4、5自然段,学生从外公的“慢理斯条”、“箭若流星”中,看到了野兽一只只“应声倒地”、“无一逃脱”;在百步之外射箭,又使得柳条上“落叶纷纷”。从外公高超的箭艺中深受启发。
师:公孙将军高超的射箭本领是怎么来的?
生:是他平时刻苦训练出来的。
师:看到这些,小孟轲想到了什么?
生:他想到外公之所以射箭能百发百中、百步穿杨,是因为他长期刻苦训练而成的。我一定要向外公学习。
生:他想到母亲为了让他懂得这个道理,真是化了一番心思,他要以外公为榜样,勤劳苦练。
生:他还想到一个人要成功,必须要永不自满,决不能沾沾自喜。
生:从此以后,他的学习成绩一天比一天好,如雨后春笋,蒸蒸日上。
师:那么,从《孟母教子》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生:我们要像孟轲一样,引以为戒,取得一点成绩不能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要再接再厉,争取更好。
从讨论中,学生明白了道理,得到了教育。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坚持的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的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三个维度的教学。我们在教学中,要以文体作为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领悟作者的思想内涵,“链接”学生生活,让他们在感受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同时,通过感悟语言,可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练就扎实过硬的语言基本功。通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便出口能成章,挥笔就成文,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