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诗《浪淘沙》其一赏析之误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刘禹锡诗《浪淘沙》其一赏析之误,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刘禹锡诗《浪淘沙九首》第一首: ……
刘禹锡诗《浪淘沙》其一赏析之误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刘禹锡诗《浪淘沙》其一赏析之误,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刘禹锡诗《浪淘沙九首》第一首: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此诗的赏析之作未见于名家手笔,仅见于《小学古诗文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及《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中国画报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两书都有“译文”及“赏析”,值得商榷。兹按以上两书先后标[一][二]摘录如下:
[一] 译文:弯弯曲曲的万里黄河夹带着大量泥沙,翻卷风浪从天边着流下来。现在沿着黄河走到银河去,就可以到牛郎和织女家里了。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黄河源远流长,气势雄伟的壮丽景象……“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的雄伟尤其表现在它日夜奔腾不息,咆哮不止……在众多描写黄河的诗作中,这是很有影响的一首,因为它写出了黄河的雄伟与壮丽
[二]译文: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万里泥沙,波涛滚滚如飓风掀簸来自天涯。如今我要乘风破浪直上银河去,与黄河同去拜访牛郎织女家。
赏析:开头两句极有魄力,居高临下写黄河九曲回肠的雄姿,更写出自天而降奔腾向前的气势。后面两句糅入了优美的神话传说:沿着黄河逆流而上,就可以到达天河,拜访善良勤劳的牛郎织女一家。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全诗既描写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又表达了诗人不畏险阻,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
看来,以上[一][二]两者大同小异,一致肯定“描写”、“写出”了黄河的“气势”、“雄姿”;不同在于:[一]诗人“沿着黄河走到银河去”,显然只身一人;[二]是“乘风破浪直上银河去”,诗人“与黄河同去”。如果有 人(如小学生)再问,我们或许会分别回答:[一]“沿着黄河”艰难跋涉,表现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二]“乘 风破浪”,“不畏险阻”,表现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慨。
这样,“赏”则赏矣,“析”则欠妥,因为按[一],诗歌末句的“同到”缺译文、无着落;按[二],我“逆流而上”“乘风破浪”与黄河“同到牵牛织女家”,显然扞格难通。
笔者认为:首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是说黄河滚滚有九曲之遥,黄沙漫漫有万里之高;次句“浪淘风簸自天涯”,是说波涛激荡,沙尘扬簸远接天涯。此时当与银河相薄,“如今直上银河去”也,黄河、黄沙与苍穹浑茫无际。这样,显然是黄河与黄沙同去,诗人绝未幻想自己与黄河同去或幻想“走到银河去”。诗人极写黄河黄沙之景象,正见其胸襟广大,犹且“热血满心胸”,而以天真烂漫之欢语作结:同到牵牛织女家!此诗意境何等高远,结句何其高妙!不禁令人想到刘诗《秋词》其一的名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了。
早有论者激赏刘诗《浪淘沙》第六首,“美人首饰侯王印,竟是沙中浪底来”尤为警策,故赏鉴之作不少。我以为“九曲黄河万里沙”此诗亦可谓“巨刃天扬”,能再现“大唐气象”,位居组诗第一首,很适宜。此诗留传下来,应该得到应有的鉴赏。
这里,有必要补充指出“浪淘沙”是词调,后来亦为曲牌名,浪淘未必就说淘洗、“夹带”、“挟带”,此为激荡之貌,是为浪滔。孙楚赋“飞清尘以淘汰”、《楚辞·涉江》“齐吴榜以击汰”,所指亦浪滔。王念孙《广雅疏证》“淘淘与滔滔同”引《毛传》“滔滔大水貌”,并谓“滔或作淘”。显然,浪淘即浪滔,此指黄河。
再说“风簸”,此处非指“翻卷”、“掀簸”波涛。《诗·大雅·生民》“或舂或揄,或簸或蹂”,古人早已知道,收到粮食颗粒充饥肠,还需几道工序,“簸”不可少,簸的现象他们当然清楚。《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古人用“簸”,已到了想象丰富的程度。所以,风簸此指黄沙。漫天黄沙,历来不鲜见,唐诗中已有不少描写,如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句:“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如此景象刘禹锡岂有不知而只写黄河?
再者,王之涣《梁州歌》“黄河远上白云间”句,据《文苑英华》、《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所载,此诗标题《出塞》,首句为“黄沙直上白云间”,《全唐诗》亦注“一本作黄沙直上”。我认为刘诗实写塞外荒凉凄绝之境,河之外,非沙而何?又,《万首唐人绝句》载胡曾《咏史》有句云“漠漠黄沙际碧天”,可见纵令晴空朗日犹此景象,况“平沙莽莽黄入天”乎?至今犹有日本专家及其国内打工者之类人士赴我西北荒沙之地植树种草,谓风沙可卷至东京云云。这是题外话,亦足见至今“风簸”之不可小觑。
创作背景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有学者认为这组诗作于夔州后期,即长庆二年春(公元822年)在夔州贬所所作。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公元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