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阅读理解含答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阅读理解 答案 侯论

管理员

摘要:

留侯论阅读理解含答案  《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留侯论阅读理解含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留侯论阅读理解含答案

  《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留侯论阅读理解含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留侯论阅读理解含答案

  留侯论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②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馀,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注:①留侯:即张良,字子房,他辅佐刘邦平定天下,被封为留侯。

  ②刀锯鼎镬:四者皆古代刑具,这里借指酷刑。

  【参考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可以驾驭(连上句意思是:在锋芒之势上,是没有可乘之机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

  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于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待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4.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见:被

  B.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

  C.其平居无罪夷灭者 平居:平日

  D.非子房其谁全之 全:齐备、完整

  5.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忍”与“不忍”不同表现的一组是( ) (3分)

  A.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

  B.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C.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D.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6.下面对文章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主要分析了留侯张良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第一句“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B.楚庄王攻打郑国时,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招待楚军。楚庄王认为郑襄公能够这样谦卑得对待楚军,那他的百姓也一定值得信任,所以放弃了对郑国的进攻。

  C.文章认为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的差别。而汉高祖能忍耐,正是实施了张良的计策。

  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从“忍”与“不忍”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并通过列举事例指出了“忍”与“不忍”的两种不同的结局。

  7.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3分)

  (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3分)

  答案:

  4. (3分)D (“全”应为“成全”之意)

  5. (3分)D (D中两个句子能够分别说明“忍”与“不忍”不同表现,符合题干要求。A中前一句能够说明“忍”的表现;后一句是对桥上老人让张良做仆人做的事,张良却顺从一事的评价,不是“不忍”的表现。B中前一句是说富贵人家子弟的表现,与“忍”没有联系;后一句是“不忍”的表现。C中前一句能够说明“忍”的表现;后一句是说秦国的残酷做法,与“不忍”没有联系)

  6. (3分)B (楚庄王是认为郑襄公能够对人谦让,郑国人必定信任他们的国君,并乐意为他们的国君效力。郑国这样的团结齐心打消了楚国的进攻想法。)?

  7.(1)(3分)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重点词语“折”、“忿”和“就”)

  (2)(3分)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或言语神情)都显露出来。(重点词“王”、“见”和“词色”)

  留侯论阅读理解含答案

  (一)

  客问魏子曰:“或曰:‘子房弟死不葬,以求报韩。’既击始皇博浪沙中,终辅汉灭秦,似矣。韩王成既杀,郦生说汉立六国后,而子房沮之,何也?故以为子房忠韩者,非也。”

  魏子曰:“噫,是乌足知子房哉!人有力能为人报父仇者,助之以灭其仇,其子父事之,岂得为非孝子哉?子房知韩必不能兴也,则报韩之仇而已矣。天下之能报韩仇者,莫如汉。汉既灭秦,而羽杀韩王,是子房之仇,昔在秦而今又在楚也。六国立则汉不兴,汉不兴则楚不灭,楚不灭则六国终灭于楚。夫立六国,损于汉,无益于韩。不立六国,则汉可兴,楚可灭,而韩之仇以报。故子房之心决矣。

  “子房之说项梁立横阳君①也,意固亦欲得韩之主而事之,然韩卒以夷灭。韩之为国与汉之为天下,子房辨之明矣。范增以沛公有天子气,劝羽急击之,非不忠于所事,而人或笑以为愚。且夫天下非一人一姓之私也,天为民而立君,故能救生民于水火,则天以为子,而天下戴之以为父。子房欲遂其报韩之志,而得能定天下祸乱之君,故汉必不可以不辅。夫孟子,学孔子者也。孔子尊周,而孟子游说列国,拳拳于齐梁之君,教之以王。夫孟子岂不欲周之子孙王天下而朝诸侯?周卒不能,而天下之生民,不可以不救。天生子房以为天下也,顾欲责子房以匹夫之谅、为范增之所为乎?亦已过矣!”(取材于魏禧《留侯论》)

  【注】①横阳君:韩国公子成。

  (二)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

  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取材于苏轼《留侯论》)

