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射虎评课稿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李广

管理员

摘要:

李广射虎评课稿李广射虎评课稿1  前日,听了倪老师执教的《李广射虎》,心生随想。  《李广射虎》是一篇文包诗型的课文,讲述的是西汉时期的“飞将军”李广,暗夜射“虎”的故事,表现的是李广的神勇无比。  每次提起“文包诗”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包子”,或许有些牵……

李广射虎评课稿

李广射虎评课稿1

  前日,听了倪老师执教的《李广射虎》,心生随想。

  《李广射虎》是一篇文包诗型的课文,讲述的是西汉时期的“飞将军”李广,暗夜射“虎”的故事,表现的是李广的神勇无比。

  每次提起“文包诗”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包子”,或许有些牵强附会,我却感觉他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文章包着诗,正如面皮包着馅一般。那什么样的包子好吃呢?当然得薄皮大馅,馅中多汁。若以此来衡量《李广射虎》这篇课文,的确是个好“包子”。课文浅显易懂,所谓“薄皮”,所包着的《塞下曲》虽寥寥20字,却因一“惊”、一“引”、一“没”而变得耐人寻味,当之无愧“多汁”之馅。

  凭着我的经验,吃包子时最好是一口下去皮中有馅,面皮浸润了馅的汤汁,馅中包含着面皮的筋道,口感必定最美。文包诗的教学,重点在诗,但对诗的感悟并非独立的,必须随文解诗,才能让文与诗交融,体现“文包诗”的特点。如诗中第一句“林暗草惊风”,此句,最妙在“惊”,课上,老师为我们呈现了这样的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了非常符合课文意境的“林暗”的图片,

  师:(引导学生想象)一阵疾风吹来,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树木野草发出的“沙沙”声。

  师:这声音怎么样?

  生:声音很小。

  师: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出示课文里的句子)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利用课件有效地创设出了“林暗”的意境,通过引导想象感受当时情况变化的细微。为了将课文与诗句更有效地结合,或许还可以这样做:

  师:(引导学生想象)一阵疾风吹来,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树木野草发出的“沙沙”声。

  课件出示了非常符合课文意境的“林暗”的图片,

  师:(引导学生想象)一阵疾风吹来,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树木野草发出的“沙沙”声。

  师:(出示课文句子)若将“沙沙”换成“哗哗”,读读看,有什么不一样。

  (通过比较读,体会到“沙沙”更能表现当时声音的小,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准。)

  师:所以,卢纶在他的诗中,只说草被风给“惊”动了。(出示词语:草惊风。凸显“惊”字)当时那种复杂细微的环境变化全都浓缩在了这一个“惊”字中,古诗句真是语言精练却意蕴深远呀。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语句及《塞下曲》的第一句。)

  师:可这常人不易察觉的细微变化却引起了李广的警惕。

  (出示句子:四处搜寻着,请学生表演)

  师:李广,听到这风吹草动,你心里想到什么?

  生:……

  师:这样细微的变化都能够引起李广的警惕,这让你看到了李广的什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机警)如此机警的李广,必然能洞察敌人任何细微的举动,难怪他会成为一位另敌军闻风丧胆的将军。

  三年级的孩子或许还不具备深刻的感悟能力,他们不能从字里行间发现文字所蕴含的深意,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深入”解读,“浅出”落实,通过层层深入的引导,带着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文字的最深处。从读文到品诗,从品诗到识人,文与诗的有机交融,就像面皮与馅的完美融合,必定让这“包子”呈现出最美的“味道”。

  好的包子除了能让人在品尝时感受到的鲜美味道,必定还能另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李广射虎》这篇课文中实则也暗藏着一玄机,为什么将士们晚上不去寻“虎”,偏要等到“平明”时分呢?细细品来,便知这是李广的谨慎之处,不了解“敌情”绝不“轻举妄动”,可见,并非“力大无穷”者就能成“神勇无比”的将领,还得“智勇双全”才行。至此,再次回味这“包子”必定生出许多新的“味道”来

李广射虎评课稿2

  人间三月,料峭春寒,可聚源路小学却春意浓浓,各科教师公开课的展示与评课交流活动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听了语文老师王春玲老师执教的《李广射虎》一课,眼前一亮,好一堂简约、明快的语文课!

  本课亮点如下:

  一、王老师的课堂语言凝练精当、生动形象、富有启迪性。

  在教学中,语言是纽带,语言是课堂上师生间交流的重要工具,教学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是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我们常常会问,同样的一节课,同样的设计,为什么课堂效果却截然不同?原因就是教师的课堂语言。在我们的教学中,有的老师总是不放心学生的理解能力,啰啰嗦嗦,拖泥带水;有的老师整堂课表情严肃,语调平淡;有的老师则用“作秀”语言,“甜言蜜语”……在这种交流中,学生的情感如何?发展又如何呢?可见,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是语言艺术的人。

  二、教学设计巧妙、重点突出、过程紧凑。

  本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塞下曲》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由诗入文,循文悟诗,诗话互照,情景同现,为学生深入浅出地了解古诗的意思,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三、时间调控适当。

  本堂课王老师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合理地选择教学手段,同时再在课堂上还具有机智的应变能力,能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控,动态的实现教学目标。

  四、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

  课堂提问教学的最大的优点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和现状,王老师在教这篇课文时,首先要求学生在自由读的基础上提出不懂的或是自己有兴趣深入了解的问题。然后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学的需要,确定一些集中典型的问题,如:“从那些词句你看出了李广的神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读文,通过抓住描写李广动作的词,描写当时环境的词来理解,品味,进行讨论解答。随着主要问题的解决,这篇课文的疑难也迎刃而解,同时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五、课外延伸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课程资源。

  在本节课,王老师还通过补充阅读唐代王昌龄赞颂李广的诗句以及《塞下曲》六首中的其中几首来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不拘泥于课本所学,开辟语文学习的天地,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对语文作品产生浓厚兴趣。

  六、课堂上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

  课堂上有这样一个细节,有位学生发言时将“石棱”的“棱”读错,在进行纠正之后,王老师没有忘记鼓励这个孩子再次来读,达到了让这个孩子真正记住这个词的正确读音,更给了他信心。

  当然,这堂课还有不足之处,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探究、摸索,才能不断进步。