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观后感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绿皮书 观后感

管理员

摘要:

《绿皮书》观后感   一、观后感的格式  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观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

《绿皮书》观后感

  一、观后感的格式

  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观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简单但明确,不含糊,这样就可以了!不必展开来说。

  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我们读书看电影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

  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

  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能太长,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再者,这样也影响文章的结构。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电影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二、《绿皮书》观后感(精选44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绿皮书》观后感(精选4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绿皮书》观后感1

  《绿皮书》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实在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我不仅看过电影,在看电影前我也听说过《绿皮书》这本书。此书旨在帮助黑人在旅行时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的酒店和餐馆。就像黑人艺术家唐·谢利给白人托尼·瓦莱隆加的那本绿皮书一样。充满了种族歧视,但也充满了善意。

  《绿皮书》共有两个主角,一个是黑人艺术家唐·谢利,一个是白人托尼·瓦莱隆加。影片的一开始通过种种铺垫,巧妙的告诉观影者们白人托尼·瓦莱隆加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种族歧视者。然后开始将影片引入正题,使唐·谢利与托尼·瓦莱隆加相遇开始谢利医生的南下演奏之旅。

  白人托尼·瓦莱隆加是一个爱抽烟的意大利裔美国人。他有能力,爱扯淡,自诩为“忽悠大师”,总能耍得别人一愣一愣的。而且托尼是一个负责的人,比如说在小酒吧时,几个白人小混混正欺辱着他的黑人雇主谢利,他奋不顾身的把谢利救出。虽然他的工作是确保唐能准时到达各个地方和保护他不会遭受到各种麻烦的困扰。但有几个司机会为一个黑人雇主去招惹数个小混混呢?

  黑人艺术家唐·谢利是一位想要改变种族歧视的世界级钢琴艺术家,他为此前往南部,承受白人主人家的羞辱。谢利医生具有良好的修养、高雅的礼仪与强大的自尊。这一切,及他想要改变种族歧视的决心使他在面对任何人的时候都能坚持己见,不屈不挠。

  这部电影一共有四种人:谢利、托尼、上流白人、普通黑人。谢利虽为黑人,但儒雅随和,谈吐文明。有一颗高贵的内心,是很纯洁的。托尼是一位硬汉,言出必践,很负责。也有高贵的内心。而那些自命不凡的白人贵族,所作所为令人作呕,对谢利嘴上很尊敬,背地里却议论他。即使他们的礼仪再优雅,也挡不住那阴暗的内心。普通的黑人是粗野的,甚至有些粗鄙。但他们恰恰是单纯的,一个劲在酒馆里快活。

  一个人的肤色并不能决定他的品行,真正决定他的是他那高贵的灵魂。

  《绿皮书》观后感2

  今天,阳光明媚,太阳把我晒得十分快乐,一路兴高采烈,去干嘛呢?我和妈妈逛到了电影院,看到醒目的广告牌《绿皮书》介绍,据说点评分数特高十分好看,哇!我情不自禁称赞道,妈妈:“它曾获奥斯卡小金人奖耶!”于是我怀揣着好奇心进入影院。

  故事主要讲了托尼是个吊儿郎当游手好闲的混混,在一家夜总会做侍者,这间夜总会因故要停业几个月,可托尼所要支付的房租和生活费,不会因此取消。所以他当务之急去寻找另一份工作来填补这几个月的空缺。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位叫唐·雪莉的黑人钢琴家提出雇佣托尼。唐·雪莉即将为期八个月的南下巡回演出。可是,那个时候南方人对黑人的歧视十分严重,于是托尼成为了唐·雪莉的司机兼保镖。一路上,两人迥异的性格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很多矛盾。与此同时,给托尼付钱的唱片公司给他了一本“绿皮书”指南,上面列着当地黑人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因为很多旅馆和餐厅都只限白人,从这以后,唐·雪莉在南方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平的对待,也让托尼对种族歧视感到深恶痛绝。

  看完后,我陷入了沉思,黑人和白人都是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生活在地球上,为什么白人看不起黑人?在我看来,黑人更有素质,更有公共道德意识,应该是黑人看不起白人而不是白人歧视对方。但黑人就受着不去还手,这不是白人要学的吗?这让我想起了在我们班里,不能因为某个同学学习差,而去歧视它,我们是一个小集体,应该互帮互助,不是一个人好,就算好,我们应该平等对待一些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份,要人人参与,所以我深有体会。

  “人人平等,万物平等”我们应该互帮互助,平等对待每个人,尊重每一个生命。

  《绿皮书》观后感3

  前不久,我去看了电影《绿皮书》。我想,爱看电影的人,一定都知道这部电影的存在。毕竟,《绿皮书》在今年,也是被提名了奥斯卡金像奖的了,网上评分,也是很高了。

  首先,这是一部有关种族阶级的故事。在美国的1960年代,还是有着种族的偏见的。而“绿皮书”,记录的都是黑人们可以居住的旅店和餐厅,因为有些店铺是不接待黑人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想,才会有“绿皮书”的存在。

  全剧中,我最感动的一幕,便是音乐家黑人的那句“暴力永远不能取胜,保持尊严,才能赢得胜利。”尽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还是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换作是我,怕是只会感到不公吧。我们在遇见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的时候,难免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为此感到恼怒,甚至大打出手。也许,你会说是别人的错,但是我们也应该懂得,用合适的方式,去挽回自己的尊严。我想,绝不是一味的使用暴力。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原本对黑人抱有歧视的另一个主角托尼,也会就此改变。放在现在,我们也存在着歧视,例如性别歧视。有些工作,只要男生,有些房子,只租给女生。但是,我们都在渐渐改变,正在走向更好的未来。等你努力去做的时候,一切,都是时间问题。

  其中,最触动人心的,便是那句经典的“世界多的是害怕踏出第一步的孤独之人。”是这样的,明明存在着,却总是等待。感到孤独,何不走去呢?

  这个以真实故意改编的电影,让我们感受到了世界的一点复杂和温暖。《绿皮书》让我明白了尊严的重要,面对不公平的该有的模样和踏出第一步的勇气。

  《绿皮书》观后感4

  假期里我观看了美国的一部电影,就是著名的《绿皮书》。这部电影讲的是白人托尼工作的酒吧因为装修所以要停止营业3个月,当时托尼很穷,停业3个月会使他失去经济来源。正好有一个朋友认识一个叫做唐的黑人,他有一场巡回演出,需要找一名2个月临时司机,便要托尼去面试。托尼顺利被录取了,还有了每星期125美元的薪水。

  刚开始的时候,托尼对唐的态度并不是很好。只不过把他当成一个有钱的黑人而已。但后来跟着托尼被唐生活中的行为一点一滴的感化。进了堂的一举一动便开始反省自己以前的过错,并认可了唐音乐方面的能力。从此他们关系并不仅仅是老板与员工,还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但在那个年代,黑人的地位很低,几乎就是奴隶,但唐靠努力和天分,成为了一名古典音乐家,品味比大多数白人还高,但并没有得到认可,并处处必须按照美国一本对黑人管理制度《绿皮书》上面的要求去做事。比如只能住指定的酒店、不能使用白人的洗手间、不能参加晚会等不公平的条件。这些约束给唐带来了很多不便以及麻烦,导致未能完成所有计划中的演出。

  我认为,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很严重的种族歧视。希望美国等拥有黑人的国家能重视这一点。肤色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是这个人的思想。

  《绿皮书》观后感5

  在昨天晚上的时候,我观看了《绿皮书》这部电影。使我感触颇深,一回想起就感慨万千。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托尼·利普应聘唐·雪利的工作——当一名司机,负责唐·雪利的巡回演出以及宿舍和钢琴。

  可是唐·雪利是个黑人,而托尼·利普则不喜欢黑人,甚至讨厌黑人,把黑人用过的水杯统统都丢在垃圾桶里。

  但是后来托尼·利普改掉了这种偏见的坏毛病,而唐·雪利也渐渐地从十分严肃、不爱说话变成了时常微笑、说话比较多的人。

  最后托尼·利普完成了任务,回到了自己家过圣诞节,唐·雪利也来了,因为托尼·利普离家两个月,所以要写信。而他不会写,于是唐·雪利就给托尼·利普指导。所以唐·雪利进入这个白人家庭受到了款待。

  这部影片其实很好的揭露了人性的假丑恶。演出了种族之间的歧视,说明了白人在一定程度上看不起黑人,认为他们都没有什么才能。

  举个例子:唐·雪利就是一位黑人钢琴家,他弹出来的曲子美妙无比。可是他之所以获得台下白人的掌声,是因为他弹出的音乐是使他们感到高雅。一旦唐·雪利下了表演台,他就又变成了白人口中的“老黑”和“茄子”。许多商店、餐厅都对黑人有非常大的约束。还有一次,唐·雪利要上厕所,明明有那么好的厕所,他们却让他上远处一个破旧不堪的小厕所。

  是啊!一个大师、世界级的钢琴手,就因为唐·雪利是黑人,那些看似高雅的白人们就开始排挤他。

  所以,从现在做起,请大家淡化肤色的不同,看重他们身上的优点。如果你这样去做了,你一定会被尊敬与受到回报的。

  《绿皮书》观后感6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故事的背景发生在1962年,这是一个神奇的年份,是黎明开始前最黑暗的时刻,196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宣言》,美国的30个州也相应的公布了反对歧视黑人的法律,但这30个州中却没有一个南方地区……

  唐,雪莉是一名著名的黑人钢琴演奏家,为了前往南方地区雇佣了一个刚刚失业的白人司机托尼,雪莉虽然是一个黑人,却过着绅士一般的生活,而托尼虽然是白人却过着有色人种的生活,没什么文化,通过一些简单的苦力活维持着生计。在一起开车南下的过程中,两个人矛盾不断,白人开车,黑人坐车,在那个年代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人们像看动物一样注视着这对搭档,每到一个地方人们都无法理解为什么白人可以服侍黑人呢?从人们脸上我们看到的是不解和疑惑,从雪莉脸上我们看到的是怜悯和无奈。他们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误解。雪莉可以被邀请上台演奏,但他所表演的酒店却拒绝让他进餐和入住,人们欣赏着雪莉的美妙音乐的同时,却打心里认为雪莉是个低人一等的黑人。

  雪莉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远非如此。许多餐厅和旅馆都禁止黑人入内,警察会无事生非,甚至连服装店都拒绝卖给雪莉博士衣服。托尼为雪莉的摆平了大多的困难,却不能改变人们心里的想法,为雪莉的遭遇愤愤不平,而雪莉却早已习以为常,雪莉为什么选择来南方开音乐会,他只是想证明,有色人种并不是低贱的人种,一个灵魂的高低贵贱与肤色无关。在相处过程中,两人开始慢慢放下偏见,找到了彼此的归属感,并收获了一段长久的友谊……

  “世界上孤独的人总害怕迈出第一步”肤色、阶级、性格天差地远的两个男人,因为音乐而结缘,因为公路旅行而成为一生朋友。改变人心有时候才华并不够,还需要勇敢,历史上的绿皮书(黑人行动指南)就像一颗小石子,投入黑白分明的美国社会,激起轻小而美丽的涟漪。

  《绿皮书》观后感7

  临近三八妇女节,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因为当天下午会放假哦!三八节早上,妈妈对我说,下午你和同学去看电影《绿皮书》吧,它得过奥斯卡金奖呢!一听是看电影,我来了兴致,而且评分9。6的好电影呢!

  下午和同学约好,我们来到万达影院。这是一部喜剧,讲述了白人托尼找到了一份工作——做一个黑人演奏家的司机。一路上风景优美,曾几次因钢琴家雪利是黑人而受排挤,托尼都保护了他,托尼也从他身上学习了很多,二人渐渐成为朋友。

  电影中有许多幽默的地方让我哈哈大笑,最有趣的是,托尼在吃热狗比赛中吃了22个,得了第一,真厉害!托尼曾是一个极冲动的人,一发火就动手,力气很大。但他认识雪利教授后,沉稳的教授耐心地说:“不是什么事情都能用拳头解决的。”他于是不再冲动,有次看到有人想打劫他们,他没有动手,只朝天开了两枪,吓跑了他们。我看了也若有所悟,做人不能太冲动性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需耐下心来,细心走好每一步,做一个沉稳的人。

  托尼的勇敢、自信,对教授的忠诚很值得我学习,而教授的精神,也感染了托尼。托尼在仍下一个饮料瓶时被教授阻止了,我要为他点赞。教授在遭受外人排挤和歧视时,没有愤怒地动手,而是用出色的口才回击他们,捍卫了尊严,我要为他鼓掌。当他弹奏起悠扬婉转的乐曲时,我由衷地佩服他坚持的毅力……教授的内在美还有许多,他不易愤怒冲动,看上去英俊文静,虽是托尼的老板,但不奢华骄傲,十分朴素。他真诚地帮助托尼写信,圣诞前夕,托尼太太还热情拥抱了他……教授是坚强的,虽受歧视,也很孤独,但仍考双手创造出美好人生,雪利教授的人格魅力深深震撼了我……

  托尼这段旅程是美好的,看完电影我心中也充满美好。真是一部好电影!