  1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子房沮之 沮:阻止

  B.然韩卒以夷灭 夷:平坦

  C.拳拳于齐梁之君 拳拳:弯曲

  D.顾欲责子房以匹夫之谅 谅:原谅

  17.对下列两句中“既”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既击始皇博浪沙中 ②韩王成既杀

  A.①②中的“既”都是副词 B.①中的“既”是副词,②中的“既”是连词

  C.①②中的“既”都是连词 D.①中的“既”是连词,②中的“既”是副词

  18.下列对文本一、二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禧的《留侯论》指出,张良是韩国人,却先是投靠项羽,后来又做了刘邦的谋臣,毫无忠贞之心,更不要谈报韩国之恩、替韩国报仇的事情了。

  B.魏禧写

  《留侯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劝说朋友选对所依靠的集团,抓住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个人价值,从而改变历史。

  C.魏禧所举孟子学孔子的事例,与张良为报韩国之仇而事二主相似,更加充分地证明张良事二主是时势所趋,不是个人力量所能左右的。

  D.苏轼的《留侯论》把项籍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能“忍”,正是张良时时提醒,才使得百战百胜、刚强勇武的项羽不断获得胜利。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天下之能报韩仇者,莫如汉。(2分)

  ②夫孟子岂不欲周之子孙王天下而朝诸侯?(3分)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21.请在方格里填写《鸿门宴》中相关的文句,然后在横线上填空。(5分)

  ①项伯得知项羽准备攻打刘邦以后,连夜到刘邦的军营中想叫张良和自己一同离开,张良认为沛公有了危难,“□□□□,□□□□”,于是把消息告诉了刘邦,从而为扭转局势打下了伏笔。(2分)

  ②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从座次可以看出,张良的身份是最 的。(3分)

  答案:

  16.(3分)A

  17.(2分)A

  18.(3分)C

  19.(5分)①(2分)天下能够替韩国报仇的,没有谁比得上汉王。

  ②(3分)那孟子难道不想要周天子的子孙称王天下而使诸侯们朝拜他们吗?

  20.(3分)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21.(5分)①(2分)亡去不义 不可不语 ②(3分)南向

  留侯论阅读理解含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留侯①论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世人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馀,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选自《古文观止》卷之十)

  [注]①留侯:即张良,字子房,他辅佐刘邦平定天下,被封为留侯。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突然

  B.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特:特地

  C.养其全锋而待其敝 敝:疲惫

  D.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 疑:猜想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 不拘于时,学于余

  B. 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不赂者以赂者丧

  C.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夫晋,何厌之有

  D.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良能“忍”的一组是

  ①而逞于一击之间 ②其间不能容发

  ③孺子可教也 ④油然而不怪者

  ⑤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⑥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A. ①②⑤ B.①③⑤ C. ②④⑥ D.③④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之人,遇到突发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受到别人侮辱也不愤怒,

  这是因为他们胸怀宽广,志向高远。

  B.依苏轼之意,圯上老人并非“鬼物”,而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君子,他出现的目的不在于

  授书,而是有意试探张良的隐忍度。

  C.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裸露上身并牵羊迎接。楚庄王认为他能够委屈自己,一定值得信

  任,可以为自己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

  D.苏轼并不赞同司马迁的观点,他认为正因为张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尽管他状貌如妇人却

  能成就大业,这正是张良与众不同之处。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5分)

  ②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馀,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5分)

  答案:

  三、(12分)9.B 10.D 11.D 12.C

  四、(24分)

  13.(10分)

  ①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些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灭族的人,不能够数尽。(5分)

  评分标准:5分,重点词“方”、“以”、“平居”、被动句、“胜”,各1分;译错一处扣1分。

  ②那个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但是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5分)

  评分标准:5分,重点词“以为”、“而”、“忧”、“深折”、“就”各1分,译错一处扣1分。

  留侯论阅读理解含答案

  (一)

  客问魏子曰:“或曰:‘子房弟死不葬,以求报韩。’既击始皇博浪沙中,终辅汉灭秦,似矣。韩王成既杀,郦生说汉立六国后,而子房沮之,何也?故以为子房忠韩者,非也。”

