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陈情表》文言文及翻译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陈情 文言文 翻译 李密

管理员

摘要:

李密《陈情表》文言文及翻译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密《陈情表》文言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李密《陈情表》文言文及翻译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密《陈情表》文言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译文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注释

  1.陈情表:南朝梁萧统《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陈情,陈述情况,解释原因。表,古代章奏的一种,是臣子上呈给皇帝的书信。

  2.臣密言:意即“臣李密奏道”。这是旧时作表章的开头格式。臣,李密自称。言,上言,禀告。

  3.以:因为,由于。险衅(xìn):恶兆,厄运。衅,征兆。

  4.夙(sù):早。指幼年。闵(mǐn):同“悯”,忧患。凶:不幸。

  5.生孩:刚生下来,还是婴孩的时候。

  6.见背:背离我,抛弃我,是去世的委婉说法。

  7.行年:经历的年岁。

  8.舅夺母志:舅父强迫改变母亲守节的意志,指改嫁。夺,逼迫改变。志,指守节不嫁之志。

  9.愍(mǐn):怜悯。

  10.躬亲:亲自。

  11.少:幼小。

  12.不行:不会走路。

  13.零丁:孤独无依的样子。孤:孤单。

  14.至于:直到。成立:指长大成人。

  15.终:副词,也。鲜(xiǎn):少,指没有。

  16.门:家门。衰:衰微。祚(zuò):福分。薄:浅薄。

  17.儿息:儿子。

  18.外:指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指血缘关系较近的亲属。期功,指近亲。古代服丧要根据亲属与死者关系的远近而定时间的长短。期,服丧一年;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强近,勉强算得接近的。

  19.应门:照应门户。五尺之僮(tóng):指未成年的仆人。五尺,汉制五尺约相当于今三尺多。僮,童仆。

  20.茕茕(qióng qióng):孤立无援的样子。独立:孤立,无依无靠。一作“孑(jié)立”。

  21.形影相吊:只有身体和影子互相慰问,即形影相伴,比喻孤独。吊,慰问。

  22.婴:纠缠,缠绕。

  23.蓐(rù):同“褥”,床垫,被褥。

  24.侍:服侍。

  25.废:停止,中断。离:离开。

  26.逮:及至,到了。奉:敬词。圣朝:指晋朝,敬词。

  27.沐浴:本指洗头洗澡,比喻亲身承受。清化:清明的教化。

  28.前:以前。太守:郡的地方长官。逵(kuí):太守的名字,姓氏未详。察:考察,举荐。孝廉:当时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指孝事父母,品行清廉的人。汉武帝时,令各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孝廉一名,此制度到晋代仍沿袭。

  29.后:后来。刺史:州的地方长官,此指益州刺史。荣:刺史的名字,姓氏未详。举:推举,推荐。秀才:选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指才学优秀的人。汉代察举科目中有此一项,由各州推举,魏晋沿袭了这种制度,与后世科举中的秀才科不同。

