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通用)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陋室铭》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
《陋室铭》教学设计(通用)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陋室铭》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陋室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了解“铭”的特点,掌握相关的文言词汇。
三、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想
一、以尊重学习者的学习体验为重点,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体会刘禹锡的那份情怀。
二、在加强诵读的`同时,认真体会“铭”文句式整齐、押韵,节奏感强的特点。
三、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在朗读合作中实现“字音准确,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的目标。
⑴自由大声朗读。
⑵同位互相听读。
⑶同学朗读展示,听后师生评点。
⑷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储备和文下注释,粗通课文大意。
⑴对照注释,默读全文,疏通文意。
⑵交流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点评正误。注意以下词句的解释:
①馨xīn 散布得很远的香气.
②无丝竹之乱耳 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乱:使……混乱。乱耳:扰乱听觉。
③劳:使……劳累。
④庐:简陋的房屋。
⑤何陋之有? “有何陋”的倒装。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⑶齐读课文,读出节奏和语调。
四、三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怀。默读课文,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体验中再造陋室形象,理解作者情趣。
⑴作者说“斯是陋室”,“陋”在何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自然环境(景致少、来客少)。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往来客人(来客少,古时读书人少,“鸿儒”更少)。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主人情趣(陈设少、作为少)。
⑵“陋室”真的“陋”吗?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而不陋,关键在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清幽。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交往高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情趣脱俗。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用古代名贤类比。
“何陋之有”——以圣贤之语自勉,呼应开头。
②明明是陋室,作者为何觉得“不陋”?交流对作者的了解,体会作者的难言寂寞。
作者是唐代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他求异心理很强,如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但遭到保守派的排挤,被贬官降职十年。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城,又因《玄都观桃花》和《再游玄都观》诗作先后两度被贬。刘禹锡写此文时,正被贬为和州刺史,其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朝廷任人惟亲。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一方面向朝中当权者显示自己并未因遭贬而郁郁寡欢,相反却过得安逸潇洒;另一方面表达自己身居陋室不改初衷,屡遭磨难而坚守节操的信念。
⑶齐读课文,假想自己就是刘禹锡,读出作者的心态和感情。
五、四读课文,体会“铭”这种文体句式整齐、押韵,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美的特点。
⑴读注释①,了解“铭”的含义。(文字→文体。押韵)
⑵找出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⑶齐读课文,读出韵味和美感。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
备课后记:《陋室铭》篇幅短小,语句读来琅琅上口;加之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粗通文意的目标较易达到。因而在设计教学中,把着力点放在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过程上。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更是频频出现“体验”这一字眼。作为教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一种活动结果。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接触文本,探究文本,感悟文本;读准字音,读通词句,读对语调,读清思路,读出感情体验。
《陋室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并能结合课下注解及参考书里同文意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
3、了解“铭”这种文体的基本知识,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在铭文中的使用,并模仿陋室铭写一篇《 铭》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其中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仪器: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自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那首脍炙人口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它的作者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刘禹锡。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激情昂扬的文章《陋室铭》。解题:铭,是古代铸在和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记述功德行为或勉励自己的文体,如座右铭、墓志铭、钟鼎铭等。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
二、熟读课文
1、既然铭文一般都要押韵,那么就让我们先自己将全文读一遍,看这篇课文押的是哪个韵并找出所有的韵脚。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韵母:ing
2、课文的题目是《陋室铭》那么这陋室到底陋不陋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这篇课文体会这陋室到底陋不陋,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你的观点?陋室不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在哪些方面体现出陋室不陋?直接表现:环境 清幽淡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朋友 谈风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板书) 生活 安闲清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间接表现:自比诸葛庐和子云亭
4、陋室之所以不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居住在陋室中人的特点。“孔子云:何陋之有?”由作者所写的陋室的特点你觉得做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品行高洁、安贫乐道(板书)5、知道了陋室为什么不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作者着重想表现的是他的志向特点,但他却借陋室来表现,因此本文的写法是什么?托物言志 (板书)总结:陋室为什么不陋?
