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光之四书》原文及读后感(精选6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林清玄《光之四书》原文及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林清玄《光之四书》原文】 光……
林清玄《光之四书》原文及读后感(精选6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林清玄《光之四书》原文及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林清玄《光之四书》原文】
光之色
当塞尚把苹果画成蓝色以后,大家对颜色突然开始有了奇异的视野,更不要说马蒂斯蓝色的向日葵,毕卡索鲜红色的人体,夏卡尔绿色的脸了。
艺术家们都在追求绝对的真实,其实这种绝对往往不是一种常态。
我是真正见过蓝色苹果的人。有一次去参加朋友的舞会,舞会不免有些水果点心,我发现就在我坐的位子旁边一个摆设得精美的果盘,中间有几只梨山的青苹果,苹果之上一个色纸包扎的蓝灯,一束光正好打在苹果上,那苹果的蓝色正是塞尚画布上的色泽。那种感动竟使我微微地颤抖起来,想到诗人里尔克称赞塞尚的画:“是法国式的雅致与德国式的热情之平衡。”
设若有一个人,他从来没有见过苹果,那一刻,我指着那苹果说:苹果是蓝色的。他必然要相信不疑。
然后,灯光变了,是一支快速度的舞,七彩的光在屋内旋转,打在果盘上,所有的水果顿时成为七彩的斑点流动。我抬头,看到舞会男女,每个人脸上的肤色隐去,都是霓虹灯一样,只是一些活动的碎点,像极了秀拉用细点的描绘。当刻,我不仅理解了马蒂斯、毕卡索、夏卡尔种种,甚至看见了除去阳光以外的真实。
在阳光下,所有的事物自有它的颜色,当阳光隐去,在黑暗里,事物全失去了颜色。设若我们换了灯,同样是灯,灯泡与日光灯会使色泽不同,即使同是灯泡,百烛与十烛间相去甚巨,不要说是一枝蜡烛了。我们时常说在黑夜的月光与烛光下就有了气氛,那是我们多出一种想像的空间,少去了逼人的现实,即使在阳光艳照的天气,我们突然走进树林,枝叶掩映,点点丝丝,气氛仿佛滤过,就围绕了周边。什么才是气氛呢?因为不真实,才有气有氛,令人迷惑。或者说除去直接无情的真实,留下迂回间接的真实,那就是一般人口里的气氛了。
有一回在乡下,听到一位农夫说到现今社会风气的败德,他说:“都是电灯害的,电灯使人有了夜里的活动,而所有的坏事全是在黑暗里进行的。”想想,人在阳光的照耀下,到底还是保持着本色,黑暗里本色失去,一只苹果可以蓝,可以七彩,人还有什么不可为呢?
这样一想,阳光确实是无情,它让我们无所隐藏,它的无情在于它的无色,也在于它的永恒,又在于它的自然。不管人世有多少沧桑,阳光总不改变它的颜色,所以仿佛也不值得歌颂了。
熟知中国文学的人应该发现,中国诗人词家少有写阳光下的心情,他们写到的阳光尽是日暮(天寒翠袖薄,日暮依修竹),尽是黄昏(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尽是落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尽是夕阳(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尽是斜阳(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尽是落照(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阳光的无所不在,无地不照,反而只有离去时最后的照影,才能勾起艺术家诗人的灵感,想起来真是奇怪的事。
一朝唐诗、一代宋词,大部分是在月下、灯烛下进行,你说奇怪不奇怪?说起来就是气氛作怪,如果是日正当中,仿佛都与情思、离愁、国仇、家恨无缘,思念故人自然是在月夜空山才有气氛,怀忧边地也只有在清风明月里才能服人,即使饮酒作乐,不在有月的晚上难道是在白天吗?其实天底下最大的痛苦不是在夜里,而是在大太阳下也令人战栗,只是没有气氛,无法描摹罢了。
有阳光的天色,是给人工作的,不是给人艺术的,不是给人联想和忧思的。有阳光的艺术不是诗人词家的,是画家的专利,中国一部艺术史大部分写着阳光,西方的艺术史也是亮灿照耀,到印象派的时候更是光影辉煌,只是现代艺术家似乎不满意这样,他们有意无意地改变光的颜色。抽象自不必说了,写实,也不要俗人都看得见的颜色,而是透过画家的眼睛,他们说这是“超脱”,这是“真实”,这是“爱怎么画就怎么画才是创作”。
我常说艺术家是上帝的错误设计,因为他们要在阳光的永恒下,另外做自己的永恒,以为这样就成为永恒的主宰。艺术背叛了阳光的原色,生活也是如此。我们的黑夜愈来愈长,我们的屋子益来益密,谁还在乎有没有阳光呢?现在我如果批评塞尚的蓝苹果,一定引来一阵乱棒,就像齐白石若画了蓝色的柿子也会挨骂一样,其实前后还不过是百年的时间,一百年,就让现代人相信没有阳光,日子一样自在,让现代人相信艺术家的真实胜过阳光的真实。
阳光本色的失落是现代人最可悲的一种,许多人不知道在阳光下,稻子可以绿成如何,天可以蓝到什么程度,玫瑰花可以红到透明,那是因为过去在阳光下工作的占人类的大部分,现在变成小部分了,即使是在有光的日子,推窗究竟看的是什么颜色呢?
