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诗歌的雄奇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刘禹锡 雄奇

管理员

摘要:

刘禹锡诗歌的雄奇  刘禹锡,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刘禹锡诗歌的雄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认为元和而后“昌黎之鸿伟,柳州之精工,梦得之雄奇,乐天之浩……

刘禹锡诗歌的雄奇

  刘禹锡,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刘禹锡诗歌的雄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认为元和而后“昌黎之鸿伟,柳州之精工,梦得之雄奇,乐天之浩博”。通览明朝的诗歌创作,宗唐是主流的,而盛唐的大诗人在是作为模范来被尊崇,对中唐的众多诗人重视不够。胡震亨是位唐诗辑录大家编辑有《唐音统签》,其中前九签都是唐诗集,他对刘禹锡的评价更加的客观。刘禹锡作为中唐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歌是以“风格胜”。胡震亨是位精通唐诗的评论家,他在建议当时的文人有选择地学习中晚唐诗人作品的时候,把刘禹锡放到了“大家才具”的地位,评论他的诗的风格是“雄奇”。在胡震亨看来刘禹锡的“雄奇”是可以“开扩胸襟,赞助笔力”的。所以说,刘禹锡诗歌“雄奇”的风格是着眼于胸怀开拓的方面的,这主要是着眼于接受者对于作者的接受认可来说的,而开拓胸襟的必要手段和方法就是感悟意境。另外,我将“雄奇”视为“豪”的下位风格,主要指的是刘禹锡乐观的性格的诗意的表达,“雄奇”大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刘禹锡创作心态的特别:内隐外显两种心态的对比

  纵观刘禹锡的一生和他的文集来看,刘禹锡对外表现为人豁达,对内内心也有着无法消解的忧愁。刘禹锡是位失败的政治家,在宪宗永贞元年被贬之后,可以说就开始了他痛苦而无奈的“播迁一生”的仕进之路,“刘禹锡久落魄,郁郁不自聊”。虽说如此,但是刘禹锡在诗中也不是不言愁,不言苦的,例如他作于元和十年的《赴连州途经洛阳,诸公置酒相送,张员外贾以诗见,率尔酬谢之》:

  谪在三湘最远州,边鸿不到水南流。如今暂寄尊前笑,明日辞君步步愁

  从诗中我们能够看出,面对朋友的盛情款待刘禹锡是十分欣慰的,尊前暂笑荡涤掉了自己的贬谪之苦,离别了朋友才会步步愁。一首诗中有苦有甜,有贬官的无奈,也有朋友的真挚的感情。这是刘禹锡第一次被召回长安之后,只是因为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次外放逐任连州刺史途中所作。面对政治和人生上的第二次打击,刘禹锡只在两首诗中提到承召后再贬的经历,另一首是《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相比较于同时贬谪的同僚来说,刘禹锡更能迅速消解贬谪之苦。柳宗元自被贬出京之后,他的诗歌就带上了幽冷怪奇的成分,他的《江雪》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刘禹锡却不同,他从贬所民俗民风中发现了新的诗歌材料。他多年在朗州,连州和夔州,这些地方虽说偏远,但是大自然的物象及其的丰富,民风十分淳朴,对于久居北方的刘禹锡来说,新奇的环境确实对于治疗政治伤痛有很好的作用,也为他另辟蹊径的诗作提供了启发和素材。美丽的自然意象令刘禹锡获得了更开阔豪迈的胸襟。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和白居易同返洛阳时,在扬州相逢,白居易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白居易诗中表达了无尽的无奈和对才子不幸的感慨,白居易夸赞刘禹锡作诗堪称“国手”,但是被命运捉弄也只能无可奈何,被贬的二十三年失去的太多,白居易并未与刘禹锡同时被贬,二人到晚年才相识,从历史来看,白居易的喟叹和评价是合理的。但是刘禹锡却与之截然的不同,他虽说认同这二十三年的时间和世事变迁的事实,颔联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和尾联中的“暂凭杯酒长精神”就说明他对自己的前途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和憧憬。面对挫折刘禹锡坦然面,用豁达豪迈的胸襟来溶解内心的愁苦,所以他的诗歌久很明显的表现出内隐愁苦外显豁达的两种性格特点。

  二、刘禹锡诗歌的选材的“雄奇”

  刘禹锡作为中唐具有独立风格的诗人,没有受到“元和之风尚怪”文风的影响,而是另辟蹊径形成了一种“雄奇”的诗风。

  在《唐诗别裁》中有一首没有诗题的刘禹锡的诗:

  清晨等天坛,半路逢隐晦。疾行穿雨过,却应视云背。白云照其上,风雷走于内。恍漾雪海翻,槎牙玉山碎。蛟龙露髭鬣,神鬼含变态。万状互生灭,百音以繁会。俯观群动静,始觉天宇大。山顶自晶明,人间已霭霈。豁然重昏敛,涣若春水溃。反照入松门,瀑流飞缟带。遥光泛物色,余韵吟天籁。洞府撞仙钟,树墟起夕霭。却见山下侣,已知迷世代。问我何处来,我来云雨外。