三、扩展发散
1、关于作者写这篇文章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你们想不想听呢?(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决定讲不讲)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 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疾俗之作。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2、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座右铭,用它来鼓励自己、鞭策自己。现在就让我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座右铭,先在纸上写好你的名字,然后我们在班里猜一猜这是谁的座右铭。(学生活动)
四、总结
1、一起将此文试着背一遍;
2、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翻译课文
2、预习《愚公移山》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陋室不陋直接表现:环境 清幽淡雅托物言志 朋友 谈风高雅 生活 安闲清雅间接表现:自比诸葛庐和子云亭作者特点:品行高洁 安贫乐道
《陋室铭》教学设计3
【设计思想】
本设计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铭文用韵和称扬道德的特点,通过诵读和韵译,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感受铭文的音韵之美。教学中,注意扣住“德馨”,从描叙和议论两个角度,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情操之美,领略文章文法之妙。在此基础上,促成学生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1.背诵名篇名句。
2.体悟作者安贫乐道,保持高尚节操的情怀。
3.培养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等手法表达自我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受音韵之美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铭”者(板书:铭),记载也,在器物或碑石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体。为了便于广泛传诵,牢记不忘,文字简约的铭文都非常讲究修辞,讲究押韵。本文虽然篇制短小,但运用对偶等修辞,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同时通篇协韵(“青”韵通押到底),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韵之美,乃韵文也(板书:韵)。
欣赏配乐朗诵《陋室铭》。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一要把节奏韵律读好。
复习节奏的`概念(句中根据音节或意义进行有规律的停顿叫做节奏)。指名根据刚才欣赏的配乐朗诵,朗读文中停顿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句子(投影: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要求正确停顿。
师生正读: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生齐声诵读全文,体味明快的节奏韵律之美。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二要把韵脚读好。
复习韵脚的概念(放在句尾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生标出韵脚。生齐声诵读全文,体味押韵的回环往复之美。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三要韵译(针对这篇铭文作为韵文的特点,根据韵文韵译的原则),而不是一般的翻译。一般的翻译只注意求索原文的意蕴美,而韵译还注意不失原文的音韵美。这样翻译后,与原文保持一致的美。翻译时,尽量让上下句的字数相等,结构基本一致,同时注意押韵。
学生利用书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老师点拨,韵译。
参考韵译: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在于深,有龙(潜藏)则可降福显
《陋室铭》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准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刘禹锡和文体知识。
3、读懂课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把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高洁傲岸的情操。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训练,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划分节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明确本文主旨,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理解“调素琴”和“丝竹乱耳”之间不矛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有关读书的名言有很多,学生举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其中有一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们谁能说说它的意思?(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把书本读过千百遍之后,其中的意思就理解了。)今天我们就采用以读督促学的方法来学习《陋室铭》这一课。
二 解题
1解释课题
陋室:简陋的屋子。
介绍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我们已做过导学案的练习,现在对大家进行一个检测。铭是用韵的,本文的韵脚是什么?通过哪些字体现的。
(学生说。)老师放幻灯片 三 准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1 学生找完韵脚集体朗读。
教师提出要求:韵脚读的时候要清晰响亮。
2学生自由念,将课文读顺。
3大家齐读。
4找两个同学起来比赛,看谁读音既准又顺。 读后找同学评论两人的朗读。
5老师朗读,学生听节奏。
老师读完后,学生看老师划分的节奏。大家一起读。
6自由读。
7毛遂自荐起来读,读出节奏。 读准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8仿古诵读(书后的赵孟頫书写《陋室铭》) 我们一边欣赏着书法一边读,很有美感。
9课文大家已经读了很多遍,对课文的内容你了解了多少呢?我们现在看几幅画,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在画中有体现,说完后在黑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
四 品析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写完句子,逐句赏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长到 映入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苔痕、草色本是无情物,而在作者的笔下,他们却有了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以动写静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这用了什么修辞?(拟人)本来长满苔痕与杂草的屋子给人的感觉是凄凉荒芜的,而经作者之手却让人感到这屋子春意正浓,生机盎然。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这是写陋室的环境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说说笑笑 博学的人 指没有功名的人
1)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功名的人。来的都是博学的人,俗话说,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
2)那刘禹锡是怎样一个人呢? 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他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
3)现在谁能说说陋室主人是怎样一个人? 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德才兼备,高雅之士 第一句话写出了陋室环境,这一句话写了什么? 陋室主人交友。
(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弄 指佛经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官府文书 形体,躯体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也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
1)“丝竹”也是音乐,“素琴”也是音乐,有何区别呢?
“素琴”是不加装饰的琴,弹奏出来的是清新高雅的音乐;而“丝竹”是指乐队演奏的音乐,一般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受。这里也能看出刘禹锡不喜欢荣华富贵,而是喜欢过有精神追求的生活。
2)“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作者通过环境、交友、生活三个方面的描写,再现自己的陋室,说明陋室怎样?
3)不陋,作者居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似乎多余,可作者为什么要写呢?前后桌可以讨论。
(1)回答这个问题,先想一想“山”、“水”、“仙”、“龙”和“陋室”有什么共通之处?
“仙”、“龙”对“山”、“水”来说才是重要的,正如在“陋室”中最重要的实际上是人的品德高尚。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在这里就是以山水引出陋室。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 高尚。
用文中的话说就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陋室的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2)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同时也暗含着自己的志向。
(介绍《陋室铭》一文的.由来。)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朝廷规定,他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力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变本加厉。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一半。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在半年的时间里,刘禹锡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搬家折腾了三次。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在这里,其实也可以看出作者想证明自己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教师总结
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同时,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志向。
检测: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 。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 。
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 , 。
教师赠言:(学生念)
乐观的人生态度,会每天带给你一轮灿烂的红日 悲观的人生态度,总会使你眼前充满灰暗与阴云;态度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认真地活在当下。 (老师说)刘禹锡遇到困难,不退缩。他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以后我们遇到困难,也要勇敢面对
《陋室铭》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目标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以前,我想先请大家做一道选择题。一间王公大厦,装饰华美,金碧辉煌,你想要得到它,必须说很多违背良心的话,做许多丧尽天良的事;有一间斗室,非常简陋,但是有青山绿水,知音相伴,你想得到它,它就在你身边。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学生答选后者)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和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选择一样。相信你会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二)揭示目标
1、学会本文生字:馨儒牍陋铭庐;多音字:调
2、理解课文字词、内容及其寓意。
3、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4、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背诵默写这篇短文。
二、自学指导
1、查工具书学会本文生字:馨儒牍陋铭庐;多音字:调2、反复朗读,读通读顺。
3、借助注释和参考书理解课文字词,翻译全文。
4、问题探究:
(1)你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
(2)“陋室”为什么“不陋”?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4)作者是一开篇就写自己“德馨”的吗?他是怎样引出“德馨”的呢?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6)作者从那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7)作者为什么要写“诸葛庐”、“子云亭”?
(8)结尾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有何作用?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学生按照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的内容认真自学,教师巡视鼓励。
四、自学检测
1、指名朗读课文。
2、指名翻译课文。
3、指名汇报探究题。
五、课堂答疑,教师点拨
问题探究备答:
(1)你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4)作者是一开篇就写自己“德馨”的吗?他是怎样引出“德馨”的呢?
