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念奴娇·春情》赏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李清照 念奴娇 春情

管理员

摘要:

李清照《念奴娇春情》赏析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念奴娇春情》赏析……

李清照《念奴娇·春情》赏析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念奴娇·春情》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念奴娇·春情》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 垂四面,玉阑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注释:

  险韵:以生僻字协韵写诗填词。

  扶头酒:能让人精神振作的好酒,饮多则易醉。一说“扶头”为酒名。

  玉阑干:白石栏杆。

  香消:香炉中的香已烧尽。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出自《世说新语·赏誉》。初引:叶初长。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它叙写了寒食节时对丈夫的怀念。

  开头三句写环境气候,景色萧条。柳、花而用“宠”、“娇”修饰,隐有妒春之意。

  接着写作诗填词醉酒,但闲愁却无法排解,已有万般怨尤。一句“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道出词人闲愁的原因:自己思念远行的丈夫,“万千心事”却无法捎寄。

  下阕开头三句,写出词人懒倚栏杆的愁闷情志,又写出她独宿春闺的种种感觉。“不许愁人不起”,写出作者已失去支撑生活的乐趣。“清露”两句转写新春的可爱,因之产生游春心思。

  结尾两句最为佳妙:天已放晴,却担心是否真晴,那种心有余悸的感觉,表现得极为凄迷。

  延伸阅读:

  李清照《念奴娇·春情》白话译文

  萧条冷落的庭院,吹来了斜风细雨,一层层的院门紧紧关闭。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嫩柳也渐渐染绿。寒食节即将临近,又到了令人烦恼的时日,推敲险奇的韵律写成诗篇,从沉醉的酒意中清醒,还是闲散无聊的情绪,别有一番闲愁在心头。远飞的大雁尽行飞过,可心中的千言万语却难以托寄。

  连日来楼上春寒泠冽,帘幕垂得低低。玉栏杆我也懒得凭倚。锦被清冷,香火已消,我从短梦中醒来。这情景,使本来已经愁绪万千的我不能安卧。清晨的新露涓涓,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不知增添了多少游春的意绪。太阳已高,晨烟初放,再看看今天是不是又一个放晴的好天气。

  李清照《念奴娇·春情》创作背景

  此词为春闺独处怀人之作,是词人早期作品。政和六年(1116),清照三十三岁。这年三月初四,夫婿赵明诚游览距青州约一百七十里的名刹灵严寺。夫君离她而去,深闺寂寞,她却无可奈何。断肠心事难以寄托,于是在满怀思念之时创作了这首《念奴娇》。

  作者简介

  《念奴娇·春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她是宋代(南北宋之交)的杰出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的词作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则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她的词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李清照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她的词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深受后世读者喜爱。

  古诗特色

  《念奴娇·春情》作为李清照的一首代表作,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1.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此词为春闺独处怀人之作,上片由春闲引发对远人的思念,下片通过抒写春寒之日的凄清,反映作者百无聊赖的心情。全词情感真挚,表达了词人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和内心的孤寂。

  2.融情入景,浑然天成:全篇融情入景,词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使得景物与情感相互交融,浑然天成。如“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等句,既描绘了环境的萧条,又隐含了词人心境的凄苦。

  3.语言清丽,表达含蓄:李清照的词作语言清丽,表达含蓄。在《念奴娇·春情》中,她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含蓄的表达方式,将内心的情感娓娓道来,让读者在品味词句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词人深邃的情感世界。

  4.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此词叙事条理清晰,层次井然。上片从春闲引发思念,下片通过春寒之日的凄清反映心情,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这种结构安排使得全词在表达上更加有条理和逻辑性。

  5.意境幽美,余味无穷:全词意境幽美,余味无穷。词人在描绘景物和抒发情感时,注重营造一种幽美的意境,使得读者在品味词句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文字本身的美的享受。同时,词尾的“更看今日晴未”一句更是以问句作结,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品味之余能够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