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的发展历史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唱法 美声 发展历史

管理员

摘要:

美声唱法的发展历史   所谓“唱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有的演唱模式,这种模式直接影响着演唱的外在表现风格。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美声唱法的发展历史吧!  美声唱法  简介:在人类声乐艺术的发展历史上,Bel Canto是最重要的发展主线,Bel Canto应翻译为“美好的歌唱”……

美声唱法的发展历史

  所谓“唱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有的演唱模式,这种模式直接影响着演唱的外在表现风格。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美声唱法的发展历史吧!

  美声唱法

  简介:在人类声乐艺术的发展历史上,Bel Canto是最重要的发展主线,Bel Canto应翻译为“美好的歌唱”,在我国一般译为“美声唱法”。《格罗夫音乐词典》、《牛津音乐词典》及《辞海》中都从各个角度,用各自的方法对此进行了阐释。《辞海》中说:“Bel Canto是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它以音乐优美、发声自如、音与音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流利、灵活为特点”。Bel Canto自产生以来,经历了数百年发展,已具有深刻的内涵。它既是科学的发声方法,也代表着歌剧发展中的—个重要的历史时代、一种音乐风格和一种歌唱风格,同时也贯穿着规范的歌唱技能技巧的一种发声训练法,因此,也可视为“美声学派”。作为科学的声乐学派,Bel Canto自产生,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才逐渐形成了完整、系统、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演唱风格。“美声”的诞生,是有各个方面的原因和前提的。


  发展历史:

  1).圣咏音乐是美声唱法的萌芽

  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它的产生不仅与欧洲音乐的发展过程有着密切联系,而且作为人类文化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同样也是社会、时代发展的产物。13世纪前的欧洲音乐均为单声部音乐,其中,古希腊的声乐也以单声部为主,并受到严格的诗歌韵律的支配,主要以独唱、齐唱、领唱、说唱和吟唱为歌唱形式。在这一时期产生了诸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这样出色的作品,它们是由盲人诗作者荷马创作并以说唱的方式演唱的。可以说这就是比较初期的声乐表现形式。随着古罗马帝国不断对外扩张,欧洲进入了长期的教会统治的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之为“中世纪”,教会教义几乎垄断了一切思想意识领域,歌唱同样成为各种宗教的附属品。古罗马帝国扩张不仅带来了领土的扩大,也为音乐世界带来了许多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的优秀艺人及丰富的音乐文化,他们聚集到罗马并使之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音乐中心。当时的教会演唱圣诗和朗诵《圣经》,这就成为了最早的合唱形式。教堂中用拉丁文演唱与宗教相关的内容即为被称咏的音乐形式。公元590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选编、修订了配合教仪的《唱经本》,即著名的《格里高利圣咏》,实际上相当于规定了教堂中演唱教义的歌调。圣咏是欧洲声乐艺术的萌芽,它要求庄严、肃穆的演唱配合教堂的氛围。虽然圣咏有宣叙性和旋律性两种歌调,但由于它只是单旋律音乐,使人乏味。随着发展,演唱者将它作了一些华丽、流畅的“再创造”,形成了新的、更好的演唱方法。

  在圣咏音乐流行的时期,从11世纪起出现了一些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丰富声乐艺术内容的音乐形式。由于当时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发展,城市开始出现了针对宗教音乐的世俗音乐,它要求人们用音乐反映生活和世俗的情感。此后,又相继出现了游吟歌手、恋诗歌手、民歌手等专业的歌唱者,他们虽无法完全摆脱宗教的浓厚色彩,但已可堪称为对宗教音乐的大胆突破。