  30.供养无主:供养祖母无人料理。

  31.辞不赴命:辞谢没有接受恩命。

  32.诏书:皇帝的命令。

  33.拜:任命,指授官或封爵。郎中:官名,晋时为尚书曹司的长官。

  34.寻:不久。蒙:受到。

  35.除:除去旧职授予新职。洗(xiǎn)马:秦代起设置的官名,谒见太子须通过洗马,太子出门,洗马为前导,晋以后洗马只掌管宫中图籍。

  36.猥(wěi):辱,自谦之词。微贱:亦为自谦之词。

  37.当:充当,担任。侍:侍奉。东宫:指太子,因太子居东宫。

  38.陨(yǔn)首:掉头,指杀身。上报:向上报答,指报答皇上恩典。

  39.具:全,都。表:奏章。闻:告知。

  40.切峻:急切严厉。

  41.逋(bū)慢:回避怠慢。

  42.郡县:指地方官。逼迫:催逼。

  43.上道:指动身。

  44.州司:州的长官。

  45.急于星火:像流星和失火一样紧急。

  46.奉诏:接受命令。奔驰:奔走效劳。

  47.则:可是。日笃(dǔ):一天天沉重。

  48.欲:想。苟顺:姑且迁就。私情:指个人心意。

  49.告诉:申诉,指请求。不许:得不到许可。

  50.进退:指做官或不做官。

  51.狼狈:困顿窘迫、左右为难的样子。狼前足短后足长,狈前足长后足短,狼狈相互依靠才能站立行走,比喻进退两难。

  52.伏惟:旧时书奏中下级对上常用的敬词。伏,俯伏,表示恭敬用语。惟,想。

  53.故老:故臣遗老。

  54.犹:尚且。矜(jīn):怜悯。育:抚养。

  55.特:特别。尤:更加。甚:厉害,严重。

  56.少:年轻时。仕:供职。伪朝:指已灭亡的蜀汉。

  57.历职:指担任过各级官职。郎署(shǔ):郎官衙署。

  58.本:本来。图:希望。宦达:为官显达。

  59.矜(jīn):顾惜,爱惜。名:名誉。节:节操。

  60.亡国贱俘:指蜀汉旧臣。

  61.至:极为。微、陋:均为低贱的意思。

  62.过:过分。蒙:受到。拔擢(zhuó):提拔。

  63.宠命:特别恩惠的任命。优渥(wò):优厚。

  64.岂:怎么,哪里。盘桓(huán):徘徊观望,迟疑不决。指辞不赴命。

  65.希冀:希望,指非分之想。

  66.但:只。以:因。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比喻接近死亡。薄(bó),迫近。

  67.气息:呼吸。奄奄:呼吸微弱,断而难续的样子。

  68.危浅:危急。

  69.朝不虑夕:朝不保夕。虑,预料。

  70.无以:没有什么办法。

  71.余年:剩下的日子,即残年。

  72.更相为命:互相依靠着活命。

  73.是以:因此。区区:拳拳,形容感情恳切。废远:放弃奉养而远离。

  74.尽节:效忠。陛下:对皇帝的尊称。

  75.报:报答。

  76.乌鸟私情:比喻奉养长辈的孝心。相传乌鸦能反哺,即幼鸟长成后转而哺养老鸟。

  77.愿乞终养:想请求养老送终。

  78.辛苦:辛酸苦楚,指艰难处境。

  79.非独:不仅是,不但是。二州:指梁州(今陕西汉中)、益州(今四川成都)。二州辖地相当于蜀汉统治的范围。牧伯:古代称州长官为牧或方伯,此代指刺史。

  80.皇天后土:即天地神明。皇天,天神。后土,地神。

  81.实:确实。鉴:看得清楚明白。

  82.矜愍(jīn mǐn):怜悯,怜惜。愚诚:愚拙的诚心。

  83.听:允许,同意。微志:即上文所说之诚。

  84.庶:庶几,或许。侥幸:有幸。

  85.保:保全。卒:过完。

  86.生:活着。陨首:不惜牺牲生命。

  87.结草:《左传·宣公十五年》载,晋大夫魏武子临终时,嘱咐其子魏颗将其爱妾杀死殉葬,魏颗没有照办,而是把她嫁了出去。后来魏颗与秦将杜回作战,见一老人用草打结将杜回绊倒,因而擒获杜回。晚上魏颗梦见老人,老人自称是那名爱妾的父亲。后来“结草”便用来表示死后也要报恩的意思。

  88.不胜:说不出的,难以穷尽的。犬马:古时臣对君的自称,表示卑谦。怖惧:惴惴不安,诚惶诚恐。

  89.拜表:上奏章。拜,敬词。闻,使……知道。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以:因

  险衅(xiǎnxìn):凶险祸患(这里指命运不好)。 险,艰难,坎坷;衅,灾祸

  夙:早时, 这里指年幼的时候

  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凶:不幸,指丧父

  【慈父见背】

  见背:背离我,离我而去。这是死的委婉说法。指弃我而死去。见,由被动句发展而来,但这里已不再用作被动,类似结构为见谅,译为"我"的意思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行年:经历的年岁

  母志:母亲守节之志。这是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

  【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悯:怜悯

  躬亲:亲身

  【至于成立】

  至于:直到。至:达到;于:介词,引出对象

  成立: 成人自立

  【终鲜兄弟】

  终:又;

