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之扶不起的阿斗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典故吧,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为了帮助大家积累更多经典典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之……
历史典故之扶不起的阿斗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典故吧,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为了帮助大家积累更多经典典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之扶不起的阿斗,欢迎大家分享。
1 词典释义
1.一个跛脚鸭;一个令人失望的人;一个懦弱的人;一个懦夫
2 基本介绍
原名:刘禅
籍贯: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
职位:蜀汉皇帝(后主)
生肖:猪
谥号:思公(曹魏、西晋)之安乐公,怀皇帝(刘渊追谥)
生卒:207-271(65岁)
家族资料:父亲刘备母亲甘氏
配偶:敬哀皇后,张氏,张飞长女。刘禅为太子时立为太子妃。于223年立为皇后,237年去世。
张皇后,张飞次女。敬哀皇后死后,于238年正月立为皇后。蜀汉灭亡后,随刘禅到洛阳。王贵人,刘禅后宫,刘璇生母。
李昭仪,刘禅后宫,蜀汉灭亡时自杀。
子女:
刘璇,刘禅长子,十五岁被立为太子,蜀汉亡后,钟会在成都作乱,被乱兵杀害。
刘瑶,刘禅二子,蜀汉亡后投降。于永嘉之乱被杀。
刘琮,刘禅三子,蜀汉亡后投降。于永嘉之乱被杀。
刘瓒,刘禅四子,蜀汉亡后投降。于永嘉之乱被杀。
刘谌,刘禅五子,北地王,曾反对谯周降魏的提议,但被刘禅拒绝,遂于蜀汉亡国当日自杀。
刘恂,刘禅六子,蜀汉亡后投降。蜀亡后,洮阳王刘恂不愿降魏,派诸葛质为使,与夷帅孟虬通好,刘恂得在南中永昌定居。
刘璩(刘虔),刘禅七子,蜀汉亡后投降。于永嘉之乱被杀。
兄弟姐妹:刘封刘永刘理
相关人物:赵云诸葛亮孙夫人蒋琬黄皓谯周邓艾姜维张飞
所属势力:蜀汉、曹魏、西晋
3 详细释义
后人称没有发展前途的事情或者人,称之为扶不起的阿斗。
4 相关原由
刘备去世后,由儿子刘禅继位,刘禅的小名叫阿斗,是个愚笨无能的人。一开始,由于有诸葛亮等有才能的人辅佐,所以还没有什么大问题。后来,这些贤人先后去世,蜀国也就很快的被魏国灭了,刘禅因此投降被俘。
他投降后,被安排到魏国的京城洛阳居住,并且封为安乐公。有一次,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他喝酒,当筵席进行得酒酣耳热时。司马昭说:“安乐公,您离开蜀地已经很久了,因此我今天特别安排了一场富有蜀国地方色彩的舞蹈,让你回味回味啊!”
这场舞蹈跳得刘禅身旁的部属们非常难过,更加想念他们的家乡。然而唯独安乐公刘禅依然谈笑自若,丝毫没有难过的表情。司马昭问道:“你还想不想回西蜀的家乡呢?”刘禅答道:“这里有歌有舞,又有美酒好喝,我怎么舍得回西蜀国呢!”(乐不思蜀)正因为如此,刘禅的昏庸无能在历史上出了名,后来,人们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比喻那种懦弱无能、没法使他振作的人。
5 相关故事
邓艾灭了蜀汉以后,后主刘禅还留在成都。到了钟会、姜维发动兵变,司马昭觉得让后主留在成都总不大妥当,就派他的心腹贾充把刘禅接到洛阳。刘禅本来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全靠诸葛亮掌管着军政大事,他也不敢自作主张。诸葛亮死后,虽然还有蒋琬、费祎、姜维一些文武大臣辅佐他,可是他毕竟不像诸葛亮在世时候那么谨慎了。到蒋琬、费祎死去后,宦官黄皓得了势,蜀汉的政治就越来越糟了。
到了蜀汉灭亡,姜维被杀,大臣们死的死了,走的走了。随同他一起到洛阳去的只有地位比较低的官员郃(音xi)正和刘通两个人。刘禅不懂事,不知道怎样跟人打交道,一举一动全靠郃正指点。平时、刘禅根本没把郃正放在眼里,到这时候,他才觉得郃正是个忠心耿耿的人。刘禅到了洛阳,司马昭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司马昭这样做,无非是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但是在刘禅看来,却是很大的恩典了。
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
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差点儿掉下眼泪。只有刘禅咧开嘴看得挺有劲,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
司马昭观察了他的神情,宴会后,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 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
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说:“您还想念蜀地吗?”
