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体会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论语 心得体会

管理员

摘要:

《论语》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论语》心得体会1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

《论语》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心得体会1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想编纂而成,全书20篇,498章,是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从初中开始正式学习《论语》中的部分章节内容的,然而,在中国大地上,我们从小就被耳濡目染,即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作学习中,都能深深地感受到《论语》带来的影响。几千年来,中国的朝代更迭,历史的车轮也不断滚动,唯一不变的是孔子通过《论语》等经典著作注入到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的精髓内容,因此,可以说《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并且它的影响力远不止在中国大地上,而是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东方的《圣经》。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我们可能没有那些古今的那些文豪对论语有着独特的见地,但是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群有着我们自己独到的且对我们以后的人生路有影响的见解。读论语其实同时也似乎是在为我们自己的人生寻求答案。《论语》对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对我们的.人生态度和个人心态界有着重大的影响。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在《论语》的下我们的思想变化的。

  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孔子的教学是民主的。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因此,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老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

  这是对于读书方面的一些分享。当然,读书时我们不免要去思索人生,总是习惯性的想去拿自己和书中人物去作比较的,其实这些比较都是必要的,其实我们很多时候会去选择比经历,与其这样还不如去比一下对人生的态度,儒家的思想里面有太多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是说:不要因为外物的好坏而或喜或悲。恰恰相反,而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去大动肝火,也还会因为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而去悲伤。试问若我们摆正我们的心态会如何呢,其实我们所经历的一些美好或不美好的事情,可能都只是我们所必需要经历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变得更加的强大。其实就像我们曾经学过的一段话

  一样。“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品古今之往来,能人将相有多少不是这样的呢,所以我们更多的时候不要在意这些外物,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在人生的漫漫历程中,到中年之时,我们再来品调我们的人生往事之时也许会发现,随遇而安可能是一种极佳之心境。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现如今儒家思想正影响着世界人民的思想,它正带领着中国的文化走在世界的最前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们读《论语》而明了睿智。

《论语》心得体会2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思想及教学方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通过研读论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智慧和人生哲理,也从中得到了许多心得体会。以下将从孝道、仁爱、修养、治国和教育五个方面,探讨我对论语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论语中对孝道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强调孝道的重要性,认为孝道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基本的美德。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孔子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或者一个好人,首先要尊崇自己的家庭和父母,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读到这里,我深感孔子言犹在耳,我们不仅要孝敬父母,更要传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以身作则,将孝道传递给下一代。

  其次,仁爱是论语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强调做人要具备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他认为,只有充满仁爱之心,才能真正做到善待他人、和他人和睦相处。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为政》),意思是人们一旦领悟到道德的真谛,并将之付诸行动,即使在临终的时候,也能感到无悔。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我深信只要我们真心关怀他人、用行动去为他人谋福利,我们的人生将是充实而有意义的。

  第三,修养是论语中常被提到的话题。孔子主张要修身,明辨是非,以达到道德和知识的完善。他说:“君子听于四方,阅诸刿目”(《论语·为政》),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应该广泛吸收各方面的知识,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具备修养和修身齐家治国的能力。经过对论语的研读,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一思想的强大力量,我明白只有不断学习和修炼自己,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第四,论语中关于治国的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提倡君子为政,他认为君子应该以德治国,而不是以权谋利。他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子罕》)。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不会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是能够放眼整个社会和人类的未来,从长远的角度思考和行动。在我看来,这一观点从一个宏观的层面上提醒了我要正确看待权力和利益,强调了我要时刻保持正直和公正的品德。

  最后,论语中关于教育的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注重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培养和教育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社会的繁荣。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学而》)。我对这一观点深感赞同,孔子在学问上极为虚心,不耻下问,过程中保持敏锐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真正的智者应具备这种态度,永远保持谦虚、虚心地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综上所述,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读论语,我明白了孝道、仁爱、修养、治国和教育这五个方面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在我的人生中起到了指引和启发的作用。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研读论语,从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关爱他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心得体会3

