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课堂实录及点评 《声声慢》这首词中,李清照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满含凄苦情堪称千古绝唱。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李清照声声慢课堂实录及点评。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学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
李清照声声慢课堂实录及点评
《声声慢》这首词中,李清照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满含凄苦情堪称千古绝唱。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李清照声声慢课堂实录及点评。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学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声声慢课堂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李清照声声慢课堂实录及点评1
课前准备
一、学生搜集、整理:写《声声慢》(寻寻觅觅)时李清照的处境。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文字记录。
二、教师做好教学课件。课前2分钟打开课件1开始播放“二泉映月”的音频材料。
上课。
师:(把音乐调低)同学们,音乐好听吗?
生:(齐答)好!
师:感觉怎么
啊
生:(七嘴八舌)凄凉、平静、悲惨、痛苦、愉快……
师:(微笑)有谁愿说说这曲子吗
生1:二泉映月,是个瞎子拉的二胡曲,很伤心的。
师:(关停音乐)他很有见识,说得对!二泉映月是我国的著名民乐,是瞎子阿炳通过如诉如怨的二胡声演绎人世间的悲凉。我自己静而听之,莫不为之动容!这是用音乐表达悲愁的经典。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用血泪和着文字表达愁苦的文学经典《声声慢》(板书课题,同时打开课件2“你所知道的李清照”)谁来说说作者李清照?
生2:李清照,宋朝女词人,婉约派。(有些吞吞吐吐)
师:(转对大家说)哦,重要信息!书上注解没有的,大家笔记下来!(微笑着示意他坐下)就这些吗?(期待的扫视)
生3:李清照早年生活在文化浓厚的家庭,18岁与赵明诚结婚,词分前后期,前期多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艺术特色……(握住的是打印纸)
师:这位同学准备很好!(向全班展示打印纸)尤其能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这是很好的学习方式!
老师准备的背景知识看来用不上了,(快速打开课件3,一掠而过,:知人论世: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名篇之一,是她在遭受一连串打击(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尝遍颠沛流离的苦痛后所作,历来人们公认是她的代表作。)
这部品,我们高一的学生到底要学什么呢,请看(打开课件4:学习目标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诗人的情感。)
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没有?(打开课件5-1:结合注释,自读课文:写正字形,读准字音,了解词意。)好老习惯,对课文字词有相当信心的同学请上台!(片刻,上了两个,教师有点名了一个,共三个同学上台,拿粉笔,站定)
考查
1、“雁”的字形
2、“损”的字音
3、“这次第”的词意。
老师点评:注意到三个同学都有下去时检查的好习惯,这可是好习惯哪。一个同学“雁”字只有一个单人旁,一个同学“损”却有转舌音。“这次第”的词意都做对了。看来,错误常在平常处啊,诸位,要警惕啊!
师:落实了字词知识后,我们就有了深读的基础了。打开课件5-2: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适当的语调吟读词作。
先同学自己吟读,(再次打开“二泉映月”音频做背景音乐)
生:投入的发声读词作。(教师在教室走动,关注学生的个体朗读)
师:好多同学读得特别到位,如“怎一个?
生:纷纷在咀嚼、讨论句子的读音。
师:全体男同学朗诵词作,女同学细听,挑他们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女生甲:男生读得快了点,“点点滴滴”、“独自怎生得黑”没有读出伤和痛的感觉。
师:啊,这同学有“监读”水平啊!有没有愿单独读的啊?
生:(沉默)
师:公开课还不如平时放得开啊,那就女同学齐读,请轻声而满蓄李清照的伤痛情感
(女声在“二泉映月”背景音乐下弥漫了整个教室)
教师点评:在最后读的,总是读得最好。(生轻笑)但我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同学读书时的表情,知道好多同学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种种苦痛!最好的是把自己换位成李清照,去用语言表达那无尽的伤痛!
整体感觉,老师听来同学们理解很不错了,接下来,(打开课件5-3:说出自己最有感触地方。要落实到字词)要同学个别的清晰的语言表达!
生:(认真看书,蓄势待说)
师:(在教室走动,期待的语气)我们在等待!
生4:我最有感触的是:“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师:为什么?
生4:大雁总是让人伤心的事物。
师:哪些字让你特伤心啊?
生4:旧时相识!这大雁是从北方来的,那你是作者是故乡啊!
师:有跟这同学找的地方相同的人吗(七八个举手)(看着他们)要补充吗?
生5:一群大雁从天上飞过,唤起了自己的伤心的事情,这好象是旧时与丈夫一起时看过的大雁,这里有她思念以往的美好时光和凄凉、愁苦之情!让我感到悲凉,感到同情!
