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爱弥儿》读后感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卢梭 读后感

管理员

摘要:

卢梭的《爱弥儿》读后感(精选18篇)   《爱弥儿》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了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卢梭的《爱弥儿》读后感,欢迎阅读!  卢梭的《……

卢梭的《爱弥儿》读后感(精选18篇)

  《爱弥儿》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了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卢梭的《爱弥儿》读后感,欢迎阅读!

  卢梭的《爱弥儿》读后感 1

  本学期的第二本读物是《爱弥儿》,《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好书。“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爱弥儿》认为我们生来软弱,生来愚昧,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这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育不同而互相冲突的话,那么对他的教育就不好;如果三种教育都趋向于同一个目的的话,那么他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爱弥儿》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

  读完这本著作,我感觉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教育中,不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足够重视对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性。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

  身为一名教师,不是在推卸责任,像我一样的千千万万的教师,身上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满意的人才。教师用自己的热情与才能,加上不断学习的精神尤其是坚持读书,来完成社会交给的教育任务,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卢梭的《爱弥儿》读后感 2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爱弥儿》这本书,书中的理念对现在当教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与众人交流。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这种发疯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今天节约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东西。因此,我们现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我们个体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孩子在学习起步时,教师应该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要给予孩子肯定。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而且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责任,像我一样的千千万万的教师,当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满意的人才。我只是希望社会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推给教师,我们的教师确实是很伟大的人,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别人,我们虽然愿意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承担起全部的责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请支持我们,一起来当园丁,共同携手创造更美好的园地!

  卢梭的《爱弥儿》读后感 3

  我读“论教育”中,讲到对子女不要过分溺爱后,很受教育。大家知道,现在上学的孩子,基本是独生子女,这是由过去时代特殊形势和特殊政策造成的。就此,对孩子的生长和教育谈一点感想。

  现在孩子仅有一个,虽然己放开二胎,但到我们这个年令,加之一系列外部条件,再生二胎,基本不可能了。因为仅一个孩子,所以自然特别珍惜,把他们培养到今天,长这么大更不容易,因此对他们过多溺爱或多或少都有存在。

  因为我们这一代人,虽然今天生活好多了,但从小都吃过些苦,因此就想,这些苦再不能让孩子吃了,因此物质尽量创造好的条件与环境让孩子过,生活上吃的有的即使自己舍不得吃,也要让孩子吃。孩子有时喊苦了,心中总舍不得。读了“论教育”以后,深深感到这种想法要不得,其实小时候我们吃过苦,才有今天生活中的韧性,吃过苦,身体才强壮,吃过苦,今天才不怕苦,也才适应这激烈竞争的社会与生活。

  现在孩子,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中,没有我们过去那种苦吃了,但决不代表未来的`生活与学习不会遇到苦,要让他们生活与学习中不怕苦,能健康茁壮成长,我们就不能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所有要求,不能一味无条件给予满足,必须加以区别对待。合理的,尽量创造条件,给予满足。对于不合理,要对孩子充分讲明原因,给予婉转的甚至坚决的拒绝。

  我出生来自安吉农村,从小吃过苦,尽管对孩子也有一些溺爱,但也认识到决不能过分。我觉得现在学校搞军训,尽管很苦,但坚决支持,这是他须的。我经常带孩子回安吉老家生活一段时间,让她了解今天农村与城市生活的不同。也让她参加一些劳动,了解与城市不一样的生活与一些艰苦。

  中国自古以来有俗语“棒打出孝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什么“少年福不是福”等等,这些话虽不全正确,但其中也有一定道理,值得借鉴的。

  总之,今后我们在与子女的共同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细心教育,去掉过分溺爱的“慈母心”,细心分析对待子女生活与学习成长中的每件事,包括那怕是生活中的小细节,注意他们一言一行,着力引导他们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甚至见苦而上。现在正是子女青春期,这种培养,将让他们受惠一生。

  我向老师,向大家保证,将为此而努力!

  卢梭的《爱弥儿》读后感 4

  《爱弥儿》从1762年问世到现在已有200多年了,欣赏书中优美抒情词句、逻辑严密的推理令人惊叹。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儿童要适应自然,发展过程中的“自然教育”,以培养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这种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也是有其不科学的地方。

  《爱弥儿》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向压抑、束缚儿童的封建教育发起了挑战,开创了以儿童为中心的自然教育之先河。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与其所处时代之前的封建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把儿童视为具有人格和价值的独立的个体,而不仅仅是教育所要塑造的对象。

  以这种“性善论”和“人格平等”为坚实基础的自然教育便是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给儿童自由、澄澈的环境来发展自我,成为社会中的优秀的“自然人”。

  毋庸讳言,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完美至极,我们仍需要带着开放的视角来看待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其局限性在于,这是一种相对消极的教育观,教育者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促进儿童的发展,而是避免沾染恶习;不是引导儿童向科学与知识的目标前进,而是让理性在儿童期休眠。

  我们应当合理看待其局限的部分,吸收《爱弥儿》中教育思想的精华,为我国现阶段及今后的基础教育注入营养。

  卢梭的《爱弥儿》读后感 5

  教育始于生命的诞生,也会伴随人的一生。教育是美好的,它大多以言传身教的形式,将人类文明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教育又是神圣的,为了下一代更好地发展,教人育人的方向必须按着既定的路线走。近日有幸读了卢梭的《爱弥儿》,对教育又多了几分感知和了悟。

