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的《金石录》……
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①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②之民也。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③。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④、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柬十卷作一帙。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节选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金石录>
注释
①赵侯德甫:指赵明诚,字德甫,李清照之夫。赵明诚曾为莱州等地太守,故称“侯”。
②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③铅椠(qiàn):古代文具。铅为铅条,可书写;椠为木板,可书文字。
④刓(wán)阙:磨损残缺。
译文
以上《金石录》三十卷是谁的著作呢?是先夫赵德甫所撰的。上自三代,下至五代之末,这些见之于金石镂刻的文字共二千卷,都校正了错字异文,进行了汰选和品评,上足以合圣人的道德标准,下能够订正史官失误的,这里都记载了,可以称得上内容丰富了!
我在建中辛巳年间,嫁到了赵家。明诚当年21岁,还在太学当学生。我们两家都是寒族,向来清贫简朴。每月初一、十五,明诚都请假出去,把衣服押在当铺里,取五百铜钱,走进大相国寺,购买碑文,回到家中,我们面对面地坐着,展玩碑文,自己觉得很像远古时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样自由和快乐。曾记得崇宁年间,有一个人拿来一幅南唐徐熙所画的《牡丹图》,要二十万钱才肯卖。当时就是贵家子弟,要筹备二十万铜钱,也很不容易啊!我们把它留了两夜,终于因为想不出法子而还给了他。我们夫妇俩为此惋惜怅惘了好几天。
后来我们回青州故乡闲居了十年。仰有所取,俯有所入,衣食富足有余。明诚又接连做了莱州和辎州的太守,把他的全部薪俸拿出来,从事书籍的刻写。每得一本,我们就一起较勘,整理成集,题上书名。我天性博闻强记,每次吃完饭,和明诚坐在归来堂上烹茶,指着堆积的书史,说某一典故出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猜中与否决定胜负,作为饮茶的先后。猜中了,便举杯大笑,以至把茶倒在怀中,起来时反而饮不到一口。甘心在这样的环境中过一辈子!所以我们虽处于忧患贫穷之中,而胸中的志愿从没有屈服过。
收书的任务既已完成,就在归来堂中建起书库,把大橱编上了甲乙丙丁的号码,中间放上书册。如需讲读,就拿来钥匙开橱,在簿子上登记,然后取出所要的书籍。我有时把书籍损坏或弄脏了一点,他定要给以批评,并责令揩完涂改,不再像过去那样平易和蔼了。我性子实在忍耐不住,就想办法不吃第二道荤菜,不穿第二件绣有文彩的衣裳,头上没有明珠翡翠的首饰,室内没有镀金刺绣的家具。遇到诸子百家的书籍,只要字不残缺、版本不假的,就马上买下,储存起来作为副本。于是罗列在几案上,堆积在枕席间,我们意会心谋,目往神授,这种乐趣远远超过声色狗马之上。
今天无意之中翻阅这本《金石录》,好像见到了死去的亲人。因此又想起明诚在莱州静治堂上,把它刚刚装订订成册,插以芸签,束以缥带,每十卷作一帙。现在他的手迹还像新的一样,可是墓前的树木已能两手合抱了,悲伤啊!从前梁元帝萧绎当都城江陵陷落的时候,他不去痛惜国家的灭亡,而去焚毁十四万册图书;隋炀帝杨广在江都遭到覆灭,不以身死为可悲,反而在死后把唐人载去的图书重新夺回来。难道人性所专注的东西,能够逾越生死而念念不忘吗?或者天意认为我资质菲薄,不足以享有这些珍奇的物件吗?抑或明诚死而有知,对这些东西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吗?为什么得来非常艰难而失去又是如此容易啊!然而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这是人间的常理。因此我以区区之心记述这本书的始末,也想为后世好古博雅之士留下一点鉴戒。
赏析:
这篇(<金石录>后序)(以下简称<><金石录>序》。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赵明诚又再三请河间刘跂为《金石录》前三十卷撰序。刘跂于同年九月完成好友赵明诚所嘱,其文题作(<金石录>后序)(以下简称“刘序”)。李清照所撰《后序》,虽与“刘序”的题目相同,但她是在赵明诚逝世、由她继续完成丈夫的未竟之业后写下的。同样是为《金石录》作序,李清照的《后序》,与赵明诚的自序和“刘序”大不相同。后二者系就书论书,只谈与《金石录》直接相关的事,文字简洁平实,是两篇很典型的书序。李清照的《后序》却是匠心独运,在剪裁、叙事、抒情等方面迥别于一般书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她所结撰的重点是放在叙述金石书画的“得之艰而失之易”上,是一篇带有自传性的而又抒情性极强的文学散文。金石录>金石录>金石录>
在我国散文史上占有不可替代位置的(后序),理所当然地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和总体上颇为中肯的评价,其中两个人的见解极近腠理。一是南宋的洪迈;一是近人浦江清。洪迈主要是就《后序》的叙事旨归而建言,他说:“其妻易安居士,平生与之同志,赵段后,憨悼旧物之不存,乃作后序,极道遭催变故本末。”((容斋四笔)卷五)洪迈不仅以此番言简意赅之语,准确地道出了洋洋两千言《后序》的叙事脉络,其更大的贡献还在于为后世留下了亲眼经见宋版(后序)所云之撰署日期为绍兴四年(1134)。这就极有力地说明了明抄本的“绍兴二年”之误。因为“绍兴二年”对李清照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这年的春夏她得了重病,又因与张汝舟的离异诉讼吃官司、坐牢……在这种情况下,她哪里会有心思去整理《金石录》并撰写《后序》,而“绍兴四年”则正是赵明诚逝世五周年,是时痛定思痛而作《后序》,岂非顺理成章!