  鲜:少,这里指“无”的意思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门衰祚薄:家门衰微,福分浅薄;祚:zuò,福分

  儿息:同子息、生子;息:亲生子女。又如:息子(亲生儿子);息女(亲生女儿);息男(亲生儿子)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服丧九月为大功,服丧五月为小功。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强近:勉强算是接近的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吊:安慰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废:停止服侍

  离:离开

  【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婴:被……缠绕;

  蓐:通“褥”,坐卧时铺在床椅上面的垫子,草席子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到

  奉:承奉

  圣朝:指当时的晋朝

  沐浴清化:恭维之辞,指蒙受当朝的清平教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察:考察和推举

  孝廉:孝顺,品性纯洁;这里非指古时“孝廉”科职

  举:推举

  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拜臣郎中】

  拜:授予官职

  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寻:不久

  除:拜官受职

  冼马:太子的属官,掌管图书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猥:鄙,谦词

  微贱:卑微低贱

  当:担任

  东宫:太子居处,借指太子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切峻:急切而严厉

  逋慢:逃避,怠慢

  【急于星火】

  于:比

  【刘病日笃】

  笃:病重,沉重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苟:姑且

  告诉:报告申诉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伏惟:表示恭维地伏在地上去思忖、心想、认识,是古时下对上陈述己见时的谦敬之辞。

  故老:年老而德高的旧臣

  矜育:怜悯养育。

  【且臣少仕伪朝】伪朝:蔑称,指被灭亡蜀朝承认的前朝政府

  【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历职:连续任职

  郎署:尚书郎的官衙

  宦达:官场上发展。宦,做官;达,显贵

  不矜:不看重。矜,夸耀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拔擢(zhuó):提拔

  宠命:恩宠任命 优渥(wò):恩惠优厚

  盘桓:徘徊不前的样子,指拖延不就职

  希冀:指非分的乞求

  【日薄西山】

  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近

  【人命危浅】

  危浅:指生命垂危。浅:不长

  【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更(gēng)相:相继,相互

  是以:这是因为

  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古今异义);另一说指“我”,自称的谦词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乌鸟私情:乌鸦反哺之情,比喻对长辈的孝养之情

  终养:养老至终

  【臣之辛苦】

  辛苦:辛酸苦楚(古今异义)

  【二州牧伯】

  二州:指梁州(在今陕西省汉中地区)、益州(在今四川省)

  牧:古代称州的长管;伯:长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皇天后土:文中指天地神明

  鉴:明察

  【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以保卒余年】

  矜悯:怜悯

  听:准许

  庶:庶几,或许,表示希望或推测

  保:安;卒:终

  【死当结草】

  结草: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

  创作背景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司马昭灭蜀汉。咸熙二年(265),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逼曹奂禅位,当了皇帝,定国号晋,改元泰始。泰始三年(267),晋武帝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李密为太子洗马,请他出来做官。此举一来是当时政局未稳,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晋武帝笼络西蜀贤达,以显示新朝的宽容和仁慈。二来是司马氏集团取代曹魏是通过一系列阴谋权术实现的,先以武力,后以禅让,提出忠君没有社会基础,便推出“以孝治天下”的纲领。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顺应了统治者孝治的策略,才屡被征召。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蜀汉灭亡后失去了仕途,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还不甚了解,出于历史的教训,盲目在新朝做官祸福难料,不可能没有后顾之忧。作为亡国之臣,李密深恐晋武帝怀疑自己怀念旧朝以矜名节,招致大逆不道的罪名,引来杀身之祸。于是,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辞不赴命,并饱含血泪地向晋武帝呈上了这篇《陈情表》。

