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无题” 诗的艺术特色 导语:在晚唐诗人中,李商隐的诗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古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既继承了杜甫七律的锤炼严谨、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郁色彩;既有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又格形成自己深情、绮丽精工的独特风独特……
李商隐“无题” 诗的艺术特色
导语:在晚唐诗人中,李商隐的诗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古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既继承了杜甫七律的锤炼严谨、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郁色彩;既有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又格形成自己深情、绮丽精工的独特风独特,在百花齐放的唐代诗坛上独具一帜,成为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李商隐,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子。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他出生在晚唐,错过了最繁华荣胜的时期,又身处牛李竞争的政治旋涡中,终生潦倒,郁郁不得志。当时唐朝的繁盛已过,正逐步走向没落,可是除了咏史诗外,李商隐诗歌绮丽浓艳之处,丝毫不露末世悲凉之意,倒是颇有开元遗风,在李商隐得诗歌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无题》诗,李商隐无题诗歌的创作是诗歌发展的一种回归,同时又是一种创造,它使诗歌题目与内容的深沉和意境的朦胧达到完美的吻合,把李商隐生平的悲剧体验和心灵感触作为起点从另外的角度去解读李商隐的《无题》诗歌,我却认为在表面上看似是描写深挚的爱情深层却隐现着诗人对于当时社会党派纠葛的态度以及他自己在政治道路上的崎岖和挫折。
一、 “情爱宣言”――李商隐《无题》诗中的主要表现手法。
如他的著名的一首《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被迫的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作者心境的反映,情景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完美的结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
第三、四句,接着进一步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无尽无休的痛苦,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有着悲观色彩的追求。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作为读者的我们要联系到诗人的各个方面和经历来解读他的诗歌,体会诗人真正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但是,“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 “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依然怀着深深的情感孤独、无奈的等待,追求着!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李商隐一生对“功名”的追求是不折不扣,但却是“屡试屡败”,此诗是他又一次金榜无名时,且他最钦佩的表叔崔戎又病逝时,他在“学仙玉阳山”,巧遇尼姑宋姐时作的《无题》。李商隐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其说李商隐的这首《无题》诗是对浪漫爱情的追求,不如说是他本人对现实的一种逃避方式。他始终分不开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对功名的渴求。宋姐只是李商隐诗作的一题材罢,在他的内心有着强烈的对于自己抱负和理想的追求,同时在他的内心还存在着对当时社会极大的无奈,他只是借对宋姐的“此志不喻”表明自己对“功名”以及自己心中理想的追求亦会到海枯石烂时。
二、“无题”胜“有题”――以诗明志。
李商隐所要表现的主旨并非如他诗歌的题目“无题”所言,诗人能作诗还不能“命题”?其实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不言而喻,这正是作者不敢正面面对现实的一种巧妙隐藏,这是他以诗明志的一种发泄!
如他的著名的一首《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所描述的是一段不期而遇的爱意,它发生在一个通宵达旦的宴席上,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了的官场交际活动,从“隔座送钩”、“分曹射覆”看来,那个女子是其中一个陪酒歌妓。但正是这个女子,却和李商隐在一片嘈杂之中,共同享有一份温情,我们还不能把它称为爱情,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只是一个两情相悦的萌发状态,也许它只表现在一个相互怜惜的眼神中。没有表白,没有承诺,也没有任何约定,当鼓声响起来的时候,一切又都消逝在忙忙碌碌的走马一般的日子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那只是一个温馨的情境,就象已经逝去的星辰和风,只留下一种淡淡的欢喜,一种深切的感动,还有挥之不去的忧伤,使诗人不能放弃。这一切都源于一个温馨的情境。
“身无彩凤双飞翼”,所悲叹的首先是现实的困顿和绝望。李商隐少有才名,得显要赏识,人生象鼓满了风的帆,锦绣前程历历在目;但一次过于轻率的多少有些功利色彩的联姻,使这一切都成为过眼云烟,不仅如此,李商隐还不得不背着忘恩负义的罪责,艰难地前行。李商隐以自己的前途为年轻的冲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多年艰难的游幕生涯,使得李商隐体验了人生的无常和孤独,成为一个漂泊无根的人。一颗破碎的心灵由于对归宿的渴望,而变得多愁善感,变得多情。为了抗拒着冷漠无望的现实世界,诗人开始演绎、沉湎于一个又一个的温情体验。而“心有灵犀一点通”,既是指相互赏识、两情相悦,也是指对彼此命运的认同。由此而生发的两情相悦,正是诗人所不断寻觅的自我拯救之道。但一切都会改变。在“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中,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失落感正被诗人酝酿着,使我们隐约闻到一种悲伤的气息。诗人在第一句重复了两个“昨夜”,它提醒我们这只不过是一种追忆。此外,在一个感情波澜之后,诗人选择追忆,而不是谋划和憧憬,它表明了诗人就这一件情事本身,已经做出了一个了断,那就是自觉的放弃。正是这放弃的选择使我们感到震撼和失落!