  大概世间万物都有其一定的规律性,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大规模的改变罢。《爱弥儿》一书出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笔下,成书于封建资本主义盛行的1762年,距离现今的21世纪已有相当长的年月,那么书中的教育理念放置至今应该早已陈旧不堪了吧。未读此书时的我是如此想的,但在大学众多名师的推荐下,作为师范生的我还是抱着半学习半怀疑的心态捧起《爱弥儿》细读一番,方知之前的小念头都属于自以为是。

  “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是《爱弥儿》正文的开篇第一句,与我们民族《论语》里的“人之初,性本善”相近,可一到人的手里就变坏的原因便是无论是人或物,经人之手便会将其变成主观意念里所希望发展的样子。每个人经过了环境熏染和人为教化后,便自然地很难与本初状态相似了,这是个必然的发展结果。经过教化后,人类方能更明规则地生活于社会中,但在卢梭眼中此结果的不良效应则是人一旦进入设定好的教育框架便湮没了自然本身所赋予个体的特质了。树木的生长依赖培育,人类的成长依赖教育。这便引出了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服从于自然永恒法则地教人育人,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教师只是大自然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并防止对孩子的'关心与自然违背。书中以爱弥儿作为理想状态下的教育对象,根据幼儿、童年、少年、青年的成长状态对其进行身心教育,在卢梭眼中,塑造一个健康的品格、正确的信仰、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学习知识技能重要得多。

  康德说过:“卢梭是另一个牛顿,牛顿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与规律,卢梭则发现了人的内在本性。”生在18世纪的卢梭以先见之觉,提出了现代教育学的根本特征:教育要培养自由人。距《爱弥儿》成书至今已过了250余年,而其深刻的教育论不会因岁月的变迁而失去其夺目的光辉,愈加历久弥新,使后世的读者阅后受益匪浅。

  卢梭的《爱弥儿》读后感 6

  从大一上外国教育史王秀丽老师介绍《爱弥儿》这部书到大三《中外教育名著导读》课中自己选择并从头到尾阅读这本书,再到这门课程在大家的忙绿、批判与赞同的声中正接近尾声,我的感触颇深。

  首先,来谈一下《爱弥儿》这本书。此书由法国教育家卢梭创作。撇开社会背景、地域文化不谈,我看到得是爱弥儿在教育家的指导下,由婴儿长至成人并与自己的所爱结为伉俪的过程。爱弥儿是幸福的,更是幸运的。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似乎从出生得那一刻,他的人生轨迹已由父母绘制好—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从头细想,教育真正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我想我们是悲哀的。

  其次,在经典教育名著的选择上,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所谓“经典”,即经久不衰的作品。老师们给的著作名很多《最伟大的教育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大众心理研究》、《梦的解析》等等,十有七八都是国外的,为什么?难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为大丈夫也”不是现代人所缺乏的'吗?难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不为我们感动吗?难道“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不再重要了吗?我很失望。我想着去读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学专著——《学记》,不足千字的著作,而且老师在课程上也说大家有机会一定要读读,可是,没有。我没有去批判,也没有走歪路,仍选择了老师所推荐的书。这就是教育带给我们的“老师”,教育带给我们的“学生”,我也为自己蒙羞。

  最后,再说说教育名著了吧。我觉得这种另类的教学形式很好,但我没看到老师预想的结果。记得何老师在第一节课上说“如何我们每个人都好好的读一本书,我们一百个人,最后,我们每个人就都读了一百本书。”然而,结果却不是的。再说说我们的老师,有的教师在学生讲时并不尊重学生,让我很失望。不过,中国的老话还是有用的—“万事开头难”,我想,在大家的评论中,何老师及众位老师会把《教育名著》课办的更好,一起期待!

  卢梭的《爱弥儿》读后感 7

  《爱弥儿》这本书讲了卢梭作为一名导师对书中假定的一个正常孩子“爱弥儿”从婴儿期到结婚的自然培养过程,体现了卢梭崇尚自然教育,崇尚自由人的教育方法。

  首先阐述了教育的意义,教育产生于自然、于物、于人。当三者趋向于共同的目标,生活就会变得有意义,这种教育就是好的。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依高官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平等,互助互爱。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爱弥儿的儿童期,当看到这独特的教育方式带来了我期待已久的成果时,我很兴奋。12岁的爱弥儿开朗大方,眼神中依旧流露着天真明静,成规和习惯对他来说没有意义,更没有命令和服从,在他看来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工作和游戏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他的游戏就是他的工作。读到这里,想象一下爱弥儿游戏时如同工作般的认真严肃的状态,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这样的成果很是令人欣慰,因为他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到了读书的年龄多么的厌恶书本,把它们当作束缚,他更没有因此失去美好的童年。现在再回顾其“教学”过程,也并没有发现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只是顺着自然规律走,不给孩子强加任何不必要的束缚。

  但是,教育的确是一门深奥艺术,实现好的教育并不简单,我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违背教育的规律。书中有一例子说到,我们一直想把孩子培养成诚实的人,可是当你不恰当的.问法却使他撒谎。当我们不在时,孩子干了一件坏事我们不应该向孩子问出“是不是你干的?”这种草率的问题。如果是他干的,如果他认为你已经知道是他干的,还在设置陷进问他,那么,他就会与你对抗。如果他认为你还不知道是他干的,那么,他就会自问:“我为什么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呢”?这样一来,你的不谨慎的提问就促使他撒谎。正如书中所说“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你必须首先仔细的观察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因此,我们要学习的还很多,不过我们应该满怀信心去接受挑战。

