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诗《江雪》赏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柳宗元 赏析 江雪

管理员

摘要:

柳宗元诗《江雪》赏析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柳宗元诗《江雪》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江雪……

柳宗元诗《江雪》赏析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柳宗元诗《江雪》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江雪

  唐代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写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

  鉴赏: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赏析

  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散文家,他写的山水游记受到后世读者的爱好。其 实他不仅散文写得好,诗也写得很出色。我们常说唐代的山水诗人有王(维)、 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四家,这里要介绍的一首小诗《江雪》, 正是柳宗元山水诗的代表作。它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就是一千座山;“万径”,就是一万条路;“鸟飞绝”,连一只 飞鸟的影子都没有;“人踪灭”,连一个行人的脚印也看不到。这都是比较 夸张的说法。“孤舟”,江面上只有这么一只小船。“蓑”是蓑衣,“笠” 是笠帽,都是用草和竹子一类的植物编织而成,是南方劳动人民在下雨、下 雪时为防雨雪而穿戴的。“翁”,老渔翁。“独钓寒江雪”,独自一个人坐 在小船上,在大雪纷飞的天气,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

  这首诗大约是柳宗元在永州写的。永州即今湖南零陵。公元 805 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去做司马,在永州前后住了十年。永州的山水很有名,柳宗 元绝大部分描写山水景物的诗文,都是在这里写的。《江雪》这首诗,具体 的写作年代已不易考证清楚,可能是公元 807 年写的。因为南方雪少,而据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和他的其它作品,以及有关的历史记载,这一 年冬天永州下过大雪。

  这首诗里有个人物,就是那位垂钓的渔翁。柳宗元用渔翁做题材的诗不止这一首,还有一首七言古诗,题目就叫《渔翁》,也比较流行。为什么柳 宗元喜欢选择渔翁作为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呢?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首 先,渔翁是自食其力的人,同时又具有隐者身分。我们知道,柳宗元在当时 政治上受到相当严重的挫折,被贬到永州来做官,他同当时当权的封建统治 集团显然是有矛盾的,对唐代当时的黑暗自然也有不满情绪。这样,他 的思想就比较容易向往于隐者的生活。把渔翁当作歌咏的对象,正反映出他 不甘心跟当时的封建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情,同时对自食其力的隐逸生活 也表示很羡慕。这是一方面。再有一方面,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以后,精 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 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 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 较幽僻,而诗人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有时甚至不免过于孤独,过于 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思想感情的发 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这首《江雪》,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 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孤舟, 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 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 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 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 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然而,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这个幻想境界毕竟不免使人感到太孤单、太寂寞了,这位“独钓寒江雪”的老渔 翁,比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 世。这也就是说,诗人的理想世界离开现实生活实在太远了。因此,这首小 诗,既能说明柳宗元的山水诗的艺术特色,同时也反映了诗人思想感情上比 较严重的局限。

  这首诗所以给人以深刻而鲜明的印象,是同诗人的艺术匠心分不开的。 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 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 人竟不惜用占了一半字数的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 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 出。首先,诗人用了“千山”和“万径”这两个词儿,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 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 “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有鸟飞, 路上有人走,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 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 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 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 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 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 照一般理解,只要勾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支精雕细刻。可是, 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他所谓的“千山”,意思是说每一座山,包括看得 见的山和看不见的山;所谓“万径”,实际是指每一条路,包括所有山里的 所有的路;而所谓“鸟飞绝”、“人踪灭”,是说连一只鸟的影子,连一个 人的脚印都找不到。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 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细致具体,就越显 得夸张概括。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 用了远距离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望而不 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 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 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了起来所产生 的效果。(当然,前面说过的,用“千”、“万”、“孤”、“独”做为对 比的词汇出现,使得展示的画面起了扩大和缩小的作用,也产生了一定的效 果。)请看,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 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 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 “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不会 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 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 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濛、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 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 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看上去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 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 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 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 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是清高孤傲,而且甚至有点凛然不 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 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 把全诗前后两部分给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 塑造了渔翁的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镜头来描写主要形象,把缩 小和放大,把深刻的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 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