这样的情感与当时的封建礼教似乎格格不入,也许是李商隐“借情消愁”罢!“情”是李商隐生活的一部分,当政途不如意时用来麻醉自己的一种手段。“愁”就是对功名的苦苦追寻而屡试屡败。此诗首联追忆昨夜情况,妙在叙述良宵佳会独先从“星辰”和“风”说起,写得欣喜异常,缥缈无际。他此丧偶不久,如果李商隐真是一情种,还会如此潇洒?“画楼西畔桂堂东”既是实写,又欲言而止,使一笑一颦、谈言吐词,都坠入读者想象之中,这里绝无半丝淫荡的意味。此句更能说明李商隐对自已心迹的掩埋,是故作潇洒。“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虚写,却是事出有“姻”,身远而心通。其生活现实不也事出有因,只能感叹朝廷与自已不能如我愿!“春洒暖”、“蜡灯红”,显现诗人浸淫在绵绵情意之中。他想在酒色当中自我催眠。尾联突然写诗人因为职事无奈离去,与颈联的气氛,正相反衬,走进仕途也是李商隐一生的追求,这是李商隐自叹身世的凄苦,现实的无奈,令人无法面对的事人皆有之。
三、《无题》诗中常用典故,其对理想的追求不言而喻。
如他的著名的《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和《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诗歌写出恋人相爱而间隔受阻的痛苦、缠绵心声。或回顾前事,或瞻望未来,或空中悬想,或直抒胸臆,寄情比兴,萦回往复,透彻表现出甜蜜而辛酸的柔情蜜意。惯用“典故”,是李商隐诗的又一特色。诗中提到了刘郎,李商隐自觉自己与刘备一样,也是一比较仁慈之人,但刘备有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一干人的帮助,终成三国鼎力之势,而自已身边能帮助着自己的人少之甚少,终难成大业!“书”是“梦”,“梦”是“书”也!诗中表达的对爱人的爱恋,实也是李商隐对理想的追求,对自己前途的憧憬。
李商隐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爱情追求的经历如出一辙。李商隐在仕途上一筹莫展,屡试屡落第;在婚恋上先有锦瑟、宋姐,后有柳枝,而一个个都离他而去,使他一次次陷入难以解脱的痛苦中。遭遇和爱情竟是如此的相似。“诗,一篇接着一篇,注满了他的恋情、痴情和无尽的离情别绪;更注满了他的心血、泪水和无尽的酸甜苦辣。”
《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一开头就撇开具体情事,从女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氛围写起。层帷深垂,幽邃的居室笼罩着一片深夜的静寂。独处幽室的女主人公自思身世,辗转不眠,倍感静夜的漫长。这里尽管没有一笔正面抒写女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但透过这静寂孤清的环境气氛,我们几乎可以触摸到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觉到那帷幕深垂的居室中弥漫着一层无名的幽怨。
颔联进而写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遇合的回顾。上句用巫山神女梦遇楚王事,下句用乐府《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意思是说,追思往事,在爱情上尽管也象巫山神女那样,有过自己的幻想与追求,但到头来不过是做了一场幻梦而已;直到现在,还正象清溪小姑那样,独处无郎,终身无托。这一联虽然用了两个典故,却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有用典的痕迹,真正达到了驱使故典如同己出的程度。颈联从不幸的爱情经历转到不幸的身世遭遇。这一联用了两个比喻:说自己就象柔弱的菱枝,却偏遭风波的摧折;又象具有芬芳美质的桂叶,却无月露滋润使之飘香。这一联含意比较隐晦,似乎是暗示女主人公在生活中一方面受到恶势力的摧残,另一方面又得不到应有的同情与帮助。“不信”,是明知菱枝为弱质而偏加摧折,见“风波”之横暴;“谁教”,是本可滋润桂叶而竟不如此,见“月露” 之无情。措辞婉转,而意极沉痛。爱情如同梦幻,身世遭逢又如此不幸,但女主人公并没有放弃爱情上的追求――“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即便相思全然无益,也不妨抱痴情而惆怅终身。在近乎幻灭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渝的追求,“相思”的铭心刻骨更是可想而知了。