  《绿皮书》观后感8

  刚刚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的《绿皮书》的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奥利维那卡什和艾力克托兰达联合执导《触不可及》,因为肤色和阶级带来的冲突与交融,让尖锐的人性泛起柔光。黑白肤色加司机的主仆情,更像是摩根弗里曼与杰西卡坦迪主演喜剧《为戴西小姐开车》,用一道黑色的纯善,去打开骄傲的白色壁垒。

  然而在我看来,《绿皮书》就是它自己。它有《触不可及》和《为黛西小姐开车》的交互与融通,但两部前作更多是个体命运的柔软,而《绿皮书》不仅有肤色、阶级、文化修养的冲突,还有对上层白人伪善的触碰,以及各种穿越时空的种族和社会问题的醒思。

  影片如果有幸引进,必然是要吃片名的亏,然而绿皮书三字,却是这个故事的魂。1962年,白人至上和黑人民权运动空前高涨,黑人邮政职员维克多雨果格林为黑人出行编写了一个类如旅行指南的小册子,注明哪些旅馆与餐厅可供黑人入驻和用餐,这就是史上被称作黑人出行指南的绿皮书。

  电影《绿皮书》的故事背景与小册子问世同年,同样有真人真事的依托,讲述意大利裔美籍白人托尼受雇为黑人钢琴家唐开车护航的故事。一个是白人江湖里善于处理疑难杂症的底层老炮,一个是黑人世界高处不胜寒的天才演奏家,两个不兼容的异世界人类组成黑白无常组合,以公路电影和巡演模式从纽约一路南下,上演了一出两月时长的跨越种族、跨阶级的战斗情谊。

  之所以强调战斗情谊,而非《触不可及》和《为黛西小姐开车》的友谊,是因为1962年的美国南部种族主义的大气候,就我们华北平原冬季的雾霾,同一片天空下难有幸免者。两人按照绿皮书指南出行,已经够小心翼翼了,但各种危机和壁垒依旧如雨后的沼泽。

  事实证明,不按照绿皮书手册出行,是寸步难行的。唐两次出离绿皮书指南轨道,一次去白人酒吧喝闷酒,一次去浴室寻欢,结果都挨了揍,险些不得脱身并断送巡演。托尼一次开车走错路,也陷入了白人警方黑人不得夜出的魔障,这一次是托尼对警察出手惹祸,唐为了脱身动用了总统弟弟的关系。

  就算是在巡演规划的路径上,歧视也是无处不在。有钱人给他的演出报以热烈的掌声,但却不让唐用他家客用卫生间,而让他去外面的简易窝棚;伯明翰的接待经理表面友善礼节,唐的休息室却是个逼仄的杂物间,且不让他在演出的餐厅用餐。唐已经是多次在白宫演奏的大家了,却曾因为演奏白人曲目当场被打。

  影片采取双男主的叙事,其实是个歧视者和被歧视者的双重视角。借着托尼之眼,我们看到了一个带着有色眼镜的美国南部世界,歧视涉及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全方位,而借着唐之眼,我们还看到了以托尼为代表的美国白人阶级社会的落差。唐尼不仅因为是白人世界的异类高处不胜寒,还因为与黑人世界的阶层落差而孤独。托尼其实歧视也是有色眼镜的代表者,要不是一份高薪工作的诱因,他可能一辈子没有机会走进黑人的内心世界,领略并接受他们的才华。而通过与唐的接触,托尼的内心世界渐次打开,精神世界更上层楼。

  按照唐三重奏搭档的说法,唐的南巡也是自找苦吃之旅,他完全可以在北部轻松赚三倍的报酬。唐执意南巡的意图影片没有明说,但不明而喻。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正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时期,影片所在的1962年,民权运动的火力正集中在反对长途汽车上的种族隔离和争取南部黑人的选举权上。作为黑人精英艺术家的唐,不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时值维克多雨果格林的绿皮书指南问世,南巡演出的可行性就差一位保驾护航的托尼。

  《绿皮书》故事的次年,华盛顿林肯广场二十五万人聚集,同声反对种族隔离,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了他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将民权运动推向高潮。联系历史,我们再回看唐一路的隐忍,便可见他内心那团看不见的火种。在托尼的影响下,他终于向歧视并拒绝他用餐的餐厅说不,并用拒绝演出的方式给了伪善的白人一击。

  这个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故事之所以让我们看得如此鲜活,是因为,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种族歧视依旧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刻深陷歧视者和被歧视者的双重镜像,种族融合的使命尚任重道远。

  《绿皮书》观后感9

  因为大家都说好,因为这部电影可能会作为一个支点产生杠杆的力量,于是我走进电影院观看了《绿皮书》。

  一线语文老师的朋友,期待我看完即评。哈哈,我回答,要看我评得出评不出了。

  一位编辑朋友鼓励我看,说这部片拿了奥斯卡大奖。

  看完后,吃了点东西,然后在手机上指指点点,弄出以下内容。

  这部电影,两条线并行,一条是钢琴家演出,一条是司机的工作和生活。

  白人和黑人,在我看来,是个象征。虽然电影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

  不同肤色的人,两个不同世界观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产生的碰撞、影响,起码给到我这样几个启发:1、影响无处不在,你不是被人影响就是影响他人;2、真实的东西一定会产生力量,要么感动,要么伤害;3、一切美好都在关系里,快乐是第一生产力,关系是第二生产力;4、家庭温暖是幸福的港湾;5、爱需要及时表达,手写信是个好办法;6、只要是应该被改变的,最后都会被改变,视线看到现实,眼光看到趋势;7、正流行的,都曾被嘲讽,正被嘲的以后可能会成潮;8、多样性是上帝造世界的本意,尊重、包容、欣赏一切是一切文明人应有的风范;9、用心懂心才能动心。

  意外收获:里面有音乐和舞台的元素,因为熟悉,所以感动。人前显贵的人,人后谁不遭罪?

  由本片说开去:我主张多看电影,少看电视剧。特别主张观看大家热议的电影。看电影,应该成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如同跑步、喝茶、读书、旅游一样。

  重要补充:两个人,一个是白人,来自温暖的家庭,感情充沛,愿意表达但不善于表达,江湖高人;一个是黑人,孤傲冷漠,长于表达,一域高手;因为重叠,渗透,片尾时,他们彼此拥有了对方也成为了对方。

  《绿皮书》观后感10

  这部电影是大儿子,年初三回杭州时,强烈推荐我看的其中一部。第一次打开投影时,看见是老外都是用英文对话,影片一开始就是打打杀杀的场面,令我起了反感心,我就有了强烈的对抗心里,把这部电影拒之门外。

  儿子到杭州时,就问我这部电影看了没有,知道我没有看,嫌看英文太累了。忍不住的又劝我:“绿皮书是去年奥斯卡最佳电影,马云去年最喜欢的电影,你们要学会欣赏这种电影啊!多看看字幕电影。”

  让他这么一说,又和森宝打开看,这小不点嫌我不喜欢看英文,他还想了办法看中文版的。这下可把我的兴趣爱好给提高了不少分贝。和森宝一起看的那晚,太累没看多少我就睡觉了,孩子是把整部电影都看完了。

  昨晚上,第三次打开此电影,下定决心晚上必须一口气看完。森宝在边上给我解释电影里面的故事情节。一看才发现,这个故事还是挺有意义的。也是我第一次,才能了解种族与种族之间的岐视,黑人在白人眼里,哪怕黑人是很优秀的,只要下了舞台,黑人还是那么的没有地位。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粗俗暴力,在夜总会里打打杀杀做保镖的意裔美国人托尼。因为托尼工作的夜总会关门装修,家里需要一份工作赚钱养家,马上要交房租都还没有着落。某一天,托尼带着孩子去吃汉堡比赛,一口气吃了26个比别人多了2个,赚回来了50块钱时。正好有个朋友建议他去应聘一位音乐博士的司机面试,他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应聘,总比去吃汉堡比赛强吧!

  来到面试才知道自己的服务对象是黑人古典乐钢琴家唐,原以为是医生。他需要一个司机兼保镖,托尼也是好几位唐的朋友介绍过来的,说这份工作托尼可以胜任。司机负责唐在南方巡演过程中的接送及人身安全的工作,因为南方种族歧视严重。家人一听说为黑人工作,都忍不住的岐视声。托尼虽然不想带来没有必要的麻烦,但还是接受了工作,毕竟他很需要钱。所以报酬比平时报得高了些,夫人也同意托尼去,条件就是要记得给她写信,圣诞节前要回来。

  出发时,唱片公司给了托尼一半的工资,另一半工资是必须要安全的完成所有区域的巡回演出,如一个地方耽搁了,剩下的工资就没有。还给了一份绿皮书指南,上面写着在南方当地黑人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不在内的餐厅餐馆是只限白人。接过任务后,托尼特别有信心能够完成。告别亲爱的家人们,启程出发到达南方。

  这一路上,托尼和钢琴家唐原本是一个白人一个黑人,两人从事的工作也不一样,基本没有什么交集。托尼简单粗暴满口脏话,不行就大打出手,可以边开车边抽烟边吃肯德基,还时不时的把垃圾往外面扔。这对唐来说,有许多的不习惯,但也有许多的无奈。

  唐的每一次演奏,在台上都能换来无数的掌声。可是一旦走下舞台时,连上卫生间的资格都没有,甚至是买西服,因为是黑人宁愿不卖,去酒吧喝酒时,被别人暴打。开到一段路迷路时,警察见到里面做着黑人,下着大雨就要唐下车,种种的黑人不公平的待遇,托尼一次次的化险为夷挺身而出,要求唐下次要出去一定要带上他。

  托尼经常要给爱人写信,每一封情书经过唐的指点后,写得都特别的动情。艺术家和保镖的文化水平,那是截然不同的。写着写多了以后,托尼自己也会写了,两人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深入。

  最后一站巡演时,钢琴家唐换演出服的地方都是杂物间。当唐换好衣服时,因为肚子很饿了,想去用餐结果被白人拒绝。后来没有办法接受,哪怕要付赔偿金宁愿取消演出。而唐作为一个最基本的人,他学会了捍卫自己的权益。当他们俩人走出来时,走进了黑人的酒吧,得到了很多黑人的认可,知道唐是钢琴家时,就请唐表演大肆享受了音乐的乐趣和喜悦。还吸引了许多的黑人来奏乐,一起分享着这份美好的快乐。

  圣诞节当天回家的途中,遭遇了狂风暴雪,这次轮胎没气压,碰到了没有歧视的警察的提醒。托尼在途中实在吃不消,选择放弃回家,想到旅馆休息了。唐就让托尼休息,他自己冒着大雪把车开到托尼的楼下,把托尼叫醒后,自己在开回家,任托尼挽留唐到他家过节。

  托尼的家境虽然很穷很暴力,但是他的家里总有一屋子的家人,在家庆祝过圣诞节。爱人一次次看着窗外,已经过节了,怎么托尼还没有回来。有爱人的等待是温暖的。托尼一进家门时,爱的气息扑面而来。没过多久,唐手棒着香槟出现在托尼全家人的面前时,大家喜出望外。

  洞见:岐视种族,给对方带来的是意想不到的伤害。影片比较真实打动人心,一个人时代的显现,让我们对过去岐视加深了了解。钢琴家唐和托尼,两人不在同一个层次,又是不同的种族,在巡演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坎坷崎岖。这些经历促成了两人跨越种族和阶级的友谊的故事。结局是很温暖人心的,彼此之间的相互成就是最重的纽带。

  我还是特别欣赏唐,在被白人的岐视下的勇气,还要参加巡回演出。唐曾经说过:“因为光靠天赋是不够的,改变大众的想法需要勇气。”想用音乐来改变人们对黑人种族的看法。一个人的梦想是支撑着你走向成功的方向。托尼的一句话:“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点亮了唐同时也点亮了我,也点亮了看《绿皮书》的观众。

  我们愿意做自己心中的英雄,用爱撑起一片蓝天白云,改变可以改变的。

  《绿皮书》观后感11

  《绿皮书》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一部喜剧电影,通过巡演过程的经历来直面种族主义与道德伦理,结局引人深思乏味。 本片由彼得·法拉利执导,维果·莫特森、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剧情片,于2018年9月11日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配角3项大奖,成为本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是一部实至名归的优秀影片。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黑人爵士钢琴家唐和他的白人司机兼助理托尼两人一路南下,开车赶往美国各地巡演,经过一系列波折以后,重新认识彼此、尊重、改变彼此,建立起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纯真友谊。

  唐站在舞台上是一名受人尊敬的艺术大师,但是在台下确实一个尴尬的存在,既不被白人所认同,又不被黑人群体所接纳,孤独地让人心疼。 司机托尼虽家境窘迫、暴力、痞气,却拥有一屋子温暖的家人。并在旅途中将家庭的温暖传递给孤独的唐,两人最终建立起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

  《绿皮书》观后感12

  电影讲的是一个白人平民给黑人精英当司机兼秘书的故事,有关友谊、有关尊严、有关种族。故事很幽默、很感人也很深刻,有太多值得发掘的地方,先安利一波。

  因为时间原因,我只谈谈当看到主角唐雪莉拒绝表演那个片段时我想到的东西。

  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歧视由来已久。电影设定的背景是1960年,那时候种族歧视问题还相当严重,黑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而且越往南部越恐怖(实际上对黑人的歧视至今仍深刻存留在很多美国白人的心里)。

  唐雪莉(黑人精英),拥有礼仪学博士学位的钢琴演奏家。在纽约混的风生水起,跟肯尼迪成为了好朋友,但是因为他是黑人,总是或多或少受到不公正对待,所以他决定去南方溜达一圈,找找刺激,让自己可以有勇气直面这些不公正——当尊严被无视,要改变的不是别人的心,而是自己的心,不是靠着自己的礼仪和涵养而一味退让,而是在被侵犯时有勇气反击。

  而在现实中,一般大多数人选择隐忍并不是因为不想硬刚对方,而是因为刚不过。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唐雪莉一样,进了局子可以让总统捞自己。这中间的不少人虽然还没有取得唐雪莉一样的成就和地位,但都有着跟唐雪莉一样的信念:用实力去赢得尊重,用成就去回击那些歧视、诋毁、伤害他们的人。

  理智总是告诉他们,跟对方争一时口快或是发生冲突并不能改变对方的看法,也不能解决矛盾,或者不能给对方以实际且深刻的打击。所以他们常常对冒犯或是伤害自己的行为进行冷处理,当做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却变得比以前更加努力。

  以前,我觉得这种思考方式类似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觉得受到不公或欺负就应该反击,选择逃避等于懦弱,所以有点瞧不起这种思考方式。但后来我才明白其实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阿Q是在想象中完成了报复,而前面所描述的选择隐忍的人则把受到的打击和伤害转化为取得进步的动力,并采取行动。