生:(不约而同的鼓掌)
师:是啊,却是旧时相识,这旧时是何等的旧时,今天是怎样的今天啊!还有别的地方吗?
生6:“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词人独自一人守着窗口,寒风不停的袭来,喝了好几杯酒,却仍抵挡不住寒风,身上很冷,总觉得这酒很淡,酒性不烈!
师:为什么不喝烈一点的酒啊?
生7:(嘀咕)没钱
师:(叫起生7)你说说。
生7:(涨红了脸)说不好
生6:(还没有坐下,主动说)“淡”用得好!
师:为什么?
生6:实际上可能不是酒不烈,只是词人的忧愁愁得用酒都无法消除,所以才感到这酒是很清淡!
师:(不禁带头鼓掌,教室一片掌声)啊,我懂了!词人的愁苦就是再浓的酒也不能让她从中解脱出来啊,愁比酒浓得太多了!这的什么字让我们感受深刻?
生:(齐声)“淡”!
师:你们的感受感染了我啊,还有让我们心动的地方吗?
生8:我感触深的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有特别吗?
生8:
师:抽象呢,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8:就感觉,不知怎么说
师:(对所有学生)主角谁啊?她在干什么?
众生:李清照,好象在找东西!
师:是啊,总在心神不宁的找啊找,找到什么没?
众生:冷冷清清!
师:四周围只有的是冷清之物事啊,于是什么感觉涌上心头?
众生:(很有理解的表情)凄凄惨惨戚戚!
师:词一开头就让心不宁,景亦冷,情凄苦种种情绪弥漫开来。今天的我们抓住文字感受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态!
作者的愁我们好多同学可以说是感同身受!然而,词作结尾还有一句
众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怎么理解啊?
生:(争着说)愁字写不完,愁字概括不了“我现在的心情”,愁啊,不尽的愁!
老师点评:大家的自主学习心得很不错,让老师受益不少!看来,宝贵资源在大家的头脑里!
师:(打开课件6:影音材料)在点滴感受的基础上,让我们随着多媒体,最好是半闭着眼去到李清照那个凄凉的感受中。细细体会人世间的悲凉!
生:(看、听、体会)
师:(影音结束后,静默30秒)多凄美的文字啊!我们自己如能真能“我手写我心”那多好啊!请抓住词作中的场景用自己的文字进行展开式的表达。然后大家一起改!(打开课件7:合作探究: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请在文中任选一个你印象最深的场景,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词人形象描绘出来。注意“愁”的细腻勾画)
生:(动笔写)
师:请自由上台展示(有一个同学主动上,教师任意抽三篇在视频展台上展示)
生9:(视频展台上展示)雨,淅淅沥沥地,淅淅沥沥地下,一直到黄昏都还没有停。雨水打在门前的那棵梧桐树上,再落在旁边的湖水里,滴答,滴答地作响,是悲痛,是欲绝,使我听了感到是打在自己的心坎上,揪人心弦啊!
师:雨水打在门前的那棵枯叶凋零梧桐树上,再落在旁边的浑浊的湖水里是不是更有表现力啊?
生:(若有所思)
生10:秋意正浓,“我”独自一人在庭院中漫步,秋风萧瑟,满地枯叶凋花,回想起过往丈夫与自己在庭中散步,花前月下,如今斯人已去,勾起了伤心回忆,不禁黯然泪下,秋风中孤寂的身影寻寻觅觅······
眼里已没有秋的苍凉,却全是回忆的炽热
师:(看时间有限)还有好些美的文字表达下次再跟同学们展示,再与同学们一起完善。
老师点评:词作的中心是一个“愁”字,这抽象的愁其实就在文字构成的种种具体细节中,咀嚼这些锱珠文字,能打开你的扇扇心窗。
师:展示分层训练题。
下课。
点评:
这是省高中课程实验现场会的观摩课。它从目标的确定到教学设计再到课堂的具体操作,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实现了教学方式的根本变化,提高了语文教与学的质量。如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了诗人的情感,落实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要求;把词人描绘的画面再现出来,依托文本、结合背景进行词意的探究;挖掘和组合教学资源,如选二泉映月作背景音乐,营造了品词的氛围;学生课前上网或通过纸质资料查阅“我眼中的李清照”,上课时学生交流信息,老师整合信息和背诵全词,就训练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这个学习的认知工具,拓展了学习空间。拓展学习时空,提高了学习效率。
这是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读词时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如透过文字感受文本背后的浓烈情感;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找最能触动自己的场景,并用文字表现场景,体味文本中隐藏着的诗意;通过在脑海中再现诗人描绘的画面,并把画面中诗人没有直接写到的部分补充出来,领会画面背后无限深远的意蕴。自己提炼鉴赏诗歌的方法,使学生在思考“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方面的收获时,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一些探究学习方法,摸索一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当场的反馈评价,及时展示了学习的成果,也及时地了解了学习中尚存的问题。分层训练及作业的选做,体现了基础性、层次性和选择性。
课的每一个设计,都有理论的思考,堂上一步一景,层层推进。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但个别句子语言可以规范、更清楚,如“历来人们公认是她的代表作。”“书上注解没有的,大家笔记下来!”
