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之古代有趣的对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历史典故 对子

管理员

摘要:

历史典故之古代有趣的对子   导语: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

历史典故之古代有趣的对子

  导语: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历史典故之古代有趣的对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喜书门联,但每次刚刚张贴就被别人偷走,某年除夕,他想出了一个防“贼”的妙法:在门楹上贴出这样一副对联: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偷联的人到王宅前一看,都摇头而去。初一清晨,王羲之又在上下联尾各续三字,遂成意义全新一幅佳作: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这则传说的“本事”显然是不可信的——因为到五代时才出现第一副春联。但故事很有趣,对联亦不乏有艺术性,颇值一赏。

  2、北宋文学家王禹偁幼时家贫,放学后常帮大人磨面。12岁那年,一位师爷命他以磨面为题做联一副,王禹偁即道:

  但取心中正

  无愁眼下迟

  当地太守设宴时即席出句征对:

  鹦鹉能言难似凤

  满座宾客对答不出,次日消息传开。王禹偁知道后,当即对出下句:

  蜘蛛虽巧不如蚕

  3、宋人吕蒙正对当时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愤愤不平。某年春节,一位穷苦人请他代写一副春联,吕写道: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额:南北

  春联贴出后引来了无数人围观。众人始觉其“怪”,继称其“妙”。这副春联妙就妙在它的“联外之意”:上联缺“一”,下联少“十”,正是“缺衣少食”的谐音:横批“南北”亦即意味着“没有东西”。作者以独特 的

  修辞手法写尽了穷人的生存窘相。

  4、宋代词人晏殊路过扬州时在大明寺里小憩,无意间看见壁上所书的一首诗很不错,经打问知道作者是当地人王琪,便请王来一起用饭。饭后二人在池边散步,其时正值遍地落红的春末,晏殊说:

  “有时想起一个佳句,比如我曾做 这么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也没想出下 联。”王琪应声说:“似曾相识燕归来。”不久,这一联句被晏殊写入他的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遂成千古名

  句。

  5、北宋名相寇准与众友同游郊外,即景乘兴出句求对:

  底月为天上月

  友无句答对,杨大年刚好赶到,对曰:

  眼中人是面前人

  众友皆齐声喝彩。

  6、宋人刘贡父善属对,王安石出句试之:

  三代夏商周

  刘对曰:

  四诗风雅颂

  王安石拍手叫好:“此天造地设也!”对句的妙处在于以“四诗”概括“风雅颂”:因为《诗经》中的“雅”诗又可分为“大雅”和“小雅”,与“风”、“颂”合起来恰成“四诗”。

  7、梅尧臣以诗知名,但浮沉三十年而不得重用。到了晚年,他应欧阳修之邀参加《唐书》的修撰。成稿之后还未上呈皇帝,梅就病故了,士大夫们莫不叹惜。先前梅尧臣受命修《唐书》时,曾对他的

  妻子刁氏说:

  吾之修书,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

  刁氏笑道:

  君于仕宦,又何异鲇鱼上竹竿耶

  虽是夫妻日常对话,却自然成联,闻者皆称善对。

  8、苏轼(号东坡)与黄庭坚于松下走棋,阵风吹来,松子掉落棋盘,东坡即景出句: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黄庭坚对曰: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9、苏轼一向恃才傲物,宰相王安石很器重苏的才学,但又觉得该杀杀他的傲气,有一年的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八月又是一个闰月,王安石即以此为题出了上联要苏轼答对: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苏轼苦思多日,终不能对出。直到几百年后才有一位无名氏勉强对出了下联(宽对):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10、一日,苏东坡邀黄庭坚来家作客。黄到门外,苏忙着出去迎接,两人就在门旁的柳树下攀谈起来。正在窗前捉虱子的苏小妹见此情景即戏语道:

  阿兄门外邀双月

  苏东坡笑对曰:

  小妹窗前捉半风

  按:“双月”谓“朋”,“半风”(“风”繁体作“風”)指“虱”。

  11、一天傍晚,苏东坡对苏小妹说:“我出一上联,请你花一夜工夫对出下联。”遂曰:

  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小妹苦思良久不能对出。因为“水仙子”、“碧玉簪”和“声声慢”俱为词牌名,下联亦须以词牌名为对,同时还要描绘出一幕情景,难度确实是很大的。正在搜肠刮肚之际,忽见女仆在月光下端酒菜送

  来,苏小妹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按:“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也是词牌名。

  12、苏东坡任职杭州期间常外出游山赏水。一日便服出游至莫千山时来到庙中稍息,庙中老道人见他衣着简朴,便视为普通游士,态度冷漠地说了声:“坐!”又对道童喊:“茶!”在谈话之间,道人发现来

  客颇有学识,便请 进厢房叙话,并道:“请坐!”又呼道童:“敬茶!”当最终得知来客是苏东坡时,老道士连连作揖打恭并请他到客厅“坐坐!” 。进了客厅,道人躬身示礼:“请上坐!”又吩咐道童:“敬香

