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赏析 刘长卿《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字精练,状景鲜明,空间阔远,诗意深邃,为历代广为传诵的佳句。 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⑴ 逢君穆陵路⑵,匹马向桑乾⑶。 楚国苍山古⑷,幽州白日寒⑸。 城池百战后⑹,耆旧几家残⑺。 处处蓬蒿……
刘长卿《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赏析
刘长卿《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字精练,状景鲜明,空间阔远,诗意深邃,为历代广为传诵的佳句。
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⑴
逢君穆陵路⑵,匹马向桑乾⑶。
楚国苍山古⑷,幽州白日寒⑸。
城池百战后⑹,耆旧几家残⑺。
处处蓬蒿遍⑻,归人掩泪看⑼。
【注释】
⑴穆陵关:古关隘名,又名木陵关,在今湖北麻城北。渔阳:唐代郡名,郡治在今天津市蓟县,当时属范阳节度使管辖。
⑵穆陵:指穆陵关。
⑶桑乾:河名。今永定河之上游。源出山西,流经河北,相传每年桑椹成熟时河水干涸,故名。唐李白《战城南》诗:“去年战,桑乾源,今年战,葱河道。”这里指行客家在渔阳。
⑷楚国:指穆陵关所在地区,并用以概指江南。穆陵关本是吴地,春秋后属楚。苍山:青山。唐杜甫《九成宫》诗:“苍山入百里,崖断如杵臼。”
⑸幽州:即渔阳,也用以概指北方。幽州原是汉武帝所置十三部刺史之一。今北京一带。唐时渔阳、桑乾都属幽州。
⑹百战:多次作战。这里指安史之乱。
⑺耆(qí)旧:年高望重者。此指经历兵乱的老人。唐杜甫《忆昔》诗之二:“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⑻蓬蒿(hāo):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丛;草莽。晋葛洪《抱朴子·安贫》:“是以俟扶摇而登苍霄者,不充诎于蓬蒿之杪。”
⑼归人:归来的人。晋陶潜《和刘柴桑》:“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此指北返渔阳的行客。
【白话译文】
与你相逢在穆陵关的路上,你只身匹马就要返回桑乾。
楚国的青山依然苍翠古老,幽州的太阳发出阵阵凄寒。
城里经历上百次战乱之后,还有几家老人在世上保全。
到处是残垣断壁蓬蒿遍野,你定会流着眼泪边走边看。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五、六年(770—771)间,刘长卿曾任转运使判官、淮西鄂岳转运留后等职,活动于湖南、湖北。诗当作于此时。此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朝政腐败,国力衰弱,藩镇割据,百姓民不聊生,特别是安史叛军盘踞多年的北方各地,更是满目疮痍,一片凋敝景象。诗人对此十分了解,深为忧虑。因此当他在今湖北麻城北面的穆陵关,路遇一位急切北返渔阳(治今天津蓟县)的行客,不禁悲慨万分地将满腹忧虑倾诉于这位归乡客。
【赏析】
此诗首联写相逢地点和行客去向。“诗人见归乡客单身匹马北去,就料想他流落江南已久,急切盼望早日回家和亲人团聚。次联借山水时令,含蓄深沉地指出南北形势,暗示他此行前景,为国家忧伤,替行客担心。
“苍山古”是即目,“白日寒”是遥想,两两相对,寄慨深长。“幽州白日寒”,不仅说北方气候寒冷,更暗示北方人民的悲惨处境。这二句,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含蕴丰富,有意会不尽之效。接着,诗人又用赋笔作直接描写。经过长期战乱,到处是废墟,长满荒草,使回乡的人悲伤流泪,不忍目睹。三、四联的描述,充实了次联的兴寄,以诫北归行客,更令人深思。
这是一篇痛心的宽慰语,恳切的开导话,寄托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手法以赋为主而兼用比兴,语言朴实而饱含感情。尤其是第二联:“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不唯形象鲜明,语言精炼,概括性强,而且承上启下,扩大境界,加深诗意,是全篇的关键和警策,是全篇的主线。它具有不语而悲的效果。也许正由于此,它才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拓展阅读:《余干旅舍》刘长卿
余干旅舍⑴
摇落暮天迥⑵,青枫霜叶稀⑶。
孤城向水闭⑷,独鸟背人飞⑸。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⑹?