李清照声声慢课堂实录及点评2
师:今天我们学习《声声慢》。李清照的词,属于婉约词,婉约词应该如何去读?(学生齐读。整体效果尚好,故教师不做点评,即直接点出朗诵的技巧与方法。)
不错。两个字音需要注意:一是乍难还寒的“还”(huán),一个是怎生得黑的“得”(dé)。朗诵的时候要注意词中的财务处感叹号很特别,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这三处感叹号该如何去读。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师:另外这首词使用了大量的叠词。叠词有什么好处?朗读时该如何去读?我们一起来体会体会。
(师范读,随后学生放开声音自己朗读,最后师生齐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师:哪位同学谈谈体会。
生:读感叹号时会有一种往下坠的感觉!
生:有学生之感!
生:用叠词时表达的感情和氛围好像会更浓厚。
师:是的。从意思上讲,叠词和单个词表达意思是一样:寻寻觅觅的意思是寻觅,冷冷清清的意思是冷清,凄凄惨惨的意思就是凄惨。但一旦叠加在一起,情感意义就显得更加突出。这就是叠词的效果。
生:我觉着这首词和前面学过的《醉花阴》一样,都是表达出作者的愁。
师:是啊,词的末句讲得很明白:“怎一个愁字了得!”但这两处愁有什么区别吗?请从它的内容、程度上来看一看,两处愁究竟有没有什么区别?
生:我觉得《声声慢》这首词的愁比《醉花阴》的愁更深一些。
师;具体一点。
生:两首词都说到“黄花”。但是《醉花阴》说黄花时只是说瘦,而这里的黄花却是“憔悴损”,说明花已经凋零、枯萎、殆尽了。
师:很好。《声声慢》被称为千古第一悲情词,写愁写悲写得最深,大家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生:从第一句可以看出。这里她用了叠词,让人感到这“愁”更加丰富、深沉。如果结合作者生平,我觉得她的寻觅、冷清、凄惨应该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师:愿闻其详。
生:因为李清照写《声声慢》时她的丈夫已经去世,她一个人感到很孤独,就开始寻觅。寻觅过后没有结果,或者说她寻觅的结果就是冷清;感觉到冷清之后,她自己内心的感受一定是凄凄惨惨。
同学们看课本49页,刚才他讲的那个意思其实和文学大家唐圭璋讲的意思是一样的。我想问问,你刚才看这段话没有?
生:没有。
师:所以同学们应该自信啊,要相信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啊。开篇十四个叠字,她(指生)刚才讲到非常富于层次感,我们不妨再仔细分析一下。寻寻觅觅明显是李清照的一个动作。之所以寻寻觅觅,是因为心中若有所失。但寻觅之后结果如何呢?
生:是冷冷清清。
师:这里的冷清是描写什么的?
生:环境。
师:有层次吗?
生:我觉得这里的冷清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周围的环境的确冷清,二是还反应出内心的冷清。
生:如果说中间的“冷清”还只是暗示出作者的心境,那么最后的“凄凄惨惨戚戚“,就纯粹是写心情,这时作者的心理纯粹的是一种悲伤。
师:剖析得好。有人这样分析《声声慢》起句十四字叠字的妙处。(投影)
总言心情之悲伤。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教师插话:栊lóng是“窗户”的意思)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前人对李清照连用十四个叠字评价非常之高,说是“出奇制胜,匪夷所思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那么我们怎样从写作上来借鉴它?
连用十四个叠字的,可以说前无古人,暂无来者。我们写作并非一定要连用这么多叠字,有时只是连用几个叠字,就有无限的妙处。
师:除了叠词的运用,词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反映了李清照的愁情?
生:“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可以联想到一个女子,倚靠在窗前,等待着一个永远回不来的人。
教师:这个想象很好,等待一个永远回不来的人。
生:而且还是独自,一个人怎样才能挨到天黑。
师:这怎样表现她的愁情的呢?
