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课文学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离骚 文学

管理员

摘要:

离骚课文学案  《离骚》作为一首长篇抒情叙事诗,它有着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复杂的情感,抓住其主题,才能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领会作者要抒发的情感。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

离骚课文学案

  《离骚》作为一首长篇抒情叙事诗,它有着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复杂的情感,抓住其主题,才能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领会作者要抒发的情感。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4.分析并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学习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学习难点】

  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学法指导】

  1.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及利用工具书,疏通标记字词句,进一步熟悉文意。。

  2.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揣摩文中表现手法的妙处。

  3.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2.《离骚》是“楚辞”名篇,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一篇自叙性的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它结构宏伟,语言优美,构思奇特,辞采绚丽,被称为诗家的绝唱。《离骚》与《诗经》的《国风》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离骚》的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因遭上官大夫靳尚之谗而被怀王疏远,“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也认为《离骚》创作于楚怀王疏远屈原之时。

  3.楚辞:指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时所使用的一种诗歌样式,是《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屈原的《离骚》是代表作,因此后人又称之为骚体。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多用“兮”字经助语势,富有抒情万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课前导学】

  一、通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

  修姱(    ) 鞿羁(   ) 謇(    ) 谇(    )

  揽茝(    ) 诼 (      ) 偭 (     ) 溘 (    )

  诟 (    ) 椒(  ) 岌 (     ) 糅 (    ) 昭 (    )

  弥 (    ) 朕(   ) 规矩 (   ) 蕙纕 (    ) 侘傺(    )

  二、掌握文中实词的意思、词类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

  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     忳郁邑余侘傺兮(        )

  何方圜之能周兮(        )     进不入以离尤兮(        )

  芳菲菲其弥章(         )

  2.多义词

  固                      及

  固前圣之所厚(     )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

  相如固止之(     )          徐公何能及君也(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及行迷之未远(     )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伏

  伏清白以死直兮(     )

  夫大国,难测也,惧在伏焉(     )

  降龙伏虎(     )

  伏其为人(     )

  3.古今异义词

  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        今:       )

  偭规矩而改错  ( 古:        今:       )

  固时俗之工巧兮  ( 古:        今:       )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 古:        今:       )

  宁溘死以流亡兮   ( 古:        今:       )

  长余佩之陆离   ( 古:        今:       )

  4.词类活用

  从以下句子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哀民生之多艰(        )      高余冠之岌岌兮(         )

  长余佩之陆离(        )      鸷鸟之不群兮(          )

  苟余情其信芳(          )

  屈心而抑志兮(           )  伏清白以死直兮(          )

  5.特殊句式

  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等,判断下列句子属于什么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

  余虽好脩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   步余马于兰皋兮(      )

  6.重点句子翻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课堂探究】

  一、文章开头四句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四句在文中的作用?

  二、本文中多处用到比兴手法,试找出几例并简单分析它们各自的寓意。

  三、文中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段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前后是否矛盾?

  【学后反思】

  通过学习以后,你收获了什么?有什么启发或思考?

  【达标检测】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高,加高。长,加长。“高”和“长”这里都作动词。

  B.“芳与泽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泽,污浊。昭质, 即指诗人内怀的美德。亏,亏缺。

  C.“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朕 ,秦以前一般都可用于自称。复路,返回原路。之,这里无意义。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虽,即使。惩,惩罚。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在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人们强烈感受到吸取经验教训的重要性,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防患于未然

  B. 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猎杀者”,一旦锁定目标,恐怖分子就无地自容了。

  C.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决议,“创意”只能在规定范围以内驰骋,不能信马由缰,这是设计人员起码的职业操守。

  D.双方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不同,只要根本目标不相悖,就总有殊途同归的日子,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分歧是正常的。

  3.下列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记者近日发现,公园晨练的老年人中流行一种由松树精华做成的“神仙茶”,对这种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

  B. 挪威国宝级乐队“神秘园”将再度来京演出,实现了外国演出团在京演出超过7次的纪录,在其演出的艺术历程也是唯一的一次。

  C. 连年亏损的美国《新闻周刊》正待价而沽,境内华人都鼓动中国人出手收购,将这份引以为豪的美国期刊经营权收入囊中。

  D. 报告指出,中国及印度的一些跨国公司眼下正不遗余力地开拓国际市场,新加坡、俄罗斯等则紧随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

  4.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①阅读第一节,体会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

  ②第第二节内容有何深刻含义,在行文上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一、字音,略。

  二、1.通假字:错――措,措施。郁邑――郁悒,忧愁苦闷。圜――圆。离――罹,遭受。章―彰,明显

  2.多义词  固(本来,原来)(坚决)(巩固)(顽固)  及(追得上)(比得上)(趁着)

  伏(保持,守)(埋伏)(使……屈服)(佩服)

  3. 古今异义词

  浩荡(古:荒唐,没有准则 今: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改错 ( 古:改变措施 今:改正错误)

  工巧 ( 古:善于取巧  今:技艺巧妙 ) 穷困( 古: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之意 今:经济困难 )

  流亡( 古: 随着流水而消逝 今: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

  陆离 ( 古:修长的样子 今:形容色彩繁杂)

  4.词类活用  哀民生之多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有很多) 高余冠之岌岌兮(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加高)

  长余佩之陆离(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加长)  鸷鸟之不群兮(名词活用为名词,合群)

  苟余情其信芳(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美好)

  屈心而抑志兮(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

  5.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

  余虽好脩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  )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状语后置)

  步余马于兰皋兮(状语后置) 6.略

  【课堂探究】

  一、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就是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的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作用:承上启下。

  二、“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意是神仙,这里指君王。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蛾眉”(即美貌)比拟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指鹰、雕一类凶猛的鸟,“鸟”指一般的鸟,这里分别比拟诗人自己和周围群小。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所写的衣着佩饰都比拟诗人的美德。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拟诗人的品德更加高洁。

  三、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因而遭到小人诬陷、倾轧,君主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然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无变通、退缩的念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等就是对这种心志的表白。第二节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是就在政治活动中的进退来说的,并不意味着诗人就此放弃操守。因此,前后并不矛盾。

  【达标检测】1.D 2. B (A.防患于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B.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藏起来,形容十分羞愧,用于此处不合语境;C.信马由缰:骑着马不拉缰绳,任其自由行动,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行动;D.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3. D (A项属于“偷换主语”,应在“对”前加上“他们”。B项考查“词语搭配”,“实现了……纪录”搭配不当,应为“打破了……纪录”。C项中“引以为豪”缺少与之相呼应的成分,容易造成理解混淆。改成“将这份美国人引以为豪的期刊经营权收入囊中”。) 4.①答案:诗人既有“内美”(内在美德),又有“修能”(优良的才能),可见他品性高洁、才华出众。诗人展开想象,想象自己披上江离与幽香的白芷,又联缀起秋兰作为佩饰。借香草(“江离”“辟芷”“秋兰”)象征自己的美质和才能。②答案: 天时运转,春生秋杀,草木零落,年岁将尽。诗人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将年已老矣,无所成就。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

  拓展阅读:《离骚》重点句

  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评析: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 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翻译: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我的心思。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妩媚,诽谤我好放荡淫乱。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评析: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翻译: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评析: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翻译:我生各有各的喜好,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肢体分解也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志是可以挫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