明确:前两句以山水引出陋室,从而写到“惟吾德馨”。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对偶、类比、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简介类比与起兴的.有关知识。
(6)作者从那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苔痕”两句——清幽宁静,不染浮华。环境之雅
“谈笑”两句——交往高雅脱俗交往之雅
“可以调素琴……劳形”四句——生活情趣高雅情趣之雅
(7)作者为什么要写“诸葛庐”、“子云亭”?
(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
(8)结尾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有何作用?
惟吾德馨。
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当堂训练
1.本文作者 是 著名文学家。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4.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5.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6.体会下列加点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7.“铭”是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
8.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9.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11.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陋室铭》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阅读主题是“精神家园”。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通过对“陋室”不陋的描写,表现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文章短小精美,对偶工整,引经据典,虚实相生,读来如行云流水,风卷云舒,令人感叹不已。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初一、初二阶段学习了多篇文言文,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古汉语知识和文言文阅读方法。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理解、品析等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五、教学方法:
合作讨论法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代是诗发展的巅峰时期,在这个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诗人,如诗仙:(学生答)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还有被白居易推崇备至的诗豪刘禹锡。以前我们学过他的诗,看看老师积累的他的几首诗。(大屏幕出示《乌夜啼》《竹枝词》《秋词》)学生读诗,师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他对世事变迁的感悟,“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他巧妙地运用谐音,化无情为有情,在爱情诗方面的超越。“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他直面困难,勇往直前的体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陋室铭》,体会他对世俗庸常的感悟!(板书题目)
(二)知识链接:
1、解题: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师介绍“铭”,学生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见的铭还有座右铭,墓志铭等。
2、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三)预习检测
指名学生认读字词(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并齐读。
德馨xīn 鸿儒hòng 案牍(dú)
西蜀shǔ 诸葛庐lú 调素琴tiáo
(四)诵读翻译
1、读一读:(大屏幕出示无句读的文章)
(1)请学生朗读没有句读的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出示标出节奏的课文,指名读,教师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2、翻译全文:
(1)学生合作翻译。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3)指名翻译课文。
(五)品析课文
1、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
学生齐读描写环境的句子,进一步体会居室的幽静和作者心底的恬静和适然。
(3)过渡:而陋室主人和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
学生再读课文,品味作者高洁的情操。
(5)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 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远大的志向和伟岸的人格魅力。
(六)探究文法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领会作者高洁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
(七)拓展延伸
刘禹锡因自己的陋室很好地诠释了德鑫的含义,其实从古至今,像刘禹锡这样品德美好的人很多,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大屏幕出示)。
1、东晋诗人陶渊明 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 这就是德馨!
——以天下苍生为重,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
2、马旭 她生活简朴,住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曾经是新中国首位女空降兵,退休后和丈夫节俭度日,早餐不足一元!15元买的鞋穿烂了补了又补,舍不得扔!她和丈夫一生积攒了1000万!全部捐给了家乡木兰县!
—— 这就是德馨!
——用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用毕生节俭,一世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
3、白永皓 西安科技大学学生。20xx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绝境,父亲去世,母亲瘫痪在床,妹妹面临着退学。正在上大学的他,面对人生巨变,没有退缩,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他带着高位截瘫的妈妈重返校园,走上了背着妈妈上大学的艰辛之路。
—— 这就是德馨!
——用肩膀托起全家的责任和希望,践行为人子的孝道,用行动诠释“德馨”!
4、江声发 一个无臂的代课老师,13年坚守深山小区,用自己的断臂,在黑板上为同学们书写出漂亮的板书;为同学们批改作业,为山里孩子捧起了读书梦。
5、宁远中学的老师们 身处农村居于陋室而矢志不悔,她(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宁远的教育事业,用心浇灌着这一片园林,桃李芳菲!
—— 这就是德馨!
——耐得住三尺讲台上的人生寂寞,用黑板的三分之一撑起山村无数孩子的梦想!
教师寄语:同学们,在前行的道路上,让我们用“行雅德馨” 铸造人生辉煌吧!
(八)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陋 室 铭
斯 是 陋 室 惟 吾 德 馨
景少 环境幽静
安贫乐道
人少 交往鸿儒
高洁脱俗
陈设少 情趣高雅
托 物 言 志
八、教学反思: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铭”的文体形式,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亮点:
1、本节课将“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悟文章的美和作者的感情,在读中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课文时,我设计的问题也由浅入深,先由课文表面的问题进入,在朗读中逐步让学生建立起自信,然后再深入探讨,通过朗读体悟作者情感、志向,最后完成教学目标。 这节课下来,同学们学得轻松,朗读背诵很快,达到了预期目标。
2、“接地气”的升华环节
我一直认为学习文本就需要联系学生实际,这个实际就是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心理氛围,那么,这样一篇美文如何从文章过渡到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美,而不是形而上的干瘪?我用实例感动他们,从古到今,从老到少,有耄耋的夫妇,也有无臂的代课老师,有偏远山村的,也有近在咫尺的,在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背景中,在铿锵有力的文字导引下,他们从远而近,走来,走来……一个个感人肺腑,一件件荡气回肠!孩子们认识了他们,接纳了他们,拥抱着他们。这样的熏陶,如一场春风深深感染着孩子们的心灵,他们不仅认识了刘禹锡,更走进了他的心里,走进了许许多多的“刘禹锡”的心灵,感受到高尚的、伟大的人生境界,为他们的人生起到了定向和激励作用。 “接地气”的环节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学生情感的升华!