生:每天觉得时间过的非常的慢――“独自怎生得黑”,都不知道看样捱过一天了。
师:人们一般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觉得日子难捱?
生:凄凉,空虚,悲愁,痛苦……
师:是的。人在幸福中常觉时间飞驶,只有在痛苦中才会有度日如年之感。刚才提到的《醉花阴》中其实也有类似的句子――
生:薄雾浓云愁永昼。
师:很好。李清照写的是一种人人皆有的常情。只不过她写得是如此委婉深沉令人动容动心而已。表达词人之愁的句子还有哪些呢?
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当时李清照丈夫已经去世,加之国破家亡,作者的心情更加的惆怅,“满地黄花堆积”,就让人看到一副更凄凉的画面。
师:还有吗?
生: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相识,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大雁还在,而她的丈夫已经不在了,所以很伤心。
师:我们知道古代有鱼雁传书的故事,这只旧时相识的`大雁,也许过去曾经给丈夫传过书信。如今呢?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
生:物是人非。
师;李清照另一首写愁写大雁的词同学们应该熟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只旧时传递书信的大雁还在,但丈夫已经不在了,所以是“雁过也,正伤心”……
生:我有一个疑问。“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是秋天开的,这里的黄花不应该是落的一地的菊花,而是开得很茂盛的菊花。我猜……
师:继续
生:憔悴损,有可能是因为秋风把这些菊花的花瓣吹得一地,因此感到很凄凉。但是我觉得“憔悴损”还有一层意思,是写自己憔悴。“如今有谁堪摘”也是的,不一定只是说菊花凋零一地,没有人怜爱,也有可能是说到自己,丈夫去世之后,自己也是人老珠黄,(教师插话:“人老珠黄”有些用词不当)没有人来怜爱。
师:她的疑问,加深了我们的理解。这里的堆积可以是绽放的花朵的堆积,也可能花飘零之后的堆积。秋风正急,也有可能是被吹落的花瓣的堆积。确实此处明写菊花,也是暗写自己,是以花写人。我以为还有一个精彩的句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哪位同学能谈谈自己的呢?
生:小雨缠缠绵绵,暗示词人内心的缠绵郁闷。
生:到黄昏点点滴滴,说明她坐了很长时间,看了很久,愁了很久。
生:看了李清照这句诗,我很快就联想到了秋谨的诗――“秋风秋雨愁煞人”。还有《红楼梦》里的《红豆曲》,感觉这些词句都可以用来描述李清照后期家破人亡那种情感:“展不开的眉头,挨不完的更漏。”“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觉得“点点滴滴”的愁情和李清照后期种种愁苦总是缠缠绵绵在环绕着自己。
师:我问一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它不是滂沱大雨,而是点点滴滴的细雨,你能听到吗?什么时候才能听到?李清照听到这种雨打梧桐的声音到底怎样的感觉?梧桐细雨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意象……
(见学生没有醒悟,教师投影展示如下诗句)
我们来看一些诗词你就会明白了。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碧纱秋月,梧桐细雨,几回无寐。(晏殊《撼庭秋》)
窗在梧桐叶底,更黄昏细雨,枕前前事上心来,独自个,怎生睡。(欧阳修《一落索》)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
可堪疏雨梧桐,空阶络纬,背人处,偷弹泪珠。(张元干《祝英台近》)
此情谁会,梧桐叶上疏雨。(黄升《酹江月夜凉》)
结合这几首诗,我想请同学谈一谈,梧桐秋雨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秋天梧桐叶子落了,打在上面,给你一种凄冷的感觉。黄昏给人的感觉也一样。
师:对,黄昏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意象。
生:我是借助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去感受的。“春风桃李花开日”是一种万物盛开的景象。“秋雨梧桐叶落”秋天的绵绵细雨打在这已经发黄梧桐叶上,梧桐叶随风慢慢地落下来。显得十分的凄凉,有一种深秋的孤独与寂寞。
师:最后我想把这个意象和《红楼梦》中林黛玉最欣赏的李义山的诗句比较一下……
生(插话):留得残荷听雨声。
师;我们班同学水平的确非常高。那就请你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吧。
生:我们知道秋夜漫长,雨声敲打在已经败落的荷叶之上,那种声音,只有夜深人静,难以入眠的时候,只有心中极端苦痛的时候才会听得如此真切,那一滴滴的雨声,敲打在荷叶上,也敲打在梧桐叶上,更敲打在词人的心里。于是,李清最后一句诗便喷薄而出,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就是李清照无法言说、也说不尽的愁情。
师:无论是《醉花阴》,还是《声声慢》都反映了诗人李清照内心无端的悲苦,我们能否结合她的身世、生平来谈谈她的愁到底是什么愁情?