  鉴赏

  李密在西蜀做过多年的官,并且升迁过,晋武帝召他做官,他却说为了奉养祖母几次三番“辞不就职”。作为一个降臣,在激怒了的新主面前如果固执不变,难免有杀身之虞。但是,作者用婉转曲折、收放自如的文字,直陈不能应召、恳请暂缓就职的实情,结果“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晋书·李密传》);“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养其祖母奉膳”(《华阳国志》)。说动了武帝又得到赏赐,这是很了不起的。除了有事可陈,实情可感以外,善于分析语言环境、捕捉对方心理,稳扎稳打,逐步前进,知道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怎么说话,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要想使晋武帝真正相信并谅解自己不奉诏的苦衷,必须动之以深情,方能喻之以大义。故第一段先从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说起,以及作者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关系,一下子把对方带进一种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字总起,不仅高度概括,而且耸人听闻,是全文陈述苦情的开始。往下即分两层具体描述如何“险衅”“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婴孩出世主要依靠父母抚养,却“慈父见背”,是一大不幸。作者不用第一人称“臣”,而用第三人称“孩”,旨在强调客观陈述苦情以使武帝动心。父亲去世固然痛苦,竟然又“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是又一个大不幸。四岁的孩子,既经失怙,又已失恃,其本能地求居觅食而又不可得的苦状可想而之。但这是托词,也是作者对母亲宽解的孝行。通常来看,似乎长者特别喜欢第三代,再加上作者是一个失怙失恃的孩子,那么,祖母刘氏对作者当然特别喜欢又特别同情,也就“躬亲抚养”了。“九岁不行”,也许是软骨病之类。如果孩子身体健康,祖母操心费力可能少些,而作者“九岁不行”,特异的体弱又是一种不幸,也是祖母格外操心费力的又一个因素。

  以上写“弱”,以下集中写“孤”。虽然有三种大不幸,如果家里人丁较多,外面亲戚也不少,那么还可以有圆通的余地,但作者“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从父辈看,没有叔叔伯伯;从平辈看,没有哥哥弟弟。“鲜”并不作“少”讲而作“无”讲,而是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跟“既无叔伯”的“无”避免重复的特殊词义。从外亲看,既没有为祖母、兄弟、妻子等穿孝服的亲眷,也没有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穿孝服的家族,单枝独芽寡人一个。从自家看,门庭衰败,连个使唤的童仆也没有。最后以“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来简括,形象而有力地刻画了作者幼年时经历的那种寂寞清贫、孤独悲怆、凄厉无告的惨境。作者的成长倾注了祖母的矜悯之情,耗费了祖母的操劳之力。行文至此,读者不免浸透在凄惨的氛围之中而对作者产生深切的同情。如果祖母身体康泰,那还可以有些周旋。然而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发生了——祖母经受不了家庭变故的摧残,经受不了对孤弱孙儿的哀悯和担心,喂养和抱持,事必躬亲,因而“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由此自然转到了侍亲问题上。祖母的唯一依靠就是作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概括地写出了作者对祖母的孝谨备至,可见作者对祖母感情的深切,侍奉的殷勤和依附的紧密。寥寥几句,却勾勒出陈情不仕的重要因素,以下论列都以此为事实根据。这一段无论是写自己幼年孤弱,还是写祖母“夙婴疾病”,都是为后文“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一不奉诏的原因预作铺垫的。

  有了第一段悲恻感人的遭遇作基础,故第二段接叙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埋下伏笔。这一段先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叙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皆是供养祖母之事无人主持,与首段呼应。“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其中有对晋武帝的颂词,更有对自己深受其恩的感激。武帝担心作者以侍奉祖母为借口,实是对新朝持反对或观望的态度,作者更担心如果措词失当会引起武帝疑虑,将有杀身之虞。“奉圣朝”,臣仆称君之词,“沐浴清化”,臣仆无比感激新朝的话,这种诚惶诚恐之情,恰好满足了武帝的权威欲和虚荣心。“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又作为过渡引导到“陈情”上来。以下具体陈述“沐浴清化”的事实:一是太守推举作者为孝廉,这是褒德;二是刺史荐拔作者为秀才,这是称才。但是“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乍一看并非“沐浴清化”,其实是最好的“沐浴清化”,因为晋朝的地方官吏不但承认并且表彰了作者的孝顺、有原则和有才干,而且体谅了作者的惨苦处境,通情达理。由于是地方官吏,又是以前的事,所以作者只用“供养无主,辞不赴命”简单地一笔带过。