  2).阉人歌手促使歌唱技巧的发展

  13世纪中期的欧洲音乐逐步突破单声部,开始进入复调音乐时期,声乐演唱也为多声部合唱形式,分别由女高音(soprano)和女低音(Alto)担任,圣咏旋律则由男高音(Tenor)担任,后来又加入了男低音声部(Bass)。由于圣经的古训规定“妇女在教堂中应保持缄默”,因此,演唱中的女声部均由男童声代替。这些男童是被阉的男童声歌手,在声乐发展史上被称作“阉人歌手”。他们的出现曾为欧洲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奠定了“美声唱法”的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歌剧的产生与发展,他们盛极的时代同时也带来了美声唱法的黄金时代。早在4世纪,意大利就建立了专门训练童声演唱圣咏的歌唱学校,他们遵循古训,严禁妇女在唱诗班演唱,由于童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音色的变化,而不能唱出符合圣咏需要的优美自然的歌声,所以出现了这种不人道的“阉人歌手”现象。他们的声带及喉头不会随着年龄和身体的成熟而变化,阉人歌手具有女声的声带,同时又具备男子的体魄,所以,无需用假声就能发出悦耳的女声。虽然他们的声音不如真正的女声柔美,但他们华丽、轻巧、明亮的音色,宽广的音域,能令听众激动不已。在阉人歌手兴起和盛行的时期,不仅排挤了女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抢占了男声在歌坛上的地位。阉人歌手在欧洲盛行了近两个世纪之久,还有学校和教育机构专门训练阉人歌手。意大利著名阉人歌唱家法瑞奈里和卡法瑞里就是阉人歌手盛行时期的典范,他们的演唱技巧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不容置疑,他们将欧洲的声乐水平推进到了一种较高的境界。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封建制度开始动摇,人们纷纷要求废除这种不入道的歌唱现象,同时妇女们也要求冲破封建束缚走上舞台,加上此时的男声也通过“关闭”的唱法提高了演唱能力,因此,阉人歌手在18世纪末开始走向衰落。

  3).歌剧与美声唱法的产生

  美声的发展与歌剧的诞生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说阉人歌手的出现奠定了美声唱法的基础,那么歌剧的诞生和发展又从更符合歌唱艺术发展的文化层面促使了美声的发展。歌剧诞生于文艺复兴运动的极大影响之中,当时,佩里、卡契尼、蒙特威尔第等作曲家,在歌剧创作中为了仿效希腊悲剧的朗诵调,他们使旋律与歌词内容、情绪变化,以及语言的起伏紧密结合,在歌剧中主要起着展开情节的作用。他们突破了传统和保守的束缚,创造了采用自然声音,由各角色来演唱自己段落的宣叙调演唱形式。为了使宣叙调的演唱更具有古希腊人在广场上演悲剧朗诵的那种声音效果,就不能采用声音微弱的童声和假声,而需要采用有足够气息支持,有丰厚声音共鸣,丰满宏亮而咬字清晰、真切、并富于穿力的声音。“这些就促使佛罗伦萨小组的成员除了创作之外,还必须研究解决如何演唱的问题,于是就在前人,特别是维基的三幕仅供清唱用的16世纪恋歌剧《安菲帕那索》的演唱经验基础上,发展出了美声唱法”(摘自尚家骧的《欧洲声乐发展史》)。卡契尼提出要以宏亮致远的声音演唱歌剧的要求;蒙特威尔第则进一步使歌剧音乐戏剧化,写出了歌唱性的宣叙调和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咏叹调,这些都使得歌唱家们感到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和技艺是良好表现音乐作品的基本保障。同时,蒙特威尔第在威尼斯建造了世界上第—座歌剧院,使歌剧从最初的宫庭和贵族的厅堂走入了正规的歌剧院,也为社会各阶层的观众提供了良好的欣赏场所。这样,随着观众层次的扩大,欣赏要求不断提高,必然地促使歌唱家们开始研究训练完善他们的歌唱技术,以便自己的演唱能达到卡契尼、蒙特威尔第所提出的宏亮、致远、富于戏剧性的声音要求。于是,许多卓越的歌唱家以他们高超的演唱技巧、华丽的嗓音,穿过庞大的乐队“音墙”,清晰地把歌声送到剧场的每个落,征服了观众,使歌唱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所以可以说“美声”随着歌剧而得到极大的发展,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在音乐艺术上的表现;它不仅是一种歌唱技术和一种演唱网络,而且还是一定美学原则和艺术思想的体现。

  透过17世纪欧洲诸多乐派中最具影响力的四大歌剧乐派佛罗伦萨乐派、威尼斯乐派、罗马乐派、那波里乐派对演唱风格的要求,我们不难看出它们对“美声”的发展的重大意义。

  佛罗伦萨乐派:在佛罗伦萨歌剧乐派中有—个小组,他们突破传统的演唱形式,采用自然的声音,男演男角,女演女角。在贵族的宫庭里,在文人的聚会上他们都会尽情地演唱,弗朗西斯科卡契尼就是当时最早、最优秀的女歌唱家之一。为了能使演唱再现古希腊人在广场上演出的悲壮效果,佛罗伦萨小组的成员开始了对声音及唱法的探究。传统的童声或假声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一种强调充分的呼吸,丰满、明亮的共鸣,清晰真切的咬字及宏亮而致远的音质的演唱要求被提出。他们不仅创作歌剧,而且还要不断地对演唱、发声的技巧进行研究。于是,随着《达芙妮》、《犹丽狄契》等抒隋音乐剧的诞生而产生了代表佛罗伦萨乐派风格的演唱要求:在自然、朴素的演唱基础上要求甜美、柔和、典雅,旋律优美抒隋给人以舒适之感。

