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中的雨意浅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李商隐 诗中 雨意 浅析

管理员

摘要:

李商隐诗中的雨意浅析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商隐诗中的雨意浅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商隐诗中的雨意浅析1  李商隐的诗,现存600余首,而以“雨”作标题或诗……

李商隐诗中的雨意浅析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商隐诗中的雨意浅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商隐诗中的雨意浅析1

  李商隐的诗,现存600余首,而以“雨”作标题或诗中有“雨”字出现的,竟有60余首之多,约占十分之一,这是李商隐诗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李商隐关于雨的具体诗作做一点比较分析,以体味诗人观察之精微,炼字造境之奇妙,艺术手法之多样与独特,从而窥测诗人隐秘的内心世界和心灵宇宙,对李商隐诗的美学价值和诗人审美趣味将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对提高我们的欣赏能力和创作水平,将不无裨益。

  李商隐有两首标题同为《细雨》的诗,一首为五律:

  萧洒傍回汀,依微过短亭。

  气凉先动竹,点细未开萍。

  稍促高高燕,微疏的的萤。

  故园烟草色,仍近五门青。

  所谓细雨,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蒙蒙雨,这是极普通的自然景观,但是在诗人笔下却变得优美生动:首两句写细雨飘飘洒洒地吹到回曲的河边,迷迷蒙蒙地飘过城外的小亭,这是远望。接着写绿竹,被风吹动,最先感到它的凉意;浮萍,因雨滴细小,滴不开它,圆叶不能张开在水面,这是近景。第五六句写细雨促使高空中的燕子飞得快了,而却使闪闪的萤火变得稍为疏落。这样,便写出了远、近、高、低细微的动态变化,并由此引发了诗人雨中思乡之情,想到故园烟草迷离,一片清苍的景色,像往昔一样伸向长安五门之外。这首诗写薄暮时分细雨蒙蒙之景和诗人思乡之情,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句句咏物,句句有情,情寓物中,因物见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中用的几个动词“傍”、“过”、“动”、“开”、“稍促”、“微疏’、“近”等,贴切而有分寸,全从动态描摹雨,一字不可更易,这是李商隐诗中炼字的一大特色。

  另一首同样写细雨的诗,与这首诗却迥然不同,这是一首五绝: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这里诗人不像前首诗那样直接描摹,而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细雨形成的雾幕,比作帘帷,比作巨大的竹席子,在微风的吹动下,像一副垂下的帘帷飘拂在白玉堂前,像一张巨大的竹席子从碧天横卷下来。一是从正面看,一是从侧面观,巧妙地构成了三维空间,正所谓“席天幕地”,表现了细雨空蒙无际之状态。白玉堂,指神仙所居住的地方。唐刘方平《乌栖曲》:“银汉斜临白玉堂,芙蓉行障掩灯光。”碧牙床,是神仙在白玉堂里所睡的床。白玉堂,碧牙床,不是诗人居处的实指,是隐秘的神仙之境,更增加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接着诗人又用拟人化的手法,以神女刚洗过的光润的长发比喻细雨,真乃细雨如丝如发也。这里借用了一个典故:楚女,楚国的神女,屈原曾描写神女濯发,《离骚》:“夕阳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九歌少司命》:“与女沐兮咸池,女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兮浩歌。”如此用典,使该诗蕴含了象征的意味,不注重描摹刻画,而侧重于抒写因细雨触发的美好联想,即对往昔生活中美好片断的记忆。“楚女”,是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恋人,此景此情正是某一段生活的.再现,“白玉堂”,“碧牙床”是实写,也是虚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想象奇特,构思新颖,所谓“朝为行云,暮为行雨”使读者探之茫茫,索之渺渺,只有作者自知。

  微雨和细雨都是小雨,但微比细更轻盈,更微小,不易被人觉察似的。李商隐另有一首《微雨》诗曰: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诗中描写全向虚处落笔,虚实相生。首句写微雨如雾,在林间浮动,飘游。是雨,但未成滴,像云霭,雾气;二句写渐渐地,微雨带来了夜晚的凉意。这两句写视觉,触觉。第三句写尽管远隔窗户,还是感觉到寒气透窗入户,侵逼到闪烁的灯光上,连灯光也仿佛变得冷了。末句写在空寂的庭院里,可以听得见近处的水面上,依稀可闻的极其细微的淅沥声,这不是微雨自身的声响,是微雨在什么物器上聚集成滴,而后滴落的声音。这两句仍写视觉、触觉,并由视觉、触觉写到潜意识中的幻觉。“侵”、“虚……闻”皆虚幻的感觉。这种感觉的体验,人皆有之,但人莫能为之。特别是夜晚的微雨,寻常视觉不好分辨,触觉又与夜凉难分。只有李商隐这样的大手笔才能从浮动的雾气,渐生的凉意,受寒气侵逼的灯光以及近处水面的细微声响,表现出微雨带给人的多方面的感受,细腻而贴切,显示了作者写景状物体察入微的纯熟技巧,与前两首《细雨》诗更自不同。