  这些人善于把负面的事情与情绪化为前进的动力,因此他们往往对成功有更深的渴望,有强大的内驱力。但可以预想的是,这些人也往往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当他们真的有这样的资源和能力给当初伤害自己的人以实际和深刻的打击时,他们却往往不会这么做。因为他们已经把伤害过自己的人远远地抛在了身后,再也不会有交集。甚至有些人会选择遗忘甚至感恩曾经的伤害。

  我佩服这样的人。

  但是,一味隐忍完全不会发火,把所有东西都装在心里,通常如果被别人认为是一个不会发火且没有立场的人,那么别人就很容易把火发在这个人身上,把他当作出气筒。

  所以面对不公,一定要“发火”,不一定能让正义得到伸张,最起码向别人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总的来说,在缺乏力量的时候,战略隐忍是必要的。

  说的糙些:面对不公,打得过当然要打;打不过,可以先跑但也得回头骂两句。

  这样才是一个可爱且有魅力的好人。

  《绿皮书》观后感13

  开头因为俱乐部关闭了几个月进行装修,所以保镖托尼暂时失业了。但他意外的得到了一份待遇不错的差事,载一个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前往歧视最严重的美国南部进行巡演。出发前,托尼得到了一本绿皮书,本电影的片名就以这种不显眼的方式出现了。

  从电影里我们能够明显的感受到,托尼和谢利越往南歧视越严重。在电影里,黑皮肤的谢利可以在白人餐厅演出收获掌声,但是他被禁止使用餐厅、更衣室和洗手间。因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部,有很多餐厅是不允许黑人用餐的。他们常常把餐厅搬到了车里,连上卫生间都要仔细规划,所以才要用到这本黑人旅行者绿皮书,去寻找一些可以供黑人居住和用餐的地方。

  看起来“绿皮书”出版的背景里充满了压迫和苦难,但电影《绿皮书》却没有散发太大的怨气。比起那些偏执的白人,谢利浑身上下透着一股优雅。他被人欺负以后用音乐释放他的怒气,他甚至对有点粗暴的白人托尼说:“你永远不会以暴力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获胜。”

  你以为电影要开始说教了吗?其实没有,这部电影的导演时刻给你绑着血压计,发现你血压升高情绪过浓的时候,就给你来一颗降压药。而消除矛盾给我们降血压的方式,就是粗暴散漫的托尼和儒雅傲娇的谢利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

  托尼是个美籍意大利人,他也是个宠妻狂魔。虽然性格暴躁喜欢打架,但是当他吃了26个汉堡赢了钱后就立刻交给妻子。写的信虽然笨拙,但还是很用心的,用他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妻子和孩子的思念和温柔。而谢利除了优雅以外还有一点傲娇。

  车里吃鸡的情节我就不细说了,看托尼是怎么一步一步把高傲的钢琴家,调教成在车里啃鸡腿的`吃鸡少年的。说到谢利为什么遇见托尼以前从来没有吃过炸鸡呢?是因为他不爱吗?不是,其实是因为心理戒备过度。因为世界上有黑人就喜欢吃炸鸡的刻板印象,所以他偏偏不吃。谢利以前一直在刻意回避这些偏见,以至于最后使他迷失了方向,觉得自己既不够白也不够黑。是托尼在教会他放下这些戳人的目光,真正的做自己。而谢利也在一点点的改变托尼,让他学会用更美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善良和爱。

  就像维克多·雨果·格林在绿皮书这本指南里面写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在不久的将来某个时刻,将有一天不必发布本指南,那时候我们作为一个种族在美国拥有平等的权利和特权。”

  《绿皮书》帮我们找到了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它用这种凝望的镜头消除了沉痛,用爵士乐酒吧里的演奏表达了一种身份的自由。它用糖纸包装“歧视”,不试图改变什么让全世界都爱吃,并且能从甜味中,尝到一点世界本来的味道,这样就够了。

  平等和自由是每个国家和每个人所向往的,即使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不能完完全全做到平等和自由。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如何抓紧“方向盘”,还需要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消除歧视、崇尚自由”一定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旋律!

  《绿皮书》观后感14

  今天我想讲两个词,启程、改变。

  如果把人生当作一场旅行。那么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是步行?还是开车?还是坐飞机?

  要是我的话,我会选择汽车或者是火车。飞机太快到达目的地,却掠过了风景。

  走路又太慢,容易被景色牵绊,然后忘记了追赶目标。

  但要是选择汽车或者火车的话,就大不相同。始终都是向前开着。

  掠过大片大片的荒野,然后突然看见一片绿洲,就可以停驻下来,走下车。然后尽情享受着美好的一切。

  当你内心充盈了、满足了、厌倦了,自然会想离开。然后再找你最初的那辆车。你拧钥匙、挂档、踩油门就行,怕来不及还可以加速,继续追赶你心中最想到达的那个圣地。那句广告词怎么说的来着:心所向,驰以恒。

  恰巧这个电影就是开着车到达最想去的那个地方,完成一段生命的旅程。

  我所有的想象并没有想到要和特定的某一个人共同赴那场约。这部电影恰好补足了这一点。一个黑人,一个白人。黑人礼貌,白人粗俗。黑人是boss,来人是佣工。

  好像所有有趣的故事都是错位的。因为只有错位产生的碰撞才是精彩的、有趣的。精致的完美就像按剧本写好一样,没有一点惊喜。只有大小不一的缺憾,强烈的拼合在一起,才能持续摩擦产生火花和精彩。

  这一点我就突然想到郭麒麟说过的话。他说他自己的恋爱观是坚决不会将就,我觉得那也可能拒绝了依靠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可能。

  人生有几次重大的抉择是真的可以改变命运的。第一,不是你的出生。从你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你的家境如何。

  一个是高考。凭你自己全部的努力和天赋可以让你从容还是窘迫的选择大学和未来的城市。

  一个是婚姻。一个好的另一半可以加速你成功,可以两个人持续的成长。陪伴着走过岁月的峥嵘和美好的时光。

  还有就是选择朋友。是酒肉朋友还是麻将朋友,还是游戏战友,还是读书知友,还是商业同学。

  再有改变的自己的是其他的一些重大决策,就不一一细说了。

  电影里,彼此都做了一个很好的选择。从同事到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证明了这世上没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只要你去尝试,只要有人逼你。逼你上进或者堕落。

  生命就是未知的旅行啊!你不知道你的目标、你的梦想能不能实现,你能不能到达你心中最想要的那个耶路撒冷。但是你还是启程了。相信比看见更重要吧。

  既然选择了同伴,就一路的相信,一路的支持。品格高尚,那就引领他不要乱拿东西、不要乱丢东西。

  处事圆滑,那就为了他用尽一切手段,也帮助他走出困境。还要选择理解他的不堪、他的脆弱、他的孤独。然后尽一切可能带着他走出黑暗,奔向温暖。

  烟有什么好抽的?朋友不喜欢,掐掉。

  炸鸡又有什么可怕的?朋友逼我吃,那就尝一口,哎呦,还挺好吃的,再来一块(真香)

  文雅有什么难学的?朋友教几次,我也会写含情脉脉的情书。

  孤独太黑了。和朋友一起见惯了光明。我也不想在独居黑暗之中。

  改变真的一点都不难。

  难的是你连改变的念头都没有。

  朋友都没有。

  《绿皮书》观后感15

  电影中优雅的钢琴家和粗俗的白人司机,一个感觉高高在上,一个太接地气,一个收入丰厚,一个为生计忙碌,一个经常是手捧一本书,一个经常是手抓一鸡块,一个处事得体,一个简单直接。

  太多差异的两个人走在了一起,都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敬业,都穿着非常得体,一路走来,互相影响、互相帮助,电影传递了友情的暖,还是轻松的笑,讨论了很多关于人性,孤独,偏见的话题,但没有说教,而是用趣味传达温情,暖化了人的内心。

  电影让人领略了美国不同洲的风景和酒店,也让人感触深刻,有内涵,相对国内大部分肥皂剧来说,质量确实较高,有中心、有主线,有清晰的传递路线。

  家庭的纽带:家庭很重要,为了家庭男主人公愿意通过各样的方式赚钱,养活家人,家庭是第一位的,为了赚钱愿意离开家两个月,电影传递了离开家这么久是多少不好的事,家庭聚会很重要,再怎么样也要在平安夜前回到家里,否则就没有他的床了。让人不得不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的中心是什么?

  传情的纸信:为了省长途电话费,托尼一路给家里的妻子写了好多信,从一开始的流水帐到后面的诗情画意,从开始的照写到后面的自成一套,写得已经让音乐大师都觉得满意了,妻子看得感动不已,也加深了夫妻的感情,说明交流很重要,表达很重要。

  然而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谁还会写信呢?我们或许已经失去了这个方式。

  快乐是什么:是点燃一个烟,是喝一杯酒,是看一会书,是写一封信,是吃一份三明治或鸡块,是在大众的酒吧里弹一曲音乐,是一次家庭的聚餐,是朋友间一次简单的聊天,是在无垠的公路行驶。、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是自然随性、简单纯粹的一个小举动。

  而我们如今的快乐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忙着追求物质和一些不可及的东西,或许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生活的初心。

  包容是什么:包容举止的随意粗俗,包括有点难看的吃相,包括性取向的不同,包容捡块石头那样的小便宜,从扔掉别人喝过的杯子到同桌吃饭、共睡一间。

  而生活中的我们或许太计较一些事情,太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

  要有改变的勇气,要学着尝试。

  要听爸爸的话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象最后一顿。

  孤独是什么?不要总是一个人呆着,要和家人、朋友一起。

  忍耐是什么?拳头有时候解决不了什么,有时也能解决点问题,面对别人的不尊重和理解,要有自己的态度和方式。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请你去电影院看这部《绿皮书》吧,从你的视角你还能收获很多。

  《绿皮书》观后感16

  在周六,妈妈带我看了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名叫《绿皮书》。看完它让我感受很深。

  故事发生在一个“端着”的雇主:黑人爵士钢琴家唐·雪利和一个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能及时处理麻烦的员工:托尼·利普之间。他们要去美国的南方著地演出,和唐·雪利一起演出的还有两位提琴家。他们一行四人在这个演出之旅里面发生了不少的插曲和感人的故事。我最喜欢就是唐·雪利和两位提琴家的演奏,他们的三重奏是我听过最好听的音乐了,简直可以形容是我听过的最顶级的音乐了。大家可以去网上查查看噢!在这部电影里让我感到非常惊讶的事情就是当时社会严重的种族歧视,钢琴家唐·雪利面对事情的体面和周到,细心,隐忍,无论当时白人怎么拒绝和歧视他,他都会隐忍下来,不会用粗暴的方法对待人。后来,他们的演出顺利完成了,因为托尼·利普要赶回家里与家人共度圣诞节,由于长途驾驶,他非常疲劳但他又着急。钢琴家为了这位好朋友,亲自驾车让托尼在车里好好休息。钢琴家雪利是独自居住的,在大家都欢度圣诞时,他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托尼。唐·雪利拿着一瓶香槟来到托尼的家,这时我忍不住激动的泪水流了下来,人与人之 间是平等的,他能和好朋友的家人一起欢度圣诞节!太棒了!

  下面我来讲一下片中的趣事吧!托尼在陪伴钢琴家出门前,托尼的妻子交代托尼要经常给她写信,于是,在途中每次早上出发前,托尼都会边吃早餐边写信,饼干碎和饮料常掉到信纸上,人物特点与性格生动地呈现了出来。直到一个早晨唐·雪利看不下去了,便问他:“What are you writing?” “Letter”托尼答道。然后唐·雪利拿起他写的信看了一下,一读就说:“你写的是流水账啊!Dear写成鹿的意思啦,来!让我教你写一些有诗情画意的信吧!”当托尼妻子收到了这些信的时候,她开心得与家人分享她的快乐。最后在唐·雪利和托尼工作快结束的时候,一天托尼和往常一样写信,唐·雪利拿过托尼的信看了一下,什么都没说,笑了。

  在生活中,互相帮助也是我的习惯,有一次我在放学的路上碰到住在我家小区住的小东,他买了好多东西,看他提着重重的东西,我马上跟他说:“我帮你一起拿吧。”他开心地笑了。

  这真是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它让我们明白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要平等,这样大家都会有和谐的生活。

  《绿皮书》观后感17

  最近总是在家呆不住,要出去逛逛,走走,没事的时候特别喜欢看电影。所以,说走就走,买了两张《绿皮书》电影票,和闺蜜兴致勃勃的奔向电影院了!

  你要问我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我可以用一句话总结为:一个白人和一个黑人的故事。但故事并没有那么简单,该片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意裔美国人保镖托尼,他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爵士钢琴家唐开车(注意,这里的托尼是白人,唐是黑人)。钢琴家将从纽约开始举办巡回演奏,俩人之间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虽然是一部外国影片,说的也是英文,但丝毫没有影响观众的观感,影片中主角之间的对话时而幽默,时而愤怒,时而悲伤,我们是完全沉浸在其中的,可以说拍得非常好了!

  今天,我主要想说的是托尼(白人)的一系列变化,真的特别有意思!

  影片的开始,托尼的妻子叫了两个黑种人到家里修理东西,临走的时候,他的妻子倒了两杯水给那两个黑人喝。结果,等黑人走后,他一直不停地看向那两个杯子,眼神里透露出藏不住的不适感,最后还是没忍住,把那两个黑人喝过的杯子毫不犹豫的丢到了垃圾桶。看到这里,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了种族歧视这一思想,可后面发生的事情却让人意想不到。

  由于托尼需要钱,而暂时又没有工作,唐又给的价钱到位,所以,即使他打心里不是很乐意为唐服务,但谁会跟钱过不去呢,于是他们就成为了合作关系,也是一道风景,一个白人为黑人工作!