  卢梭的《爱弥儿》读后感 8

  《爱弥儿》是一部教育小说,卢梭通过虚拟了一个贵族子弟爱弥儿,自己扮演爱弥儿教师的角色,讲述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地表达了他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

  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够自然发展。儿童在这一时期有感觉,而没有思考能力,所以这一时期应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具体论述了母亲应该让婴儿充分的活动,而不是束缚他们,怎样喂食,谨慎给婴儿用药怎样选择保姆,婴儿应该生长在城自然的环境中,以及慎重对婴儿进行言语教育等。

  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12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对儿童继续进行大量的感知觉的接触,与教育,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为日后发展他的智慧。这一阶段开始培养儿童的个人生活,使儿童懂得一些,道德观念,他对学校,教师和家长教育儿童的一些方式,如恐吓,理性教育等,进行了批判,认为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点,给予学生适当的教育,绝不能超越儿童的发展阶段,进行下一阶段的教育,如说重视这一时期的感官训练和身体发育,提出了较为详细的训练原则和方法。

  第三卷中,他认为11岁至15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及知识教育以及劳动教育的问题,卢梭把培养兴趣和提高能力放在首位。

  并注意,通过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对学习内容的要求是有用且能增进两人的聪明才智的知识,对治愈的基本原则,虽然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自觉自动学习,反对啃书本和长篇大论的口头解释。

  第四卷中,他认为11岁至20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他们的道德教育以及宗教教育,他认为道德教育应从发展人的自爱自立开始,宗教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他指出,没有信念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因此还提出了青年时期的爱情教育和性教育问题,并把他们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

  第五卷中,他认为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青年男女,的爱情教育,卢梭认为像男孩的教育一样,对女孩也是首先培养健康的身体,但更着重于培养灵巧。

  卢梭的《爱弥儿》读后感 9

  《爱弥儿》的童年期,是卢梭讲述的最详细的一部分。童年是孩子思想认识快速发展的时期,对一切事物,他开始有自己的看法与判断。在他的眼里,一切都那么新奇。“儿童期是从两岁到十二岁,这是人生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也是种种错误和恶习逐步滋生的时期,如不及时纠正,他们就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扎根,永远无法根除。”此时,家长和教师的引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语言、态度、方法等等都对孩子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

  爱弥儿童年的经历,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与指导。这种指导,并不只是在理论的高度,而更多的是实践。爱弥儿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孩子们都会遇到的问题,如哭的时候、任性的时候、撒谎的时候……作为家长或老师,应该如何应对和引导,书中做了详细的描述及讲解。这些问题也是此时期的孩子经常出现的问题。

  书中尤其对教师提出了诸多建议与要求: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公正善良、热情淳朴、谨言慎行、做孩子的模范……细致的讲解与深入的分析,带给既是教师又是家长的我们许多良策。“奇怪的是,人们除了向孩子灌输‘竞争、嫉妒、猜疑、虚荣、贪婪和怯弱’之外,竟然想不出其他的手段。而人们还以为自己创造了教育的奇迹。”切不可让这愚昧的手段堂而皇之地延续下去。

  “要想培养他们的智慧,首先要培养他的体力,锻炼他的身体。”不要认为锻炼就会影响学习,不要等到身体柔弱到不堪一击了才想起锻炼的好处。近年来,初中毕业考试中体育测试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国家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可很多学生却是在进入九年级后才开始恶补体育测试内容的.。真希望家长能从小就注意让孩子锻炼身体,真希望这种用考试来促进身体素质提高的方法早点结束,让健身成为人人自觉的行为。

  书中还对如何训练孩子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做了详细的讲解。即将成为父母的人,先读读这本书吧,相信你会受益多多的。

  我的宝贝,刚刚走进童年。经常看着天真可爱的她,想:“宝贝,我该如何爱你?”总想让她受到最好的教育,总想祈盼她有最平坦顺达的人生路,总想让她时刻都快乐幸福……我想,这也是每一位父母的心愿吧。

  带着《爱弥儿》给我的启示,陪宝贝走过童年。

  卢梭的《爱弥儿》读后感 10

  读完《爱弥儿》这本书以后给我的最深的感触那就是—自由。一个在现今社会既感觉轻易得到,又无法永远得到的一种“奢侈品”。

  卢梭在爱弥儿幼年和童年都主张采用顺应自然的教育,靠生活和实践任其身心自由发展,这也和我们刚初为人父、人母的观念是一样的,我们希望孩子开心快乐的成长,一步步的探索这个未知而又新奇的世界。但事与愿违,幼儿园尚能如此,一旦孩子进入了小学阶段,孩子开始慢慢被家长人为的干涉,放弃自己爱好,一到周末就被塞满了补课,孩子累,家长累,累到最后开始抱怨这个社会的不公平。

  卢梭坚决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反对强行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一些封建的教育理念。这些教育理念在某些地方也还是有存在,我庆幸的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我女儿遇到了是好的理念的学校和好的老师。