  威尼斯乐派:在17世纪的歌剧史上,蒙特威尔第创立了威尼斯歌剧乐派,为早期意大利歌剧奠定了基础。如果说佩里和卡契尼是歌剧音乐抒隋的创始人,那么蒙特威尔第则是音乐戏剧性的创始人,可以说歌剧诞生在佛罗伦萨,发展在威尼斯。蒙特威尔第创作的宣叙调加大了乐队伴奏的比例,丰富和烘托了独唱的气氛,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与佩里和卡契尼的《犹丽蒂契》来自于同—题材,而他写出了戏剧性的悲剧效果。在歌剧的创作上,蒙特威尔第首先使用了减七和弦,大胆地使用了转调和半音音阶,在乐队伴奏上,他首创了弦乐器的拨弦和揉弦的技巧。威尼斯乐派使歌剧走向社会,并使其走上了“花腔”——加花演唱的道路,他们追求华丽的演唱技巧和声音效果,他们以高超的声乐技巧出现在舞台上,引起了阵阵狂热。这种戏剧性的宣叙调和咏叹调使Bel canto的演唱获得了更大的表现力。

  罗马乐派:作曲家卡瓦里埃原是佛罗伦萨人,后定居罗马,成为了罗马有名的作曲家,同时也成为了罗马乐派的代表人之一。歌剧这种体裁在罗马乐派中成了宗教的附属品。卡瓦里埃在宗教的气氛包围中,创作了寓言性的,颂扬封建道德的歌剧《灵魂与肉体》,以他为代表的罗马乐派的歌剧创作虽然在题材和形式上模仿佛罗伦萨乐派,在演唱上局限于宗教风格,但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在舞台布景、装置、服装上追求富丽豪华的场面。

  那波里乐派:17世纪下半叶,意大利的歌剧被那波里歌剧乐派所取代,同时也为Bel canl0的演唱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其中包括A斯卡拉蒂。A斯卡拉蒂是一位颇有才能的作曲家和歌唱家,他创作的歌剧具突破性,使美声从此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且也逐渐形成了那波里的美声风格:重视声音的明净、优美的音质和华丽的声韵效果。同时,他还为社会培养出了许多教授美声的教师。

  17、18世纪美声的演唱风格具体表现在:

  1.要求演唱者深入理解歌词,力求自然质朴,追求高度的艺术表现。

  2.培养声音的美学观念,提高鉴赏力,使演唱更加合乎美声的要求。

  3.歌唱中特别强调气息的控制,强调Legato(连贯性)及音色的优美,要求歌唱中语气富于变化,情感表达真挚。在即兴演唱高难度的华彩乐段时,要求严格的音准和节奏,流利灵活的乐旬,松弛、明亮、丰满的声音形象。

  随着美声的成熟,它在声音训练方面的各种技术也日趋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正确的呼吸。美声强调呼吸是歌唱的基础,要求“用气息托住声音”,肯定了胸腹式呼吸法,提出用调整呼吸状态来调整歌唱状态的观点。

  2.准确的起音。认为美声只有完成良好的起音,才能获得轻松柔和、明亮圆润的声音。而要完成良好的起音,一定要正确呼吸,喉头稳定、思想集中、心理上作好充分准备,声带积极闭合。著名声乐家加尔西亚具体地概括出起音的要领:舌头平放、准确地唱到音高,平稳而不能滑动。

  3.声音的连贯性。美声强调保持音质的一致、声音位置安放不变,音与音的连接讲究平滑匀净,音量渐强渐弱控制自如。

  4.声音的灵活性。18世纪比较崇尚花腔技巧和复杂的装饰音演唱,所以美声注重训练声音的灵活性,发展音域,打开喉咙,锻炼声音的控制能力应多练习快速音阶、快速走句、跳音,要求声音清晰明亮而准确。