  教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论语》作为我国古代经典文献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导向。通过对《论语》心得的体会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师的角色与使命,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首先,《论语》中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强调了教师的道德责任以及教育的方向性。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首先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只有品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在言传身教中真正起到激励和教育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言论,力争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不仅关注学生在学业方面的进步,更要着力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

  其次,《论语》中提到了教师应当尽心尽力教育学生,使其能够全面发展。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味着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要敢于向知识渊博的人请教。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自己的学习提升,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学生成长与进步。

  第三,《论语》中的孔子提出了教育的方法与原则,对于教师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说:“温故而知新。”呼吁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力,更可以巩固知识点,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孔子还提到了“不懈怠,不荒唐”、“有恒产者,其行勤则不废”,意味着教师要有坚持品质和毅力,才能做到持之以恒,达到教育的目标。

  第四,《论语》中还提到了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孔子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教育学生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汗水,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备课准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只有将教育事业视为毕生的追求和责任,才能够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论语》中提到了教师的修养。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是告诫教师要以真诚的心态对待学生,不要为了追求表面的功利或者取悦而虚假作态。教师要有真诚和善良的品质,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业进步,又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只有真心去关爱学生,才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总之,《论语》通过孔子的言行举止、教育思想和原则,为我们明确了教师的角色与使命。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应该以德行为根本,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素质,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与途径,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言传身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新一代做出应有的贡献。

《论语》心得体会4

  以前,我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行我素,逍遥自在,早晨8、9点钟才起床,阴天下雨就窝在家里,不受风吹日洒之苦。很多人羡慕我的生活,我也是自我感觉良好,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才发现,我身上有很多毛刺。在别人眼里我是温柔善良的,可正是这些隐藏在温柔之下的刺让我们姐妹之间的关系不融洽,虽然我们姐妹之间没有大的矛盾,也从来没有吵过架,就是感觉不舒服。学习了,明白了,我想把自己身上的毛刺都拔掉,让自己变成一个真正柔和的人。我先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早起”。然而过程是痛苦的,正如上午一位学员分享时说“改错很痛苦”,真的很痛苦,断断续续地,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我才真正养成了早晨6点起床的习惯。当我习惯了6点起床时,我发现,自己有了更多的时间学习,也有了更多的乐趣。

  上周六下午学习时,姐夫说我懒,以前,我是不承认自己懒的,我可以7、8个小时不停笔地画画,来兴趣时可以不吃不喝一整天地看书学习,怎么能说我懒呢?我开始反思自己,想起我刚搬到新家时,为了让妈妈能住上我的新房子,我把妈妈接到家里照顾了一年,期间姐妹们常到我家看望妈妈,每次来都是先擦桌子、拖地,我还说:“多和妈妈说说话吧,我家里不至于那么脏,比大街上干净多了。”姐姐说我“你家还真没大街干净,就是个马圈、兔子窝!”儿子属马我属兔,当时我还不以为然,现在想想我真的.是懒啊!姐夫说:“懒,很好改,勤快点就行了。”

  明白错了,马上改,我先把家里来个大扫除,看着整洁利索的家,我一点都没觉得累,儿子冒出一句“妈,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我没想到一向不善言谈的儿子和我开起了玩笑,我开心极了,是我的改变影响到儿子也在变化。在妈妈家里,我也开始拖地,把厨房收拾得干干净净,老爸也说“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姐姐高兴了,我也很高兴。

  早晨,王老师讲到“持”,持续,坚持,以后我努力的目标就是:坚持“勤快点”,不能总让“太阳从西边出来”,我要改变自己的懒惰,让太阳正常的从东方升起。

《论语》心得体会5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下面是我的几点感悟:

