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诗词《万山潭作》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孟浩然 万山 诗词

管理员

摘要:

孟浩然诗词《万山潭作》  《万潭作》由所作,中写了清、闲,从神寄游女、归舟放歌的情境中,体现了诗境的悠闲、清静、旷达、淡泊。整首诗有动有静,冲淡之,显隐于动静之中。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孟浩然诗词《万山潭作》,供大家阅读与参考。  原文  万山潭作  垂钓……

孟浩然诗词《万山潭作》

  《万潭作》由所作,中写了清、闲,从神寄游女、归舟放歌的情境中,体现了诗境的悠闲、清静、旷达、淡泊。整首诗有动有静,冲淡之,显隐于动静之中。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孟浩然诗词《万山潭作》,供大家阅读与参考。

  原文

  万山潭作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作品注释

  万山:在襄阳西北,汉水南岸,又名汉皋山。又,晋杜预刻二碑记功,“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晋书·杜预传》),则万山潭,即其沉碑处。

  磐石:大石。亦:一作益。行:一作游。

  据《列仙传》载,江妃二神女尝出游江汉之滨,逢郑交甫,交甫见而悦之,因请其配饰,二女遂手解佩与之,交甫受而怀之,去数十步,佩与二女俱不见。

  沿月:月下顺流行船。棹歌:鼓棹而歌。乐府有《棹歌行》。

  白话译文

  坐在磐石上钓鱼,河水清澈见底,心自然也很悠闲。鱼在河水倒映的谭树下游动,猴子依靠树藤在其间游荡。曾经游女在这解佩,听说是在这座山中。心中非常向往,求之不得,沿着月光高声放歌,乘舟而回。

  赏析:

  首联,写诗人孟浩然冲淡的心情和垂钓之乐。垂钓本身,已乐在其中,何况静坐磐石之上。一字“坐”更显安闲,并且潭水清澈,与闲适的心境相默契。诗中未提一个乐字,但乐字已融入闲淡之中。

  颔联,所谓“鱼行潭树下”,似不合理,盖鱼是水中之物,不可能行之于树下。细细体味,就可理解潭侧之树高于潭中之鱼,且树影映入潭水之中,鱼儿翕翕游动,自由自在。故“鱼行潭树下”。在这里,诗人虽没有正面描写树的倒影,但却可以领悟出树的倒影的荡漾美,与游鱼的动态美相互参差,更显出美的多样性。且“鱼行”与“猿挂”,一低一高,遥相呼应,更拓展出空间的距离美。“潭树下”与“岛藤间”,一潭一岛,一树一藤,一下一上,也显示出对称美。颈联借当地典故抒发情怀。曹植《洛神赋》中说:“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意思是郑交甫曾游于万山,巧遇两个游山的神女,羡慕不已,向神女索取佩带上的饰物,游女解佩赠之,但霎时,游女及佩饰均不见。郑交甫怅惘良久。这个美丽的神话,为万山潭增添了迷人的风采,也触动着诗人的心弦,并自然地引出下句诗来。

  尾联,写心中向往,求之不得,于是月下放歌,乘舟而返。游女解佩的故事,给诗人以无穷的遐思。诗人不禁悠然神往,“沿”字用得亦极其神妙,更增添了月儿的动态美,表明不仅仅是一点月色,而是沿途通明,明月满舟,银辉一路,歌声不绝。此情此景,令人向往。

  全诗有动有静。首、颔二联,以静为主,寓动于静;颈、尾二联,以动为主,寓静于动。冲淡之风,显隐于动静之中。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羽《沧浪诗话·诗辩》),正是此中境界的写照。刘熙载说:“诗品出于人品”(《艺概·诗概》)。孟浩然和王维,都推崇冲淡,却各有千秋。胡应麟在《诗薮》中说:“浩然清而旷,王维清而秀。”可见,王、孟虽同样具有冲淡中“清”的特点,王维偏重秀字,孟浩然偏重一个旷字。王维的《青溪》,虽然写了素、闲、清、澹,但从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的诗句中,却可看见大自然的秀丽景色。

  《万山潭作》出处

  万山,为襄阳名胜,又有神女解佩的传说,更增添了一层迷人的色彩。孟浩然常游此地,这首于此得题。

  《万山潭作》练习题

  1、本诗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5分)

  答:本诗通过诗人自身的行为及所见所想,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清闲,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旷达。(2分)首联以悠闲垂钓及“心闲”直抒胸臆,表达出内心的清闲;(1分)颔联以所见景物的清幽美丽来衬托出内心的闲适;(1分) 颈联和尾联以典故和追求行为来衬托内心的闲适,并以“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写出内心的旷达。(1分)

  (解析:本诗属山水田园诗。此类诗歌,诗人往往借助所见自然景物的清幽美丽徕表达内心的闲适与恬淡。本诗中,诗人闲坐垂钓,已有悠闲之意;极目所见,潭中、岸上相映成趣的美景让诗人沉迷;这里的美丽传说让人向往,让人放歌;此情此景,若无清闲之心、旷达之意又怎能描绘出来?)

  2、“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是写景佳句,请予以赏析。(6分)

  答:“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是诗人垂钓极目所见:潭中之鱼在树的倒影里自由自在游动,岸上之猿在潭水边树上倒挂着。(2分)这情景多么悠闲,多么别致!诗人低头间,潭水中游鱼逍遥,碧波中树影荡漾,这树影的晃动与游鱼的姿态相合,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诗人抬头望,岛上树木苍郁,猿猴倒挂,轻盈自在,构成一幅美妙的画面。(2分)这“鱼”与“猿”,一低一高,遥相呼应,拓展出空间的距离美;这“潭树”与“岛藤”,—上一下,也显示出对称美;这一切,动静有致,色彩相宜,在潭水中相合;相融相谐,极为奇妙。这情景,让人沉迷!(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