《陋室铭》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这篇文章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和节操的表白,谈到了知识分子处世立身的态度。所以,学习这篇托物言志的文章要能体会到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并潜移默化的受他的感染和熏陶。但是在汲取传统经验中有益的部分时,也应引导学生注意敢于创新,不墨守陈规。以课文为载体,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兴趣、习惯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样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的正确朗读。
二、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朗读已经并不陌生,也应该零零散散的会一些阅读的方法。然而系统的指导,特别是以文言文为例子的系统指导还不太有。正确的朗读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有感情的朗读是和作者产生共鸣的前提。所以,培养较高层次的朗读还是很有必要的。
2、现在的社会风气和我们学生生活的环境以及家长的观念,使得孩子们对于古人“安贫乐道”的节操和志趣缺少领悟。通过学习本文,学生会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污浊世风中保持心灵的纯净。然而,学生所处的又是竞争激烈、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这又需要引导学生古为今用的理解“安贫乐道”。
三、学习目标:
1、熟练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提高朗读水平。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现象,了解文中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古人高尚的情操,领会“安贫乐道”的含义,并正确的看待“贫”、“富”和“道”的关系。
四、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五、本节课人教八上想要实现以朗读的方式带动文言字词的理解、带动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带动本文写作手法的了解。在朗读成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挖掘“安贫乐道”的深层含义,并古为今用的理解它。
六、实际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假设你的眼前有两座房子:一个是王公大厦,华丽无比,里面有绫罗绸缎的床铺,有山珍海味,就跟《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似的。另一个是茅屋草房,绿草茵茵,不过你可能得吃粗茶淡饭和布衣裳。你喜欢哪个?老师要听真心话啊。(找两名学生回答,只要是真心话即可)
再追加一个条件:如果你选择第一个,你可能被迫要说一些违心的话,甚至还要做你良心上不愿去做的事。但是如果你住第二个房子,则会有知音相伴,可以坚守真我,率性而为。那你又做何选择?(两生交流)
那我们学习以下《陋室铭》,看看刘禹锡住的什么样的房子,为什么他喜欢这间陋室。学完之后,你是否改变原先的选择?
2、文学常识
学生交流“铭”的文体和刘禹锡的简要资料。韵脚在朗读时注意清晰、响亮。
由《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别人悲秋,他却喜秋,他就是这么与众不同。世人都喜欢住大房子,他却独爱陋室。还写了这篇《陋室铭》。
(二)朗读
1、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准备展示。
2、一生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准备做点评。
3、学生在互评的基础上,归纳朗读的方法。
(1)要读准字音,不要错读
(2)要分清句读(dou),不读破句
两个事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理解“乱、劳”的用法,知道“丝竹、案牍”的意思,体会“之”的用法—————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学生通过反复试读,根据句子的意思,根据语感就可正确断句,学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正确的读出其他句子的节奏。
(3)要读出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运用声音表情达意)
4、分层朗读,试图读出语气。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一生试读。其他同学做点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把握。
引导学生找出三句该重读的句子,体会前两句的“铺陈”的作用。解决重点字词“名、灵、德馨”的意思,并注意这几个词语的重读。
师范读,学生都不由自主的自己朗读起来
若干生再读,有进步。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第一句,学生能把握句子的美感,并知道试着读出这种美,可借助想象,想象成你就在这种环境中。
第二句,学生能感觉出作者因交往之雅而产生的自豪感。生读出这种感情。
第四五句,读出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学生在自己总结语气、语调特点的基础上能自主朗读。老师和学生一起读,应起一个垂范的作用。
小组内部交流朗读,声声互评。
展示小组成果,班级内部互相比较。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把握反问句的语气特点,理解引用孔子这句话的作用。了解“之”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都能把握如何读了。
注:为了保持诵读的连续性,必须采用“短兵相接”的方式,无论解词、串句、说大意、指示读法都只能用三言两语,点到即止,切忌繁琐、拖沓。
5、“忘我”的读
学习古人诵读诗文时的状态——陶醉。
学生可以采用各种姿势,只要是找一个最能投入的状态“忘我”地读。
自己试一试
展示
全班诵读
6、背诵
本文以双句为主,且绝大多数是对偶句便于背诵。
学生找找对偶句背诵一下。
全班背诵。
(三)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问题:作者称他的居室为陋室,那么他认为这个房子“陋”还是“不陋”呢?
生齐答
问题:那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明确:(1)主人“德馨”(2)环境优美、交往之雅、生活有情趣(3)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并引用“何陋之有”。【板书】
问题:作者为陋室写了一篇“铭”,仅仅是写它吗?有没有弦外之音?
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明确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四)深入探究
问题:你理解安贫乐道么?
明确:所谓安贫乐道,即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
问题: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人具有这种品质?现在还有这样得人么?
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有所准备。例如:孟子的“贫贱不能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杜甫的“贫贱至极,笔耕不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还有抛弃都市生活选择支教的年轻人,例如徐本禹,还有守着清贫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贤得人
问题:古人把安贫乐道作为一种人生的最高境界,你怎样看待?在今天这个社会,“乐道”就要“安贫”吗?
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安贫乐道”的核心在于什么?是“安贫”还是“乐道”?