  《论语》中的“仁”指的是关爱别人;而了解别人就叫做“智”。我想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更应该提倡“仁”与“智”,就是教师要懂得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教师要了解、关爱学生就应该站到学生中间来,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孩子之所想,看到自己之不足。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提倡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体现民主与平等,用心的去了解、爱护学生。多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多和他们谈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说自己,给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见孔子的“仁”、“智”与我们现代的新课标要求是一致的。

  《论语》中的“因材施教”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也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

《论语》心得体会6

  第一段:引言(200字)。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们。作为一本思想经典,它包含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以及他们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和解答。阅读《论语》是了解儒家文化及其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们学习道德和伦理规范的指南。通过读《论语》我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自身有了诸多收获,下文将就我个人的几个心得体会进行阐述。

  第二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00字)。

  《论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在修身方面,书中强调的“学而优则仕”以及“为政以德”将个体的修养同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培养自己的素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实现个人价值。同时,在家庭和社会中,我们也要履行好自己的角色,用真诚和责任感去对待家庭、朋友和社会。只有通过个体的积极而善良的行为,我们才有可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第三段:孝道与仁爱之道(200字)。

  孔子强调孝道和仁爱之道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仁爱是儒家最核心的思想之一,它要求我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不论他人的身份和地位。通过孝顺父母,我们能够培养孝道情感,同时也了解到个人的价值和智慧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关爱,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第四段: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200字)。

  《论语》不仅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更强调知行合一的原则。道德修养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增长知识,培养正直的品格,但这些都不足以令人仁德合一,还需要在行为上贯彻这些道德原则。只有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的道德修养,才能为他人和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五段:勤勉进取不断提升自我(200字)。

  阅读《论语》让我明白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在书中,孔子强调了自我提升和不断进取的重要性:“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是孔子对自己学习和成长过程的总结。我们要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设立不同的目标,并通过不懈努力去实现它们。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修养,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获得更长远而持久的成功。

  结论(200字)。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体会到儒家文化中所蕴含的智慧和道德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孝道和仁爱之道、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以及勤勉进取不断提升自己,这些都是《论语》所提倡的重要价值观。这些思想和原则对于我们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与和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和践行《论语》中的智慧,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为社会做出贡献,使自身与他人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幸福。

《论语》心得体会7

  每一次读《论语心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柳局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能够给我心灵的洗礼。读这一篇感触我的有很多。柳局说:《论语》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中国教育的元典,是中国伦理的底色,不学习不仅做人做不好,不学习做教育也做不好,不学习做其他事业也很难做好!“人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永无止境的。

  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柳局说:依照孔子的主张很简单,管理一个领域,管理一个地方做好三件事情就可以了,一是自己做出榜样。二是下属或百姓勤劳,三是认准的道路坚持不懈走下去,不能朝令夕改。比如校长管理一所学校吗,首先是校长率先 ,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是的。上周的一天下午吃完饭的时候陈校打好饭从饭堂出来,发现一年级伏羲班孩子排队没有精气神,陈校立马放下手中的饭来整理队伍,几分钟之内一支懒散的队伍被陈校训练出一支像解放军的队伍。特别是谭国俊两个老师都说搞不定。上课不认真走路也走不好。在陈校面前也英姿飒爽。我们老师也一样,我们让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先做到了吗?就拿进出教室的鞠躬礼来说吧。孩子们每次进教室都是恭恭敬敬的九十度鞠躬礼,而我经常会因为事情多而忘记了鞠躬礼。惭愧的是:一个是自己没有以身作则。二是不能坚持。孩子反应出来的问题就是老师的问题。如果孩子表现的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应该老师本身也是懒洋洋的。以后应该想办法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才行。老师要为人师表首先学会学习,学会琢磨,学会思考,学会总结…..要先把自己武装起来,老师要给学习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2.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柳局说:孔子办学不是培养农民,不是培养菜农而是培养精英,以精英传承文化,传播文化,改变社会,在孔子看来,学好礼仪,讲求信义,天下归心,大事可成。这与伏羲教育培养的方向非常吻合。可是我们很多还是更注重孩子的知识方面。不能像林老师那样,把教育做到极致。林老师教的不单只是书本知识,更多的是:生活自理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还有担当、胆识、细心、诚信、积极的领袖品质。

