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作品《温一壶月光下酒》原文及赏析 林清玄,中国台湾当代作家、散文家,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林清玄作品《温一壶月光下酒》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温一壶月光下酒,……
林清玄作品《温一壶月光下酒》原文及赏析
林清玄,中国台湾当代作家、散文家,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林清玄作品《温一壶月光下酒》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温一壶月光下酒,是些什么呢?风扫落花的惆怅,有着粗糙的疼痛,柔滑的深情,地老天荒的相信?是我的文字熟练而心遗忘的那一些些么?也许,倾诉已经是那样一道深深的河道,情感的浪潮再也学不会四散奔流。我哀哀地看着,哀哀地想着。我感觉到自己被囚禁了,不再能够活过。
我走在街头的人潮车流里,我要让自己知道生活真的与想象无关。你可以丢掉你自己,你可以成为任何人。是的,你就是别人。你和他们中的其中一个一样,走着路,有着方向或者目的。你就是他们中的一个,走着路,有着方向或者目的。但是,你还是要走进你自己。你拖着自己,你抱着自己。你看着自己,你问这是谁,你的眼睛惊恐地看着问话的人,你知道你藏在里面。
我可以说我爱,使用各色各型爱的方式,那真的不难,一点也不难。说着蜜语甜言,穿梭于情深意浓,融入其中。就像戴着与衣服很协调的耳环一样,即使别人注意到也不会把耳环和我本身区分开。很好很好,就是这样。就是我本身的,我具有的,就是我的。耳环失去了它本身,爱情失去了她本身。我就是爱情。
你可以说你爱我,你能给我很原因的原因。可是我不想问,你就不用给了。原因很简单,也不过是你爱上了时间里的一个点,你在我们相识的那一刻爱了。时间,地点,心情。你也许做过准备,有着经验,一问一答过。甚至还有着天荒地老的期限。我不问,你稍稍轻松,你稍稍失落。我不问,是因为我在问。我的眼睛,我的手,我的身体,我的声音,都是在问的。只是我的语言羞怯。我的问在我们之间很艰难的推拉着,有着很大的张力。我一直忍耐于这样的局面里。语言只是微风拂过,月影斑驳罢了。罢了。你从来看不到风。你一直站在风里。你看不到了。
当我沉沦于黑黑的寂寞,我和酒无关。情色的酒,那是用来醉的。当我身陷爱情,你就是情色的酒。你就是醉本身。月光般的,皎洁的,液体的。我知道你是酒,我放心地去喝醉。你躺在壶里,在我眼睛里唯一地存在着。你和世界万物无关,你只是我一个人的。那种占有,与生俱来。天然的。没有裂痕。没有被记忆过。
我要的诺言,只是酒的诺言。燃烧是拥有本身。燃烧是液体的燃烧。没有坚硬的拒绝。没有离弃。没有一切的痕迹。
赏析:
《温一壶月光下酒》是林清玄一篇文章的篇名,也是他婚后的第一本散文集书名。我的心眼完全被「温一壶月光下酒」这几个有魅力的字所牵引,非常喜欢它所蕴含的境界。
书中的许多篇都是描写小人物,所感悟的平常事。如何面对生活?作者这样勉励我们:「连石头都可以撞出火来,其他的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是啊,我们坚信连冰冷的石块都能撞出火来,那么心与心的碰撞,心与心的靠近,一定发散出人性中最纯真的灵性之火。
佛前一炷燃烧的清香,作者却能觉照到「那一炷香冉冉地燃烧著,香头微细的火光和上升的香烟使我深深的震颤,我在那香里看见一股雄浑的力量,以及一颗单纯的中国人心灵绵长的燃烧著。」清香一炷,那是一种空间;罚你一跪,那是一种时间。空间与时间,皆从这一炷冉冉燃烧著清香升腾而起,在升腾而起的一炷清香里,作者深深体悟到这种空间和时间是东方的美学。试著用黑暗锻造出我们的一双黑明眸,来洞察我们的生活。
「将月光装在酒壶里,用文火一起温来喝酘酘」,第一次读到时完全是一种惊艳的感觉,「山香云气」是赛过酒气的。月光是温蕴的,酒是如火一样辣的。温一束月光来下酒,削去身上的愁和怨,和心灵的尖锋利芒,使自己溶入如月光一般温柔的人世温情中。他将浮名虚利换作浅酌低唱,时时不忘自己有一个温柔的灵魂。
再来举杯吧,让我们共用温一壶月光下的酒,共赏一片迷路的云,共忆烟气氤氲的鸳鸯香炉。坐拥青山,剪几缕清风,掬几片月光,温上一壶酒,尔后,在文字里不醉不休。
作者介绍
林清玄,中国台湾当代作家、散文家,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
1953年2月26日,出生于台湾省高雄县旗山镇。1967年起,住在台南,并在瀛海中学就读。1970年,在报纸上发表《行游札记十帖》。1972年,考入世界新闻专科学校。1981年,出版散文集《温一壶月光下酒》。1986年,散文集《紫色菩提》在中国大陆出版。1990年,散文集《红尘菩提》在中国大陆出版。2008年,散文集《平常茶非常道》在中国大陆出版。2014年,散文集《清欢玄想》在中国大陆出版。2016年,散文集《心有欢喜过生活》在中国大陆出版。
评价
林清玄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把自己的宗教体会和文学相融合,他结合自己的生活用优美的语言谈论佛教精神,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和佛教的亲密关系,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佛教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