  李商隐这几首写小雨的诗,字字写雨,句句写雨,通篇写雨,却无一雨字出现;他还有一些诗,也是写小雨的,如《细雨成咏献尚书河东公》:“洒阶听来响,卷帘看已迷。”写迷蒙的细雨,结成水滴后,洒滴在石阶上,在迷蒙中只能听得响动,却看不见什么。《寓目》:“小幌风卷入,高窗雾雨通。”写微雨被风吹着,从窗户卷进屋里,像雾气一样通过。《临发崇让宅紫薇》:“秋庭暮雨类轻埃”写微雨像风吹起的尘埃。他把小雨描摹得细、微、迷、轻、飘、浮、如烟似雾,如云似尘,体物传神,刻画入微。

  李商隐关于小雨的种种描摹,常常给人以一种迷蒙的、飘逸的、扑朔迷离的梦幻感,一种漂泊的,不确定的愁绪感,一种若即若离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美感,读之令人陶醉,为之感染,融入人的心灵中,梦幻中,体味中。

  李商隐诗中的雨意浅析2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 读李商隐的诗,只能是体会和品味。力求把握诗作的审美意象 ,并且调动读者自己类似的心理经验,才可能沟通,才得以交流,而其他的办法是无能为力的。譬如说,这首诗中崔雍、崔衮是何许人?家世如何?与诗人的关系怎样?这类问题完全不必去寻找答案,甚至根本不该问。凭借诗人提供的文字语码,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处凤尾森森的竹坞,清幽之至,遗世超尘。非常奇怪又非常合理的是,越是在幽静的处所,思绪却偏偏象插上了双翅而飞翔起来,哪怕思念的对象隔着几重山水,几重城池。浓重的阴云沉积不散,寒霜的迟到才留下了几枝枯萎的荷叶在风中舞动,听上去仿佛是秋雨潇潇。

  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用一字一词来直接抒发他的情感,标明自己的情感状态究竟如何,只使用了一个非常平常的中性词——"想思 ",而其他则全是关于自然物象的描写,是竹坞,是水槛,是秋阴,是枯荷。不过,这诸多物象竟然像是在黄连般苦涩的汁液中浸泡多时,等到嵌入这首感怀诗时,依然发散出沉重痛楚的伤感情调。这哪里是在写物?明明是在写心 !可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 ,这首诗又不是浪漫放肆,它的内部结构又充满了审美的秩序。纪昀解释这首诗时曾经指明 :"‘秋雨不散'起‘雨声',‘飞霜'起‘留得枯荷',此是小处,然亦见得不苟。"也就是说,物象渗透了心声,而心象却又不侵凌物象,两者之间达到了一合二,二合一的那种和谐境界。李商隐是开一代诗歌风气的天才。在李杜韩白这些大师的后面,创造显然是难事。也许可以说,李商隐有他自己不得不然的独特选择。较之前辈而言,他也许不够开阔宏大,不够积极乐观,但是他终究开辟了一条新路。这不仅意味着他拨转了诗歌的创作方向,使之内心化与个人化了,更意味着他在心象的驰骋与物象的驾驭之间,寻求到了一种新的审美的均衡,一种新的创造意象的方式。如果一言以蔽之,则可以说李商隐的诗,尽得曲涵含蓄之美,而这正好体现了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艺术精神。

  2.秋雨打枯荷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赏析

  作者:孙俊强 文章来源:《语文报·初二版》

  竹坞无尘水槛清,

  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李商隐寄宿在一位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远方的朋友,听着秋雨洒落在枯荷上的沙沙声,写下了这首富于情韵的小诗。诗题中的崔雍、崔衮是诗人的知遇者崔戎的.两个儿子。这首诗就是诗人与崔雍、崔衮告别后旅途中寄怀之作。

  首句写骆氏亭:翠绿的修竹环抱着一尘不染的船坞,骆氏亭外临着清澄的湖水。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远离尘嚣之感。

  接着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间隔着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诗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无好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秋阴不散霜飞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诗人,心情不免更加暗淡,而这种心情又反过来更增加了相思的浓度。

  诗人是旅途中暂宿骆氏亭,此地近一段时期的天气,包括霜期之晚,自然是出之揣测,这揣测的根据就是“秋阴不散”与“留得枯荷”。这句一方面是为末句作铺垫(由于“秋阴不散”故有“雨”;由于“霜飞晚”故“留得残荷”),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

  末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诗人原来是一直在那里思念着远隔重城的朋友的,由于神驰天外竟没有留意天气的变化。不知不觉间,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雨点点点滴滴地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响。诗人这才意外地发现,这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韵竟别有一种美的情趣。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却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留”蕴涵有一种不期而遇的喜悦。而诗人“听”到的,又何止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有谁能解其中滋味?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这首诗虽然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写得历历如画,但它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两句暗藏彻夜不眠之意,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说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蕴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