  刚开始的时候,托利连唐的行李都不愿意碰,就因为他是黑人,每次开门都要用手绢擦车门,可以看得出来,他是真的打心底不愿意接触唐的!

  可是,随着巡演的进行,一路上他们之间虽然有磕磕碰碰,也有吵吵闹闹,渐渐地,托尼发现唐并不是那么讨厌的,他感觉到唐并不是真正的开心,唐经常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喝酒,于是,托尼试着靠近唐。

  他们之间总之经历了很多事情,比如托尼鼓励唐吃炸鸡,还是用拿着吃,要知道唐是非常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方式的,毕竟他可是受过很好的教育和教养的人,这也恰恰是托尼和唐有意思的地方,原本地位低下的黑人唐才应该过着底层人民的生活,可他却是有着高超技艺的钢筋家,但依旧不被白人接受,人们只是拿他当演奏的老黑看待!比如唐被酒吧的白人欺负,托尼伸出援助之手,救唐出来。再比如由于天黑,路况不好,他们误入了村庄,被警察关起来,就因为该区域不允许黑人进入,最后还是唐打电话给高层,才获救了!这样的事情一路上发生了很多,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到最后,唐和托尼居然成了可以拥抱,可以互相倾诉的朋友,这期间是两颗心的逐渐靠近,其实,也是两个人的自我救赎和彼此救赎!影片的最后,唐来到托尼家,跟他们一起过圣诞节,皆大欢喜,托尼也不再排斥黑人了,因为他收获了朋友,唐!

  其实,整部电影看下来,既诙谐又引人深思。就因为肤色不同,就剥夺了他们做为人的权利,不让他们靠近白人的生活区,不让他们和白人一起吃饭,哪怕你是很著名的演奏家,依然享受的是低人一等的对待。尽管高中历史也学过,三角洲贸易,那些被卖的黑人奴隶,他们的生命简直还不如蝼蚁,真的有些可怜他们!好在,唐有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虽然活得辛苦了些,孤独了些,最终也收获了朋友,收获了自尊,收获了自己的人生!

  《绿皮书》观后感18

  在一众好评声中去看了这部奥斯卡最佳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也没有颜值爆表的俊男美女,却会让很多人看完之后会心一笑或是潸然泪下,可能最本真的人性的碰撞已经足够精彩。

  故事以黑人种族歧视为主题,围绕一场巡演经历展开。黑人钢琴家为前往种族歧视最为严重的南方巡演,高薪聘请了一个“能解决一切麻烦”的白人做全程司机,于是高冷钢琴家和胡说艺术家便展开了一场公路旅行,而绿皮书是一本专门为黑人而写的旅行指南,标注了各个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酒店和餐馆。

  白人司机托尼原本处在社会下层靠体力谋生,爱耍小聪明,爱占便宜,头脑灵活,身体强壮,很典型的世俗形象,但这并不妨碍他也是一个爱家的人,明明看起来吊儿郎当浪荡洒脱的人因为家人的存在不得不去赚钱,即使是干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所以这才有了他和黑人钢琴家雪利的交集,而他原本也是对黑人有所偏见,曾经扔掉自己家里黑人用过的杯子。而博士虽然是拥有着财富和地位的伟大钢琴家,身份高贵,涵养深厚,可以说是超脱世俗的理想形象,但还是逃脱不了别人对黑人的偏见和歧视。所以两人从某些方面来说,势均力敌,都对这个世界有着无可奈何的一面。

  在旅行刚开始,两个人就只是单纯的雇佣和被雇关系,互相看不顺眼,但一个因为涵养,一个因为利益,却又不能做出什么出格伤人的事,这样的关系显得微妙而有趣。第一场演出顺利进行,托尼在窗外看博士的演奏看的津津有味,后来在给妻子的信中说道,他就是一个天才。在前往下一个演奏地途中,在播放一首黑人音乐时,托尼因发现博士不认识其歌手而大惊。黑人歌手似乎是一个稀有物种,而同为音乐家的博士却不认识。而他们在雨夜被扣押,博士向肯尼迪的弟弟求救被放后,故事也进入了全片的高潮。当托尼吐槽博士太做作后,博士终于爆发下车,说出了他一直以来的憋屈:如果我不够黑,不够白,也不够男人那你告诉我,我是谁!作为一个聪明人,托尼也马上理解了博士说的话的含义,知道了博士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打破那种族差异,至此,我想托尼已经能够从人性的角度去对待这位孤独的钢琴家,而不是以肤色人种。作为一个排除在白人和黑人外的第三人群,博士是孤独的,但他却还坚守着,孤独的向前。就像托尼后来说出那句:孤独的人最难迈出第一步。

  在最后一站,邀请者因为黑人身份拒绝了博士进堂入餐的要求。而这里托尼和博士的性格似乎因为那场对话发生了巨大转变:托尼变得更在乎大局了,而博士却开始争取自己的利益。由于邀请者的坚持,博士也强硬的放弃了演奏,转头和托尼去了一个黑人酒吧。随着女老板的“挑衅”,博士的一曲爵士让他找回了那种可能从未有过的做黑人的快乐。

  故事结束时,本以为不想和托尼家人一起过圣诞的博士最后还是去了。一场旅行似乎让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有了交集,甚至成了能够互相理解的朋友。有时候,肤色只是表面的,偏见也是因为自己的无知,真正能够改变人种歧视的,可能恰恰是人性的美好。

  《绿皮书》观后感19

  《绿皮书》大概讲的一个黑人钢琴家为了去美国南方巡回演出不得不找一个白人、能解决问题的司机加保安跟自己同行,而在这途中两个人遇到了很多人简单定义有好人有坏人,遇到了很多事,有开心有难过,最后钢琴家走出自己的笼子和白人司机一起过圣诞的故事。

  那为什么是不得不找一个能解决问题的白人司机呢?因为他皮肤是黑色的,他只能按照《黑人驾驶员绿皮书》去住嘈嘈杂杂的黑人专属小旅馆;因为他皮肤是黑色的,他不能和白人同伴一起喝酒、和白人美女聊天;因为他皮肤是黑色,邀请他来表演的主人让他去室外解决上厕所问题;因为他是皮肤是黑色,饭店老板坚决不让他进饭店正常吃饭;因为他皮肤是黑色,小酒馆的白色肤色的人可以肆意调笑羞辱他;因为他皮肤是黑色,警察不加思考就把他抓进了监狱;因为他皮肤是黑色的,服装店老板不给他试衣服的机会;因为他皮肤是黑色的,同样的黑人认为他一身正装也只是管家制服……因为他皮肤是黑色的,他必须找一个白色的司机保护自己。在当时的美国特别是南部,肤色就是原罪。

  正如钢琴师的同伴所说,你以为他为什么放弃在大道上受人尊敬的,甚至多三倍的工资的光鲜工作而来南方巡演?我开始也不太懂他为什么要南下巡游,直到他因为车出问题不得已停下来却看见自己的同胞在种植园里穿着破烂的衣服甚至分不清性别得都在拿着锄头麻木得挥起来又扔它掉下去得工作,直到他在滂沱的雨中让司机停下车,打开车门快步走进雨中而不停止时,我好像知道了,“我独自忍受轻视,因为我不被自己人接受,所以如果我我不够黑,也不够白,我甚至不够男人,你说我住在城堡里?那告诉我,托尼,我是谁?”我想,他是来寻找自己。

  《绿皮书》观后感20

  如果有两种人生让你选择:

  一种是拥有高雅的气质,优雅的谈吐,天生的音乐才华,衣食无忧的生活,出口成诗的情思。但却也有着被歧视的肤色和孤独的内心。白天坐拥澎湃的掌声,享受他人的肯定,夜晚却回到空无一人的大房子里独自喝酒。

  一种是有着简单的思维,发达的肌肉,无所畏惧的洒脱,粗枝大叶的快乐,难捱于胸的正义。但却也有着冲动带来的惩罚和生活的拮据。因为冲动打了人,丢了一份工作,回到家还是有妻子温暖的怀抱和孩子们的咿呀快乐。

  你怎么选?

  很多人说,这两种人生我都不喜欢。我喜欢将它们二者中和一下,那就是我的完美人生。可是,人生,真的很难完美啊。

  电影《绿皮书》讲的就是这两种人生的故事。过第一种生活的是个黑人音乐家唐雪莉博士,有才华,有钱,但是没有朋友,充满了孤独。过第二种生活的是托尼,没有钱,没有地位,却有家人,有欢乐。

  我们大多数人过的都是托尼的'生活,虽然我们没有住城堡,有时还为了房租而出卖体力;我们也没有光鲜亮丽的身份,走在大街上,没人敬仰。可是,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活得简单而快乐。

  一开始,我是向往唐博士的那种生活的,有自律,有尊严。可是,看到他在大雨中崩溃的瞬间,我发现,他并不快乐,他活得太拘束,太苛刻。有时,我们自以为拥有越多的头衔,我们越能快乐,殊不知,有时,一种身份也代表着一个枷锁。有时,正是因为一无所有,可能才更轻松,更洒脱。

  放下我执,也许才能看到更广袤的世界。如果不是给唐博士当司机,托尼不可能知道挑剔的音乐家也有背后的孤独,唐博士也不会了解一个世俗享乐主义者的快乐。

  存在即合理,我们认定的不一定是最正确的,试着去改变,去接纳,去包容,可能才能体验更多,享受更多。真的有些明白了造物主的伟大,它给了玫瑰花的芬芳,也给了玫瑰花扎人的刺。

  卞之琳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还有句更俏皮的话,所谓的人生,就是笑笑别人,被别人笑笑。

  也许就是这么一回事吧,这是部很温暖的电影,大家可以去看看哦!

  《绿皮书》观后感21

  奥斯卡获奖电影《绿皮书》,开头不够吸引人,当看到托尼和人比赛吃热狗,以26个获胜时才有了看下去的兴趣。之后,才进入托尼与唐·雪利一同去巡演的故事。两个阶层不一样的人在旅途中从雇佣关系到朋友关系,体现了友谊的进化。

  种族歧视没有经历,阶层歧视也不想探讨,只是电影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友谊。

  产生友谊的基础在于近距离接触。托尼与唐同乘一车,大部分白天时间都在一起,再不同的肤色与阶级也不能阻止友谊的产生。“道不同不相为谋”,道相同情谊与日俱增。他们有共同的行程,又主要在狭小的空间里,交流频率多了,友情也就产生了。像学生们,总是从离的近的开始交朋友。上大学以前,座位的左邻右舍是最亲近的;上大学以后,室友是最亲的。

  友情的交流从吃喝开始。《绿皮书》里,托尼逼着唐一起吃炸鸡,分享美食也是在传递自己的善意。生活本就是平淡的,大风大雨需要一起扛的时候比较少,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的时候才是最多的。就像大学里的哥们,想表达下友情,总是以吃饭为媒介的,有时候还需要些酒助兴。在吃吃喝喝间拉近了彼此的友情。开学了要一起吃饭,放假前要一起吃饭,过节了要一起吃饭……

  《绿皮书》里的托尼与唐,一起走过一段路,吃过一样的美食,友情自然产生了;我们也是,在人生的路上遇到各色各样的人,只有同食同行的人才是对的人。

  《绿皮书》观后感22

  《绿皮书》能得奥斯卡最佳影片,说实话我是有一份意外与惊喜的,当然没人会怀疑这是一部叙事流畅,情感细腻,缓缓道来却又充满力量与感动的佳作,然而这部影片在讨论的问题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种族主题。然而是不是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在美国一直没有得到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共识,所以才一直被讨论呢?

  《绿皮书》里的人物设定是我认为是这个剧本成功的关键与基础,主人公托尼是一个意大利移民后裔,虽然也是白色人种,但是却也遭到同为白种人的歧视,这为他建立起对另一位角色唐的同情起到了决定性因素。而唐则被塑造成了一个极具戏剧冲突的人物,身为社会身份最底层的黑人,却从事着钢琴演奏家这么一个出入上流社会的职业。当他在纽约的时候,身居豪宅,然而却也没有完全得到社会的认可,一个细节就是,当托尼在被雇佣的时候,起初并没有被告知雇主是个黑人。当到了南方,这种歧视完全就放在台面上了:黑人只能居住在指定的旅馆里,演出的餐厅却不给他用餐。当唐被邀请到一个庄园里表演,受到了上宾的礼待,然而厕所却只能使用室外的。两个个性鲜明且逻辑成立的角色在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之中,在编剧和导演的细心编排之下,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旅程,最终改变了他们自己。

  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镜头,是托尼第一次看到唐的演奏的那一段,这也是整个电影里面托尼思想的转折点。在剧本的创作上,编剧并没有用事件而是选择了用艺术的感染力来起到这个转变作用,这种手法在音乐剧中会比较常见,在电影里则有点冒险,因为电影是画面的叙事,但凡演员的演技或者导演的分镜上略有瑕疵,这种艺术的感染力便无法体现,这种转变则会无法被观众接受,整个影片会毁于一旦。但幸好,他们做到了,他们把艺术的感染力深刻地刻在了这部影片之中,造就了一部独一无二地《绿皮书》。

  要我用一句话来归纳影片的话,就是我这篇读后感的标题:“艺术让人找到了人性中真正的光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更像是一个梦想。我们都渴望和平年代,渴望每个人都幸福地生活着,但近年国际社会持续动荡不安,欧洲移民问题,各国贸易摩擦,美国排外政策,包括这次香港的动乱,好像都在揭示一个答案:当经济下滑,生活质量甚至生存产生问题时,所有人都只会为自己而去活着。在这种时期,《绿皮书》可能会给一些人们带来感动与思考,但是并不能改变什么,就像影片中最后的结局,最终被改变的也只有他们自己。但是我希望“艺术让人找到了人性中真正的光辉”这不只是一个空想,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被艺术感动,找到新一层生命的意义时,世界就会被改变。