  魏子曰:“噫,是乌足知子房哉!人有力能为人报父仇者,助之以灭其仇,其子父事之,岂得为非孝子哉?子房知韩必不能兴也,则报韩之仇而已矣。天下之能报韩仇者,莫如汉。汉既灭秦,而羽杀韩王,是子房之仇,昔在秦而今又在楚也。六国立则汉不兴,汉不兴则楚不灭,楚不灭则六国终灭于楚。夫立六国,损于汉,无益于韩。不立六国,则汉可兴,楚可灭,而韩之仇以报。故子房之心决矣。

  “子房之说项梁立横阳君【注】也,意固亦欲得韩之主而事之,然韩卒以夷灭。韩之为国与汉之为天下,子房辨之明矣。范增以沛公有天子气,劝羽急击之,非不忠于所事,而人或笑以为愚。且夫天下非一人一姓之私也,天为民而立君,故能救生民于水火,则天以为子,而天下戴之以为父。子房欲遂其报韩之志,而得能定天下祸乱之君,故汉必不可以不辅。夫孟子,学孔子者也。孔子尊周,而孟子游说列国,拳拳于齐梁之君,教之以王。夫孟子岂不欲周之子孙王天下而朝诸侯?周卒不能,而天下之生民,不可以不救。天生子房以为天下也,顾欲责子房以匹夫之谅、为范增之所为乎?亦已过矣!”

  【注】横阳君:韩国公子成。

  (二)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取材于苏轼《留侯论》)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子房沮之沮:阻止

  B.然韩卒以夷灭夷:平坦

  C.拳拳于齐梁之君拳拳:弯曲

  D.顾欲责子房以匹夫之谅谅:原谅

  8.对下列两句中“既”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既击始皇博浪沙中②韩王成既杀

  A.①②中的“既”都是连词B.①中的“既”是副词,②中的“既”是连词

  C.①②中的“既”都是副词D.①中的“既”是连词,②中的“既”是副词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天下之能报韩仇者,莫如汉。

  ②夫孟子岂不欲周之子孙王天下而朝诸侯?

  1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6分)

  1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禧的《留侯论》指出,张良是韩国人,却先是投靠项羽,后来又做了刘邦的谋臣,毫无忠贞之心,更不要谈报韩国之恩、替韩国报仇的事情了。

  B.魏禧写《留侯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劝说朋友选对所依靠的集团,抓住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个人价值,从而改变历史。

  C.魏禧所举孟子学孔子的事例,与张良为报韩国之仇而事二主相似,更加充分地证明张良事二主是时势所趋,不是个人力量所能左右的。

  D.苏轼的'《留侯论》把项籍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能“忍”,正是张良时时提醒,才使得百战百胜、刚强勇武的项羽不断获得胜利。

  12.请在方格里填写《鸿门宴》中的原句,然后根据

  上下文意思在横线上填空。(6分)

  ①项伯得知项羽准备攻打刘邦以后,连夜到刘邦的军营中想叫张良和自己一同离开,张良认为在沛公有危难时“□□□□,□□□□”,于是把消息告诉了刘邦,从而为扭转局势打下了伏笔。

  ②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张良□□□”。从座次可以看出,张良的身份是最低的。

  参考答案:

  7.(3分)A(B.夷:铲平,消灭;C.拳拳:态度诚恳地对待;D.谅:忠诚守信)

  8.(3分)C(既:已经)

  9.(6分)①天下能够替韩国报仇的,没有谁比得上汉王。

  【评分参考】句式2分,“莫如”1分。

  ②那孟子难道不想要周天子的子孙称王天下而使诸侯们朝拜他们吗?

  【评分参考】句式1分,“王”1分,“朝”1分。

  10.(6分)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评分参考】断对2处得1分。断错2处扣1分,扣完6分为止。画//处可断可不断,如果未断不扣分。

  11.(3分)C(A.“毫无忠贞之心,更不要谈报韩国之恩、替韩国报仇的事情了”与文意不符;B.于文无据;D.“项籍成功的原因”应为“汉高祖成功的原因”)

  12.(6分)

  ①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②南向坐北向坐西向侍低微

  【评分参考】每句1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最后一空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