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坡事变杨贵妃逃往日本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杨贵妃 逃往

管理员

摘要:

马嵬坡事变杨贵妃逃往日本  马嵬坡事变后,杨贵妃是否逃往日本呢?下面来看看!  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爱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尤其后来醉心于与杨贵妃的情爱不顾朝政更是令人不理解。不知道唐玄宗是因为朝政累人,hold不住当中的勾心斗角而放弃政治,还是这个人在当下的环境里完……

马嵬坡事变杨贵妃逃往日本

  马嵬坡事变后,杨贵妃是否逃往日本呢?下面来看看!

  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爱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尤其后来醉心于与杨贵妃的情爱不顾朝政更是令人不理解。不知道唐玄宗是因为朝政累人,hold不住当中的勾心斗角而放弃政治,还是这个人在当下的环境里完全放弃自己,怎么开心怎么来,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安史之乱,造成朝政的动荡。唐玄宗不得不逃亡四川,在马嵬坡这个地方,忠臣逼迫赐杨贵妃自杀。据说这件事的前前后后都是肃宗一手策划。当然关于杨贵妃的生死,历史的谜点依然存在。现在kk历史网的小编顺着线索去看看,杨贵妃最后的生死之迷。

  关于 “马嵬坡”事变的历史记载 长恨被传诵最多

  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传播最广和久远不衰的叙事长诗《长恨歌》,作者白居易以杨贵妃的故事串联成此巨制,他写杨贵妃在马嵬坡事变时: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这是文学作品上记杨贵妃的死,是记实,只小有考证上的错误:杨贵妃死于马嵬驿时间为天宝十五载(即至德元载,公元七五六年)六月丁酉(十五日),其时,天子只四军,据《旧唐书·玄宗皇帝记》:

  “六月壬寅(二十日)次散关,分部下为六军。”

  “六军”是在杨贵妃死后五日才建制的。马嵬坡兵变,只可称“四军不发”。不过,文学作品上这样的小误,实无损记实,因为有不少专家编着的史书,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也一样记错了时间。甚至,连《旧唐书》本身,也前后错记,六军建制,《玄宗纪》记时和《肃宗纪》记时亦各记一日。

  然而这一切都先从“安史之乱”说起

  安禄山是谁?

  据《旧唐书/安禄山传》记载,安禄山这个人不但会打仗,情商也高,每当有中央大员下来视察工作,必厚贿之,所以他们回去后都在玄宗面前猛替他说好话。安禄山长得特肥,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走路都要左右人抬着两胳膊才能挪步,可是在玄宗面前跳起胡旋舞来,却“疾如风焉”。

  安禄山深知枕头风的厉害,百般讨贵妃的欢心,他入宫,都是先拜贵妃,然后才拜玄宗。玄宗觉得奇怪,就问他,他说:“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后父。”一句话,不仅博得了娘娘的欢心,顺代还认了个皇帝爸爸,这个干儿子,真够乖巧的。

  杨国忠是谁?

  杨国忠这个人,我们都知道他是杨贵妃的堂兄,其实他跟另一个人也有关系,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是杨国忠的舅舅。

  据《旧唐书/杨国忠传》记载,杨国忠看到安禄山这么得玄宗的宠,还手握兵权,担心这小子迟早要超过自己,于是老在皇上面前说安禄山必反,皇上也没把他的话当回事。后来说得多了,玄宗就派中官辅璆琳去安禄山处去看看,结果被老安一通贿赂,回来“盛言其忠”。杨国忠又对玄宗说:“召必不至”,结果一召,他就来了,给国忠弄了个老大没趣。安禄山装出一副可怜相,哭着对玄宗说:“臣蕃人,不识字,陛下待我不薄,杨国忠总想杀我。”玄宗于是对他更好了,再有说安禄山要反的,“玄宗必大怒,缚送与之。”

  让我们接着来看一看兵变的经过

  “丙辰,次马嵬驿,诸卫顿军不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奏曰:‘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会吐蕃使二十一人遮国忠告诉于驿门,众呼曰:‘杨国忠连蕃人谋逆!’兵士围驿四合。及诛杨国忠、魏方进一族,兵犹未解。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然而却有记载,说杨贵妃没有自尽,死里逃生的前往日本去了,还说山口百惠即是杨贵妃的后人。这是传说还是历史的真相?

  那么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先来看看史书的记载。

  《资治通鉴》中的这段话说得是很明白的.。

  杨玉环是由高力士杀死的,她死后,为使乱军心安,玄宗还命乱军头子陈玄礼等人验尸。

  按理说,杨玉环之死到此就应该画上一个句号了。

  但有些人却偏偏不想让这位美人就这样死去。

  最能证明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的证据是《旧唐书》中的另一段记载。

  《旧唐书·后妃传》:“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

  这段话中透露出这样几点信息:

  (1)贵妃确实死于马嵬驿,不然李隆基就不会令“中使”(宦官)前去祭奠并诏令改葬。

  (2)改葬工作因“将士疑惧”——实际上是现在的皇帝,当时的太子李亨疑惧——而不得不秘密进行。

  (3)中使(宦官)掘开了贵妃的坟墓,掘墓后发现了紫褥、香囊——这与《新唐书》中的“裹尸以紫茵”记载相吻合。

  (4)最重要的是,掘墓后,杨贵妃并非“空死处”,而只是“玉颜不见”——肌肤已坏而已。这就足可以驳斥“不见尸体”的谣传,由此推之白居易的“玉颜不见”应理解为“尸体已腐”,而不是“不见尸体”。

  尸体、紫茵、香囊俱在,杨玉环怎么会逃往日本?

  我们退一步来说,姑且算杨玉环马嵬驿死里逃生,而且也确实逃到日本,但她也决不会有什么后代。

  因为杨玉环是个失去了生育能力的女人。

  这样说可绝非主观臆断,而是有事实作根据的。

  我们知道,杨玉环17岁出嫁,38岁身亡,21年间,她先后有过好几个男人,但却没有为这些人生下过一男半女,倘若说嫁给李隆基时没有生儿育女是因为李隆基年纪大了(61岁),那么,嫁给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时,李瑁可是“正当年”——李瑁仅比杨玉环大一岁,两个人做了近十年的夫妻,也无一男半女,而李瑁后来再婚后却生了不少子女,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了,答案是什么,读者自己去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