而浦江清则从另外的角度道出了《后序》的价值所在:此文详记夫妇两人早年之生活嗜好,及后遭逢离乱,金石书画由聚而散之情形,不胜死生新旧之感。一文情并茂之佳作也。赵、李事迹,(宋史)失之简略,赖此文而传,可以当一篇合传读。故此文体例虽属于序跋类,以内容而论,亦同自叙文。清照本长于四六,此文却用散笔,自叙经历,随笔提写。其晚境凄苦郁闷,非为文而造情者,故不求其工而文自工也。
作者介绍
李清照,字易安,山东济南人,是我最喜欢的女词人,她长于诗词,通晓音律,工散文,多才多艺,她的文笔细腻,委婉,多情,她的一生命运多劫,颠簸不幸,却以敏捷的才思,独特的诗词造诣,在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词人,故有婉约派宗主的称号,她的词清新婉约,情调优美,以情动人,让人耳目一新,难以忘记。少女时的李清照,活泼率真,朝气蓬勃,生活在富裕的书香门第,一切都是那麽的幸福,“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如梦令》把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来。少妇时期的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相亲相爱,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和整理,但多情自古伤离别,赵明诚赴任在外,空虚,寂寞的闺中生活,使李清照的诗词充满了深深的离愁,闺怨。“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燕子归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的这首《一剪梅》,把自己的相思抒发的淋漓尽致,难舍难分的爱,割之不舍的情,夫妻之间微妙而真挚的感情跃然纸上,读起来朗朗上口。再看这首《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字面上没提离别之苦,相思之情,但是却更含蓄的道出了离别的相思苦,相聚遥遥无期,花因风吹而瘦,人因相思比花还瘦,思念赵明诚的真切缠绵的感情不言而喻。
南渡之后的李清照,经历的太多的磨难,国家的灭亡,丈夫的去世,凄惨的经历让她饱尝苦头,一直到晚年,她都不能摆脱幽愤和愁苦。“风住沉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武陵春》把李清照的凄苦的心情描述的更为逼真,这许多的伤心事加起来,这小小的舟儿怎么载的动?追抚往事,睹物思人,物事而人非,只有躲起来悄悄的流泪。晚年的李清照,已经是穷困潦倒了,从原来的官宦富庶到现在的穷困困顿,从以前的悠闲生活到现在的身世多劫,怎样的一种反差,她此时的诗词情调大都伤感,怀念中原,悲叹身世。或许,苦难也是人的一种财富,李清照的晚年之作《声声慢》,可谓是上乘之作,“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抒发了她饱经忧患,孤独无依的悲愁,只身飘零,孑然独处,凄清冷落的苦楚奔涌而出,泻与笔端,全文都是以“愁”字来的,最后在以“愁”字结尾,画龙点睛。也曾有文人称赞这首词流转如珠,手法高妙,可谓“大珠小珠落玉盘。”
在封建社会男人自居的旧时代,李清照不可不为女中英雄,她成功的塑造了女词人的形象,她不仅是一个柔情的女子,也是一位豪爽的女文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何等的壮志雄心,李清照也是爱国的,对自己和国家的前途都一直是有着深沉的忧虑。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如此的赞誉对李清照来说,亦不为过。她以她自己的独特的睿智的头脑,在历史写下了永不磨灭的一笔,喜欢她,情真真,意切切,愁深深!喜欢她多愁善感,喜欢她的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