我常在都市热闹的街路上散步,有时走过长长的一条路,找不到一根小草,有时一年看不到一只蝴蝶;这时我终于知道:我们心里的小草有时候是黑的,而在繁屋的每一面窗中,埋藏了无数苍白没有血色的蝴蝶。
光之香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末了,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苓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涨破土地。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来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农夫用斗笠一搧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他开颜地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 ? 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的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像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我们坐在稻埕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来,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地从童年中流泄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关系。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 ”
我说:“那夜来香、昙花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光之味
在澎湖访问的时候,我常在路边看渔民晒鱿鱼,发现晒鱿鱼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鱿鱼放在水泥地上,隔一段时间就翻过身来。在没有水泥地的土地,为了怕蒸起的水汽,渔民把鱿鱼像旗子一样,一面面挂在架起的竹竿上——这种景观是在澎湖、兰屿随处可见的,有的台湾沿海也看得见。
有一次一位渔民请我吃饭,桌子上就有两盘鱿鱼,一盘是新鲜的刚从海里捕到的鱿鱼,一盘是阳光晒干以后,用水泡发,再拿来煮的。渔民告诉我,鱿鱼不同于其他的鱼,其他的鱼当然是新鲜最好,鱿鱼则非经过阳光烤炙,不会显出它的味道来。我仔细地吃起鱿鱼,发现新鲜虽脆,却不像晒干的那样有味、有劲,为什么这样,真是没什么道理。难道阳光真有那样大的力量吗?
渔民见我不信,捞起一碗鱼翅汤给我,说:“你看这鱼翅好了,新鲜的鱼翅,卖不到什么价钱的,因为一点也不好吃,只有晒干的鱼翅才珍贵,因为香味百倍。”
为什么鱿鱼、鱼翅经过阳光曝晒以后会特别好吃呢?确是不可思议,其实不必说那么远,就是一只乌鱼子,干的乌鱼子价钱何止是新鲜乌鱼卵的十倍?
