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纶《题云际寺上方》翻译赏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云际 赏析 上方

管理员

摘要:

卢纶《题云际寺上方》翻译赏析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卢纶《题云际寺上方》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

卢纶《题云际寺上方》翻译赏析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卢纶《题云际寺上方》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松高萝蔓轻,中有石床平。

  下界水长急,上方灯自明。

  空门不易启,初地本无程。

  回步忽山尽,万缘从此生。

  前言

  《题云际寺上方》是唐代著名文人卢纶所作的一首诗。该诗主要描写了一位徘徊在禅门前,却不得其门而入以致进退两难的初学者的心境。

  注释

  ①下界:人界,相对于天上界而言

  ②上方:位于山上之佛寺。后亦以此称住持之人

  ③初地:菩萨乘十地之第一地。“十地”又称“十住”。入理般若,即得佛之智慧,名为住。住生功德,名为地。从初发心以至得信而后进于佛地之位,共有十地

  翻译

  青松如盖藤蔓轻,松间石床一展平,人间常有水来急,山顶寺院灯长明。既是空门难开启,说是初地无路程,回转脚步忽山尽,万缘不了从此生。

  鉴赏

  该诗写一位徘徊在禅门前,慕其境暴,却不得其门而入以致进退两难的初学者心境。前四句为一解,是初学者对佛禅生活及其境界的理解。佛禅生活是高士的生活:“睡松下、卧石床,潇洒、飘逸”;佛禅生活是至人的生活:“看人间潮起潮落,我自有明灯一盏,超脱、永恒。”可是,怎样才能够达到此境。佛禅明其宗门为“空门”,既是空门,没个入处。尽管佛教四乘皆有“十地”之说,似乎指明了如何进于佛地,可仍旧踏不到路程。那么回转身吧,山林忽然不见——以前的境界全都消失了,而万种因缘,也就是万种烦恼却从此又萌生。禅家者言,大疑而后大进。作者在禅门前的疑难,将成为悟入的关棙。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具体的创作背景并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但可以结合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诗人卢纶的经历来进行一些推测。唐代佛教兴盛,寺庙众多,文人墨客游览寺庙、题诗咏怀是很常见的事情。卢纶可能在游历云际寺时,被寺中的景色、氛围所触动,从而创作了这首诗。当时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惑,寺庙往往成为他们寻求心灵慰藉和思考人生的地方。卢纶或许也是带着这样的心境来到云际寺,在感受寺庙的宁静与超脱的同时,写下了自己对于佛禅的思考和感悟。

  作者简介:

  卢纶(约 737 - 约 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汉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有《卢户部诗集》。

  古诗特色:

  意境营造:

  宁静与高远:诗的前两句“松高萝蔓轻,中有石床平”,描绘了云际寺周围高大的松树、轻盈的萝蔓以及平坦的石床,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这种环境让人感受到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也为后文对佛禅的思考奠定了基础。

  对比鲜明:“下界水长急,上方灯自明”这句通过人间的急流和寺庙上方的明灯形成鲜明对比。下界的水象征着尘世的喧嚣和纷扰,而上方的灯则代表着佛禅世界的光明与超脱,这种对比突出了佛禅世界的独特魅力,也暗示了诗人对超脱境界的向往。

  哲理思考:

  对佛禅的探寻:“空门不易启,初地本无程”体现了诗人对佛禅的深入思考。“空门”代表着佛教的修行之门,但诗人感到这扇门并不容易开启,意味着佛禅的修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初地本无程”则表示在修行的初始阶段,没有明确的路径可寻,反映了诗人在追求佛禅境界过程中的迷茫和困惑。

  人生的感悟:最后两句“回步忽山尽,万缘从此生”,当诗人想要返回时,却发现山林忽然消失,万种因缘从此萌生。这既有一种对人生变化无常的感慨,也暗示了人们在追求某种境界或目标时,往往会陷入新的困惑和烦恼之中,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深入思考。

  语言风格:

  简洁凝练:整首诗语言简洁,用词精准,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但却能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景象。例如“松高”“萝蔓轻”“水长急”“灯自明”等词语,简单几个字就生动地描绘出了云际寺周边的环境特点。

  含蓄蕴藉:诗歌的表达含蓄而富有深意,不直接点明主题,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佛禅的思考,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韵味。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使诗歌具有更广阔的解读空间,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