  “沐浴清化”更重要的事实是“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武帝“特下”诏书,要让作者做宫廷侍卫之长,又授予辅佐太子的官职。面对武帝的一再提拔,作为降臣的李密越发不能简单从事了,于是“具以表闻”。在武帝看来,李密对这种厚爱竟然“辞不就职”,难免怀疑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是作者巧妙地写道:“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作者主动说出武帝心中想要说的,而且是这样委婉诚恳。但这话毕竟是作者所说,从以前的情况看,并没有获得武帝的谅解,而是遭到强迫:“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切峻”“责”“逋慢”都鲜明地刻画了武帝当时的恼怒情态。郡县风驰电掣地执行王命,是“逼迫”,是“催”作者上道;州司具体贯彻王命,是“临门”,是“急于星火”。六个四字句,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雷厉风行的催命图,与上文所写“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成为鲜明的对照。“臣欲奉诏奔驰”的“奔驰”用得绝妙,显示了作者急切地希望赴京为朝廷奔走效劳的心情。“刘病日笃”的“日”字又准确地显示了苦情日深而且是为时不久,与下文“苟顺私情”的“苟”相得益彰。作者巧妙地应用了二难推理:“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因此,“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个结论含蕴精警,表面看来它有对武帝的忠敬之心,又有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使武帝意识到作者的真情实感句句有理,处处合情,部分消除了对作者的疑虑。其实,这里的根本观点是先徇私情,后报国恩。如果直接提出“愿乞终养”,很可能激怒武帝,形式上提出两难,正是作者为文的妙处所在。这一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的逐步紧迫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如果说前两段重在叙事中动之以深情,那么后两段则重在陈情中喻之以大义了。第三段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陈述作者孤苦的处境和从政经历、人生态度以及政治思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作者紧扣治国纲领大做文章,圣朝“以孝治天下”,并且“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是热切称颂朝廷褒扬孝行态度坚决,措置得当,为“愿乞终养”设置根据。司马氏集团标榜纲常名教本属虚伪,但李密恭敬地摆出其施行纲领来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却不失为有力的武器。“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副词“特”和两个形容“尤”“甚”有力地写出了作者的情况非常特殊,那就更应“蒙矜育”了。由于“以孝治天下”是讲法,“凡在故老”是说理,都只是一般的论辩艺术,还不足以提出“愿乞终养”。于是作者宕开一笔,把情节推向高潮。他坦率而又机警地把自己的历史问题、人生态度以及从政思想进行了彻底交代:“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少仕”“历职”说明了仕宦之久,供职之勤,但其不是为了尽忠守节于西蜀,而是为了“图宦达”。既然“图宦达”,就说不上“矜名节”,这是作者怕武帝疑其不事二主,不肯真心归服所用的曲笔。作者再进一步说明自己不过是“亡国贱俘”,却受到皇帝过分的提拔,恩命如此优厚,已经是受宠若惊了,怎敢徘徊不进,另有所图呢?这就再次满足了武帝希望看到降臣诚惶诚恐、感激涕零的虚荣心。

  然后,作者以“但”字一转,正式说明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既然不是守节蜀汉,也不是拒官新朝,那么只能是为了奉养祖母。在前文的基础上,作者又勾勒了祖母病重的景象:“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这个隐喻形象地表明了祖母大限即将临头,作者只是竭力捕捉一刹那的时机、享受一刹那的幸福而已,这已为下文“报刘之日短也”张本。文章至此,完全可以提出“愿乞终养”了,但作者还怕武帝认为以孝敬长上为借口实为消极抗拒皇命,又一次综述了自己跟祖母血肉相连、不可分离的紧密关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与“母孙二人,更相为命”其实是同一个意思,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强调中具有错综变化,又自然地得出了“区区不能废远”的结论。以上两句出自肺腑,动人神魄,从悉心说服武帝体恤下情看,“区区不能废远”明确表示不能分离,比上文“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两可之说又前进了一大步。这一段融情于理,情深理透,连用“凡在”“况臣”“且臣”“今臣”“但以”“是以”等词语,曲折而层次条贯,圆转而情理皆宜。