后来我在各地旅行的时候,特别留意这个问题,有一次在南投竹山吃东坡肉油焖笋尖,差一点没有吞下盘子。主人说那是今年的阳光特别好,晒出了最好吃的笋干,阳光差的时候,笋干也显不出它的美味,嫩笋虽自有它的鲜美,经过阳光,却完全不同了。
对鱿鱼、鱼翅、乌鱼子、笋干等等,阳光的功能不仅让它干燥、耐于久藏,也仿若穿透它,把气味凝聚起来,使它发散不同味道。我们走入南货行里所闻到的干货聚集的味道,我们走进中药铺子扑鼻而来的草香药香,在从前,无一不是经由阳光的凝结。现在有毋需阳光的干燥方法,据说味道也不如从前了。一位老中医师向我描述从前“当归”的味道,说如今怎样熬炼也不如昔日,我没有吃过旧日当归,不知其味,但这样说,让我感觉现今的阳光也不像古时有味了。
不久前,我到一个产制茶叶的地方,茶农对我说,好天气采摘的茶叶与阴天采摘的,烘焙出来的茶就是不向,同是一株茶,春茶与冬茶也全然两样,则似乎一天与一天的阳光味觉不同,一季与一季的阳光更天差地别了,而它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具备一只敏感的舌头。不管在什么时代,总有一些人具备好的舌头能辨别阳光的壮烈与阴柔——阳光那时刻像是一碟精心调制的小菜,差一些些,在食家的口中已自有高下了。
这样想,使我悲哀,因为盘中的阳光之味在时代的进程中似乎日渐清淡起来。
光之触
八月的时候,我在埃及,沿着尼罗河自北向南,从开罗逆流而溯。一直往路可索、帝王谷、亚斯文诸地经过。那是埃及最热的天气,晒两天,就能让人换过一层皮肤。
由于埃及阳光可怕的热度,我特别留心到当地人的穿戴,北非各地,夏天的衣着也是一袭长袍长袖的服装,甚至头脸全包扎起来。我问一位埃及人:“为什么太阳这么大,您们不穿短袖的衣服,反而把全身包扎起来呢?”他的回答很妙:“因为太阳实在太大,短袖长袖同样热,长袖反而可以保护皮肤。”
在埃及八天的旅行,我在亚斯文旅店洗浴时,发现皮肤一层一层地凋落,如同干去的黄叶。埃及经验使我真实感受到阳光的威力,它不只是烧灼着人,甚至是刺痛、鞭打、揉搓着人的肌肤,阳光热烘烘地把我推进一个不可回避的地方,每一秒的照射都能真实地感应。
后来到了希腊,在爱琴海滨,阳光也从埃及那种磅礴波澜里进入一个细致的形式,虽然同样强烈地包围着我们。海风一吹,阳光在四周汹涌,有浪大与浪小的时候,我感觉希腊的阳光像水一样推涌着,好像手指的按摩。
再来是意大利,阳光像极文艺复兴时代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开朗强壮,但给人一种美学的感应,那时阳光是轻拍着人的一双手,让我们面对艺术时真切的清醒着。
到了中欧诸国,阳光简直成为慈和温柔的怀抱,拥抱着我们。我感到相当的惊异,因为同是八月盛暑,阳光竟有着种种变化的触觉:或狂野、或壮朗、或温和、或柔腻,变化万千,加以欧洲空气的干燥,更触觉到阳光直接的照射。
那种触觉简直不只是肌肤的,也是心灵的,我想起中国的一个寓言:
有一个瞎子,从来没有见过太阳,有一天他问一个好眼睛的人:“太阳是什么样子呢?”
那人告诉他:“太阳的样子像个铜盘。”
瞎子敲了敲铜盘,记住了铜盘的声音,过了几天,他听见敲钟的声音,以为那就是太阳了。
后来又有一个好眼睛的人告诉他:“太阳是会发光的,就像蜡烛一样。”
瞎子摸摸蜡烛,认出了蜡烛的形式,又过了几天,他摸到一支箫,以为这就是太阳了。
他一直无法搞清太阳是什么样子。
瞎子永远不能看见太阳的样子,自然是可悲的,但幸而瞎子同样能有阳光的触觉。寓言里只有手的触觉,而没有心灵的触觉,失去这种触觉,就是好眼睛的人,也不能真正知道太阳的。
冬天的时候,我坐在阳台上晒太阳,同一个下午的太阳,我们能感觉到每一刻的触觉都不一样,有时温暖得让人想脱去棉衫,有时一片云飘过,又冷得令人战栗。晒太阳的时候,我觉得阳光虽大,它却是活的,是宇宙大心灵的证明,我想只要真正地面对过阳光,人就不会觉得自己是神,是万物之主宰。
只要晒过太阳,也会知道,冬天里的阳光是向着我们,但走远了,夏天则又逼近,不管什么时刻,我们都触及了它的存在。
记得梭罗在华尔腾湖畔,清晨吸到新鲜空气,希望将那空气用瓶子装起,卖给那些迟起的人。我在晒太阳时则想,是不是有一种瓶子可以装满阳光,卖给那些没有晒过太阳的人呢?