  记得刚生下女儿那会,会有人推荐我看一些育儿书籍,告诉你应该按着书上说的教育孩子,到了小学阶段,会有人传授你一大堆关于孩子学习和性格培养的一些真实例子。

  说实话,我一直认为孩子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不能用固定的'一个模式去套,就算有一次套准了,你也不能保证下次还一样管用,但有一个是肯定的,你次次套用别人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那将来孩子会变得让你陌生,让你无法亲近。

  孩子有自己的天性,有自己的想法,每一个阶段都会改变,有时候会快到我们根本反映不过来。孩子的一生很长,长到我们无法一直永远的陪伴,他们的天性是善良、可爱的,有时候他们的想法虽然不成熟,但是很有自己的主见,我们需要的是帮助他们审慎的选择,避开无知和荒谬的东西,灌输他们有用的知识。

  张弛有道,是我们作为家长最应该学习和教育孩子的最好的一种方法,努力做到让他们在接收有用知识的同时,学习如何做人,收获幸福!

  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

  卢梭的《爱弥儿》读后感 11

  本是粗人,无有纷争;牢骚三句,半日浮生。

  最近老师推荐了一本卢梭的书《爱弥儿》,对这本书印象如此深刻的原因是很多人向我推荐过,他们都说这本书是如此值得一读,没有具体说为什么要看。学而不思则罔,翻翻这本教育界巨著,一窥究竟。

  先介绍下本书及其作者吧,《爱弥儿》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本书是卢梭通过对他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是一本被誉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上,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作。

  这本书,我拿来时先仔细看过他的总序,中间有一段是这么说的:“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还没有成人哩。我所钻研的就是这种问题,其目的在于:即使说我提出的方法是很荒谬的,人们还可以从我的见解中得到好处。至于说应该怎样做,也许我的看法是很不对头,然而我相信,我已经清清楚楚地看出人们应该着手解决的问题了。因此,就从你们的学生开始好好地研究一番吧;因为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说,你对他们是完全不了解的:如果你抱着这种看法来读这本书,那么,我不相信它对你没有用处。”

  我很想寻求当初的一份自然率性,不是作为儿童的天真无知,不是作为学生的乖巧好学,不是作为孩子的懂事伶俐,而是一个作为造物主的产物的自由和自主,谁主宰着我们的思想,谁支配着我们的行动,谁让我们成为流水线上的批量产品,谁让我们觉得现在的自己是最完美的自己,而完美的标准又是谁定的呢?一切都不是自己控制的,想到这些,很无奈,但更多的是恐惧。我们都是被牵着线的木偶,绳子在不动声色的上帝手中,上帝在一层一层的梦境当中……

  寻求教育中的真实,寻求生命中的珍贵……

  卢梭的《爱弥儿》读后感 12

  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资料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最好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的行为,在这点上我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就应透过游戏持续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我们此刻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

  卢梭的《爱弥尔》,能够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向以来我坚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幸福。贯穿卢梭论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观点,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明白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到达需要和供给的平衡,才是自然地发展。

  我发现此刻的家长似乎把学习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就应得到的是什么?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就应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环境下都能够生活。

  卢梭的《爱弥儿》读后感 13

  我早就听说卢梭的《爱弥儿》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绝世之作。曾有人作这么评价:纵令其它教育著述全毁,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还留存,教育园地还是馥郁芬芳的。怀着一份探究和崇拜的心情,我拜读了卢梭的《爱弥儿》。看后才知道后人为什么会如此评价这本著作了。《爱弥儿》确实是值得老师和家长抛忙去看一看的好书。

  卢梭的《爱弥儿》以夹叙夹议的体裁,论述了教育的各个领域理论及孩子从婴儿时期到青年时期各阶段发育成长的'身心特点。贯穿其中的鲜明线索就是“归于自然”和“发展天性”。他细密的描述,独到的见解,精辟的阐述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思考和借鉴。下面我谈谈读《爱弥儿》的第一点感想。

  要解放孩子。卢梭认为婴儿期也不能“把婴儿的手足束缚起来”,要让“新生的婴儿伸展和活动他的四肢”。孩子稍大了就不能让他呆在空气污浊的屋子里。“反而每天都要把他带到草地上去。在那里,让他跑,让他玩,让他每天跌一百次”。他认为“从自由中得到的益处可以补偿许多的小伤”。这些观点宝爸宝妈们有吗?

  也许这些道理都懂。但是不妨看看我们的周围:多少孩子的身边不是“前呼后拥”?多少父母长辈对着孩子喊“不许跑!”、“不许跳!”、“别吵了!”之类的话?我们对孩子的行为有过多少的要求、多少的束缚和多少的限制啊!解放孩子,让儿童成为自然的人、自由的人说说容易,做到何其难啊。

  卢梭主张“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即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他觉得“事事由他作主,反而比你作主要好一百倍”卢梭的卓见把教育引入了新的轨道。

  尊敬的宝爸宝妈,解放孩子,尊重孩子的天性,这是我这次要对大家讲的要点。您看懂了吗?

