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职称有哪些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鲁迅 职称 哪些

管理员

摘要:

鲁迅的职称有哪些  职称(Professional Title)最初源于职务名称,理论上职称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是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标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的职称有哪些,欢迎观看。  鲁迅的职称有哪些  鲁迅时代的……

鲁迅的职称有哪些

  职称(Professional Title)最初源于职务名称,理论上职称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是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标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的职称有哪些,欢迎观看。

  鲁迅的职称有哪些

  鲁迅时代的职称并不如今天一样由某级的评审委员会来统一地评审,再由单位聘任,而是纯粹由用人单位聘任。他在北京教过大学,也教过中学,当过讲师,也当过教授,还当过一般教员,但所讲授的主要课程便是一门:中国小说史。

  从1920年8月到1926年8月,周树人曾在八所学校兼课,这些学校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世界语专门学校、集成国际语言学校、黎明中学、大中公学、中国大学。

  兼课也是从熟人、朋友开始的。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后,在1920年8月聘请他为本校讲师和北大研究所国学委员会委员。1923年7月,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女师大前身)校长的许寿裳聘他担任小说史教员。1926年2月1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易培基聘他为国文系教授,这是鲁迅第一次担任教授。

  这时期的周树人早已名动京华,可官还是教育部科长,职称也基本还是讲师,直到即将离开这片是非之地,又有厦门大学送了教授的聘书来。一同寄来的还有路费和预发的工资,那是林语堂的好意。

  厦门大学表面是很客气的。和北大一样,周树人被聘为国文系教授的同时,也被聘为厦门大学研究院的教授,月薪400大洋。但很多学生开始并不知道周树人就是鲁迅,反而责怪学校骗人,明明听说新学期鲁迅先生来国文系任教,怎么又变成了周树人?稍后当然明白了周树人就是鲁迅,可鲁迅却开始决定离开这里了。原因较多,但生活的不便和校方的出尔反尔是主要的原因。用鲁迅支持过的一个学生刊物《鼓浪》上的打油诗概括他的生活,是“到校二三月,挨饿三四顿,包饭五六家,还要等一等”。如果说生活上尚可坚持,校长林元庆的丑恶表演更让他心生去意。一是林要国文系教授能多出书快出书,有了书稿马上就印。结果鲁迅交出了一部书稿给他,不到半小时就被原封不动地退回了。二是将去广州时,林元庆一面假惺惺地退还鲁迅的辞职信,一面为他饯行。三是一次吃饭时,有个厦大董事在侧,林介绍说:“某某先生是我们的董事。我们私立大学不管别的,谁捐钱谁就可以说话。”鲁迅借着酒意从口袋中掏出一个铜板说:“我捐给厦大一个铜板,我要说话!”耿介如鲁迅者,岂能受你这等眼色!原定的两年聘期,被他自行缩减了四分之三。他向林语堂宣布,从1927年元月1日起不再上课,也不要报酬了。

  1927年元月,应中山大学之聘,鲁迅来到广州,被聘为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月薪500大洋。但9月即离穗。从此,再也没有专门从事教育工作了。

  在北京时他是兼职教师,教育部里还有著名义上的300大洋的月薪。但在厦大、中大时以教书为业,一生中也就这么一年左右的光景。至于职称,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就足以奠定他在中国小说史研究方面的地位了,那几乎不是一个教授的头衔可以说明得了的。尽管他写这些书时好些学校只聘他为讲师,但实际水平早已非常人能及。

  其实,鲁迅最喜欢自己的两个职业:当作家和当老师,但他又很矛盾,他认为当作家需要激情,而当老师需要冷静,两者不能兼顾。他在兼顾两个职业多年后,终于只选择了当作家。而那时的作家不如今天可以评个几级作家,然后由政府发工资养着。他的作家没有职称,没有什么机构给他去评个什么几级作家,但他靠自己的一支笔养活全家,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

  “鲁迅”是其投身54运动后使用的1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1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3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4书5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

  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鲁迅由1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1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1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1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1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 1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他领导故乡文学团体“越社”,支持创办《越铎日报》。

  艺术特色

  鲁迅用简洁、凝练、深刻、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为读者展示了祥林嫂充满辛酸、坎坷的一生,揭示了封建礼教杀人不见血这一深刻的主题。

  这篇文章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简练而又传神,特别是描写祥林嫂的外貌变化,作者善用白描的手法,通过描写祥林嫂的眼睛,为我们展现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

  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几个过程,也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的无声的控诉。其次,《祝福》的语言不但简洁凝练而且深刻。最后,作者用个性化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典型的人物形象:“我真傻,真的......”。作者通过祥林嫂对众人的倾诉,通过祥林嫂和柳妈的对话,通过祥林嫂和“我”的对话,写出了祥林嫂的精神创伤,这正是鲁迅思想的深刻性表现: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可怕。在其他的几个人物中,鲁四老爷每次都说话极少,语气中带着冷漠甚至鄙夷,例如当他知道祥林嫂的婆婆和卫老婆子合伙劫走祥林嫂后,说道:“可恶!然而......。”言外之意,“既嫁从夫”她婆婆的做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封建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柳妈没话找话,俨然一个好寻开心的市井女人的形象。卫老婆子的话跟柳妈不同,她说话生动活泼,既俗气又有野趣,是一个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中人”形象。

  小说的语言是探寻小说主题,把握人物形象的一把钥匙,鲁迅正是用他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方式展现出了鲁迅的小说风格的多变性,按时间顺序来讲述祥林嫂的故事那不是鲁迅的“爱好”,这也是小说作者抛弃选择祥林嫂身边人特别是卫老婆子作为叙述者的原因。“我”这个角色做为叙述角度的合适点在于:有些故事,“我”是知道的;有些事要听过来补充;有些事实直接发生在“我”的身上。这样,文章就会呈现三个层面的内容:有直接发生的(如有无魂灵的对话);有所见的(如祥林嫂的外貌、在鲁镇生活的情况等);有是听来的(如阿毛故事等)。这样的不同类型的故事组合自然会采用“现实与过去,真与虚”的方式,使文章展现出多变的叙述方式,读起来富有跳跃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