每一天出门的时候,我们对阳光有没有触觉呢?如果没有,我们的感官能力正在消失,因为当一个人对阳光竟能无感,如果说他能对花鸟虫鱼、草木山河有观,都是自欺欺人的了。
林清玄《光之四书》原文及读后感 1
在贫穷的村长大的林清玄对人生感觉是,笼中剪羽,仰看百鸟之翔;侧畔沉舟、,坐阅千帆之过。喝茶饮酒都能品出哲学的他,对阳光更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他的笔下,阳光拥有颜色,语言看似随意,但是独具匠心,将阳光本色的失落全部展现的淋漓尽致。是啊,这样一想,阳光却实是无情,它让我们无法隐藏,它的无情在于它的本色,也在于它的永恒,又在于它的自然。不管人世有多少沧桑,阳光总不改变它的颜色,所以仿佛也不值得歌颂了。熟知中国文学的人应该发现,中国的诗词家少有写阳光下的心情,他们写到的阳光尽是日暮(天寒翠袖薄,日暮依修竹),尽是黄昏(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尽是落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尽是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尽是斜阳(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阳光无所不在,无所不照。其实天底下最大的痛苦不是在夜里,而是在阳光下呀,令人战栗,有阳光的艺术不是诗人词家的,是画家的专利,中国一部艺术史大部分写阳光,西方的艺术史也是亮灿辉煌。
在他笔下,阳光拥有香气。你是否留心过,夏天刚在太阳下的衣服总有一股味道。其实,那就是阳光的香味,如此的沁人心脾。作者笔下的农夫,放弃城市多姿多彩的生活而毅然决定留在乡村,只因阳光的香味,阳光的魅力使他魂牵梦绕。而嗅觉退化的都市人却遗忘阳光,反差之大,令人心痛。闲暇时,不妨在阳光下深呼吸,你闻到的不仅是阳光的香味,也是都市人所没有的嗅觉。
在他的笔下,阳光拥有味道。文中所例举的鱿鱼;鱼翅;乌鱼子;笋干等,正是因为有了阳光,才使它们的味道特别美味。阳光的功能不仅让它们干燥,耐于久藏,也仿若穿透它,把气味凝聚起来,但它们散发着不同的味道。当我们走进草药房的时候,铺子扑鼻而来的草香药香,但在从前,无一不是经过阳光凝结而成的。不管什么时候,总有一些人具备敏感的舌头,能辨别出阳光的.壮烈与阴柔——————阳光那时刻像是一碟精心调制的小菜,令人齿颊留香。
在他的笔下,阳光可以触摸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被触摸的人不仅应有生理的触觉。寓言中的那位盲者是幸福的,因为他拥有心灵的触觉。从埃及到中欧诸国,阳光竟有着种种变化的触觉,或狂野,或壮朗,或温柔,或细腻,变化万千。一个没有触觉的人,他是体会不出阳光的触摸时的真切。也体会不出花鸟虫鱼,草木山河的快乐。
只要真正地面对阳光,人就不会觉得自己是神,是万物之主宰。一语道破了现代文明的狂妄。林清玄以一贯清澈澄清的心境于质朴无华的文字中传达出淡淡的伤感。他的情感犹如无波之湖中偶投一块小石,而微微泛起的涟琦,静而不死,动而不喧,生机蕴涵,让疲惫不堪而感官能力正在逐渐丧失的都市人得到一丝心灵的慰籍。
林清玄《光之四书》原文及读后感 2
他生于农村,我在文中读出他与大自然有种莫名的亲近感。我生在城市,凭着那点对自然的向往,空闲时读着这朴实而澄明的文字,能得到一丝心灵的慰藉。
这是个寻常的话题,以自然与人文的因果和冲突叙事和思考。当然这历来是无人能解的谜题。外国的某部带有严密分析与合理想象的纪录片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它构想了假如人类消失,地球上会发生什么。显而易见,随着年复一年的演变,人类的`文明在几百年后被彻底腐蚀,大自然恢复到最初的模式。
这固然是假想,却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类的存在问题。只要我们存活一天,便要努力保留自己生活过的痕迹。那么,现代文明是在自然上寄生,还是与之共生?两者应该都有囊括。
“只要晒过太阳,也会知道,冬天里的阳光是向着我们,但走远了,夏天又逼近,不管什么时刻,我们都触及了它的存在。”令人遐想的一句话。体现自然是人类现代文明的起源,人不能脱离社会,更不能脱离自然而单独存在。也就是说,人类即使在城市,也并未真正远离自然。长远一想是可怕的,我们的心会时时呼应着阳光吗?这种温暖和神秘,读来竟有种穿越沙漠般别样的感觉。
林清玄《光之四书》原文及读后感 3
《光之四书》让我对阳光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在林清玄的笔下,阳光不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情感的存在。
在《光之色》中,作者通过对塞尚等艺术家作品中光与色的独特运用,引发了对现代社会中人们与阳光关系的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各种灯光和人造光所包围的时代,这些光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和丰富的视觉体验,但也让我们逐渐忽略了阳光的原色和它所代表的真实。阳光是无情的.,它让万物无所隐藏,展现出最本真的状态,而现代艺术和生活却常常背离了这种真实,追求一种虚幻和变异的美,这让我不禁反思我们是否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失去了一些最本质的东西。