  卢梭的《爱弥儿》读后感 14

  假期里,读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爱弥儿》。在书中,依次论述了自然教育、社会教育和公民教育三种教育形式。

  自然教育思想。所谓自然教育,就是以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的教育,即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儿童能年龄特征而实施的教育。卢梭说“要教育你的学生爱一切的人,甚至爱那些轻视人民的人。”

  卢梭看来,人必然要走向社会。道德教育要注重道德实践,他主张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养成美德。强调“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爱弥儿》中体现的公民教育,只是尽一个公民义务的教育。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把儿童看作儿童。要尊重儿童的天性,相信儿童具有内在的发展潜能。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愚蠢的事情。儿童尽管弱小,但他具有一种内在的发展潜能。总之,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其天性充分自由地发展,会使儿童将来获得快乐和幸福。

  我非常欣赏这段话:要使孩子们保持他们的天真,只有一个良好的办法,那就是:所有他周围的人都要尊重和爱护他们的天真。不这样做,则我们对他们所采取的一切控制办法迟早是要同我们预期的目的产生相反的效果的;微微地笑一下,或者眨一下眼睛或不经意地做一下手势,都会使他们明白我们在竭力隐瞒他们什么事情;他们只要看见我们向他们掩饰那件事情,他们就想知道那件事情。文雅的人同孩子们谈起话来咬文嚼字,反而使孩子们以为其中有些事情是不应该让他们知道的,因此对孩子们讲话决不要那样的修饰辞藻;但是,当我们真正尊重他们的天真的时候,我们同他们谈话就容易找到一些适合于他们的语句了。有一些直率的话是适合于向天真的孩子们说的,而且在他们听起来也是感到很喜欢的:正是这种真实的语言可以用来转移一个孩子的危险的好奇心。同他说话的时候诚恳坦率,就不会使他疑心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告诉他。把粗话同它们所表达的令人厌恶的观念联系起来,就可以窒息想象力的第一个火花。我们不要去禁止他说那些话和获得那些观念,但是我们要使他在不知不觉中一想起那些话和那些观念就感到厌恶。如果人们从心眼里始终只说他们应当说的话,而且他们怎样想就怎样说,则这种天真烂漫的说话方式将给他们省去多少麻烦啊!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完卢梭的《爱弥儿》,虽说有一点雾里看花,但细细品味,确是有不少独到见解之处,现简述一点读书心得。

  他在《爱弥儿》中系统阐述了性善的问题,顺应天性的发展才是教育应该做的。因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他认为不能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儿童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就是一件愚蠢的事情。

  卢梭认为,人的成长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教育,是人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务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卢梭认为只有这三方面教育协调一致的发展,才能促使儿童得到健康的成长。

  卢梭根据他对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的理解,将儿童的教育分为五个阶段,他认为,从人的出生到两岁这个阶段,主要应进行体育教育。从2岁到12岁这个阶段,儿童在智力还缺乏理性思维的.能力,感官教育教育就显得比较重要。从12岁到15岁这个阶段,在这一时期,智育教育的地位就占主体了。从15岁到20岁这个阶段,随着人的智力的理性判断能力的发展,这个阶段,道德教育就是重点了。从20岁开始,爱情教育应成为这一阶段教育的核心问题。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幼儿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轻视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儿童本以发展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主要目标,许多家长和教师却以儿童认识多少汉字,学了多少英文为衡量儿童教育水平的标准。这种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幼儿教育改革应借鉴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尊重儿童的天性,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卢梭主张儿童应在生活经验中接受教育。“为了使大家明了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儿童通过切身体验,感到不方便或痛苦之后,他们就会理解这种惩罚是自身原因造成的了。卢梭认为,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道德的公民,而不是去关心荣誉和财富。所谓道德公民,就是以道德作为自己的意志,个人并不是一个脱离社会的单个体。“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叫他经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放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卢梭认为如果儿童自我独立能力相对较差,家长和老师应重视培育孩子的挫折教育,引导他们吃苦耐劳、遇到挫折不气馁,认真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优秀品质。

  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在《爱弥儿》开篇第一句就说:“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变坏了”。他在《爱弥儿》中系统阐述了性善间题,认为教育应顺应天性的发展,而且惟有顺应天性发展才是上策。在他看来,人类脱离自然状态以后,便进人了丧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满猜疑、冲突、贪婪、野蛮社会状态。所以,他在爱弥尔的早期教育上,提倡去乡村,去那种安宁、祥和的地方。在他看来,自然的秩序没有不和谐美妙,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根本没有“你我”之分;他们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东西,从无非份之念;他们有强烈的自我保存的本能,但从不因此而损害他人的自我保存。他们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静的。他们强烈的自爱倾向转化成怜悯同情之心,这时,人与人之间没有敌视、仇恨的存在,当然也就没有相斗乃至战争。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的自然法则,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各种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长,从而成为一个与自然相一致的名副其实的人。在他看来,教育是一门艺术,它必须把自然、人为和事物这三种教育协调配合。而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一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所以必须使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适应于自然教育,应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的天性,而不是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目标—自然人。卢梭的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卢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欲念、偏见、权力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断、不为其他因素所控制。这也正是卢梭倡导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则的根据。接下来,我就来谈谈卢梭的“自然”教育原则。

  其次,自然教育还要求“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即“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育”,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因此,作为教师,作为父母都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教给孩子生活的技能,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样,当孩子走向社会,无论在何时他们都会有目标,能为了理想而奋斗,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至于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经院主义脱离实际、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应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自动手取得对事物的观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卢梭还非常强调阅历的重要性。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使用我们的器官、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对于生活的感触,我们还要用行动多多增加自己的阅历。生活的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活得年数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触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到了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意义的生活的话。