生:李清照写《声声慢》时,丈夫已死,没有她没有人怜爱,她后来嫁给了张汝舟,一个非常差的人,加上外族入侵,宋朝迁都,整个就是国破家亡。
生:这首诗写了词人家破国亡,年老色衰(教师插话,这个词也不恰当)的感情,日晚倦梳头。内心自然惆怅感伤。
师:“日晚倦梳头”,引用得好。这里包含了多少无语之痛啊!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还是丈夫赵明诚,所有的一切都变了,我们可以说是人非物亦非。词人只有“欲语泪先流”,这该是一种怎样的悲痛啊!
最后我想补充几点:
一是她另一首词《永遇乐》可以和本词相互照应来读:(投影)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晚年飘流异地,人老憔悴,白发蓬乱,虽值佳节,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二是作者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一个女子所能得到的最甜美的幸福,也承受了一个女子所无法承受的苦痛,其中既有个人身世的苦痛也有国家的破灭的悲痛。人生之旅中最美最痛的两个端点构成了李清照词的两种心绪,从而使她写出了如此凄美的词句。
三、李清照写这首词的时候应该是在晚年,丈夫赵明诚已经去世多年。晚年当她看到丈夫赵明诚所编写的《金石录》,其中这样一句话最能表达她的心情:“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金石录后序》)
这种物是人非的伤感贯穿在李清照晚年的整个生活之中。
四是李清照在这国家与个人灾难性的打击下依然不屈,依然顽强的展现出自己全部的美。请看后人如何评价这位旷世奇女!(投影)
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最后留一个作业:《我眼中的李清照》。下课。
李清照声声慢课堂实录及点评3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位奇女子,她凭一份清高、一份脱俗,独步词坛,光耀千秋。她半世孤苦,却心细如尘;她一生坎坷,却经意执着。她用七十年短暂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千万代流传的妩媚和凄婉。她就是李清照。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读她的名篇《声声慢》
我们先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下(指名同学读),初味词情。
生读。
师:好,请坐。请这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我觉得他刚才读出了词人当时的一种很愁苦、很凄凉的感情。
师:嗯,读出了词人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什么?
生:凄凉的,愁苦的。
师:凄凉的,愁苦的。很好!还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放幻灯片:愁)
生:“凄凄惨惨戚戚”。
师:“凄凄惨惨戚戚”,要读准。很好!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问题?
生:很好。
师:读的可以?这位同学的评价是不错的。还有一点大家注意,在下片,“独自怎生得黑”,大家齐读一下,一二!
生齐读。
师:这个“得”是轻读呢,还是重读?
(生小声讨论)
师:这个“得”不是助词“得”,我们看一下注释是什么,“得”可以解释为什么?
生齐说。
师:嗯,“独自怎生得黑”,所以我们应该怎么读?感觉一下。
生齐读这一句。
师读“独自怎生得黑”。
师:这位同学已经读出了愁,虽然味还不浓。好,大家在齐读一下,看看能不能加深一下“愁”字。
生齐读。
师:好。再请一位同学说一下感受。(指名同学)你听我们刚才齐读得怎么样?
生:比刚才要好。
师:嗯,好一点,那么还有要改进的地方。那么如果要一首诗词的情感读准读透,还应该怎样?
生:还要了解这首诗的内容。
师:嗯,还要了解这首诗的内容。我们还需要去沉入词的中间,去研究它,去品味词的意象,去感悟词的意境,去研究哪一些词富有表现意义。好,下面我们分组讨论。来,大家转过身来,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说给你的小组听,然后我们请个同学起来说。
生分组讨论。
师:来,哪一位同学能起来说说,展示一下你们小组讨论的成果。
生1:我想说的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句话词人选取了几个景物,有“梧桐”“细雨”和“黄昏”。
师:好,是三个意象,“梧桐”“细雨”和“黄昏”。
生1:三个意象都可以表现出词人当时愁苦的心情,然后这里也运用了借景抒情和融情于景的手法,可以说更贴切,传神的表现出了诗人当时那种愁苦的心情,也使我们仿佛融进了那种情景之中。
师:说得好!不过能不能再具体分析一下,“细雨”是怎么表现愁的?
生1:“细雨”是可以表现出诗人心中的细细密密的愁丝的。
师:很好。能够表现词人心中细细密密的愁丝,“细雨”的特点就是细细密密。好的,那么“黄昏”呢?
生1:“黄昏”是指一天中最后的时光,也是……
师:也是最让人愁苦的、昏暗的时候。好的,还有谁来补充?