  《绿皮书》观后感23

  趁着中午午休的空档,和好友跑去影院看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Green Book)。出了影院,似乎还沉浸在雪利博士的笑容当中,莫名还觉得他有点帅。这是一部黑人题材的电影,种族歧视便是它的标签。前些年看《当幸福来敲门》看得我热泪盈眶,《肖申克的救赎》里面黑人瑞德的形象也是深入我心,所以对于看《绿皮书》我还是心怀期待的。

  好在,不会太失望。雪利博士的出场,相当惊艳,托尼形容他是个酋长,金灿灿的服装加上金灿灿的挂件,配上高大豪华的座椅,的确有着一城为王的风范。但他也仅是他自己音乐世界里的统治者,在那个房间里,他是王,一个孤单的王。出了房间,他是西装革履、举止优雅的绅士,是永不能改变肤色的黑人。一路向南,他所有得体的举止、得体的语言、得体的穿着都是他让人质疑的对象。

  在路上的一个农场,所有跟他同肤色的人在烈日的炙烤下,用锄头翻着已经干裂的土地,他们看着他,他看着他们,一场巨大的波澜壮阔的内心戏码已经上演。

  在仅供黑人居住的旅馆,跟他同肤色的人喊他帮忙,并被嘲笑穿着管家的制服;在小镇上的一家高级服装店,店主并不愿意他的衣服卖给黑色肤色的人;在俱乐部,被人欺负挨揍已是他见惯不怪的场景;即便是在大雨滂沱的晚上,警察也可以呵斥他下车接受盘问;甚至是为人演出,却不让进厕所和餐厅......但是他依旧跟托尼说,你永远不能以暴力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取胜。

  在那场倾盆大雨中,雪利博士眼含热泪喊出的那一句,我不够黑,也不够白,还不够男人,那么我是谁?这就像一句灵魂的拷问,直逼观影者的心灵。对于他的遭遇,我们感同身受,但是真的也处于那种境遇,我们会做什么呢?以沉默,以泪水,以同情,也或许都不是答案。

  永远都是在钢琴表演后职业微笑的雪利博士,到后来发自内心的微笑,才发现,原来真诚,有着击垮一切的力量。尤其是在橘鸟俱乐部,当只弹斯坦威钢琴的雪利博士,走向了一架老式钢琴,全民共舞,是音乐的力量,也是人性的温暖,这或许是雪利博士自出生之后,最肆意飞扬的一次大笑吧。

  再来看托尼。托尼有个幸福的家庭,但却因为收入问题,不得不收起自己的有色眼镜,给雪利博士开车。他心有城府却又大开大合,他守住底线也经得起别人的托付,你看他教雪利博士吃炸鸡,简直就是KFC最好的广告,雪利博士仿佛一个大家闺秀似的去撕咬鸡腿、往窗户外面丢鸡骨头的场景再现了两个人的调皮可爱。托尼从一开始只为每周125美元干活,到后来多番为他两肋插刀,再到后来回家团圆和家人过圣诞节时的莫名安静,都是友谊升温的见证。影片中,除了托尼所表现出来的温暖之外,回家过圣诞节的路上,警察提醒后车车胎瘪了也是剧中一个温暖的点。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带着一样的面具;也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像想象中那么糟糕。

  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害怕迈出第一步。而往往,迈出了第一步,就让后面的路有了转机。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值得一看。

  《绿皮书》观后感24

  今天去电影院看了绿皮书,回到家后,感觉犹如男主回家时发生了很多,电影给我了很多启发。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

  电影让我看到了1960年代的美国和现在的中国自己。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问题和需要提高的地方。这些地方并不会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而得到改变。这个世界有很多其他的方面,是物质和金钱不能够解决的。比如人的观念,国家的政治民主,开放,和自由。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美国社会的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汽车,冰箱,电话,电视直播和住房。已经是一个十分发到的社会。但是在社会阶级中还存在很多很多问题。特别是对黑人的公平对待方面存在严重歧视。电影中这位钢琴师,尽管他社会地位高,收入丰厚,但是由于肤色原因,还是被各种刁难和歧视。这并不会由于他的收入而改变。1960年代的美国,社会阶级方面真是非常非常糟糕。

  反观我们现在的中国,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均GDP即将突破1万美元。但是在人文,宗教,民主,言论自由,法制等等方面还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我们的互联网和言论还在遭到严格的管控。这部电影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鼓励。美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们的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他们的努力真正的改变了国家和世界。正如片子中这位黑人钢琴师所做的一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做的也是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和世界。不要埋怨或怨天尤人,要想办法努力为社会正义公平,法制民主做贡献。美国人是值得骄傲的,因为回看到现在,他们在种族阶级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尽管他们在种族歧视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我们确确实实可以看到,他们取得了巨大进步。黑人在美国已经得到了更公平和平等的对待。美国也已经选出了第一位黑人总统。中国也需要努力,改变人的观念和想法,创建更法制和民主的社会。

  同时,片中的钢琴师给我了很多的启发。记得以前有一句话叫做:主要看气质。影片中,无论这位黑人钢琴师面对多少的刁难,他总是很坦然的去面对。从来不怨天尤人,从来不抱怨。就犹如他选择了去美国南部去巡回演出,路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但从来没有听他抱怨为什么要来这里,早知道我就不来了云云。或许他心中怀着更大的理想。或许这就是他的气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有时候我们可以控制,有时候我们并不能。如果发生了,我们会怎么面对呢?主要看气质。

  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

  《绿皮书》观后感25

  电影中的优雅钢琴家和粗俗的白人司机,一个感觉高高在上,一个太接地气,一个收入丰厚,一个为生计忙碌,一个经常是手捧一本书,一个经常是手抓一鸡块,一个处事得体,一个简单直接......

  太多差异的两个人走在了一起,都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敬业,都穿着非常得体,一路走来,互相影响、互相帮助,除了友情的暖,还是轻松的笑,讨论了很多关于人性,孤独,偏见的话题,但没有说教,而是用趣味传达温情,暖化了人的内心。

  电影让人领略了美国不同洲的风景和酒店,也让人感触深刻,有内涵,相对国内大部分肥皂剧来说,质量确实较高,有中心、有主线,有清晰的传递路线。

  家庭的纽带:家庭很重要,为了家庭男主人公愿意通过各样的方式赚钱,养活家人,家庭是第一位的,为了赚钱愿意离开家两个月,电影传递了离开家这么久是多少不好的事,家庭聚会很重要,再怎么样也要在平安夜前回到家里,否则就“没有他的床了”。

  让人不得不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的中心是什么?”

  传情的纸信:为了省长途电话费,托尼一路给家里的妻子写了好多信,从一开始的流水帐到后面的讲情画意,从开始的照写到后面的自成一套,写得已经让音乐大师都觉得满意,妻子看得感动不已,也加深了夫妻的感情,说明交流很重要,表达很重要。

  然而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谁还会写信呢?我们或许已经失去了这个途经。

  快乐是什么:是点燃一个烟,是喝一杯酒,是看一会书,是写一封信,是吃一份三明治或鸡块,是在大众的酒吧里弹一曲音乐,是一次家庭的聚餐,是朋友间一次简单的聊天,是在无垠的公路行驶.......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是自然随性、简单纯粹的一个小举动。

  而我们如今的快乐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忙着追求物质和一些不可及的东西,或许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生活的初心....

  包容是什么:包容举止的随意粗俗,包括有点难看的吃相,包括性取向的不同,包容捡块石头那样的小便宜,从扔掉别人喝过的杯子到同桌吃饭、共睡一间......

  而生活中的我们或许太计较一些事情,太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

  电影还告诉我们什么:

  要有改变的勇气,要学着尝试。

  要听爸爸的话“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象最后一顿" 。

  孤独是什么?不要总是一个人呆着,要和家人、朋友一起。

  忍耐是什么?拳头有时候解决不了什么,有时也能解决点问题,面对别人的不尊重和理解,要有自己的态度和方式。

  《绿皮书》观后感26

  看完电影《绿皮书》,我一直有一个疑惑:为什么都说白人托尼是主角,而不是黑人唐谢利?虽然电影开头先出现的是托尼,但托尼生活的改变,却是因为谢利博士。反抗种族歧视的是谢利博士;雇佣托尼的是谢利博士;体现电影主旨的,似乎也是谢利博士。是谢利博士说出的“保持尊严,才能赢得胜利”,而不是托尼。刚看完时,我甚至感觉,《绿皮书》就是从一个贫穷白人的视角讲了一个富裕黑人的故事。

  这个富裕黑人的故事是什么呢?唐谢利要到南方做巡回演出,雇了满口脏话、抽烟成瘾、黑人工人喝过的水杯都要丢进垃圾桶里的托尼给他做司机。谢利博士举止儒雅,风度翩翩,和白人富人一般;托尼的生活几乎毫无尊严可言,一点钱都来之不易,因此开头他对谢利博士是抵触、羡慕又有些不屑的,再加上他种族歧视的倾向,二人开始动不动就会吵架、发火。而随着故事推进,谢利博士教会了托尼给妻子写信,教会了他诚信,不能无缘无故打人,教会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教会了他反抗歧视,更教会了他友情和信任。

  这个富裕黑人的故事中,真正成长与改变的,是托尼。这或许就是托尼是《绿皮书》主角的原因。在我看来,《绿皮书》不仅讲了唐谢利反抗歧视的勇气,还讲述了这份勇气与尊严对种族歧视者的感染与改变。在1960那个“白人至上”的年代,谢利与托尼的友情和这种感染与改变,正是改善种族歧视现象所需要的。

  今天的世界,或许已经没有了指明黑人允许进入的场所的“绿皮书”,少了明目张胆的种族歧视。但在这个走向和平、平等与美好的世界中,种族歧视依然在角落中存在着,在笑容和鲜花和歌声中藏匿着。存在的,还有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职业歧视、外貌歧视。当大人认为孩子的创意不过是胡编乱造,当男性认为女性只能柔弱而不能坚强,当人们对于工人、对于清洁工嗤之以鼻,当人们在私底下叫着“日本鬼子”“阿三”“外国佬”,歧视真的离我们很远吗?我们想过像唐谢利一样改变它吗?相信过人们也能够像托尼那样被改变吗?考虑过我们有能力让自己和别人更有尊严吗?

  以上便是我对《绿皮书》的思考。

  《绿皮书》观后感27

  《绿皮书》讲述的是一位黑色演奏家和白人司机一次南方巡演,两人从排斥到最好成长一生挚友的故事。

  刚开始清晰的记得白人托尼对黑人的态度,影片设置了一个小段子,一家人在热闹的团聚,两位黑人维修工帮忙修理家中的家电管道,修理之后托尼妻子给黑人修理工打了两杯水,之后黑人使用过的杯子托尼就直接丢进垃圾桶,反忖到后来托尼对黑人重新认识并且邀请黑人唐。雪莉去家里过圣诞节的情景,故事我最回味的是最终唐。雪梨突然孤独主动带着红酒去托尼家,并且他们相拥一起整个托尼家人那吃惊的表情有个特显。

  前后的差别让人感动,又值得深思,种族歧视在1962年,美国这个国度是多么痛的领悟。这部电影却玲离尽致的表现出来。

  还记得一个画面,托尼和雪莉的车开到半路车熄火了,托尼下车修理,雪莉也下车感受下旅途美丽的阳光,这时镜头切换到对面的农场,一片黑人在农田不辞辛苦的劳作,一位农夫看到雪莉,然后大家相继放下手头农活,齐刷刷的眺望着雪莉。大家可以随意猜测当时黑人心中的感受,是羡慕还是嫉妒还是什么…总之导演的设置让我无不称赞,奥斯卡奖实至名归。

  电影除了在场景设置上用心,在整个故事间的交流和台词的设置上也非常有启发和思考。雪莉作为当时为总统演奏的音乐家其实已经非常不错的成就,原本可以在自己的城市很好的谋生,但是为了改变人们的观念,他选择了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南方去巡演。绿皮书也是为黑人定制的特别行程安排。

  很多人的孤独,其实是他们选择孤独,选择放弃勇气,放弃迈出的第一步。在故事结尾,也是圣诞节,托尼和家人一起欢聚一堂,雪莉却一个人空守一座大房间,原以为这样就结束了,雪莉最后却拿着红酒去了托尼家,这时他们的友谊才开始继续升华。

  很多人有梦想过改变很多,对于婚姻,其实父母和子女的观念就不一样,所以就会有冲突和争吵甚至是暴力,流血,电影中的小人物雪莉希望通过这个钢琴曲去化解矛盾,用自己的专长去改变人们心目的观念是需要非常强大的勇气的。钢琴不是白人专享,音乐也是白人专享的,他是世界的,这个过程他背负着很大的责任,因为肤色他的巡演变得特别崎岖,这也是电影选材的用心。

  最后推荐大家一看,相信也会给你不一样启发和体会。

  《绿皮书》观后感28

  今天看完了美国电影《绿皮书》,给我非常大的震撼,这是一部描述黑人音乐家雪利的故事,这位黑人音乐家不仅是音乐天才,他还取得了心理学和乐理学等博士学位,是一位兼具音乐天才和修养、学识的黑人,在美国享有很高的声誉,他还是前美国总统肯尼迪的朋友。就是这么一位出色的美国黑人,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故事是这样展开的,他受公司的委托,要到全美巡回演出,需要一位司机兼保镖,公司为他选择这样的一个人真是煞费苦心,在面试了很多位之后,还是没有让他称心如意。这时,一个意大利血统的美国人名字叫托尼,出现在他的眼前,于是,他让人联系了托尼,并且对托尼进行了面试,当托尼走进雪利的办公室时,他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这间办公室堪比国王的宫殿,里面宝物应有尽有,都是世界上一些奇珍异宝,如果说他是阿拉伯的一位猷长,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当托尼看到眼前是一位黑人时,顿时改变了主意,因为白人从来就瞧不起黑人,更别说为黑人开车了。但是,雪利得知托尼可以为他摆平很多事情,因其在业界小有名气,所以雪利极力挽留托尼留下为他开车,并且答应了托尼提出的一切要求。