  教会孩子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通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林斯基据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

  卢梭先生并不是陌生人,他的名著《社会契约论》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都是法律系同仁的必读书目之一;他在《社会契约论》中的“平等、自由”“天赋人权”的理论,在《爱弥尔》这本教育类著作中,同样有所体现。

  一、孩子是应当自然的成长的,但也不能无节制的满足其欲望。

  “感觉是他知识唯一的来源,他什么东西都想去摸一摸、弄一弄”;所以自然是孩子的本源,孩子天然就对所有的事物都感兴趣,并天然就会模仿大人的言和行;所以,孩子本身是不需要被教育的,他或她天然就能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成人的过多干预才是导致教育偏离本源的主要原因。

  “他们先是想依赖,随后才想指使别人。不过,这一现象并不是由本性产生的。”与此同时,孩子天然又是极聪明的,或者说人类天生又是极其聪明的;如果他们发现了可以为所欲为,可以通过哭闹、撒娇、投诉、控告获得利益,他们自然不会通过自身努力去实现利益,而显然会其他更容易的方式去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要在他或她明白,真正疼痛的时候再请求帮助,而不是将他人当做自己的拐棍,那样注定是走不快、走不远的。

  成人世界的规则也应当遵循这个原则,否则就会出现通过法外途径反而能够得到更多利益的怪事,且可能导致恶性循环。

  另外,家长也不应当焦虑,该会走路的时候,他或她就会自然学会走路;该会说话的时候,他或她就会学会说话;家长能够做的不是替他或她走路或说话,而是创造机会练习,创造机会让他或她自然的学习,比如卢梭笔下的假面具练习,比如我们小时候慢慢学会跳绳。

  焦虑走路、焦虑跳绳、焦虑成绩、焦虑工作、焦虑婚姻。这些焦虑都是同样的问题,关心则乱。自然之道、顺应趋势之道才是解决问题的本源之道。

  二、孩子是应当被平等对待的,虽然这知易行难。

  如果孩子是自然成长的,那么他或她应当是能够独立照顾自己的,能够不依赖拐棍而自然站立的。那么作为独立的人,他或她理应获得家长的尊重。不过,客观上大部分家长包括我自己,都很难那样平等的对待他们,如同我们在社会中没被他人平等的对待或往往不能平等的对待他人一样。

  当代社会,追求效率,能够短平快的实现目标的方法被广泛宣传和使用,加上刻意不刻意的焦虑,使得大家都变得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无论是报班还是作业时间,无论是生活自理还是购买衣物,我们总在以“我是为了你好”为借口,不平等的对待孩子,急功近利的强制对方。而当一个人不能被平等的对待,真正的独立是不会从天而降的;真正的成长也是不可能靠强制得来的;这正是我们要修行之处,只有做到了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爱弥尔终将长大,终将独立的生活在这个世界,希望他或她是自然的,是独立的,是能够平等善待他人同时被他人平等善待的!我们能做的是尽量创造上述条件,共勉。

  卢梭的《爱弥儿》读后感 15

  《爱弥儿》卢梭的作品之一是卢梭关于教育的讨论。作者通过虚拟人物“爱弥儿”来表达作者对教育的看法。

  作者是艾米尔的导师。艾米尔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但他是一个孤儿,从小就被导师带走。这样,作者就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理念来培养艾米尔。从艾米尔的出生到未来的结婚,每个阶段的`指导和教育都使用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他强调按照自然规律培养和教育儿童。

  他主张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对儿童进行不同的教育和锻炼。他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自然本性来进行,教育应该是适应儿童自然发展的标准。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有用的东西,让孩子们在劳动中了解劳动的荣耀和神圣,他强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知识,而不仅仅是书本。

  《爱弥儿》一书详细阐述了卢梭对教育的看法,从婴儿到成人教育的各个阶段都有例子。许多教育方法和原则对我们目前的教育仍然有深远的影响。例如,我们是否应该溺爱孩子,让他们在遭受小挫折和小伤害后明白什么是幸福;我们教孩子的不是知识,而是如何在需要时消除火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了解学习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主动探索和理解,最终掌握。

  卢梭的《爱弥儿》读后感 16

  作为一名师范生,我时常在自我与现实之间徘徊,一方面自己经历了那终生难忘的高考,另一方面,假如某一天我为人师表,又不得不融入到“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其实我自己还是挺矛盾的,我不能否认那起早贪黑的苦读对于我的大学生活的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又不忍回想那些因为应试压力而结束年轻生命的苦痛。一直在试着寻找答案,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使我们更轻松地在这个社会立足。

  近来,读了卢梭的《爱弥儿》,很奇怪,读后很平静,也许,这就是我所向往的吧。《爱弥儿》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浅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他借助一个构想出来的人物——爱弥儿从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细致地表述了他对自然教育的观点及设想。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爱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过,我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能力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为主的。