生2:我们认为“三杯两盏淡酒”中的“淡酒”,“酒”前加了一个修饰词“淡”,这个“淡”字我觉得不是酒淡,而是思人的愁之深。酒力压不住愁情。
师:很好很好。(鼓掌)很不错!是借酒消愁,但酒力压不住,所以她感觉到酒太淡。真好。还有没有?
生2:还有“雁过也,正伤心”,这个“雁”,联系李清照写这首词的背景,当时是北宋灭亡,她的丈夫赵明诚又刚刚去世,这个“雁”我们都知道它是要南飞的,这个“雁”正好使诗人想起了她的故国。
师:哦,因为“雁”是从北方飞来的,所以她想起了自己的故国。好。那么这个地方,请坐!我还要问一句,这句话说是“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是不是?那么她正在伤心的时候后面用了一个“却”,“却是旧时相识”,请问为什么?我偷偷的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在明代有一位多事之人,他非常欣赏李清照,说李清照是古今第一才苑,他说这首词非常好,可是就有两个词写得不太好,不太好理解,其中有一个,他提出来就是这个“却”字。他说这个“却”字要改,改成“因”,改成“因为”的“因”就好理解了。那么我们看看,这个“雁过也”,刚刚分析了这个“雁”从北方来,从故国来,她伤心,我觉得用“因”效果还是比较好吧。来,谁来说说?
生3:我觉得“却”比“因”好。
师:你却认为“却”比“因”好,为什么?
生3:如果是“因”的话,她看见了旧时相识的大雁,所以她才伤心;而如果用“却”的话,她已经很伤心了,她看到了大雁,然后她又想起了她丈夫的往事,她丈夫去世了,更使她的愁思更加的深。
师:哦这样有一个契机,有一个层次感。本来“雁过”就已经伤心了,但是却有一个转折,那应该把“却”改成“更”,“雁过也,更伤心”,“更”怎么样?
师:好的,我觉得这个同学已经说得不错了,是不是呀?“却”为什么转折呢?转折是为什么?因为后面一句话“旧时相识”。古代有四大喜事人们说,哪四大喜事?
师生同说: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师:那现在李清照漂泊在南方吧,忽然遇到一个旧相识的大雁,她心情怎么样?心情会一惊吧?很高兴?是真的高兴吗?不是,为什么不是?因为这只燕子过去怎么样?你知道吗?
生4:大雁它从北方飞到南方,它还会再回去,而她现在只能寄居于江南,而回不去了。
师:哦,对了,老朋友来了,还可以回去,而自己是回不去了。还有,还有一点,还有什么?这只大雁曾经干过什么事呀?
生5:为她和她丈夫传过书信。
师:鸿雁传书,而现在呢?
生5:而现在她丈夫死了。
师:来了也无法传了。很好,所以“却”字之后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情感?愁,更深的愁,但是“旧时相识”后面说了没有?没有,“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后面戛然而止呀,是不是?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感?我们自己再思索。好的,这个“雁”意象说完了,好的,还有没有?谁来再说?我们已经很好了,表现很不错,来,除了意象之外,还有一些词语也很好,来……
生6: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她用叠词的话就是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寻寻觅觅”讲的是诗人的动作,“冷冷清清”讲的是诗人的环境,“凄凄惨惨”讲的是词人内心的感受,这样层层递进,而且运用叠词,让我们慢慢的一步一步的了解词人的心境,也能更准确的感受到她此时内心的愁苦。
师:嗯,这位同学非常有层次的分析了这十四个叠字,好的,请坐。这位同学慧眼识珠呀!这首词最突出的就是这个叠词的运用。在百度上一查,就能查到三十六条古人的评论,这位同学的评论可以算是第三十七条了。那么我还要问,她刚才说的是词人的动作、环境和情感,我就搞不清,她为什么要寻呢?她在寻什么?是不是?她寻到了吗?来,谁再来补充说说?
生7:作者此时心里非常的不安,然后她试图寻找一些东西让自己平静下来。
师:哦,是因为不安。
生7:但是貌似在寻找……
师:她在寻找,找什么东西?
生7:让她内心平静的东西。
师:哦,能让她内心平静的感情寄托,找到了吗?
生7:没有。
师:哦,没有,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她没有找到呢?
生7:她的心情描写是“凄凄惨惨戚戚”。
师:哦,心情描写是“凄凄惨惨戚戚”,表现她找的结果是前面的哪一个?