《光之香》和《光之味》则让我感受到了阳光的温暖与美好。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阳光照射下稻谷的香气和晒制食物的美味,这些都是我们在都市生活中所忽略的自然之味。阳光的香味和味道,不仅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的体现。在现代社会,我们习惯了用各种化学香料和添加剂来制造味道,却忘记了阳光才是最天然、最美味的调味料。我们应该回归自然,重新找回那些被我们遗忘的阳光之香和阳光之味,让生活变得更加真实和美好。
《光之触》让我明白了阳光不仅可以用身体去感受,更可以用心灵去触摸。那个寓言中的盲者,虽然看不到阳光,但他却能通过心灵的触觉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和力量,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往往忽略了内心的感受,失去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我们应该像盲者一样,用心去感受阳光的存在,用心灵去触摸生活的美好,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柔软和充实。
总之,《光之四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阳光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我们生命的源泉,更是我们心灵的寄托。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学会珍惜阳光,回归自然,让阳光的温暖和力量照亮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希望和勇气。
林清玄《光之四书》原文及读后感 4
读完林清玄的《光之四书》,心中涌起一股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现代文明的反思之情。
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阳光的色、香、味、触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阳光的世界,感受到了阳光的温暖与力量。在《光之色》中,我看到了现代艺术对阳光原色的背叛,以及人们在追求所谓的“真实”和“超脱”时,所失去的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真实的感知。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人造光的世界里,各种灯光和色彩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同时也让我们渐渐忘记了阳光的本色和它所代表的自然之美。我们在追求艺术和美的过程中,是否过于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创作自由,而忽略了自然的`规律和真实的存在呢?
《光之香》和《光之味》则让我重新找回了那些被我遗忘的童年记忆和自然之味。在我的记忆中,也有过阳光晒过的衣服的香味,有过新晒的棉被的温暖,有过晒制食物的美味。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这些美好的记忆却渐渐被烘干机、烤箱等现代电器所取代。我们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是否也失去了一些与自然亲近的机会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呢?我们应该学会放慢脚步,回归自然,去感受阳光的香味和味道,去品尝那些经过阳光晾晒的食物,让生活变得更加简单和美好。
《光之触》让我感受到了阳光的力量和生命的奇迹。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一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阳光不仅可以用身体去感受,更可以用心灵去触摸。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过于忙碌和疲惫,忽略了内心的感受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我们应该像作者一样,用心去感受阳光的存在,用心灵去触摸生活的美好,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柔软和充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宁静之地。
林清玄《光之四书》原文及读后感 5
林清玄的《光之四书》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心间,让我对阳光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光之色》中,作者通过描述不同灯光下物体颜色的变化,以及现代艺术对光色的独特诠释,揭示了现代人在光的世界里迷失自我的现状。我们习惯于在各种人造光的烘托下营造氛围、追求艺术效果,却忽略了阳光之下万物最真实、最本真的色彩。阳光是客观而永恒的,它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改变,而我们却在文明的进程中渐渐失去了对这种真实的敬畏和追求。就如同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被各种表象和虚幻所迷惑,忘记了事物的本质和内心的真实需求。