  现在很多家长急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孩子三四岁就把他们送进幼儿园,给他们找各式各样的补习班,业余班,孩子弱小的身体承担着不小的负担,而最后我们不仅发现他们会产生厌烦情绪,而且也会与父母渐行渐远。所以我们应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童年的快乐,等到了适当的阶段再给他们文化教育,要尊重青少年的发展规律。卢梭认为孩子在成年之前就必须是个孩子,如果我们在他童年时期就试图把他培养成一个大人,就会阻碍他体力的发展,致使他未来先衰,就像那些早熟的果子,虽然早熟却并不成熟,而且极容易腐烂。他决不违反自然的规律对爱弥儿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龄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此外,他关注爱弥儿生活中的一切,像饮食内容、生活习惯、接触的人等等。他认为凡事从人的小时候就打好基础,对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儿童的教育,教师之路任重道远。她们如同含苞欲放的花蕾,需要教师给他们灌溉,而怎么样把这些孩子培养成质量上好的人才,与教师自身能力,观念密切相关。

  《爱弥儿》本是反封建的思想结晶,但我们不难发现其对于我们的现代教育的重大意义,而且,他的某些思想正悄无声息地迎合了现s代教育的要求,我们应该从中寻找智慧,在教育中不断地创新,为教学寻求合理之道。

  卢梭的《爱弥儿》读后感 17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

  “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的和别人准备拿给他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是整本书中让我触动的第一句话。教育应该是让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教育都应该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孩子将来必定要独立面对生活,因此,孩子从小不能过于娇惯,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养成是他们将来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虽然还不理解什么是依靠,什么是独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从潜意识里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帮忙解决,那么他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长远”的影响,长大后遇到困难也没有勇敢面对的勇气;反之,如果父母从小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孩子长大后遇到事情不会第一个想到求助,而是独立面对,这样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善于巧妙的将生活安排妥当,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击倒。书中,另一句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一个孩子受了什么样的创痛,当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除非他希望别人听见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欢用“哭”向他人传递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同情,对于某些轻微的情况,孩子是要独立面对的,作为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的“信号”,要用恰当的方式回应,善于鼓励孩子独自面对一些能够面对的情况。

  这一篇仅仅是阅读一部经典的最初体验,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语言,足以让人受益匪浅。

  “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而且对各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

  “无论做任何游戏,只要我们使他们相信那不过是一场游戏,他们就会毫无怨言,甚至还会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卢梭的《爱弥儿》读后感 18

  今天我们遇到的教育上的问题,在200多年前都已经被如说给说透了,只是当时只是存在于贵族阶层,今天在中国,那就是全名了,从有钱人到一般老百姓,大家都差不多呀。

  卢梭的心理实验

  卢梭他主张的教育法,他有很多很多的前提条件就比如说你必须是什么样的人,孩子必须在什么样的环境,孩子是什么身份,保姆必须怎么怎么样,他的方法到底应用在现实生活中会是什么效果?到底有没有可行性,还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只能说整本书都只是一场心理实验,有非常多的事,他臆想出来的成分有很多事,可能是结合他对教育现状的思考和反思,但是有很多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

  他想象出一个理想的教育环境,一个理想的教育者,然后他的教育方式可能才能成功,但在现实当中几乎是不太可能的,我不知道他的教育法在日后是否有人真正去实施,效果怎么样了,还是挺好奇的。

  当然尽管我们达不到卢梭所要求的这些理想条件,我们还是可以在一定甚至很大程度上参考他的教育方式的。

  这也是那个时代书籍的特色,在还没有数据统计啊科学实验的年代,学者们的理论有很大程度都依靠于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因此片面性很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但同时他说出了很多今天的学者不敢轻易说的话,今天的人做研究由于分工过细,只能针对一个很小的范围,稍微多一点主观的判断就会被人说不靠谱。这其实也是大大缩小了人的创造力的,因为人要学更多更多的东西才行。

  卢梭教育法的大前提

  卢梭教育法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她相信人性本善,一切的罪恶都是后天授予的,都是社会和成年人教给孩子的,这一点和西方传统的对于人的认知是截然相反的。

  我也比较好奇他在当时是受什么影响,或者是经历什么,是经过什么样的思考,给予什么样的观察能够如此坚定的说,坚定的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因为这是他整个教育体系的前提大前提,如果这个前提是不成立的,那么它整个教育法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要认同或者要实施他的教育法,首先就必须要像卢梭一样认同他,这个关于人的设定的大前提就是人性本善。那人到底是不是性本善的呢?这个问题究竟该如何去解决呢?

  基督教相信人是有原罪的,人是性本恶的,任何罪恶都是与生俱来,人犯罪是不用教的,孩子不用教他就会骄傲,她就会嫉妒。这一些其实也比较符合我们日常的观察,读书究竟是如何开始坚信人性本善的,这一点让我非常好奇,他可能在别的思想著作当中已经详细的描述过,如果有人知道,我也非常希望能够请教。

  还有卢梭也认为乡下人要比城里人相对来说能做的可耻的事情比较少,这一点我觉得他自己猜想的成分也很大,毕竟他自己是城里人,对城里人,对贵族的观察,可能是比较符合现实的,但是对乡下人的真实情况他又了解多少呢?去我们今天也知道,其实穷乡恶水出刁民嘛。在比较贫困的地方,人可能更加少受到道德的束缚,人做的事情会更加的赤裸裸的展现人性当中恶的一面。

