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的文章赏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林清玄 赏析

管理员

摘要:

林清玄的文章赏析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大陆、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林清玄的文章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整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林清玄的四卷:《天真的心》《纯善的……

林清玄的文章赏析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大陆、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林清玄的文章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整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林清玄的四卷:《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作者用各种不同的散文向我们表达了他对我们少年人生的见解。读后我深有感触,的确,不管是天真还是纯善,或是美好,直至庄严。都是我们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思想,在此我特意向大家推荐几篇阅读,也分享我的感受。

  卷一《天真的心》

  No.4:《立刻完成的灵药》

  在被造谣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知之明。

  在被误解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觉之道。

  在被毁谤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爱之方。

  在被打击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愉之法。

  那是因为我深深地相信:生命的一切成长,都需要时间。

  感: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点:生命的一切成长都需要时间文中的国王想让自己的孩子吃下一种灵药便能迅速长大。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望当然不能如愿以偿,因为人的成长是必须经历时间的洗礼,而不是单凭灵药便可成长的。在成长的历程中我们总要经历许多的挫折,就像是被造谣、被误解、被毁谤……但我们都应静下心来对待这些事情,而不是盲目反击以证明我们的无知与愚昧。就像坐着所说的一样,因为我们都有自知之明、自觉之道、自爱之方……

  人的成长唯独不可缺少的便是时间,时间也变成了改变命运的最佳方法。

  No.7:《抒情文社会》

  “抒情文社会”变成了“议论文社会”

  感:当所有的演讲都全部成了议论和分析时,我们便能明白,当今的社会已经成为了“议论文社会”,少了那些真诚的心灵,每当读起这篇文章便让我警醒到:我们不应多写议论文,特别是对于涉世未深的少年们,当作者听说从小学便开始学写议论文时,他很是气愤,因为议论文抹杀了学生们最为美好的思想与最为童真的情谊,而使当今的作文变得越来越八股化,没有当今学生们自己的真实情感。让学生们写议论文便是头头是道,但要让他们写一封情书,或是写封家书便往往虎头蛇尾,情感无以表达。这种事情也普遍应用于现实生活当中,抒情文的时代早已逝去,而今后的,便是议论文日益猖獗的时代了!

  卷二《纯善的心》

  No.15:《咬舌自尽的狗》

  听着司机的故事,我眼前浮现那只狗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镇、在荒郊野岭奔驰的景象,它为了回家寻找主人,奔跑百里,不知经历过多么大的痛苦,好不容易回到家门,主任不但不开门,连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立刻去送去抛弃,对抑制有志气有感情的狗是多么大的打击呀!

  与其再度被无情无义的人抛弃,不如自求解脱。

  唉!在人世间不也是这样吗?有情有义的人受到无情的人的背弃……

  感:总会有人被一些无情无义的抛弃,最后因挫折的打击而自求解脱。文章更是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来体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无情与高尚者的辛酸。多么残忍与无知!但这就是事实,像那只忠实的狗一样的人因之人的冷酷无情而丧了命。我们不禁为这样的人而感伤,究竟这罪恶的根源是什么?还是人们浑浊的灵魂所发出的罪恶的声音,去迷惑那些原本淳朴善良的人们?

  而我想说的是:有情的人,你们虽苦,但灵魂的圣洁终究是你们迈向前进的潮头;无情的人,你们安乐,但精神的重荷终有一天会摧毁你们迷离的方向!

  卷三《美好的心》

  No.8:《活的钻石》

  事物的价值是因为“意义”而确定的,意义则是由于“心的态度”而确立的。如果我们真能确立以新为主的人格与风格,来延伸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会显现生命的诚意,是生活的一切都得到宝爱与珍惜。每一朵花,每一个观点,每一段历程都变成“活的钻石”,每一份爱,每一思维,每一次成长都以“克拉”来计算。在这无常的世界,每一步都是迈向空无的人间,重要的是“活”,而不是“钻石”,每时每刻都是活生生的、都走向活的方向、都有完全的活。每一刹那都充满热诚与美,都有创造的力。

  那么,生命就会有钻石的美好,钻石的光芒了。

  感:人们总喜欢用钻石来打扮自己,其实这些都是虚假的,用钻石来装扮,呢么钻石也变一钱不值了,因为那些都是字的钻石,没有任何意义。真正活的钻石在于体现自己内在的光芒。如果我们真正能够确立以心为主的人格与风格,来延伸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那么这就是“活的钻石”,都是以“克拉”来计算的。钻石的美好,钻石的光芒都尽数展现在了人类的良知上,这,就是“活的钻石”。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事物重在“意义”,而不在于“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