  茶!”临别时,道人再三请东坡 留下“墨宝”。东坡含笑挥笔书就

  一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老道阅后,羞惭不已。

  13、金山寺和尚佛印和苏东坡一向友善,两人相遇常常互开玩笑。一天傍晚,二人泛舟长江之上,船小风轻,对月饮酒,十分畅快,酒过三巡,佛印向东坡索句,东坡手指江岸,笑而不语。佛印循指

  望去,但见岸上一农夫荷 锄归

  村,身后一条黄狗正边走边啃一截剩骨。佛印顿悟东坡之意,乃呵呵一笑,将自己手中拿着的一把题有东坡诗句的大蒲扇抛入水中。二人彼此心用不宣,相视微笑。原来他俩用“形体语言”合做了一

  副精致诙谐的双关 “哑联”:

  狗啃河上(和尚)骨 (东坡出句)

  水流东坡诗( 尸 ) (佛印对句)

  14、一日,佛印对东坡大谈佛事,躺在帘子后边的苏小妹见佛印把佛法说得神乎其神,便很想“幽”这位和尚一“默”,遂题一上联并吩咐女仆拿出去交给苏东坡。东坡接过一看便朗声大笑,上联是: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东坡把上联交给佛印,佛印思索片刻即对出了下联: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这是一副“析字联”,对得十分巧妙。

  15、据传,宋人梁皓(一作灏)屡考不中,仍不泄其气,奋发读书,终于在82岁时中了状元。在给皇帝的谢表中,梁皓附了一副很幽默的对联:

  白首穷经,少伏生八岁

  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此联用了两个历史典故:汉代传授《尚书》的伏生成名时已90岁,姜尚(太公)辅佐周文王时年整八十。作者以此表达自己老迈得志的心情,十分贴切。

  16、宋人洪平斋喜欢在文章中使用“而已”二字。某年,他给皇帝上书弹劾当朝宰相弄权纳贿,奏章中有这样的句子:“招权纳贿,倚势作威而已”,结果不仅未能“扳倒”宰相,反遭宰相忌恨,整整闲置了

  十年。洪平斋忿慨不已,遂在家门

  上书写一联:

  未得“之乎”一字力

  只因“而已”十年闲

  17、南宋诗人尤袤和杨万里关系友善。淳熙年间,杨任秘书监,尤为太常卿,常常是低头不见抬头见。二人性情诙谐,喜欢互开玩笑。有一次碰面时,尤对杨说:我以一经句为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杨氏为我

  杨万里应声道:

  尤物移人

  “杨氏为我”和“尤物移人”都是先秦经典中的成句,二位诗人巧妙地把它们引为联句,而“尤”、“杨”又分别是二人的姓氏。如此联句,确需才学“垫底”。

  18、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游马苑,朱棣(其四子)与朱允炆(其长孙)同侍。太祖出句令对:

  风吹马尾千条线

  朱允炆对曰:

  雨洒羊毛一片毡

  太祖以为“气弱”。朱棣对曰:

  日照龙鳞万点金

  后一对句比前一对句气象雄浑得多。后来朱棣取代朱允炆登上帝位并把国都由南京迁到了北京。也许“马苑应对”一事已经显示出皇孙不是皇子的对手。

  19、明人徐唏年轻时以吏员进身。他荣归故里时,当地官员率诸生郊迎,诸生以其不由科目出身,便有些态度不恭,地方官员大为生气,出句斥诸生曰:

  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

  “酸子”乃讥刺在场的酸秀才们。诸生久不能对。徐唏代答曰:

  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人

  诸生惊服,遂相率请罪

  20、明代高则诚少负才名,有“神童”之誉,七岁时的某一天,高则诚身穿绿袍从学塾中归家,路逢官居尚书的邻居,尚书戏则诚曰:

  水出蛙儿穿绿袄,美目盼兮

  则诚见尚书身着红袍,即对答曰:

  落汤是子着红袍,鞠躬如也

  尚书听了,连连惊叹“后生可畏”。“美目盼兮”和“鞠躬如也”分别是《诗经》和《论语》中的成句,能在即景应对中迅速地引用,确实是需要学问和才气的。

  21、明朝名臣于谦幼时即聪颖过人。一位僧人见小于谦头梳双髻,即出句戏曰:

  牛头喜得生龙角

  小于谦应道:

  狗嘴何曾吐象牙

  年龄稍大后,于谦头梳三岔髻,那位僧人见了,又出上联相戏:

  三角如鼓架

  于谦回击道:

  一秃似擂槌

  22、明人解缙小时就善对句。九岁时,父亲携他到长江边洗浴,父子把衣服脱了挂在江边一老树上。父亲即景出句曰:

  千年老树为衣架

  解缙随即对句曰:

  万里长江作浴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