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夜坐》诗歌赏析及答案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龙潭夜坐》诗歌赏析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龙潭夜……
《龙潭夜坐》诗歌赏析及答案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龙潭夜坐》诗歌赏析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龙潭夜坐》诗歌赏析及答案 1
龙潭夜坐
明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作者:
(1472年-1529年),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汉族,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1)这首诗前三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2)请简要分析王守仁“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与苏轼《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所表现出来的人生遭际与人生态度有何异同。(4分)
参考答案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通过描写花香、溪水、鸟鸣、草露、松风,渲染出静谧凄清的氛围,(1分)烘托了作者月下独行的落寞孤寂。(2分)
【2】异:王诗感叹生不逢时,但仍持积极入世之态;苏诗对遭排挤打击而愤懑,有归去退隐之意。(2分)同:均被贬失意,(1分)但旷达乐观(豁达潇洒)。(1分)
二:
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给予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案:.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1分)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2分)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1分)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1分)(意思答对即可。)
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答案:.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
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
(指出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表达效果1分;答出两种手法即可得6分。意思答对即可。)
三:
⑴ 诗人怎样描写澄澈寂静的环境,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和解析】答案:手法1分(衬托、运用多种感官、白描、以动衬静皆可),分析2分。
参考示例:
① 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 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再现山中的澄澈寂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
⑵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4分)
【答案和解析】答案:首联、颔联展现出因为才不为所用的孤独、寂寥、愤懑之感;颈联、尾联写“草露”“松风”的大自然美景,让诗人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超然平静。
四:
1.诗歌前两联运用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环境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手法1分(衬托、运用多种感官、白描、以动衬静皆可),环境特点1分,分析1分。
① 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澄澈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 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再现山中的澄澈寂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
2.诗歌的前两联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渲染了月夜静谧的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颈联“草 露”“松风”为诗人描写的自然美景,尾联抒写“无限情”,这都抒发了作者内心的豁然、平静的心情(不再消沉)。(情感一点1分,能简单结合诗句分析1分)
五
1.诗的前四句是怎样写景的?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2.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5分)诗的前四句描写夜里山中的空旷寂静,以动衬静,以声衬静(1分)。头两句以花香、溪声衬托山中的静寂、深邃(2分),后两句以人往、鸟鸣来写山的空、山的静(2分)。
2.(6分)①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怀(1分)。清幽的花香,潺潺的溪水,明亮的月光,清脆的鸟鸣,草露松风,无不让诗人陶醉惬意(2分)。②对隐逸的向往,怀才不遇的感伤(1分)。月出而孤往,表现隐逸之情;“临流欲写猗兰意”,运用典故,借兰抒发感伤之情(2分)。
六
⑴ 诗人怎样描写澄澈寂静的环境,请简要分析。(3分)
⑵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4分)
参考答案
⑴ 手法1分(衬托、运用多种感官、白描、以动衬静皆可),分析2分。参考示例:
① 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 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再现山中的澄澈寂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
⑵ 首联、颔联展现出因为才不为所用的孤独、寂寥、愤懑之感;颈联、尾联写“草露”“松风”的大自然美景,让诗人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超然平静。
赏析:
前三联写野外之景,多清凄,表现作者不得志的心境,也反映当时时政的萧条不如意,但是最后一联的无限情则表现作者的积极态势,并不会因失意而消沉,会继续努力,因为这片山河寄托着他太多的感情。
此诗用典颇多:首句花香暗含于良的《春山夜月》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寄情隐逸,实则是对楼台深翠微的无奈。石林茅屋让人联想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当时温庭筠出长安去南方做小官,心情郁郁,有对时政失望。
第二联用典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是个青年得志,平步青云,而后看透政治纷扰,最终隐居终南山看云卷云舒的人,他有很多是诗都描写了隐居的恬静,比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些与其说是享受隐居,不如说是失望与人世间的勾心斗角。
第三联首句正确理解的顺序是不辞草露芒鞋湿,意思是,不怕草上有露即使沾湿草鞋,第二句于讲“松风吹解带”,有即使遭人不待见,也要这么做的意思。
尾联第一句的 猗兰 用典孔子的《猗兰操》,据一些史料记载,《猗兰操》是孔子从卫国(也就是豫北地区)返回家乡鲁国时,感叹自己生不逢时,不被重用而表达的感受。而后语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反用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而道有无限情,点明作者不会跟前面那些失意的隐居的人一样弃时事不管,独善其身,而是要继续做事。
《龙潭夜坐》诗歌赏析及答案 2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答案: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嗅觉写清幽淡雅的花香,从听觉写耳中潺潺的'溪声,绘出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氛围。
B、颈联使用拟人手法,写出“草露”“松风”对“幽人”的亲近喜爱,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感受。
C、尾联用“猗兰”之典,写出满腹生不逢时、才不获展的压抑愤懑,这是美景也无法消除的。
D、尾联的“流”既回扣题目中的“潭”,也照映第二句的“溪声”,使全诗结构上前后呼应。
16、颔联被认为是对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再创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5、C
16、①二者均以声音衬托山静,鸟鸣反而凸显自然的安宁;②二者诗中的自然都是和谐的,但王维诗中是物与物的和谐(无我之境),本诗侧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我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