  于是,托尼在合同上签了字,雪利的管家给了托尼一本绿皮书,上面都是雪利巡回演出的一些路线图和所住的旅馆名称和地点。他们巡回演出的路线是从纽约出发一路向南。在北方他们无需担心什么,但是,他们一路向南却是令人十分担心的事情。

  因为当时,黑人解放时间并不长,他们别说在社会上有地位,能够不受白人打骂已经很不错了,而托尼在处理这些事情上面很有一套,这就是雪利非坚持要托尼担任他司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一路向南,当走到印第安那州汉诺威市演出时,工作人员居然用一架破旧的钢琴让雪利演奏,钢琴里面全是垃圾,当托尼看到这种情形,让工作人员换一架钢琴时,工作人员居然说一个黑人哪有那么挑剔,被托尼打了之后工作人员才换成了一架指定钢琴。

  他们走到肯塔基州路易斯威尔市时,雪利只能住在专门为黑人准备的旅馆,而托尼却可以住在环境和条件都比较好的旅馆里。雪利为了解闷出去喝酒,居然被一群白人殴打,托尼赶到才解了围;当他们在北卡罗来纳州,雪利演出大获成功,并得到很高的赞扬,但当其去厕所解手时,却被工作人员拦下,因为他们在外面一棵大树下用木板给雪利专门搭建了一个厕所,其实就是平时民工用的那种简易厕所,雪利看到后拒绝使用,最后他们宁愿推迟半个小时演出,也不肯让雪利用他们的厕所解手。无奈之下,雪利只能回到自己居住那家旅馆上厕所,这往返需要半个多小时。

  在佐治亚州的梅肯市,托尼让雪利买件西装,雪利走进西装店时,店主看到他是黑人坚决不让雪利试穿衣服,非要雪利先买下来,如果不合适他们再修改。而白人客人却可以先试穿再决定买不买;在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市,因雪利是黑人居然无故被抓,在他和司法部长通电话后,才得以脱身。

  雪利在台上倍受尊重,这是因为他的艺术才华,但是,他到了台下,人们并没有把他当成艺术家,而还是把他当成普通黑人对待。他本可以在纽约市卡内基音乐厅拿着几倍于巡演的工资,还不受白人歧视,过着优雅舒适的生活。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走出去巡演,以他的艺术天才来让人们改变观念。

  托尼曾经问过同事,雪利为什么非要受着屈辱,还要坚持演出。同事告诉他,天赋固然重要,但是,观念的改变更为重要。雪利就是要和总统肯尼迪一同来改变美国对黑人的歧视,而虽然他很有钱,但是人们并没有给他应有的尊重,他是用他的精湛技艺,和高尚的人格来感化这个世界,并最终获得了人们的尊重。

  《绿皮书》观后感29

  最新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老题材,老类型,老套路,却能把一个严肃的历史问题,激奋的真实故事,用轻喜剧的形式展现出来。没有紧张刺激的剧情,没有燃爆屏幕的科幻打斗,却让人一分钟都不愿错过,无论是背景的色彩,还是一段段的音乐,更是整个旅途两个男人,不同肤色,不同修养,不同地位(各有高低)彼此相吸,相惜的温暖。

  关于美国那段历史,种族歧视,在美国南部,甚至至今还有遗毒,而且涉及亚裔。至于里面白人司机与黑人音乐家,彼此接受,改变,容纳对方,类似于那部《触不可及》并不是电影的光芒。倒是雨中白人司机与黑人音乐家彼此的爆发式倾诉,更感人:他是白人,没有被种族歧视的顾虑,但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在夜店见惯了社会种种的阴霾,他觉自己更像个黑人;他是黑人顶级音乐家,孤独的住在城堡里,看似高贵,并不了解黑人同胞的底层生活,却只是一个为上流社会的白人提供娱乐和展现自身修养的道具,可以被奉为贵宾,也同时承受着连上厕所,试衣服,住宿都受限制的歧视和侮辱,他只是不那么黑的黑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的境遇,不必羡慕或傲视,该懂得同情,包容和公平。如果有能力去改变周围,国家,社会,世界,那当然更值得敬佩。最后引用剧中台词:改变这个世界,不仅需要天赋,还需要勇气......

  《绿皮书》观后感30

  《绿皮书》确实是部很不错的治愈系电影,去的时候几乎包场,今天正好刚上映,我正好有时间。

  虽然三座奥斯卡奖项里有一个最佳男配,但在我心中托尼和唐都是主演。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在人物塑造方面很成功:一个白人,世俗粗鲁朋友多;一个黑人,优雅理性却孤独。最终两个人的转变也是如此相似,托尼,一个大忽悠托尼,一个不折不扣的种族歧视者,最终消除了偏见。唐,举止优雅,谈吐不凡,一开始高高在上,

  后来手抓鸡排,敞开心扉,直到剧末拿酒去托尼家庆祝,这一切都是如此鲜明的对比,也不禁让我想到那部经典的法国电影《触不可及》。

  说到有色人种,确实是种族大问题,黑人求生指南绿皮书的元素贯穿始终,托尼和唐的对比,唐和底层黑人的对比,有色人种在白人世界里竟是如此低下,高贵的唐也只是在台上被人尊重而已。我也表表圣母心,愿世界和平!!!拜托全球同胞!!!不过最后一场演奏放鸽子确实解气。

  托尼和唐的生活方式也是很鲜明的对比,一个活在当下,今朝有酒今朝醉;一个看重尊严,不惜舍弃荣华,为消除国家种族歧视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唐就像托尼说的高高在上,但又无比孤独,拥有着一切又如同一无所有一般。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看到的的一句话:人生是分层次的,层次越高的人越孤独。

  曲不终人散,天不遂人愿,圣诞节却下起大雪,还好结局团聚圆满。受到启发的点太多,不一一说了,脑壳疼,可以去看看,绝对不会失望,五星强推。认认真真欣赏了一部电影,很满足,小小拙见。

  《绿皮书》观后感31

  很高兴能与爸妈一起第二次看这部电影。《绿皮书》这部片子挺有趣的,又因为其对种族歧视问题的探讨获得了2018年的奥斯卡头奖。

  就让我直入正题。唐雪利博士作为一位成功的黑人音乐家,致力于改善美国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现象。因此,他主动要求前往南部,这个种族歧视较为严重的地区,进行巡回演出。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的,但在《绿皮书》这个故事的开头以及先前,他并不能真正代表他所处的群体:博士成年后与弟弟断绝联系;在旅馆以及农田边与其他黑人的隔膜......这并不是冷漠,也并不是他在成名以后对自己族人的背离,否则博士后来就不会发生情感和价值观上的转变。这是一种困惑,是对自我身份认定感到的迷惘——可能他认为黑人被歧视,是因为大多数黑人都没有良好的修养,是因为不够优雅、不够沉稳、成就没有超过白人......他渴望挣脱歧视的枷锁,但起初他认为自己所属的种族是一种拖累。他厌恶他人用对待一般黑人的眼光对待他,于是这更使他疏远自己的族人。雪利陷入了这样的困境中,夜夜以酒浇愁。

  他巡回演出期间雇佣的司机托尼是拯救他的人。博士与司机间的拯救是互相的:托尼使雪利走出自我不认同的怪圈;雪利给托尼的生活增添了高雅情趣,更让他认识到了修养和自尊的价值。托尼在整个旅程中,让博士认清了他种族的现状,并启发博士对自己种族文化的全新思考。唐博士之前的行动虽然有用,但在坚硬的歧视墙壁前显得苍白无力。他需要理解他的种族文化并逐渐融入它——正如树木扎根于自身所属的土壤那样——才能获得认同感,而不是孤舟般飘荡于黑人、白人间的界河上,才能改变社会对黑人种族的看法而不单单是对他个人的偏见。独善其身可以改变单个白人的看法,如司机托尼,但想要改善黑人的处境是不能一开始就将自己排除于群体之外的。正如托尼所说,别人说他应该也喜欢“意大利面饼”,他并不会感到被冒犯。显然博士起初对黑人文化的一味排斥是不正确的,幸运的是他在有托尼相伴的两个月后走上了正确的、行之有效的道路。

  因此我们看到,在本片的结尾,博士在黑人的酒吧找到了久违的家的温暖。你为自己的民族作出的奋斗,族人会回馈于你。只有本族人才能给你无与伦比的归属感。按理说此时电影应当安排这样的情节——博士兴高采烈地登上舞台,立即演奏起黑人的爵士音乐,以表明他获得了自我认同感与种族认同感。可在本片中,雪利博士郑重地坐在那台很像儿时母亲教他音乐所用的旧钢琴前,先以最精湛的技艺演奏了肖邦《冬风练习曲》。

  酒吧里寂静无声。黑人顾客们认真地聆听着。或许高雅艺术真的能够到达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

  博士自小受到古典音乐的熏陶,平生最爱李斯特、肖邦等古典作曲家,敬仰白人钢琴家鲁宾斯坦。我们会说,文化不分种族不分国界,但现实是博士演奏古典作品阻力重重。这使我联想到白人说唱歌手Eminem,他在进入黑人占据着的说唱音乐圈时同样阻力重重。贝多芬的欢乐颂中唱到“四海皆兄弟”,我们在对待自己的文化时也不要排斥他人的参与,不要成为阻碍他人形成自我认同的高墙。

  每个人的自我认同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使你独一无二的“异”,另一部分是与你所处群体能产生共鸣的“同”。共同的部分会随你所处的群体发生改变,因为我们是社会动物,需要与集体有共同之处。雪利博士起初的处境,是“共同”部分的缺乏——白人因肤色将他隔离;他因嫌弃、无力等复杂的情感将自己与族人隔离。在他“共同”部分的认同改变之时,那部分独特的“异”,就是他自小培养起的古典音乐修养,自使至终作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至此我们可以弄清结尾博士在酒吧弹奏两部分音乐的寓意了:肖邦代表了博士自我的坚守,而后的爵士象征他在温情之旅中获得的巨大力量。

  《绿皮书》使用了诙谐的叙事手法,以温情喜剧包裹苦涩的种族歧视内核,具有积极的社会推动作用。联系16年的最佳影片《月光男孩》,我们可以看到奥斯卡正具有越来越强的政治倾向。

  《绿皮书》观后感32

  总有一些感动,在不经意间进入你的生活,可能是一个简单地微笑,一次紧紧地握手,或者是一部普通的电影。

  电影《绿皮书》一直保存在电脑的硬盘里,夜深人静的周末,家人孩子已入睡,这时是我自由的时间,打算通过电影放松身心的疲劳,忘记工作上的烦恼。

  这部电影,是近两年来,最让我感到心情愉悦的一部电影,这是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主要讲的是:美国黑人和白人的一次旅行。

  在电影中我感受到的是,一个是著名的黑人钢琴音乐家,一个是歌舞厅里游手好闲的白人混混,在这次旅行中,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性格迥异的两个人之间产生了信任、快乐还有成长。

  音乐家教小混混写情信给爱人,教会混混人生选择,混混帮助音乐家走出孤独,并且帮助解决生活上的麻烦,相互影响互相成长。

  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中有一句话是这么写的:

  对于朋友来说,真正有用的,不是那种肤浅含混的“够意思”、“讲义气”,而是帮助对方成长——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朋友在一起应该是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成长,这样的友谊才有意义,才能更持久。

  黑色的皮肤衬托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在弹奏完毕后获得大家的认可,这“洁白”的笑容显得更具魅力。重要的还不是这个笑容,而是黑人音乐家在黑人小酒吧里弹奏时感受到的放松与快乐,远比在富丽堂皇的别墅为高贵的白人弹奏开心得多。

  因为他知道在这里没有歧视,不管是在台上还是台下,他都能获得尊敬,所以他后来在台上与其他人合奏的时候,他开心的站起来半蹲着弹奏,脸上堆积着的笑容,让作为观众的我也为他开心欢乐,并且跟着电影里的音乐舞动着我的双肩。

  快乐其实就这么简单,一部电影,都会让大脑分泌多巴胺。

  黑人音乐家在去别墅弹奏之前,问过小混混:“你要进去吗?”,小混混没有选择进去,而是站在外面聆听和其它司机赌博玩色子。

  音乐家给予小混混选择的机会,这个机会能够近距离的欣赏音乐,与更有学识、更有涵养的人接触,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但他没有意识到这点。

  人生当中,时时刻刻都是在选择,你选择与什么样的人为伍,选择整天打牌打游戏还是阅读运动,最终的结果是不同的,时间会惩罚那些自己选择错误的人。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选择决定命运,是在书籍《财富自由之路》里,印象很深刻。

  一部电影,能够让观众感到快乐与成长,这就是一部好的电影,所以强烈推荐。

  《绿皮书》观后感33

  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时,我想也许是关于一个男人得到了一本绿色皮肤的书,里面有一张藏宝图。然后围绕这本书开始寻宝。但是看完电影,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有着卓越艺术天赋的黑人医生钢琴家唐的故事。然而,在拥有自己的音乐厅和每天数百名观众后,他雇佣了一个名叫托尼的失业白人作为司机,并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南方之旅。在整个过程中,他几乎每天都在表演,但观众的掌声,嘉宾的致辞,大家的尊重,只存在于舞台上。唐下台的时候,在白人眼里还是老黑,甚至是当时盛行于欧洲的黑奴。

  作为他的司机,托尼免费观看了他的表演,目睹了唐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一个在舞台上受人尊敬的钢琴家离开舞台是进不了白色厕所的,不写字也能进白色餐厅,甚至进不了正常的更衣室。托尼对其他人对唐的态度感到愤怒,对唐放弃一个稳定而受人尊敬的演出大厅进行巡回演出感到困惑。

  最后,在影片的结尾,托尼从唐的一个伙伴口中,明白了唐此行的目的。原来他此行是想用自己的力量,试图改变白人对黑人的看法,为黑人争取更多的尊严,让黑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当我知道这些的时候,我尊重唐!