【注释】
⑴余干:唐代饶州余干,即今江西省余干县。“余”,一作“馀”。
⑵摇落:指草木凋落。《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哀。”迥(jiǒng):高远的样子。
⑶青枫:苍翠的枫树。一作“丹枫”。
⑷向水:临水。
⑸背人飞:离人而去(飞)。
⑹捣寒衣:指旧时缝制寒衣,用捶棒捣平皱折时传出的砧声。
【白话译文】
草木摇落暮色中天空显得高远,青枫树上经霜的叶子零落疏稀。
孤城面对着河水城门已经关闭,单单一只鸟儿背向人向远方飞。
水边的渡口一轮新月刚刚升起,邻家的渔夫外出打鱼还未回归。
思乡的心情已经令人肝肠寸断,什么地方砧声错落正在捣寒衣?
【创作背景】
此诗是刘长卿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时途经余干所作。诗人寄寓余干旅舍,伫立门外,看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暮色渐深,城门紧闭,不禁生发思乡之情,作下此诗。
【赏析】
此诗首联写诗人独自在旅舍门外伫立凝望。刘长卿喜欢用“摇落”这个词入诗,与《楚辞·九辩》中的名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意境相似,描绘出一幅西风落叶图。由于草木摇落,整个世界显得清旷疏朗起来。淡淡的暮色,铺展得那样悠远,一直漫到了天的尽头。原先那一片茂密的青枫,也早过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佳境,眼前连霜叶都变得稀稀落落,眼看就要凋尽了。诗人通过描写暮色中特有的秋景,展现了辽旷凄凉的自然景色,春去秋来,时间飞逝,既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凄清孤寂,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情乡思。这样萧条的环境也为后边的抒情蓄势,做了铺垫。
颔联写暮色渐深,这冷落的氛围给诗人带来孤苦的感受:秋空寥廓,草木萧瑟,白水呜咽。诗人独立旅社中远望冥思,希望能有所慰藉,可是,“闭”字冷酷地将诗人的希望浇灭。余干城门也关闭起来了,连城也显得孤孤单单的。而一只鸟儿飞翔,也给空寂的环境带来一丝生机,但是,独鸟也不愿久留,背人远去,那况味是难堪的。“背”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落寂和萧条。“独鸟背人飞”,含蕴着宦途坎坷的深沉感慨。此联句头为一“孤”一“独”,暗示了诗人孤苦背时,宦途坎坷的凄凉境遇。
颈联写随着时间推移,夜幕降临,一规新月正在那水边的渡口冉冉上升。往日此时,邻家的渔船早已傍岸,可今晚,渡口却是这样寂静,连渔船的影子都没有。这么晚了,本该回家的邻家渔夫,今夜还没有归来。诗人心思细腻,不禁对邻家渔夫担忧起来。诗人的体察是细微的,由渡口的新月,念及邻家的渔船未归,从渔家未归,当然又会触动自己的离思,在外漂泊的酸楚。诗人又想到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家,家人肯定也是盼着自己回去。家人此刻或许也在登楼望远,“天际识归舟”。
诗写到这里,乡情旅思已经写足。尾联翻出新境,把诗情又推进一层。诗人凭眺已久,此时此刻,诗人内心深深的思乡之情绵绵不断地涌上心头,乡情愁思正不断侵袭着他的心灵,悲从中来。就在诗人“乡心欲绝’’时,不知从哪里又传来一阵捣衣的砧声,谁家少妇正在闺中为远方的亲人赶制寒衣。在阒寂的夜空中,那砧声显得分外清亮,不断的砧声让诗人已经欲绝的心情更加痛苦,一声声简直把诗人的心都快捣碎了。这一画外音的巧妙运用,更加真切感人地抒写出诗人满怀的悲愁痛苦。家中亲人不知此时又在做什么,兴念及此,不能不回肠荡气,五脏欲摧。诗虽然结束了,但凄清的乡思,缠绵的苦情,却还像无处不在的月光,拂之不去,剪之不断,久久萦绕,困扰着诗人不平静的心,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五言律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羁旅思乡之情。全诗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日暮后的凄凉景色,由看得见“枫叶稀”的日暮时分,写到夜色渐浓,城门关闭,进而写到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闺中思妇捣寒衣的砧声,时间上有递进,凄凉的感情也在逐渐递进,直到最后达到了高潮,将凄苦的心情写得痛彻心扉。这体现了诗人在小城旅舍独自观察之久,透露出他乡游子极端孤独、寂寞的情怀和思乡情绪逐渐加浓,直到“乡心正欲绝”的过程。诗人巧妙地将内心的感情融合到环境中,自然也变得奇美无比,意蕴深厚,感情绵长。诗笔灵秀宛转,把这种内在的层次,写得不着痕迹,非细心体味不能得。一首小诗既有浑成自然之美,又做到意蕴深沉,十分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