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散文《卖豆腐的哨子》 【作者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
茅盾散文《卖豆腐的哨子》
【作者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卖豆腐的哨子
茅盾
早上醒来的时候,听得卖豆腐的哨子在窗外呜呜地吹。
每次这哨子声引起了我不少的怅惘。
并不是它那低叹暗泣似的声调在诱发我的漂泊者的乡愁;不是呢,象我这样的 outcast(游子),没有了故乡,也没有了祖国,所谓“乡愁”之类的优雅的情绪,轻易不会兜上我的心头。
也不是它那类乎军笳然而已颇小规模的悲壮的颤音,使我联想到另一方面的烟云似的过去;也不是呢,过去的,只留下淡淡的'一道痕,早已为现实的严肃和未来的闪光所掩煞所销毁。
所以我这怅惘是难言的。然而每次我听到这呜呜的声音,我总抑不住胸间那股回荡起伏的怅惘的滋味。
昨夜我在夜市上,也感到了同样酸辣的滋味。
每次我到夜市,看见那些用一张席片挡住了潮湿的泥土,就这么着货物和人一同挤在上面,冒着寒风在嚷嚷然叫卖的衣衫褴褛的小贩子,我总是感得了说不出的怅惘的心情。说是在怜悯他们么?我知道怜悯是亵渎的。那么,说是在同情于他们罢?我又觉得太轻。我心底里钦佩他们那种求生存的忠实的手段和态度,然而,亦未始不以为那是太拙笨。我从他们那雄辩似的“夸卖”声中感得了他们的心的哀诉。我仿佛看见他们吁出的热气在天空中凝集为一片灰色的云。
可是他们没有呜呜的哨子。没有这象是闷在瓮中,象是透过了重压而挣扎出来的地下的声音,作为他们的生活的象征。
呜呜的声音震破了冻凝的空气在我窗前过去了。我倾耳静听,我似乎已经从这单调的呜呜中读出了无数文字。
我猛然推开幢子,遥望屋后的天空。我看见了些什么呢?我只看见满天白茫茫的愁雾。
《卖豆腐的哨子》读后感
茅盾先生20年代末流亡日本期间,曾写过一篇散文《卖豆腐的哨子》,散文虽然很短,不足700字,但我们却能从茅盾先生的文字中感受出先生那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情怀。
茅盾先生的怅惘忧愁是从“听得卖豆腐的哨子在窗外呜呜地吹” 而感发的,时值大革命失败,远走异国他乡的他说自己没有故乡,也没有祖国,一切都已经被现实的严肃所掩杀,茅盾先生感到“说不出的怅惘心情”,这惆怅来自对祖国的担心和忧患;茅盾先生在夜市上看到条件艰苦、衣衫褴褛、为生活而挣扎的小商贩,漂泊异乡的先生充满了同情,而他自己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没有能力去帮助他们,他看到“夸卖”声中他们的心的哀诉,看到他们内心的愁苦,暗淡,茅盾先生的心底无限地悲伤凄凉。茅盾先生为广大挣扎在社会底层的无产阶级劳动者而“愁”和“怅惘”,对黑暗的社会,不公平的命运无限的感慨和叹息。
读《卖豆腐的哨子》,茅盾先生的痛苦、郁闷、伤感、无奈在我们的面前一览无余,茅盾先生唯独看不到希望,只看见“满天白茫茫的愁雾”,对未来唯有深深的担忧和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