  这部电影反映了欧洲严重的种族歧视。与此同时,我很高兴我出生在一个和平、友好、平等的国家。我国有56个民族。虽然语言、外貌、服饰都有差异,但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幸福地生活在祖国大家庭里。

  这是一部发人深省、感人至深的电影。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看。

  《绿皮书》观后感34

  美国电影《绿皮书》讲述的是黑人钢琴家唐·雪利与白人司机托尼·利普之间的故事,值得一看。

  故事发生在1962年的美国,男主角托尼·利普,意大利裔白人,生活在社会底层,整日为了生计而奔波。受传统观念影响,讨厌黑人。影片开头,展现出利普为了生存而玩的小伎俩:为了搭上吉奥,他将吉奥的帽子藏起来,之后又免费交还。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天人之际》里作者薛仁明用的一个词:狎侮。他写到:“狎侮不等于霸凌,刘邦会闹别人,但不会霸凌。霸凌跟闹很不一样,霸凌是会伤到对方的,可是闹最多只是把对方搞到哭笑不得而已。”“会狎侮的人,外表看来,常常没半点正经,可当他严肃起来,却比谁都更正经。”或者可以说,托尼就是一个混混,痞子。“像这种人,在不正经的背后,某些关键时候,反而会有一种异常的能量。”

  托尼是一个有底线的人,为了维护这份底线,他不惜出手!由之后的三个情节可以看出:①唐的仆人想让托尼提行李,被托尼直接拒绝;②接待方故意刁难,随意准备了破旧的一架钢琴,而为了唐要求的斯坦威钢琴,托尼在沟通不通的情况下直接出手;③当警察挑衅:“意大利人就是一半的黑人”时,直接动手。由此可见,托尼是勇敢(雷厉风行)型禀性——优势:敢想敢干;弱点:盲目冲动。

  男配角唐·雪利,黑人钢琴家,做人做事一板一眼:拥有心理学、声音学、礼仪艺术学三个博士学位。故事发生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期间,“绿皮书”的全名叫《黑人汽车旅行绿皮书》;如果没有它,黑人在美国南方将寸步难行!因此,当唐决定去南方巡回演出时,白人托尼以其“与生俱来的解决能力”被唐选中。而唐之所以要去巡演,是试图改变南方白人对黑人的偏见。

  托尼这样向妻子描述对唐的第一印象:“高高在上的坐着,穿得像个酋长。”唐具有极高的音乐天赋,由此获得了名与利,也造就了他的高位心态。他虽然拥有心理学博士学位,却与哥哥断了往来,他自找台阶的认为这是“音乐家的诅咒”;婚姻失败,他对前妻的评价是“语法糟糕,很善良。”唐对于路边农场里劳作的黑人漠不关心,他所在意的只是巡演怎样持续下去;他遇到不公选择的是“忍”,最终,在托尼拳打警察,两人被关警察局后;不得不亮出底牌——司法部长肯尼迪。“忍”是有极限的;在最后一场演出之前,唐决定不忍了,“要么我在餐厅吃饭,要么取消演出。”在对方的强势坚持之下,唐取消了演出。使得巡演以失败告终。

  唐看不惯趴在地上与黑人司机玩儿牌的托尼,他说:“他们的出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你不一样!”其实,这也是在说他自己!唐一直觉得自己与其他黑人不一样,然而,残酷的现实教育了他,与其去企盼南方的白人改变观念,不如勇敢的走进黑人酒吧,为他们演奏获得认同来得实在。

  最后,唐在托尼的鼓励下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走出了孤独;托尼也在唐的帮助下不再冲动。二人成了一生的朋友。

  《绿皮书》观后感35

  当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时,我在想可能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人得到了一本表皮是绿颜色的书,书中有一张藏宝图。然后围绕这本书展开寻宝之旅。但看完电影,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黑人博士钢琴家唐,他拥有极好的艺术才能。可他在拥有了一个自己单独的演奏厅和每天数百名的观众后,却请了一位叫托尼的失业白人做司机,开始了历时两个月的南方巡演。整个过程中他基本上每天都在演出,但观众的掌声,嘉宾对他的称呼,大家对他的尊重,都只存在于舞台上。一下台,唐在白人眼中仍是老黑”,甚至是当时欧洲盛行的黑奴”。

  托尼作为他的司机,免费看了他的每场演出,也亲眼目睹了唐所受的不公平待遇。在台上受人尊敬的钢琴家,下了舞台不能进白人的厕所,不能进白人的餐厅,甚至不能进入正常的更衣室。托尼既为别人对唐的态度而气愤,又为唐放弃了安稳而受人尊重的演出厅,而来做巡回演出而不解。

  终于,在影片的最后,托尼在唐的一位搭档口中明白了唐这次巡回演出的目的。原来他这次巡回演出是为了用自己的力量,努力改变白人对黑人的看法,为黑人争取更多的尊严,也让黑人受到应有的尊重!当知道这些,我对唐肃然起敬!

  这部电影反映了欧洲严重的种族歧视。与此同时,我也庆幸自己生在了一个和平、友好、平等的国家。我们的国家有56个民族,虽然也有语言、相貌、服装上的差异,但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在祖国的大家庭其乐融融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这是一部引人深思,让人感动的电影,我把它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去观看。

  《绿皮书》观后感36

  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才华横溢的黑人,构造出一场尊严的、种族的捍卫战。跨越黑白的情谊,叫人倾倒。

  ——题记

  这个周末,我和爸爸妈妈去看了一场电影,名叫《绿皮书》。

  电影的名字说来便有趣。美国许多酒店对黑人十分不友好,出了一本小册子,封皮写着《THEGREENBOOK》,册子里列出了美国所有黑人能去的酒店。

  维果。莫滕森和马赫沙拉。阿里,用他们最出色的演技,展现了一个白人小混混--托尼与一个高贵、出入上流社会的黑人--唐。雪利之间发生的一段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友谊,演绎出了一本绿皮书,建立起一座坚固的、跨越种族的友谊桥梁。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于1962年的美国。意大利裔、美国籍白人保镖托尼,因生活所迫,阴差阳错成了非裔、美国籍黑人钢琴家唐。雪利的司机。

  两个不同世界的男人、两段原本平行的人生,因此要共度长达几个月的时间。托尼一开始也对唐有着强烈的种族歧视,连帮他提行李箱都唾弃,但后来慢慢被他的才华与上流的气质所折服。高贵古板的唐,也逐渐被不羁、幽默风趣的托尼所影响。刻板沉默的他,也逐渐变得开朗活泼,好动起来。到最后,二人成为了知心的朋友,他们互相依靠,友谊持续了几十年。彼此爱上了,不曾熟悉的另一半世界。

  有一段十分令我动容:当车子损坏时,旁边有一个大农场,里面有许多黑奴正干着活。当他们看见一个白人为一个黑人修车,并扶他上车,帮他关车门,并尊称他为先生时,一个个手中的活儿都停了下来。他们是有多么诧异呀。唐慢慢的摇上了车窗,车子发动了,唐的眼神十分复杂。他的心情一定也十分纠结。他好像说了什么?他在呼唤:“种族平等!平等!平等!”

  当我看到最后托尼家过圣诞节时,开门看到唐,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我也感动的热泪盈眶。

  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这个故事离我们很遥远,但是,人与人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跨越黑白的美好动人的情谊,令整个影院的观众为之倾倒。那本绿皮书,连着两个知心朋友,连着两个种族,跨越了一切障碍,让世界变得美好。人与人之间本该如此呀!

  这个电影回家后我还细细品味了很久,也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了美国那个时刻无处不在的种族歧视的背景。才能了解,这个唐的举动,是有多么伟大,托尼和他之间的友谊是有多珍贵。这个真实发生的故事真的打动了我,希望有机会你也能去看一看。

  《绿皮书》观后感37

  一个拥有双博士学位黑人钢琴家雇佣了一位粗鄙贫穷的白人做司机,去种族歧视很严重的美国南方巡演,于是一系列矛盾冲突就此展开。黑人钢琴家唐。雪莉上层出身,教育良好,富有天才,拿了两个博士学位,钢琴演奏全国闻名。但这黝黑的皮肤带给他与白人构成的上流社会的隔阂,又无法和普遍贫穷落后的黑人同胞相融合。于是他像困在一座城堡中的孤独的国王,痛苦自知。托尼。李普,意大利裔美国人,生活拮据,吹牛鬼混,粗鲁圆滑。但至少在种族观念严重美国社会中,还不至于被歧视和侮辱。当雪莉开出优厚的条件征集一名司机陪他去南方巡回演出时,托尼放下了对有色人种的成见,争取到了这份工作。

  当两人在一辆车上行驶,矛盾冲突就不可避免。雪莉看不惯托尼粗陋的行为习惯,托尼看不惯雪莉的肤色黑黑还要拿着上层社会的所谓教养和精致。雪莉看不惯托尼抽烟,说大话,赌博,贪便宜等坏习惯。而托尼觉得你个黑人还装什么优雅。硬把炸鸡块塞到从下就用刀叉吃饭,讲究形式和礼仪的雪莉手里。而雪莉也慢慢接受了从前不屑一顾所谓下层社会的率真的粗鄙行为。

  随着两人的磨合和相互理解,彼此慢慢接受了对方。但冲突和意外还是接踵而来。雪莉为白人上流社会追捧,但却不被允许和白人住一个宾馆,用一个厕所和试衣间,在同一个餐厅吃饭。酒吧的混混,公路上巡逻的警察也找雪莉的麻烦。放在当过夜总会领班的托尼那里总能设法化解危难。雪莉用正直要求和教育托尼。当托尼在无人售货亭揣了块玉石放口袋时,雪莉严令托尼放回去;当托尼把饮料杯扔在公路上时,雪莉不容妥协地要求托尼把车倒回去,把杯子拣起来。通过一路陪伴,两个男人培养出很深的友谊和感情。雪莉博士指导托尼写给妻子的家书,使得接到信的妻子热泪盈眶。

  绿皮书是美国种族歧视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年代,给黑人司机的工具书,他标明了哪些旅馆允许住黑人,哪些饭馆可以接待黑人等。影片用绿皮书做名字颇有意义。

  电影节奏流畅,情节步步递进,戏剧的张力恰到好处,演员表演上乘,调子温暖光明。最终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男配角(阿里饰演的雪莉),和最佳原创剧本三项大奖。可惜的是维果饰演的玩世不恭,痞里痞气,粗鲁冒失,实则内心善良男主角托尼没有得奖。很佩服维果把这样一个混迹于社会底层中年男人演地活灵活现。需要说的是,电影里所有演员的表演都很优秀。

  电影有个光明温暖的结尾,作为老板的雪莉开车把疲惫不堪的托尼送回家,刚好赶上家庭的圣诞聚餐,托尼开始变得文明精致了不少。雪莉勇敢地坚持了自己,挑战了种族歧视依然严重的南方社会。爱心,宽容,妥协和坚持原则,使得社会歧视有色人种的习惯势力有所退却。雪莉和托尼成为好朋友,并拜托了内心的孤独。总之,这是一部暖心的电影,艺术上乘的电影,有教益和值得咀嚼回味的电影。奥斯卡奖的加持一点不过分,我给9。2分。(豆瓣8。9分)属于绝对要看的电影。

  《绿皮书》观后感38

  《绿皮书》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黑人与白人友谊的故事,即使在今天这个时代,种族歧视仍然是有的,只是不如以前深,这对黑人们来说太不公平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

  在早春初现的一个下午,观看了一部奥斯卡得奖的影片“绿皮书”。故事的背景是发发生在20世纪的纽约,一个主人公是刚刚失业还承担养家责任的白人托尼,他有一个漂亮、温柔、大体和知性的一个妻子,还有一对活泼可爱的儿子。此时的他,不得不为了50美金的报酬而参加了一个吃热狗的对赌比赛,26个热狗的成绩赢了这50美金,也给了妻子做丈夫的一份责任—下个月的房租有着着落。另一个主人公是音乐博士正准备找一个司机去南方巡演的黑人雪利。

  一个应聘一个找工作,一拍即合,周薪酬125美金,时期2个月。巡演开始,影片的正文也随着巡演的开始开始了。一辆开往南方的绿皮车载着2个人,车上有一本绿皮车,上面有此次巡演的城市,去时正是10月的金秋,约定的归来时间是圣诞前夜。

  此时的美国,种族歧视非常严重,各个州对黑人的歧视程度也不一样,除各别州外,有些州的酒店不允许黑人酒店入住,有些州的餐厅不允许黑人酒店进餐,故事围绕着种族歧视,围绕着2个主人公观念和文化的相互渗透而展开。

  黑人艺术家博士雪利,初使温文尔雅,衣服西装革履,吃饭只用刀叉,从来没有食用过肯德基的鸡翅。随着影片的进程,托尼处处扮演着雪利拯救者的着色,从酒吧处解救雪利2次,一次是酒吧老板要把雪利扣留下来刷盘子,一次是雪利在酒吧点酒时露富,险些遭到抢劫,托尼救了他,托尼有一把枪随身携带。

  托尼要经常往家里寄信,因为打电话太贵,写信便宜,但初使托尼写信时只是流水账,雪利教会了托尼写信,从流水账到诗情画意到真情流露,托尼的妻子很是享用,在亲戚朋友面前读丈夫的来信,成了可以引以自豪的事情。就这样一路走来,两人从陌生到熟悉,各自教给了对方做人的道理,共同面对各种各样的种族歧视。雪利学会了徒手吃鸡,而托尼学会了生活中的细节,不乱扔垃圾,注意小节。