  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柳局说教育的根本追求是尊重差异,然而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这些管理者每天都在干着“求同”的事,这样的教育如何发现个性,如何张扬个性,如何培养大师?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我们撒下去,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的看着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论语》心得体会8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读论语不仅可以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还可以使人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读论语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博大精深之处,以下是我对于读论语的心得体会总结。

  首先,读论语让我明白了“仁者爱人”的核心理念。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仁”,并将其作为核心要义。在我看来,仁是指对他人的关心和关爱,是一个人应有的道德和操守。读论语让我明白了一个真理:只有当我们愿意付出关爱、理解和宽容的心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而这种仁爱之心,不仅要体现在将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后的地方,还要表现在关心弱者、帮助他人以及宽容他人的态度上。

  其次,读论语让我认识到了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的重要性。在论语中,孔子经常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我明白了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学以致用,将所学之道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素质、有责任心的人,才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再次,读论语启发了我对于学习的认识。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记住知识,更是要进行深入地思考和理解。只有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运用,才能真正融会贯通,发挥出知识的价值。在读论语时,我意识到要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另外,读论语让我明白了待人处事的重要原则。在论语中,孔子提到了诸多关于待人处事的原则和要求。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不器”等。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篇章,我学到了待人处事的道理和方法。在与他人交往中,要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做到在言谈举止上得体,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读论语让我明确了自己对于人生的追求。读论语不仅让我对于人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明确的规划。在论语中,孔子提到的德行、学识、修养等方面的要求,让我明白了个人的追求应当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追求卓越,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读论语是一次令人深思的旅程,我从中获得了许多心得体会。读论语让我明白了仁者爱人的核心理念,认识到了自我完善的重要性,启发了我对于学习的认识,指导了我在待人处事中的行为原则,并让我明确了对于人生的追求。通过不断地读论语,我将会更好地实践这些道理,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论语》心得体会9

  论语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哲学。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感其思想的深邃与生活的智慧。以下将从“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处事的哲学智慧”、“追求知识的方法与态度”、“敬业精神和人际关系的处理”、“孔子的道德观与人生态度”五个方面分享我对论语的心得体会。

  首先,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理解论语最重要和核心的思想。他之所以把“修身”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只有修身才能有操守、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够成就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呼应着人的社会关系和责任。齐家之道在于和睦和谐的家庭关系;治国之道在于仁政和公正的社会秩序;平天下之道在于公平公正的分配资源。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呈现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形态,构筑了一个完善的人类伦理和政治哲学。

  其次,论语中充满了关于为人处世的哲学智慧。例如,孔子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表达了孔子对人员选拔和评价的原则。这告诉我们,在评价他人时不应只看其言辞之巧妙,更要考察其为人之道德品质。此外,孔子还教导我们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待他人的基本原则。只有我们能够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尊重别人的需求和权益,才能够做到真正的善待他人。

  第三,论语还教导了我们一种正确的追求知识的方法与态度。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观。他认为每个人的天赋是不同的,应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论语中了解到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他讲究实践、实践和实践,反对虚浮空泛的学习。他还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强调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不断地复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第四,论语中还涉及到了敬业精神和人际关系的处理。孔子提到过,“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不会因为一时的成就而沾沾自喜,应该一直保持谦虚和进取的态度,持续提升自己。同时,他还把教育重点放在培养人际关系和集体责任意识上。他坚信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是实现共同目标不可或缺的因素,倡导团结、认同和协作的精神。