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乐不思蜀”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郤正在旁边听了,觉得太不像话。回到刘禅的府里,郤正说:“您不该这样回答晋王(指司马昭)。”
刘禅说:“依你的意思该怎么说呢?”
郤正说:“以后如果晋王再问起您,您应该流着眼泪说:我祖上的坟墓都在蜀地,我心里很难过,没有一天不想那边。这样说,也许晋王还会放我们回去。”
刘禅点点头说:“你说得很对,我记住就是了。”后来,司马昭果然又问起刘禅,说:“我们这儿待您不错,您还想念蜀地吗?”
刘禅想起郤正的话,就把郤正教他的话原原本本背了一遍。他竭力装出悲伤的样子,但是挤不出眼泪,只好闭上眼睛。
司马昭看了他这个模样,心里早明白了一大半,笑着说:“这话好像是郤正说的啊!”
刘禅吃惊地睁开眼睛,傻里傻气地望着司马昭说:“对,对,正是郤正教我的。”
司马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从也忍不住笑出声来。
司马昭这才看清楚刘禅的确是个糊涂人,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没有想杀害他。
刘禅的昏庸无能在历史上出了名,后来,人们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比喻那种懦弱无能、没法使他振作的人。
扶不起的阿斗
一提到刘禅大家的反应就是,“扶不起的刘阿斗”。或许还有部分人踏着脚说道,有诸葛亮这样的能臣辅佐,居然没任何长进,可惜了诸葛亮的才华。但是刘禅真的如大家那么窝囊无用么,在笔者看来,其实不然。
刘备在位期间,虽一直没有多大成就,但是他在诸葛亮死后去还能掌权29年,难道大家不觉得奇怪么?明朝皇帝兢兢业业能够掌权40余年的毕竟是少数,为何被大家骂的抬不起头的刘阿斗却能在位40余年?
或许你会说了,明朝的皇帝兢兢业业却不能掌权太久的原因是过于操劳,驾崩的太早。刘婵在位时间长是因为他再世时间比较长!好像似乎说的也有一定道理,但是在群雄割据,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同样是屈服后宣告退位的皇帝,东吴的孙皓却被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赐毒酒杀了。刘禅却做了八年的安泰公后与世长辞,孙皓不是更聪明一点么,为何没能逃过一劫?!真正的刘婵只是大智若愚而已!
一、在司马昭目前装傻,躲过死劫
263年,当魏国三路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刘禅选择了投降。虽然大多数人觉得这是因为刘禅懦弱无能,愧对列祖列宗,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刘禅此举正是为了让百姓免受战火之苦。投降之后,刘禅便被世人嘲笑为“乐不思蜀”,作为一代君王,即使在昏庸也不该愚蠢到这个地步。其实,刘禅是通过超高水平的伪装让晋公司马昭放弃警惕而已,明哲保身,躲开杀身之祸,毕竟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然而在这样的伪装背后,每当想起西蜀的那片土地,想起父亲的亡灵,刘禅又为此留下了多少次眼泪,他的个中伤感又有谁知晓呢?
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刘禅其实是被软禁起来的。刘婵那么贪玩,那么胸无大志,诸葛亮在世期间也未绽放什么才华!那是不是司马昭因此就放松了对刘禅的警惕了,并没有。反而监视的更紧,监视就算了,司马昭翻来覆去的想了很多个晚上以后,还真特么不放心,万一哪天,他突然长进了咋办,他下面还有那么多人会响应。于是,司马昭想了个办法!
