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八年级教案 导语: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寓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欢迎阅读。 教案一 【教学目的】 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
《满井游记》八年级教案
导语: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寓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欢迎阅读。
教案一
【教学目的】
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的运用。
学习并归纳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积累语汇。
【教学难点】
生字的识记;作者写景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题目
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郊外的一个游览地。袁宏道于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万历二十六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受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年的春天。
二、作者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三、生字
燕(yān)廿(niàn)砾(lì)鹄(hú)娟(juān)鬣(liè)茗(míng)蹇(jiǎn)呷(xiā)浃(jiā)曝(pù)
通假字:堕,通“隳”
四、读课文,疏通课文,列出疑难句,师生合作解决
东风时作:作,起。
土膏微润:膏,肥沃。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教案二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描写早春满井的景色,表达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善于捕捉富有特征的景物,运用贴切而新奇比喻的技巧。
3、学习文中由写景到写人,由写人到写物十分自然的特点。
4、引导学生发现并感悟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点】
1、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2、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习细致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体味本文的写作技巧。
2、了解作者前后感情变化及原因。
【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辅助用具】
中国地图、知识卡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读──说──品──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预备课)
(读──与文本对话)
要求(要求学生预习后自主、合作完成):
1、熟读课文,注意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停顿,体会作者情感。
2、本文生字词较多,,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
3、自己试着翻译课文,疏通文意,记下有疑问的地方。
4、有条件的同学查课文的相关资料(包括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课文涉及的内容)。
5、小组长检查各组预习情况。
6、语文科代表收集各小组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作反馈的准备。
第二课时
(说──生生互动)
一、激趣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由此导入(板书题目)。
二、反馈预习情况,师生相互质疑(语文科代表集中各小组疑难问题,尽量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只伺机适当地点拨引导)
教师熟悉有可能涉及的问题:
1、题解及文体。
2、作者和写作的背景(教师补充资料)。
3、生字、生词、难句(出示小黑板或生字卡或多媒体大屏幕)。
三、指导学生表情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情感(品──师生互动)
1、先由全班推荐一名学生朗读,后由教师据实际情况指定学生或分小组对比朗读。
2、注意字音、停顿、语调的轻重缓急,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读出这种感情。
3、其他学生认真听读,作评点,教师示范。
四、品析课文
1、整体感知,综合分析:
⑴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指名学生回答);
描城中余寒犹厉
绘郊外满井春色(板书)
抒眷眷珍惜情怀
本文以优美清新的语言描绘了郊外满井初春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寄情于山水的闲适而愉快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⑵按自然小组讨论思考:
①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原文回答)(“余寒犹厉”“飞沙走砾”。)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原文回答)第1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第一小组)
②第二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人);“鸟”“鱼”等种种景物,运用很多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第二小组)
③体会本文在记叙描写中比喻句的表达效果,试举例说明。(出示知识卡或多媒体大屏幕)(第三小组)
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物(把物比作人)
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
④感悟作者议论语句,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第四小组)
⑤看看作者的感情前后有怎样的变化,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中国,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郁闷、烦躁──轻松、愉快──感叹、珍惜)(板书)
──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对所任官职的不满情绪,以及对城乡景物的不同感受,有助于认识明代社会。(齐读第一、二段再次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2、纵观全文,揣摩妙点:
教师:这篇课文充满了“美”,请同学们就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找出实例,用课文“美在……”这样的句式说话。要求每人都说,到少要说一句话。
3、教师小结:
写景之美: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春柳之美、春苗之美,它们构成了一篇北国郊原的早春风光图,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写人之美:作者写了游人的几种情态:饮泉水煮荼的人,显得清雅而悠闲;边喝酒边唱歌的人,显得豪爽而痛快;穿着艳丽服饰的女子,显得从容而舒适。这各得其乐的种种情态,无疑是一幅郊原春游图。
写物之美:曝沙,写鸟的安闲恬静;呷浪,写鱼的自由天真,作者通过鸟、鱼──静──动的情态,概括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作者甚至发现和感受到在鸟的`羽毛和鱼的鳞鳍之间,都洋溢着一股喜气。
写人之美:作者的情,表现在出游之际。来到野外,看到堤岸两旁高高的柳树,闻到滋润的泥土的芳香,他快乐的心情就像脱笼之鸟一样,飞向那辽阔的春天原野。作者的情,还表现在写景、写人、写物之中,表现在他游玩之后的美好感受中。
写景状物的特点:白描的手法,拟人的写法,生动的比喻。
六、迁移训练(写──综合能力提升)
我们祖国的山河壮丽,有巍巍泰山,浩浩黄河,有万里长城、千年古刹,还有神奇的香格里拉,……江山如此多娇,恩施风景这边独好。下面请同学们抓住家乡景物特征,运用比喻手法,由写景到写人,由写人到写物有层次描写一处春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
泉而茗者:茗,茶。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品茶。
未知之:不知道这情况。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能,怎能。纪,纪事。
五、赏析研讨
1、开头怎样描写北国早春的特点?这样写的作用?
“余寒尤厉”、“局促一室”,没有春天的气息。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把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也为下文描写的满井春色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2、怎样描写满井春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先写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接着写河面冰雪融化,“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再写春山之态“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又写“柳条将舒未舒,麦田浅鬣寸许”,突出早春的特点。游人有“品茶者”,“饮酒者”,“骑驴者”,虽不盛,已是热闹非凡。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的鱼,悠然自得。最后作者总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运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琢语句、简洁明快地直接写出北方春寒料峭的特点。
运用新奇生动的比喻描写春景。
在描写中表达作者的欢快,恬适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六、作业
练习二,提示:以物比人,例:出游的作者,如脱笼之鹄;以物比物,例:河水波光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麦田浅鬣;以人比物,例:山峦如倩女。
练习三“之”的用法:
1、表示限定关系:一室之内、郊田之外,可译为“以”。现代汉语中还用,如“四海之内”、课堂之外”
2、表示修饰关系:“脱笼之鹄”、“曝沙之鸟”。可译为“的”,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一丘之貉”、“惊弓之鸟”、
3、用在主谓短语中的结构助词,可不译。例:“倩女之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