学生异口同声——乐道
生活中有没有“富而有道”的人吗?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你可以富有,也可以贫穷,但你一定得把“道”放在心中,只有这样,你才能活得敞亮,活出生活的味道,活得有志趣。
(五)作业
必做:默写课文,自己修改。用学过的朗读方法试读《爱莲说》
选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文字,用这个物来托你的志。
附板书:
教学反思:
我认为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有较好的整体思路,就是要解决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本堂课作到了从学情出发,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营造和谐、融洽的气氛。本课中,我努力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再次,时刻关注学生。留心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点优点、一点缺点、一点思维的火花……运用教学机智使这些细节变成一个个闪光点。最后,在解决难点的时候注重“引而不发”适时的点拨,所以难点突破较自然。
《陋室铭》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一种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教学要求
1、从生长环境方面,体态香气方面,风度方面分析莲花有什么值得喜爱的,理解《爱莲说》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2、抓住重点词句输通文意。
教学重点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爱莲说》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2、《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其一,运用了叠式衬托法,文中三次以菊和牡丹衬托莲,而作用各别,巧妙地逐步加深了主题。其二,运用了拟人比喻法,寓所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于所写事物的相似特点中,把人的趋势,倨傲、清高等特征,以牡丹的浓艳、菊花的傲霜、莲花的清逸等特点表现出来,写物喻人,生动贴切,含义深刻。
(1)借花喻人,托物言志。
以"予独爱莲"四字,引出一段莲的颂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的风貌和气质:处污秽之境,葆纯正之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莲茎贯通正直,表里如一,卓然自立。"香远益清",写莲清香远溢,芳气袭人;"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写莲的形态端庄大方,凛然可敬。
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莲外。显然,作者是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纵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文中写了莲的七种可贵的品质,一一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第一,"出淤泥而不染"(在恶劣污浊的环境中不受影响,洁白无瑕,近墨者不黑);第二"濯清涟而不妖"(在优越的环境中不炫耀,天真自然);第三,"中通外直"(胸怀豁达);第四,"不蔓不枝"(行为正直);第五,"香远益清"(美德远播);第六,"亭亭净植"(洁身清廉,傲然立世);第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气节高尚,英姿威仪)。
(2)运用映衬,烘云托月。
《爱莲说》主要写莲,但用菊和牡丹来作映衬。
首先,要明确作者所写的三种花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把菊花比作"花之隐逸者",是说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把牡丹比作"花之富贵者",是说牡丹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把莲花比作"花之君子者",是说莲花高洁清逸,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明确了比喻义,再看看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对莲的褒扬显而易见,是全文的重心,而对菊和牡丹又是什么态度呢?叹惋菊花,鄙薄牡丹。真正爱菊的隐逸者陶潜,因蔑视世俗,厌恶官场而返归田园、寄情山水。应该说,陶潜的品格也是高尚的,但其不足因而为之叹惋的是:陶潜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君子"则不同,他们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相形之下,"花之隐逸者"就比"花之君子者"略逊一筹了。至于牡丹,李唐之世,每当盛开,则权贵趋之若鹜,有种植求利者,株价数万。文人墨客争相赋诗,推波助澜。周敦颐目睹当时世风日下,官场混浊,称牡丹为"花之富贵者",正表现了作者对那些追名逐利、蝇营狗苟之辈的鄙薄和憎恶。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3、《陋室铭》的结构是怎样的?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 ("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比兴起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推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之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之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之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至此陋室不陋的蕴义已然写足。
陋室不陋:以两个历史人物类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最后引《论语》之典,束住全文。"孔子云:何陋之有?"
4、《陋室铭》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 虚实是我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审美概念,也是艺术辩证法的总纲。《陋室铭》是虚实结合的佳作。全文81个字,虚实相生,变化有致,耐人寻味。
开篇以形象的议论起笔:"山不在高,……有龙则灵。"推出全文题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虚代实,出笔不凡。"德馨",一语统摄全篇,突出道德的作用。第二层进入对"陋室"的描写。先写清幽景物 "苔痕上阶""草色入帘",渲染恬静气氛,反映出主人的淡泊心志。此为实景描写。次写"陋室"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前句为实写,后句为虚写,虚实相配,尽写"陋室"儒雅之风。最后写"陋室"中生活之事。"调素琴,阅金经"为实写,表现主人高雅的生活情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为虚写,反映主人对世俗、官场生活的厌恶。这一层没有出现"德"字,但处处扣紧"惟吾德馨"这一题旨。
在对"陋室"的"景""人""事"三方面的实写之中,巧妙地穿插了"三无"的虚写,加上 引入题旨的"二有"虚笔,真是虚实相间,烘托有术。最后的结尾,又用"诸葛庐""子云 亭""孔子云"三个历史掌故,类比、引证,以虚映实,反映了作者闲适的心境和淡泊的志趣。
寥寥81字,虚写占一半有余,如果我们把文中虚写部分去掉,不仅内容会显得单薄、无味, 题旨难以酣畅表达,文章的形式也将变得局促、呆板,绝无此文之多彩风姿。
(2) 若把《陋室铭》作议论文分析,则明显地具有论点、论证、结论,符合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论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二有"类比推出。
再看论证。
① 物证。"绿苔上阶""草色入帘"可谓陋矣。但作者却以拟人手法,用了"上""入"二字,把苔藓急上阶头,青草欲进住室写得栩栩如生,原因是什么呢?是它们羡慕主人的才德,作者虽未直说,但含蓄地表现出来。
② 事证。先说往来的是鸿儒,又说室内的活动"调素琴,阅金经",再说室内"无丝竹""无案牍"。静以养身,俭以养德。作者强调德之难得,而陋室皆有。
③ 人证。列举诸葛亮,扬雄居陋室的事例,证明"德馨"可使陋室不陋。
④ 言证。引孔子之语,使人加深对 "德馨"的认识,启发大家遥忆颜回为人,理解"德"与"陋"的关系。
四个论据层层递进,而结论就在"言证"当中,论证推到"言证"结论已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题目有"陋室",文中也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 还是不陋呢?