  太阳照在云背上,风雷伴随着雨在天际之中,气象壮观,云没有固定形状地在天际游走,如此壮观的雷雨场面,本来是骇人恐怖的,这样一说却多了几分神异和新奇。人站在雨外观雨,是种奇特的经历,其景色也奇特。云遮之处暗淡,云未遮之处明亮,同在一个天宇下却有着这样的差异,这便是诗中所传达出来的一种奇特的韵味。类似的作品还有《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从选材上来看一个是景物描写,一个是双关抒情,但是二者在自然景观的选材上是相同的。

  刘禹锡的两首桃花诗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掌故。唐高祖借助道教立国,刘禹锡对著名道观玄都观里的道士进行嘲讽,难免会为政敌找到可乘之机:“人嘉其才而薄其行。”刘禹锡本该在被贬十年之际就会召回京城任“南省郎”,但是两句“玄都观里桃千树,总是刘郎去后栽”就又被贬为播州刺史。刘禹锡不会不知道个中缘由,但是他蔑视一切的气魄让他选取别人不敢吟咏的玄都观里的桃花和道士,来加以讽刺,而且还是一而再写,历遭被贬都没有销蚀掉刘禹锡内心对客观事物发展正确的判断和自信的力量。刘禹锡的讽刺是正确的,但贬谪并未消磨掉变革信心还是难得的,尤其是经历二十多年的时间更是奇伟不凡。

  扩展:刘禹锡写《陋室铭》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因参与政治革新得罪当朝权贵,被贬为安微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通判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和州知县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埋怨,撰写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辨。这个举动气坏了知县,又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房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由三间改为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安心住下,读书作文。知县见他还是悠然自得,将其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为斗室,写下《陋室铭》一文。

  刘禹锡玄都观

  过了几年,皇帝忽然想起刘禹锡有那么点才能,就又重新把他调回京城。

  刘禹锡到京城后,听说这几年郊区玄都观里来了个老道会种桃花,偌大一个庭院尽是桃花,等到开放,壮观得很。于是刘禹锡就和朋友相约去看桃花。刘禹锡这个人本来就好写诗,看了如此壮丽的桃花,焉能不写。于是他回来就写了一首《游玄都观》。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的诗本来就有名,这下很快就流传开了。结果有人这么一分析,就向皇上进谗言,说这首诗明是写桃花,其实是讽刺新提拔的权贵的。皇上当然不高兴,于是就把刘禹锡又发到外地去了。差不多十年后刘禹锡又被调回京城,恰好是春天,于是想起玄都观的桃花。结果一看,很让人失望。

  种花的道士已经去世,庭院也就破败,再也没有往日的繁盛了。刘禹锡又想起这些年有无数的权贵兴起又衰败了,难免感慨,于是又写了一首《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尽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花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首诗传到皇帝耳朵里,又觉得刘禹锡在发牢骚,就又把他发到外地去了。

  刘禹锡的成语故事

  刘禹锡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刘禹锡题碑

  在桃花源入口处,竖着一块丈把高的石碑,上面刻着“桃源佳致”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是唐朝刘禹锡题的。

  刘禹锡被贬到朗州作司马后,经常到桃花源散心。别人见他是个大诗人,都来请他题字。他心情不好,总摇头拒绝。

  有一次刘禹锡又到桃花源里来游玩,发现原来见到过的一些长得很好的树木,一些很雅致的石头都不见了,便虎起了脸,找来了看山老人查问。看山老见刘禹锡生了气,慌忙报告:“大人,你只知这是块风水宝地,却不知附近多少有钱有势的人想霸占它,我老头哪能管得住啊!”

  刘禹锡听了,叹了口气,想到自己虽没拿走这里的一草一木,却也没有为它做过什么好事。于是,便叫人拿来笔,蘸饱了墨,挑中了一块斜靠在山边的大石头,写了“桃源佳致”四个大字,后面又写上自己的名字。他又叫石匠把这几个字錾到石碑上,抬到桃花源入口处竖了起来。

  后来,那些有钱有势有人来了,一到入口处,抬头看到那块大石碑,知道司马大人刘禹锡要保护桃花源,只好悻悻地说:”既然刘司马题了字立了碑,今后谁也不准拿一草一木!”

  据说,桃花源就是这样被保护下来了。后人感激刘禹锡,便把这块碑叫做“镇山碑。”

  早年生活

  刘禹锡,其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772年),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

  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贞元十八年(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贬谪生涯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顺宗即位。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与王叔文相善,其才华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这段时间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行至江陵,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元和十一年三月(817年2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刘禹锡被贬在朗州前后近十年。其间创作了大量寓言诗,表达了对当朝权贵的极大不满,又写了许多赋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由于接触当地民间歌谣,从中吸取了营养,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多篇哲学论文,最重要的便是与柳宗元《天说》相呼应的《天论》三篇。

  元和九年(814年)十二月,他才与柳宗元等人奉诏还京。但不久又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连州刺史。刘禹锡在连州近五年。

  元和十四年(819年)因母丧才得以离开。

  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

  长庆四年(824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宝历二年(826年)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

  晚年生活

  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年)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

  会昌元年(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刘白唱和集》、《刘白吴洛寄和卷》,与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此后,他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会昌二年(842年)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