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卖木雕少年》评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评课稿,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写评课……
(经典)《卖木雕少年》评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评课稿,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写评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卖木雕少年》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卖木雕少年》评课稿1
《卖木雕的少年》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写“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课文在描写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时,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值得学生积累并学会使用。戴老师在执教《卖木雕的少年》时,很好地把握了教材的特点,立足学生的起点进行教学。特别是课堂上的词语教学有特色、有实效。
一、形象感受,丰满词语的意象
形象、直观的教学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抽象思维发展还比较差的三年级孩子,词语教学中尽量追求形象,使孩子获得感性认识,理解词语。正如维果斯基说的“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机勃勃的细胞。”在戴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老师很好地运用形象的教学方法,引导孩子理解感受词语。
在教学“琳琅满目”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划出文中描写木雕的词,再出示多幅木雕的.图片,在视觉冲击、图片感受中,引导学生说说看到的木雕,教师适时点拨深化词语的理解。这样,形象的词语教学,学生对于词语的感受就形象,对于这个词语的感受就丰满。
二、联系体验,铺展词语的厚度
“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是深刻的。联系学生的体验,来帮助理解词语,是很有效的词语教学方法。课堂上,戴老师引导学生体会“爱不释手”时,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木雕的“构思奇特、栩栩如生”后,问学生:面对这样的木雕,你会怎样?从而较好地理解了“爱不释手”。
三、营造意境,触摸词语的温度
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作者是经过精心选词,准确用词表达作者的感情。文本中的每一个词都投射着作者深刻的体验,是作者情感世界的敞开。只有将“词语教学”置身于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更鲜活、生动地理解词语,触摸到词语的温度。《卖木雕的少年》中的“遗憾”一词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是个难点。教学中,戴老师就立足语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来说说我的左右为难?在入情入境中,学生有了深切的体会,很好地理解了“遗憾”。
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在本堂课上,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戴老师词语教学的魅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感受词语,使词语教学生动、形象、灵动、有效。但课堂中,若教师能更好地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形成的关系,课堂将更加完美。
《卖木雕少年》评课稿2
《卖木雕的少年》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作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守候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情意。今天,杨老师带领着同学们仅仅围绕着“遗憾”进行朗读感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杨老师带领同学们欣赏木雕,聚焦“遗憾”;盘点词语,表达“遗憾”,从而充分感受了“我”的遗憾。
一、感悟、积累语言,注重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也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本质区别。本课其实就是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不是别人讲给我们的,不是从电视中的图像声音中获得的,而是以一个个的文字、词语、句子描述的,少年的美好品质是蕴涵在丰富的语言文字中的。因此在教学中杨老师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中,杨老师紧紧抓住“栩栩如生”、“琳琅满目”、“名不虚传”等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进行积累、运用。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本文语言朴实但蕴含深意。杨老师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对相同的语言文字进行反复揣摩、咀嚼,在比较中领悟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到故事发生时的情景,体会少年的美好情意。如:在引导学生感受“我”和“少年”的遗憾心情,两个人物都感到“遗憾”,但这绝不仅仅是相同的心情。透过这一对相同的词语,能感受到两个人物不同的心理,“我”的放弃木雕的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少年”的不能卖掉木雕、不能让朋友如愿以偿的惋惜与失望。相同的词语,学生通过比较,深入人物去体会,嚼出了不同的滋味儿。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巨大表现力和生命力,还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熏陶。
二、重视朗读训练,在读中培养学生语感。
培养语感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本文的人物语言描写很多,这些语言不仅丰富,更重要是在这些语言描写中蕴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质。在教学中,杨老师不仅充分让学生朗读,还让学生转换角色去读,切身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读出语感,也是我在这节课上所要追求的。在学习卖木雕部分,以读代讲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补充资料,拓展教材,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讲的是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旨在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关爱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文字材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杨老师在课中补充了非洲象和非洲人民的资料,来增强对文本的感悟。以此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使资料与课文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为深入理解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卖木雕少年》评课稿3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感受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也衬托了卖木雕的少年美丽的心灵。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上几个来回”。词语是文本构建的基本单位,离开词语探究文本,语文阅读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杨丹桂老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本课的词语教学扎实有效,成为一大亮点。同时,在课堂上,杨老师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鼓励其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一、词语教学扎实有效
本堂课,杨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在词语教学上,并在文本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运用。教学时,杨老师先出示带拼音的词语,等学生读过几遍后,去掉词语的拼音,强化学生对词语的读音记忆,促进学生快速记忆能力的发展。在学习形式上,杨老师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分开读、领读等等,既有效地帮助学生对词语的记忆,又避免课堂呆板、单调,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显而易见了。同时,杨老师还抓住“琳琅满目”、“栩栩如生”、“爱不释手”三个重点词进行解析,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渗透良好的学习方法。
如在解析“琳琅满目”这个词语时,杨老师说先请一位同学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由于学生课前有所预习,所以回答的学生比较准确的说出了该词语的意思。杨老师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进一步追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的?”学生回答:“我是从《词语手册》上知道这个词语意思的。”杨老师在表扬该学生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加以总结:“我们遇到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首先想到我们的好帮手《词语手册》,让它帮助我们解决难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大量接触新鲜词汇的阶段,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其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杨老师简单的一句话,再一次强调了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同时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正如“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重视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这一点在教学文本时显现得尤为突出。在教学课文第1——4自然段时,杨老师先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要求”去自学课文,给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时间和方法。在“自学要求”中,杨老师提出了:“读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写在旁边。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圈出来。”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并教给学生获得这些感受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时不会像无头苍蝇一般漫无目的,从而达成有效学习。正是有了上述的有效引导,所以在反馈时,学生就能“有话好说”,并说到点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