从建筑和屋内布置看并不豪华,甚至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是个品德高尚,有着高洁生活情趣的人,所以这座小屋就变得别有韵味而不显得简陋了。这正应了孔子说的那 句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学习《爱莲说》
第3、4课时:学习《陋室铭》
《爱莲说》
一、组织教学
二、直接导入
三、解题。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说",(同前面学过的《马说》)。
"说"是阐述关于某一事物,问题的道理的文体。
本文特点是托物言志。
请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及出处。
四、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读
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妖 蔓 枝 益 亭亭 净植 亵玩 焉
谓 隐逸 君子 噫 鲜 宜乎 者也
2、教师带读
3、分组朗读
五、分析课文
(一) 分析第1段。
1、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
归纳:之①,结构助词,的;之②,结构助词,主谓关系,不译。
焉①,语气助词,啊、呀;焉②,兼词,于之、在其中。
中①,名词,里、内,读zh ng;中②,动词,射中目标,读zh ng。
而①,连词,修饰关系,不译;而②,连词,转折关系,但是、却。
2、同学齐读第1段。
3、讨论、讲析。
① 开头一句指出可爱的花很多,总领全文,借以引出人们对花的不同爱好。写别人爱菊、爱牡丹,都是衬托,作用在于突出"予独爱莲",引入正题。
②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③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申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4、朗读,翻译
(二)分析第2段。
1、朗读读第2段,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鲜①,形容词,少,音xi n;鲜②,形容次,鲜艳,音xi n。
3、再读本段
① 这段以排比形式用了三个判断句,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菊,就像隐居的人;牡丹,就像富贵的人;而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一个叹词"噫"表达强烈的抒情色彩,引发了其后的褒贬,在褒贬中寄寓了自己的态度。
②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表达有什么特点?
(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4、朗读,翻译
六、小结
1、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贴切鲜明。
2、衬托的写法:以莲为中心,用菊正衬,用牡丹反衬,褒贬宛然,表达了对世俗婉曲的 批判,突出了自己对高洁的君子风范的追求。
3、描写,议论,抒情的结合:第l段以记叙、描写为主,第2段以议论,抒情为主,二者交融,相得益彰。
4、句式变化得当,文笔摇曳多姿:陈述句、判断句、疑问句、感叹句运用恰当,排比、 对偶的整句与散句交错有致。
《陋室铭》
一、组织教学
二、直接引入
三、解题。
1、《陋室铭》是一篇记物的铭文。
2、体裁:铭。
① 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铭,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时用于自我规戒或激
勉。铭文,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对偶句,格调不同于一般散文。一般押韵。
② 本文的韵脚共八个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其中"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
3、作者:刘禹锡。
请同学看《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情况及出处。
四、通读课文
1、学生自读
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名 灵 馨 鸿儒 白丁 素琴 金经 丝竹 乱耳 案牍 劳形
2、教师带读
3、分组朗读,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五、分析课文。
1、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之①、②,结构助词,都是提宾标志,不译。
名①,形容词,著名;名②,动词,命名。
鸿①,形容词,大;鸿②,名词,大雁。
是①,判断动词,是;是②,指示代词,这。
2、同学齐读课文
3、讨论、讲析。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 ("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4、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一层译成现代汉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 (居住)就能闻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龙 (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 (就不感到简陋了)。
提问:开头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归纳:前两句用了对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陪衬陋室。
讲析:"斯是陋室",扣题。"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强语气。四字包含两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为本,德馨可忘室陋;其二是道破陋室增光,在于德馨。
5、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二层译成现代汉语。
苔痕漫上石阶,苍翠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读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提问:这一层次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归纳:描写居室环境及日常生活。
第一句写周围景色,第二句写往来人物,三四句写生活内容。
提问:这四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情趣?
归纳:表达出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提问: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角度开阔,写到陋室方方面面。条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内,一"入"字将内外融合。虚实结合,肯定句实写,否定句虚写。句式整齐,有长有短,跌宕有致。四处对偶,精当而不拘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互文写法。
6、将第三层译成现代汉语。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提问:在描写陋室时,突然引出两处古人名室,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归纳:运用类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于说明陋室不陋,还含蓄地以古贤自况,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志趣、抱负。
提问:结尾引用的孔子的话,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后一半,总结 全文,有什么好处?
归纳:孔子的话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点破,更耐人寻味。引文回应"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六、教学小结
七、布置作业。
《陋室铭》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让学生了解押韵的字和押韵的作用。
3、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字词,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韵文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创作性思维创作。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解释题目,介绍写作背景
1、导入课文:
师:前一阶段有一首《考试铭》流传很广,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哪一篇文章仿写的呢?
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考试铭”读起来很好笑,但没有什么价值。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对比一下就会明白,不管是从节奏上,意境上,思想上,陋室铭都远远高于考试铭、
2、解释题目:
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题目中"陋室"是什么意思?、简陋的房子、“铭”是什么意思?、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明白了"陋室铭"三个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就是对陋室进行歌颂、结合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主要是要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3、介绍作品背景:
大家知道多少有关刘禹锡的事?给大家讲个有关这篇文章来源的小故事吧: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大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会记住那个势利的县官,但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二、解释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1、解释字词:
请同学们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回答同学们的提问,等同学们没有问题后,有重点地解释课文、
重点字词: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2、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一遍课文,提问同学来翻译课文,老师从旁提示、
(译文:山的名声不在于山的高低,只要有了仙人也就有了名声。水的名声不在于水的深浅,只要有了龙的存在也就有了灵气。虽然我所处的是一间简陋狭小的房屋,但我高尚的道德品格同样可以四处传播。苔藓爬上了台阶,呈现一片碧绿。小草映着门帘,室内满是青葱。平日里谈笑的都是博学通达的大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一个是没有文化不学无术的人。可以随心所欲的拨弄那未经雕饰的'琴,翻阅研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使耳朵的听觉紊乱,也没有众多的公文需要劳心伤神。这间简陋狭小的房屋既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如同西蜀的扬雄故居般出名。就像孔子说的:只要是道德品格高尚的君子居住之地,有什么理由说它是简陋的呢?)
