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吕氏春秋的寓言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
吕氏春秋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吕氏春秋的寓言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吕氏春秋的寓言故事 篇1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显然也是姜太公的后代。吕不韦是商人,经常往来于各国之间做生意,积累了不少财富。长平之战后,秦国包围赵国,当时吕不韦正好在邯郸!
有一天,吕不韦在街上闲逛,看见一个相貌不凡的人。经过打听,知道这人不是赵国人,而是秦昭王的孙子,赢异人。异人怎么在赵国?原来秦赵两国渑池会后,为了表示友好诚意,秦国派安国君的儿子异人到赵国做人质。后来,秦昭王的长子,也就是太子死在魏国,第二个儿子安国君就跃升为王位继承人。那异人有没有希望呢?差得太远了。因为安国君有二十几个儿子,异人的位置比较靠后,而且他的母亲夏姬也没什么地位,很早就去世了。异人在秦国成了可有可无的王孙,这才被挑中当人质。
两国关系好的时候,人质的日子就好过;两国关系恶化,人质的位置就比较尴尬。现在,秦赵开战,秦国又杀了那么多赵国士兵。赵王恨不得生吃异人,幸亏平原君阻拦,这才饶他不死,暂且软禁起来。
这个情况被吕不韦打听到了。
别人都不看好异人,吕不韦却认为异人是“奇货可居(藏起宝贝,留到以后卖高价)”,于是拜访异人,单刀直入地说:“我要光大你的门庭!”再怎么说异人也是王孙,有点儿看不上眼前这个吹牛皮的商人,嘲笑说:“你还是先光大自己的门庭吧。”吕不韦说:“你的门庭光大了,我的门庭才能光大啊!”
异人听吕不韦话里有话,请他坐下详谈。这一说不得了,一个宏伟的计划展现在异人面前,令他怦然心动。
“我听说安国君最宠爱华阳夫人,而华阳夫人没有自己的儿子。我愿意拿出千金去秦国游说,争取让华阳夫人收你为养子。安国君继位之后,华阳夫人应该会立你为太子,你说呢?”
如此完美的计划,如此诱人的前景,异人没有理由不同意啊!他赶紧起身,给吕不韦磕头,承诺说:“如果真有被立为太子那一天,我愿意与先生共享富贵。”
吕不韦要的就是这句话。他立刻拿出五百金给异人,让他结交各国宾客,为自己买来好名声。他又购买各种奇珍异宝,前往秦国游说。首先找到华阳夫人的姐姐和弟弟,详细分析了华阳夫人没有儿子的危险。原来大家都过着甜蜜幸福的生活,现在让吕不韦分析出这么大的危险,好像已经站上了薄薄的冰面。
事实非常清楚。无论是华阳夫人,还是她的姐姐和弟弟,他们的幸福都是以安国君对华阳夫人的宠爱为基础,将来立了太子,太子当上国王,那么太子的亲生母亲就会压倒华阳夫人,别说失去宠爱,能不能保住性命都不好说呢。
形势如此紧迫,怎么办好呢?显而易见,只要抓住太子这个关键就行了。那么,没娘的异人就成了最好的人选。正因为没有亲妈,他当上太子或国王之后也不会亏待华阳夫人和她的娘家人。
华阳夫人立刻接受了吕不韦的建议,开始在安国君面前哭哭啼啼,诉说着自己的艰难处境。安国君当然同意让异人当太子。既然吕不韦说异人多么多么孝顺,多么多么贤能,而且华阳夫人又是那么欣赏,那么需要养子,立谁不是立啊,反正都是自己的儿子嘛。
吕不韦带着好消息回到赵国,异人兴奋不已,现在只等逃离赵国这是非之地了。那天晚上,喝酒庆祝的时候,异人看中了吕不韦的小妾赵姬,借着酒劲请吕不韦把赵姬送给自己。这个问题很重要,倒不是吕不韦不舍得,而是赵姬已经怀孕两个月了。怎么回复异人呢?吕不韦和赵姬商量,没想到赵姬的目光比吕不韦还要长远。
赵姬说,“我和异人结婚,我就成了王后,如果将来生下儿子,那就是太子,那就等于你的儿子当上秦国的国王啊!”
天啊!想到自己有可能成为国王的爸爸,商人吕不韦激动得差点儿晕厥。第二天,他亲自把赵姬送到异人面前。异人有多么感动,多么高兴,那就不用多说了。
秦国对邯郸的围攻越来越猛烈,异人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不能再拖下去了。
吕不韦咬咬牙,又拿出五百金,收买了看管异人的赵国官员和看守城门的将军,带上异人偷偷溜走,当天夜里便跑到了大将王龁的军营。赵姬呢?留在赵国生孩子,因为她本身是赵国贵族的女儿,赵王没有难为她。
吕氏春秋的寓言故事 篇2
战国末期,吕不韦只不过是一名商人。他用商人的眼光看官场,觉得自己大有作为。他当时做出了一个举世皆惊的大动作,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巨资,耍花招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投桃报李,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吕不韦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非等闲之辈,他也知道他的政治资望太浅,难以服众。他深知自己只有提高声望,才是让百官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样才能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战国时,盛行一种“养士”的`风气,权势高的人都喜欢招揽各种人才,把他们养在家中,随时为自己效力。这些投靠权贵的人被称为“门客”。吕不韦养了三千门客,在这么多门客之中,各个阶层、各种经历的人都有。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就为此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而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再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了,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败,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先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一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门客们收集众说编写了一本厚厚的书,题名为《吕氏春秋》。全书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在这本书里,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神仙白狐,古今治乱都写到了。
书写好后,吕不韦下令把书挂在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同时宣告:谁能够增加或者减少这本书中的一个字,相国赏他千金。可是,几天过去了,始终没有一个人提出这本书的不足之处。由此,吕不韦的名声大振,连秦王也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
《吕氏春秋》真是完美到增减一个字都不行吗?不是的。那为何就没有人提出来呢?有人说,吕不韦当时是权势显赫的相国,这本书又是他立意要标榜自己,用“吕氏”名义写成的,人们有意见也不敢提出来。其实不然。这本书在后人看来有很多的错误,而在当时还真是难以挑出毛病。如果真的有一眼就能看出的错误,难道那么一大帮门客都是吃白食的,都看不出来吗?就算是指出个一二来,吕不韦富可敌国,赏他千金也只是皮毛,相反,他还可从另一个角度彰显他的言而有信。更何况在那时,还有什么比信誉更重要的呢?事实上,他“一字千金”的卖点就是让众人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伟大的事业,让人对他不得不另眼相看。这本当时无懈可击的《吕氏春秋》,为吕不韦赢得了成功。
当名誉和地位受到威胁时,有的人学会了明哲保身,学会了见风使舵,学会了随波逐流,学会了对皇恩浩荡的依赖。更有甚者,学会了虚伪、阿谀奉承、不知廉耻、学会了以效忠和检举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与其这样活着让众人唾骂,不如像吕不韦这样,在智慧中求生存。他虽然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是做了件大好事,他的名字也因此而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