  最后,我被孔子的道德观和人生态度深深打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对待他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他强调道德修养的'核心。孔子提倡做一个“君子”,这并非是一个社会贵族象征,而是一个有高尚道德和人格魅力的人。他强调“君子和而不同”,要求人们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人格特点。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人生态度的重要性,他鼓励人们积极面对困难和失败,勇往直前,不要轻易放弃。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领悟到了孔子思想的大智慧和处世之道。他的思想对于塑造一个美好的社会和个人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将继续努力学习论语,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同时,我也愿意将孔子的智慧和美德传承下去,与他人分享,为社会的和谐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心得体会10

  第一段:介绍《论语》的背景和重要性(150字)。

  《论语》是中国古代圣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和总结,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读《论语》不仅能够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更能够在教育教学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正如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过学习《论语》,教师们能够更好地担当起教育者的重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而努力奋斗。

  第二段:感悟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250字)。

  《论语》中,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为人师者,必自学之”等经典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无疑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启示。孔子强调个体的发展,鼓励教师注重每个学生的差异,以个性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成长。同时,孔子强调教育者自身的修养和学习,他认为只有不断学习进取的教师才能够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教育的使命。

  第三段:体会孔子的道德观和教育价值观(300字)。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仁、义、诚、信等品德是教育的核心。他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同样重要。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引导他们思考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自律能力的优秀人才。同时,我们自身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四段:探讨孔子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技巧(250字)。

  孔子注重实践和体验的教学方式,并提倡启发式教育。他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索。这一教学方法在现代教育中同样适用。我们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我们也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技巧,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第五段:总结读《论语》的体会和收获(250字)。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孔子的思想,更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作为教育工作者,读《论语》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教育的真谛和自身的责任。我们应该始终坚守初心,不断学习和成长,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而努力奋斗。同时,我们也要注重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成果和价值。

  通过读《论语》,我们对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以《论语》为指引,用孔子的教育智慧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努力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一起共同探索教育的奥秘,为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论语》心得体会11

  今天,我终于读到论语的第8篇了,回想着原来读的辛苦。有许多字不会读,都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查,字典翻都贴成想吐。虽然前面很辛苦,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孔子的仁和礼都在我的心底扎下了深根。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从课前导读上也读到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贵贱,每个人能都应有备受受教育的机会。

  我读论语时发现了一句话: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以为并没有什么大的含义便直接可看译文了。译文上才是这样写的`: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之前做学问;三十岁时说话办事的有把握;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辨认出时凡看到的都能辨别是非;随心所欲到了二十一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投资过程。第二,道德的境界伦理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独立思考的遵说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论语》是一本好书,大家好好读吧,我相信大家。

《论语》心得体会12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君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养身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很多日常的问答。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

  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很谦逊也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子路就对老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呢,就淡淡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一生相随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自己的儿女。

  孔子先不去谈我要怎样建设家国社稷,怎样建立多少功勋,而是说让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顿了,让我的朋友对我可以信任、托付,让孩子们觉得我这个人是值得追慕、缅怀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够让这三种人心中有这样的种.种寄托,也就够了。

  在这里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我们都在说,中华民族有一种美德叫孝敬,但是,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吗?一个“安”字容易做到吗?让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内在得安其心,可能每一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够做好却很不容易。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

  在孝顺这件事上,民间还有一个说法,叫做“论心不论迹”。我们知道,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很高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的父母。有时候一个很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论语》心得体会13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子路篇是对人际关系和修身养性问题的精彩论述。通过研读,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我深感子路篇中的智慧与价值观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和处世态度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以下是我对“论语子路篇”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子路篇中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深深震撼了我。这句话告诫我们,只有具备了知识和智慧的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始终不惑的心态。而仁者则不会为私欲和功利而忧虑,他们心怀天下、乐善好施,以真心和柔和对待人,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勇者则能保持坚毅的信念,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他们都不会畏缩,敢于迎接挑战。这些都是我们现代人所应该向往的精神境界。

