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罗浮山人与葛篇》原文翻译与赏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李贺 罗浮 山人

管理员

摘要:

李贺《罗浮山人与葛篇》原文翻译与赏析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贺《罗浮山人与葛篇》原文翻译与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李贺《罗浮山……

李贺《罗浮山人与葛篇》原文翻译与赏析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贺《罗浮山人与葛篇》原文翻译与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李贺《罗浮山人与葛篇》

  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

  博罗老仙时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

  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

  欲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

  【赏析一】

  李贺一生从未到过博罗一带,这首诗的题材可能是虚构的,也可能是根据传闻加工而成的。诗从头到尾紧紧扣住主题。开头写织葛,结尾写裁葛,无论是写织葛还是写裁葛,都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表现葛布质地优良,称颂织葛的罗浮山人技艺高超。诗人涉想奇绝,笔姿多变,运意构思,都显示出特有的“虚荒诞幻”的艺术特色。

  【赏析二】

  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利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因而被称为“诗鬼”。

  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长吉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长吉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可以说,尚“奇”是长吉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的良师益友韩愈所代表的韩孟诗派共同的追求。他也有不少明快易懂的作品,如《勉爱行》、《感讽五首》其一、《京城》、《嘲少年》等。

  【赏析三】

  诗歌称颂罗浮山人所织的葛布精细光洁,巧夺天工。

  开头二句有“江雨空”、“兰台风”等字眼,象是描述天气,其实不然。“江雨”谓织葛的经线,光丽纤长,空明疏朗,比喻得出奇入妙。“依依”形容雨线排列得整齐贴近,所以“宜织”。以这个副词“宜”字绾连“织”和“雨”,所织的为雨线之意便明白易解。“织”字把罗浮山人同葛联系起来,紧紧地扣住诗题。次句则以“六月兰台风”写出葛布的疏薄凉爽。“雨中”二字承上句来,再一次点明以“江雨”喻葛之意。这种绮丽而离奇的想象,正是李贺诗的本色。

  三、四句运用对比手法,进一步烘托罗浮山人织葛的技术高明。“博罗老仙时出洞”(“时”,一本作“持”),山人不时走出洞来,把织成的葛布拿给前来求取的人。句中的“时”,暗示他织得快,织得好,葛布刚刚断匹就被人拿走,颇有供不应求之势。下句“千岁石床啼鬼工”就是由此引起的反响。“石床”原指山洞中形状如床的岩石,这里指代山人所用织机。“千岁”,表明时间之久,也暗示功夫之深。姚文燮说:“千岁石床,言非寻常机杼,不惟人力难致,即奇巧如鬼工,亦为之惊啼不及也。”(《昌谷诗注》)

  五、六两句描述天气炎热,为末二句剪葛为衣作铺垫。诗人写暑热,不提火毒的太阳,不提汗流浃背的劳动者,也不提枯焦的禾苗,而是别出心裁地选择了洞蛇和江鱼:“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蛇洞由于溽暑熏蒸,毒气不散,以致愈来愈浓,凝结成水滴似的东西,粘糊糊的,整个洞堂都布满了。洞里的蛇该是怎样的窒闷难受!江里的鱼热得无法容身,不吃东西,嘴里衔着沙粒,直立起来,仿佛要逃离那滚热的江水。洞堂和江水本来是最不容易受暑热侵扰的地方,如今热成这个样子,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这里,诗人奇特的想象和惊人的艺术表现力,可真有鬼斧神工之妙。

  【赏析四】

  李贺27岁英年早逝,他的生平履历和交游经历并不清晰。朱自清先生(《李贺年谱》)、钱仲联先生(《李贺年谱会笺》)等许多著名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

  确定李贺生平的关键,在于确定他参加河南府试的时间。朱自清认为是元和五年“是年韩愈为河南令。贺应河南府试,作《十二月乐词》,获隽。冬,举进士入京。”田北湖《昌谷别传并注》认为是元和三年。周阆风《诗人李贺》认为是元和四年。

  【赏析五】

  酷热的天气,使人想起葛布,想起那穿在身上产生凉爽舒适感觉的葛衣。尤其希望能够得到罗浮山人所织的那种细软光洁如“江雨空”,凉爽舒适如“兰台风”的葛布。要是用这种葛布裁制一件衣服穿在身上该有多好!“欲剪湘中一尺天”,与开头二句遥相呼应,“湘中一尺天”显然指的是犹如湘水碧波一般柔软光洁的葛布。有人说这句脱胎于杜甫的“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李贺写诗,是力求不蹈袭前人的,这里偶而翻用,手法也空灵奇幻,别具新意。请看末句:“吴娥莫道吴刀涩”。诗人不写吴娥如何裁剪葛布,如何缝制葛衣,而是劝说吴娥“莫道吴刀涩”。这是为什么呢?一个“涩”字蕴意极为精妙。“涩”有吝惜意,这里指刀钝。面对这样精细光滑的葛布,吴娥不忍下手裁剪,便推说“吴刀涩”。这一曲笔,比直说刀剪快,诗意显得更加回荡多姿、含蓄隽永了。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年),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世称李长吉、李昌谷,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三李”,后世称其为“诗鬼”.

  出身与天赋:李贺出生于唐宗室郑王族中,但家道没落,生活困顿。不过他自幼展露极高的诗歌天赋,七岁时就能写乐府辞章,立意新颖、语言清丽,十五岁时就与李益齐名,以乐府诗歌名动京城.

  仕途坎坷:元和五年,李贺参加科举,因父亲“晋肃”的“晋”与“进士”的“进”谐音,被认为有讳父名,不能参加进士科考试,尽管韩愈曾为其辩护,但最终他仍未能参加,这对他的打击很大。后来李贺托家室关系任职九品小官奉礼郎,在长安为官三年,期间诗歌创作进入重要时期,但官职的卑微与他的才华和抱负形成鲜明对比,让他日益痛苦失望 ,最终因病辞官回乡.

  诗歌风格:李贺开创了“长吉体”诗歌,现存诗二百余首,有《昌谷集》。其诗主要表现自己仕途困顿、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也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人民疾苦等社会现实问题有所讽刺和揭露。他继承屈原辞赋的浪漫主义精神,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不拘格律,着意造境,大胆创造,别开生面,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

  翻译

  葛布轻柔,织得像江上小雨般细密透明,穿上葛衣,好似六月的雨中吹来凉风.

  当罗浮老人把葛布拿出山洞,千年石床上响起了鬼工吝啬的哭声,仿佛是在惊叹这巧夺天工的技艺.

  天气闷热,毒蛇粗喘把山洞弄湿;江中的鱼儿也停止觅食,含沙直立.

  真想裁剪一幅湘水中天光倒影似的葛布,吴地的女子啊,不要说吴刀不够锋利.

  创作背景

  李贺一生从未到过博罗一带,这首诗的题材可能是虚构的,也可能是根据传闻加工而成的有观点认为此诗当作于元和年间,说罗浮山中的一位老人赠送给诗人一块葛布,诗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但此说法并无确凿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