给课文分层:
(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山水引出陋室、德馨一词统领全篇,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点明全文主旨、
(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说明"陋室不陋"三句话分别从环境,交往人物,室中事三个角度来说明。
(南阳诸葛庐、何陋之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
课文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再朗诵一遍课文,结合意思,在朗诵的过程中,试着把它背诵下来。
三、完成课后作业,:
《陋室铭》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3、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字词及句子的翻译;
2、文章的主旨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3、默写背诵。
三:教学难点:类比及比兴的写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陋室铭》这篇文章。
四组学生准备四项内容。
二、第一组学生准备文学常识
1、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2、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背景: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所作
二、节奏朗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请一位学生朗读无标点的原文。
2、集体有节奏朗读。
三、第二组学生准备文言字词
1、活用现象
名:出名(名作动)
上:长到(名作动)
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
2、课下注释
【灵】灵验
【斯】这
【馨】品德高尚
【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
【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即知识浅薄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公文
【金经】指佛经。
【劳形】使身体劳累。形,身体。
三、第三组学生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藓的痕迹,长到台阶上,一片碧绿;青草颜色,映入竹帘中,满目青葱。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在这里)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文:(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修饰的琴,阅读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在这里)没有的奏乐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8、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第四组学生回答内容写法
1、揭示文章主旨的是哪一句?作者是怎样引出陋室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用比兴的手法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的山和水比陋室,以因“仙龙”而出名灵验比“德馨”,说明因为陋室主人品德高尚,所以陋室不陋。
2、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点?具体说明。
答:从三个方面描写陋室不陋。
自然环境: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突出了陋室的环境清幽的特点;
交往人物: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突出了交往人物博学的特点;
生活情趣:如“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突出了生活情趣高雅的特点
3、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何用意?
答:运用类比手法,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突出了陋室不陋.
4、作者借山水、仙人、神龙、名人的事迹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答: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答:引用孔子的话,以反问作结,再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突出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节操和情趣,同时又照应了“惟吾德馨”一句,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6、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志趣的手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五、展示中考习题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
2、《陋室铭》中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
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调素琴,阅金经指高雅的生活,是作者向往的;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指的寻欢作乐及被世俗纷扰的生活,是作者厌恶的。
3、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教学设计11
课前布置预习:
朗读课文,达到熟读。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文言短文《陋室铭》,课前已给大家布置了预习,要求读熟课文。下面给大家一点时间,自由朗读,两分钟后,请同学来大声朗读。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1、指名朗读,同学互相纠正读音、停顿。
3、完成《配套练习册》“积累运用”第1题,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苔痕(tái hén)陋室(lóu)鸿儒(rú)
案牍(dú)德馨(xīn)
4、自主学习,完成《配套练习册》“积累运用”第6题,有关作家文学常识。
《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朝代)文学家。
【补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
“铭”本意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补充:背景资料,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内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一斗室。在此背景下,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5、对照注解,疏通文意
(1)从题目开始,一人一句,先自主完成,后互助解决疑难。
明确:自主疏通文意,互助解决疑难,指名回答,师生共同明确文意。
(2)完成《配套练习册》“积累运用”第2题(1)~(6)
(1)名:出名,有名;
(2)灵:灵验。
(3)斯:这;惟:只。
(4)白丁:平民。
(5)调:弹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6)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6、找出文中的对偶句,背诵全文。
三、精读研讨
1、《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
【补充:语出《论语·子罕》“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明确: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四、作业布置
将原文抄写一遍,背熟。
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刘禹锡
一、熟读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二、文意名、灵、斯、惟、白丁、调素琴、丝竹、案牍
三、深意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陋室铭》教学设计12
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与时俱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发言)唐朝的刘禹锡他和部分同学一样喜欢简陋的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陋室铭》刘禹锡)
二、简介作者、解题(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1、陋室:简陋的居室,是刘禹锡的室名。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介绍表现文体的字:表、说、记、序。/押韵--刨根问底: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3、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
三、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停顿,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注意句读)。
3、范读(听课文录音)。
4、齐读。
四、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参照注释,读懂课文。(遇到疑难,同桌讨论)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鸿、白丁、馨等)
3、指名翻译。
五、三读课文,理解课文
齐读课文,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从文中找出体现“陋”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认为作者这样说对吗?理由?
讨论并归纳: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吴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讨论并归纳: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六、课外拓展
1、看材料,思考问题。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睡觉,打呼噜。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
(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2、之前已请同学设计过自己的家了,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习刘禹锡,为你的家取个名,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1、称颂:人品高尚。
2、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名的奉献精神。
八、小结: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
反思:
《陋室铭》 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总之,用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4、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由老师带领的分析,还包括课前对课本的预习,对重点知识的揣摩,对疑难问题的质询。更包括课后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演绎。所以,我从预习这个环节抓起,让学生参与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7、巧妙的设计提问,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这其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8、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对镜头的经历,让我在课堂中又多一次历练,相信,以后,我会比这次更从容不迫、沉稳镇定地应对课堂,和学生的互动会更加融洽、自然。
总之,这一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收获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我想,我只能够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思考教学中问题,我才可能在教师成长的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陋室铭》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复习“铭”这种文体,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3.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 品析词句之美
四、教学难点
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诵读法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旧知回顾
体裁:铭
(哪一组师友介绍一下)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读音韵之美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要求学生注意韵脚和节奏)师友互读,班内展示,教师评价,全班齐读。
(三)品词句之美
学生自己找出欣赏的句子,进行分析。先独立完成,再师友讨论,最后班内展示。
(四)悟人性之美
1、旧知回顾
本文运用 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出作者 的节操和 的情趣。
刘禹锡是否就要在这一间陋室,踏青苔,赏草色,弹古琴,读佛经,自得其乐,终老一生呢?他甘心吗?
