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流浪人 教案

管理员

摘要: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一,导入:  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一个人的遭遇》,它告诉我们在战争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尤其是他们的心灵上的创伤。这是从战胜国来说的。那么,战败国的普通人的内心是什么样的呢?和战胜国有何……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一,导入:

  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一个人的遭遇》,它告诉我们在战争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尤其是他们的心灵上的创伤。这是从战胜国来说的。那么,战败国的普通人的内心是什么样的呢?和战胜国有何不同?在战争之后,对他们应该怎样的关注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它比较全面的展示了当时的德国士兵的心态,这对我们对战争的全面理解可能有很好的帮助。

  ―――――板书《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二,学生通读全文。(因课前预习过,所以5分钟即可)

  A,整理生字词 B,复述文章,要求符合记叙文的三要素

  (学生有生字词本,让他们自己整理,我们只负责抽查就行了)

  (学生大致回答:在盟军攻入德国的一个夜晚,一个中学生士兵受伤,在去诊治的途中的所见所想)〈教师适当点拨指导一下〉

  三,问题设计:

  1, 既然同学们说了,这篇文章是说一个伤兵在诊治的途中的所思所想,那么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何不与这个士兵直接相关,却以《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题?

  (学生基本上回答不出来,只能把注释读一下,也有人说是设悬念,引发读者去破解谜底。这样也行。这个问题设置,主要是为了好引出下面的问题)

  2, 既然大家看不出来,我们来想另外一个问题,这个士兵是怎样走向战场的?主动去的?还是被逼的?(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学生最后确认是主动的)

  3, 为什么是主动的呢?从哪能看出来?

  (伤兵的战争感受)

  A, 对战争中的战友的鼓励认同。P47对炮火的赞美,他认为战争是美好的

  B, 想成为烈士,在纪念碑上留名,对“烈士”充满向往

  C, 对城市中火光,浓烟充满敬慕。P43-46

  4, 那么这个士兵为什么在内心深处有这种想法?与生俱来的么?

  (不是,老师 传授的)〈由老师引向法西斯〉〈逼的〉

  5, 法西斯可能有很多方法,但文中是什么方法把学生引向战场的?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6, 为什么仅仅这一句话就能产生这么大的效果呢?用它作题目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讨论去吧)

  (A,夸张效果,表现法西斯的欺骗性

  B,表现了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的无知,容易被鼓动,缺乏自主性,不知道生命的价值

  C,通过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与当时的情形的对比,讽刺了法西斯的`残忍,利用学生的无知让他们充当炮灰

  D,设悬念,让读者去找出谜底

  (教师指导,特别是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和当时的德国的情形的“相似性”,让学生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顺便指出,这个学生具有代表性,即以点代面,点出了当时候的那一代的青年的性格面貌)

  7, 照上面的推理来看,这个主人公到底是什么样的身份?学生?士兵?

  (学生讨论)

  (是二者的结合体,但学生的本性多一些。最终学生的本性战胜了士兵的本性?)

  8, 为什么这么说呢?

  (对学校的环境描写?)

  9, 为什么对学校进行大量的描写?

  (教师指导:艺术学校――――医院――――战争)

  (A,对学校生活的向往,以前生活混混噩噩,不知道珍惜,但在法西斯的蛊惑下,内心充满这矛盾。〈对门房的认识,牛奶的回忆〉

  B,在战争的环境下,艺术的缺失

  C,对比讽刺的运用。本无关的东西被战争拴到了一起,学艺术的学生在自己的艺术学校,在自己的宣言下被截肢。对战争的思考,对战争中艺术的思考。

  10,《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对比思考。

  (在战争中,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最应该关注的是战争的中的人,特别是他们在战争中被扭曲的心灵急需得到救治,最需要帮助的不是恢复被战争所摧毁的建筑,而是遗留下来的人。)

  在这课中,学生很难有所理解,逼学生读5编书之后,设置环境,教师引导,让学生去说,去感悟。这是上完课之后整理的,可能有所脱节,请原谅。明天上传《图片两组》。谢谢各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