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呐喊读书笔记 鲁迅小说集《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下面是鲁迅呐喊读书笔记,快来围观吧。 鲁迅呐喊读书笔记一: 在我读过的这些书籍中,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便是鲁……
鲁迅呐喊读书笔记
鲁迅小说集《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下面是鲁迅呐喊读书笔记,快来围观吧。
鲁迅呐喊读书笔记一:
在我读过的这些书籍中,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便是鲁迅的呐喊了。呐喊深刻地揭露了旧时封建社会的残忍,从中我也读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残忍景象。从狂人日记到孔乙己再到啊正传,从风波到故乡再到社戏,没有一篇不是在用犀利的笔锋与封建社会的欺压百姓的人们手中的尖刀、火枪做斗争,他犀利的笔锋令国民党反动派闻风丧胆,无论是他的文章还是他的爱国之心,都是那么地令人肃然起敬。虽然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新社会,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温饱甚至小康,但是老一辈的精神不能丢啊。
我认为,读书是人生中最好的'娱乐、消遣的方式,它不但能给予人无穷无尽的知识,而且可以给予人无限的乐趣并且培养人为人处事的的能力。
在人们孤独的时候,读书变成了最大的乐趣。这时它既是人们丰富知识的工具,也是消遣的娱乐品,当人们在这时看它时,会感到快乐、轻松;而在人们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从读书中获得的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是无穷尽的,能力便是其中之一,多读一些好书,对自己是有利无害的,如果能够在实践的时候不是单纯的运用书本中的知识,而是在书中的知识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结合自己的实际,灵活运用,才是读好书的最高境界。
鲁迅呐喊读书笔记二:
《呐喊》的作者鲁迅出生于破落士大夫家庭,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浙江绍兴人,其祖父周福清在清同治年间考上进士,当上翰林,后在朝廷任内阁中书。在绍兴,周家是一门望族,然而鲁迅的父亲周伯夷在考上秀才之后屡试不中,周家想让在朝廷任官的周福清打通关系通融一下,周福清疏通官场后让周伯宜去作弊,不料被别人举报,正在上海的周福清听说儿子被抓就迅速回到绍兴自首。为疏通关节,鲁迅的母亲变卖资产,向官府层层送礼,几经波折,周福清才由死刑变为“监候斩”,虽然周福清可暂时保命,但每年行刑时他仍有被处崭的危险。于是家里人为保全他的性命,每年都用大量的钱财去送礼,贿赂官员。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六七年,周家也由小康转入了困顿。不一样的家庭背景当然使鲁迅有不同的生活历程,鲁迅的家道衰落给他的成长带来很大影响,这类似于曹雪芹在家道衰落后作出《红楼梦》,同时也告诉人们作弊的好处:你的后代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鲁迅。
鲁迅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这也是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后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于192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呐喊》,这本小说集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其书内容在此不多叙述。鲁迅作《呐喊》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作者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深层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关于《呐喊》的读书笔记可从研究鲁迅的一生说起,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及发展功不可没。就文学上看,他是少有的以批判旧社会而成名的作家,然而他又十分独特,比如说同时代的胡适,也是开创者之一,胡适以文学革命的实质为主,可看作是理性的,同时代大部分人都以文学实质为主却不关心中国的实质现状,而鲁迅则以敏锐的洞察力关注社会,从而使中国人发现自己,追求新的民主、自由,他开创了真正自我批判的先河,至今中国的所谓“社会主义作家”都不敢自我批判,但许多有见识的年轻人已受到鲁迅影响——这是令人欣慰的。
鲁迅的一生是成功的。他选择了许多正确的道路,在历史上留下了隽永的一笔。鲁迅的文学语言纯净、简洁、生动,富有艺术表现力,至今无人超越。同时代的朱自清所作的《荷塘月色》,修饰严重,着意为文,假若夹杂在其全集中,观之情有可原,而教科书中单独此篇为一课,使中国的中学生深受不良影响,高考作文少有佳作,多辞藻华丽空空无一物,实属不该,朱先生作此篇时年纪轻轻,有文无质尚且正常,然有的人推崇此文便引之以课本上,给朱先生留下恶名,这是他万万想不到的。故有人称“出名要趁早”是完全不符合逻辑的,其结果就是无名也早,鲁迅就是中年成名的典范。鲁迅的文学艺术是自然,在《呐喊》自序中,鲁迅说他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可想而知,但艺术是自然的流露,真正的艺术是不需修辞的,鲁迅做到了这一点。鲁迅的文章有十分独立的尊严,正如当年文学聚会时,徐志摩一来从不谈文学而只谈喝茶穿衣、打牌玩鸟一类的事,文学社顿时就热闹了,于是鲁迅骂徐志摩是流氓。鲁迅是从不吝啬用文字表达愤概的,因此有人形容他的文字如一道闪电,正能刺中人心怀。鲁迅的文学思想性深,他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进行了广泛地思考,他从溃败的封建社会中走出来,然而又朝他所经历过来的腐败的社会进攻,致力于为真理与自由而斗争,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鲁迅的渗透力强,在许多文学巨著上都能看到对鲁迅作品的精辟理解,均有独到开先河之风,鲁迅的文学几乎已渗透到各行各业,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鲁迅呐喊读书笔记三:
一、前言
最近细细读了鲁迅的两部小说《呐喊》和《彷徨》,觉得从书中领悟到了以前所不能领悟的到的东西,我觉得有必要做点心得笔记,便是此文的由来。
二、关于鲁迅的批判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正是出于这种写作理念,在鲁迅的笔下,中国的人的劣根性、奴性、麻木、卑怯、愚昧、看客心态等等比比皆是。比如《孔乙己里》里咸亨酒店的掌柜,短衣主顾以及“我”,比如《祝福》里鲁镇的柳妈与四婶,比如《阿Q正传》里的农民阿Q,比如《药》里的民众华老栓一家。在这些小说中,看客的形象不断出现,——别人的痛苦﹑别人流的血都成为群众无聊生活的调味品,这种赤裸裸的真实读起来让我感到有一种切肤之感。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事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他们精神的是,我那时认为当然要首推文艺。”(《〈呐喊〉自序》),所以鲁迅弃医从文。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信念,“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b不惮于前驱”。从这些话中,我理解到的是,鲁迅在对封建制度、礼教的揭露和批判的.同时,也关注着社会底层的人们,思考着改造国民性问题的方法。比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揭示出中国几千年封建史其实是一个吃人的历史,不仅统治者吃人,被统治者也在吃人,而决心者也在不知不觉地跟着吃人,不过鲁迅在文中最后也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三、关于小说细节
关于细节,我想起李安拍摄完电影《色,戒》后对龙应台说,“(《色,戒》里)所有的尺寸都是真的,包括三轮车的牌照和牌照上面的号码”,街上的两排法国梧桐,是一颗颗种下去的,易先生办公室里那张桌子也是民国时代的桌子,桌上的所有文具,都是费了很大功夫找到的。我想不光是电影要注意细节,写小说也要注意细节。谢友顺说:“但凡好的小说,都是有很多实在、具体、准确的细节的。”我认为一部好的小说,除了巧妙的构思,优美流畅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之外,还需要在细节上的把握。基于此,我在鲁迅的小说里读到了鲁迅很强的刻画细节的能力。下面我以《孔乙己》和《祝福》为例。
1、《孔乙己》
小说中,鲁镇酒店的格局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状的大柜台,柜子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花十文铜钱,便靠在柜外站着,热热的喝着酒,如果花十一文铜钱,便可以买到一碗盐竹笋或者茴香豆。“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酒店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我觉得“踱”字用得很传神,一下子便将阔绰的长衫主顾与贫穷的短衣帮分开来了,长衫主顾“踱”着进酒店,一个财大气粗的阔绰形象跃然纸上。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的尴尬或者说特殊在于——他是穿长衫的,却没有长衫式的阔绰,不能踱进店里坐着慢慢喝,只能像短衣帮们在柜台站着。“(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他(指孔乙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的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是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这手走去了。”一:同样是掏钱的动作,鲁迅先后用了两个不同的动词“排”与“摸”,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表明九文大钱是一文接着一文的,排着队似的掏出来的——暗示孔乙己除此之外,身上还有大钱;而后者则表明四文大钱是翻来覆去摸到再掏出来的,暗示孔乙己除此之外已身无分文。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孔乙己前后生活的巨大落差,同时揭示出封建礼教对孔乙己们的毒害,以及社会底层的被损害者的悲剧人生。我同时注意到鲁迅在写孔乙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的手里”时,不忘加一句,“见他满手是泥”,这就表明孔乙己是“用这只手走来的”,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只手慢慢走去了”。我不得不叹服鲁迅高超的刻画细节的能力,寥寥几笔,人物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2、《祝福》
鲁迅写祥林嫂的出场: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了: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缺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有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在这一段注意到:鲁迅写祥林嫂“一手提着竹篮,内中有一个破碗,”但鲁迅要强调是“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但鲁迅要强调“下端开了裂”。通过这些细节描写,祥林嫂“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就显得更加真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