  作者意犹未尽,在第四段又提出解决忠孝矛盾的办法,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从而达到陈情目的。虽然作者从法、从理、从情写得娓娓动人,但他仍然审慎地料到武帝不能满足于“区区不能废远”的说法,还会采取一些相应的高压手段。作者又估计到虽然上文已经有种种祖母大限不远的表述,但武帝还会认为徇私情跟报国恩的抵触,作者仍旧不能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而是亮出具体的时限:“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四十四岁是中年人,风华正茂,报国多日;九十六岁,古来稀有,风烛残年,很自然地得出“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的结论。这结论清楚地陈述报国恩跟徇私情的矛盾只是暂时的,从长远着眼就根本不存在,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决忠孝不能两全方案的有力依据。从武帝设想,可以把成全李密作为“以孝治天下”的范例,更可以达到让李密出仕新朝的目的。作者这才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请求。“乌鸟私情”是比拟,它是“愿乞终养”的根据,回溯到动物本性所在,治天下的本性所在,完全符合“以孝治天下”的纲领;又是恳切、谦抑的天真流露,措词委婉得体,曲折有致。

  精妙的是,作者明确提出请求以后,为了印证所说句句属实,了无欺诈,进一步说:“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所见明知”“共鉴”,异词同义,有力地显示了作者的辛酸苦楚。不仅使武帝深信其事,还可以使武帝感到,即使不从作者的处境考虑,而从“以孝治天下”出发,成全作者为时短暂的请求,可以慰作者,收民心,服官吏,动神灵,一举四得。至此,作者还觉得言犹未尽,情犹未达,再一次请求“矜愍愚诚,听臣微志”,以便祖母免除不幸,自己获得成功。“愚诚”“微志”“侥幸”“保卒”,一连串的词语,表示作者以最谦恭、最虔诚的口吻含泪哀求,促使武帝彻底动情。为了再一次使武帝放心,作者提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保证,这比“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又大大前进了几步。尽管实质是为了作者对祖母的高谊隆情,但仍可见作者对武帝的忠诚、尊崇,使武帝越发深信作者陈情的诚挚和急切。作者最后又以一个降臣的口吻概括地表达了格外恭谨的想法:“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这是武帝希望听到的降臣的心声,因此使武帝叹为观止、予以怀柔。

  这篇文章之所以千古传诵,首先在于直抒真情至性,不假雕饰,以陈情统摄叙事、说理,一一从肺腑流出,故能情深理切,动人心弦,催人泪下。其次是造语平实而生动,少有典故和藻饰。虽多四言排句,而少有对仗,偶用对仗,如“既无叔伯”二句、“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二句,也都自然浑朴,绝无斧凿痕迹;且每段均间用一些散文奇句,形成骈散结合,整齐而错综,流畅而婉转之势。所以它是介于散文与骈文之间的过渡文体,由于缘情挥洒,故具有行云流水、天真自然之妙。

  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西晋文学家。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人。父早亡,母改嫁,与祖母刘氏相依为命。曾仕蜀为郎官。晋武帝时征为太子洗马,他以刘氏年老无人奉养,上《陈情表》,辞不就职。刘氏死后出任洗马、温令、汉中太守等。被谗免官,卒于家。

  作者仕途

  李密,一名虔,字令伯(224—287年),西晋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初散文家。曾仕蜀汉,蜀亡后,晋武帝征他为太子洗(xiǎn)马时,他写了这篇表。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魏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xiǎn)马(官名,太子的老师)。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

  《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表到朝廷,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文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由于朝中无人推荐,最后只做了汉中太守,一年后因作诗抱怨得罪晋武帝,被罢官归田。后病卒,终年六十四岁。

  李密《陈情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作者陈情的构思艺术以及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人至深的亲情,正确评价作者的忠孝思想。

  【重点和难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弄清陈情的层次和“辞不就职”的原因是重点。对李密忠孝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诵读中理解文意文情,熟读成诵。

  3.探究法。理清结构,把握文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用导入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李密的《陈情表》最终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篇千古奇文的魅力。

  二、初读感知

  1、初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并从整体上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调。朗读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谈初读感受。(考查学情,调整教学对策)

  学生读后或听后感略。

  讨论各段感情基调小结如下(确保读出感情):

