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
论语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语阅读答案 1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楚狂接舆①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子曰:“滔滔②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③易之?且而④与其从辟人之士⑤也,岂若从辟世之士⑥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⑦?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注】①楚狂接舆:姓陆名通,字接舆,楚昭王时,因见政治昏暗,乃佯狂不仕,当时人称之为楚狂。 ②滔滔:比喻纷乱的样子。 ③以:与、和。同下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丘不与易也”诸“与”字同义。 ④而:你,指子路。 ⑤辟人之士:指孔子。因孔子周游列国,相继离开鲁、卫、楚等国。辟,通“避”。 ⑥辟世之士:避世隐居的人。 ⑦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如不与世人同群生活,那么要跟谁相处而生活呢?徒,辈。
1、对上面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接舆是楚国有名的狂人,他的佯狂实际上是一种避世之法。他与当时众多的隐者一样,以为天下无道,政治黑暗,难以有所作为,便为洁身自好而遁世隐居与山林鸟兽同群。
B、只有君王圣明,才能使圣贤君子大有作为;如果君王无道,圣贤君子不仅会自己退隐,而且相互号召远离无道之君。因此接舆以凤喻孔子,讽刺他在天下无道时却不隐去是一种德行衰败的表现。
C、面对接舆的嘲讽孔子虽没能直言想法,但却可以由接舆的“知其不可为而逃之”,感受到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处事态度。
D、孔子对隐士的“不合作”持严厉批判态度,他认为过于消极无为无法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所以仍不肯放弃对政治的参与。
2、结合上面语段,联系当今社会,谈谈你对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的认识。(3分)
答:
【答案】
1、D (语段中并没有明显的表明孔子的“严厉批判”的态度,甚至从《微子》的很多语段中可以看出由于当时的社会无道,孔子对隐者的不合作态度还是比较欣赏的,且孔子亦提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观念。但出于对自身道德主张的坚守,所以仍不肯放弃对政治的参与。)
2、“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处事态度在任何社会都是应该秉承的。(1分)孔子所处的年代,政治不清明,天下无道,举世皆浊,有隐者隐遁山林与鸟兽同居,但孔子却认为人与鸟兽不同,即使世事艰难,也应挺身而出扭转大局,只要是有利人民,合乎义理的,没有不尽力为之奋斗的。(1分)在当今社会,政治清明时局稳定,但也存在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我们应始终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精神,参与变革,慨然担当起社会的责任。(1分)
论语阅读答案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15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小题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小题2:、解释下面划线的字词。(4分)
不亦说乎( ) 吾日三省吾身(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温故而知新( )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小题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从这句话中,可以提炼出两个成语,它们是:(4分)
(1) 现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现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愉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真诚、诚实学过的知识
小题1:(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
(2)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小题1:任重道远 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奋斗; 死而后已为某一事业奋斗到底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节奏的划分,要根据句子的意义进行,不要把意思在一起的词语给划破了。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成语。平时应多积累,那么再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句话中提炼就容易了。
论语阅读答案 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根据原文填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的词:
弘毅:_________________
故: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划线句: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有谈学习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选出都是表示学习态度的一组
[ ]
A、温故知新 知之为知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
B、学思结合 见贤思齐 知之为知之
C、知之为知之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D、温故知新 学思结合 三人行必有我师
6、《论语十则》讲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为人处事等方面的道理。请从选段中选择一例,结合自己的经历,就某一方面阐述的道理谈谈对自己的启迪。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人不知而不愠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2、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刚强,勇毅);旧的知识;可以凭借。
3、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孔子说:“见到贤明的人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明的人就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重点词语翻译正确,意思对即可)
4、要有坚强的意志,要有自我修养。意思相近即可。
5、C
6、“略”。结合实际,谈出自己的认识理解即可。
论语阅读答案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7题。
“半部论语”
读书不必求多,而要求精。这是历来读书人的共同经验。为了突出地表明读书要少而精的道理,我想最好把宋代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例子拿来作证。
大家知道,在宋代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利用兵变,取得天下,建立了宋代封建政权的时候,第一个著名的宰相便是赵普。据《宋史》卷二百五十六《赵普传》载: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门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本来赵普读书很少,平素又不喜欢说话,所以人们总以为他没有读书。宋太祖赵匡胤常常劝告他,甚至于很严厉地批评过他。据说有一天,宋太祖“登明德门,指其榜问赵普曰:明德之门,安用之字?普曰:语助。帝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普无言”。类似这样的故事,在宋人的笔记中还能找到一些。可见赵普的文化水平确实不高,连拟定一个门楼的榜额都不会,啰里啰嗦地叫做什么“明德之门”。宋太祖看了很不高兴,所以责问他为什么要加个“之”字。