  5.声区与共鸣。声区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很多专家对此都有自己的理论观点。但无论将声区如何划分,Bel canto都始终坚持在教学中统一声区,并认为声区是教学的关键,声区与共鸣是相辅相成的。要达到音色统一动人,富有穿透力,共鸣的位置必须相对稳定、准确。

  【拓展内容】

  欧洲声乐艺术的美声唱法

  一、美声唱法声乐艺术产生的原因

  欧洲声乐史料中表明:美声唱法正式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歌剧的诞生。歌剧17世纪兴起,是文艺复兴时期音乐艺术在各个领域长期发展并取得一系列实践经验之后的必然结果。歌剧的诞生不仅是为声乐艺术增添了一新品种,还为音乐艺术增添了一种新体裁。由于歌剧演唱方法与剧情的需要,美声唱法与之诞生,从此美声唱法与歌剧紧密相连,共同携手走向了一个辉煌的新世纪。其具体原因分析如下:美声唱法得益于歌剧在意大利诞生,并且因为早在16世纪大批歌唱家在意大利的诞生奠定的得天独厚的声乐艺术教育环境和传播平台,为17世纪歌剧与美声唱法的同时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歌剧是以运用美声唱法演唱单声部独唱的歌唱家作为舞台声乐表演的先决条件。歌剧艺术把歌唱家推到了一个显赫的重要位置,是歌剧培养了歌唱家,歌唱家繁荣了歌剧的文化,并成为歌剧的主宰者,共同开启了用美声的演唱方法。歌剧的兴旺发达,歌唱家的风起云涌,歌剧院的不断兴建,为歌唱家创造了展示声音艺术的平台,提供了显示歌唱技巧、嗓音色彩和表演才华的机会,掀起了崇拜歌唱家的狂热,推动了美声唱法的全球效应。歌剧的繁荣,人们娱乐的喜爱,歌剧演出市场形成规模和产业化,催生了相关行业的诞生。比如:研究声乐理论和教授美声唱法的学校、团体、机构等。逐步使歌唱家由业余转变为专业化和职业化,开始了声乐唱法的专门训练和教育机制,促进了职业竞争,推动了美声唱法进一步的完善。歌剧的音乐风格与过去的世俗歌曲和宗教歌曲的音乐风格截然不同,它们在演唱方法上发生了明显的差异。歌剧中的宣叙调和咏叹调有显著的戏剧性和演唱难度,对歌唱家的演唱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格的标准,需要一种新的演唱方法来代替。美声唱法和歌唱教学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新时期声乐艺术的唯一的演唱方法。进入18世纪这种美声唱法波及全球,世界各国声乐教育深受意大利歌剧的影响,到处掀起意大利歌剧热和意大利美声唱法热。尤其是近现代对中国声乐的发展影响很大。

  二、美声唱法声乐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在欧洲的很多声乐史料记载中很少谈及美声唱法的风格和特点,则侧重在于谈论歌剧的流派、歌剧的表现形式和歌剧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以及歌唱家们对不同风格歌剧采用什么唱法,摒弃复调音乐,主张单声部主旋律的演唱形式,认为这样易于表达歌剧的思想和情感。突出了意大利歌唱家们的高超的演唱技巧在歌剧中表达出来的美妙,强调用声音的色彩、声音的共鸣、声音的强弱变化等技巧对歌剧中故事情节的渲染和人物个性的塑造。显然,17世纪的美声唱法声乐艺术的风格与特点与歌剧创作的风格与特点是紧密联系的,尤其是歌剧中人物角色的定位(男性、女性、老人、小孩、妇人、少女等)对美声歌唱的技巧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歌唱音色的讲究提出严格的标准;再就是歌剧剧情中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也对歌唱家们的美声唱法提出音色和共鸣的要求,故事的情节要求美声唱法散发出的美妙多变的音色和共鸣渲染和烘托。美声唱法在这里显示的特点就是一个发声技巧和歌剧情节相融相通的风格问题,突出了美声唱法在这个时代对于歌剧演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歌剧作为戏剧性比较强的歌唱表演艺术,它包括文学、诗歌、音乐、舞蹈、戏剧等综合要素,对于歌唱方法就像是一场新的革命一样,要求有一个新的适合歌剧创作和表现的与之相适应的声音表达方式,这就为美声唱法的存在和发展找到了嫁衣。美声唱法是一种强调声音华彩优美、具有咏叹性风格、体现高难度技巧的发生唱法,突出单声主调音乐和和声相结合的风格。