四、李商隐“无题”诗的历史文化价值。
1100多年前,李商隐出生后不久,唐代短暂的“元和中兴”局面即告结束,随之而来的是河北方镇恢复割据、宦官专权日益加重、朋党斗争不断加剧以及回鹘、党项等少数民族经常侵扰的局面。文宗大和九年,由于文宗和宰相李训等谋诛宦官事败,还发生了一场“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甘露之变。武宗在位期间,可称大唐腹心之地的泽潞方镇公开割据。到宣宗后期,各地镇将杀逐主帅的事件层出不穷,小规模的农民起义此伏彼起。李商隐死后不久,终于爆发了浙东裘甫起义,揭开了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李商隐所处的就是唐王朝在各种矛盾的交织与深化中走向没落的时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的著名诗句正象征性地显示了唐王朝无可挽回的没落趋势。
他初学古文,受牛党令狐楚赏识,入其幕府,并从学骈文。开成二年(837),以令狐之力中进士。次年入属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爱其才,以女妻之。因此受牛党排挤,辗转于各藩镇幕府,终身不得志。在政治道路上充满崎岖和挫折,这种壮志难伸的抑郁和经历,提供了他写作的深沉感受,在中国政治史上不起眼的他,却是晚唐诗坛中光辉灿烂的明星。诗作流传下来的有六百多首,比较突出的是抒情诗,抒情诗中最主要的是自伤身世之作。李商隐的抒情诗中表现了积极用世和消极避世两种思想的矛盾,传达了传统社会中怀才不遇的文人苦闷忧痛的心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无题》诗。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作,大都写得深曲隐晦,千百年来解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些诗歌大都以爱情相思为题材,情致缠绵,意境幽渺,辞藻精丽,声调和美,代表李商隐诗艺上的成就。李商隐的经典《无题》美名于天下,成了千古不朽的杰作。
李商隐优秀的爱情诗源于他高尚的精神情操。它的价值所在是把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许多诗歌所写的不只一时一事,乃是整个心境,并且他的心境又非常复杂:对于政治的执着关注,使他的精神境界通之于人世、宇宙、历史和治乱兴衰等方面的探究,而在实际生活中,各方面的困扰又缠结于心,具体而言,没落的时世,衰败的家世,仕途上、爱情上的失意,令狐楚的不能谅解,妻子王氏的早逝,等等,都加重了他的心理负荷。种种情绪,互相牵连渗透,难辨难分。李商隐的爱情诗,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从晚唐之后的历代诗人,或多或少在诗的风格上都受到他的消极或积极影响。特别是唐宋婉约派词人,以及元明清时的爱情曲作家,都不断地向他学习、借鉴。纵观古代文学史的发展,李商隐的诗歌的独特境界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形成了古代诗词婉约派的一大风景。
李商隐无题诗歌的创作是诗歌发展的一种回归,同时又是一种创造,它使诗歌题目与内容的深沉和意境得朦胧达到完美的吻合,以李商隐生平的悲剧体验和心灵感触为起点从另外的角度去解读李商隐的《无题》诗歌,在表面上看似是描写深挚的爱情,深层却隐现着诗人对于当时社会党派纠葛的态度以及他自己在政治道路上的崎岖和挫折。李商隐一生不得不令人叹惜万分,其不朽诗作经久不息却永远令人难以猜透。对于无题诗,作为读者的我们大可不必根究其“本事”,而应通过把握其总体情感内涵,去领略其诗意与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