某日,司马昭大张旗鼓的摆了酒宴,并且异常友好的邀请了我们的安泰公加,为了助兴,还特别叫了一班能歌善舞的小妹妹,给刘禅以及蜀汉大臣们表演了蜀地民族舞。跳完之后,蜀汉大臣们个个痛哭流涕,只有刘婵一个人笑逐颜开。
司马昭纳闷了,国家灭亡了还笑的那么开心?!这个时候不是应该爆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嘛,大臣们都哭成这样,还笑得出来,简直不符合逻辑!于是司马昭问:“您还牵挂蜀地么?”刘禅笑嘻嘻的说:“这里这么好耍,我早已经不在思念蜀地了”其实,在司马昭目前装傻,躲过了死劫。
二、对诸葛亮的北伐持反对态度,说明他的政治远见卓越
我们再说当年北伐之事!当年诸葛亮急于北伐之时,,他奉劝说:“相父南征,远涉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虽然诸葛亮最后没有听取他的建议,但是北伐抉择一旦构成,刘禅仍是全力支持诸葛亮。诸葛亮逝后,刘禅立刻停止了劳民伤财的北伐。他们相互之间虽有不谐传闻,但刘婵作为一个官二代,还是懂礼仪识大体的!在诸葛亮用人失误后,他还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等诸葛亮打了胜仗,后主刘禅当令康复其职务。
刘禅即使自己在心中对诸葛亮一味北伐有成见,但是也都憋在心里不说,充分体现了他严格执行刘备的教导以及对长辈的尊重。从这件事上,我们还可以看出,刘禅不和诸葛亮争执,其实一直都是保持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从而最终得到实惠的还是平民百姓。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仍能继续领导蜀国30年。就单凭能让皇权维持这么长时间又没出什么大乱子这一点来看,刘禅并非如评史的那样昏庸。他不仅对诸葛亮有情有义,对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叛乱被杀,刘禅对于魏延没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刘禅心里清楚得很,魏延作为其父亲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信任程度犹胜于马超,怎么会忽然叛乱?不过是刚愎自用,人际关系不好惹的祸。刘禅短短几句话,“仁敏”二字体现得极其充分。后主兄弟,见于记载的有两人。一是庶弟鲁王刘永,因刘永看不惯黄皓的作派,致使黄皓也与刘永为敌,经常在后主跟前说刘永坏话。刘禅便渐渐疏远了这个弟弟,甚至十几年没有见他。但尽管如此,刘永却一没有杀头,二不曾流放,三王位照旧。另一个庶弟刘理,被封为梁王。蜀汉在刘禅当政的时间里,从没有发生过皇族倾轧、大臣灭族的事件,应当说是比较和谐的。
反观其他两国,杀戮臣下或被权臣谋弑如同儿戏。魏国,曹植被手足同胞逼迫作七步诗,感叹“相煎何太急”。后来的曹芳、曹髦、曹奂等幼帝则朝不保夕。东吴的孙皓更是将朝堂变成了屠宰场,无论是谁,只要看不顺眼,立马刀斧伺候。
三、识大体,顺应历史潮流
刘禅没有保卫国家的雄心,但是他却是一个善良的人。他不希望战争,也不希望杀戮,所以他选择妥协。他不是有抱负的少年,但也是竭尽全力,让自己的家人和臣子免于杀害。所以他也并不是“扶不起的刘阿斗”。
刘禅领导的蜀国一直处于弱势,但是就在这样的弱势乱世中能存在41年,既避免了班子内部互相倾轧,也没有隔几年发动一次大的运动,而政权稳固。在国家人民去留之际,后主看重的是人民的现实利益,摒弃了面子政治,减少了生命财产的无谓牺牲。这又岂是扶不起的阿斗所能为之?至于他的投降则尽可见仁见智了。说他昏庸、怯懦、不孝等,都是说得通的,因为事实就摆在那里。而说他顺势而为,以一身之荣辱,一家之成败,换得全国之完璧,也不是毫无根据。这从史学家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的评语中得到佐证,更可以从日后蜀国百姓的怀念中得到佐证。
偏居巴蜀一隅的险地,而能执政四十一年,成为整个三国时期在位最长的皇帝,倘若没有过人之处,是绝对不可想象的。有人把刘禅的执政完全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是不够客观的,也不是事实。因为诸葛亮于公元234年死后,刘禅又做了29年的皇帝,没有相当的智慧和能力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纵观刘禅的一生,不难发现,他的韬晦之功绝非其父刘备所能及,堪称是一个大智若愚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