生7:“冷冷清清”。
师:好的,她找到的只是外面的冷冷风和室内清冷的自己,所以后面有了“凄凄惨惨戚戚”。很好!这位同学分析的在寻找感情寄托。著名的作家梁衡说过:“她在找什么?她可能在找她的丈夫,可能在找她的幸福生活,也可能在找挽回大宋江山的策略,但是一切都没找到。”这位同学能够看出叠词的妙处,很不错。这就是李清照的专利呀!(板书:易安的词)李清照在词坛写传意的词很多,有人说这个传意是无人能比的,而且后面是一片深情愈唱愈妙,好,除此之外还有,来……
生8:在下片“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独”字写出了作者当时独自一人的情景。“怎生得黑”写出了长夜的漫长,衬托出作者的孤独感,更加写出了李清照的愁。
师:你在这里说写出了什么的漫长?
生8:长夜的漫长。
师:哦,长夜的漫长。好,请坐。有没有不同意的?
生9:我觉得应该没有到黑夜。
师:没有到黑夜,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9:“独自怎生得黑”。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9:是熬到天黑。
师:是熬到天黑,还没有到天黑。这样的日子对于李清照来说可能就是漫漫长夜。好,她为什么感到难熬?
生9:因为她在黄昏的时候看到了一些凄凉的景物,触动了她内心的愁绪。
师:她还看到了什么?
生9:看到了满地的黄花。
师:满地的黄花。你说说黄花为什么能触动她的愁思?
生9:因为黄花它是秋天的花。
师:秋天是黄花盛开。
生9:带给人凄凉的感觉。
师:秋天的黄花有凄凉,因为秋天来了,所以有悲秋的感觉。这个地方的黄花为什么又凄凉的感觉呢?
生9:“堆积”。
师:哦,“堆积”,除了“堆积”之外还有什么?
生9:“憔悴损”。
师:“憔悴损”,是黄花盛开,但是已经落下了,看到这落下的黄花,所以她内心凄惨,还有没有?
生9:还有她说“如今有谁堪摘”。
师:你说……
生9:说明她在回忆。
师:她在回忆什么呢?
生9: 想起当年她和她丈夫也是在秋天共同摘过黄花,但现在她丈夫去世了,只能她一个人看着这残败的黄花,所以内心非常的愁苦。
师:很好。这位同学看到了“如今”这个词,很好,请坐!是如今与过去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李清照此时孤寂的.心境。我们大家可能还有很多内心的感触,对一些见解,我们课后再交流。总之,我们这首词选用了很多富有表现力的意象和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传情达意,使我们这首《声声慢》整首词细腻柔婉,含蓄蕴藉,因而这首词被人们称之为“婉约之首”,(板书:婉约的词)可以看出它的高度。这首词既有音乐美,又具有绘画美。一个动作,一个意象,可能就对应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而这一幅幅图画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整首词它的意境。下面我们请大家听读。一边听一边想象一个最能打动你的画面,然后用动情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
师范读。
师:我们请同学们来描述一下你刚刚想象的是哪一个打动你的画面,谁来描述一下?要敢于表现自己。
生10:日已西斜,天近黄昏,可是屋里却没有人烛,也许她也不愿意这样做吧,她只是依靠在窗前,独自一人,默默地注视着窗外的景物,眼前的迷茫和愁苦,使她不忍再看,她的眼中没有泪水,因为她的泪水已经干了。
师:好,很好,这位同学描绘的词人形象是一个欲哭无泪的形象,很好!还有吗?哪一位?
生11:寒风相送,一个离愁当头的女子在屋前独酌,旧时相识的大雁飞过,留下一个小小的缩影,雁过尚且留声,人去了,只能在回忆中独自落泪。
师:这位同学描写得是雁过的景象,很好。雁过留声,而现在她只有一人,独自在这儿。还有没有?
生12:虽然拿着一个酒杯,然后倚在门廊的柱子上,一只手紧紧抓住衣角,然后晚来的风把门帘吹起,传来尖啸的风声,词人通过门帘吹起透过的光看外面被风吹乱的景。
师:这是写风吹动门帘的景,很好!她用了细节的描写,风吹动门帘,她透过门帘看窗外的景,很好!还有没有?刚才都是女同学,男同学有没有?当然女同学也可以,描述一下就行,来,这位同学在看我,你来。
生13:词人打开窗子,入映的是满地的黄花,堆积在地上的黄花枯萎、凋谢,谁能想象它盛开时的艳丽?词人不仅仅想起了以往与丈夫共同赏花的情景。
师:好的,请坐。这位同学描写的是此人看到满地黄花的情景。冷冷的眼神,想到了她和她丈夫共同赏花时的情景。刚刚我们同学都用丰富的想象去沉入了意境之中,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我也很受感动。我在听大家描述的时候,我在自己朗读的时候,我就隐隐感觉好像李清照在向我提意见,提什么意见呢?好像她不同意我们刚刚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全词的感情,为什么?因为李清照在词的最后,面对着淅沥的细雨、飘零的梧叶和惨淡的黄昏,她发出的由衷的感叹是什么?