2、读刘禹锡的诗,体会其豪情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学们,这就是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诗情盎然,他又怎么会躲到人生的秋天里去自怨自艾呢?
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贵的心?
3、拓展
彭城刘禹锡,诗豪者也。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是作者被贬和州后写的诗句。
可见刘禹锡虽被贬但豪情不减,不甘沉沦,试从文中找出体现他的豪情的词句,大声朗读。
4、悟人性之美
达 则 兼 济 天 下
穷 则 独 善 其 身
就是这个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被称为中唐“诗豪”。就是这个刘禹锡,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就是这个刘禹锡,先后被贬到连州、和州、苏州,但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因祸得福”,因为他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样乐观豁达,这样富有生命活力的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独善其身”“隐居避世”呢?
(五)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读音韵之美
品词句之美
悟人性之美
(六)作业
走近刘禹锡
(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悟刘禹锡的人格魅力。可查阅资料,不少于300字)
《陋室铭》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3、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4、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难点:
1、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2、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学点拨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有关刘禹锡的故事导入。故事如下: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转眼千年已过,策知县早已化作一抔黄土,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代代相传,流芳百世,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
二、板书课题
三、释题并简介作者
“陋室”,简陋的屋子。“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唐德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授监察御史。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朗州、和州等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和柳宗元交谊很深。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
四、自学课文
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去尝试解释词语翻译课文。将自学中碰到的问题先在学习小组中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讨论解决。
五、集体解疑
六、检查自学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陋室铭( )德馨( )鸿儒( )案牍( )陋室( )
2、理解加点词词义
(1)有龙则灵(灵验神奇)
(2)斯是陋室(这)
(3)惟吾德馨(只)(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谈笑有鸿儒(大儒,博学的人)
(5)往来无白丁(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6)无丝竹之乱耳(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7)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使---------劳累)(形体,身体)
3、辨析词义
有仙则名(出名)
故虽有名马(著名)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名字)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命名)
斯是陋室(判断动词)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这样)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
可以调素琴(弹)
弦既不调(协调)
无丝竹之乱耳(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义)
食之而不能尽其材(代千里马)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4、翻译句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七、朗读课文
1、 本文是一篇铭文,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韵脚,并说出押的是什么韵。
讨论明确: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ing”韵。
2、找出本文的对偶句。
讨论明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讨论明确:本文都用短句,句式整齐,骈散结合,通篇协韵,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
八、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反复体味本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
2、思考书后探究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二、朗读课文
先指名男女生各一名朗读课文,后集体朗读课文。
三、赏析课文
1、 本文的题目是《陋室铭》,那么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呢?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
讨论明确:陋室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2、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讨论明确: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即:
(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从交往人物的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句话反映了作者的交友情况。有人认为这种交友的习惯轻视劳动人民,是不足取的。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你的看法。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注意以理服人。当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士人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清高孤傲的思想倾向。
4、作者明明是称赞他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要在文中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
讨论明确: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圣贤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
5、作者又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的后半句作为铭文的结尾有何作用?
讨论明确:作者只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的后半句,略去了前半句,而语意却在全句。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以孔子的话作为结尾,有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之妙,与篇首的“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6、很显然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你是如何理解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的?
讨论明确: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心志的,这个“志”就是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作者在文章里没有直说,而是借“陋室”这个“物”表达出来的,即通过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和交往的人群的描写,间接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显得含蓄、隽永。
7、读过本文后,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畅所欲言)
(如:不慕荣利、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志趣高洁、清高孤傲------)
四、拓展延伸
对于作者在文中所表露出的生活态度,请分别以历史和现实的眼光来作客观的评价。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本文。
2、仿照《陋室铭》的样式学写一篇铭文。
《陋室铭》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并能结合课下注解及参考书里同文意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
3、了解“铭”这种文体的基本知识,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在铭文中的使用,并模仿陋室铭写一篇《铭》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其中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仪器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自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相信大家都还记得那首脍炙人口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它的作者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刘禹锡。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激情昂扬的文章《陋室铭》。解题:铭,是古代铸在和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记述功德行为或勉励自己的文体,如座右铭、墓志铭、钟鼎铭等。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
二、熟读课文
1、既然铭文一般都要押韵,那么就让我们先自己将全文读一遍,看这篇课文押的是哪个韵并找出所有的韵脚。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韵母:ing
2、课文的题目是《陋室铭》那么这陋室到底陋不陋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这篇课文体会这陋室到底陋不陋,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你的观点?陋室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在哪些方面体现出陋室不陋?直接表现:环境清幽淡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朋友谈风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板书)生活安闲清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间接表现:自比诸葛庐和子云亭
4、陋室之所以不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居住在陋室中人的特点。“孔子云:何陋之有?”由作者所写的陋室的特点你觉得做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品行高洁、安贫乐道(板书)5、知道了陋室为什么不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作者着重想表现的是他的志向特点,但他却借陋室来表现,因此本文的写法是什么?托物言志(板书)总结:陋室为什么不陋?
三、扩展发散1、关于作者写这篇文章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你们想不想听呢?(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决定讲不讲)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如此狗当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疾俗之作。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2、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座右铭,用它来鼓励自己、鞭策自己。现在就让我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座右铭,先在纸上写好你的名字,然后我们在班里猜一猜这是谁的座右铭。(学生活动)
四、总结 1、一起将此文试着背一遍;2、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作业1、背诵课文,翻译课文2、预习《愚公移山》
板书设计陋室铭刘禹锡陋室不陋直接表现:环境清幽淡雅托物言志朋友谈风高雅生活安闲清雅间接表现:自比诸葛庐和子云亭作者特点:品行高洁安贫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