  但是它对于孩子的天性,对于适合孩子的教育的洞察,还是相当的深刻的,比如他就说对孩子要多深交,少说多做,因为孩子是从实践中去学习,而不是从抽象的概念中去。

  学习的这一点,就非常值得我们今天去借鉴,我们都说要和孩子讲道理,其实很多时候讲,就算孩子当时明白了,他可能并不是真的明白。

  惩罚与谎言的关系

  还有卢梭对于孩子撒谎这件事情的考察,也让我非常的耳目一新。我也不怕承认,我小时候就经常撒谎,尤其是关于学习方面,我的母亲比如说我的母亲对于我考试的要求如果低于90分,美第一分就会用木尺打我的手掌心一下,所以当我考试考得非常不好,比如说只有七十几分的时候,我就不敢把试卷拿给他去签名,就会自己仿造签名,或者干脆跟老师说,我的家长拒绝签名,这些其实都是出于恐惧,如果我的母亲不采用这样严厉的称。惩罚方法的话,我其实根本不需要这样做,所以如当卢梭说,当惩罚过于严厉的时候,孩子出于恐惧出于自我保护就会撒谎,我非常的认同,并且这种惩罚。是会非常严重破坏亲子之间的信任关系的,因为它创造出一种对立,你做错的.事情,从外部来获得惩罚惩罚你的那个对象就会变成你的对立面,久而久之之间的信任关系就会遭到破坏,所以我记得我小学之前跟母亲还是很清,读书之后就越来越疏远之后几乎跟我母亲都很少有交流了,很少有心情上感情上的交流了。因为我已经把他看作一个我的对立面,而不是看成站在我这一边的人。

  因为也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所以我在关于自己的小孩的教育方面,我将以后希望特别铭记在心的就是不要创造这种对立关系,以至于破坏我们之间的信任。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有事情不愿意和我说,觉得我不会站在他的那一边,这是我非常希望避免的局面。

  但是卢梭对于防止孩子撒谎的方法,对我来说非常值得借鉴。关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不人为的给他施加惩罚,而是让他自己去承担他所做的这件事产生的自然后果,而关于承诺则是不让孩子去随意承诺一些事情,以免他做不到的时候要为了掩盖自己的所为,失败而去撒谎,这两件事情在我们今天也是非常非常值得借鉴的。

  比如当我的孩子打破了家里的一样东西,是我之前的反应会比较大,我以为这样大的反应就会让他明白这件事情不应该做,但是我的反应给孩子造成了明显的恐慌,他当时就非常无助的哭起来之后我就改变态度,但他打破一样东西,我首先会反省,因为他做这件事情,绝对不是刻意要去破坏,而只是出于好奇心,或者只是觉得好玩,我首先会反省,没有自己没有将东西放好,其次我会跟孩子说。这种材质的东西呢,如果用力摔它就会破碎,破碎以后会割伤你的小手,它的边会很锋利,然后给他看一下那个锋利的边孩子,就甚至拿这个编曲轻轻碰她一下,孩子立马就明白了,下一次再玩这些东西,我跟他说小心他就会真的很小心,他还会指指那个东西说痛痛。

  所以通过自己的真实经验,我也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通过过激的反应却让孩子明白一件事情该做还是不该做,很多事我们觉得不该做,其实只是因为为我们自己带来的不方便而已。让孩子直接看到后果,并且去承担一部分后果,他就会明白做这件事情并不好玩,下一次自然不会去做了。

  不急于求成,不强人所难

  “如果我们教育孩子时不急于求成,也不必强迫孩子做各种事情,我们就能在正确的时间提出适合孩子的要求。在这样的前提下,只要不溺爱孩子,教育就一定能成功。 ”(第十一章)

  不急于求成,不强迫孩子去做事情,这是卢梭的认为,教育要成功最重要的两点,但是这两点在今天的整个教育大环境之下,尤其是在国内的教育,应该说都是正做着相反方向的努力。

  “不要轻易判断一个孩子是好是坏,这是对孩子起码的尊重。对于孩子身上表现出的那些与众不同之处,我们要在经过仔细地观察和确认之后再对他们采取特定的培养方法。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先让大自然发挥它的作用,等时机成熟之后,你再去插手。 ”

  “错事的损失远比什么都不做的损失惨重。与其让孩子接受错误的教育,还不如任其自然地发展。 ”

  不要急于教授知识

  卢梭教育法中还有一个特别先进的理念,就是说不要急于教授孩子知识,因为当孩子的理性还不够发达成熟的时候,他是很多东西,你就算教授他,他也不会明白,只是。把它背下来而已,这一点其实在我们今天的教育方式当中,就有很多需要反省的地方,比如中国人特别喜欢让孩子背唐诗,背得很有声色。但是你小时候会背1000首唐诗,对你将来的人生究竟有多少正面的影响呢?你可能是在古文的语感会更好一点,但是对于你人生当中做选择你的人格,你的人性的成熟度,心智的成熟度,却没有什么影响的,只有你真正理解吃透亲身感受深深烙印在心底的事情,才会对你今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关于语言、关于历史教育、关于寓言的论述,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啊。

  “越是不急于达到某个目的,你就能越快达到这个目的。”

  专注美好的当下

  “如果你能按我说的去做,摒弃那些所谓的正统的教育方法,如果你能专注于孩子的现在,而不是整天想着如何成就他美好的未来,那么你很快就会发现,孩子很快就具备了观察、记忆和推理的能力。你完全可以相信我,因为这是自然法则。 ”

  很多先进的理念都是基于他自己的观察和直觉,后来的科学研究证实了这些,他的洞察还是非常准确的。比如让孩子的感官先发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