生齐说:“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怎一个愁字了得”。也就是说一个“愁”字是无法概括的了得。那么此时,激励着李清照去写作这首词,她的心境是什么样子?她写作这首词的时候,她有着怎样的复杂的情感呢?要好好的去玩味玩味此时李清照的心境。当然要了解这个我们还要怎样?对还要了解背景。大家再翻过来看一下我给大家印的李清照的事迹,浏览一下,然后我们再翻过来,再默读一下李清照的这首词,去玩味玩味此时李清照的心境仅仅是愁吗?还有哪些复杂的情感?……好,抬起头来,谁来说还有什么情感?
生14:还有怨。
师:还有怨,她怨什么呢?
生14:怨她的丈夫过早地抛弃她而去。
师:怨她的丈夫。
生14:怨国家不再。
师:好的,好的,请坐。还有怨,怨她和她的丈夫美满的婚姻难全,怨她的丈夫过早的离开,现在是天上人间各半。还怨大宋江山沦陷,很好!还有吗?
生15:还有茫然和不知所措。
师:还有茫然和不知所措。
生15:她的丈夫已经早去了,她不知道她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她陷入了愁苦。
师:很好,请坐。她迷茫,她不知道她的余生应该怎样煎熬过去。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16:我觉得她还有对国家的担忧和对自己未来的漂泊的担忧。
师:还有担忧,担忧自己国家的未来,是不是?请坐。现在的国家南宋苟且偏安,江山一天天沦陷,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尽头。她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漂泊到何地,漂泊到什么时候。很好!我们经过这样的深入的玩味此时李清照的心境,我们对这首词的情感的把握就会更进一层。好,下面我们再来读这首词,我们为了让大家尽可能的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不齐读,散读,自己大声的读,读出这些情感,开始。
生读。
师:好,我们读了一遍,我们请哪位同学起来给我们读读试试?敢于去展示自己吧,谁来?哪一位?来,这位女同学。
生读。
师:好,请坐。读的声调已经有愁味了,但是我们还要怎么样?能不能再读得慢一点,去表达情感?来,你来试试。
生读。
师:好的,读得很好,请坐。尤其前面的“凄凄惨惨戚戚”最后的“戚戚”让我们听到好像在哽咽,是不是?我们再把这十四个字读一遍,慢一点,来,“一二”……
师生齐读。
师:这首词感动了中国千千万万的人,也感动了许许多多的外国人,其中有一位法国的诗人就深受感动,于是就把这首词进行了改编,改写成了另外一首诗,题目叫《绝望》。大家想不想看看?(幻灯片展示诗歌)好,大家齐读一下。
生齐读。
师:好,我们比较一下这首《绝望》,跟我们的《声声慢》相比,它表达感情的手法有什么不同?谁来说?
生1:意象不同。
师:这首诗没有任何景与意象。
生1:只用了一些动词来抒发感情。
师:非常直白的来抒情,而《声声慢》呢?
生1:很含蓄。
师:比较含蓄。相比较我们的《声声慢》用了许多我们中国比较传统的意象来表达感情,细腻柔婉。而这首词呢,写的非常直白。(板书:中国的词)我们一下子就能感受到中国传统的诗词跟西方的诗的不同。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2:我觉得他在学李清照的叠词,他用了这么多重复的词。
师:哦,有可能在学她,请坐。他用了反复的手法,用了叠词。我们经过比较,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声声慢》,(放幻灯片:五、赏读:回味词韵)我们再来读一读,在读的过程中再来回味《声声慢》的韵味。咱们换一种方式读,大家抬头看,我们先请女同学用柔婉细腻的声音来读,女同学读完划线的地方,我们男同学再用雄浑深厚的语调来重读一遍,读到划双线的地方,我们齐读。好,开始。
生读。
师:很好,读出了韵味。(放幻灯片——初读:初味词情;研读:品味词语;听读:体味词境;悟读:玩味词心;赏读:回味词韵。)
今天我们就用读的方式感悟了我们易安词的特色,品味了婉约词的风采,体会了我们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课堂虽然短暂,我衷心的希望我们能够记住这个虽然弱小,但是伟大的女词人!愿我们能够沐浴在我们中国传统诗词当中,去咀嚼品味,含英咀华,快乐地成长。
谢谢大家,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