但是,深入一步看去,赵普实际上早已知道读书的重要,而且暗地里很努力学习。特别是对于《论语》这一部书,赵普读得烂熟。所以后来在宋太宗赵光义的面前,赵普就敢于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在这里,他说的分明是一部《论语》,想不到人们却把他的话断章取义,变成了“半部论语”,并且历代相传,居然成了典故。
我们现在不管他说的是一部《论语》也好,是半部《论语》也好,都应该由此体会到少而精的读书方法。虽然,在赵普和其他古人的心目中,《论语》是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唯一法宝,他们只要熟读这一部书就足以应付一切了。这一点,我们与他们根本不同。如果我们现在也还是死抱住《论语》这一部书,读得烂熟,尽管也有用处,却仍然无补于实际,这是可以断言的。但是,我们却无妨按照我们的需要,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中,选定任何一部书,读得烂熟,正确地掌握和运用其中的原理原则,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许多实际问题。邓拓《燕山夜话》
1.文中邓拓先生引用的《宋史.赵普传》中的一段文字,和课文第一自然段相比,在断句上有一处不同,你发现了吗?你认为应该采纳哪一种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尝试完成下面古文问题。
2.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普少习吏事 习_________
②读之竟日 竟_________
③普颜色不变 色_________
④他日补缀旧纸 缀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宋太祖“登明德门,指其榜问赵普曰:明德之门,安用之字?普曰:语助。帝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普无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出下面典故与赵普有关的一项是( )
A、闭门读书
B、半部《论语》治天下
C、凿壁借光
D、闻鸡起舞
5.仔细研读下面几句话,说说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②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③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仔细阅读上文及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七月卒,年七十一。上闻之震悼,谓近臣曰:“……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普亦倾竭自效,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选自《宋史o赵普传》
①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请你猜测一下,“卒用其人”和“七月卒”中的“卒”的意思是否相同?并说出它们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选文中找出与材料中划线句意思相近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选文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内容概括: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邓拓先生读了《宋史.赵普传》中的一段文字(即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感悟到的.是“读书不必求多,而要求精”,请你再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你从课文的两段文字中还能得到哪些启示,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看看谁的思路最开阔,谁的语言最准确、简练。不少于三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本段中是“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课文中为“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两个相比,课文中的断句更好,“次日”修饰“临政”更好,读起来也更和谐。
2.熟悉 整日 脸色、神色 修补
3.(1)赵普性情深沉,为人严肃刚正,虽忍对嫉妒而好胜,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2)宋太祖登上明德门,指着门楼的匾额问赵普:“‘明德之门’,怎么多用了一个‘之’字?”赵普说:“‘之’是语气助词。”太祖说:“‘之乎者也’能‘助’得个什么事!”赵普无言以对。
4.B
5.这些句子是细节描写,;作用:表现出赵普勤奋刻苦读书,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推荐人才的品质。(作用意思对即可)
6.①不同,终于死去。
②选文原句: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选文概括:
①为治理国家而勤奋读书;
②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推荐人才;
7.从课文的两段文字中我们还能得到这样一些启示:
①读书要刻苦,勤奋。
②要珍惜时间刻苦攻读。
③做事要有韧性。
④只要自己是对的,就要坚持到底。
⑤要一心为公,不要计较个人的得失……(本题具有开放性,只要言之有据就可以)
论语阅读答案 5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 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B.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C.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优点。
D.其恕乎 其:代词,它。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时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
B.温故而知新 任重而道远
C.驱之别院 知之为知之
D.可以为师矣 徐喷以烟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十则》有的谈求知的态度,有的谈求知的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论语>
B.温故而知新谈的是学习的方法,在孔子看来只要温习了旧知识就一定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C.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任重而道远。
D.孔子在岁寒这一则中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自己高深的节操。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D、其恕乎 其:句首语气词,无意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2】试题分析:A、所以 旧的知识 ;B、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并列;C、代词,代蛤蟆 代词,代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D、凭借 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一词多义的能力。
点评: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因为文言语句的.内涵较为丰富,所以理解相同词语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小题3】试题分析:B、温故而知新谈的是学习的方法,在孔子看来新知识与旧知识具有前后相连的关系,只有掌握好旧的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阅读文章,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对一些文学常识加以识记。
论语阅读答案 6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②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④斯语矣。” (《论语·颜渊》)
