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观后感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罗生 观后感

管理员

摘要:

罗生门观后感   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会观看欣赏许多优秀的作品,一定有不少感悟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罗生门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罗生门观后感1  前几天闲来无事,看起了老电影。其中之一……

罗生门观后感

  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会观看欣赏许多优秀的作品,一定有不少感悟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罗生门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罗生门观后感1

  前几天闲来无事,看起了老电影。其中之一,《罗生门》,1950年日本导演黑泽明的作品。知其名年久,却是第一次看。影片开始的场景,沉闷迟缓,两个男人木呆呆地坐在座破庙前发愣,直到路人好奇搭讪后,情节慢慢地展开,却是一场对人性的不带血光的彻底揭露。一个强盗垂涎于路过山林中的武士之妻,在制服武士后强暴了武士之妻,武士随后身亡,目击的人有樵夫,道士。很简单的案件,在官大人面前却各有说辞,包括武士妻,武士借女巫还魂后的说法,也和别人的描述不一样。每个人都把自己描述得近乎正面,几乎每一个人都将自身置于最利于自身的境地。然而一定有人说谎了,可电影并不去揭示说谎的人是谁,影片的着重点的是人们替自身开脱的这一事实,这一人性中趋利避害的本能。

  注意,这部电影里唯一一个坦然承认自己杀了武士的.人是那个罪大恶极的强盗,在他的描述中,他是被武士妻迷住了,但他认为他是经过和武士决斗后因武士落败而取得了占有其妻的权利,之后当武士对被玷污的妻子表现出鄙夷和唾弃的态度后,他还挺怜香惜玉地请求其妻跟他走。后面的两句描述与别人的有很大出入,但前面他居然不怕被官办地承认他杀了人,令人忽然不能完全恨他起来。特别是当看到影片将镜头一个个对准其他人,从他们口中说出的完全是替自己开脱的另一种当时情境时。我忽然想说一句话:无耻有时候比虚伪还可爱点。

  看完这电影我有很深的悲哀,这部1950年的电影引起六十二年后的我的共鸣,是因为这里揭示的人性之丑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比比皆是。更悲哀的是,相比当时,如今的日本显然国民素质,诚信度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可我们这里呢?

  国民教育水平在不断地提高,文盲比例越来越少,可是国民素质中的劣根性却越来越重。

  成人世界里充斥着谎言,无论做得多么荒.唐的事情都会想尽办法自圆其说,掩饰真相,掩耳盗铃地美化自身,言不由衷,言不及意地打呵呵,这些影片里的人物都还活在当今的我们周围啊。

  如果说影片中各角色的诸多表现是为了逃脱官责,如今我们周围的现象的产生动机源自哪里呢,是利吧?

  看来利真是把刀,可以把人身上的骨气剔出去,让人的内心变成软骨头,可以随时哈下腰来。为掌握了利益大权的所谓贵人作揖嗑头。嗑就嗑了,还不敢让人看见,甚至还自己骗自己说没嗑,也是种罪恶。

  但我也不认为不为利而不折腰的人最可敬,因为饱肚之人不懂饿汉之饥。置于死地还能硬抗着死撑到底的,因为真实坦然,是真汉子。

  所以我最祟敬的是宁死不食周粟的那类。最恨的是虚伪虚荣的货色。可惜后者在现世丛生。只希望这类人能离我远点再远点。

罗生门观后感2

  黑泽明根据芥川龙之介小说改编的电影《罗生门》广为人知,作为对人性的思考,一向人文主义的黑泽明在大雨中对淹没人间的洪水意象做了环境的诠释。在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罗生门根据佛教故事改编,罗生门是一个死亡之门,是一种死亡的象征。在日本有许许多多这样的鬼故事,基本上可以是一种大众情结,日本的鬼故事极为流传,可以说是一种传统了。然《罗生门》电影表达的重点并不在于鬼故事,而是对于人性的发掘。

  故事以一个樵夫发现一具尸体展开,摄像机对准到堂的每一个证人以及嫌疑犯,接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真相当然只有一个,然而,一直到最后,黑泽明都没有告诉我们,真相是什么。直到剧情的.结尾处,孩子的哭声惊醒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第一个冲上去的有点像《罗生门》小说里面描写的那个强盗,他觉得世道既然如此不堪了,也不在乎再破坏,所以剥下包裹着孩子的衣服,樵夫上去阻止他,并且说他是恶鬼。这时,很经典的一句话:“这是个人狗不如的世界,谁要不自顾自就活不成啊。”每个人都描绘了对自己最为有利的版本,谁都是自私的,都希望事情往自己的意愿去发展,然后得到最大的利益。

  孩子的哭声冲破了这个迷蒙的人世间,连老子都说要回归儿童最为纯真的所在。孩子是最为纯洁不染世俗的,那种啼哭刺破了黎明前最为冷寂的黑暗,犹如一杯清泉沁人心脾。那个和尚怀有对人世间美好的向往,希望人性能慢慢变好,希望仁慈能深入人的心间,几乎,他就是黑泽明人性关怀的写照,但是他也迷惘,也存怀疑,也畏首畏尾。令人感动的是和尚抱着孩子和樵夫站在屋檐下沉默那一段,我想沉默,正是人思索最为静谧的所在,有徘徊,有挣扎,有忏悔,有煎熬,有叹息,有恍惚,当然,也有对前途的点点希望。直到樵夫来抱孩子的时候,他还以为樵夫要剥孩子最后一层衣服,岂能想到他是想抚养这个孩子。

  樵夫说,我自己都摸不清自己的心眼。我想多少人迷失在这里,有人说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伟大的人,我不想说战胜征服之类的字眼,这些总让人想起该死的战争,我想用归顺这样的字眼,找到自己岂是容易的,往往人们容易在别人的眼神中,在别人的言语中淹没了自己,自己的形象越来越模糊,直到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

  结局似乎是朝着善的方向发展,黑泽明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伏笔,就是这个孩子以后是怎么发展的,他以后会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是被趋于同类,还是作为仁慈而善良而道德高尚之人?我想,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当然,我们终归想让他成为一个善良而仁慈之人。就像这个世界,希望,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