  【板书】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2、 板书强调重点读音。(确保读准字音)

  险衅(xìn) 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 陨(yǔn)首 逋(bū)慢 伏渥(wò)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jīn)育 拔擢(zhuó)

  气息奄奄(yǎn)(yǎn) 盘桓(huán) 更(gēng)相为命

  三、再读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教师巡回辅导并通过提问检查落实预习情况。(要求积累的文言词句,老师帮助学生在书中标示出来)

  ①实词

  险衅 陨首 东宫 伏惟 伏渥 区区

  ②古今异义同形词

  成立 告诉 区区 不行 沐浴 无主 上报 辛苦

  ③成语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④单音文言实词

  夙 鲜 息 吊 婴 逮 拜 寻 除 矜 听 闻

  ⑤通假字

  闵——悯 蓐——褥 有(同)又

  ⑥重点文言虚词

  见(慈父见背) 更(更相为命) 于(介词,“胜过”、“比”之意)

  以(介词,“凭”)

  ⑦句式

  判断句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副词,否定判断)

  实为狼狈 (动词“为”肯定判断)

  本图宦达 (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来是的意思)

  ⑧省略句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前太守臣逵察(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拜臣(郎中/除臣(为)洗马。

  具以表闻(之)/拜表以问(之)。

  ⑨被动句

  而刘宿婴疾病

  倒装句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⑩固定句型

  既……终……,(既……又……)

  有所……,(有……的人)

  无以,(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

  是以,(因此)

  非独,(不单,不仅)

  2、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的层次大意。(每组由推选出的代表陈述)

  老师归纳后明确(学生参考):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四、扩展训练

  结合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后老师再明确: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五、作业设计

  1、熟读并开始背诵课文。(争取三天之内背诵并默写)

  2、李密“辞不就职”除了课文的理由,还有没有其他的考虑?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一节课,大体疏通了文意,初步了解了李密想要表达的情感。今天,我们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再做深入探讨。

  二、检查

  1、检查背诵。

  学生准备两分钟。后抽查男女生各一人(含班干部或语文课代表)。每人背诵完,学生点评。

  2、师生齐读或背诵,再次体悟。

  三、合作探究

  1、李密陈什么情?

  讨论后回答。(考查学生会不会借助原文回答,对能有意识用原文回答的同学提出表扬)

  老师明确: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原文:“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供养无主“,“愿乞终养”)

  2、李密为什么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明确:⑴晋武帝 “以孝治天下” ,作者利用这种心理投其所好,获得好感。

  ⑵李密申明自己并非清高,仅仅是为了尽孝和报恩,以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疑忌。

  ⑶陈述祖母的苦情,和自己忠孝难以两全、进退两难之情,以唤起同情。

  3、 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⑴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⑵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4、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引导:⑴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②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四、艺术鉴赏

  1、语言艺术。

  排比、对偶句式,骈散结合

  2、构思艺术

  【板书】陈情于理、寓理于情

  陈情: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似海 供养无主 孝情

  沐浴清化 过蒙拔擢 圣朝恩重如山 忠情

  情理: 祖母病笃 尽孝日短 (情)

  孝治天下 尽忠日长 (理)

  请求: 先尽孝后尽忠

  五、作业设计

  1、搜集忠孝方面的典故。

  2、忠孝真的不能两全吗?你是怎么看待忠和孝的?(辅导课重点考查内容)

  【教学反思】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精神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对独生子女这些“新新人类”来说,仍有现实借鉴的意义。所以我在教案设计时,紧紧结合课文内容打亲情牌,巧妙渗透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和学习讨论,唤起了学生的亲情意识,许多学生通过日记和博客反思自己过去对双亲的言行,愧疚意识溢于言表,让人倍感欣慰。这是教案体现出的人文性最为成功的一面。

  不过,毕竟是古文,古文知识积累相当重要。在教案设计时,除了朗读背诵突出外,对古文言知识的检查落实稍感不足,这一点,在辅导课安排的测验中已经表现了出来。另外,古文背诵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都有畏难情绪。我发现解决的较好的方法是:一要逐段推进,通过默写检查落实;二教师示范背诵能消除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三奖励背诵也富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