【注释】①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②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③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④事:从事,照着去做。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孔子认为,一旦大家这样做了,天下就可以归于仁道。
B、孔子认为,仁德的修为,既要靠自己来实行,也要依靠别人的检查督促来完成。
C、孔子用克己复礼来回答颜渊所问的“仁”,实际上就是强调人们要通过道德修养来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D、这一章,孔子以礼来回答“仁”,实际上就是用礼来规定仁,在他看来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2) 结合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于孔子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理解。 (3分)
答:
【答案】
(1) B(原文意思是完全在于自己)
(2)这句话孔子强调了一个人的行为要符合礼。不同的'时代对礼有不同的要求,孔子所强调的礼有一些已经不适合当代生活了。但是对于那些符合现代道德秩序的礼,却是我们应该遵守的。
【参考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符合礼,这就是仁。一旦人人都能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合于礼,那么天下就回归仁道了。(由此看来)实践仁道要先从自己做起,难道还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道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乎礼的声音不听,不合乎礼的话不说,不合乎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迟钝,请让我照着您说的这些话去做吧!”
论语阅读答案 7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如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文中的“子曰”的“子”在这里指的是谁?他是什么时代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①说__________;②省__________;③信__________;④女__________;
3.对“人不知而不愠”翻译正确的是( )
A.人们是不了解(情况),因而(他们)不会恼恨。
B.人们不知道,我不会恼恨。
C.人们不聪明,因而不会恼恨。
D.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
4.翻译下面句子。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语言精炼,含义丰富,耐人寻味。写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孔子 春秋
2.①愉快;②反省;③真诚、诚实;④同“汝”你
3.D
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5.“略”。(此题答案不唯一)
论语阅读答案 8
《论语》的温度(于丹)
①对《论语》的情感,一向是“敬”而不“畏”的;对《论语》的感觉,从来是朴素而温暖的。
②在北方一个以温泉著称的小城里,曾经见过一口奇特的“问病泉”,据说任何人舒舒服服地泡进去,一下子就能感知到自己身体的病灶所在:有关节炎的人四肢关节就会麻酥酥有了感觉,有肠胃病的人肠胃间就会火辣辣涌起热流,而有皮肤病的人则周身通泰,洗掉一层蝉蜕一般……
③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
④以我的学养和阅历,真要做《论语》的讲解和辨析,万万不敢。那就像是让我去做这眼温泉的化学成分分析一样,我没有能力拿出一份数据精准的化验报告。我所能承担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像两千多年中数以千万计泡过这眼温泉的人一样,用自己的身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
⑤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近乎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
⑥我眼中真正的圣贤从来不拎着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也从来不堆砌出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慌慌地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益发淡定,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⑦这个世界上的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
⑧《论语》中的简单真理之所以穿越千古尘埃,让后世子子孙孙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为选择的机遇过多而仓皇。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醍醐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
⑨真的要感谢《百家讲坛》用“心得”这个角度鼓励我走进《论语》,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而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心之得。我们在当下的生活解读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就会缄默微笑。
⑩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我宁愿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
11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儒术”,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儒教”,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儒学”。
12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
13 所以,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冷漠,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
12、第④段画线句子中的“之”具体指代什么?(1分)
13、所谓“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用于丹自己的话说,就是 (请用第⑨段中的原话回答。)(2分)
14、简要说说“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5、如果第13 段中的“《论语》的温度”是指《论语》蕴涵的道理,那么“不烫手,亦不冷漠”是什么意思?(2分)
16、文章第⑥段借子贡的“慌忙”来反衬孔子的“淡定”,是为了突出孔子的什么形象?(2分)
17、请从内容和结构上谈谈结尾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2、(1分)用身体体会(体验、接触)它,用心血(鲜血、血液)检验它。(用身心来体悟它。)
13、(2分)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
1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论语》比作活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论语》给人朴素而温暖的感觉,赞美了《论语》具有永恒的价值。
15、《论语》的道理既不很艰深,也不浅显。(意对即可)
16、(2分)平易近人的形象。
17、内容上:概括了“我”阅读《论语》后的切身感受;结构上:收束全文点明主旨。
论语阅读答案 9
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述而》)
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泰伯》)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⑤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⑥,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①识(zhì):记住。②厌:满足。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④及:赶上,追上。⑤鄙夫:鄙陋浅薄的人。⑥亡:指不知道的东西。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2.下列句中加粗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__________。