《光之香》和《光之味》则从嗅觉和味觉的角度,唤醒了我对阳光的美好记忆。那晒过阳光的稻谷的香气,那经过阳光晾晒的鱿鱼、笋干等食物的独特味道,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珍贵礼物。然而,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我们的嗅觉和味觉似乎在逐渐退化,我们习惯了用各种化学添加剂来制造香味和味道,却忘记了阳光才是最天然、最纯粹的调味师。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在失去一些最质朴、最美好的东西。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回归自然,去感受阳光的香气和味道,去重拾那些被我们遗忘的自然之美。
《光之触》让我对阳光有了一种全新的感受和理解。阳光不仅可以用身体去触摸,更可以用心灵去感知。那个寓言中的盲者,虽然无法用眼睛看到阳光,但他却能用心灵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和力量,这让我明白,我们对事物的感知不应仅仅局限于外在的感官,更应深入到内心深处。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过于依赖物质和科技,忽略了内心的精神世界和对生命的感悟。我们应该像盲者一样,用心去感受阳光的存在,用心灵去触摸生活的美好,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从而更好地理解和珍惜生命的意义。
林清玄《光之四书》原文及读后感 6
读完林清玄的《光之四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与阳光的深度对话,内心被一种宁静而深远的力量所触动。
在《光之色》中,林清玄通过对塞尚蓝苹果等艺术作品的探讨,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阳光本色的忽视以及艺术对自然真实的背离 。当灯光下的苹果可以呈现出各种奇异的颜色,人们在人造的光与色中迷失,渐渐忘却了阳光赋予万物的本真色彩。这让我深思,在追求创新和个性的现代艺术潮流中,我们是否过于强调主观创造而忽略了自然的基础和本质?正如文中所说,阳光是无情的,它以其永恒不变的本色,让万物无所遁形,而我们却在人造的氛围和想象中,失去了对这种真实的敬畏和感知。联想到现实生活,我们常常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绚丽的灯光夜景中,却忽略了身边最真实、最自然的美好,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蓝天白云下的绿树红花。我们是否也像那些现代艺术家一样,在追求所谓的“超脱”和“创新”时,丢失了对生活本真的体验和感悟?
《光之香》则让我重新找回了那些被遗忘在记忆深处的美好嗅觉体验。农夫与作者分享的阳光的香味,那是一种混合着稻谷成熟、泥土芬芳和自然生机的独特气息,是大自然对人类最质朴的馈赠。然而,在都市的喧嚣与忙碌中,我们的嗅觉逐渐退化,对这种来自阳光的香味变得麻木不仁。烘干机取代了阳光晾晒,我们再也闻不到那温暖而美好的衣香、被香。这不仅是一种感官的缺失,更是一种与自然的疏离。我们被困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远离了土地和阳光,心灵也变得干涸和苍白。这使我意识到,我们应该放慢脚步,回归自然,重新唤醒那些沉睡的感官,去感受阳光、雨露、花草树木的气息,让自然的美好重新注入我们的生活,滋养我们的心灵。
《光之味》进一步阐述了阳光对食物味道的影响,让我对日常饮食有了新的认识。那些经过阳光暴晒的鱿鱼、咸鱼、腊肉等食物,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鲜美味道,是因为阳光赋予了它们一种无法言喻的醇厚与香甜。而现代加工食品,尽管在包装和口感上做了很多努力,却始终缺少了那份来自阳光的自然之味。这让我明白,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以一种微妙而神奇的方式影响着万物的生长和变化。我们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不应忘记那些最原始、最纯粹的美好。在饮食上,我们可以多选择一些自然晾晒、无添加的食物,去品味阳光在其中留下的痕迹,感受大自然的慷慨赐予。
《光之触》则从触觉的角度,强调了阳光对心灵的触动。无论是埃及沙漠中那热烈而真实的阳光触摸,还是中欧小镇上那温柔惬意的阳光轻抚,都让作者感受到了阳光的力量和生活的美好。而在都市中,人们却因忙碌和冷漠,失去了对阳光的触觉,心灵也变得麻木。这使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也常常忽略了身边那些细微而真实的美好瞬间?我们是否应该像文中的盲者一样,拥有一颗敏锐的心灵,去感受阳光的温暖、微风的吹拂、他人的关爱,让这些美好的触觉成为我们生活的动力和幸福的源泉?
总之,《光之四书》让我深刻认识到阳光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的象征。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与阳光的关系,回归自然,找回那些被现代文明所遮蔽的感官体验和心灵触动,让阳光重新照亮我们的生活,温暖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生命在自然的怀抱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