  在大雪肆虐的圣诞前夜的晚上,他们开着绿皮车载着绿皮书终于回到了纽约。此时,雪利在开车,托尼在车上睡觉。为了能让托尼在约定时间回到妻儿身边,没有答应托尼住汽车旅馆的要求而是替下开车疲惫到已睁不开双眼的托尼,风雪兼程中回到纽约托尼的家中。

  雪利巡演是为了钱吗?不是,在纽约,一个没有种族歧视的地方,拿着是巡演三倍的收入,出入高级场所,受人敬仰。而在巡演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不确定的事情,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影片结束了,2个小时的时间,诉说了一段历史往事,一段真情,一段美国历史上与种族歧视斗争的革命史,虽然只是冰山一角。

  《绿皮书》观后感39

  《绿皮书》一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由黑人邮递员维克多雨果在美国白人至上运动的1962年编写,旨在帮助黑人同胞们在旅途中找到可以供其入住就餐,乃至上厕所。

  绿皮书,自由的指南。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窥见美国种族歧视环境下黑人与白人人格的不平等。雪利是声名远扬的钢琴演奏家,他可以在白人餐厅中演奏他的音乐,获得掌声。却无法使用餐厅的洗手间休息室等,因为在当时,许多餐厅专供白人而不允许黑人使用,黑人想上厕所也只能提前规划,避免踩到禁忌。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个场景,第一个是唐雪利和托尼的车在南部乡间小路抛锚时,与田里劳作的黑奴们的对视。雪利看着对面的同样肤色的人们,却说不出一句话。引用一位博主的话,“对面呢,仍是寒冬,自由在一点一点向外蔓延。”维克多雨果在绿皮书中写下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在不久的将来某个时刻,将有一天不必发布本指南,那时候我们作为一个种族在美国拥有平等的权利和特权。”

  第二个记忆犹新的情节是唐雪利与托尼在车里吃炸鸡的场景,唐雪利为了摆脱黑人就是喜欢吃炸鸡的歧视言论,从不吃炸鸡,但托尼执意将炸鸡送给唐雪利吃,三四番拒绝之后,雪利翘起兰花指,矜持地吃起了炸鸡。后在晚宴上主人又侮辱性地为雪利博士准备了炸鸡大餐,还要求他到庭院外黑人专属的茅厕上厕所。雪利博士并未因为主人的歧视而怒火中烧,他乘车回到旅店上完厕所,返回后仍若无其事地与其他客人握手道别。

  种族歧视是岁月与经历无法抹去的痛苦。狭隘的思想与认知,不仅在表面体现了偏见与伤害,而且在内里,是对人格平等的不敬与歧视。用表面而非内里,甚至是偏见来评价一个人肯定是颇失公允的。如果世界是单调的,人们定十分向往多彩,但世界本就是多元多彩的,它是包容与理解的共存体。因为差异和多元,世界变得更加和谐。当傲慢决定态度时,人们就会失去友善,当偏见占据主导时,人会因此失去判断。每个种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我们应该开放包容,即便不喜欢也不能侮辱。不要让人心的偏见成为我们之间横亘的大山。

  《绿皮书》观后感40

  窗外下着小雨,慵懒地躺在床上看了一部电影《绿皮书》,看完电影整个内心非常地平静,感觉自己也被治愈了。甚至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想要每周都花点时间看一个电影。

  记得很久以前,我去参加一个秋招的面试,面试官是某房地产公司的营销经理,于是我问他最喜欢的营销类书籍是什么,他说,我很少看书,但是我每天都看一部电影。

  好的电影就是如此,我们通过导演的镜头,看到了不同地方的美景,体验了一把别人的人生的感觉。好了,废话不多说,进入今天的正题吧。

  故事的主要脉络很简单,讲述了白人司机和黑人音乐家南下巡回演出的故事。为什么强调了黑人和白人呢,因为故事发生在上世界60年代,种族矛盾突出。

  影片的一开始,我们的主人公托尼就展现了他非凡的社交能力,很能应付人际关系,博士雪利也体现了他的礼貌优雅和涵养。旅途开始,托尼就被塞了一本《绿皮书》——黑人旅行指南。

  雪利不许托尼多讲话,不许他抽烟,不许他偷东西,不许他乱扔垃圾。一开始托尼迫于他是老板不得不服,后来听了雪利的演出后,被他征服。

  雪利也开始教托尼写情书,教他忍耐有礼貌,托尼也帮助雪利走出监狱困境,帮助他减少了内心的自卑感,融入到黑人的生活世界里。

  一开始的雪利总是在忍耐,到了最后一场演出的雪利已经建立了自信,他非常坚定地捍卫了自己的尊严,拒绝了演出,来到了黑人专属的酒吧放飞了自我。

  电影一直在做反差对比,突出了当时的整个大环境。但又是非常地治愈的,不管是两位男主之间的和解,还有他们内心与自我的和解。看完电影我非常地宁静,感觉自己也有一些被自己接纳和解了。

  《绿皮书》观后感41

  托尼是一位白人,由于工作的夜总会关门装修,为了维持生计,他亟需一份工作。有个朋友建议他去参加一位音乐博士为寻找司机所举办的面试。到达豪华公寓后,他发现这位博士是个名叫唐的黑人古典乐钢琴家,钢琴家正需要一个司机,负责他举办南方巡演时的接送工作。

  当然,两人心里都十分清楚,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种族隔离严重的南部地区,他们很容易身陷麻烦,但托尼需要钱,而唐需要一个能照顾他的专业司机。两个人上路了,一路上托尼把唐保护得很好,每一场演出准时到达,钢琴保证是斯坦威的。托尼欣赏着台上的唐出彩地演奏,在给妻子写信的流水账里骄傲地介绍着唐,夸他有多精彩有多棒。

  每一场唐的演奏结束后,底下的白人权贵们都会为他鼓掌,侍者弯腰说着恭敬的话,却禁止他走进正规厕所,并客气地指向花园里用木头搭的专供黑人使用的临时简易厕所。唐有骨气,他坚决不用,宁愿开着车回一趟酒店解完手再回去表演。

  圣诞前的最后一场表演开始前,唐被禁止在高档餐厅用餐。他离开了,丢下了所有期待他表演的白人们,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不住请求他的白人主管,离开了这个充满歧视的华丽的酒店。

  为了打破种族歧视,为了自由,唐冒着风险走这一趟南方之旅,和一位本来也看不起黑人的白人托尼,一起完成了两个月的演出。托尼也在一场场演出中,感受到了唐的魅力。他们走出充满种族歧视的豪华酒店,走进了全是黑人的小酒馆。在酒馆里,唐弹起了黑人音乐,大家都为他欢呼雀跃,黑人乐队也和他一起愉快地演奏。唐笑了,第一次,在舞台上笑得如此开心。

  圣诞前夜下雪了,他们开始了艰难的返程。路上托尼实在太累了,以至于唐开着车把睡着的托尼送回了家。托尼邀请唐一起过圣诞,唐却识趣地离开了。托尼的家人们团聚着,其乐融融,而唐一人安安静静地坐在偌大的公寓里,听着窗外的圣诞歌……托尼并不开心,好像少了点什么。

  门铃响了,托尼拉开门。是孤独的唐,他从超级住宅又来到了托尼家,怀里抱着一瓶酒。黑白两人,无需多言,他们拥抱一起:“圣诞快乐!”

  《绿皮书》观后感42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在其作品《白夜行》中曾写道:“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的确,知人识面人心难测,人与人之间最大最长最深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绿皮书》这部影片告诉我们:如果人们能摈弃内心的成见,相互交往付之以真诚,就能消除彼此戒备,在种族主义浓重的大背景下,依然可以收获弥足珍贵的友谊。

  故事的主人公——雪莉,是一名著名的音乐博士,穿行在美国各大城市间的各大名流音乐厅、剧场巡回演出。舞台上的雪莉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众多的美国名流带来高雅艺术盛宴,彼时的他仿佛褪去了自己的黑人身份。音乐结束,雪莉走下舞台回归生活,然而此时的他不管是外出用餐,还是生活娱乐,都时不时受到来自周围人的歧视、冷眼甚至暴力,雪莉感受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难受。

  故事的另一位主人公白人托尼,故事一开始,两个黑人到托尼家打工,托尼的妻子见到他们很卖力,于是给他们倒了两杯水,此时的托尼还未在心中摒弃种族歧视的观念,于是将那两个杯子一下子倒进了垃圾桶。可见这种固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观念去扼杀那些明明无辜的人自由生活的可能,仅仅凭人种差异,就可以让一个人失去努力的机会,失去可以有所成就的开挂人生,肤色不能决定人生,人种无法阻绝感情。

  后来,托尼事业挫败不幸失业,迫于生计、缘分使然,他找到了给著名的音乐家雪莉博士做私人司机的这份工作,突然发现这位音乐家正是几天前去他家打工的黑人之一。在与雪莉博士的日常交往接触中,托尼看到了一个才华横溢、正直善良的雪莉。雪莉真诚友善地对待身边的人(包含他),他目睹了雪莉在舞台上演奏钢琴的光辉形象,内心不由升起对雪莉博士的尊敬和赞叹。

  在一次演出中途车坏了,托尼赶忙下车去修,雪莉下车一下子望见了在对面耕地的黑人农民,中间隔着栅栏却像堵高墙一样,一边是西装革履,而另一边则是挥汗如雨,粗布陋衣。雪莉意味深长地点燃了一支烟,此时镜头是一个特写,意味深长,引入思考。沿途,二人幽默真诚的聊天,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中间故事一波三折,他们默契配合应对,最后两人成了最好的朋友。

  平安夜,雪莉来到托尼的家中作客,同托尼及其家人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平安夜。故事结尾不禁让人会心一笑,倍感温暖。可见,消除心的距离并不是不可能的,而在于你是否丢下成见,坦诚真诚,真心待人。

  《绿皮书》观后感43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一位是暴躁易怒,爱用拳头解决事物的白人老哥,却有着一个贫穷而温暖的家庭;一位是智商过人,富有天分的音乐家,坐拥金钱与名气,却一个人独自住在巨大豪宅之中的黑人绅士小哥。两位看似不相关的人,一同前往那个白人至上的美国的南方。这究竟会发生什么呢?这便是美国著名电影《绿皮书》所展现的故事。

  《绿皮书》看似是一部喜剧,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其间所描写关于种族歧视的片段更是数不胜。从片名就可以看出,绿皮书是当时黑人在南方的食宿地指南,因为当时南方许多地方都不欢迎并不对黑人开放,在影片中也完美地阐述了种族歧视,从黑人音乐家在演出,想上洗手间侍者去用友好的虚伪与气象,他指了指门外林地中的临时厕所,用餐时无人愿坐在他身边而且为他端上的竟然是炸鸡,(当时白人认为黑人只能吃炸鸡),在他在一大群虚伪的上流人中的吃着低下的食物,这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种歧视,将黑人地位的低下更直观的向观众展现出来。

  《绿皮书》这部电影虽然是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但一点儿也没有暴力情节,不像曾经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一样,《绿皮书》是利用人性的虚伪将种族歧视完美的展出,这样却更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此外《绿皮书》中有一句台词让我深受感染“人之所以是孤独的,是因为不敢迈出第一步。”是啊,有时候我们就应该勇敢的第一步,因为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你就会感受到欢乐与友情。就如本片白人小哥从一开始对黑人生来的厌恶,甚至将黑人用过的杯子直接扔进垃圾桶到开始主动的帮助黑人小哥走出困境、让黑人小哥帮他写信再到与黑人小哥成为好友并邀请他到家中做客。二人的友谊冲破了阶级、冲破了种族、冲破了一切。

  其实,上帝造出这么多肤色就是为了让世界变得多姿多彩,而不是分出一等二等三等人,让种族之内相互攻击欺凌,所以请勇于走出第一步,拒绝种族歧视,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同住地球村。

  《绿皮书》观后感44

  这个寒假,我观看了美国的一部电影,就是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的《绿皮书》,剧情使我感触颇深。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白人托尼因为酒吧封停失业了,无奈之下他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爵士钢琴家唐开车。钢琴家将从纽约开始举办巡回演奏,一路上俩人之间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团结和谐的国家,无法理解美国旧时代种族歧视的痛苦。但影片中的很多剧情让我们越来越深刻体会到那种歧视的无知与可怕。

  托尼迫于生活,向现实低下了头,成了钢琴家唐谢利博士的司机,陪他踏上了南下巡演之路。

  开车一直南下,从城市至农村随地点的不断转移,而歧视黑人的氛围也越来越浓重,这时绿皮书就越来越重要。与其说它是一本黑人生存指南,不如说是社会歧视黑人的一种表现。

  里面的内容让人无奈,但又充满着善意。上面标注着黑人可以去的旅馆,可以进食的餐厅,可以购物的超市。即使如此,也依然体现了社会对黑人的歧视。

  这本书俨然像部严肃的法律。黑人就是不能往进高档的旅馆,只配住进脏乱差的旅店。对白人而言,黑人唐谢利只是一个可以消遣娱乐的工具。从他离开琴凳那刻开始,一切的掌声与赞美与他无关,他只不过是个“低贱的老黑”。

  听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是个悲惨的故事?其实不尽然,其中也充满着温馨与快乐。

  在南下的旅途中,托尼渐渐被唐的才华所吸引,更了解了唐的不同,喜欢思考,追求平等。

  发光的灵魂不会因为皮肤的颜色而失去光彩。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说托尼对唐来说是带给他温馨,那唐带给他的则是思想的一次洗礼。

  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禁想起《唐人街探案一》中思诺问秦风的一句话“一张纸怎么立起来?”折一折便立了起来,一面为阴,一面为阳。暗示着万物皆有两面,而人更是如此。

  有的人生来位高权重,有的人生来便是白人,可外表真的这么重要吗?更重要的应是精神与内在。

  再华丽的外表也有衰落的一天,再富有的财产也败落的一天,只有内在与精神可以永存。

  我庆幸我生长在一个生而平等的国家,没有种族歧视,没有阶级压迫,一切梦想都可以靠自身努力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