  其次,子路篇中对于修身养性的讨论也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子路曾问孔子:“有人于此乎?”孔子回答道:“若由,即舍;若无求,则何用之?”这句话使我明白了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心怀功利和私欲,没有追求真理和人生意义的动力,那么他所追求的一切都是空洞和虚无的。而只有舍弃功利、追求真正的价值,才能在修身养性的道路上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再者,子路篇中的讨论着重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孔子告诫子路:“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告诫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要注意言行一致的原则,只有做到言行一致,才能赢得他人的认同和尊重。而孔子还强调了仁者之间的相互关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我们应该遵循的道德底线,只有真正做到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利益,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子路篇中的讨论还提到了孝道的重要性。子路问孔子如何施行孝道,孔子回答道:“与其终身不孝,不如孝之于其尊也。”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孝道的强烈誓求。孔子告诉我们,孝道不仅仅是对父母的敬爱,更应该是一种道德底线和人生追求。只有通过孝道,我们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家庭关系,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成就。

  最后,子路篇中还强调了个人修养和待人接物的中庸之道。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这句话告诫我们要保持中庸的态度,不偏不倚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待人接物。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常常呈现出复杂和变化多端的状态,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保持平和和理智的态度,不偏不倚地处理好每一个人之间的纠纷和矛盾。

  综上所述,论语子路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修身、做人的宝贵课程。通过研读与实践,我深感子路篇中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和处世态度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性意义。只有在道德引领下,我们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难。希望未来能够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将子路篇中的智慧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

《论语》心得体会14

  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于丹论语心得。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好喜欢!每天倚在床头,欣赏几页,或者放上一段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让心灵得到净化,让品性得到升华.远离尘世的喧嚣,倾听灵魂深处的呼声.美哉!乐哉!

  儒学渐热,孔子学院开到了很多个西方国家,可见儒学的魅力!《论语》,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了中国20xx多年,如今社会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我把这本书这段视频推荐给朋友们共享!

  于丹紧扣现代人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心得体会《于丹论语心得》。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易中天: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

  ──《于丹论语心得》序

  于丹白衣白裙,坐在一张黄色的长沙发上,旁边是红衫的央视主持人柴静。我灰不溜秋地坐在她们的对面,准备提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

  这是20xx年11月12日的下午,地点是“百家讲坛”的演播室,话题则围绕着于丹的“论语心得”展开。服装未经设计,访谈也很自由。但我看着这一对桃红李白,总不知孔老夫子见了会作何感想,便不怀好意地问: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这些美女的心目中,孔子是什么样的?

  谁知于丹并不上当,应声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好聪明的小妮子,好精彩的回答!我也立即回应:那我今天就有点儿像孔子了。我这一身灰,等于没有色彩。不过,灰色也有灰色的好处,那就是和任何色彩都能搭配,比如你们的鲜红和洁白。

  观众大笑。

  访谈在笑声中结束,我却有点儿意犹未尽。事实上,我要问的问题是:孔子是不是众人都需要的?如果是,那么,他应该是什么样的?

  答案其实就在刚才的笑谈中:一个大家都需要的孔子应该是灰色的。

  我不知道于丹对于“色彩”和“温度”的定义,但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色彩。所谓“没有色彩”,无非就是灰色。灰色的色彩感不强,可以视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时又是最具普适性的色彩,因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所谓“需要一位灰色的孔子”,无非是说,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需要一位最具普适性的孔子。

  实际上,真正伟大的思想决不会只适用于一时一地或一人。它们总是具有普遍的意义,也应该具有普遍的意义。人们喜欢讥讽地说,生命之树常青,而理论往往是灰色的。他们不知道,理论如果不是灰色的,就没有普适性;而没有普适性,也就没有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希望孔子是灰色的。或者说,我们愿意把他看作是灰色的。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灰色也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适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因此,灰色的孔子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这也就是和谐。

  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链接是广泛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题却是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学者的孔子,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历史的孔子,更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的孔子。但我知道,这是我们的孔子,大众的孔子,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

  我们需要这样的孔子。 我们欢迎这样的孔子。

《论语》心得体会15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四、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

  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