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宿建德江写作背景是什么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作。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浩然宿建德江写作背景是什么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孟浩然宿建德江写作背景是什么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作。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浩然宿建德江写作背景是什么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写作背景】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宿建德江》当作于作者漫游吴越时,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译文】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注释】
⑴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⑵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⑶客:指作者自己。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⑷野:原野。旷:空阔远大。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⑸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在靠近人。
【赏析】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名家点评】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孟浩然诗云“江清月近人”,杜陵云“江月去人只数尺”,子美视浩然为前辈,岂祖述而敷衍之耶?浩然之句浑涵,子美之句精工。
宋代刘辰翁《王孟诗评》:刘云:“新”字妙。“野旷”二语酷似老杜。
明代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语少意远,清思痛入骨髓。
明代唐汝询《唐诗解》:客愁因景而生,故下联不复言情,而旅思自见。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神韵无伦。
清代吴瑞荣《唐诗笺要》:襄阳最多率素语,如此绝又杂以庄重,似齐梁俪体。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
清代张谦宜《茧斋诗谈》:“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作痕,此唐诗之妙也。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野旷”一联,人但赏其写景之妙,不知其即景而言旅情,有诗外味。
清代刘宏煦《唐诗真趣编》:“低”字从“旷”宇生出,“近”字从“清”字生出。野惟旷,故见天低于树;江惟清,故觉月近于人。清旷极矣。烟际泊宿,恍置身海角天涯、寂寥无人之境,凄然四顾,弥觉家乡之远,故云“客愁新”也。下二句不是写景,有“愁”字在内。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宿建德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移”、“渚”等5个二类生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 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点: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
2、 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 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 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色。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 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 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
3、 自己读读吗?来,打开书,自己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生自读)
4、 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
5、 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
三、明诗意,悟诗情
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
3、反馈:
第一句:
(1)、生读句子,说诗意 重点理解:移舟:移动的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 日幕:黄昏时分客愁新:又增添了新的哀愁。
(2)、指导朗读(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出诗人淡淡的哀愁。)
第二句:
(1)、生读句子,谈感受。
(2)、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
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
四、总结
1、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中描写的情景。
2、师小结
五、布置练习
1、搜集有关孟浩然的其他诗歌
2、 为《宿建德江》配画。
教学反思
今天的语文课,学生们学的是一首新诗《宿建德江》其中内容并不复杂,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之后便进入到了朗读背诵阶段,柳树学生们都很熟悉,描述也很详尽,到背诵时 我便要求孩子们以多种形式背(当然我也指出了几种方式)孩子们顿时活跃起来,有的找好朋友,有的同桌合作。有了兴趣,自然学得好。在表演时,孩子们更是各展所长 ,仿佛已经走入了诗的情境,用手作剪刀,用身体当树干,自然、贴切。
到最后,全班同学几乎都表演完了。我发现了一直不发言的李旭还在坐着。因为他背得不熟,所以不敢上前。这时,让我感动的事情发生了,吴鹏站了起来说:“老师,我们组想和他一起背。”全班同学也不约而同地背了起来,虽然李旭仍然只是跟着大家在读,但我知道这首诗,他一定会背下来,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全班同学的那份情。
铃声响起时,我却陷入了沉思……
下午后,吴鹏来到了我的身边,说:“老师我知道为什么要帮李旭。”“为什么?”我马上问道,他立刻说:“因为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什么也不懂,都是慢慢学习的。”那表情、语言让我印象深刻。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孟浩然《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习鉴赏山水田园诗的方法。
3、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加深对诗人的了解,感悟诗人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意境美。
2、领会评价重点词语,主旨的理解。
教学难点:
仔细品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山水田园诗呢?
二、介绍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三、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四、赏析《宿建德江》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二)赏析诗歌
1、初读诗歌,读准节奏,读准字音。如:渚zhǔ
2、再读诗歌,理解诗意,品味诗句。
(1)词语解释
(2)基本解读:先解释每句话地意思,再解释整体的诗意。
(3)思考讨论:
①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②“日暮客愁新”中“新”的内涵?
③写出诗中的对偶句,并作赏析。
3、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三)艺术特色
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五、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宿建德江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愁苦的情怀。“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默写这首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在理解词句,明确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情感。而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学模式
根据唐诗的特点,我在县里提出的阅读教学“四读”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师范附小片区活动学习到的《小学古诗词自主体验式(导读)教学模式》,构建了我们学校的《小学语文古诗词分层探究式(导读)教学模式》,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分步朗读、逐层深入”的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分散难点,各个击破,从而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教学模式,我设计了“初读感知——精读品悟———回读感悟——拓展延伸——课后作业“五个大环节,其中前三个环节属于分类自主学习、分层点拨,第四个环节属于分层练习,第五个环节属于分层自主作业。这样做注重了对“三生”的培养,让尖子生吃饱,让学困生吃好,让特长生发挥特长。
四、说课题研究
我这学期申报的小课题研究题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实验研究》。如何有效处理生成与预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这些教学一线的教师。特别是公开课、比赛课,大多数教师追求的仍然是过程的完整性,重视教师的预设,把教师能否引导学生顺利地解决教师预设的问题作为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请学生进入预设的圈子、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被贴近”标准答案,是最常见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造成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自问自答,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诱导深入,逐渐靠近教师预设的答案,其实质就是教师在自问自答。
所以我的观点是让学生通过熟读课文自己提出问题,对于简单的问题,同桌之间讨论即可解决,教师筛选有价值的疑难问题全班共同解决。当堂全班也解决不了的,布置作业回去之后查资料解决。
五、说教学效果分析
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我只做他们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以读为主线,以情为核心,以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在本堂课中会读会学会用。
我也知道我这节课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因为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层朗读环节,分层学习环节,不能更多地照顾好学困生。另外,我的随堂练习设计得难度大了一些,而且缺少写字环节,我觉得进修学校的王蕴枫老师给我的建议特别好:把随堂练习的第一题改成写生字,学生边学边写,这样既达到了课标的要求,又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回去以后我会马上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