  三、美声唱法声乐艺术的成就

  这一时期的美声唱法声乐艺术掀起了欧洲各国歌剧演唱方法的狂潮,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世俗歌曲和宗教歌曲的唱法中接近于科学与倾向于完美的部分,提炼和积累了过去声乐教育成果中的精华和优秀经验。在音乐理论上,创立了一系列有科学依据和理论价值的歌唱原则,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和有应用价值的较为科学、完整的歌唱方法体系;在歌唱教学上,声乐教育家们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严格、规范、有效的歌唱训练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歌唱水平,保证了歌唱的质量,培养造就出了一批优秀的世界级歌唱家;在舞台实践上,首次展现了优美、华丽、高亢、辉煌的高难度歌唱音响,赋予声乐艺术极强的魅力,广泛第影响和支配着其它声乐体裁的演唱,至今也占据着歌坛绝对的主导地位,尤其是艺术院校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几百年来的世界声乐发展史充分证明了美声唱法对于世界声乐教育的巨大影响,自美声唱法兴起的那一天开始,就紧紧地和声乐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推动着美声唱法声乐艺术向前发展,改变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世界的生活方式。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差异

  1.在呼吸上

  歌唱呼吸包括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及胸腹式联合呼吸三种歌唱呼吸法,这是一种运用胸腔、横隔膜和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法。在通俗歌唱中,三种呼吸形式均可适当使用,以自然为好,根据不同的声线与歌唱风格来自由选择,让气息尽可能支撑声带振动体,延长疲劳期,完成较大的演唱量。美声唱法由于共鸣的需要,对气息能源消耗相对比通俗要大,要求有饱满的气息支持和灵活自如的呼吸控制能力,主张胸腹混合式的横隔膜呼吸法。美声歌唱的格言是“谁懂得呼吸和吐字,谁就懂得歌唱”。通俗唱法在呼吸上也要求气息的支撑,譬如通俗唱法中的气声,有气息支持的气声就比无气息支持的气声质量高,但程度不同于美声,过多刻意调动你的所谓呼吸肌,过多用力加劲,会失掉通俗的世态特征。

  2.在共鸣上

  美声唱法在歌唱发声时运用“混合共鸣”的方法,即掌握好共鸣腔的混合运用,使各共鸣腔保持一定程度的平衡,才能获得良好效果。它强调整体歌唱感,整个声区充分发挥共鸣作用,要求声区统一,转换音区不能有痕迹,因此音量大,穿透力强,不必借助麦克风来扩大音响。通俗唱法由于借助话筒扩音,不需要强大的共鸣(少数劲歌除外),轻唱为主,更注重自然或半自然的声音特色,下部共鸣较多,多用口腔共鸣,尽力保持自然状态,就像朗诵、说话一样。根据作品风格、音乐体裁,喉咽腔的开合状态也有不同。软腭的状态与喉咽的开合有着紧密的关系,只有在喉咽腔打开的情况下,才能要求软腭的状态。

  3.在喉位上

  美声唱法要求喉头下降,保持在吸气时的低部位,喉咙打开,特别要把喉咙底部打开,发音管拉长,稳定喉器。美声唱法认为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开喉是发声的关键。而通俗唱法男女声都以真声为主,喉位普遍偏高,喉咙打开不大,一切服从风格的需要。

  4.在声音走向上

  美声唱法声音成管状,竖向运行,即声音从喉室发响后经过喉腔、口咽腔,往上通过鼻咽腔到上部共鸣腔体(鼻窦、额窦、蝶窦)后再送出来。美声唱法主张声音从后面上去到头顶,再从前面出来,犹如抛物线,像投掷铅球一样,声音可穿透得更远,取得良好的高位置,反对声音直接从口腔唱出。而通俗唱法发音管短小,声音靠前,亲切自然。

  5.在音域上

  美声唱法由于上下声区贯通,音域展衍最快,一般能达到两个八度,甚至三个八度。通俗唱法作品音域大多在十至十二度之间。部分民歌改编曲音域稍宽,某些劲歌或戏剧性作品音域宽广,嗓音条件一般或未经训练的较难胜任。