(1)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
(2)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
(4)是知也/日知其所亡
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文后五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儒。
2.(4)
3.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4.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而不学习,那就会很疑惑。
5.是《师说》这篇文章中的“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什么都会。其他人一定有比他强的地方,所以才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7.示例:(1)孔子说:“默默地记住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除此之外,我还做了些什么呢?”
(2)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学获得知识的人。”
(3)孔子说:“学习起来就好像总怕赶不上似的,还怕丢掉了应该学习的东西。”
(4)孔子说:“我是无所不知的吗?不是的!如果一个鄙陋浅薄的人诚恳地向我请教,我就从他所提出的问题的各方面反问到底而详尽地告诉我。”
(5)子夏说:“每天都能学到自己不会的知识,每月都不忘掉自己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好学了啊。” (以上意对即可)
论语阅读答案 10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列试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解释加粗词语。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_____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 愠:_____________
③敏而好学 敏:_____________
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_____________
⑤默而识之 识:_____________
⑥思而不学则殆。 殆: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属于学习态度的选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论语六则》有有些话已演变为成语,请把它们找出来。(至少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愉快、高兴;(2)怨恨,心里不满;(3)聪明;(4)做;(5)记,记住;(6)危险,这里是“学业上陷入困境”的`意思
2.(1)聪明而且爱好学习,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看做耻辱的事,因此被称做“文”。
(2)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D
4.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阅读答案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论语( ) 不愠( )
2、解释文中加粗的字。
不亦说乎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_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贤思齐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赞成广交友,他说:________________;曾子强调交友要讲诚信,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处填原文)
5、“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lún yùn
2、“悦”的`古字,愉快。
好的地方
3、别人对我不了解、不理解,我并不生气;能做这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
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意对即可)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5、只要围绕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对自己学习帮助大来谈即可。
论语阅读答案 12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
①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下》
②子曰:“众恶之,必察之;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
③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善者恶之。”(《论语子路》)
(1)选段①主要体现孟子什么思想?(2分)
(2)结合上面选段,请概括两位哲人对人优劣的评判标准的相同点。(4分)
参考答案
(1)突出体现孟子的民本思想。(尊重人民的意愿)(顺民的思想)(意思对即可)(2分)
(2)同:尊重人民的意志(众人的`好恶)是判断一个人的优劣的依据之一(2分)但还应有自己的理性判断。(观察)(2分)。
参考译文:
①(对于一个人,)左右侍臣都说他好,还不行;大夫们都说他好,也还不行;全国的人都说他好,这才去考察他,见他确实是好,这才任用他。
②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③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论语阅读答案 13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6.解释下列加粗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答案]6.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③军备(军队) ④信任,信用 7. 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9. [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论语阅读答案 14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几段文字,完成第23-24题:(5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911)
23.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
24.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则谈谈你的理解,并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23.反复
24.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论语阅读答案 15
阅读《论语》(节选),完成1-5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给下面加粗的词注音。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2.解释下面加粗词的意思。
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
3.下列加粗词与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可以一战
C.可以调素琴
D.皆以美于徐公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写出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一则成语或格言警句(试卷上的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wǎng dài
2. 愉快 学过(旧)的知识
3.B
4.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5略
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