  6.在咬字部位上

  美声唱法用它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在“掩盖”的位置上“亮”出来,要求声音圆润柔和,音色偏“暗”,咬字部位稍靠后,母音讲究“圆”,嘴巴呈圆形,因而产生了一种明亮、丰满、松驰、圆润而又具有一种金属色彩的、富于共鸣的音质。通俗唱法吐字方法与嘴型和民族唱法相似,是永远在“开放”的状态之下充分地唱出来,不包在嘴里就行,也不一定要求声音亮,有时更靠前些,齿音、唇音较重,强调吐字,因而语言清晰,感情亲切。从生理上说这是由于喉头位置要求不同形成的;从感觉上说,唱美声是垂直(竖)和水平(横)意识的综合,唱流行歌则始终在水平意识中进行,口型永远是“横”的。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差异

  一、语言规律的差别

  由于两种唱法产生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和语言环境,所以在咬字吐字发音方面各具特点。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咬字吐字和意大利语的发音特点有直接的联系,意大利语是由拉丁语演变而来,每个音发出来都很平正、流畅、清晰。美声唱法注重声音的连贯(legato),而意大利语的确是一种相当连贯的语言,绝对不会有声门闭锁或者喉音的出现。它特别强调重音,对比鲜明,富于节奏感,单词多以元音结尾特别便于歌唱发声。对美声发声方式起了决定作用。而我国民族唱法则根植于中华民族民族语言特点,吐字咬字讲究五音(喉、舌、齿、牙、唇)四呼(开、齐、合、撮),所以用母语方言演唱本民族声乐作品可以更好地表现风格特色。在我国民族声乐界有一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独具个性的歌唱家,他们的演唱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如胡松华,才旦卓玛,克里木,何继光,郭颂,德德玛等等。他们的演唱丰富了民族声乐的内涵,使中国民族歌坛呈现出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局面,而这所以能形成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则是因为他们尊重了民族语言发音特点和习惯。

  二、演唱风格的差别

  早期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是随着正歌剧的兴起而产生的。美声唱法在十九世纪以前,在正歌剧创作中,单纯追求声音的效果,有很大的炫技成分,不重视词义和思想情感的表达。到了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声唱法已经发展到了成熟时期,而单纯追求声音美的现象了很大的改观,当时的歌唱家们的演唱把作品的情感,明亮的音色、辉煌的声音视为同等的重要。在美声唱法经历了漫长的300年来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已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通用的一种系统的科学的歌唱方法。我国的民族唱法,也有人称之为民族民间唱法或中国民歌唱法等等。它的主要特征是明亮、圆润、宽广,呼吸上注重“丹田”之气的运用,演唱上讲究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民族唱法极富风格性,擅长演唱创作民歌与传统民歌,颇受群众喜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几十年来,我国民族声乐工作者们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演唱特色的同时,一直在不断地摸索新的路子。尤其是在借鉴美声唱法使用真假声混合为技巧的训练方法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使民族声乐的演唱理论与方法逐步科学化,系统化,为建立一个完整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声乐艺术学派奠定了基础。我国的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相比,在作品演唱上更注重内心情感的真诚流露,表现的更为突出,尤其讲究声、情、字、味、表、意等几个因素的有机结合。而美声唱法在反映人物内心情感世界,作品思想内容方面与我国的民族唱法比较起来则显得更加含蓄些,没有民族唱法那么直接、直白。无论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他们共同追求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各自都以自己鲜明的特色来打动观众,感染观众,都通过悦耳动听的歌唱声音,以自身所独有的艺术魅力诠释声乐作品的内涵,引起观众内心情感的强烈震动,从而充分显示自身的艺术感染力。

  三、声音特点的差别

  民族唱法的主要特点是,追求头腔共鸣,声音集中靠前,色调明亮,个性强,以味为主,手法变换多样;追求字正腔圆;声音效果追求甜、脆、圆、润、水;气息运用灵活。美声唱法的声音特点是混声唱法的运用,是真声与假声合理结合的唱法,使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气息结实通畅、运用自如,声音圆润明亮,宽松丰满,强调整体的共鸣,讲究音色、音量、音域的完美。中国民族唱法和欧洲美声唱法都是通过声音表达情感,声音是歌唱的基础,是完成声乐作品的保证,因此,二者都十分注重歌唱状态的科学性,都十分注重充分发挥人体的发声机能,获取艺术化的嗓音。但是,声音只是表现的手段,而不是歌唱的终极目的。因此,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除了重视声音的训练以外,都十分重视歌唱者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